柔性管理理论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深入地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柔性管理理论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柔性管理理论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念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和教育的改革工作越来越深入。教育改革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人才的储备能力。我国高校改革活动也在不断深入,其中高校教育改革显现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文章主要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展开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柔性管理理论;实践与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42

1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理念

11柔性管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理念,与刚性管理方式不同。柔性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对于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体系,其运作的主旨是非强制性的。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立體柔性管理体系,主要是利用教育管理工作者精神层次和心理依据来运作管理体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强制地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运用这一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整个运作活动都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出发点,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力量和自我意识,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人身价值,来顺应社会和大众的心理发展要求。同时,把大学生的行为活动设置为大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理论的有效运作,可以极大地保证学生的主导位置,增加高校学生的管理的主观意识,增加自我管理的信心,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12柔性管理理念的主要表现

柔性管理理念的主要管理主体是高校学生,因此管理的方法要具有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共性,才能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行。其中高校柔性管理理论的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柔性管理理论的主要对象的确立,必须是实际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抽象化表象。柔性管理理论所面对的人员,也应该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个体,而不是虚拟化的存在。由此可见,在柔性管理理论活动中离不开人这一主要对象。其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在思想意识还是行为活动方面。因此,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特性。因此,在运作柔性管理理论体系时,运作管理者要充分考虑这一要素,注意管理活动的实际意义,尊重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意识的变化,建立多样化和全方面的管理方式。其三,柔性管理理理论体系的运作稳定性。其四,柔性管理理论体系在大学生管理运作中,可以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校的能动性,并在整个管理活动潜移默化的树立学生良好的形象,完善构建体系等。由此可见,柔性管理理论的运作成果,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特性。

2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

21高校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本意识的弱化

在当今高校的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以人为主体这一目标,其主要是加强人的管理的重要性,人可以掌控一切管理的组成的元素,如果没有人来进行操控和管理,那么一切构成元素将毫无存在价值。理论体系应该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理念上来运作的,它强调人的价值,让人回归到真真实实的实际生活中,强调人的主观意识,而不是作为社会劳动运作的机械。这也是在我国当代高校管理体系中比较缺失的理念,众多高校没有树立人的主体位置,忽略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任务时,利用刚性的管理理念,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进而对学生机械化的约束,导致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环节丧失,降低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

22高校管理活动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时,高校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人的理性意念,在管理中采用行政措施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导致在管理工作中学校方面的权威和等级性凸显,高校学生的意识观念和情感、心理活动等方面受到极大忽视,高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刚性管理理念过于强调等级的划分,包括上、下级的级别职能的权威性,导致上、下级之间严重缺少沟通,对学生的管理急于求成,仅仅是利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忽略管理的文化特点、社会情感对于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作用。

23高校管理活动中权利转变的缺失

高校大学生是学习者,处于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阶段。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大学生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其主要体现在:首先,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性格行为不同、处事方式不同、成长学习环境不同等方面,因此差异性明显。面对这种情形,高校管理人员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发展环境和学习背景来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管理体系。其次,教育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对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道德差异、性格差异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避免管理体系的单一化。但是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以上管理弊端,忽略了大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过于坚持原有的管理策略和计划,造成管理的单一性,阻碍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3高校管理活动中柔性管理理念的有效运用

31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主观意识

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应该建立学生的主体位置,增加学生自身的自我管理意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主观意识。在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理念的运用,可以完善以往管理理念的机械性,增加管理的人性化,提高情感教育在管理工作中的效果。需要我们运用柔性管理理念于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并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生活管理方面,注意对大学生运用有效的鼓励和奖赏机制,增加大学生自我塑造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也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建立健康的思想理念,在良好的环境中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32利用管理体系搭建合理的平台

首先,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平等观念,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运用柔性管理理念,为大学生群体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共同参与体系,把大学生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并赋予大学生明确的制度知晓权利。其次,柔性管理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管理平台,尊重学生的平等地位,注重大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公平交流。建立合理的管理平台,大学生和管理人员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易于及时发现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增加生活和学习的激情。最后,柔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时也要注意,对于不同大学生不同性格的掌握,发现问题要及时地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教导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3注重大学生个性化意识的培养

高校管理人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注重个体的作用,把对每个个体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号召模式进行群体管理工作,利用循序渐进的模式对大学生个体进行管理。尽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说,其管理主体是整体学生,但是管理人员要注意问题的来源是学生个体。每个管理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不同的大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性和特殊性。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较少对于学生个体的管理实务,有效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意识,形成合理的管理方式,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主观发展方向,成为具有个性化艺术的主体。高校管理人员利用多元化和全方面的管理港式,可以极大地改善以往的管理漏洞,降低大学生的压力和紧迫感,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健康主观意识和心理观念的大学生个体。

参考文献:

[1]管巍,周玫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9-31

[2]林莉浅论“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兰州学刊,2009(6):156-157

[3]刘漫中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8-31

作者:张鑫

柔性管理理论教育管理论文 篇2: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深入地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能力 柔性管理

[作者简介]薛玲珑(1954-),男,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江苏 盐城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评价与體系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SJD880074)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一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整體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竞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二、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

1 柔性管理理论概述。柔性管理(Flexible Administration)是相对于“刚性管理”(RigidAdministration)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理论。它是属于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柔性管理理念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被誉为是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先生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方法,把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激发人的内驱力作为出发点,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强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职院校内部共同创新价值观、校园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氛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及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激励和引导,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性化管理。

2 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要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实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它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它主要由知识、智能与个性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智能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的应用

1 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际间的感情沟通,主张人文关怀和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柔性管理,必须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其高层次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 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情感关怀和沟通,形成心理相容、彼此尊重,和谐共事、相互融洽的心理状态。“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源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构建完善的情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个體价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要采取宽容、谅解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4 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强化校园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创新冲动,自觉地将这种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目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 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人才培养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政府轻视高职教育,致使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持有偏见,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创新

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活跃,习惯于继承和模仿,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忽视启发和诱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也不太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教师团队整體水平不高。高职教师老龄化严重,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提升。

3 教学、课程和评价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體系,文理界限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指标注重理论知识考核,重表面轻内涵。评价模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着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4 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固的创新平台支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以现代化的先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模,购买必要的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思路僵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人格塑造和人生价值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学生技能与潜力的提升和发挥,学生缺乏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制约。

五、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的战略思考

1 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实施开放式管理,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探索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并着力构建满足高职学生创新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舆论宣传,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氛围。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全面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积极性,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思维和开拓创新的品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特长,就没有学生的特色;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积极倡导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高职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4 改革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价體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體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教育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实习实训活动,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體系,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因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要改革单一的笔试评价手段,采取等级制评价、模糊评价、分项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多种考核方法,通过自我评定、同学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种途径,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成.浅谈中国高职教育创新教育的走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苏锡锋.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3]葛晨光.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0).

[4]唐金莉,贾文学.国外创新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J].成人教育,2010(9).

[5]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作者:薛玲珑

柔性管理理论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引入柔性化科研管理的绩效分析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科研管理在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良教师队伍以及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关键环节,科研管理的科学化与合理性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校科研软实力的提升以及科创梯度的不断升级。本文从引入柔性化管理理论入手,着重分析其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绩效中的应用的必要性与功效性,为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与选择路径。

关键词:柔性化管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

一、引言

科研管理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科研与整体能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以及实现科研项目运营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必要条件。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与特殊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除了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外,还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管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引领我国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科研与教学的一般规律,立足本校发展方向以及行业特色,运用现代管理论与前沿技术手段,聚集资源优势,有效发挥人力、物质等因素功效,实现高等教育科研目标的过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科研起步较晚,对于科研强校的现状、科创促研的理念以及科研定位扭曲等问题认识不足,存在诸多问题。柔性化管理是指在人们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并主要依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人格化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柔性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出发点立足点以人性与个性化的需求为基准点,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情感需求,通过加强引导与疏通的方式提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柔性化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强调非强制性与软约化,充分重视实际要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有密集控制变为集约认可。

二、柔性化管理应用的必要性探析

(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定位不明确,重视力度不足

在科研定位过程中,缺乏宏观的理论指引与微观的路径选择,在院校具体性的科研目的,科研地位以及科研成效方面认识不足。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认为教书育人、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为发展重点,科研管理重要性微乎其微,没有着重发展的需求与必要。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推进“产学研”过程中,科学研究被误解为专属为研究型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任务,科学研究没有把服务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以及产生实际效益切实结合在一起,科研管理认识不足,科研目的缺乏正确的认知,科研定位模糊不清的现状导致科研管定位理亟待调整。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活力性不足

科研管理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科研管理岗位缺位与失位。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然设立了独立的科研部,但是科研人员较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于系部一级的科研组的设置更是少之又少,科研除了学校层面的管理外,还需要设置系部级别的基层管理以及保障与维护。二是科研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措施可以有效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院校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科研激励方案,但是总体而言,激励手段单一,覆盖面较窄,政策实施的效能性不足,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发明专利的应用以及课题的管理方面举步维艰。三是科研监督约束机制发展滞后。完善的科研管理需要健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由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的逐步重视,课题重复申报、论文以量取胜等消极现象反复出现。剽窃抄袭等有悖学术道德规范的问题需要科研监督的约束机制予以制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背离科研本质的行为针对性不强,制度与措施不具体。

(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是由一些中等教育升格而起,一些经验丰富教师在学历水平、整体素质科研意识等方面处于劣势,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氛围与学术气息不浓重,没有科研压力与任务,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对于提升院校水平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较少,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会更进一步加剧教师科研意识的淡薄性。广大教师只有在教学领域广泛开展研究活动,科研优势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科研成效才愈加明显;但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领域存在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矛盾,教学实践活动没有与理论研究切实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导致教学实践与科研活动渐行渐远。

三、柔性化管理应用科研管理的功效

柔性化管理理论的重点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以理服人”式的沟通交流。二是立足“人本精神”,激发行动欲望。三是非强制性的实践指引与理论应用。四是对人们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潜在性。五是具有驱动型、激励性与持久性等特点。将柔性化管理应用高职高专科院校研管理,可以加速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科研意识与方式的推广,提高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参与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科研政策与方案顺利实施,实现学校、科研管理人民与广大教师的充分互解,达成科研目标。

(一)柔性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的效能性

通过柔性化管理,可以有效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证科研信息流转的通畅性与一致性。促使科研政策与激励制度顺利实施,提升科研管理日常运转的效率性与效果度,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投入的主动性与全面性。

(二)柔性化管理有利于科研激励制度的延展性

柔性化管理对于人性化管理的不断追求促使广大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内心深处感悟到科研激励的本质与诉求,增强广大教师科研的投入度与产出比。通过柔性化管理,科研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科研激励制度也真正转化为政策刚性执行,科研自觉性与自我实现价值需求日渐显现。

(三)柔性化管理塑造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

柔性化管理在学校与科研从事者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以广大教师为核心,以关系协调与信息通畅为主线,及时解决广大教师在具体科研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公正的学术环境,把学习的科研需求与教师个人发展串联成体,利益共享。

(四)柔性化管理易于协调科研目标与教师科研个性发展的关系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据组织发展目标制定相关的科研目标,科研方案与规划相对于教师科研个案而言具有不同特性。柔性化管理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兴趣特点以及知识结构制定相统一的目标规划,充分尊重教师的多重性与职业路径。满足教师科研个体化同时,加速推进学校科研整体发展。

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柔性化管理应用探析

(一)树立科研管理柔性化理念,明确科研定位

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中,柔性化管理理念是意识观与信念强有力的延伸,能够保证科研管理柔性化的持久性。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时刻以教师为本,体现管理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柔性化管理过程与柔性化理念传播的循序渐进,教职工可以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发展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同时更是广大教师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职工对于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会对科研总体目标与具体规划有清晰的认知,科研定位会更加明确,形成立足行业主体的科研特色。

(二)构建柔性化科研管理运行模式与评测机制,增强科研效能

通过构建柔性化的科研决策机制、柔性化的科研激励机制、柔性化的科研评测机制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柔性化的科研决策机制。柔性化的科研决策机制是指科研管理的过程与方向要体现民主化与学术自由性,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平台的重要作用,避免单一性行政化决策的片面性与主观性。柔性化的科研决策能保证教师平等、民主、全面参与科研工作,落实教师科研主体地位。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科研教育教师的参与度与知情权,可以有效避免刚性决策的失准性,规避科研压力与风险。

2.柔性化的科研激励机制。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应尽可能摒弃以刚性数量指标为依据的激励办法,改变以量化为激励因素的现实弊端,柔性的科研激励机制除了注重物质激励以外,更强调精神支持与情感互动。借助研讨、学习等平台,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通过拓宽多种方式与奖励范围增强科研激励的吸引力。

3.柔性化的科研评测机制。对于科研评测而言,最重要的是依据科研目标与学校规划,按照科研定位与要求进行测定。柔性化的科研评测机制围绕科研工作者的客观因素开展工作,根据岗位、学科、职称、业绩等目标为基点,综合考虑品德,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年度绩效进行评测,采取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微观等路径进行研判。整体测评真正让教师体会到评测过程的人文关怀与评测结果的公平、公正,增强评测过程与结果的可控性、权威性、专业性。聚集科学性与合理化的管理方法需要经过程序化的推进和制度化的保证,权威性与专业性的评估方法才能更好的应用组织运转中。

(三)打造高效精干的科研管理团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科研柔性化的科研管理模式需要具有柔性化理念的科研团队进行推广,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尽全校之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管理团队,整合全校人才资源,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优势与智力优势。科研管理部门是组织学校科研活动与科研推广的桥头堡,身肩科研强校的重任,职责重大,对于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产量高、质量高、水平高的科研队伍,推动科研工作全面可持续地发展,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延续性与效能性发挥关键作用。柔性化科研管理模式的运营和完善,需要科研管理人员结合本校科研特色的前提下,聚集资源优势,进行政策的推广与部门化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的参与度和查处率,实现科研管理的效能性,促使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张似阳.柔性化: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J].闽江学院学报,2009(12).

3.韩锋,诚然,刘丽.战略管理框架下政府绩效管理探析[J].经济与管理,2010(10).

*本文系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批准号:JWCXSL1302)本文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王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韩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设备工程系)

作者:王舒 韩锋

上一篇: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