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23

【摘要】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国电大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为契机,适度调整电大办学定位,加快调整电大教育结构,优化电大系统多层级治理结构,推动电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电大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篇1:

以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中国法学教育改革

法学学科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综合院校重点建设的学科,而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从西方引进并中国化了的百年法学教育体系再一次面临来自西方观念的挑战。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实现法科学生自我完善及个体价值为指导理念,全面推行人本法律教育观统率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法学教育教育改革法律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创造和发展的前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制度形式引导并决定着人类社会文化的进程。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同社会阶段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制度的不同形态,而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观则作为各种教育制度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导向促使整个教育体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同样,作为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正义之学和权利之学的法学要构筑一个理性的法治社会也必须借助法律教育的支持。然而,法律教育发展史上所存在过的知识中心主义以及社会本位等颇具工具理性色彩的教育观已经与当前中国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相背离。因此,在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需要,我国对于当前的法律教育体制及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场以科学的教育观统率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调整办学结构并整顿办学秩序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着多层次、多元化和无秩序的办学状态。应该停办法律大专、中专以及法律职业高中等低层次的办学形式,改以法学本科为最低起点。法学本科生源不应限于高中毕业生,应该吸收其他专业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或者有一定工作阅历的同等水平的人员考入法学本科深造。适当增加法学双学士、第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法律本科的学制可以多样化,如:4年制、“2+3”双学士学位制、“4+2”第二学士学位、“4+3”法律硕士。

减少法学成人教育的办学层次,压缩办学规模,提高法学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目前,一些成人教育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其毕业生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的差距很大,而这类学生的数量大、质量低,对普通高等学校法科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大、自学考试、成人函授等形式的法学大专应予淘汰,以本科为起点,并且要适度压缩控制办学规模,防止过多过滥。

适当控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律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适度扩大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增加法学博士点,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按法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以及立法、司法部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力扩大法学第二学位、法律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近几年兴办的法学专业应进行专业评估,对于不符合办学条件或者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限期改进,逾期不达标的,应予以停办。

法学专业教育要与法律职业培训挂钩。提高法律专业队伍的入门门槛势在必行,各级法律职业人士必须是法学本科以上毕业生,禁止非法科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尽快改变那种“法律职业是万金油,谁都能干”的状态。法学本科毕业生必须要取得学士学位,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取得合格资格者,才能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专业性工作岗位。在进入具体岗位之前,还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可由职能部门与有关政法院校共同进行。“应把法律培训视为后续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延伸要,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职中指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科学制定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法学本科是法律专业的基础。高等法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如何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大事。高等法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的、高素质的现代法律人才。这种高素质体现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

首先,强调的是基础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法律就其本质而言,对从事法律职业的人的政治素质应有更高的要求。法律专业人士应该具有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思想;应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应该具有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法学家也应该是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政治家。法学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治国人才的重任。现代法律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法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来自于社会,是社会需要的客观反映。法律职业人士必须全面认识社会,深刻地把握法律文化的背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动态,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法学本科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学习一些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

其次,是法律专业素质。法律专业素质是指法律职业者所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它与法律职业者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法律日益完善,要求法律从业者必须具备较宽厚的法律专业知识,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去分析、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法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该必修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民事及刑事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国际法等课程。这些课约为十四五门,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在必修的核心课之外,应该扩大选修课。法学专业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学校应为每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一组限选课程,作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例如,选择国际经济法方向的学生,必选“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海商法”等课程。此外,还应为学生安排一定数量的任选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总数应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两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法学专业的共性又有不同学生的个性,即保证了法学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本知识又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长。

再次,是实践能力素质,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注重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等。法学本科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法律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只有少部分人继续深造,将来从事法学教育或法学研究工作。如果法学本科生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具有运用法律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或者缺乏组织、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是书呆子,是不会受社会欢迎的,也是难以胜任法律工作需要的。况且,未来的社会分工细致,人们工作的岗位多变,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

新形势下的法学教育应该面向世界,注重培养外向型的现代法律人才。具体地说就是,现代的法律人才应该能够掌握国际法律知识,具有在国际大舞台上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因为在加入WTO后,我国不仅在经济贸易上“入世”,而且在法律上也必须“入世”。法学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的法律入世”培养大批法律人才的重任。因此,法律专业本科生应加大对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的学习,加大对外语的学习,努力提高外语水平,能够运用外语和国际法知识同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开展工作。有条件的法学院校应保留或增设“国际法”或“国际经济法”专业,培养外向型的现代法律人才。“1998年全国专业目录调整时,不分具体情况、把原有的国际法专业(或国际经济法专业)统统砍掉,实行一个大法学专业的做法,不一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涉及问题很多,首当其冲就是教材问题。毫无疑问,我国法学教学内容是在不断提高和更新的。值此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发挥了重大作用,80年代末国家教委主持出版一批法学教材又更上了一层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现有的教材在总体上还比较陈旧,而且特色不多,深度也不够,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因此,为了更新教学内容,必须集中力量编著一批新教材。至于编著的方法,可以统编,也可以分散,做到百花齐放但必须评估;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但必须坚持两条:一是科学性,二是系统性。

创新教学方法必须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起来。法学是应用学科,突出实践环节是应有之义。从目前情况来看,法学本科学生必须坚持一定时间的见习或实习,法学院系应设有实验室与模拟法庭,以及律师事务所和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等,使学生有实习和操作的场所与基地。但遗憾的是,学生实习经费极缺,实验就更难以为继了。我们一定要清除“办法学教育不花钱”的糊涂观念。法学本科学生既要懂人文,也要懂技术;既要教室,也要设备以及有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既要求学生能说会写,也要求学生懂电子技术。

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必须面向21世纪。21世纪是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法学教育应向更高层次发展,既重视普及,更重视提高。在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指导下,既总结过去,更规划未来;既要将成功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把法学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使法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与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目前,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入WTO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法学教育必须摒弃落后的内容,吸收和增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鲜内容,特别是与当今市场经济有关、与WTO知识有关的内容,适当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开设有关WTO的课程;在某些课程中,提倡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为。

四、结语

21世纪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竟争。目前,中国法学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和挑战,不进则退。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繁荣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加快法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只要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大胆改革,我们的法学教育就能紧跟时代脉搏和国际潮流,适时应对挑战和机遇,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国际型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赤风.当代德国法学教育及其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4,(1).

[2]谭世贵.加入WTO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J].学术研究,2002,(10).

作者:叶亿培

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篇2:

以社会教育需求引导电大转变发展方式

【摘要】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国电大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为契机,适度调整电大办学定位,加快调整电大教育结构,优化电大系统多层级治理结构,推动电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电大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规划纲要;社会需求;电大教育;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国电大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通过《规划纲要》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电大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各级电大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大教育发展的影响

1 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加快产

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1];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等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产业发展中,要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2007年—2020年中长期趋势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将增长16.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将逐步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引起的职业结构变化,将为电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电大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2008年,全国人口总量达13.2256亿人,其中城镇人口6.07亿,农村人口7、1556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5.7%。在总人口中,从业人员7.64亿,其中农村4.81亿,城镇2.83亿。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据预测,到2020年时,全国总人口将达15亿左右,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达10亿左右,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3亿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庞大的劳动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都将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到2020年,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将不断加大。根据国家发展三步走的战略要求,到2020年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至5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学习型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为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3 教育改革与远程教育发展。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到2020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在教育体系建设及其相互作用上,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十分的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办好开放大学”和“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的要求,给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展现了美好发展前景。

4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前,中国教育科研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互联互通,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学术机构,用户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天地合一”的信息传输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学习的学生超过了300万,网络教育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四大领域之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互联网的普及率和网民均有大幅提升,网民结构越来越合理,为电大发展远程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带动管理观念的变化,从而实现管理体制的变革”[3],将推动中国电大的发展实现第四次飞跃。

二 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提出的任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全民素质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文化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对电大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对教育培训和学习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测。

1 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从总体上看,在2020年前,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需求,都将处于上升的状态。一是普通高考落榜生需要提升学历层次。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平均录取率为57%,有446万学生成为落榜生要走向社会。即使到了2020年,我国普通高考的录取率也不可能达到100%,期间大量的落榜生需要通过成人补偿教育提升学历层次。二是大量的专科和中职生需要提升学历层次。2008年,全国各类专科毕业生300万人,中专(含技校和成人中专)毕业生534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要参加成人教育本、专科的学习以提高学历层次。三是在职人员学历达标需要提升学历层次。社会一些行业进行的职工学历达标,形成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的现实需求。

到2020年时,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从2008年的23.3%提高到40%,其中成人高等教育所占比例也将从2006年的6%提高到15%。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在2020年时要达到900万人,比2008年的758万人增加142万人,增长18.73%。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显示: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需求,在2020年前仍将处于上升的状态。

2 劳动人口的职业岗位培训。2007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年培训量3000—4000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规模9000万人次左右,全员培训率仅为45%。在全国9800多万技术工人中,技能水平为初级的近40%、中级的 37.9%、高级的仅占18.3%。当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47万人,基本没有进行再就业培训。未来5年,国家职业培训将实行“5+1”计划,即“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新培养190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700万名高级技工,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对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促创业”计划,对20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对4000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为5000万人次劳动者参加鉴定提供服务;“技能岗位对接行动”,以强化就业信息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引导。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09年,全国1.45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仅占10.4%。51.1%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进城就业需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国家农业部、人保部、教育部、扶贫办、科技部将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等来加强这项工作。

4 社会成员文化生活学习需求。社会的变革发展使社会化教育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婴幼儿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校外非正规专项培训等,在传统学校教育之外,将发展成为新的教育需求热点。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4亿人,2020年,64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3%。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的需求市场。提升公民素质和道德的公益性、社会化学习,适应“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个性化学习,都需要包括电大远程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三 以需求为导向引领电大教育发展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以社会教育需求引领电大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适度调整电大办学定位,加快调整电大教育结构,优化电大系统治理结构,推动电大转变发展方式,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 适度调整电大教育的办学定位。较长时期以来,电大的办学虽定位在“学历与非学历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但实际情况仍然是高等学历教育一花独秀。基于社会未来的教育需求和电大的高等学校本质,电大未来的办学定位虽然大的格局变化不大,但内涵却应调整和丰富。

(1)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使面向在职成人的继续学历教育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十分旺盛。社会对在职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给电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办好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的高等学历教育,仍然是电大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2)在未来的社会里,适应社会各类成员的岗位培训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各级电大应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这既是电大的重要任务,又是电大持续发展的需要。

(3)电大要适应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需要,必须整合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化的全民学习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这是电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新任务。

2 加快办学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电大教育的结构调整,首要的是保持学历教育规模的适度,使学历教育规模与电大拥有的资源和教学控制能力相适应。研究表明,2009年全国电大的生师比已从2007年的47.7:1,上升到2009年的59.3:1,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在学生大幅度增长情况下反而有所减少,包括师资在内的教学资源与办学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显然,适当控制电大高等学历教育的规模已势在必行。二是提高非学历培训的比重。未来社会发展对非学历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各级电大应调整布局,加大投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形成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培训规模和品牌,提升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办学总体格局中的比重,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广泛开展面向公民的远程教育服务,如网络教育、职业鉴定、认证考试、社区教育、社会化教育服务等,提升电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转变电大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提高质量”和“提升水平”,电大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电大自身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还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都应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学历教育办学规模的同时,花大力气开展课程、精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设施和手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细化教学环节、落实教学过程;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证研究,推动办学、教学、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全系统的远程教育办学水平。

3 优化电大系统多层级治理结构。“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即治理结构,也就是大学的治理(University governance)”[4]。治理结构是系统结构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权力结构,即决策权力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电大系统的治理结构涉及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外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科学界定学校同政府、社会的关系,主要通过法律和规章的形式,界定三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电大系统各层级、各要素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中央电大和地方各级电大的积极性,实现系统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就外部而言,电大系统治理的结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大的“大学”地位缺乏认同,长期不落实中央电大作为远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远程教育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电大系统各层级的办学及权力与义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建设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虽已提出多年,但缺乏必要的政府建设规划与措施,开放大学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

就电大系统内部而言,电大系统治理的结构冲突,主要表现为系统各层级之间因办学权的调整分配引发的对系统和谐的影响,系统要素中源于本单位利益至上所引起的系统结构异化与凝聚力下降,开放教育办学、教学管理的责权在系统各层级之间缺乏严格界定对运行效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松散的系统结构模式所导致的系统办学控制力下降等。

优化电大系统的治理结构,完善电大系统办学的政策法规,改善电大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科学地划分电大系统各层级的责权利,规范电大系统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电大系统充分发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作用,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朴民.解读《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

[2] 谈松华.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影响看中国电大的发展走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28.

[3] 葛道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教授访谈[N].中国教师报,2008-1-23(B04).

[4]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作者:张海深 余善云

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高新时期基层电大教师的业务素质

引言:本文在目前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存在专职教师数量少、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技能缺乏现状的基础上,对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进行定位,基层电大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适应的科研能力以及跟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的途经:适应时代形势,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优化智能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技能;政策上引导,制度上保证。

陈至立同志在电视大学建校20周年大会上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流,也是构建开放学习和终身教育体制框架的重要元素。要改革发展和完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教学系统,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当务之急。”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越来越多的电大人开始认识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是电大求生存,求发展的最佳途径,而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具有较高素质的电大教师队伍则是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基层电大教师现状

目前,基层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较为复杂,这种复杂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的数量一般较少,难以形成高校教师队伍应有的文化氛围,这就大大影响了基层电大之间以及内部竞争气氛,学术气氛的形成。

2、基层电大专职教师队伍的结构较为复杂。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县(市)级电大的专职教师中,年龄的梯次结构差,有着明显的断层;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适应地方电大的教学需要;专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大多数学校存在有的专业教师多,有的专业教师少甚至没有教师的现象;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有些基层电大的专职教师为了容易些评上职称,纷纷想办法去挂靠中专、技校或中学系列的职称。

3、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县(市)级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适应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象。据了解,基层电大大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仍不能体现从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的转变,仍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相对陈旧的专业知识和陌生的现代化教学技能。由于地处小城镇,获得信息途经少,眼界不开阔,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滞后,在业务上更是缺乏驾驭网络技术、制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的定位

从以上这些客观存在的基层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基层电大教师固有的业务素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那么,在新时期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是什么?换言之,基层电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如何定位?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1、基层电大教师应该成为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知识的行家。目前,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电大教师的专业知识太不重要了。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在开展远距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我们将之形容为“专业为体,网络为翼”,即将专业知识作为本体,网络技术作为起飞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日趋老化,那么他制作的CAL课件的内容可能陈旧不堪,甚至谬误百出,即使课件的外观非常漂亮,但这能算是合格的课件吗?对于基层电大教师而言,熟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熟知某一学科的表现不仅是要能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而且还应对相关课程的知识要点、难点及与之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除此之外,他还应该不断地吸取、涉猎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

2、基层电大的教师都要能做到文理贯通,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我们认为基层电大教师知识面的拓宽,应主要放在文理贯通和文、经、法、理等的相互渗透上。即要求文科老师要懂得一些理工科方面的知识,理科老师要吸收文化养分,补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学科老师既要懂得一些数理分析,并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经济研究中去,而法律老师也不但要熟悉经济知识、文化常识,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学推理等工科知识。这是由电大办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为在基层电大中,不可能做到象普通高校那样,每个老师上一门课或者几个老师教授一门课,而是一个教师要负责多门课,甚至一名教师要负责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以,基层电大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的工作,这自然也就要求每一个基层电大的教师除精通本学科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二)具备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已经重新置换,课堂和教室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因此,作为基层电大的教师,主动迎接挑战,掌握远程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最起码的素质。在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传输系统与多媒体运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通晓和掌握远程教学要素的全部并做到科学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掌握网络技术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交互式的导学。我们认为,应该将以下五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作为衡量电大教师是否具有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能力的主要依据:(1)电话答疑;(2)电子信箱;(3)双向视频点播;(4)BBS网上讨论;(5)CAI课件的基本设计制作、选用和评价的能力。

(三)具备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适应的科研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提高自己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对远程教育的科研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满足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活动,而不对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去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形式带来的重大变化,他就无法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有效地施展自己的技能。电大30多年发展远程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电大发展远程教育不仅离不开实践的探索,而且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师本身作为工作在远程教育第一线的人,又拥有对于远程教育深刻的感性认识,对远程教育的各种形式、形态、具体条件和特定领域最为熟知,也最容易提出解决带有方向性、实践性问题的对策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因此,基层电大教师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应该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如何将这种优势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远程教育进行理论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反过来又会对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大有帮助。

(四)具备跟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

一个合格电大教师应该不仅只是一个教学能手,而且还应该是一个以自己的学识与技能直接为当地社会经济提供服务的人才。从基层电大教师自身看,县(市)级基层电大一般为当地最高学府,其教师当然应该成为本地本学科的领头人,在营造本地学术文化氛围方面,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效益等方面,都要求基层电大教师努力积极地去身体力行。从本地社会需要人才的类型及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看,基层电大应以为当地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基层电大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跟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各种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惟此,才是真正做到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三、提高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

(一)适应时代形势,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差师眼里才有差生,……差师把聪明人当作傻子教,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抑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因而把天才教成庸才。良师眼里只有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良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天才来教育,来培养。良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并不断提升,学生越来越充实。面对一个学生,良师看到的是希望,差师看到的是困难。此良师、差师之别也……。爱迪生小时候老师对他妈妈说:‘你孩子是弱智儿,我们没有办法教他。’妈妈不信,把他带回家亲自教导。结果,这个被认为智商低的人,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差师眼里才有弱智儿,良师眼里只有天才和希望。”这段话说明,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的每一次深化变革,首先要有教育观念的大更新。

观念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基层电大教师角色、职能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基层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每个基层电大教师都应尽快走出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子,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基层电大教师要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认真学习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了解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管理特点,为现代学生的学习做好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二)不断学习,优化智能结构

21世纪的教育工作将不再是运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注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跨门类的多门知识,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全新的智能结构。建立合理的智能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新时期基层电大教师完成自身的使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教师智能结构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主体结构,一般说来,它是由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全面的智能结构,是衡量教师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

1、教师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上,一是要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以便对所教学科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三是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博结合,“专才”与“通才”统一,以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四是要掌握系统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实验、开展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新人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智力结构。一般来说,构成智力的要素可以分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有的学者认为观察力是窗口,记忆力是仓库,想象力是翅膀,判断力是钥匙,而思维力是粘合剂,它将各方面整合在一起,使整个智力结构保持敏锐、流畅、灵活、稳定的特性。因此,发展智力的重点是思维力,思维力是整个智力结构的核心。

3、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要求的能力。作为基层电大的教师不仅应具备一般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特殊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能力、掌握教材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开展活动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基层电大教师只有具备了多种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无疑是对基层电大教师的严峻挑战。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善于处理信息,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新时期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加强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备课,制作电子教案,下载教学资料,制作网页和课件并进行网上教学已成了当务之急。

(四)政策上引导,制度上保证

在学校对远距离教育高度重视之余,我们呼唤的是对承担远程教育的基层电大教师给予政策的支持。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标准,把制作网页、开发课件、组织讨论、辅导、批改等计入工作量,并拿出可操作性的计量办法。要制订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刻苦钻研,在教学上使用多媒体,支持教师投身教研。为教研提供充足的经费。建立健全评教制度,对教师的评估要从只重结果转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估的内容要涉及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效果、指导辅导答疑的方式与效果、实践环节的指导与实施以及考试合格率和学生的满意程度等等,真正从政策上引导,从制度上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作者:怀卫东

上一篇:我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国际保险竞争政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