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通过应用数字化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藏品管理质量和效率。文章以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为核心展开讨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博物馆藏品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博物馆藏品管理论文 篇1:

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

摘 要:规范化管理包含的主题十分丰富,但聚焦非中心城市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实际需要,还需从对人的管理、对管理制度运行质量的把控以及引入信息化技术三个方面入手。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途径,可围绕植入有助于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文化、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内化团队工作的正外部性、引入ABC管理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实施技术投入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博物馆;规范化管理;可移动藏品;途径

本文以博物馆可移动藏品(下文简称“博物馆藏品”)为考察对象,以此为载体探讨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议题。之所以提出这一议题,归因于两个方面的考虑:①中央层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博物馆系统则是支撑该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且博物馆藏品又是达成该项目标的物质保证。因此,立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要求,需要探讨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议题。②从各地博物馆运营的现状看,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涉及博物馆藏品的管理质量,还影响到博物馆对外开放的质量。规范化管理所包含的主题十分丰富,但聚焦非中心城市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实际需要,还需从对人的管理、对管理制度运行质量的把控以及引入信息化技术三个方面入手。

1 对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内在要求的解析

结合上文所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规范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展开解析。

1.1 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博物馆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入手,且员工的工作行为又受到他们岗位意识的驱动和制约。由“刺激—需要—行动—满足”的人类行为逻辑可知,当前需要在设计“刺激”的内容上下功夫。在与负责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员工交流时发现,他们基于现有的安保措施和历史上极少发生的管理风险,似乎认为按部就班便可满足博物馆藏品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无为便是有为”。然而事实上,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不仅需关注它的安全问题,还需关注它所产生的服务价值。

1.2 对制度的规范化管理

这里仍需回归到“对人的管理”这一主题,即管理的科学性主要由它的制度化管理所呈现,对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意在激发员工的岗位意识和引导他们的工作行为。从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二重性”出发,激发员工的岗位意识能够促进博物馆藏品管理安全质量的提升,引导他们的工作行为则能使其完成管理模式的转换,即从传统静态管理转换到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并在信息双向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随着博物馆数字化革命的启动,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应成为推动本馆数字化变革的主体力量,这种主体力量的呈现,便依赖于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所释放出的强大动能。

1.3 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似乎較难理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上述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革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本文所聚焦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将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解为:①在应用技术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安全质量时,应寻求合理的“产出/投入”关系。②在应用技术实施博物馆藏品管理时,应同时有应用技术的员工队伍。细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点需要从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分区管理上着眼,第二点则需要从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岗位素质上着眼,这样又复归到对人的管理这一本质议题上来了。

2 影响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将以上要求落实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实践中时,还需对影响规范化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增强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实践的可操作性。

2.1 员工规范化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质量和品质,依赖于一线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工作努力。他们在团队作业模式下开展博物馆藏品管理时,其岗位意识和工作努力程度势必会受到团队工作氛围的影响。理解这种影响,不仅需要从“团队”这一正式组织的运行生态着眼,还需要从团队中的非正式组织入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团队中非正式组织所蕴含的消极、负面的工作生态,将直接影响员工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例如,在传帮带模式下,“师徒”关系构成了一类非正式组织,若是师父都缺乏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意识,那么他的众多徒弟也必然会弱化自身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制度规范化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实现制度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管理人员重视藏品的安全质量,并能够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对参观藏品的诉求。在实践中制度规范化固然能够依赖决策层所提供的制度设计方案,在形式中满足引导和激励的要求,但规范化的制度能否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发挥稳定和持续的软实力,则受制度运行监管和制度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同样强调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需以对人的管理为本质导向,然而监督者却无法全过程、无缝隙地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管,这就使规范化的制度在运行中遭遇到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制度创新从理念变为具有实效性的制度成果,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这就必然会增大制度规范化管理中的交易成本。

2.3 技术规范化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革命催生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数字化变革,后者仍然依赖于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由同业之间的竞争所致,包括笔者工作的博物馆在内的很多博物馆单位纷纷举起数字化的大旗,在数字化革命美好愿景的驱使下完成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数字化变革,但较少从理性中探寻以何种“产出/投入”关系,来实现对可移动藏品管理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和智能化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博物馆的物化结构得到了升级换代,而博物馆人化结构(信息化和智能化人才队伍结构)的提升却相对滞后了。

3 问题导向下的现状反思

基于上文所呈现的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问题,这里笔者将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反思。

3.1 在员工规范化管理中对组织生态的现状反思

不少博物馆机构试图通过强化岗位职责、重构薪酬分配等途径来增强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博物馆也同样延续着这种人事管理传统。然而,在忽略了由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组织生态环境的情形下,单纯从个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行为出发来给予激励或规制,不一定能够形成稳定和持续的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常态。其缘由十分清楚,即组织生态所形成的工作环境能够影响和塑造管理人员的工作心理,并在相互比较、模仿的基础上存在着打破岗位约束的内在冲动。以笔者所参与的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建设为例,管理人员普遍在外部绩效考核的倒逼效应下参与岗位培训,且在参与培训中会针对绩效考核指标实施精准发力,而难以产生适应新时期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内生动因。

3.2 在制度规范化管理中对监督效能的现状反思

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能够为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提供长效机制保障,然而长效机制能否真实形成,仍取决于管理人员对规范化制度的行为反馈。目前,在制度规范化管理中主要强调制度刚性,以及与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制度。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觉,制度刚性固然能从制度的规范化执行中得到体现,但因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监管能力,所以往往在制度刚性执行的背面,隐藏着个别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径和“搭便车”的行为。这种基于博物馆藏品管理风险极低的历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偏好,势必会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制造出不可逆的系统性风险。经验表明,监督能力缺陷导致的监督效能缺失,极易使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流于形式,或者陷入“能者多劳、却不按劳分配”的不利局面。

3.3 在技术规范化管理中对投资结构的现状反思

本文将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解构为“二重”,即从安全性的角度理解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从社会服务价值的角度理解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技术规范化管理的认识,需要从第二个角度来着重理解,尽管规范化的技能也能弥补因人力而不及的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短板。在同業竞争和美好愿景的驱使下,需要对当前数字化资产的投资结构做出反思。面对以器物替代人工的博物馆藏品管理趋势,一方面会增大博物馆的运营成本,还会因过度相信器物层面的技术保障,而丢掉更为稳定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体系。再者,过分关注器物替代人工的效能优势,还会带来管理人员个体管理创新意识的下降,以及创新意愿的降低。

4 实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综上所述,实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途径构建如下。

4.1 植入有助于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文化

我们已经知道在开展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时首先需要做好人的工作,而人的存在方式为社会实践性,社会实践性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植入有助于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文化,便于完善和优化这种生产关系。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在博物馆全员范围内进行“数字化革命”岗位培训,使单位内部形成重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的意识氛围,并树立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②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还需聚焦提升对外开放品质,所以在组织文化中还需引入“消费者主权”元素,即通过岗位培训和工作实践总结,使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重视与社会公众建立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并自觉改进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4.2 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

随着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组织文化得到重塑,在微观层面需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承载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主体包括博物馆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本文主题出发将主体规定为执行层,即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在团队作业模式下,需要在团队内部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即通过“目标分解、目标协同、目标考核”等依次展开的工作内容,循环往复地落实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于管理制度的精细化,这种精细化应具有可量化的特征,所以应在激励兼容原则下再造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岗位考核指标。考虑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内在的对外服务价值日益重要,可以增设“博物馆藏品管理合理化建议”指标。若是该建议被采纳,那么提出该建议的员工将在绩效奖金分配、年度评优中获得加分项。

4.3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内化团队工作的正外部性

需要形成稳定、持续的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态势,仍需要从做好人的工作入手。应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内化团队工作的正外部性。所谓“正外部性”是指,博物馆藏品管理团队能够获得因成员努力实施规范化管理而带来的红利。这种“红利”可以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工作的积极评价,也可以为博物馆藏品在数字化管理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等。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在展厅的数字屏幕上提供每日当班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信息(可不展示管理人员的照片),并由参观者在信息化、智能化评价系统中自主完成体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满意、一般、较差。博物馆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月度评价结果,精细量化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②对于具有收费性质的博物馆,则可以在展示每日当班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信息的同时,按季度统计出该管理人员当班日博物馆总的收入情况(如参观可移动藏品的展厅需缴费),统计结果直接与该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挂钩。

4.4 引入ABC管理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实施技术投入

博物馆在技术投入时不能平均使力,而需引入ABC管理模式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实施技术投入。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A类博物馆藏品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在安保系统投入和观赏的数字化建设上应下大力气。A类藏品的特征可包括在区域范围内独一无二且业界知名度较高。②B和C类博物馆藏品属于普通藏品,B与C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造价高于后者,所以在安保系统投入上应向B类倾斜,但需优先考虑A类藏品的需要。在观赏的数字化建设上,可将B和C类藏品并入整体来把握,在技术投入上应结合行业常态进行适度建设。

5 小结

本文以博物馆可移动藏品为考察对象,以此为载体探讨了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议题。尽管中心思想都是围绕可移动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而展开,但文中的对策对于博物馆不可移动藏品的规范化管理依然适用。

参考文献

[1]吴中华.关于中小型博物馆藏品信息规范管理研究—以大同市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例[J].文物世界,2020(3):49-51.

[2]陈丽娜.区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困境和对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8):144-145.

作者:齐琳

博物馆藏品管理论文 篇2:

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通过应用数字化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藏品管理质量和效率。文章以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为核心展开讨论。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管理

随着数字化管理优势的逐渐凸显,我国多数博物馆积极应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受到阻碍。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策略,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1 博物馆数字化管理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博物馆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是必然发展趋势,对于解决博物馆宣传、安全以及收藏之间存在的矛盾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宣传工作中通过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拓宽宣传渠道,实现博物馆藏品的广泛宣传。通过应用抖音、微信公众号推送博物馆信息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参观。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提升文物库房管理水平,发挥藏品社会效益。

1.1 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博物馆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博物馆内文物相关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数据信息多角度、准确、系统地备份储备,提供高效准确的查询、统计、修改、输出、复制功能服务。同时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博物馆管理现代化、自动化开展,在减轻相关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在以往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因为人员精力有限,在实际对藏品信息进行统计、藏品管理时难免马虎导致信息记录错误或者漏记,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避免相同问题发生。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是博物馆管理工作开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1.2 提升藏品管理安全性

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中安装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其中包括藏品出库审查口令,藏品现状,藏品数量,存放货架,藏品出库时间记录、原因以及去向,藏品入库时间、入库状态、数量以及入库货架等信息记录,能够使管理人员及时查询藏品存放位置。同时通过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除需要对藏品进行展出和保养外,不需要对藏品进行频繁提取,降低流通次数,避免藏品发生磕碰。另外,通过数字化平台记录藏品去向能够使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明确藏品处于博物馆某个方位,实现跟踪管理。并应用数字化技术建设防火、防盗报警系统,①当藏品位置发生变动或者博物馆内发生火情,报警系统会发出警报。建设完善的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展厅和文物库房,技防和人防有效结合,实现藏品安全管理。

1.3 提升博物馆管理科技含量

通过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能够快速完成以往几天才能完成的管理工作,通过计算机进行资料修改和查询统计工作。另外,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3D技术快速发展,在进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虚拟技术对藏品进行3D展示,提升博物馆科学含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博物馆参观。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应用虚拟环境技术能够使博物馆展场更加开放生动、丰富多彩。

2 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條件

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目的是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博物馆藏品管理职能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将藏品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博物馆管理职能。为实现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职能,首先需要为管理工作的开展配备相配套的应用软件以及硬件设备,这两类设备属于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其次,不管是博物馆领导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和思想,积极学习、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只有博物馆内所有人员顺应信息时代开展藏品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集中整合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才能为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环境。

3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内容和对象

3.1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内容

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将博物馆中藏品信息转化为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数据信息,对藏品数据库加以完善,其中包括藏品名称、质地、尺寸、年代、级别、来源、流传经过、收藏编号、保存情况以及3D影像,另外还包括藏品其他附加信息,参加展览情况、修复方式、美学特点、历史意义等。例如,武进区博物馆内现有藏品3293件,其中珍贵文物593件。展厅展出有几十万年前的古菱齿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和石器,商周至明清的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和金银饰品等。因为博物馆中藏品数量较多,相关信息内容丰富,对藏品信息进行统计时需要整理统计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管理工作的便捷性。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保存的同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多份备份,确保信息储存安全性。另外,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应用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能因为应用数字化管理的便捷而忽略工作人员管理重要性,藏品数据的获取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工作人员对藏品信息进行获取时需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不可伪造数据。

3.2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对象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对象是藏品信息。文物藏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历程的实物体现,属于博物馆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文物藏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知识的体现,属于文化知识载体。博物馆中文物藏品的质量以及管理情况对博物馆品级存在直接的影响,是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指标。文物藏品属于重要的文化财产,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是我国文明发展历史见证。在此背景下博物馆需要将藏品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在广义上理解,博物馆藏品管理是对藏品相关信息档案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原始记录、藏品目录、鉴定意见以及调拨手续。通过数字化管理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发掘藏品价值,科学、有效管理藏品文件,便于相关文件查询、使用和保管。

4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其职能是传播我国历史知识,完善人民群众知识结构。正因为如此,我国多数博物馆存在人力不足和财力不足问题,造成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和博物馆发展相互协调,对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存在滞留情况,对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影响。究其原因,部分博物馆一味追求藏品数量的提升,资金用于藏品拓展,没有针对管理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加以改善。同时博物馆没有积极做好宣传,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导致博物馆处于资金不足状态。①进而导致管理人员福利待遇较低,多数人员不愿意投身于博物馆管理工作,导致人力资源不足。

其次,我国博物馆没有制定标准的数字管理系统。不同博物馆藏品情况、工作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管理系统的设定因博物馆的不同而不具统一适用性,造成数据库覆盖范围比较小,无法实现藏品信息的有效共享。时代的不断进步,博物馆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频繁,博物馆和社会沟通交流也逐渐频繁。在此背景下,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标准差异将对藏品开发造成影响。所以为实现数字化管理建设质量需要首先确保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性。

5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开展策略

5.1 优化数字化相关设备

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中需要通过应用电子设备作为支持,构建信息数据库。为确保数字化管理的完善性,需要按照相应标准对文物藏品进行分类,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拓展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对相应电子设备进行完善优化,为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博物馆领导层需要对数字化管理加以充分的认识,了解其作用,积极开展数字化管理建设工作。结合博物馆实际情况了解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所需设备,如显示器、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做好记录。之后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来源。例如,加强博物馆和社会企业的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从中获取资金,或者通过社会捐款方式获取资金。同时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国家需要积极大力支持,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资金投入,为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5.2 优化管理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职位高、薪酬福利好的岗位,相比于博物馆管理人员,其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导致现阶段博物馆数字化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对于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无法良好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工作需求。为组建高素质、高技能水平、高信息化的管理队伍,首先博物馆对于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并通过激励机制,促使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对于数字化管理技术应用较为熟练的人员给予提拔,使内部人员之间形成公平、良性竞争关系,提升整体人员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博物馆可以和当地高校沟通合作,让相关专业学生以兼职形式参与藏品管理工作,减少人力成本投入。最后,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管理人员作为主要负责人,其自身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对管理工作开展质量存在直接的影响,因此,博物馆需要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促使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其责任感,责任感的提升又能够促使人员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积极学习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而实现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构建信息数据库

博物館藏品数字化管理最为关键的内容便是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所以,在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中,首先管理人员对博物馆中文物藏品基本信息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记录整理,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种属,之后按照分类标准细致划分文物藏品,建立电子档案,根据藏品的类别进行统筹规划。①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信息统计录入时需要确保藏品内容记录与博物馆中实际藏品信息保持一致。通过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藏品管理系统化、数据化、全面性。藏品库房发生藏品变动或者出库入库情况时,需要及时做好信息更改工作,开展动态管理,优化数字化管理体系。

5.4 设计博物馆官方网站

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仅通过数据库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馆内建设信息化的同时在网站中设计相应平台,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方式使更多人对博物馆以及博物馆藏品进行了解。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建设虚拟博物馆,通过网络平台推送藏品,使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藏品,产生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促使更多的人对文物藏品产生兴趣,认识博物馆公益机构的作用,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宣传作用的充分发挥。

5.5 构建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对促使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加以完善,使用拓展视频、高清摄像等方式获取信息,保证馆内藏品始终处于正规维护状态。另外,需要按照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做好藏品相关数据收集、数据监测、数据备份、信息报送、图像管理、系统管理等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管理工作更高质量、效率开展。最后当地博物馆之间需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藏品信息的共享,促进博物馆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加强合作,通过藏品借展的方式丰富馆内藏品展出内容,促使更多的人前往博物馆观赏。

5.6 优化博物馆基本环境

武进博物馆建筑面积8728平方米,为二层仿汉代建筑,外形古朴典雅、雄伟庄重。设有“史河流韵”“春秋淹城”2个基本展厅和2个临展厅,面积共计3025平方米。博物馆作为文物藏品管理的机构,其环境对管理质量和安全性起到影响。因此,除了展厅还需要对设备室、库房等关键区域加以重点保护。博物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库房管理内容和规则进行科学划分。制定管理制度,增加安装管理设备,优化馆内基本环境,确保各种电子设备的良好运行。

6 总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发挥着社会教育、文化宣传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对于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需要博物馆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取资金,积极完善电子管理设备购置,加强管理人员培养,促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实现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优化博物馆基本环境,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实。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实现博物馆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者:何美琴

博物馆藏品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路径探究

摘要:博物馆藏品是历史的沉淀,具有见证历史、传递文明的价值。管理并保护内部藏品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有利于维护并发挥藏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目前,国内博物馆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藏品管理与保护体系,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博物馆仅将藏品放至馆内,未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与保护。基于此,本文以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内容和意义为出发点,就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路径展开探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路径

新时期,博物馆对藏品实施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对于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藏品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对藏品实施的管理与保护需契合不同藏品的属性及特性,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要求更加严苛,因此,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并做好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概述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概述

藏品管理作为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藏品管理由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专业人员以科学、有序的方式进行操作[1]。博物馆藏品依据管理类型的不同分为入馆前标准化管理与入馆后标准化管理。由于藏品珍贵且不可再生,对其的管理工作较为耗时,有时需要经历烦琐的流程才能完成一项藏品的管理工作。

藏品管理分为入馆前、入馆后两个流程。藏品入馆前需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需实施大量有针对性的文物藏品征集活动,以期尽可能多地获得藏品。其次,鉴别并筛选藏品,确保藏品有收藏、研究价值。然后将筛选完毕的藏品进行分类及登记,存档备案于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随后分类管理存档后的藏品,整合属性相同的藏品并进行集中管理。最后,将藏品安全入库,并对其实施排架定位,不仅要满足存放的安全需求,还要便于后期查找使用。藏品入库后的管理以资料管理居多[2],入库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记录都必须一一登记在册,以便后期有针对性地查阅。

(二)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概述

对藏品进行日常维护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管理与保护方式,也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内容。要在日常维护中尽可能避免自然环境对藏品造成损伤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损伤程度,延长藏品的寿命[3]。

在对藏品进行日常维护的过程中,需注意防火、防盗、防霉和防锈。此外,温湿度是影响博物馆藏品最常见的因素。湿度过高会使藏品的金属性质发生锈变,影响藏品的外形和品质。湿度过低会使藏品发生质变,尤其是纸质藏品可能会出现干裂的情况,一旦承受较大的摩擦力,就会使纤维组织受损,变得破碎,影响藏品的完整性[4]。因此,要注意将藏品置于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博物馆不仅要发挥文物藏品展示的作用,还要满足公众对文化知识的诉求,通过藏品引导公众学习历史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增强道德修养[5]。因此,开展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有助于维系藏品的价值。每一件藏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与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不可再生的。由于藏品年代久远,在储藏过程中易出现损坏,因此,对藏品开展管理与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内容。博物馆藏品兼具静态与动态的双重特征。其静态特征来源于藏品随着历史发展与演变所形成的外在特征,观众可以通过观赏其外在形态对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形成直观的认识[6]。其动态特点则来源于藏品的丰富性与变化性。动静结合,才能将历史文化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此外,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也有助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对博物馆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不断增加的客流量,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因此,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应寻求一条科学有效的工作路径。

三、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路径探究

(一)健全规章制度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藏品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作了明确规定,指出该项工作的开展须建立在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博物馆首先应健全其藏品管理流程,根据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等内容对藏品进行管理。博物馆不仅应对藏品管理保护制度如鉴定、接收、分类等作完善和补充,还应设定管理、养护、入库等制度。馆内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馆方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讲座,加强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规范并约束其行为,进而更好地辅助藏品管理与保护各项工作[7]。此外,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制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将现代管理思想与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建立信息数据库,对藏品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促进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二)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众多现代化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将其合理、有效地应用于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可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8]。如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理藏品档案,对藏品实施归档等工作。此外,在藏品运输及展览的过程中也可采取指纹锁等安保技术,或为藏品设置定位追踪,保障藏品的安全。

(三)完善应对措施

工作人员需在藏品入库前明确藏品的基本信息,如年代、出土年份等,以便后续管理。藏品入库不仅是保护藏品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利于后期的维护与利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确保排架方式的合理性。藏品入库仅是藏品保护的开端,入库后仍需强化库房管理,制定意外事故的应对措施[9]。库房需满足防火、防盗、防虫及防潮等要求,对于部分珍贵的藏品,应加装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动态化监测。为了管控的有效性,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有效开展。藏品不仅要以正确规范的方式入库,还需对其进行后续的维护。文物由于展览等原因需长距离、长时间运输,藏品的安全性可能会受到包装、搬卸、扬尘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温湿度、光线、气体等也会对藏品造成影响。对于一些对温湿度敏感的藏品,可以用空调等设备将其温、湿度调节在适宜的范围内。文物不仅会受自然光的影响,还会受室内光线的影响,所以,藏品所在库房的灯光须合理设置,以免对藏品造成损害。

四、结语

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要结合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现实意义以及不同藏品的不同属性和特點展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藏品的价值。结合上述分析与探究,当前的博物馆应从健全规章制度、引入先进技术引进、完善应对措施等方面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作者简介

申琳,1983年8月生,女,汉族,河北人,包头博物馆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艳.浅谈关于新时期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20(5):225-226.

[2]韩立平.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07-109.

[3]杜娟娟.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7):145-146.

[4]雷杰麟.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6):225-226.

[5]廖彬.关于新时期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的探究[J].艺术品鉴,2018(增刊2):1-2.

[6]刘福艳.浅谈关于新时期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225-226.

[7]雷杰麟.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6):225-226.

[8]周曙初.论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方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8-119.

[9]朱远俊.试议博物馆藏品管理及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3):136-137.

作者:申琳

上一篇:本科生医院护理论文下一篇:新闻传播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