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论文

2022-04-18

[摘要]建筑业因其本身產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筑业“营改增”也是税制改革的难点,文章主要从增值税扩围、“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以期为建筑业“营改增”税制的不断完善给予一定启示,对建筑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提供一定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论文 篇1:

浅谈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会计处理

摘 要 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征收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是外贸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合理、准确地反映企业出口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外贸企业报关出口的货物应归结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享受国家退(免)政策;第二,享受国家免税政策,但不能抵扣货物购进及国内运费的进项税额;第三,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并同时抵扣相关的进项税额。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种情况,即:“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详细梳理近几年相关政策的演变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 外贸企业 出口退税 视同内销 出口离岸价

一、引言

出口退税政策是国际贸易中通用的并为各国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税收政策。按照增值税属地原则,纳税人只负担本国增值税,没有负担他国增值税的义务,由于出口是在国外销售,应将出口货物在国内流通环节所交的增值税予以退还。出口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退税,可以避免双重课税,同时保证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公平参与竞争,充分体现当代税收的公平原则和中性原则。

外贸企业对于已报关出口的货物,因为零退税率或其他原因等未能申报退税的,按照税务机关相关规定“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同时抵扣采购环节已交的进项税额;在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账务处理的细节问题,比如收购和销售出口货物过程中发生在国内的运费,按照规定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出口货物“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时,计税基础的合理性等等,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二、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增值税相关政策

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是指出口企业报关出口货物,未能正常申报出口退税,而对其采取视同国内销售予以征税的办法。2004年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其具体实施办法,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变化历程大致如下:

(一)初始阶段

财税【2004】52号规定:“各级国家税务局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不予退税的货物,须‘视同内销’征收增值税、消费税”;国税发【2004】64号明确规定:“生产企业出口货物未按规定期限申报退(免)税的,应‘视同内销’货物予以征税”;财税【2004】116号“出口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出口的不予退(免)税的货物,应计提销项税额”,从此可以看出,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政策所涉及的企业从生产企业扩大到外贸企业,出口货物从国家明确不予退(免)增值税的货物扩大到未按规定期限申报退(免)税的货物。

随之,国税发【2005】68号,进一步“明确规定外贸企业未按规定期限申报退(免)税的货物,须进行纳税申报并计提销项税额”。

(二)大汇总阶段

国税发【2006】102号,对过去几年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完善,将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情况归纳为包括受托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开具《代理出口证明》等在内的五种情况,同时对计提销项税额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此文件在今后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及规范申报流程方案的制定中,被作为主要依据,并对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及引用。

国税函【2008】265号规定,“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凡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申报退(免)税或虽已申报退(免)税但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有关凭证,以及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自规定期限截指之日的次日起30天内,向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简称《证明》),并以此作为抵扣进项税额的依据”。

(三)当前阶段

财税【2012】39号,对于外贸出口企业报关出口的货物及劳务,明确了“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的范围,针对近几年来陆续制定的一系列出口退税政策,特别是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适用对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2012年6月国税【2012】24号)对外贸出口货物免(退)税的申报期限做了从新调整,即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申报,也就是对于之前规定报关出口90天内进行出口申报期限进行了延长。因此,受托企业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期限也从以前规定的报关出口之日起60天内延长为自报关出口之日起至次年4月15日前,以及《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也从规定期限截指之日的次日起30天内延长至次年4月15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

三、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会计处理

(一)计提销项税额

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货物计算销项税额公式如下:

销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1+适用增值税税率)×适用增值税税率

“视同内销”政策的计税依据表明出口FOB价为含税价,而这却是违背了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惯例,销项税额的计提存在“征退税”计税基础不一致的问题。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运用税收抵扣原则计算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在现行的流转税会计制度处理规定中,增值税会计处理是最受关注且引起争议最多的一个。

按照我国增值税法规定,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就其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课征的一种流转税。增值额是指企业或者其他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劳务,在购入的商品或者取得劳务的价值基础上新增加的价值额。

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制度。在计税时,作为计税依据的销售额中不包含增值税额,这样有利于形成均衡的生产价格,并有利于税负转嫁的实现。这是增值税与传统的以全部流转额为计税依据的一个重要区别。

外贸企业计算出口退税是以购进货物的进项金额为计税基础,而“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时,却以出口销售额(FOB价)乘以外汇人民币牌价除以1.17作为计税基础,购进与销售环节计算增值税方法不一致。生产企业计算出口免抵退税以FOB价作为计税基础,但在“视同内销”时,却以FOB价除以1.17作为计税基础。由此可见,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增值税价外税的属性,违背了“出口货物零税率”的特性。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销售额”,国家税务总局视同内销“规定”中的计税依据即“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1.17”,显然违背了增值税相关条例的规定,违背了增值税价外税的属性,造成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征、退”税计税基础口径不一致。

出口货物是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销售额是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价)乘以外汇人民币牌价,是自营出口销售收入的入账基础;出口退税的定义,认定FOB价为不含税价。因此,外贸企业出口货物执行 “视同内销”政策,征增值税计提销项税额,即:销项税额=货物离岸价(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17%,实现出口货物“征、退”税计税基础的统一。

另外,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在“视同内销”进行会计核算时,如已按规定计算征税率与退税率之差并已转入成本科目的,可将征税率与退税率之差及转入应收出口退税的金额转回进项税额科目。

(二)国内运费的处理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下简称《条例》)规定,“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注明的金额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即: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运输费用金额,是指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包括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建设基金,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过去的服务业发票取而代之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增值税发票防伪认证系统认证,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进项税额,进行相应抵扣。

《条例》还规定: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运费不得按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扣除,也就是说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实行退(免)及免税政策的,不得抵扣国内发生的相关运费。

出口货物国内运费抵扣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出口退税政策中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外贸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如果适用退(免)税政策,并按期申报退税的,购进环节缴纳的增值税,依据适用出口退税率以出口退税的形式退还给外贸企业;如果适用 “视同内销”政策,征增值税的,购进环节缴纳的增值税可以抵扣出口计提的销项税额,既然如此,同项业务发生的国内运费(取得增值税发票,并通过防伪系统认证),应同样享受退(抵)政策,这样才能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计入国际市场,真正实现出口货物增值税零税率。

对于适用增值税退(免)或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外贸出口企业可以依照现行增值税有关规定放弃退(免)或免税,征收增值税,即:“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同时抵扣采购环节已支付的进项税额及国内运费中进项税额,因此,外贸企业取得出口货物发生的国内运费增值税专用发票,当时不能确认是否享受“视同内销”政策时,应根据增值税发票管理相关规定,即:“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在发票开票日期180天内,必须通过“发票认证系统”或国税局现场进行发票信息认证”。避免因已超过认证期无法认证增值税发票,造成运费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取得运费增值税发票时,即:在180天之内及时认证,这样才能保证当外贸企业享受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政策计提销项税额时,完成采购环节进项税额的抵扣。

因此,出口货物国内运费的“抵扣”与“退税”,是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规定,合理抵(退)其中的进项税额,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使企业出口业务的业绩能够充分体现;同时保证我国出口企业出口货物或劳务与国际上通行的税收和贸易惯例更有效的接轨,使出口退税机制得以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外贸企业报关出口货物,未按规定正常申报出口退税(包括未在规定期限内开具《代理出口证明》的),则应申报并征收增值税,“视同内销”进行会计处理。准确执行相关的会计政策,能更好地规范外贸出口业务,降低企业损失,提高经营效益,加强出口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亭.对外经贸会计实务.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2]王文清,杨成祥.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抵扣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财会月刊.2008.12.

[3]林颖.对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政策的探讨.税收实务.2009.8.

作者:韩李丽

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论文 篇2:

建筑业“营改增”研究评述

[摘 要] 建筑业因其本身產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筑业“营改增”也是税制改革的难点,文章主要从增值税扩围、“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以期为建筑业“营改增”税制的不断完善给予一定启示,对建筑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建筑业;“营改增”;国内外文献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01

0 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方方面面都格外关注房地产概念框架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有效供给和整个体系的建设运行,并将这些方面客观地联系于建筑业这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何合理发挥作用、如何健康发展的关键考量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我国税制正经历着重大变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已经在全行业完成税改。

建筑业作为“营改增”重点改革行业,涉及产值巨大、企业众多,利益调整较为复杂,这一点从税制设计及过渡政策中就可以看出。自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纳税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计算缴纳增值税,年应税服务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一般纳税人按照一般计税方法,以11%(2018年5月1日后降为10%)的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允许抵扣进项;年应税服务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征收率采用简易计税方法;另外采用清包工、甲供方式提供建筑服务的和为老项目提供建筑服务的一般纳税人也可选用简易计税方法。建筑业一般纳税人在销售其取得或自建的不动产时,区分不动产来源方式和获得时间,按照不同的税基——全额或差额、不同税率——11%(后调为10%)或5%计算缴纳增值税。因而“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到底如何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对“营改增”带来的建筑业税负、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当然增值税作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税种,其在国外也经历了适合他国国情的一系列改革,其中不断扩大增值税税基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基于此,本文收集了众多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增值税扩围研究、“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和财务的影响研究以及对策研究等等,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并总结,希望能够对建筑业“营改增”税制的不断完善给予一定启示,对建筑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提供一定帮助。

1 国外研究评述

由于增值税具有税收中性、减轻税负等诸多优点,在国际税收体系市场中,它是一种公认的理想而优良的税种。整体来看,增值税在国外的应用范围要比我国更广,税制改革时间更早,而“营改增”是我国在2012年以后才面临的特殊问题,所以国外学者对增值税改革的研究探索较早。

1.1 增值税扩围研究

关于增值税是否应当扩围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经济效率角度,一是增值税税制角度。

早在1998年Stephen R. Lewis和Alan Tait等学者就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出发对增值税征税范围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将服务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能有效降低企业税负,易于管理。并且Alan Tait指出如果对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征收增值税,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5%~10%而不扭曲经济。同样从这一角度出发的增值税扩围研究还有:Sijbren Conssen(2003)认为对服务行业征收增值税是有效率的,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负担,而且对经济的扭曲程度也相对较小。Richard M. Bird 和 Pierre Pascal Gendron(2006)认为增值税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尽可能地扩大征税范围。Alan Schenk,Oliver Oldman(2006)在商品生产和服务环节引入增值税体系后,对其产生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最大范围地征收增值税。Alan Auer Bach,R. H. Gordon(2010)指出,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应不仅仅限于商品销售及生产制造业,增值税也同样适用于金融交易资源。Mihaela Andreea(2011)认为,避免重复征税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整个的商品交易和劳务的所有过程,这样能够做到在不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同时,避免损害帕累托效益的情况发生。Brita Bye, Berger Strom, Turid Avitsland(2012)认为,仅仅只对部分服务或者部分商品征收增值税并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只有征税范围覆盖所有的服务或商品时,增值税的效用才会发挥到最大的水平,此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效用也是最大的。可以看出,众多的研究表明增值税扩大税基范围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表现。

从增值税税制角度出发提出增值税应当扩围的研究主要有:Keen M,Lockwood B(2009)认为增值税采用购进扣税法只在购买商品时对增值部分征税,有效避免了营业税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即避免了由于周转引起的税收累计,从而促进商品流通,增强商品竞争力。Stephen R. Lewis(2012)认为增值税是销售税,在缴纳税款时可以扣抵上一环节中缴过的税款,这种抵扣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随着商品周转带来的重复纳税问题,另外,增值税本身具有课税基础广、方便管理等优点,因而应当尽可能地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Simon James(2014)认为若收入相同时,企业依据营业税税制全额纳税会导致该企业税负增加,而按新的增值税计算方法纳税,可能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1.2 增值税对建筑业的影响研究

国外增值税对建筑业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税负、与建筑成本关系以及税收筹划等方面。

Tuan Minh Le(2007)对部分发达国家——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对建筑活动的增值税处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筑活动主要分为建筑材料、维修维护活动、新建建筑物三大类,通过运用标准税率、优惠税率、纳税豁免、零税率分别对三大类建筑活动的增值税征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各国建筑业三大类建筑活动的增值税税负的差异大小。Warsame A, Wigren R, Wilhelmsson M(2013)等人研究了建筑业生产成本和增值税、补贴之间的关系,利用面板数据实证瑞典建筑业情况表明,建筑成本与增值税呈负相关关系,与补贴呈正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了增值税并不会导致建筑企业成本增加,因为他们能够将部分税负转嫁给房地产开发商。GP Shukla,S Bhattacharya(2014)对增值税和增值税税收收入进行分析,在OECD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金砖国家)和东盟国家的增值税国际经验背景下考察了现行国际增值税税制结构,分析了农业、建筑业、房地产和出口等特殊行业的税收问题。最后,给出了增值税收入预测模型,给出了免税小商户增值税阈值的估算准则。Harris(2016)从建筑企业纳税人的角度出发,对纳税筹划的动机和经济后果做了相应研究,提出随着建筑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源集约型的过程中,纳税人必须认真研究纳税筹划,以确保企业效益。Sadaff Habib(2017)讨论了作为避税天堂的阿联酋开征增值税对中东建筑业尤其是对建筑合同的影响。开征增值税后,这些合同可能没有任何條款来弥补新税法下征收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费用,因此,对于没有足够补偿成本的合同,成本很可能会被吸收到项目账户中,这可能会导致项目亏损。另外Sadaff Habib根据FIDIC红皮书认为所有的税收都应包含在合同中,承包商需要在建筑合同中确认合同价款是否包含增值税。

通过对国外学者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他们普遍认为增值税相比于其他税种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善增值税税制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而要使增值税的优势充分显现,首当其冲的是完成全行业税改——即将所有商品和服务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打通抵扣链条,在对建筑业的影响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通过合理确定合同价款,积极进行纳税筹划,增值税并不会导致建筑企业成本增加。

2 国内研究评述

我国学术界和政府财税部门相关人士对基于本国国情的建筑业“营改增”政策效用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分布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探讨建筑业“营改增”中税率设定的研究

由于我国“营改增”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范围较晚,故而在早期的研究中,部分专家学者对建筑业“营改增”中税率的设定进行了研究。

王杰,饶海琴(2013)依据税收收入基本不变、减少重复征税的原则,模拟了四档税率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了税率在11%左右浮动最为合理。俞奎,陈小芳(2014)在分析了当前建筑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后,依据行业特征和征管现状,提出建筑业适用11%的税率并不会增加企业税负。而贾立才等专家(2013)认为由于理论测算的方法与建筑行业实际严重脱离,并且对建筑业来说增值税发票取得较为困难,导致进项税抵扣不足,因而11%的税率或许太高,建议调整为6%,防止出现理论减税实际增税的反差现象。

2.2 建筑业“营改增”的税负研究

2016年5月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范围之前,“营改增”对建筑业的税负影响多为测算分析,由于测算方法和测算数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詹敏(2014)从工程合同定价方式角度出发,测算了建筑业“营改增”的税负变化,并对引起“营改增”税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吴金光,欧阳伶和段宗元(2014)利用上海财政收入和建筑业相关数据检验了建筑业的减税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建筑业“营改增”并未实现预期效应。王金霞,彭泽(2014)依据投入产出表数据,模拟测算了不同增值税税率下,建筑业整体的税收负担。刘爱明,俞秀英(2015)根据沪深两市27家上市建筑企业2011年到201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测算,发现按11%税率计税,样本企业总体实现税负降低、利润增加的利好结果。孙丽莹(2015)认为我国建筑业本身属于微利行业,产值利润率低,实行11%税率对企业十分不利,从住建部数据测算结果显示,建筑企业税负超过90%。陈晓燕(2015)进行实际调查,得出建筑业“营改增”出现理论减税实际增税的情况。宫丽文 (2015)利用其公司2014年7月至9月的数据进行实际计算,发现增值税税负大幅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进行税额抵扣。刘寒冰(2016)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建筑业“营改增”后的税负变化,他发现当税率为11%时,各年行业税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他认为这一变化是增值税税率的税负加重效应和中间投入的税负减轻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6年5月后,建筑业“营改增”开始实施,实际税负情况开始逐渐显现,但受建筑业“营改增”运行时间较短,大部分学者采用微观数据对建筑业“营改增”的税负情况进行测算研究。

姚江红,田高良等人(2017)以Z企业两个工程项目为例,测算了“营改增”前后项目的税负情况,发现两个工程项目的税负均有所增加。何华芬,孙东祥(2017)利用2016年5月到2017年3月的数据,分析了L建筑公司的税负变化情况,并提出了优化供应商选择、控制资金流、加强混凝土采购等对策建议。汪霄,潘婷,程碧华(2017)通过理论分析与测算,得出建筑业“营改增”的税负增减区间,并利用A公司数据计算了“营改增”后的税收负担,得出相比改革之前,税负增加了8%。李明娟,杨航(2017)基于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了“营改增”前后的税负变化,得出建筑企业税负上升的结论。杨爱东(2018)在预估发票取得概率的基础上,以部分上市建安公司建筑成本为例,模拟了进项税情况,他认为在全部专票可扣的情况下税负会下降,但若只有部分专票可扣,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税负上升。赵文超,郝海霞(2018)以河北省两家建筑企业真实数据为例,分析了税负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的税负情况均不容乐观。申玲,瞿佳依等人(2018)基于2015年到2017年的财务报表测算了“营改增”前后建筑业上市公司税负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负上升但上升势头逐渐减弱。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到,建筑业“营改增”运行之后大部分的税负研究都是运用企业真实财务报表数据测算得到的,且研究表明建筑业“营改增”并未完全达到减税效果。

2.3 建筑业“营改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相关研究

李艳君(2014)分析了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及企业财务报表在“营改增”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动,提出要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企业现金流管理,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规范合同管理。焦健,刘琢(2014)从税种和主管税务机关、税金缴纳时间、纳税主体层次、税票抵扣办法以及核算科目的转变上对企业财务影响进行了阐述,运用SWOT分析法给出了“营改增”对财务影响的相关建议。王建民(2015)认为“营改增”对纳税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和使用,他从发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完善建筑业财务管理的建议。刘艳霞(2015)认为针对“营改增”政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适用税率计税基数及征管方式的变化、采购方式的变化、发票管理的变化、财务报表的变化、税款计算方式的变化,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变化,给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吴芝燕(2015)从“营改增”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建筑业经营模式特点,提出了如何制定建筑企业经营策略、如何做好税务筹划等工作建议,着重指出了过渡期存量资产抵扣问题的应对方式。王芬(2015)梳理了“营改增”对财务指标(如收入、毛利、负债、资产、现金流等)的影响,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林志伟(2018)从理论和实际业务两方面分析和探讨了“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和工程利润的影响。王建明(2018)对营业税与增值税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并且论述了“营改增”之后企业以及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方法,确保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

从建筑业“营改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營改增”对建筑企业的采购方式、会计核算和报告、发票管理、现金流管理以及经营策略等诸多方面提出更高更严要求,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建筑企业应积极应对“营改增”,促进自身转型发展。

2.4 建筑业“营改增”对策研究

从以上文献评述中可以看到,建筑业“营改增”总体上导致了企业税负的增加,引发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大洗牌,如何应对“营改增”带来的影响,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增加可抵扣进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培训、积极进行税收筹划等。

胡献益(2013)针对“营改增”对建筑业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正确把握“营改增”税制改革导向,积极进行税务筹划,加强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优良的资金链管理环节,加大会计核算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核算技巧等。尹书慧(2015)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现金流量、发票管理、购进设备等的影响,提出了应对“营改增”的对策:适当放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适当降低企业增值税税率、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税率以及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促使企业转型与发展。张阳明(2015)认为建筑业“营改增”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以及部分材料费的进项抵扣不完善对企业税负造成重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不同而引发的“营改增”税负及管理问题,他认为企业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营改增”,提前筹划,及时清理营业税事项,合理规划,增加可抵扣进项。王甲国(2016)在分析建筑业“营改增”的背景和建筑业税收征管现状的基础上,从工程项目管理、经济财务、税务筹划和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建筑业“营改增”所面临的挑战和具体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全面梳理供应商等。尹雯娴(2018)从财务、税收制度对建筑企业的影响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营改增”后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提前做好工人工资的申报审批工作,改进并完善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对策建议。宁丽熙(2018)认为建筑企业只要能够及时的分析“营改增”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及时做出调整,不断完善自身,积极适应“营改增”带来新的变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对“营改增”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抵扣税额在企业财务核算中的比重,就能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3 总结与评述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众多学者认为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实现全行业税制改革有利于发挥增值税税制优越性,对建筑业成本的影响也较小。从国内研究来看,自我国施行“营改增”以来,国内学者对其在建筑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测算与剖析,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较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建筑业“营改增”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利用财务报表数据对“营改增”前后税负进行测算,考察建筑业“营改增”对微观经济体的影响。此外,当前的分析过多的纠结于“营改增”的税负效应,而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营改增”税制变革是否达到了改革目的,是否倒逼建筑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是否促进建筑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严重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Warsame A, Wigren R, Wilhelmsson M, et al.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Subsidies, and Taxes on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st: The Case of the Swedish Housing Construction Market[J]. ISRN Economics, 2013: 1-7.

[2]Sadaff Habib.VAT in the UAE -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Your Construction Contract?[EB/OL]. https://www.beale-law.com/publications.php.July,2017.

[3]GP Shukla,S Bhattacharya. Restructuring Corporate Income Tax (CIT) and Value Added Tax (VAT) in Vietnam :An Analysis of Current Changes and Agenda for the Future[R].The Word Bank,2014

[4]姚江红,田高良.新常态下“营改增”对建筑业的税负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5]申玲,瞿佳依,李韫.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的影响——基于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会计之友,2018(9).

[6]李明娟,杨航.建筑业“营改增”后的税负变化及税收管理建议[J].会计之友,2017(15).

[7]杨爱东.我国“营改增”对建筑安装业的税负影响探讨[J].财会学习,2018(3).

[8]赵文超,郝海霞.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大型建筑企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4).

[9]王甲国.建筑业应对“营改增”之策略[J].税务研究,2016(1):99-102.

[10]胡献益.浅析建筑业的“营改增”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4).

作者:刘益彤 刘亚臣

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论文 篇3:

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建议

摘要:建筑企业即将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相比之下无论是计税原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均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营改增”给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以适应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文章从实际税负、发票管理、会计核算,三个方面分析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影响;建议

“营改增”是建筑行业从“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可谓变革深刻。从源头招投标造价的调整,到建筑施工行业收入的确认、成本的核算,还有下游企业供应商都受到了影响。从核算角度来说是从“含税”计价,转变成“不含税”计价。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

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国家按理论测算确定11%的税率,假设十分理想的税收环境、财务管理完善的前提下,试算比较“营改增”前后对建筑企业的税负影响。

例:建筑企业某月工程款收入为100万元(含税)。建筑企业一般成本构成内容及比例如表1所示。

1. “营改增”前,按营业税计征,营业税率为3%,需缴纳的税金为100*3%=3万元,税金占工程款(含税)收入的比例为3/100*100%=3%.

2. “营改增”后,收到工程款,开具增值税发票,销项税额100/(1+11%)*11%=9.91万元。

企业正常管理下,建筑企业一般成本构成内容及比例见表1,核算材料费的进项税额:100*60%/(1+17%)*17%=8.71万元.该企业当月的应纳税额=当月的销项税额-当月的进项税额=9.91-8.71=1.20万元。

税金占工程款(含税收入)的比例为1.20/100*100%=1.20%1.20%﹤3%,通过试算,“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税负是降低了。

在营业税的纳税体制下,建筑业不管是清包还是全包,都需要按照包括原材料在内的营业税纳税,属于典型的重复纳税,而采用增值税代替营业税之后,建筑业只需要针对在本环节的增值额纳税,有效的减少了重复纳税。另人工费的进项税额,100*20%/(1+6%)*6%=1.13万元:核算机械使用费的进项税额:100*2%/(1+17%)*17%=0.29万元。给建筑企业留下了很大的税务筹划空间,如果税务筹划到位,应该能为企业实现减税。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发票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企业开具发票、收取发票、保管发票、发票认证,都将明显改变。发票由总部机构开具,在经营地完成增值税预缴,总部机构汇总申报,年末清算汇缴。税率由原来的3%变更为11%。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建筑企业,当期增值税税负的高低取决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多少,增值税是价外税,本质是代收代付款项。因此建筑企业除保证发票真实合法的前提下,还需尽可能多的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当期销项税额,这也是建筑企业需要考虑的新问题。建筑施工企业收取发票,应进行审核,获取发票的抬头应与总包合同一致或者说总公司的名称一致,否则应予以退回,进项税税票要同时具备发票联、抵扣联。收取的发票要求与合同、送货单、付款单据相匹配,有效规避税控风险。例如,项目部上交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实际的采购内容不符,也未发生实际支付,那么项目部就有可能涉嫌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现行营业税制下,发票的保管和传递,基本在工程的所在地或者说经营地。但“营改增”后,销项税发票要由总部传递到分支机构,进项税税票抵扣联,要由分支机构传递到总部,由总部汇总申报抵扣。发票的保管和传递,将给财务增加工作量。现行营业税制下,只要核准发票的有效性,不存在认证的程序。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专用发票要进行认证。

(三)“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反应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价格,营业税制下,是含税价。包括建筑企业取得的收入、支付的成本,都是含税的。改征增值税后,价税分离。核算的收入、支付的成本都是不含税的。另外一个是税的核算,营业税制下,核算税款是通过“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会计科目进行的,改征增值税后,核算税款是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进行的。“应交增值税”核算下,会计核算显得更加烦琐,工作量增加。下面通过案例来演示对比一下“营改增”前后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例: 钦州正坤大厦工程项目,发包人广西正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合同造价42000万元,是集商贸、旅游、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住楼。2014年6月份,完成产值2220万元(含税),并经甲方认可,向甲方开具发票。截止6月底款项未收。期末,确认收入,并按完工百分比法90%结转成本。(不考虑附加税核算)

营业税制下,确认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收入的金额为22200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广西正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222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钦州正坤大厦工程 22200000

计提税金666000元,作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税金 666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666000

改征增值税后,应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按照实际收到或应收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按照确认的服务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确认收入的金额为,20000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广西正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222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钦州正坤大厦工程项目 20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00000

通过比较分析,收入的确认,“营改增”前是含税的,确认的金额是22200000元,“营改增”后是价税分离。确认的金额是20000000元,“营改增”后税金科目成了销项税额,按营业额的11%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这里暂时不要处理。到期末,以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差额为依据,计提税金及附加。因此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应交税费科目,下设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两个二级科目。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设进项税、销项税、转出未交税金、已交税金、进项税额转出等多个明细科目核算。

二、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建议

(一)积极开展增值税政策的学习

在“营改增”试点之前,建筑企业就要通过会议、企业内部组织学习“营改增”的有关规定,以便在税改后能够马上进行操作和运用。“营改增”涉及到建筑企业的各个环节,比如税率的变化,工程概预算、工程计价的构成基础发生了变化,《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与预算》部分内容必须进行修订。建筑企业的材料供应、劳务分包的税负,最终都会汇集到建筑产品上,企业应对招投标、承接工程做好新的认识,新的准备。

(二)提高建筑企业税务筹划的意识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包括材料商、分包商、机械设备租赁,要考虑对方是属于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统筹考虑,精心安排,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合理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控制企业的施工成本,合理的承担税负。关注建筑企业“营改增”实施时间,试点前可考虑推迟购买大型设备,尽量在试点后再购买固定资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负。

(三)完善建筑企业的发票管理

统一对外交易合同名称。所有项目对外交易合同要统一以企业名称对外进行签订,取得的增值税发票购买方名称必须与企业全称一致。完善内控管理。企业要从内部管理上想办法,针对不能取得进项税发票的主要原因,积极堵塞发票管理上的漏洞,尽最大可能获得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统一对外交易合同名称。所有项目对外交易合同要统一以企业名称对外进行签订,取得的增值税发票购买方名称必须与企业全称一致。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多,分布广,“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纳税要求高、发票管理复杂、税收监管严格,企业机构所在地需要增设专门的税务岗位和人员,尽快培养税收管理人才,统一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和管理。

(四)构建建筑企业新的财务核算体系

一般大型的建筑企业管理,都是通过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完成的,财务功能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一般通过集中管理模式,各项目的收支都在财务部内完成,账务处理也是集中性的,对工程施工成本、收入等大项进行分类。但“营改增”后财务的核算工作量将大大增加,特别是材料成本的归集,进项税额的低扣,烦琐细致,不容出错。企业应该考虑对财务部门增加人员,储备人才。建筑项目分布不匀、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认为财务核算应该分项目进行,比较合理。指定财务人员专门负责一个或若干个项目的核算,指导工程款发票的开具、材料发票的认证。这样更加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突显各项目间的对比与学习。更符合各项目内部承包、独立经营的原则。

三、结语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发票的开具、收取、审核、保管、传递、抵扣、认证等层层把关,环环相扣。达到提升企业管理,回避税务风险的目的。因此,建筑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组织企业各级人员,认真学习“营改增”的新知识、新业务。完善内部管控、提升管理水平。

在新的税制环境下,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促进本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智勇.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2(07).

[2]李志远.施工项目会计核算[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

[3]财政部.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Z].2012.

[4]贾康.为什么要“营改增”[J].上海国资,2012(01).

[5]桑广成,焦建玲.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及对策[J].建筑经济,2012(06).

[6]张明涛.浅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10).

[7]戴国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影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03).

[8]马秀丽.增值率视角下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比较[J].财会月刊,2013(02).

[9]王娇娇.建筑企业实施增值税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10]平新乔,张海洋等.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负[J].财政与金融,2010(03).

(作者单位:浙江广宏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楼冠军

上一篇:媒体广告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地质勘查行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