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特种医学论文

2022-04-18

人才培养特种医学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放射医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

摘 要 坚持“以本为本”,同时推进“四个回归”,高校需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时俱进,从而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建设的要求与期待。因此,“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本文从放射医学角度,探讨推进放射医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在医学教育领域探索出符合放射医学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 新时期 放射医学 教学改革

樊代明院士指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如果将近3000年的医学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分为经验医学时代,科学(或生物)医学时代以及整合医学时代。那么现代的医学把所有与人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根据人的本质和本性而取舍,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个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医学专业。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生活质量提高。那么随之而来的转变,就是人们对于健康要求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健康质量,对疾病的认识逐渐增加,对疾病治疗的要求随之提高。因此,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医学高校顺应时代的变革。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医学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的重大责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必须掌握牢固的医学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引领医学的发展。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整合现代科技,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医学生各方面理论与实践能力,从而符合高等教育理念,即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改革模式。

首先,教学改革指导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灯塔,在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通过对教育实践改革的不断尝试,我们认为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反过来教育实践又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基础,加强学科青年英才培养,在多个领域完善优秀学生选拔机制,通过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机制的改革,激起更多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良好的人才选拔氛围。通过树立优秀标兵的典范,改革选拨优秀学生的机制,从而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思考未来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优秀学生是在未来发展中具有领导作用,因此,亟待培养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才是教育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也同样不再局限课本知识,从各个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就要求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快速转变理念。尤其是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多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发展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模式、寻求各种教育方法等全面进行教育改革拓展。教学改革的理念要与学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明确要为祖国和社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例如,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那么就需要制定如何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引导向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若以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就要掌握社会大方向大趋势,辐射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现阶段需求灵活运用,转变观念,制定现阶段培养社会发展正在需求的各专业人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1-2]

其次,放射医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放射医学作为医学专业中的特种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其专业的特殊性在疾病治疗与防护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特殊的学科需要根据相应的学科内容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因此,推进放射医学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放射医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反射医学必须适应并应对现代化;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同时,在思想上必须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升华,从而也导致了放射医学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变化。现阶段放射医学专业的学习,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时间自己思索;同时繁重的学习内容阻碍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全面深化放射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中集中对课程进行重新解读,并根据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内容进行补充和删减,调整课程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慕课课程,在线播放,可满足多人同时在线学习观摩。放射医学的特殊性,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以前的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学习,然后进入医院进行实习,二者相互间的交叉不多;改革以后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在实践课程中,实验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提升实验环境,并建立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方位全方面实验教学改革。此外,在深入探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来多,这就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本专业中大量获取知识以传授课程,还要向交叉学科的同行进行学习,以期扩展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本学院中,由于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高等教育优势,结合我们放射医学根据自身特色,整合多个学科,进行优势互补,如放射化学,材料化学等,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互补优势,共同发展。

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教改的实施重点。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的普及,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学生从网络中能够获得相当多的理论知识,这些信息对课堂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新时代社会中成长的孩子,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有些会带有功利性的目的,而有些也会脱离社会实际。高校教师就在教学中会随时随地面对学生带来的各种时代性特点。因此,我们需要教师要构建新的“教”的特点,与此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要研究学生“学”的特点,如何将网络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将教师与学生既是整体共同学习提高,又是独立的个体,发挥主观能动力。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取了多种授课模式,如PBL教学,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等;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理论,如启发式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均得到了提升;在每学期期末时,学院还通过调查问卷、微信群,邮件等多种形式汇总学生对教改方式的接受和适应等情况,学生普遍反响较好。教学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如何将教改之路继承并发扬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的保障,在新时期背景下,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历史使命;因此必须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过硬队伍的高校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使教师的各方面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师德建设,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青年教师是未来教师的中坚力量,建设一定规模的教师实训基地非常必要,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并且选派教师到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对于教师能力的培养还要有一定的测评机制,可以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评和认定,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问题课题,教学教研,成果成长”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的教学研究。[3-4]

师风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爱岗敬业,要符合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建立师德监督制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系列活动,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召开交流会,发展模范带头作用,并树立典型立工匠导师模范。[5]

高等教育是祖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育基础,坚持“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把高校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我院时刻把培养本专业学生为己任,把放射医学生作为本专业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具有高瞻远瞩的目标,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思考学习,从而加快建设高水平放射医学教育,培养放射医学时代新人;通过对放射医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探讨,逐渐形成符合放射医学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熊晓卫.现代教育理念对播音主持的教学改革[J].视听,2017(07):232-233.

[2] 金晶.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128-130.

[3] 王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97-99.

[4] 朱晶花,薛飛.论新时期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9(26):176-177.

[5] 路飞平.新时期高师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4):106-107.

作者:张琦 曹建平 聂继华

人才培养特种医学论文 篇2:

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为了适应高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面临的就业岗位类型、诊疗方式、动物种类、疾病类别和主要处理方式的变化,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畜种病代替五大临床课的核心地位,由专业基本能力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等方面满足现代企业对动物医学高职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 动物医学专业 行动导向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行敏(1956- ),男,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畜牧兽医类教育教学、家畜解剖。(黑龙江双城150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建设基金项目“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成员还包括:王怀友、顾剑新、姜八一、陆燕、刘纪成、刘洪杰和张学栋。(课题编号:703200804-3)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特别是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动物医生的工作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和行动导向课程理论的提出和推广,给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为了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动物医疗类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社会与行业背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阶段。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中原和东北地区的肉牛产业带,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肉羊产业带,东北、华北的奶牛产业带,华东、华中、华北等优势家禽生产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畜牧业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体系薄弱、饲料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农牧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安全、质量、科技、规模、生态和效益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质”“量”并重阶段。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一切学历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教育体系人才培养链条中的终末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对动物医学教育理应负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可以说,高职动物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更新观念是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

1.与时俱进,明确高职教育的时代特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迅速,对教育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变化较快,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注意全面准确地分析传统教育的成败得失,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好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对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必须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精英教育观为大众教育观,变学科本位观为岗位能力观,变知识本位观为能力本位观,变教师中心观为学生中心观,变封闭办学观为开放办学观,变一次学习观为终身学习观,才能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区别普教,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职业性,包括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专业设置的职业适应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等,强调实际职业岗位的客观需要。应用性,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强调以应用为主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强调以应用为教育的主旨和标准。适应性,包括面向市场、面向地方、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人才的成熟性、复合型对岗位的适应性;招生就业对社会、家长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多样性、多变性的灵活适应等,强调全面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做合一,树立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我国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从学科教育脱胎而成,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教育规模发展却十分迅速。因此,必然保留了很浓重的学科教育痕迹。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与招生规模不协调,教师的学科教育来源與职教工作需求不协调,也是学科教育思想长期遗留的土壤和温床。动物医疗类专业教学改革最终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大教学观”。必须摆脱学科教育思想的影响,改变精英教育背景下以教师、课堂、教材和灌输式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习惯,改变教室里看病、黑板上治疗、讲不明白、学不会的教学状况,改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不力的教育状况。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教师的教书育人、行政人员的管理育人和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整合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工作整体。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教学做合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使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适应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三、当前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虽然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但总的来说,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1.没能彻底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从普通教育脱胎而来,学科体系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这也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基本国情。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 “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中经常使用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中不应存在的概念。在很多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计还是按照这个基本逻辑进行的,课程还是划分为公共课、基础课、技术课和技术训练课四大块,并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向能力本位的转换。一些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弄清学科体系和能力教育体系的区别。

2.理论与实践、教学做不统一,没能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当前,各高职院校动物医学的课程体系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能力本位内涵,但还没能真正实现整体的优化。特别是实践课程的相对独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及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的现象,没能真正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和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将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体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没能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出符合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体系;没能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性工作过程中的统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扩招速度快于质量的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出现这种现象的现实原因,一是学生及家长的就业需求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三是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者与实践者的思想观念的矛盾;四是机械地照搬国外“套路”,简单地在各类专业套用一个“先进理论”,导致理论和观念的不清、不准和错误。

3.内容陈旧,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首先是具有浓重学科味道的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课程,即所谓“内外产传寄”五大临床课,在课程体系中仍然处于“宝塔尖上”的位置。具有学科倾向的临床课程,在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唯一核心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在医学相关领域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在医疗类专业(尤其是人类医疗)教育体系中反映了课程与临床实际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人医与兽医工作对象种类数量的不同、本科与高职的区别、普教与职教的不同、门诊与往诊及技术指导的不同,以及传统兽医与现代动物医疗工作者工作内涵的不同都长期地被我们忽略了。其次是伴随行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没能及时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些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药理课程已演变为药理与毒理,却没有改建成为动物药品应用(及技术指导)课程。长期保留五大临床课,却没有与工作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分畜种临床类课程等等。

4.课程基本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不同步。由于很多院校(特别是中专升格而来的院校)二级管理推进的程度不够、课程改革的主体局限于系部及以下层次、课程体系改革主要由专业带头人牵头、院校及办学主体(机构、单位或董事会等)重视和协调不够、改革方案设计者的系统工程观念问题等,造成了相对脱离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条件等专业基本建设来进行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的现象,使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举步维艰。

四、动物医学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对社会和本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动物医疗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应职岗位群。根据对培养目标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的复杂程度及其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课程的学习情境。

1.培养目标的确定。在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具体地分析本专业教育教学历史和现状,分析研究总结本专业各项基本建设改革工作现状与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所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适应畜牧业区域经济建设和兽医行业疾病防治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动物疾病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主要应职岗位是动物诊所的临床疾病诊疗岗位、养殖场的动物疾病防治岗位、兽药饲料企业的技术服务岗位和动物疾病诊疗及动物保健品经营方面的自主创业。

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工作过程是,在对某种或某几种畜群或个体,运用疾病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剖检分析等方法全面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做出综合诊断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治疗和预防措施并实施。

因此,本专业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职业能力素质、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法规应用素质和化学应用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动物疾病调查能力、临床检查能力、剖检分析能力、实验室检查能力、疾病治疗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动物疾病综合诊断能力、禽病综合防治能力、猪病综合防治能力、牛羊病综合防治能力和宠物疾病防治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动物诊所兽药应用技术指导能力、特种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能力和马属动物疾病防治能力等。

3.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工作过程中,疾病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动物剖检是动物疾病临床诊断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过程。而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的结果,做出诊断,即所谓“综合诊断”在此工作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充分地体现。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三者之间及其与诊断之间,关系虽较复杂,但仍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上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由基本能力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基本能力素质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应用文写作、专业英语、应用化学、体育专项技能、计算机应用、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动物免疫和专业法规等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动物疾病调查与分析、临床诊疗基础、动物剖检、实验室检查和动物疾病防控基础等课程。为了避免取消五大临床课,开设畜种病课程后,各门畜种病课程之间关于基本诊断与防治内容的重复问题,建议开设临床诊疗基础和动物疾病防控基础两门课程。由于畜种病课程取代五大临床课是新旧课程体系的首要差异,而重复问题又是开设畜种病的最大障碍,因而这两门课程的开发就成为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疾病防治和宠物疾病防治等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畜禽生产、中兽医、马属动物疾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和动物卫生检验等课程。

同时为了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创新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开发配套适合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教学做一体、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条件,开发并完善与教学解决方案相适应的教学材料体系,改善院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环境,提高专业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质量。

以上,仅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建设基金项目“高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对于高职院校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体会和观点,难免有不足、不当和偏颇之处,愿与各位专家、学者及业内同仁共同研讨,以便得出更加正确而完善的结论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温景文.现代高职教育观念与文化建设探论[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4]李春雨,蔣玉香,曹淑红,等.试论高职兽医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4).

[5]范先超,秦春娥,王小芬,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作者:韩行敏 周铁忠 刘伯臣

人才培养特种医学论文 篇3:

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文章从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培养的意义与迫切性出发,构建了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加强野生动物疫病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疫病监测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而野生动物则是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是构成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基础,只有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并使之可持续发展,才能改善和稳定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退化、破碎化或岛屿化日趋严重,致使许多野生动物种类已经或正在处于严重濒危状态[1]。而新近一些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也已经威胁到了某些野生动物的种群安全[2]。

2000年初 SARS(非典型肺炎)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爆发性流行,造成近千人死亡,其病原体最大的可能是来自野生动物。实际上野生动物是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长期流行的带毒(菌)宿主,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来源。野生动物携带某些病菌,其本身并不患病,因而野生动物被许多学者称为新发传染病的“储存库”,野生动物疾病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4]。

与家畜、家禽相比,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多样、生活状态不同、生活环境复杂,其疫病种类、病原特点以及传播方式和机制的复杂度远远超乎现今所了解的程度,其防控对策也因为这些复杂性和未知性而有别于家畜家禽和人类疫病的防控。中国是生态、生物多样性大国,无论是在野外种群的疫病监测,还是圈养动物的疫病防控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尤其对野生动物生物学、生态学的背景要求较高,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门针对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专业人才队伍。

一、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对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的迫切需求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1500多处地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站,布设了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2012年12月25日,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准备筹建约1000个第二批国家级监测站,在疫病的防控中,野外的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监测体系需要大量既懂动物医学知识,又熟悉野生动物自身特性的专业人才。由于缺少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所以在实际的监测队伍中少有专门的野生动物医学人才,高层次人才就更加稀缺。相关技术依托单位主要以家畜家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野生动物医学研究较少,因此从国家战略上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支专门从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野生动物饲养与繁育行业对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的迫切需求

野生动物饲养、繁育行业主要包括动物园行业、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以养殖和商业化利用为主的野生动物产业。

动物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的专类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场所,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中心任务是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和科学研究,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保护和利用好各类动物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各类动物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功能日益完善。然而随着人工饲养种群密度加大,野生动物近亲繁殖的出现,一些疾病也伴随发生,由于野生动物本身的特殊性,这需要从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专门人才来解决预防和治疗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野生动物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从传统的鹿类和毛皮动物扩展到蛇类、雁鸭类、鳄鱼、黑熊、龟鳖类、实验灵长类、果子狸、麝类等100多种动物,到2012年,全国有各类规模化养殖场32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值20多亿元。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专门人才。

二、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和人才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及途径、培养结果及反馈调整机制等。野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在传统兽医学专业的基础上, 培养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的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技能的专业人才。

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专业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疫病监测”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培养方案包括三个课程模块。第一模块是野生动物通识性课程模块,包括野生动物相关课程和基础兽医学等课程;第二模块是预防兽医学的课程模块;第三模块是临床兽医学的课程模块。第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选的模块,第二和第三模块是平行模块,学生必选其一。第一模块的教学主要在校内的平台上进行,第二和第三模块主要在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进行。

和传统的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以培养家畜、家禽、宠物疾病防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相比,以培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专业人才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通识课程模块应重点开展野生动物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可重点将普通动物学、鸟兽分类学、动物行为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动物园学、自然保护区学、实验动物医学、动物疾病管理学、动物生态学等课程纳入学习的范畴。

对预防兽医学课程模块除学习传统的传染病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学习疾病生态学。如传统的动物医学寄生虫学主要学习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那么以培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的的动物医学专业的寄生虫学就应该以阐述寄生虫在动物种群中传播扩散的生态学机制为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一些野生动物疾病的发生。

对临床兽医学模块重点讲述面对野生发病个体时第一时间应该怎样做可以,而不要求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具体的操作技能可在实施野生动物救护实践中学习掌握。

三、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

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大,为躲避人类活动的干扰,野生动物分布的地区大部分为偏远地区,因而野生动物研究工作地点大多数都比较艰苦[5]。在培养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人才的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专业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注重行业认同感培养

现代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么最大的“德”就是对专业的热爱,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行业认同感非常重要。在大学四年级,可以吸收对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研究方向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研究工作,为其将来考取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研究生做好铺垫。一旦他们考取了研究生,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并鼓励他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首先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学术造诣和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如果教师本身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培养出的学生也只能成为“动口不动手”的人。因此在抓教师的培养、提高时,学校不仅要抓教师的高学历、高层次培养工作,还要抓教师的高技术、高技能培养工作,具备了这样的师资队伍,才能“名师出高徒”,培养的学生才能既懂基本理论知识,又懂技术操作,这样的人才在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方面才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和归宿要落实到学生成才上。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重要的质量标准。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教育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不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真知识、有用的知识。

(五)正确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严谨,深入浅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固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仅仅如此还不足够,高校教育还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站在学科的前沿,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这种专业素质要求,只有通过主持、参加科研项目来提高。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是掌握、了解所在学科前沿的必要途径,是技术进步、创新的必要手段。教师只有参与技术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研相长,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马建章,张明海,邹红菲.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发展

[R].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

[2]殷震,刘景华.病毒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夏咸柱,华育平.野生动物疫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2.

[4]张丽娜,华彦,肖向红.从野生动物疾病谈动物医学专业

人才培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4).

[5]邹红菲.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途

径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2,(1).

作者:柴洪亮 邢明伟 侯志军

上一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下一篇:企业党建特质打造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