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定位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摘要: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关联十分密切。首先,政府会计提供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是财政风险管理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次,各个国家面临的财务压力是政府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因素之一,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践来看,国家面临的财务压力越大,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越强。再次,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与政府资产的规模和结构相匹配,以降低财政风险。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是表明政府信用情况的主要文件。一个完善的政府债券市场,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而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取决于一个国家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最后,在面临内外部的预算约束时,政府往往会产生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而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给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财政风险。所以,设计良好的政府会计可以更好地反映和预测财政风险状况,也是进行财政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手段。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一方面需要政府会计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我国的政府会计还比较落后。财政风险管理是通过对政府债务和政府资产两方面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原因在于政府会计主体的设置不科学、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不明确、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及缺少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为:采用“双主体”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基金”主体和“组织”主体并存;分离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采用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行的政府会计模式;将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领域,从政府会计到政府预算,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将预算会计要素设置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设置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以政府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重构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对财政风险及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政府债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但政府债务本身说明不了财政风险状况,关键是能否与政府资产相匹配。财政风险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是将财政风险和政府会计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是对政府会计模式选择的过程。政府会计主体的选择模式存在“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两种;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也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关系的处理;不同的会计基础下,政府会计提供侧重点不同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的财政风险管理作用的发挥做出了评价。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使得各预算单位提供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相当不真实;不同的组织形式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使得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的提供缺乏技术上的可能性;财政总预算会计本质上为资金会计,对实物资产不核算。这些造成了我国的政府会计无法提供进行财政风险管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不清,其次是政府会计主体设置不合理,最后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第三,阐明我国应选择“双主体”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行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会计基础选择权责发生制。在选择政府会计模式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国具体的政府会计环境。“双主体”为“基金”主体和“组织”主体并存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我国的“双主体”具体形式为:对于符合“基金”确认条件的资金采用“基金”会计的模式,“基金”既为核算主体也为报告主体;对于政府其余的经济业务以“组织”为会计主体,其中,“机构”为核算主体和报告主体,“政府”为报告主体。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指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存。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收支的整个过程,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对预算支出的核算以支付周期为主线:既核算预算金额也核算实际执行金额;预算会计为资金会计,不核算实物资产。政府财务会计核算政府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包括与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有关的活动,也包括与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无关的活动;提供这些活动引起的会计期间内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额、会计期末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余额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分析财政风险状况至关重要。 只有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下,政府会计提供的资产和负债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但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会带来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只有结合本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才能使得收益最大化。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地方政府对财政风险管理的需求大于中央政府,应先在地方政府债务核算及资产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预算在我国现阶段有存在的必要性,应先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成熟之后,考虑在政府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差异不应是一种长期存在。 第四,重新构造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由政府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附注构成,由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产生。政府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运营表要素包括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现金余额。其中,资产负债表和运营表基于相同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依据的为收付实现制。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由预算会计系统提供,预算会计要素设置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反映收付实现制预算下,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五,财政风险分为广义的财政风险和狭义的财政风险。广义的财政风险为公共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为政府组织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又可具体化为短期的财务风险和长期的财务风险。将社会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公共风险状况。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是国家资产负债表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分为三个层次: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内容的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政府所有资产和负债的资产负债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狭义的财政风险状况,其中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更侧重政府短期的财务风险。 论文将政府会计主体设置、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分离及权责发生制在预算及政府会计中的运用融合在一起,使得方案的设计更具操作性。同时,将财政风险的层次性与政府财务报告的层次性对应,理清了财政风险管理的思路,结合具体财务指标的设计及运用,提高了政策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财政风险;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

学科专业:财政学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财政风险及财政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政府会计改革的文献综述

1.2.3 财政风险管理中政府会计问题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写作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政府会计模式的基本理论阐释

2.1 对政府会计模式的界定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2.1.2 政府会计模式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2.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

2.2.1 会计主体的界定

2.2.2 会计主体确定的理论依据

2.2.3 政府会计主体的类型

2.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

2.3.1 预算会计

2.3.2 政府财务会计

2.3.3 本文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界定

2.4 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模式

2.4.1 会计基础及其种类

2.4.2 会计基础在预算、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2.4.3 权责发生制实施需要的条件

3 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的关联性分析

3.1 财政风险及财政风险管理

3.1.1 财政风险的内涵

3.1.2 财政风险管理

3.2 财政风险管理中的政府资产与负债

3.2.1 政府资产

3.2.2 政府债务

3.2.3 财政风险矩阵及财政风险对冲矩阵

3.3 财政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

3.3.1 资产负债管理及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3.3.2 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

3.3.3 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3.3.4 资产负债表与财政风险的关系

3.4 基于权变模型的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

3.4.1 Luider权变模型

3.4.2 财务困境及财务丑闻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作用

3.4.3 资本市场要求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作用

3.5 政府会计功能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体现

3.5.1 政府会计与财政风险管理

3.5.2 财政机会主义、政府或有债务与政府会计

4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财政风险管理功能缺失分析

4.1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模式

4.1.1 现行政府(预算)会计概述

4.1.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

4.1.3 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关系模式

4.1.4 现行政府会计中的会计基础

4.2 现行政府会计中的政府资产与负债

4.2.1 政府会计对政府资产的核算和报告

4.2.2 政府会计对政府负债的核算和报告

4.3 财政风险管理功能的缺失

4.3.1 政府资产未能得到真实体现

4.3.2 政府负债未能得到真实反映

4.3.3 未能提供政府整体的资产和负债信息

4.3.4 政府资产和负债信息披露不充分

4.4 功能缺失的原因剖析

4.4.1 政府会计目标未考虑政府财务管理需要

4.4.2 会计主体设置未能体现“控制”导向

4.4.3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带来的问题

4.4.4 缺乏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

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模式选择

5.1 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5.1.1 实行“双主体”的会计主体模式

5.1.2 将政府会计明确划分为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

5.1.3 引入权责发生制

5.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选择

5.2.1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

5.2.2 我国选择“双主体”模式的原因分析

5.2.3 “双主体”模式的具体设计

5.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选择

5.3.1 预算与政府会计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

5.3.2 我国采用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理由

5.3.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具体实施设计

5.4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5.4.1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运用的国际比较

5.4.2 我国是否适合引入权责发生制预算?

5.4.3 我国是否适合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

5.4.4 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进的具体思路

6 我国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与核算

6.1 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

6.1.1 对政府会计要素设置的不同观点

6.1.2 预算会计要素设计

6.1.3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6.2 政府财务会计资产要素的核算

6.2.1 政府资产的定义

6.2.2 政府资产要素的内容

6.2.3 政府资产的核算设计

6.3 政府财务会计负债要素的核算

6.3.1 政府债务要素的界定

6.3.2 政府债务要素的内容

6.3.3 政府债务核算设计

7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7.1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分析

7.1.1 不同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

7.1.2 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

7.1.3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

7.2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重构

7.2.1 总体框架设计

7.2.2 资产负债表设计

7.2.3 运营表设计

7.2.4 现金流量表设计

7.3 政府财务报告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7.3.1 指标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7.3.2 狭义财政风险管理与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

7.3.3 广义财政风险管理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网工程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商务翻译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