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

2022-04-21

【关键词】文化遗产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体系;“时光飞船”博物馆进校园项目【摘要】文章以山西博物院“‘时光飞船’博物馆进校园”项目为样本,从教学对象、内容、方式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遗产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行知教育,并提出应将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用学校的课程标准来进行评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 篇1:

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的解析

摘 要:针对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的分析,首先从展品解说牌的种类入手,然后阐述了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应用现状,阐述了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结合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对创新展品解说牌内容,提升社会教育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展品解说牌 博物馆 社会教育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我国文化底蕴的主要地方,而且博物馆也是旅游行业中的一个重要旅游地。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游客对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系统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博物馆需要完善展品解说牌的信息,创新展品解说牌的形式。游客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了解展品信息,在了解展品信息的同时受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但是目前游客对博物馆中展品解说牌的关注度较低,以至于展品解说牌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进行研究。

1 展品解说牌的种类

在博物馆中,展品解说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一个展品放置的小说明牌,第二种是挂在展示厅中的说明牌,主要是介绍背景知识的展板。在博物馆中通常是说明牌和展板互相搭配,为游客全方面介绍展品的信息,向游客传递博物馆中展品的意义和历史内涵,从而使展品解说牌可以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1]。

2 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和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的博物馆变成了游客了解历史和陶冶情操的主要地点。而且,很多专家都在加深挖掘博物馆的功能和意义,然后提出有助于博物馆发展的有效观点和建议,其中主要针对展品解说牌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展品解说牌中的两个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博物馆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理论就是展品解说牌内容的“ABC原则”和“3-30-3”法则。但是这两个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应用这两个理论的展品解说牌的时候,解说内容很少,这样致使没有办法把展品的详细背景介绍给游客,致使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3 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

3.1 展品解说牌是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可以体现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展品解说牌不仅仅是介绍珍贵展品的,也是介绍一般的展品的,博物馆要禁止出现对一般展品给一个笼统的名称介绍[2]。由于每个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对展品解说牌的需求也就不一样,有的游客只对珍贵的展品感兴趣,有的游客对某种特殊环境下的展品感兴趣。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渲染博物馆整体的展览效果,因此在设计展品解说牌上,从内容上到字体上都需要注意,这样可以使展品解说牌的特点突显出来,也可以把博物馆展览的主题突显出来,从而使博物馆通过展品解说牌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3.2 展品解说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摆放

博物馆要想通过展品解说牌,挥社会教育功能,就需要合理科学的对展品解说牌的摆放。由于每个展品的展品解说牌的尺寸较小,而且展品解说牌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因此展品解说牌的摆放位置没有明确的要求,博物馆只需要对展品解说牌进行科学合理的摆放,统一的摆放在相应的器物前面就可以。不过由于展板受到展示馆的空间和展览主题的影响,博物馆需要结合展品的摆放位置进行悬挂,使游客可以更好的对展板内容进行阅读,从而使博物馆通过展板和解说牌,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教育功能。

3.3 收集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意见

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收集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建议,使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可以更加完善,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3]。由于每个游客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底蕴是不同的,因此提出的意见也会有所不同。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有效地对游客的意见进行整理,然后挑选出有价值和可行性较强的意见。博物馆需要有针对的结合游客的意见,对展品解说牌进行创新,然后再把创新后的信息反馈给游客。这样可以在不断的创新中,提升展品解说牌的质量,从而使博物馆在以后的展览中,可以更好的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4 创新展品解说牌内容,提升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给游客接受展品的信息背景,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但是由于每个游客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不同,因此展品解说牌的内容就需要涵盖不同层次的游客。简单来说,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展品信息背景最大程度的表现给游客,让游客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对展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4.1 创新说明牌内容

说明牌是介绍单个展品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游客了解展品的有效途径。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游客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程度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展品解说牌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4]。因此博物馆需要对说明牌中的内容进行创新,加强说明牌的信息量,让每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从展品说明牌中学习到知识,从而使说明牌,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可以在说明牌上添加展品的图片、文物号、详细尺寸、功能作用和流传的经历以及研究现状等内容,然后在文明说明牌上附上二维码,可以依靠信息手段,让游客在手机上也可以观看到解说牌上的内容。针对比较有价值的珍贵展品,博物馆可以针对此类的珍贵展品另外再做展板进行描述。然后在制作说明牌的时候需要注意说明牌字体的大小、字体间距的远近、字体颜色的搭配,特别需要注重对生僻字和次的注释,然后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況,制作英语说明牌。

4.2 创新展板内容

说明牌和展板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同的,说明牌展示的内容是展品的基本介绍,而展板展示的内容是展品的时代背景等,两者在内容的展示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展板的内容基本都比较枯燥无趣[5]。因此,博物馆可以在展板原有内容之上,进行创新,可以注重描述展品的器物组合和展品衍生的意义。在描述的时候,需要突出展品和其组合的独特性,避免展板上出现一些复杂的论证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出展品组合的内部关联。这就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展品的时候,把存在关联的展品放在一起,从而激起游客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展板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

5 结语

博物馆是蕴含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承的作用。展品解说牌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因此博物馆需要加强对展品解说牌的创新,吸引游客进行阅读,从而达到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博物馆需要丰富展品解说牌的内容,提升展品解说牌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安排展品的摆放位置,博物馆管理人员还需要注重收集游客参观以后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博物馆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更好的发挥出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泽,李冬蕾,郭蕊,等.基于“5W”模式的博物馆解说系统现状探析——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J].经贸实践,2017(9):269,271.

[2] 朱慧芬,孙玲,施凯依.中国博物馆展品解说牌英译研究——以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2):46-51.

[3] 王克敏,蔡君.云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效果评价研究[J].热带地热,2015,30(4):408-413.

[4] 周洁茹.翻译伦理观和博物馆解说牌示汉译英翻译探析[J].海外英语,2016(7):16-19.

[5] 郝明勤.浅谈博物馆解说之转型[J].四川文物,2017(4):97-98.

作者:黄晨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 篇2:

学校文化遗产教育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文化遗产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体系;“时光飞船”博物馆进校园项目

【摘要】文章以山西博物院“‘时光飞船’博物馆进校园”项目为样本,从教学对象、内容、方式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遗产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行知教育,并提出应将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用学校的课程标准来进行评估。

我国的文化遗产教育是从文物教育发展来的。1993年,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前言中指出:“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文物的价值是通过科学研究认识的。发挥文物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的。文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代替的。”[1]谢辰先生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文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2]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并明确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教育的要求:“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知发出以后,全国各地学校和博物馆陆续开展了一些文化遗产教育活动。

2014年4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山西、河北等13个省市地区开展了首批“关于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试点工作,通过在试点学校开展博物馆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博物馆与学校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此后,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旨在“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2018年1月,“首届全国文化遗产教育展示论坛暨‘文化遗产课堂’实践两周年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考古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围绕“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國民教育体系”论题进行了课程展示和交流探讨,一致通过《关于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天津共识》。与会代表认为,文化遗产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首先应当从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做起[3]。

在“首届全国文化遗产教育展示论坛暨‘文化遗产课堂’实践两周年研讨会”上,笔者听取了山西博物院宣教部关于“‘时光飞船’博物馆进校园”项目(以下简称“时光飞船”项目)的介绍,观摩了该项目的演示课,同时研究了有关资料。“时光飞船”项目是山西博物院创建于2013年的品牌教育活动,至今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知识与教学体系,并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对象范围广泛,分龄设计。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的受众面,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拓展开来。山西博物院与新建路西街小学、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太原市实验小学、令德中学、太原市第十二中学等中小学的密切合作,形成了比较广泛的覆盖面,并且注意了年龄的阶次,按照学生年龄分设了不同的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小学二年级课程、四年级课程、六年级课程、初中一年级课程等。分龄化的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博物馆教育的灵活性,使教育者了解并抓住受教育者的特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明确的教学内容往往可以体现出教学目标的确定性。该项目中各年级的每一个课程设计,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主题,而后才涉及到课程材料的准备与环节设计。另外,教育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教育活动能否实现教育目标,以及能否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时光飞船”项目的系列课程中,即使对于共享同一主题的同系列课程,教学人员也会依据不同年龄受众的成长、学习特点而进一步细化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使每节课程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表明,特点鲜明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3.教学理念多元融合,注重互动。在博物馆教育中,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从做中学”[4]和“建构主义”[5]教育思想。“从做中学”是指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经验,从而完成学习过程。“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对情境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同时要求教育者突出引导而非传授的作用。“时光飞船”项目基本上贯彻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首先,重视课程的情境设计,开设的课程无论针对哪一个年龄段,其重视参与体验的特点都十分凸显,全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互动教学的特点。其次,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博物馆教育者还使用了许多自制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学习卡片、文物模型、多媒体资源等,丰富课程内容。最后,开展启发式教育,博物馆教育人员多采用循循善诱的语气,多使用引发性的疑问句、倡导性的祈使句,在整个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强,教学效果好。

4.教学评估效果明显。在每个项目结束后,山西博物院宣教部通常会以问卷调查、填写评估表、多方座谈等多种方式对项目效果做出评估。为了检查教育成效的稳定性,在项目结束两年后,工作人员又对该项目的受教育者以问卷形式进行了回访。回访结果表明,“时光飞船”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对于学生深化与博物馆的联系以及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此种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尽管山西博物院的“时光飞船”项目表现突出,但是从学校文化遗产教育的角度来看,该项目还存在不足。与会的教育和文博专家指出,文化遗产教育“不仅包括校外实践教育或馆校合作教育,而且要让它真正走进学校,就应逐步落实‘三有’,即有课程、有教材、有教师。在此基础上,从体验入手,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让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及发展发挥启蒙、引领和推进作用。”[6]与会专家提出上述意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属于国家基本教育体系,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博物馆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博物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目前校外实践活动和博物馆与学校合作项目,其中一部分是博物馆单方面送活动项目进校园,不占用学校的教学课时,属于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延伸;另一部分是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活动项目,占用学校的教学课时,这类活动属于学校的实践活动,但不属于任何课程。因此,只有将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使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使得文化遗产教育真正走进学校。

其二,文化遗产教育不应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在天津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教育的基本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山西博物院的项目和目前绝大多数的文化遗产教育活动一样,属于知识技能范畴,这是远远不够的。有专家提出,文化遗产教育应当由文化遗产知识技能教育、文化遗产思想道德教育、文化遗产法制教育三个部分组成。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比知识技能教育更为重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可见,文化遗产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几个方面。而内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教育,单靠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

其三,博物馆文化遗产课程需要依照学校的课程标准评估。当前,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教育处在逐渐上升阶段,还没有发展成熟,博物馆文化遗产课程如何评估,用什么标准评估,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用现有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评估办法来评估博物馆文化遗产课程,既不科学,又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博物馆文化遗产课程采用自己的评估标准,与学校的课程评估标准并行,那就会严重影响甚至干扰学校的教学评估。两年来,京津冀三地学校文化遗产课堂的实践表明,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应当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律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并且制定课程标准。

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能否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并且逐步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里,是当前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谢辰生.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概述[M]//彭卿云.谢辰生文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国家文物局.首届全国文化遗产教育展示论坛召开[EB/OL].(2018-01-08)[2018-07-15].http://www.sach. gov.cn/art/2018/1/8/art_722_146338.html.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皮亚杰.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陈孝禅,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考古汇.天津共识: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EB/OL].(2018-01-08)[2018-07-15].http:// www.kaoguhui.cn/webshow/aritcleDetail.shtml?articleId=6175.

〔责任编辑:李琳〕

作者:陈畅 马瑶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 篇3:

志愿服务团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志愿者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一支新生力量,是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博物馆通过志愿服务团进校园的实践和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乃至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博物馆志愿者在社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转变博物馆服务理念。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进校园;博物馆文化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总占地256亩。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概述

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组织旨在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秉持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坚持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参观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结合实际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讲解水平,使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不断完善。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刚刚起步

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开始于开馆前夕,于2009年10月下旬进行了第一批志愿者招募,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共计500余人,最终确定入选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203人,分别对入选的志愿者进行了拓展培训,并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189份,包括志愿者个人信息、分组意愿和服务时间等内容。第一批志愿者主要来自安阳师院和安阳工学院的学生,他们朝气蓬勃,热情高涨,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活动中,不顾严寒、不计报酬,为确保中国文字博物馆震撼开馆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他们热情的服务态度、负责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根据工作需要,此后中国文字博物馆每年定期都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充实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进行了博物馆常识、礼仪、普通话等方面的培训,并为每一个志愿者办理了工作证。2012年6月10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正式命名,并成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协会,隶属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社会宣传教育部。2013年5月起,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了中国文字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在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安阳市第四中学、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民大道小学等院校进行宣讲。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完善和活动丰富

为了丰富志愿者的文化生活,增强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及法定节假日都要组织该馆志愿者“进社区”或义务宣讲活动。为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增加竞争意识,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教部按计划每年对志愿者们进行两次业务考核,形式多变。与此同时,中国文字博物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功能和作用,扩展受众群体。将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融入社会教育中。

四、文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互动与收效

2013年4月1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文字文化进校园宣讲活动第一站——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座谈会后,志愿服务团副团长付平为一职专近200名学生进行了题为“文字的魅力”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文字的力量到文字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从中国文字到外国文字,生动幽默,高潮迭起,赢得同学们一阵阵掌声。

文字文化进校园宣讲活动,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通过将中国文字文化精华带进校园的方式,增强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字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五、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进校园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1.加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建设好青少年汉字文化教育基地

(1)建立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加深合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教育基地建设由外入内、由表及里的逐步推进。

(2)中國文字博物馆应发挥本馆志愿服务团的作用。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志愿者管理志愿者的基础上,将进校园活动得以丰富和完善。

2.青少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作用

(1)在参加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博物馆和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提高综合素质,而且也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

(2)从德育角度来看,青少年学生参加博物馆志愿活动为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校主抓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组织学生进博物馆,使学校能利用自身和社会的双重资源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才。

事实证明,青少年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无论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博物馆事业乃至 中国文化传承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认为志愿服务团进校园活动体现了博物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实施好这一活动必须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乃至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认真培训一支强有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为观众的文化需求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易志.对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03).

[2]陈佳.关于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的思考[J].理论界,2006(02).

[3]史红.博物馆志愿者内涵及价值初探[D].兰州大学,2012.

[4]付建军,李金华,孙玉伟.青年志愿者服务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

编辑 薄跃华

作者:刘伊丽

上一篇:经济学发展哲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园本教研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