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定位探讨论文

2022-04-18

摘要:会计理论基础性研究在我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起点——会计目标未能得以明确造成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目标定位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目标定位探讨论文 篇1:

基于新《预算法》的现行高校会计制度问题分析

【摘要】 新预算法已正式颁布并实施,通过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和解读,结合对2013年修订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思考,认为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在会计目标定位、教育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报表体系、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与新预算法存在冲突。通过对这些冲突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剖,提出了关于改进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新预算法  高校会计制度  问题

2015年1月1日,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风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五个方面有重大突破。相比之下,2013年修订并于2014年正式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会计目标定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确定、会计科目体系、财务报表体系、预算执行情况不能直接反映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会计目标定位不准确、不全面

新预算法第三十一条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新预算法此条款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目标管理”,也就是说“绩效目标管理”将被无条件强制执行。而问题是高校作为预算基层单位,其传统会计目标定位在“预算管理”上,并没有明确“绩效目标管理”。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等学校依据事业发展的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确定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预算管理目标是重在评价预算管理方面合规性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种目标定位仅追求资金的收入和使用,而不问教育资金的使用效果、效率和效益情况,也不对教育资金的浪费和损失进行问责。新预算法的实施正好弥补了现行会计制度中会计目标定位的不足,增补了高校绩效目标管理。高校绩效目标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依据公共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以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以及评价、反馈为基本环节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只有通过这种多环节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通过问责制,对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考核和控制,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好学校的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实现学校各项战略目标。

二、会计核算确认基础不一致

新预算法首次将“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写入法律。而各高校作为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要预算单位,每年度的财务决算报告都要汇总编入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决算报告之中。各高校都是依据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编制的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的采用权责发生制。”不难看出,新预算法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衔接并不完美。权责发生制是指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到,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确认;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记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核算确认基础,它是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依据,从而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产账面价值不真实

由于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为主要的会计核算基础,因此决定了高校财务报表中主要资产类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不完整,导致反映的资产价值不真实。比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包含了高校预付的本期采购设备款或工程进度预付款,资金已通过财政国库支付系统支付,但高校还未办理设备验收并交付使用,或者该工程未办理竣工结算,因此未列入支出科目核算,只能记入“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从而导致资产账面价值虚增。另一方面,高校本年度应收而未收的款项未列入“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比如高校应收而未收到的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即学生欠交的学费、住宿费,如采用“权责发生制”,本年度内形成的未收到款项的权利是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科目反映的。但在“收付实现制”下,这部分学生欠款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反映,更没有确认为“教育事业收入”。以某师范大学为例,2014年度应收学生学费、住宿费15900万元,但学生欠费2900万元,当年欠费占应收费的比例为18.3%,如果学校不加大力度催缴欠费,这个比例在下一年度会更大,从而导致高校无形之中减少了一部分资产。

2、负债账面价值不准确

由于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导致部分负债类会计核算科目内容不准确。比如,“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余额反映的是高校已收取的学生学费、住宿费、考试报名费及学校资产性收益等非税收入应缴财政专户而未及时上缴的资金。此项资金在会计报表中列为负债内容,但此笔资金在上缴同级财政之后,经过审核再分期拨回学校使用,从实质上来说仍然是属于学校的教育事业收入。以某高校为例,2014年9月份月报表中反映“应缴财政专户款”有980万元,从报表上或账务上说,学校负债增加了980万元,但实际上并不是学校的一项债务。

3、收入及支出核算不全面

通过以上两条对于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分析,从另一影响面来说,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如本期应记入收入内容却记入了负债要素下的“应缴财政专户款”,本期应记入支出的内容却记入了“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因此,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导致了收入及支出核算不全面。

当前,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渠道不断增多,资金流量不断增大,原来以收到或支付货币资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依据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已不能适应高校经济发展和新预算法的需要。从国内外其它非赢利性组织的情况来看,高校会计核算从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建议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作进一步的修订,要求在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所有经济业务都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满足新预算法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不健全

新预算法的第十二条“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之后的第三十七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新预算此两条两次提到“勤俭节约”,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坚强决心,也初步间接地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成本观念,而高校恰恰在教育成本核算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本观念,也没有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统一口径。2013年经过修订并于次年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虽然增加了“累积折旧”、“累积摊销”两个成本核算科目,也对支出作了“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以及“经营支出”等分类,同时增加了会计科目按经济功能分类的设置,但仍然没有对应的成本费用归集的会计科目,也未明确规定成本费用的核算内容,这里所说的费用,是指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并不等同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的支出,因为只有对象化的费用才称为成本。因此,体现出了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而高校要顺利完成由支出管理向成本费用管理的转型,就必须完善高校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由此,笔者建议将现行会计制度中确定的“支出”科目改设为“费用”科目,即在高校分别设置“教育事业费用”“科研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保障费用”“离退休费用”以及“经营费用”等。只有将原“支出”科目改设为“费用”科目,再准确运用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使本期费用和本期收益相匹配,合理计量教育成本,才能全面核算和反映财务业绩,也可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另外,高校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对欠费学生的债权,应在“应收账款”一级科目下设置“应收学生学费”、 “应收学生住宿费”等二级明细科目。

四、财务报告体系不健全

新预算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包括的内容不仅仅指政府资产负债表,还涉及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政府年末财务状况变动表、期内财务业绩表等等。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年修订)第一部分第七条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从报告的架构来看,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并未突破传统预算会计范畴,不能涵盖教育成本费用、绩效方面的内容,也不能反映高校现金流的状况,还未形成“综合财务报告”,与新预算法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也凸显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要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突破传统预算会计范畴,财务报告要求涵盖教育成本费用、绩效方面的内容,就有必要改进财务报告架构,增加“成本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高校成本费用表应是反映高校本会计年度教育成本状况的一张统计年报表,其内容由成本费用科目期末余额构成,通过这张表可以了解高校经济效益。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高校现金流量表主要涉及现金、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增加现金流量表,一方面可以准确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融资投资等各种活动的现金流量,在高校现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准确和丰富的高校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增加现金流量表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资金监控能力。

五、预算执行情况不能直接反映

新预算法第五十三条:“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预算执行的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第五十七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实质上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执行要到位。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年末,完成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后,应当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结转至‘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因此,新制度并不能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直接反映高校预算执行状况。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要满足新预算法有关绩效评价的要求,就需要建立完整的预算评价考核体系,明确考评责任。另外,须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增加年度预、决算对比分析表,此表内容应包含年初预算数和年终决算数以及预算执行比例,通过此表可以清晰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

高等学校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新预算法的要求,还必须针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要在会计核算功能、教育成本核算口径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会计制度与新预算法有完美的衔接,才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S].中国工会财会,2015.

[2]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3] 谷书平: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8).

[4] 韦锦义、尹丽:新预算法视角下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教育财研究,2014(6).

[5] 郑萍:权责发生制:高校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改革的方向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4)

[6] 邬敏燕:基于“效果导向”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初探[J].教育财研究,2013(4).

[7] 宋淑平:试论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J].中国外贸(下半月),2012(7).

(责任编辑:谌盼)

作者:宋金江

会计目标定位探讨论文 篇2:

论中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摘 要:会计理论基础性研究在我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起点——会计目标未能得以明确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会计本质的探讨,结合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得出会计目标的定义,介绍了会计目标的两种主流观点,论述了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的主要特点,得出定位我国会计目标应该把握的重要原则,最终探索性地定位了当前中国的会计目标。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定位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马建威 谢 萍 徐德健

会计目标定位探讨论文 篇3:

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探讨

摘要:会计目标属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又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终点。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分支,必然也要以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作为最高层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目标设定的原则下,探讨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构成,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包括两大层次。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探讨

The Objectives of Social Responisibity Accounting

BAI Shi-xiu1,ZHANG Jin-xia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0,China)

Key words:social responsibility;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objective;exploration

會计作为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与其他任何人造的系统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会计目标属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又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终点。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是保证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必须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由此可见,在社会责任会计基本理论中,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为从事社会责任会计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指明前进的方向。其次,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具有凝聚力作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多种多样,需要不同的人去从事不同的方向,同时,从事各种社会责任会计的工作人员必须互相协作,密切配合,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有促进各方面的合作的重要作用。最后,在人们广泛采用以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情况下,作为人们从事社会责任会计所需达到的境地和标准的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位于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它决定社会责任会计假设、原则和准则。因此,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社会责任会计目标这一问题作具体的探讨。

会计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时间来看,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程度来看,可分为最低目标、中间目标和最高目标;从主次方面看,可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从总分关系来看,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从抽象程度来看,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等等。笔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设定主要定位在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上。

一、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一)成本效益因素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实用的原则,即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其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但是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实现手段的增量成本,制约着会计目标。大量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需要企业提供如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依法纳税的责任、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以及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等等。而这些信息的提供要花费很大的代价,也就是说企业在提供这些信息之前,得权衡其成本和效益,只有当期获得的效益大于所费的成本时才愿意提供。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实现得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前提。

(二)重要性因素

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并且他们之间的目标存在着有机的制约关系,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只能满足大部分利益主体的需要。只有明确核心目标,并建立起其他目标与核心目标的相关性,社会责任的实现才是可能的。

(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会计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变迁,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关键是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和利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两个方面,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定位必须从社会供求关系的角度加以考虑,这是确立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出发点。

二、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多层次、多元化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会计目标是一个体系。而会计作为一个开放的人造系统,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设定应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系统。

(二) 面向用户、立足需求

会计是生产和提供信息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提供的产品,同任何其他产品一样,必须适销对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某种需要,否则,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分支,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的社会责任信息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始终围绕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来进行。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设定必须面向信息使用者,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

(三)立足实践,认识自身

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量力而行。因此,设定目标时要对事物自身的现状进行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做到立足实际。会计,尤其是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信息系统,并运用一些特有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来对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科学。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局限性。会计不是万能的,尤其是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和实务都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设定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四)主观性、客观性

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体现了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愿望,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基本要求,具有主观性。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受制于客观环境和会计本质的制约,因此具有客观性。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必须在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设定必须现实可行,是会计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如果目标定得过高,不但目标没法实现,还会引起会计信息系统的混乱;如果目标定得过低,则会计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在设定会计目标时既要考虑人们主观的需要,又应充分考虑会计自身能力的客观性,做到满足需要、量力而行。

(五)设定的目标要明确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西方学者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造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可见,目标的设定必须明确、清楚。否则,不但不能给人指明方向,还可能使人“误入歧途”。那么,目标要怎样设定才能明确呢?一般而言,基本目标由于比较抽象而难以量化,但要做到表述清楚、明确易懂、具有指引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目标的设定要做到:表述明确,有可衡量的结果,考虑成本、时间和资源约束等。

三、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构成

与传统的会计目标相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构成主要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谁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即要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二是提供哪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即要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三是会计如何提供这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主观愿望的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其实现范围和程度,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谁提供会计信息,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从社会责任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不仅能够给股东带来长期稳定的报酬,而且对于企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尤其是各级环保部门及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构成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

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内容及质量提出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会计信息是客观的、公允的、与他们的需要相关的。从社会责任会计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与环境协调生存的前提,从企业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还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可利用资源,从而满足企业稳定长期的发展需要。因此,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及时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是使用者的需求。如:提供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生产经营对社会的影响,为保护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质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提供具体可行的办法等这些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

如何提供这些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为了提供这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要通过一系列程序与专门的方法,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及一系列的会计核算方法,这就要求在现有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从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建立健全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并融入会计核算体系。

四、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层次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目标不仅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受企业目标的制约,而社会经济环境是多变的、企业目标是多元的,会计系统本身又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得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成为一个相互偶合的复数目标体系,它由不同的层次和内容构成,且在不同的社會责任观念下,其会计目标也不尽相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见图1)。

(一)基本目标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会计与经济效益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从其产生发展,还是从其反映控制的目的都揭示了这一规律,即会计方法的变革和发展的源动力就是满足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它的活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它应当自觉履行全体公民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以便创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无论是在“投入”还是“产出”中,都既反映“内部经济性”,又反映“外部经济性”。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辨证的关系,既统一又有矛盾。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上。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解决企业附近社区居民的就业等问题,从而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二者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有时为了提高社会效益,就得放弃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如企业治理“三废”支出,会给社会环境的净化带来正效益,但可能会使企业因此短期效益受损。但从长远来看,二者是不矛盾的,只有实现了社会效益,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使得国民经济从微观到宏观达到良性运转、快速发展。由此看出只要这种矛盾处理得当,找到最佳的切合点,就会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可见,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

(二)具体目标

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向所有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利益关系的社会集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如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方面的情况、职工福利待遇的分配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企业给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等。这样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决定是否提供资金进行投资等;政府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测定政府规划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是否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控制,有效地配置全社会的资源;所有者利用这个信息,决定是否进行扩大或维持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这个信息,可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消费者依据社会责任会计报表提供的有关信息,可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否合理,从而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社区通过这个信息,可决定是否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等。

五、结论

会计目标是不断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受制于社会经济环镜、企业目标、及会计本质属性的制约。在不同的时期,会计目标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而定。因此,就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定位于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在社会责任目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具体目标在社会责任目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受基本目标的统御,同时也是制订具体会计准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建红,杨亚娥. 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

[2] 李静,万继峰.非赢利组织会计目标浅探[J].财会月刊,2005(28).

[3] 杜梅.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会计之友(下) ,2006(4).

[4] 丁俊. 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06(1).

[5] 李冬生, 阳秋林.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综述[J].财会研究,2006(2).

(责任编辑:石树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白世秀 章金霞

上一篇:企业网络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专业建设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