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宣传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如何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这一工作进行了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普法宣传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普法宣传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普法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摘要] 当前的农村普法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普法教育主要在普法对象参与热情、普法理念、普法方式、普法效果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表现在客观、制度、机制和文化等方面。在此思考的基础上,尝试对农村普法教育的进路进行建构。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普法;普法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普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农村普法教育,将对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特征的新农村具有整体上的建构作用。因此,认真而理性地分析我国农村普法教育的现状,梳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农村普法教育的对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农村普法教育存在的几个差距

一是普法对象参与热情与普法教育的期待之间有差距。从前四次普法教育的情况看,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在城市,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一些企事业单位,而且发达地区比落后地区开展的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农村由于在教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农民参加普法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吉林师范大学一个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更突出地说明了这个情况。该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600份,回收1985份,回收率超过90%,调查报告上的数据显示,有90.2%的农民没有参加过普法教育。[1]

二是普法理念与民主法治的要求之间还有差距。由于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经济的市场经济化程度不高,广大农民深受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农民缺乏法治传统和权利意识,对法律的需求在整体上比较低。我国普法教育的主要理念是增强公民法律素质和守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工具主义的倾向。这种普法理念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有效培养农民法律情感,无法激起农民参与普法的热情。

三是普法方式与农村实际情况之间还有差距。“方法的生命胜过观点。”[2]农村普法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普法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但当前农村普法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贴贴标语、挂挂条幅、讲讲大课,是目前农村普法教育的主要方式,“送法下乡”等颇具实践意义的活动,基本演变为送法律书籍下乡,搞搞文艺演出。因此,在如何将普法同农民的权益紧紧相连、如何将农民的从普法教育的客体变为普法教育的主体、如何将法制教育同农村义务教育、电视媒体宣传诸教育平台有机结合起来的等方面,还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

四是普法效果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间还有差距。重过程轻效果,普法教育过于重视法典原文的知识性教育,农民理解消化比较有限。吉林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报告还显示,对宪法、选举法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了解的农民不到40%。[3]另据报道:当前我国农村治安问题呈现暴力犯罪突出、侵财犯罪多发、部分地区社会丑恶现象蔓延、制贩危险物品严重等“四大特点”。2006年1月至9月,全国农村地区共发生杀人案件8031起,伤害案件5.9万起,发生盗窃粮食、牲畜、生产资料等侵财案件88万起,占总数的31%。[4]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普法教育仍亟需加强。

二、农村普法教育进路之建构

(一)在处理普法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上,坚持全面渗透与重点突出相结合。一是把普法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突出出来。普法教育是搞好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单独立项,并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系之中。应把搞好普法教育作为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基础环节,细致筹划,重点关注,并在经费、制度保障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应把普法教育的成效作为衡量农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必须把普法教育渗透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普法教育要贯穿到农村民主法制、教育文化、生产流通等诸多方面建设中,同时普法教育又对农村各方面建设起着支撑作用,做到各项工作中贯穿有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落实促进各项工作完成。三是必须把法制教育的落脚点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应把法制教育的最终着眼点放在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基础上,做到周密筹划、讲究实用、注重效果。

(二)在处理普法工作与群众需要的关系上,坚持固定教育与利益引导相结合。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普法教育,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利益作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形式上紧密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内容上紧贴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二是注意利用物质利益带动教育落实。应从提高群众自觉参加普法教育的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促进普法教育的物质激励方式。如把普法教育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与实施村民自治结合起来,从满足农村群众物质利益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法制教育。

(三)在处理普法教育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上,坚持一般教育与用法实践相结合。一是深入搞好基本法律知识教育。普法教育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二是积极帮助解决涉法问题。积极实施“法律进乡村”活动,把普法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结合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承包等问题,引导村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行农村“两委”干部普法教育轮训制度,通过法律咨询和调解,解决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涉法纠纷。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有关农民进城务工的法律知识,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三是在推进农村依法治理中落实法制教育。继续开展依法治乡(镇)、依法治村活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村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和村民自治意识。

(四)在处理教育方式与普法效果的关系上,坚持主渠道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方式上,开展经常性的“法律下乡”活动,变“法律下乡”为“法律常驻乡”,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普法教育志愿者等队伍的作用;在充分利用板墙报,标语、横幅、小报、夜校等农村传统普法教育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网络法制教育向农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法制宣传教育网站、远程教育、法律服务热线等手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多形式、立体化、全覆盖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在教育素材上,组织编写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制宣传资料,向农村地区免费赠送,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法律图书角。在教育的时机上,要抓住进城务工农民返乡的时机,重点开展随机教育,加大普法教育人力、物力的投入,扩大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农村普法教育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第五个五年普法教育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这次普法教育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基于此,才有必要对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普法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但本文只是就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试图进行对策上的设计。这些努力虽然对解决问题所起的作用是微弱的,但却是有意义的,因为,农村普法教育只有大家的参与,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齐心协力,普法的实际结果才会愈接近时代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邹之坤,李馨.吉林省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的调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4.

[3]邹之坤,李馨.吉林省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的调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4]李薇薇.当前农村治安问题呈现“四大特点”[N].检察日报,2006-11-7.

[作者简介] 兰晓晖,男,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硕士研究生;胡冰,男,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政工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建平]

作者:兰晓晖 胡 冰

农村普法宣传研究管理论文 篇2: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普法工作

摘要: 如何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这一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问题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的要求,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农村普法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更新的内容。新农村之“新”,关键在于把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强化农村普法宣传,不断提高村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一、当前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领导重视不够。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重视新农村硬件建设,忽视软实力的提升,农村普法教育不够。部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较差,农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如农民办结婚手续在村上开个证明要交一定费用,自行车被盗不报案,家庭暴力普遍存在,等等。

2.普法宣传人员紧缺。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在依法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但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在一些地方,司法助理员的编制、司法科(司法办公室)的设置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开展。如我市平均每个司法所工作人员不足2人,而每个司法所却要完成包括普法教育、纠纷调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等7项任务,普法教育人员严重不足。

3.农村普法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不足。依法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是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开展依法治理工作的经费未能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经费投入往往取决于有关领导个人的重视程度及其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程度,故依法治理工作陷入了“有钱好干、没钱难干、钱多多干、钱少少干”的困局。农村普法教育、基层法律工作机构的财政资金缺少,农民学与不学没有硬指标,没有制度约束,造成农民对普法抱着被动、冷漠的态度,存在着回避、应付的情况。

4.农村普法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有的地方的普法教育存在“走过场”现象,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农村,没有触及边远地区农民。新的办法不是太多,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有时候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

5.农村普法教育存在死角。如: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问题,农村老、幼、妇等文化水平较低人员的普法教育问题等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普法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普法的触角需要进一步延伸。

二、对加强农村普法工作的思考

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围绕农村普法的工作特点,确定“以突出依法治村为重点,以依法治乡(镇)成果推动依法治县进程”的农村工作思路,贯彻“以用带学,以学促治,以治保稳”的工作方针,着力在普法工作的主要环节上实现突破。

1.必须从加强法制教育入手,进一步提高农民用法意识和水平。一方面,要在法制大氛围的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主体意识。在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个代表”、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其它各种专项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依法治理社会环境,依法规范行政行为。采取启发灌输、带动影响或益于接受的强制性教育手段和行政手段,把“法”的概念和涵义具体化、形象化、权威化,送到千家万户、偏远村落、每个农民的心中。另一方面,司法行政和法制教育主管部门的依法行政及法律服务是增强农民用法意识的关键。要减小部门偏见,根除城乡差别,增强为农民撑腰做主的秉公执法意识和尊农爱农的思想感情,树立强烈的服务观念,努力帮助农民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用法水平。

2.必须从平息农村矛盾、缓解干群关系、确保农村稳定出发,切实把乡村干部学法作为农村普法的重点。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乡村党政干部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切实摆上日程。二是要精心组织学习。开展乡村干部学法活动,必须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由普法主管部门统一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协调组织,定期例会研究部署农村普法和乡村干部的学法工作。三是要周密部署,加强监督。要把乡村干部学法列入“五五”普法规划,逐级形成制度,安排充分的学习时间。

3.必须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各种普法形式,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积极性。一定要寓教于乐,各乡村应建立法制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巡回演出,用农民身边的事例教育农民,让农民群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二要开展农村“普法月”和“百日普法”活动。对涉农密切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统一部署,开展“专项法制普及月”活动。三要开办法制专题栏目。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优势,开办“农村普法专栏”节目,针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难点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编辑节目内容,定期在黄金时间播出。四要建立法制教育固定阵地。每个乡镇、村建立一个普法夜校,成为向农民宣传法律知识的固定场所,适时组织农民群众学法、讲法,开展各项法律普及活动。五要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骨干队伍。各乡村要有计划地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作为法制宣传员,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法制培训,也要自己开展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2]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

作者:肖诚平 边文渊

农村普法宣传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基层普法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我国广大农村进行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辽宁省农村的基层普法教育情况,了解其普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普法教育

2016年12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不难看出我国领导人对法律的重视。我国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一治国方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高低,如何来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普法教育首当其冲承担这一重任,而作为普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普法教育又成为其重中之重。本文基于此,试探究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重要性,辽宁省农村基层普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为农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我国农村因为本身比较落后,因此农村居民的法律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淡薄的法律观念不利于农村和谐环境的形成,因此在农村进行基层普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办事,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有利于广大农村居民形成法律观念,懂得在法律的框架下去解决矛盾与冲突,并且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长期下来,开展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为农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2)开展农村基层法制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律经济,因此农民们更需要掌握法律知识。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掌握和懂得应有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3)开展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管理,促进和加强村委会组织建设,使村委会组织建设真正成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广大农民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在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各种活动。

二、农村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观念不利于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开展。由于我国农村比较落后,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比较陈旧和落后的状态,这对现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普法工作都是十分不利的。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普法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农民不接受新的知识,认为他们自己的年代的旧观念才是正确的。并且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理解不了,既学不会也记不住,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其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给辽宁省部分农村基层普法教育带来困难。

(2)基层民主法治教育工作滞后不利于普法活动的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的观念和行为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影响,现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并且不重视对农民的普法教育,这样一来,会造成农民自身学习的不积极,并且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政治和基层组织没有意义,这些都不利于辽宁省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开展。

(3)普法对象多元性,组织难度大。在我国很多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许多个体户、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活动,而是分流到其它领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村民则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忙耕种,农闲时则忙外出务工挣钱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普法的时间难安排。同时,由于农民个体之间存在年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这也增加了普法的难度。

(4)农村普法活动受经费约束。部分农村财政经济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农村基层的普法宣传活动经费到不了位,这会间接导致普法活动的落实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同时,很多农村居民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会选择外出务工,离开农村,这也会加大农村普法教育的难度,农村基层普法工作没办法很好地被落实。

三、农村基层普法教育对策

(1)培育农村基层普法精英骨干,扩大普法涉及面。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包括辽宁省在内)农村基层普法队伍都很弱小,基层普法人员也相对紧缺,因此要加大农村普法精英骨干的培育,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队伍中来。当地政府要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并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聘请讲师等来为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工作,使他们更专业,扩大普法的涉及面,提高农村基层普法教育的质量。

(2)贴近群众,对普法内容进行丰富。地方在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时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将农村居民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育。以往辽宁省很多农村在开展农村基层普法教育活动时将农民置于被动的地位,完全按照讲解员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普法知识讲解,这样一来会导致农民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并且也漠不关心。因此,讲解员在进行教育时要结合农村的基本情况,选择一些贴近农民真实生活的知识点及案例,这样一来会便于农民对知识进行接收,也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

(3)创新农村普法管理体制,增加普法的实效。在总结普法的基础工作经验上,对农村的新型经济快发展,农民法律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加深基础依法管理制度,研究探索新型的农村普法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农村普法的实效。建立合理的载体,深化法律主题宣讲工作,设计良好的普法主题活动,在全农村进行法制资料管理和宣传,加深法律信息的搜集和更新,建立法律专业学习学校,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室,建立法律借阅室,组织宣传法律教育队伍,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使农村普法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

(4)拓宽法制宣传渠道,搭建普法平台。我国广大农村基层普法队伍要积极拓展其他的新渠道,搭建更好的普法平台来完善农村基层普法工作。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媒介可以传播知识,并且很多新型的媒介也已经进入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例如广播、报纸、手机、互聯网等媒介,以它们为载体进行普法教育的宣传,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利于农村普法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萌,张建峰.浅析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依法治村”的对策建议[J].法制博览,2016,21:11-13.

[2]张海英.农村法治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9:183-185.

作者:高圆圆

上一篇: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生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