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何破译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成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文章从绿色壁垒的缘起及特点着手分析,然后指出我国农产品在遭遇绿色壁垒时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篇1:

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明确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府规制和农户生产行为规范研究方向,以及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国家竞争力策略。

关键词: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绿色优质农产品

(一)绿色优质农产品国外研究

①农户发生道德风险的动机解释。增加农户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原因,首先是农户对于政府制定的投入品使用标准过于保守的主观看法;其次是由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投入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在农户无法控制一些投入品的使用量时,则会以增加农药、化肥的投入来替代其他投入品;最后是天气、土壤特征等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容易使偏好于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的农户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Sheriff,2005)。农产品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很难得知农产品真实的质量安全状况,并且即使消费者借助于抽样检查传递的信息来识别,也难免有一些不安全的农产品逃脱检查,激发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Starbird,2005;Bontems,et al.,2006)。

②农户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影响农户道德风险的因素有保险契约的完备程度、农户风险偏好类型及技术的可获性(Ramaswami,1993)。采用委托-代理模型框架对农户服从安全生产意愿行为进行分析,认为降低安全技术的采用成本、提高对安全生产监控的审查频率、加大违规处罚金额有助于减少农户道德风险的发生。发达国家农产品达到的农产品最低标准相当于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准,这些研究所强调的农户道德风险防范并不是基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角度,更多关注的是农户道德风险发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政府规制的研究。一是以合约机制激励农户采取有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行为。获得农业保险的农户相对于没有农业保险的农户来说,其过量投入化肥、农药的道德风险较少发生,因此政府规制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提供农业保险(Smith et al.,1996)。美国政府在权衡农户收益、环境收益、税收损失等因素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合同,承诺对有利于环境的农业生产给予直接支付,以激励农户的环境友好生产行为(Wu et al.,1996)。二是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规制,确立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实施一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全面开展和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加强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知识技术创新与研发,充分发挥信息对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支撑服务功能。

(二)绿色优质农产品国内研究

农户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越大、获得技术指导越容易、销售渠道越畅通以及预期收益率越高,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意愿越强(吕美晔等,2004)。农户生产規模的扩大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户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户生产道德风险(徐翔等,2004)。农户的人口和耕地特征、农户能力特征、农户对农药的认识、农户与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联系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张耀钢等,2004)。弥补市场失灵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以抵消由农产品质量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李功奎,2004)。

二、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一)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外研究

农产品市场一直被传统经济学视作生产同质商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但随着消费者收入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进入“中产阶层”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成分、安全性、制作流程与营养等问题,不同食品间的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必要条件(Grunert,2005)。农产品不再是同质性产品,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特性的需求已从口味、外观和便利性等扩展到食品生产过程及其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饮食与健康之间的联系(Sexton,2013)。关于出口多样性,Dennis and Shepherd(2007)将其定义为国家出口产品范围的增加。但是,根据出口结构,还可以将出口多样性分为水平多样性和垂直多样性(Herzer and Nowak-Lehnmann,2006)。

(二)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内研究

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与居民的消费需求存在差距,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吴海峰,2017)。尽快支撑农业生产系统生产无农药残留、无有害添加剂、符合较高食用要求的优质农产品、优质畜产品、优质林果、优质农业加工品,进一步促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化(于法稳,2016)。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差异性方面,绿色农产品具有比普通农产品更高或普通农产品所没有的生态、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等质量特征(如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整体上达到了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具有品牌优势和质量安全保障,具有较高的绿色效用和产品附加值(靳明,2006)。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正在下降,而与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生产过程控制和认证以及追溯性等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董银果等,2014)。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加强研发投入,选择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竞争策略,获得更高的贸易利益(李坤望等,2014)。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的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措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中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董银果等,2016)。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收集和积累农作物种质资源,尤其是含有特质性状的优异种质和野生资源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翁鸣,2017)。在农产品出口结构中,应该尽量发展那些出口普遍性较低的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的种类越多,越能促进中国农业增长(叶初升等,2016)。

三、总结与展望

已有研究缺乏对引发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失灵的农户生产行为的深入研究,不能为政府参与解决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提供规制的侧重点和依据。需要从生产和监管两端发力,探究绿色农产品规制的公共政策,提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规范性、激励性、服务性多重规制与政策建议。

有关绿色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部分学者仅关注工业品或者所有产业产品的出口多样性,而忽视了作为国民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的出口多样性问题,应聚焦于提高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农产品出口多样性与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与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Grunert,K. 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 Consumer Perception and Demand,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2(3): 369-391,2005.

[2]Sexton,R.: Market Power,Misconceptions,and Modern Agricultural Marke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95(2): 209-219,2013.

[3]王华书等.微观主体行为与农产品安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4]董银果等.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基于嵌套Logit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6(11).

作者简介:范远江(1963—),男,重庆忠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袁淑清(1967—),女,重庆忠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贸易研究。

作者:范远江 袁淑清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篇2: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何破译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成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文章从绿色壁垒的缘起及特点着手分析,然后指出我国农产品在遭遇绿色壁垒时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绿色壁垒 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竞争力

近几年我国原本“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屡屡遭遇绿色壁垒,多次被拒收、退运甚至销毁,绿色贸易壁垒已日益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缘起及两重性

1、绿色贸易壁垒的缘起。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或技术壁垒,是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直接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具体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标准和法规、成本内在化要求和绿色补贴限制、绿色包装制度、环境标志和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综合来看,绿色贸易壁垒缘起于以下因素:(1)环境因素对世界和各国的压力。这一因素体现了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合理性。生态经济学奠基人赫曼·达利认为,人类经济基于并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体系。然而世界经济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要求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WTO的目的和宗旨之一也是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维护环境、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环境因素被纳入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各种环保措施来防止越境转移。这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初衷,这一初衷本质上并不具有贸易保护的特征。(2)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这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抬头。由于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不合理又不合法,西方国家采用了一些新的合理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如劳动标准、知识产权、环保措施等。(3)贸易环境方面的政策存在缺陷。这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环境条款缺乏有效明确的约束性规范,这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手段;一些国际组织允许成员建立比国际标准更严格的措施,这些措施一般有利于掌握高科技又有经济实力的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有的国际公约允许成员采取认为适应的方法实施协议中有关环境条款的规定,这给成员滥用绿色壁垒打开了方便之门。

2、绿色贸易壁垒的两重性。从绿色贸易壁垒的缘起能看出,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两重性。一重是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本来目的的体现;另一重是被一些国家利用,用来限制产品进口,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二、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自身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两重性。对于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应通过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而对于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根本途径,也符合绿色贸易壁垒设立的初衷。

1、农产品存在农药化肥残留物超标现象。农药残留超标是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2004年9月,北京市质量监管局对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及有害金属抽查表明,蔬菜合格率仅为84.6%。其中还查出含有巨毒的甲胺磷、氧化乐果两项农药。化肥残留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硝酸盐含量超标。据对北京、上海、天津等7个城市的调查,123种主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轻度污染以下的仅有34种,占27.6%;中、高和严重污染的占72.4%,其中严重污染、按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不允许食用的蔬菜品种有33个,占26.8%。

2、畜产品存在兽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现象。如在猪肉中存在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残留问题,我国部分畜产品中存在铅、汞、镉等重金属超标问题。这使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多次遭遇绿色壁垒的封杀,严重影响了我国畜产品出口。

3、企业加工存在标准落后管理不严等现象。绿色壁垒的推行必然会涉及到众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原理全面运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完整的无公害的管理体系。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相关标准落后、检验手段不完善、管理不严格、企业加工技术落后等原因,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符合进口国要求,甚至遭受二次污染,因此,农产品加工环节问题的解决也是我国农产品越过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任务。

4、不符合进口国强制性技术标准。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我国许多产品正是由于达不到这些技术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如我国冻鸡因不符合欧盟卫生检疫标准,欧盟曾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进入欧盟市场。1998年9月,欧盟兽医专家来华考察后认为我国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仍不符合欧盟要求,继续禁止我国向欧盟出口禽肉。直到2001年,欧盟才恢复对我国冻鸡的进口。日本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也曾禁止进口我国大部分蔬菜瓜果类产品。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1、完善卫生安全质量法规。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确定了其成员在动物卫生、植物卫生、食品安全管理以及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应遵循的规则。我国作为成员国应该遵守《SPS协定》和所有与SPS措施有关的法律、法规、法令要求和程序。同时我国应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我国SPS政策,保证我国农产品卫生质量真正有据可依。

2、树立清洁生产观念,生产无公害食品。提高农产品卫生安全质量,产地和中间投入品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应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产地环境污染,环境因素有被排放的重金属废液或放射性废水、未经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有害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经由生物食物链传递浓缩于产品中。因此,要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力度,严禁工业“三废”等有毒害物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要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应严格监管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并设法加强管理,以避免它们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特别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3、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加快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加快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也是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优质化的规模工程。为了适应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应加快我国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并把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与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4、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搞好认证与食品管理工作。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加工点也应从原料和产地入手,从加工源头抓起,因此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应该与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一体化过程中,要按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业标准化水平。

5、搞好认证与食品管理工作。为了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监管工作,还需要搞好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与国际接轨。食品认证是一种特别注重生产过程的自我管理制度,它要求生产人员必须是专业性的,原料要选上等好原料,设备要采用标准厂房与机器设备,方法要按照严格制定的方法操作,以防止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遭受污染或品质劣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加工食品的质量与卫生安全。在食品管理方面,食品安全管理系统(HACCP)是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HACCP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推动食品加工整体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还能够促进食品加工业适应国际竞争环境。我们应该运用HACCP对食品加工业的食品安全做好系统化的管理工作,把加工食品的出口贸易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等级与阶段。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压力还在后头——加入WTO以来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形式[J].经济内参,2003(3).

[2] 翁鸣: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J].中国农村经济,2003(4).

[3] 郑国田: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挑战[J].经济纵横,2003(3).

[4] 于永维:加入世贸组织与提升农业竞争力[C].海峡两岸农业高级论坛论文集,2003.

[5] 杨雍哲: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作者:封肖云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篇3:

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入世后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产业之一。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农业将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变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入世;农业发展;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

文童编号:1007-7685(2010)09-0091-0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总体上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但我国农业长期分散经营,缺乏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市场意识欠缺的现状,使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应正确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找出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一)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 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01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5亿吨,2007年达到5.016亿吨,2008年增加到5.28亿吨,2009年尽管有严重自然灾害,但粮食总产量仍达到5.30亿吨,比上年增加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三年超万亿斤。

2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渔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林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3 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 366.4元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5 000元,连续六年实现较高幅度增长。

4 农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05.0亿美元,年均增长1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国外农产品贸易壁垒日益增加。入世以来,国外非关税壁垒种类日益增加,标准不断提高。除传统贸易壁垒的限制外,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案件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在这些非关税壁垒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技术壁垒。我国25%以上的贸易障碍是由技术壁垒造成的。发达国家不断颁布新的技术法规,扩大管制范围;不断对农产品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标准水平;实行严格的食品标签制度;实行严格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层出不穷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2 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呈加剧之势。随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农业保护政策的逐步取消,跨国公司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粮食流通领域更加令人担忧。2004年后,四大国际粮商(嘉吉、ADM、邦吉、路易达孚)大举进军我国,控制我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2004年前后发生在我国的大豆期货大战中,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大豆产地的企业遭受以国际四大粮商为主的国际资金的疯狂围剿,使许多国内厂商陷入全面亏损和破产的境地。

3 本币升值对农产品出口的挤压。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出口不利。它是通过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改变交易双方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的。当外汇汇率上浮时,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这样,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提高,国际竞争力随之下降,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状

1 农产品出口价格偏高。我国一些农产品在价格竞争力方面有较大优势,但价格优势得不到发挥。如,在畜产品方面,我国畜产品虽具有明显的价格比较优势,但由于卫生检疫等方面的原因,实际贸易情况是逆差。有些产品由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根本没有价格优势。如,2006年我国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国内价格分别高于国际市场9.1%、8%、34%和46.2%,不仅没有价格优势,反而形成价格劣势。由于农产品价格处于劣势,我国农产品贸易也由人世前的贸易顺差转变为人世后的贸易逆差。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46.9亿美元,2004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金额高达55亿美元,2008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逆差剧增至181.6亿美元,远远超过此前各年的逆差水平,出现连续六年逆差的局面。

2 农产品品质不高。在大宗农产品方面,主要问题是品种多而杂,产品品质不高。如,我国近80%的稻谷为籼稻,而我国的籼稻米主要是中粒籼稻,缺乏受国际市场欢迎的长粒籼稻米,更缺乏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高的香米。在水果蔬菜产品方面,主要存在外在形态、口感和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如,我国的宽皮柑橘果面色泽、光洁度低下,优质果率仅为30%左右,而美国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对水果的外观(特别是色泽、果形指标)、大小都有规定,柑橘优质果率达90%以上。在畜产品方面,主要存在疫病、饲养方式、屠宰设备、动物药物使用等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十分重视.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提高食品的卫生检疫标准。因此,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3 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下。总体来看,我国的食用油籽、棉花、食用植物油、糖料等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产品和水果,谷物类也有微弱优势。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成本、价格、质量和安全、品种资源和技术、生产要素条件、政府的农业政策等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农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较大改善,这说明农业政策并不是导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与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合理有关。我国共有2.4亿农户,平均每户耕地不足0.5公顷,而美国家庭农场平均规模200公顷以上。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甚至超小规模生产,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

1 农业生产规模小,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单位农产品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科学技术的推广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采用程度很高的机械化生产并不经济。因为由机械替代下来的劳动力,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仍要分享农业收入。另外,机械化设备的采用也需要成本,这使农业成本不降反升。

2 农业生产规模小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一方面,小规模经营获得的收入少,使农业经营者缺乏增加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户均面积少

而零散也给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增加了难度。

3 农户的生产存在盲目性。农户种植决策一般看邻居、看亲戚、看上年,信息失真导致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张。同时,近距离的模仿导致农产品的相似性很高,使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出现恶性竞争,价格下降很快,农民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4 农产品经济效益低。千家万户同时生产又同时销售,直接导致农产品交易成本的上升,而且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缺乏必要的生产和销售指导,必然降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5 小规模的生产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近年来,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发生很大变化,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增长转变为对质量、口味、营养、安全的追求。目前,农村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控制投入品的质量及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产品标准得不到统一,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三、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在WTO框架下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应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保护和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充分利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政府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二是利用好“微量补贴”与“蓝箱补贴”。我国的“微量补贴”离承诺的8.5%水平还有部分空间,而“蓝箱补贴”则有可能成为未来很重要的补贴手段。“蓝箱政策”是《农业协议》中对一系列条款的通行表达方式,这些条款规定与限产计划相关的支付可免予减让承诺(如休耕地差额补贴)。三是加强对农业服务环节的补贴。这方面WTO还没有确定的规范,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二)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实施规模经营

改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是实施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规模化经营是在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我国各地区应根据自然环境、土壤条件等资源禀赋进行规模生产。农业实行规模经营能充分发挥机械化、信息化等高科技优势,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承担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

(三)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和普及,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技术开发要重点研究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农产品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技术等。农业技术普及应由政府出资建立各级农业技术指导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培养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并对各种民间农业技术研究进行援助。

(四)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企业自身也要向扩大经营规模方向发展,使农业小企业的比例不断下降,平均经营的规模逐步扩大,较大规模农业企业比重日益提高,并发展一批名牌企业。农业企业规模扩大不仅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还可扩大交易规模,增强讨价还价能力。农业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才能承担各种检测设备的高昂费用,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质量检测控制,打破国外以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壁垒,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五)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一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多生产、多出口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少生产、进口部分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从而获得国际贸易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改良农产品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一批名优产品,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应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尽快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我国农产品目前采用国际标准率低、标准陈旧、水平低,甚至无标准生产,结果导致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给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和产品注册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农产品安全市场信息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完善农产品出口的预警机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及缺乏对进口国各种技术限制的了解导致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成立专门机构,研究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可能在哪些贸易国家遇到哪些技术性壁垒,建立技术壁垒数据库,及时向企业传递有关进口国的最新技术标准,定期发布国外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形成农产品预测预报系统,彻底改变遇到技术性壁垒无所适从的状况。四是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强调把消费需求、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营销。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既可建立产品的绿色形象,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能对公众的消费行为起导向和强化作用,有利于环保及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作者:邱嘉锋 李一娇

上一篇:古代汉语互动式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