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要制定实施保障标准、评价标准和技术标准。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业务范围在技术标准范畴之内,所以文化馆业务规范的编制不仅可以满足业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需要,还有利于推动文化行政主管单位制度化、可量化,进行文化馆业务管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馆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馆档案管理论文 篇1:

浅析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摘要:文化艺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发展,完成着艺术传承的艰巨任务。而文化馆作为艺术活动的建立与艺术的传承机构,要足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提出了一些文化馆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文化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而助推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馆 艺术档案管理 有效途径

在文化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占据重要位置。文化馆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步伐,要在新时代下,开辟有效的管理途径。

一、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从当下的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来看,还是存在许多弊端的。首先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够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档案管理放在微乎其微的位置,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局限,也为相关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在当下的文化馆相关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其他的相关工作带来许多便利,能够合理地调配现有的资源,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所以,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对提升档案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管理模式和制度也是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下,一些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完善,或是档案管理模式过于传统,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模式。所以,管理模式的变更对文化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各文化馆要制定出符合自身管理需求,并与当下社会文化相呼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以便促进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提升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水平的提升

1.转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在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为相关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与现代发展相吻合的管理理念。通过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更加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清晰明确,并能够促进文化馆其他相关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

2.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面对工作内容相对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对工作效果以及档案的利用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人员素质和水平上要不断提升和优化,文化馆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为员工建立一个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平台。[2]这样才能使员工的技术水平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3.加强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遍布全球,成为现代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作为流通速度较快的文化信息,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则是完成信息传递的有效载体。通过网络平台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帮助用户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文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优化档案管理制度

1.完善规章制度,实施法制化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想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要不断贯彻法制化的管理制度。面对时代的变化,各种设施和档案管理内容不断更新,档案管理也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相关的制度管理也要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化,使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紧张意识,进而不断促进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在法律体系的保護下,相关的档案管理会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来完成相关职能。

2.独立职能的建立。统一规划管理往往使档案资料管理得不到独立的控制,容易出现纰漏的同时,也会降低相关的管理水平。为了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独立的档案室,将档案成为合理的整合控制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3.加强档案库房管理。库房的管理是做好相关档案保密管理,以及相关档案控制工作的基础。作为档案管理关键场所的库房,在一些配置上一定要达到相应的标准。首先是位置的选择不能在最低层,门窗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防止档案失窃现象的发生。[3]其次是档案专柜等基础设施要完善,做到库房独立、办公室独立、阅览室独立。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库房体系,包括出入人员的规定、管理人员的保密守则、基础设施的管理等。

三、结语

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馆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真实详细地记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在时代的变化和影响下,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从人员、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进而优化管理,使资源合理化利用,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梅.浅析新时期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J].西藏科技,2017(04).

[2]张成芳.加强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5(05).

[3]田川流.论我国文化与艺术管理的当代特征[J].齐鲁艺苑,2017(02).

(作者简介:郑红玉,女,本科,长春市朝阳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作者:郑红玉

文化馆档案管理论文 篇2:

文化馆业务规范建设思考研究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要制定实施保障标准、评价标准和技术标准。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业务范围在技术标准范畴之内,所以文化馆业务规范的编制不仅可以满足业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需要,还有利于推动文化行政主管单位制度化、可量化,进行文化馆业务管理。随着《文化馆业务规范》的出台,可以对我国文化馆建设提供有效参考,让文化馆继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馆业务规范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入手,讨论业务规范的相关理论,阐述文化馆工作和业务规范的特殊性,说明文化馆业务规范总体定位,然后解析当前文化馆行业发展现状,最后提出如何实现文化馆业务规范建设,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文化馆;业务规范;建设思考

文化馆是社会公益事业性单位,主要价值在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培养艺术人才,积极宣传民族政策,以此打造良好的民族关系。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具有交流、娱乐、团结等社会功能。通过文化馆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并且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化馆业务规范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一)文化馆业务规范的必要性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立了其在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与定位,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同时也为文化馆业务规范的编制提供有力支持。文化馆作为我国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覆盖了我国各个省、市(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64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3858个,各级文化馆从业人员18.56万人,但是当前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文化馆业务规范,由此造成基层文化馆发展方向不明确、业务流程不清晰,各地区基层文化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一些文化馆工作人员对文化馆价值重视程度不足,认为相关业务可由专业美术馆、展览公司、演出公司、艺术培训机构取代。此外,新进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文化馆的行政管理部门也未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相关标准,缺乏考核机制,影响了基层文化馆的良好发展[1]。

(二)文化馆业务规范的可行性

文化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机构,在业务规范方面难以向其他同类机构借鉴。不过银行、法律、证券、图书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细则可以为文化馆业务规范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具有理论借鉴价值,基层文化馆可以结合自身管理需求加以创新。

二、业务规范的相关理论

对文化馆来说,其业务规范中与工作规范、服务规范、管理办法、服务标准、业务规范等内容密切相关。具体说来:

规定是指针对某一事物做出的方式、方法或者质量数量等方面的决定,所以说决定直接影响规定以及行动主张。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之内,经过多方协商认定的机构标准,共同使用或者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以实践经验、技术科学为基础,通过主管机构的批准发布,之后要求共同遵守的准则。其中规定具有强制性特征而规范可具有强制性,也可不具备强制性,而标准是要求共同遵守的相关准则[2]。

服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为集体利益或者某事业单位开展的工作,其二是在指定时间或者空间为顾客提供精神生活或者物质资源的总和。对管理来说,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事的相关活动,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管理和组织资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的本质是满足业务需求,而管理的本质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

服务规范就是对服务项目进行明文规定,比如文化馆开设的音乐培训班就是服务项目。工作规范可以理解为岗位规则、岗位规范、岗位标准对组织中各岗位中的某个员工劳动行为做出的统一规定。服务标准是指相关服务满足一定要求,确保其具有适用性。管理办法可以理解为管理规定,能够约束与规范市场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要求人人遵守。对业务规范来说,主要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主体制定出明文规定,在业务活动开展中针对大量存在或者反复出现的事务制定的相关标准,比如文化馆的群众活动、组织艺术辅导、档案管理都能制定出完善的流程。

三、文化馆工作和业务规范的特殊性

文化馆和文化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不同,在业务规范和专业工作方面具有其特殊性。

(一)文化馆的专业工作

文化馆工作包括文化艺术普及、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艺展览、群众文艺讲座、群众文化调查、群众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艺术档案建设、文化馆数字建设等相关内容[3]。

(二)文化馆业务规范的特殊性

文化馆业务具有中国特色,其覆盖面广,具体特殊性如下:其一,企业文化馆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体系支持;其二,各个层级文化馆业务不存在差异,其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其三,文化馆工作内容与美术公司、演出公司、专业剧团、展览公司的业务存在共同点;其四,文化馆在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作用,因此在文化馆业务规范过程中要考虑以上特殊因素。

四、文化馆业务规范总体定位

我国文化和旅游部于2016年起草《文化馆管理办法》,在后期的县级文化馆管理中要求加强对县级总管和分管的业务指导,根据文化馆新职能以及不同层级文化馆的职业使命,要求基层文化馆免费开放,并对自身业务开展提出具體规定。

(一)省级文化馆

作为省级文化馆业务示范基地、艺术普及和示范中心、群众文化活动基地、群众文艺展示讲座等重要场所,在高端人才培养、品牌策划、文化馆业务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此外,省级文化馆具有多种专业门类,可以为同行提供参考,要求结合本省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文化馆的另一大特色在于,行业权威人士高度集中,能够承担某方面业务工作,并且省级文化馆管理制度十分健全。

(二)地级文化馆

地级文化馆作为全市文化馆示范基地,成为省级文化馆和县级文化馆连接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前,地级文化馆是文化艺术普及示范基地、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基地、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文化艺术档案建设基地。目前地级文化馆采取总分馆制,可以成为同行学习借鉴的典范,通过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结合形成文化品牌,地级文化馆的人才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工作门类设置齐全。

(三)县级文化馆

县级文化馆作为全县的文化站业务示范基地,是当地文化艺术普及示范中心、文化艺术培训辅导基地、群众文艺推广示范基地、文化队伍培养示范基地和文化档案建设示范基地。县级文化馆在分馆管理方面主要是进行资源配置和业务指导,通过成立业务指导小组实现资源调配,分馆需要根据总馆的工作安排以及服务标准向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县级文化馆的总馆要结合县域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开展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成为同行学习的典范,积极打造环化品牌县级文化馆,要求工作门类设置齐全,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开展[4]。

五、当前文化馆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政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文化馆的行政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各地基层文化馆建设期间,文化馆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然而,部分管理制度存在弊端,主要问题体现在灵活性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会对一些积极因素起到阻碍作用,不利于文化馆的建设。

(二)文化馆建设缺乏创新性

各地的文化馆在政府领导下稳定发展,然而基层文化馆的建设较为缓慢,主要是缺乏创新意识。部分文化馆的管理人員未能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管理模式或者开展相关活动,难以吸引群众参与。

(三)文化馆员工结构不合理

基层文化馆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影响了活动质量开展,比如很多基层文化馆的管理人员多为高校毕业生,尽管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然而普遍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加之后期未能制定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导致基层文化馆发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5]。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

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不平衡特点,这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比如基层的文化馆由于经费缺乏影响了人才引进和信息化建设。此外,在文化供给上也存在形式单一、活动方式陈旧问题,导致文化馆业务建设缺乏规范性。

(五)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缓慢

除了行政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很多基层地区的文化馆建设信息化水平偏低。随着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让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基层的文化馆由于管理者缺乏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设水平偏低,不能提升服务水平。

六、如何实现文化馆业务规范建设

(一)促进文化馆的标准化发展

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本质上需要在标准化背景下,实现创新,相较于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标准化发展,我国文化馆的标准化起步较晚,经验较为缺乏,并且文化机构普遍对文化馆的标准化认识存在误区。对文化馆来说,其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化特征。如果将标准化与制定标准等同将对文化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还有部分地区的标准制定认为标准化建设为基层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以应付上级工作为主,然而实际上文化馆的标准化建设涵盖服务保障和评价标准,是一套完整的标准。文化馆的建设要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文化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文化馆标准化建设期间,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方面是文化馆当前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的形式;另一方面是文化馆的管理方式。此外,需要解决文化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推动文化馆的标准化建设可以践行国家号召,并且有利于基层文化馆明确自身定位,完善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6]。

(二)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范围和职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也对新时期的文化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文化馆需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数字化发展,以此延伸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要求新时期的文化馆改变单一的新型化传播模式、服务方式,实现文化服务区域的全覆盖。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及时发布文化馆相关信息,让广大群众了解文化馆相关信息,以此为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三)促进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

一方面,新时期文化馆需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利用,研发出对应相关技术体系的分析系统,结合文化馆的建设要求对原始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实现区域内容的全覆盖,以此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力,全面服务于终端用户,比如根据原始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比如构建省级和地级的数字文化馆,之后加入平台实现资源内容对接,让用户更加快速地享用文化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文化馆的服务功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比如用户通过检索可以快速查找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今后需要当地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此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7]。

(四)做好文化馆的人才培养工作

一方面,在文化馆业务规范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还需要保证制度和规范的落实,因此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切实发挥出应有作用。从文化馆的角度讲需要实事求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基层的文化馆需要在重视文化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事业,对业余团队的管理也需要重视起来,比如吸纳文艺骨干并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以此逐渐提升活动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文化人才队伍体制,对人才资源状况进行统计,之后合理进行人才规划,特别是要加强数字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信息技术的文化工作者,之后文化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者利用培训班让工作人员开拓视野。此外,需要制定包括管理者、用户、同行业在内的评价机制,进而对基层文化馆工作进行监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五)配合政府部门制定文化服务标准

文化馆在实践过程中可借助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的经验,结合群众文化实际需求,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为出发点,协助政府制定文化服务标准,可以联合社区居委会、志愿者团体、妇联、共青团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框架。基于文化馆均等化服务建设体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配合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相关活动,确保当地群众都能平等享有文化权利[8]。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的今天,文化馆、文化馆、图书馆都加快自身的建设,其中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向群众提供文娱活动场所的机构,在开阔群众視野、增强群众文化底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有着积极作用。如何实现文化馆业务的规范化建设是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今后需要结合文化馆的实际情况促进其标准化发展,提升其服务范围和职能,促进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做好文化馆的人才培养工作。此外,还需要配合政府部门制定文化服务标准,最终推动文化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端木于平.新时期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探析[J].消费导刊,2020(41):263.

[2]冯广.大数据时代群众文化智慧服务的路径建设[J].文渊(高中版),2020(1):250.

[3]耿艳丽.文化馆的业务建设与服务方式创新[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2):262.

[4]耿艳丽.文化馆的业务建设与服务方式创新——探析如何搭建文化志愿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J].神州,2019(7):242,244.

[5]周环宇.积极探索,求真务实——谈文化馆(艺术馆)数字化建设[J].参花,2019(8):149.

[6]韩冰锋.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实践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9(24):77,84.

[7]李娜.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策略分析——以攀枝花市数字文化馆为例[J].文艺生活,2021(8):281-282.

[8]杨存丽.档案数字化管理在县级文化馆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存阅刊,2021(8):164.

作者简介:李崟(1970-),女,湖北武汉,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李崟

文化馆档案管理论文 篇3:

免费开放背景中文化馆功能定位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将文化馆置于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之首,可以说意味深远、意义重大,突出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文化馆的建设和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存在形态相对稳定、服务内容相对固定、服务方式相对确定,并且有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国际惯例可供比较和参考,大致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相对而言,公共文化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客观上存在功能定位的一定难度。

由于功能定位相对比较模糊,长期以来社会对文化馆的地位和作用普遍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仅将文化馆视为从事“唱唱跳跳”的文化机构。总体上看,文化馆的发展现状与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馆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不相适应。

当前,我国文化馆事业正面临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免费开放”深刻改变了公共文化馆的建设运行环境和发展模式,迫切地需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文化馆作出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定位,迫切需要公共文化馆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公共文化馆体系是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建国以来,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文化馆服务体系,包括各省(市)群众艺术馆,各市、县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和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以及各村、居委文化室等。这一体系在政府主导下,依托行政体制架构,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吸纳、集聚社会文化艺术资源,面向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在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比较,文化馆具有更鲜明的“中国特色”,更贴近基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突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是建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抓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文化建设和推行社会教化的主渠道。

二、文化馆的六类基本功能

1. 组织指导功能

如果说公共图书馆通过“总分馆”或“中心馆”与分支、以及读书节等活动,逐步把全社会读书、阅报等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管”起来,那么文化馆也应逐步把全社会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管”起来。提高全社会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化水平,组织好全社会的基层文化活动、指导基层群众活动有序开展,是文化馆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

2. 传承创新功能

长期以来,文化馆承担着优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责任。在此基础上,文化馆还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人民群众现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创新,提高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度,使之推陈出新、激发活力、融入现实、服务群众。

3. 基层培训功能

文化馆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大讲堂,负责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负责基层文化艺术骨干的发现、扶持和培训,负责指导和帮助基层文艺团队的组建和运行,负责引导和扶持基层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动等。这项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基层文化建设快速推进和工作方式不断改进的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4. 创作指导功能

基层群众文艺创作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必须适合基层群众的欣赏口味,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丰富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的多元统一。文化馆一方面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有一支富有创作活力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尊重基层群众的创作才能,善于发现基层群众中各种创作人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组织、指导、扶持和提升。

5. 系统管理功能

文化馆一方面要实现对自身系统的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涵盖辖区范围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人员、资料、器材、活动等的档案管理;另一方面,为了履行好全社会基层文化组织、指导、扶持职能,各级文化馆对本地区文化发展要实施完善的档案管理。包括对基层文化队伍、文化人才、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资源的登记管理,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提高基层文化管理和指导效能,配置和协调基层文化资源供给等。

6. 综合平台功能

文化馆既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指导者、创作者、管理者,也是面向基层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重要平台。包括面向基层提供文化艺术成果展览展示服务、群众文艺团队交流展演服务、文化艺术指导服务、技术及相关装备支撑服务、群众文艺动态信息及课题研究服务、公共采购及项目资金扶持服务、优秀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推介和传播服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服务等。

三、文化馆免费开放中相关关系处理

1. 处理好在馆服务与馆外服务的关系

文化馆既要做好馆内场地设施的免费开放,但也应注重做好面向全社会基层文化建设的免费指导服务。馆内服务要重在创品牌、树形象、提高吸引和辐射能力,在当地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但相比较而言,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职能还突出表现在“走出去”深入基层,组织和指导基层文化建设方面。

2. 处理好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

在调研中发现,优势群体、特别是基层群众中的文化艺术活动爱好者,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服务,相比较而言,辖区内弱势群体得到的文化服务就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文化馆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好、发挥好优势群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适当关注区域内各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空间和基本服务。

3. 处理好驻馆团队与社会团队的关系

文化馆往往有一批常年在馆内活动的文艺团队,这些团队常年使用文化设施,事实上形成了“驻馆”活动模式。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群众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中,有更多的群众文化团队有理由得到设施支持。因而,有限的场地设施资源应当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安排提供,其中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经常面向基层提供服务、带动基层文艺活动的骨干团队或品牌服务团队,方可优先使用有限的场地设施。

4. 处理好传统服务与创新服务的关系

“唱唱跳跳”可以视为文化馆具有传统特点、并为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基层文化服务方式。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科技进步,文化馆的服务空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数字网络技术应用或“公共数字文化馆”建设 ,能够优化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配送和传播渠道,改进基层文化艺术指导方式,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效能,不断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的全面创新。兼顾和融合传统服务与创新服务,有助于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效能。

5. 处理好内部培训与社会指导的关系

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基层文化服务骨干队伍,文化馆必须不断加强系统内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和轮训。但是也应当看到,系统之外仍有大量优秀的基层文化艺术人才需要指导和培训,加强对系统外文化艺术人才的指导和培训,增强全社会的基层文化发展能力,应当及时纳入文化馆指导和培训框架。

6. 处理好文化惠民与特色提升的关系

文化馆的工作始终围绕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这一立足点和出发点,致力于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但是,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努力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实现基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高度重视特色资源挖掘、特色品牌培育和特色服务提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可持续地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7. 处理好馆办活动与平台支撑的关系

众多文化馆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系列性特色活动,这些活动是面向基层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托,应予坚持和发扬,形成特色和品牌。但是在继续办好本馆“脚下”活动的同时,必须安排足够的资源,搭建好面向“天下”各种基层文化机构、团队、人才提供配套服务的综合平台,为社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平台支撑。

8. 处理好本馆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做好本馆、本系统的档案管理、登记管理、评估定级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是文化馆的内部职能。但是,要加快实现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将全社会的基层文化资源管理纳入视野,建立社会化的基层文化活动、队伍、骨干、品牌等数据库,设立更加有效的管理触角和服务终端,形成更宽阔和丰厚的发展基础。

9. 处理好单馆运行与多馆联动的关系

每一个文化馆都有责任做好自身的服务运行工作,但是作为单体的文化馆,受到人才、资源的限制,服务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想方设法扩大人才、产品和各种服务资源的来源。采取“多馆联动”、“多级联动”的方式,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边际效应大于边际成本的特点,使参与联动的各方交互共享全体文化成果,可极大地丰富基层的文化服务内容。

10. 处理好身心愉悦与社会教化的关系

文化馆的主要职责在于搞好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在于运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方式使基层人民群众快快乐乐的工作和生活,在“唱唱跳跳”过程中愉悦身心。但是,文化馆不能忘记社会教化的工作本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功能润物无声地渗透在各种娱乐活动之中,使基层群众在快乐的活动中增进认同、提高素质、提升能力。

四、关于加强文化馆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1. 筹划设立“中国国家公共文化馆”

在国家层面设立具有管理、指导、培训、资源配置职能的国家馆,既可以加强对全国公共文化馆事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功能,也可以推动全国范围内公共文化馆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馆事业科学发展上水平。

2. 规范全国公共文化馆名称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层面名称大多为“群众艺术馆”,这一名称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曾经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客观上存在涵盖面较窄的欠缺。建议全国文化馆系统统一名称,国家、省(区、市)、地市、县级称为“公共文化馆”,镇称为“综合文化站”,街道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委)称为“文化室”。“名正言顺”,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公共文化馆事业的认识,有利于加快推进全国基层文化建设。

3. 研究和制定“公共文化馆法”

加强体制安排、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是促进我国公共文化馆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必须以制度和法律形式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加强公共文化馆事业建设、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阐明公共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承担基层文化建设主渠道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职能,也进一步落实公共财力对公共文化馆事业的基本保障。

巫志南: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瑜

作者:巫志南

上一篇:护士长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教研室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