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应用型学科教学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更要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评估体系保驾护航。艺术设计原理是艺术设计专业目录下的基础必修课程,考核课题要重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环环相扣的链条式考核办法和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考核模式,为应用性学科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做了前瞻性的探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科教学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科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篇1:

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当下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在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开始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但仍然目前有部分高校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能够结合多方面因素,从而对环境做出良好的设计,因此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本身需要拥有非常高的能力,所以,高校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教学手段,对人才的能力进行提升,才能够满足该专业的就业需求学科跨界教育模式,在当下的高校专业教学中,拥有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目前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教学开展时对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应用相对较少,本文针对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学科跨界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 能力培养需求

学科跨界教育模式是当前教学方法体系中全新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教育体系改革之下所诞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仍然有很多专业教师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学科跨界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着认知错误,同样对于具体的落实方法也应不清楚学科跨界教育模式的应用,针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拥有的非常高的应用效果,针对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通过学科跨界合作,不仅能够帮助艺术设计类学生开阔视野,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从多角度多因素进行分析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设计。

一.学科跨界教学模式概述

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实际上指的是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教学。比如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同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针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学习,但通过学科跨界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的同学在日常的学习时,可以接触到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学的专业课内容,作为当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接触多行业多专业的设计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是以也可以为环境设计,提供多方位的设计思路。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的专业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人才,培养教过同样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饭阶段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人才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多,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了当前的重要教學内容,但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很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认知错误,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学习专业课的特殊性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全勤的教育体制下,直接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本身拥有了一定的时代特点,所以专业的内容和时代的发展之间,拥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很多时候专业内容都需要一句当下市场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变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涉及的领域相率广泛对每一个设计领域能够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都会进行一定的了解与学习。但近些年来我国当下的高校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调整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没有与时代天街为不同的时间段流行的元素会存在的变化,所以,设计工作在开展时由于因素变化,最终产生的导向,结果也会存在变化,所以高效的进行课程体系的时候,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缺乏时效性。

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应用上相对落后,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于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并没有进行及时应用。

四.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跨界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包含着多方向,其中有服装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等等。运用许可跨界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保证学科学科之间可以进行专业知识上的互动与交流,所以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进行快捷可能体系构建时,首先要与同为设计的专业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搭建,比如可以将服装设计的相关专业内容融合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建立完善知识系统

学科跨界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搭建也标志着必须要进行完善的知识系统的搭建艺术设计,在开展过程当中需要针对人文环境,自然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跨界合作跨学科教学模式,应用的时候,可以依据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打造全新的专业教学体系,将人文设计,环境设计,自然设计等内容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3.交叉课程设计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未来跨界学科合作,必将成为主要的教育发展趋势交叉课程,同样也是未来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安排学科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的讲解,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接触更多的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总结

本文针对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仔细分析,分析过程中,首先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课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当前学科跨界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蒋尧明.跨界教育理念下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21(11):161-164.

[2]陈皎月.跨界融合理念下高职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7):164-165+168.

[3]刘绽.基于跨界人才培养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8):70-72.

东北大学 鲍春

沈阳工业大学 杜新

作者:鲍春 杜新

学科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篇2:

应用型学科教学考核方法初探

[摘要]应用型学科教学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更要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评估体系保驾护航。艺术设计原理是艺术设计专业目录下的基础必修课程,考核课题要重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环环相扣的链条式考核办法和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考核模式,为应用性学科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做了前瞻性的探究。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教学;考核方法

1 教学课程简介

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涉及设计学(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等三个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内容,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双重性,又兼具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设计原理在剖析设计学的内部结构和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综合了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设计媒介、设计文化和设计审美等问题有较全面地认知。教师通过对身边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作品的例证导入,从设计现象中归纳普遍性、规律性的特点,进而指导学生做出相应的理论掌握与实践操作。通过学习与应用、课堂与社会的教学结合,使学生真正提高理论水平与动手设计的能力。

事实上,正是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密切结合,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校教学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课程考核方法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论是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战略还是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原理教学都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的教学实践,而是将原理知识最终付诸于设计实践的应用型内容。因此,课程考核改革不单是对理论学习效果的检验,更是一次富有实效性的设计实践。

设计原理既是对设计学科的文化、功能、审美等理论的学习研究,同时也是设计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探索,为学生提供设计方法和造型规律的理论支撑。不难看出,以指导实践为目的的设计原理教学,应该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重要考核目标。强调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考核的应用性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考核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理论教学是课程考核的理论框架,这些都较为系统地将课程教学与课程考核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应用型教学考核的教学改革应该包括链条式考核办法和应用型考核模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服务。

2.1 链条式考核办法

注重日常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实践进程紧密围绕理论教学进度,即学即用,活学活用,这样,才能为学生顺利开展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与技能保障。随着教学进程中设计实践课题的展开,设计认知规律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尤为重要的是,课题实践模块化、阶段性地贯穿整个课程,并采取随堂批改的考核模式。如此教学环环相扣,学生步步跟进,随堂批改的记录不但作为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而且也可作为教师的课堂实录之一。可以说,这种断点式、递进式的链条式考核也为课程最终考核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积累。

2.2 应用型考核模式

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教学课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内容激发了学生开展课题实践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的是课程终结考核课题不但注重对设计原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结合不同专业的方向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应用型课题。例如,艺术设计中服装方向的“设计原理”课,可以“为大学生设计一款功能型书包”为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设计原理知识并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深入了解该产品需求目标群的前提下开展设计,重在通过结构设计满足特定消费群的功能性需求,考核学生对“大学生使用的书包”这一特定课题的应用设计。

链条式考核办法与应用型考核模式,既充分体现了方法性教学的原则,又扩展了探究性实践的教学内涵。

(1)方法性教学。要求将教学由介绍和研究设计媒介、文本、语义、体验、语境、文化、审美和批评等转向侧重设计的方法性探究,不仅要明确设计的目的、意义,同时更要理解设计理念内涵和开展设计的方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设计原理教学目标,更好地为理论联系实际和有效地指导实践提供保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设计思维上给学生更多方法迁移和创意启迪。

(2)探究性实践。设计原理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和其他理论课程一样具有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枯燥的理论内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激活理论,不断地对其阐述应用。在课题实践中,设计的结果往往有多种预期性的可能,要实现这些可能就需要对设计原理内容、设计基础知识以及设计工具等综合应用来进行探索性实践,因此这一课程考核方法具有鲜明的探究性特征。

3 课程考核过程

在考核模式的设计中,必须对本课题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给予重视。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目标的考虑,需要确立具有实用性教学的考核项目与开发富有创造性的考核方法。换言之,考核要关注对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逐步养成,优化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双丰收的教学环境。由此,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培养方案,进一步侧重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拟定了“二合一”的课程考核办法:

3.1 平时考核成绩(占50%)

平时成绩以随堂考核为主,检测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平时成绩从进阶性的三个模块中采集,也就是三个具体课题成绩的平均值,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模块一:设计的本质。社会调查与分析,学生自由选题,通过对设计产品或现象的调查研究,分析该设计功用、特征(包括设计优越性或缺陷)、设计动因、横向与纵向地分析该设计的市场状况及其前景,概括表达个人或小组对该设计产品或现象的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社会调查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自由组成调查小组(一般不得超过5人)进行。

模块二:设计基础。设计基础训练系列专题如下:(1)点、线、面三要素装饰性运用;(2)三要素的功能性运用;(3)自然形态的二次表现;(4)明度在图像中的运用;(5)色彩心理与机理应用。通过五个专题的考核,既强化学生对视觉设计要素及其特征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为下一专题的开展作设计技能的准备。

模块三:自发性课题。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拟课题,开展设计实践。

以上三个模块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重在结合课程进度,运用原理知识,完成具体的实践任务。在成绩计算中,平时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某一学生的三个模块成绩之和除以三即为该生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3.2 综合课题成绩(占50%)

综合课题是在三个模块完成之后展开的课

题实践,形式为命题设计,复杂程度更高。该课题的确立,首先要符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实践内容是以实用、易用为前提,不但要注重对设计原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要结合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特点。一般来说,针对性的设计应用型课题应明确课题内容、具体要求、提交格式等三方面。在成绩计算方面,该课题考核作为终结课题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以上考核,如发现调查课题、设计内容等有抄袭、雷同等不正常现象,经调查核实后给予该课程成绩不及格或重做等相关处理。

4 课程考核执行情况综述

应用型教学考核新方法已在我校07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服装方向、环艺方向和平面设计方向中实施,并已完成一轮以上的课程考核。通过应用型教学考核,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设计原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基本经验如下:

4.1 重视课题应用与操作的设计

应用型课题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内容以实用、易用为前提,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难度不能超出大纲要求,并留有较大的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学考核不但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检测,更是对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检验。“应用型”课题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让应用型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4.2 结合专业特点与需求的考核

设计原理是艺术设计专业目录下的基础必修课程,所以设计专业各方向均开设此课程。为了使课题实践更具有学科针对性,更有利于实施原理知识,考核课题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目的地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对原理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探究。

4.3 强化课程教学与考核的联系

课堂教学始终伴随课程实践展开,强调与实践课题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学实践性的方法性探究,课程考核要注重实用性和易用性。同时,不能忽略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平时成绩要纳入到课程总体考核之中。这样,可以避免孤立地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也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通过“应用型”教学考核方法的实施,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改善,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师生都受益于这种课程考核方法。为将“设计原理”课程完善成更受学生欢迎的设计理论课,应进一步探究并结合实践优化“应用型”教学考核方法,为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提供保障,而其中的教学实践和考核评估也将为理论课教学考核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编 吕行

作者:张振波

学科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篇3: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的开放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是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是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方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广泛运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广泛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美术技能,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美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个性的张扬易激发艺术的灵感,能扩展想象和感悟的空间,使美的内涵更丰富,美的形式更多样。若要培养学生富有灵性的美术素养,就必须进行开放性的教学。

1 开放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美术开放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个性创作与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自主构建和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让学生在精心预设与生成中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巧妙引导与交流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树立成功的意识,在激励评价与表达中感受自己的进步与才干,使开放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与实效。同时,开放性教学也给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让教师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行为,提高美术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开放教学的建构优质高效。

2 开放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美术教学的开放性原则教学模式的“开放”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不以技法的掌握为惟一的学习目标,体现学习目标的多元化。

2)教学内容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科的整合、资源的挖掘和知识的贯通。

3)教学方式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把多种美术活动形式和多媒体引入课堂,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4)教学时空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使教学的时空不受课堂限制,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

5)学习器官的开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器官,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索。

6)教学评价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需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3 开放性教学的注重形式

3.1 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拓宽

美术教学中的重点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所以如何围绕教材内容开展好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下工夫解决的问题。美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知识点,适时补充、链接一些资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未来的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上课时从“神舟五号”载人上天,杨立伟的英雄事迹引入,再与学生一同探讨“我”的未来、“我”的理想,展开联想;同时结合图片的欣赏,了解人类航空航天的最新成就;还让学生在课余去收集有关未来世界的科幻资料,并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科幻知识和理想,能够使用美术幻想展开美术创作,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实践活动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3.2 在教学手段、方式、信息上拓宽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诸如电视、报刊、网络的信息、资料,适时引入能充分体现社会、时代的最新消息和新知识、新成就,包括科技、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教师在自己关心最新信息与知识的同时,要适时适度将这些新信息与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获取、分析,为美术教学所用。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设计吉祥物”一课时,笔者结合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指导学生对吉祥物进行设计,要求结合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物(如大熊猫等)、我国代表性建筑物(如长城等)。这样既围绕教材又结合实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3.3 在教学活动上拓宽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要注重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涉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内容,学生易进入教学情境,能更快地投入进入美术活动。如进行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学习服装搭配”教学时,笔者在美术教学内容上,从教材上的服装设计样式、款形,再结合自己的学生服装、街上的流行装等方面,与学生广泛的探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要求学生动手对学生装、休闲装、其他服装进行设计。由于服装是每个人之必需,学生对服装都有直接的认识和体验,所以这一作业学生很感兴趣,设计的作品中不乏创意、大胆之作。

3.4 在兴趣、爱好上广泛拓宽

教师要充分利用欣赏图片、教学范画、教师示范创作等有效手段辅助教学,运用丰富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美术教学也要提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适时让他们走出教室,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对照写生、练习、创作;同时还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可以去触摸课内所无法取得的东西,可以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意识,训练和培养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看,去感受,去“拥抱”大自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分析,使教与学的重点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且还可以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好习惯,教师也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 结语

总之,美术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的面很广。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在美术教学中更应增强开放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术技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添砖加瓦。

作者:张文莉

上一篇: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就业路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