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2024-04-23

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涵.论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体会,包括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创新题目的.拟定、学生的遴选和立项实施过程等.同时,对师资队伍、激励措施,以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共性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供同行参考与交流.

作 者:陈希有 刘凤春 刘蕴红 章艳 CHEN Xi-you LIU Feng-chun LIU Yun-hong ZHANG Yan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642关键词: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电工新技术

篇2: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反哺教学是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学校实例,探讨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多种模式。

关键词:科研;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反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04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大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1]。高校通?^课上和课下,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第一课堂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入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目前改革的重点是丰富其内容,完善其制度,持续其发展。然而,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首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和工程相关,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则大部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如何将工程问题,生活相关问题引入到学习中呢?科教融合,利用科研反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早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已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高等教育中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一、科研反哺教学的必要性

法国最早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将其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欧洲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最早在实践中贯彻该思想的是十九世纪初的柏林大学[2],其在创立之初就坚持“教学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科研服务于教学”。目前,部分高校由于政策导向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为了提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利用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倡科研教学并重,“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另一方面,用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将以我校为例,浅谈科研反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二、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第一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课堂教学中,科研反哺教学方面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相同公共课程,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针对本专业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专业课方面,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利用一个工程项目实例为基础,讲解各种相关基础算法。

(二)以项目为基础的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

针对校内实习学生和毕业设计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考研、留学等,设计不同的实习和毕业设计题目。以计算机学院为例,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实习,将要就业的学生选择去实习单位,校企联合培养。保研和考研的学生3-5人一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文献综述阶段,此阶段学生要明确研究任务,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该阶段是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教师一般会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筛选资料,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查阅外文资料等。此阶段学生要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指导教师给出评阅意见和成绩。(2)分析问题阶段,本阶段主要根据文献综述信息,对教师所给的科研题目进行分析,小组同学需对工作进行汇报,并和教师一起进行交流,然后针对后续工作小组同学进行分工。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交流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阶段,此阶段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对课题项目问题,例如算法问题进行建模、编程等,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此阶段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或程序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注重哪些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创新。小组同学要进行汇报,并进行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并撰写报告。通过此阶段的学习,能够进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成果展示阶段,此阶段教师会指导学生对前期工作进行提升,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或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大四第二个学习毕业设计阶段,因学生实习阶段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此阶段,学生一人一题,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需凝练适合学生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三)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我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组织学生各项学生相关竞赛,多数学院有完善的第二课堂制度,有完善的导师制度。越来越多的教师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到学生第二课堂中,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框架设计、总体设计、实现、问题分析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和实际工程或日常生活相关的项目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二课堂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三、结语

科研反哺教学,真正实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目前高校努力的方向。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教师能够实现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交流、协作、资料撰写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3: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 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培养需急需的“实践型”人才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以学生为本, 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所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类专业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学术内涵, 又有强烈的应用背景, 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属于高新技术范畴的技术科学, 属于工程系列, 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电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该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 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践与创新问题的系统研究, 将找出、改进和提高电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 从教师与学生、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机制与环境四个维度构建电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平台, 不仅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义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实践动手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 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关于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话题。美国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较为完善, 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1947年, 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在百森商学院, 在教学过程中引人大量的案例分析, 培养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他们注意与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 努力争取企业对大学教育的支持, 为大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德国, 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联合发起一项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 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独立创新与实践的环境。当前在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颇为流行的CBE教学,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在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通过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为学生体验国际高等教育搭建了教学平台;香港理工大学校则是主要选择在校内设立了工业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实习与创造。

在大陆也有多家高校针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问题展开研究。1999年, 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浙江大学在1999年, 创建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2008年又开展了"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等致力于开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人才, 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 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在国际上, 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很好的声誉。但同时必须看到, 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 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 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 当今时代的经济、科技、文化特征以及国际竞争加剧, 加大了对实践型创新人才的渴求。

3、构建适合电类专业大学生特点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1)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 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 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2)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十七大报告中, 教育被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 以相当大的篇幅给予了重视。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更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授人以渔”、“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既要有“以师为本去感知”的意识, 更要有“以生为本求发展”的思维。老师和学生是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的两大主体, 其中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 直接反应了平台建设的效果, 老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则是起到了指引和先导作用。

(3)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归纳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并上升到理论层面。

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等方面怎样进一步合理考虑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并保证相关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在实际的培养工作中, 怎样采用更好的方法与途径去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最后如何将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合理进行总结归纳, 再次上升到理论层面。

(4) 加强实验室建设, 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

实验室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型”人才培养课题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从目前学生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来看, 用人单位大量需要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5) 整合与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 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将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 实验时间更充实, 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因而可以较方便地为这些实验课程或课程平台安排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还可以在课程平台上设置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这在以往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情况下是不容易实现的。

(6) 构建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实验室为平台, 科研项目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 将这些子项目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题目来源, 同时可以鼓励、引导优秀学生、特长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积极吸收优秀学生和个别特长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 使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 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

(7)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校中考试主要是笔试中的闭卷考试, 我们已经习惯于此, 考试方法单一,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我们可以多采取开卷、半开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想结合的考试方式, 做到扬长避短, 全面考核。

(8) 建立、巩固、完善一种良好的管理机制, 加强与企业、政府、兄弟院校的合作, 构建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在管理的机制上, 如何巩固、规范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 增加开放性,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与政府部分、企业、其他兄弟院校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合作与互动, 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 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语

以学生为本, 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高校所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通过电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总结了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结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严薇, 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9) .

[2]王永利, 史国栋, 龚方红.浅谈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0) .

[3]郑秀英, 张进明, 白守礼, 郭广生.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

[4]朱金秀, 陈小刚, 朱昌平.项目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11) .

[5]向敏, 胡向东, 蔡林沁, 岑明.自动化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1) .

篇4: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定位

长期以来,高职层次教育形成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导向,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转向所供给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能否满足各行各业的现实需要,使高等职业教育从同质精英培养走向了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元需求人才培养。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优势最强的制造基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改革开放后浙江省政府筹办的地方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是为浙江省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除了承担企业所需的各类技术培训、职工培训、考工等任务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浙江省经济建设需要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这就要求电类专业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电子类行业企业调研,将电类专业的就业面向定位于电子产品的生产、设计、销售及技术服务产业链的岗位群中的中、低级职位。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符合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成为融合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相对稳定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地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而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实践、创新、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电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在电类专业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是我们从事电类专业实验的教师长期探讨的问题。

改革后的电类专业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是电类课程的典型,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使学生掌握电类技术基本的电参数测试方法,要求学生必做。基础性实验可对过去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补充一些内容较新的实验,由学生在实验箱上完成,基础性实验占总实验课题数的半数左右。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基本单元电路提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焊接并调试。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要尽量选择一些难度适宜、实用性趣味性强的题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性实验可占实验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部分实验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仅供有潜力的学生选择,这部分实验可占实验总数的四分之一。按照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在2012级电子专业、2013级电子专业两个年级的电类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改变了传统的电类实验只在实验箱上做的方法,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如广告灯控制、电子温度计、智能车控制等,通过这些电路的制作,使学生掌握了电路制作、软件编程和调试方法,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培养技术型人才,在办学中重在实践,社会认可的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年轻教师在实际制作中探讨理论的传授方式,用创新的眼光思考问题,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同时也调动了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研作风、敢于攻关的科研精神,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形成了爱才、重才、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形成了追求严谨、扎实的教风,这不仅是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高职院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改变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的方法,引入创新教育思想,使人才模式从单一规格向多样化发展,为优秀人才提供舞台。

三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探索

结合我校2012、2013级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通过校企合作的工作模式,以项目导向为载体,达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的。以学生在应用领域职业能力上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对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进行重点学习,从而达到高职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如具体设计开发过程是与应用领域的企业合作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是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通过这个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施,充分体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学院积极安排在校学生最后半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严格规范管理对于学生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2构建高职电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依托应用电子专业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立电工电子类创新实验实训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实训室,开发企业关联度高、课程结合紧密的实验实训项目。首先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然后通过学生创新课题、实验室开放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鼓励学生课余联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吸引学生积极探索新技术并能够付诸实践。同时,组建由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科研团队,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建设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从而不断改进实训项目和考核方法。同时也积极争取技术力量雄厚的设备供应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在技术开发、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同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形成较为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这样,企业由于了解了学校的设备需求,可以开发出更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设施设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4“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加强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

以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为契机,利用实验实训平台,选拔培养优秀且有潜力的学生。通过参加大赛的准备和实训,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在传授一定的相关技能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自主创新。通过组织参加不同级别的大赛,不断总结提高,实现电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技能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方面,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走上讲坛,提高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大大锻炼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现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学骨干为中心,年龄、知识、技能比较合理,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近三年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出口畅”引发“进口旺”,由高就业率、高社会评价的良性循环,带动招生计划年年创新高,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我院与众多企业长期合作,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互惠共赢”的稳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来,电类专业团队承担了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十多项;主编《电工电子技术》等教育部规划及省级精品教材20余部;申请了“一种基于吞吐量测试系统的TD-LTE系统”等专利6个;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技能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只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习、实训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个人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是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针对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建坡,陈晓娟.依托电子设计竞赛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30(5).

[2]吴泳.对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建设改革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

[3]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黄力,赖兆磬,葛祥友.高职嵌入式系统教学与实践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5]陈援峰.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3).

篇5: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总体说来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金来源多元化,民生科技产业兴起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但是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仍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个层面: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等。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加强中国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储备军,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储备。那么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怎样才能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呢?

从学生方面说,不能单靠教师教,更重要的是努力进行自我培养。这首先应认清自己的特长,争取在某特定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在某方面取得优势后,人便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才思也会奔涌出来。在绝大多数领域,取得优势的前提是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要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式。而最有效的思维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反向思维法,对某种观点,假定其错而相反的观点正确,然后进行一系列逻辑推理,常会发现其中的不足及相反观点的可取之处,从而对正反两类观点的长短优劣了然于胸,通过取长补短便会形成自己高于两类观点的新观点。第二种是换位思考法,将自己和对方的思想换一下位,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方面能理解对方主张、观点的合理性,多一分宽容、公允,一方面则可借此检查一下自己的主张有无疏漏,从而找出更为完善的制胜之道。第三种是中观思维法,固执于某个立场常使人产生偏见,如能从正反的立场上超脱出来,站在中间者的立场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常能克服或减少偏见,得出较为客观公允的新结论,使自己的思想产生重大飞跃。从社会方面来说,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也很重要,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2011年16日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鼓励自主探索,保护知识产权,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由此便可看出我国对创新精神的重视程度。

篇6: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江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点内容主要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分析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但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从事教科研的客观环境。

篇7: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篇8: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1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

1.1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由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是教育创新的关键。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会求知方法,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1.1.1 改革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品的组成、特性及其发生的化学变化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及对人体的作用等的学科, 其相互交叉渗透。在以往的教学中, 内容专、深、细, 具体知识、细节的陈述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信息量太少, 结论、论证、说明、讲解都是现成的, 学生也是被动听讲和记忆, 很少思考、评判和创新。现把与食品科学发展相关的研究性实验纳入教学中, 以期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2 改革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使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获得结论。

(1) 精讲。提炼基础性内容, 精讲、少讲;对于派生性、细节性、应用性内容, 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或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举办半乳甘露聚糖种子胶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真菌多糖、微生物多糖利用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利用现状, 食品中天然色素的使用, 固定化酶技术的研究等讲座。

(2) 设疑。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 具体问题留给学生解决。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及实验室现有条件, 结合市场需求, 就天然多糖、天然色素、天然风味物质、食品添加剂等, 拟订“天然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化学性质研究”、“香料植物中香气成分的提取及成分分析”、“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及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世界主要糖果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新世纪我国糖果工业的机遇和挑战”等约200个题目, 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和市场调查。

(3) 设计、实施。以组为单位, 查阅文献, 设计研究的可行性方案。每组一个专题,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 并以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

(4) 交流。各组在全班报告各自的市场调查、实验过程及结果。学生互提问题并答辩。教师辅导学生, 并总结上述各环节的优缺点和关键问题, 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1.1.3 改革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作业、论文、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如食品化学成绩由平时成绩 (包括上课考勤、课堂讲授及回答问题) 和期末考试成绩 (包括实验课、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总评后得到。

1.2 结合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改革, 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

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 形成由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组成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赛事等。

(1) 低年级本科生接触实验少, 没有参加过研究工作, 对实验仪器、实验过程等不了解, 为此教师举办研究过程及方法讲座, 使他们对科研有一些基本认识;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指导他们熟悉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他们阅读本课题组已发表的论文, 重点掌握研究方法。

(2) 将一个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 分给不同的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述文献, 使学生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及前沿有所了解, 提出实验方案。

(3) 在实验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知识、新仪器等。学生要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习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 与教师共同研讨, 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4) 由研究生带高年级本科生, 高年级本科生带低年级本科生, 选配原料, 配制试剂, 实施实验方案, 分析实验数据, 报告实验结果, 答疑, 讨论。

(5) 注重实验室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课题去与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如啤酒厂、生物制药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开展工作, 检验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例如, 学生在完成子课题“紫堇的生物碱不同提取工艺的研究”、“葡萄籽油提取工艺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到企业进行放大实验, 了解到实验室的工艺参数和实际工业化生产的参数有一定的差异, 让其明白从书本上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实验室获得的数据还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改进。

(6) 实验完成后, 先由学生写出论文初稿, 然后和教师讨论, 最后由教师修改定稿, 推荐发表。

2 研究型教学的成效

(1) 参与科研的学生不断增多, 发表论文数量增加, 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04年12月, 参与科研的学生有106名, 发表论文48篇, 其中30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

(2) 参与科研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励的数量多, 级别不断提高。参与科研的学生获得各项奖励共115项, 其中2003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 2002~2004年获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本科生参研成果2002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999~2004年获甘肃省植物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7项, 获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优秀论文奖1项, 2002~2003年获校级学术科研奖13项。2004年有2名本科生获校级学习优胜奖;1名获模范干部奖;14名获学术科研奖 (一等奖13名, 二等奖1名) ;11名获实践创新奖 (一等奖3名, 二等奖8名) , 占生命科学学院推荐人数 (共占18名) 的61%;11名获自立成才奖。

(3)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39名学生分别获学习优胜奖、模范干部奖、优秀共青团员等59项奖。

(4) 增强学生自主科研能力。2003年西北师范大学首批学生科研资助项目中, 生命科学学院有48名获得资助, 其中我们指导的本科生有24名获得资助, 占50%。

(5) 提高学生考研通过率。2001~2004年我们指导的本科生有47名毕业, 其中21名考取研究生, 占45%;2003~2004年考研通过率超过50%。考取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综合院校, 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追踪调查结果显示, 经我们指导过毕业论文或参与过课题研究的部分本科生, 到工作岗位后大都能力强, 工作态度严谨, 踏实肯干, 并具有团队精神, 能主动把所学知识用于小型科学实验, 指导中学生写科技小论文, 发表论文59篇, 获得各项奖励22项。

参考文献

[1]项进.试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2:23~24.

[2]张硕勋, 刘佛军.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8 (S2) :87~89.

[3]杜风民.生物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J].生物学教学, 2002, 27 (1) :21~22.

篇9: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世纪,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信息、知识的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如此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这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

一、引导寻疑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好奇心理,能促进学生思维,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那如何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题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并让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将新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难点处质疑。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布局,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二、强化自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意识过于强烈,顾虑太多,担心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担心学生提出问题太偏,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使自己难堪,所以往往忙不迭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在学生探讨问题时过多介入,对疑难问题越俎代庖,全权代劳,致使学生滋生依赖情绪,从而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教给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学,才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真可一举多得。

三、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源,是创新之本。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能力,他可以促使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有创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只要提高了人的想象力,也就提高了思维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在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捆住他们想象力的翅膀,而是应想方设法使他们在读写实践和语文课外活动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诱导学生恰当地进行想象,能让学生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内心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民主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民主化就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看成是学生的用武之地,对学生少一些指南、埋怨、强迫、命令,多一些理解、信任、引导、鼓励,尽可能达成师生认识的统一。情感的和谐,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超水平发扬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教学的民主的程度愈高,学生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越能发挥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强烈的动机、浓厚兴趣、饱满热情、顽强的自信和毅力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不乏有创造性。

篇10: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上一篇:非毕业生求职简历下一篇:又是一年栀子花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