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7

博物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展品无不体现出工艺、文化的魅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论美术博物馆的艺术教育

摘 要:美术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是传播艺术的有效途径之一。艺术教育既是美育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艺术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美术博物馆汇集了艺术精华,不但以其独特的视觉方式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教育;功能

近年来,中国新建的艺术殿堂相继出现,很多美术博物馆都对公众实行了免费开放,但前来欣赏艺术的观众寥寥无几,与大部分美术馆的富丽堂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美术博物馆是专门负责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美术博物馆内最为常见的展品为视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应作为提高公众艺术修养、辅助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

1 美术博物馆具有艺术教育职能

汇集艺术作品精华的美术博物馆,不但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也以其独特的视觉方式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具有寓教于乐、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等特点,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在对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具有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因而使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2)艺术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个性,它还有帮助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起到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功能。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一是能够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二是能够促进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三是能够发展人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等各种能力;四是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当代社会特别需要艺术教育。

(3)艺术教育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当今社会是“视觉文化”时代,以实物性为展示的美术博物馆方式明显优越于复制品和印刷品的方式。一方面,人们更加依靠自己的眼睛认识社会,感知世界的发展变迁,从而使视觉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直观的可感可视的形象性和非语言交流的教育方式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我国艺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2 美术博物馆教育的方式——艺术教育的视觉途径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三:第一,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第二,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第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2)陶冶人的感情,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和提高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可通过艺术教育对人进行情感陶冶和净化,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3)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无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精神食粮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焦点,而美术博物馆正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良好平台。美术博物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不仅场馆数量有所增多,馆藏艺术作品也日趋丰富,而其中对大众的艺术教育功能是美术博物馆重要工作之一。人们通过对美术博物馆中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艺术作品文字说明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蕴藏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信息,收获艺术知识,提升文化涵养,进而不断提高审美水平。由于美术博物馆提供的是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功能,这就为大众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视觉艺术教育。观众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视觉审美的过程中,既可以更加真切的直面原作,也能够更加自由地领会其中所展示的艺术内涵,进而通过视觉上的审美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3 美术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对大众艺术教育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对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层次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美术博物馆相继出现,艺术展览和活动此起彼伏,这说明艺术活动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毋庸讳言,大多数民众的艺术修养并不高。本文提到的大众的艺术修养,一方面指艺术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指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目前自觉到美术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或懂得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并不多,这说明大众的艺术修养需要培养。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大多美术博物馆一直沿用轻视艺术的教育模式。为此:

首先,应从公共艺术教育入手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艺术教育波及心灵的感情色彩,容易成为导引儿童走向光明和美好的火炬,有助于道德教育的落实。对儿童的艺术培养是美术博物馆关注未来群体的做法。可配合艺术展览做一些活动,让孩子到美术馆参与活动。例如在2008年3月的敦煌艺术展中,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近20人参与组织和讲解工作,设计制作了“《敦煌》——在展厅上儿童美术课”,从100多件壁画和彩塑中挑选出10件艺术作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听完课程后,孩子们还可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再创造”,成为国内首创的艺术教育形式。

第二,针对成人观众要细分艺术教育方式。由于美术博物馆主要面向大众,所以成人观众这一部分不可忽视。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即是“修养”、“灵魂”和“做人”的教育。美术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面向成人的艺术教育方式主要是普及类。一可举行不同形式的艺术欣赏活动;二可在重大艺术展览中配备有语音导览和志愿者讲解员。讲解员可由志愿者队伍组成,他们在展览的过程中可起到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三,应通过艺术讲座使大众了解艺术。艺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面对具有前卫色彩的当代艺术作品,由于不理解而难以接受,而对于看惯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大众,对如何欣赏当代艺术也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围绕艺术展览举办艺术教育讲座是以学术的方式加以引导的重要方式。如《怎样欣赏当代艺术》就是中国美术博物馆特邀艺术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举办的专题艺术讲座。讲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听众改变了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在美术博物馆的全部活动中,艺术教育是一种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意义所在,这应该成为美术博物馆的共识。

作者简介:梁熴,烟台美术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梁熴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 篇2:

以“画扇面”为例,谈博物馆项目式艺术教育

博物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展品无不体现出工艺、文化的魅力。那么,幼儿园如何利用博物馆这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场所来进行艺术教育呢?我园的博物馆项目式艺术活动抛弃了课堂教育的刻板模式,让孩子在体验、探究甚至质疑中,理解展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意义;让幼儿爱上博物馆,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意,进而让博物馆成为幼儿成长路途上的重要伙伴。

一、以项目为载体,深度挖掘艺术教育

我园的博物馆课程有四种操作模式,分别是“任务驱动型”“场景感染型”“游戏体悟型”“问题导入型”。在这四种操作模式里都渗透了博物馆里的艺术教育。我们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深度挖掘在每个项目里所蕴含的艺术元素,引导幼儿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幼儿创新的精神。

走进中国扇博物馆后,孩子们被一把超级大的水墨折扇所吸引。驻足在大扇子前面,他们发现扇面画的画法和平时的绘画不一样,有点朦胧的感觉。画上还有一些文字,以及雷峰塔、西湖等杭州著名景点,在观察中孩子们萌发了想要创作一把大折扇的想法。于是,我们的探究制作折扇的项目活动便开始了。孩子们经过一番尝试探究后,决定创作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水墨大扇面。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教育目标及指导要点,我们以博物馆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型”操作模式为抓手,以“创作大扇面”这一任务为例,细化了在绘制扇面过程中艺术教育的核心要素:

项目活动“折扇”中的扇面艺术小组的实施路径图:

(一)探索问题任务卡

每次进入博物馆,孩子们都会带着自己的问题任务卡进行游览。任务卡主要帮助幼儿有效解决自己在馆外的一些问题。

有了任务卡后,孩子们对于博物馆扇面所蕴含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折扇扇面画主要有两类:写意画和工笔画。一般以花、鸟、虫、草、古人、山、树等为主要元素,部分有书法,每幅画上还有作者的印章。通过任务卡二,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作画风格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幼儿作画的动力。

这些知识经验的建构不是教师“传导式”的,而是通过问题任务卡,让幼儿自我观赏、感知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这正是一种“浸润式”的审美教育。

(二)创建艺术小组工作坊

在博物馆项目式艺术教育中,任务卡中有着共同话题的幼儿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幼儿,自愿组成艺术小组。如扇面小组的幼儿,他们聚在一起讨论扇面的内容,打算用国画来表现西湖十景,但十个景点五个人怎么画?画面的各个部位画哪些景色?西湖十景的位置如何排列?经过激烈讨论,孩子们最后决定每个人画两个景点,各自去实地感受这两个景点的美,并用水墨表现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用浓墨和淡墨表现出不同远近的景色,并描绘出该景点的特色。

艺术小组工作坊重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认识国画的不同作画方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完成的全过程。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或者作品,而是充满了色彩、感情、故事和无限的可能性。

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助推艺术教育

在博物馆项目中,涉及的有些文化领域并不是教师所擅长的,这时候就要引入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这里的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和幼儿家长。有效引入这些社会资源,能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技术帮助。

(一)专业引领

如在对扇面内容的探讨中,孩子们非常喜欢扇面上的中国画。他们发现中国画的作画方式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尤其是中国画那种写意的意境,孩子们觉得特别的美,他们提出也要自己来画一画中国画。而教师在这方面是欠缺的,需要专业引领。于是我们请来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毕老师。他把孩子们带进了水墨的世界,教会孩子怎样用浓淡墨来表现物体不同的部位。此外,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师对我园教师也进行了专业指导,提升了教师在国画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一节节生动有趣的水墨活动,充分挖掘了幼儿的潜在兴趣和能力,为项目式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家园联动

幼儿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在让幼儿画西湖美景前,需要让幼儿真切感受西湖的美,才能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很好地融入作品中。于是,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去实地真实感受这种具体的、生动的美。在博物馆项目式艺术教育中,家长是重要的资源,家长能和幼儿进行一对一交流,且每个父母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就是在这样一个资源库里,每个孩子才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助推我们的博物馆项目式艺术教育深入开展。

三、舉办项目艺术分享会,唤醒艺术教育魅力

在我们的博物馆课程中,项目活动结束时,我们会进行艺术分享会。每个艺术小组来分享各自的探究过程及成果。有以房屋建构设计为主的建构型艺术小组、有以戏剧表演为主的艺术小组,还有以绘画等艺术作品为主的艺术小组。这些艺术小组向教师和其他幼儿发放邀请卡,参加艺术分享会。在分享会前,幼儿会选择一个区域布置展览,如自己布置展台及标牌。每个小组还细分为语音介绍区、艺术互动区、作品展览区和展板展示区。

扇面艺术小组就是其中一个,小组成员在活动室入口处悬挂了一个“扇面小组”的艺术标牌,还有一张区域布置图。整个活动室分为四大区域:①展板介绍区。有专人介绍制作折扇的过程。②互动体验区。提供一些扇面及水墨作画的工具,供参观者自行体验,趣玩水墨,同时也有专人指导。③视频观赏区。教师事先剪辑各艺术小组制作前后的视频。④主题墙介绍区。专人在主题墙前介绍项目活动开展的脉络和行径过程。⑤作品观赏区。活动室四周摆放了很多幼儿自己制作的小扇子,还悬挂了每位幼儿的水墨作品,整个展出就像一个微型水墨折扇专场。从分享中,不仅能感受到孩子们成功的喜悦,从中也看出他们对于水墨写意画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大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作者:董瑶 冯伟群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将博物馆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探究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频繁出台政策强调文博事业的发展,并多次派人到博物馆考察调研,可见政府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由此出台相应措施来促进博物馆的发展。而结合不同的学科优势,将博物馆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优势,也便于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这一教育手段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提供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资源,让博物馆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关键词:博物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

一、国内外博物馆发展述评

在美国颁布的《博物馆服务法》中专门提到“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在教学方面的广大作用,鼓励它们与正规的初等、中等和中等以后教育系统以及所有不同年龄组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协力合作”。博物馆被视为美国“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通过提供互动性活动,让学生得以接受科学、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教育。除此以外美国博物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备借鉴意义。博物馆出资让工作人员去大学课堂听课进行深造,其中包括警卫和文物修复师,这证明博物馆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博物馆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意义

1.增加参与感,激发自主性

深入博物馆,可以体验到文物背后的信息,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形象生动的展示在眼前。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单纯的知识灌输向体验感知方面发展,知识记忆更加牢固。那些枯燥的声音、纹理、光感等可以通过真实的物体表现出来,博物馆的寓教于乐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以及自主学习性。

2.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科学文化机构,它所承担的社会任务是其他任何单一功能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博物馆起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传播平台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收到传统文化知識洗礼的同时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3.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增加认同感

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地区的遗产,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所在大学的地域文化不够了解,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拓展知识面,激起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及民族认同感。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音乐类、美术类作品欣赏,课程体系单一,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且理论类知识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兴致较低,课程效果较差。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应探索新型的教学手段,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将趣味性、实践性课程引进课堂,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而教师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公共艺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达标,艺术教育教师受编制、经费、重视程度较低等影响,以兼职教师和临聘教师为主,师资稳定性不强。这些教师一般只擅长某专业的知识,但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的甚少。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亟须专业的教师。

3.实践活动与模式有待丰富

艺术教育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当前高校对实践活动中缺乏重视,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设计、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实践课程,过度重视理论的发展。同时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场所和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活动无法开展。

四、博物馆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融合策略

1.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融合

将博物馆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做到全校学生均可选修。这一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博物馆和学生变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体。学校和博物馆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注重将国家的课程标准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起来,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1)趣味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确保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老师、学生以及馆内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充分利用馆内的资源。教师和馆内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不同主题的活动设计开发,保证课程的趣味性,打破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可以采取双向导师授课模式,让馆内工作人员或艺术家、博物馆专家学者走进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传授知识、经验。例如可以开发彩陶修复课程,由专业人员讲解作品的制作,学生动手实践,老师从旁辅助,达到“做中学”的效果。

(2)地域性

地域文化往往从侧面展示了当地的发展水平,凸显了当地特色文化,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并拥有大量相关人才和优秀作品。而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应将当地的地域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让当地的特色文化民间艺术传统、非遗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如京剧、剪纸、扎染、皮影等,既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又丰富了课程内容。

五、结语

我国目前拥有5000多家博物馆,其教学资源丰富。在我国,随着教育部关于博物馆教育以及美育教育相关文件的颁布,一部分高校才开始意识到博物馆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其利用效率仍旧很低。目前博物馆在中小学发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由此开发了各种馆校结合的模式课程,但是高校课程对博物馆重视程度较低,这一资源始终得不到正确利用。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的馆藏优势,推动教学方式的更新变革,丰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岳晓英.英美博物馆/美术馆的跨学科艺术教育实践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20(04):121-126.

[2]郭声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J].美育学刊,2021,12(01):1-7.

[3]王婷.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182-184.

作者简介:陈以南,女,1980.0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张晓迪,女,2000.04.1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第一通讯作者:陈以南;刘沛灵,女,2000.12.10,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张晓迪 刘沛灵 陈以南

上一篇:美术课作用研究论文下一篇:多媒体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