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世界名城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敦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敦煌发展上升到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正面临着“化蛹成蝶”的历史机遇。敦煌城市建设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实现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华丽转身”,是摆在敦煌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世界名城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文化世界名城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哈尔滨打造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

中共哈尔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和“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松花江为城市规划建设总纲,打造“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明确了哈尔滨在全省要发挥好“经济发展的支柱、科技创新的先导、城乡建设的表率、服务全省的平台”四个方面的龙头作用。哈尔滨正站在加快发展的新起点上。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既要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更要有丰富的文化蕴力来推动。笔者就加快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名城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这个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建设现代化城市,不仅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精神底蕴、人文特色和文化生态等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从建城之初起就伴随着、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足迹。世界城市建设史证明,凡是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城市,必定是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产业发达,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城市的决策者都逐渐认识到文化对城市复兴与发展的巨大潜力,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其一,对哈尔滨来说,高度重视文化在整合城市发展动力,增强城市凝聚力,促进城市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实现“超越自我、再塑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文化发展进步了,就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就能够坚持解放思想,转变精神状态,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其二,挖掘哈尔滨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味,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打造文化名城,对于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哈尔滨市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实现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三,城市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领域,又渗透并主导着其他领域的建设。在城市的经济、政治、市政、环境等各方面的建设中,无不展现着城市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目标。我们要打造“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其中,打造文化名城是基础,是动力,其他“四城”目标的实现,要靠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助推。总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城市才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城市文化建设,铸就城市灵魂,打造文化名城,实际上抓住了哈尔滨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根本。

二、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现状分析

了解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现状,是我们进行文化构筑的前提。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借助于移民的力量,来自国内外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哈尔滨创造了在中国北方城市中最具多样性、包容性的地域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具有突出的个性魅力,比如,多元交融。黑土文化、金源文化、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外域文化等多种异质文化在这里融汇交织,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混交文化。这其中,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融合了中外文化,造就了这座城市浓厚的异国情调,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以及“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又如,包容开放。哈尔滨并不墨守陈规,随时吸纳外来文化元素并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再如,寒地特征。在哈尔滨文化中渗透着地理气候因素,冰雪文化有着坚实的基础。哈尔滨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有许多值得重笔书写的光辉篇章,成就比较喜人。我们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和音乐之城建设,培育了“哈尔滨之夏”和“冰雪节”两个特色文化品牌,“冰城夏都”、“滨水丽都”、“魅力之都”的城市形象日渐形成。总之,近年来哈尔滨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较大突破,文化市场日渐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大,市民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但是,和国内外文化名城相比,我们喜忧参半,还有很大差距。与其他的地域文化進行比较,哈尔滨城市文化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非常值得反思。

第一,小富即安,自我满足,缺少开拓意识。

由于历史上土地资源丰富,在小农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生存环境相对宽松,哈尔滨人不必像其他地区人那样必须付出艰辛劳动才能生存,长此以往,产生了懒惰思想,吃苦、拼搏的精神大为下降,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文化积淀。由于哈尔滨是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阵地,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模式的大城市,所以,哈尔滨人在思想观念上“左”和“旧”的东西还比较多,现代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益意识比较淡薄,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冒精神、变革精神等略显不足,重商观念淡薄,追求财富的路径比较少,创业精神和创业氛围不浓厚。在地域文化的深处,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盲目自满、不思进取的问题比较突出,“等”和“靠”成了思维定式,“纵向比看成绩,横向比找困难”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哈尔滨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粗而不精,大而化之,丧失发展机遇。

历史上黑龙江地域是多民族的活动区域,使哈尔滨人既具有农耕民族的诚实厚重,在待人接物上又形成了大方、好客,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性格特点,重感情、讲义气,有包容性。这些性格另一方面则是粗疏而不精细,正常的人际关系变成了一种含糊的义气,正当的游戏规则被感性取代,感性大于理性,贪大求奢,缺少成本和商品观念。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大而化之,做事粗糙的传统和习惯,使我们缺乏锲而不舍的韧劲,做事虎头蛇尾。这些因素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

第三,“官本位”盛行,主仆倒置,发展环境较差。

“官本位”是旧社会遗留的文化理念,越是北方经济落后地区,越是崇尚“官本位”,把权力用到“极致”。有些职能部门、行政执法部门,主仆关系错位,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作风简单粗暴,办事效率低下,被称为“老爷机关”;有些干部“官气”十足,衙门作风严重,颐指气使,只管理不服务,只收费不办事,使我们的投资环境面临很多困境。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们最早进入计划经济阵地,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模式,思想观念与开放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旧体制下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一些部门和同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淡薄。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哈尔滨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究其原因,有体制的因素,更有思想上的障碍。我们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改造陈规陋习,摒弃愚昧落后的文化,打造文化名城,促进哈尔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打造文化名城的建议和思考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文化名城,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要用文化打造哈尔滨的灵魂,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传统,要站在国际化、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高度,打开视野和思路,高水平超前谋划,高起点实施推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和创新理念,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打造文化品牌,擦亮文化名片,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基础。

第一,打造文化名城,提升市民素质是根本。

文化的核心是人,而城市文化的主体就是市民。城市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它要求市民的文明和城市的文明设施要相对应,要求市民对文明成果的自觉创造和保护。因此,打造文化名城,必须在提升市民素质上下功夫。教育是文化的基础,教育培训是提升市民素质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09年底,市委宣传部举行了全市实施市民文明素质三年培训计划启动暨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由此正式拉开了推动市民文明素质三年培训计划的帷幕。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组织了哈尔滨学院专家学者编撰《哈尔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读本》,作为市民群众增长文明知识、提高文明素质的基本教材。目前,教育培训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推进。

提升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制度安排。通过使市民经常接受教育服务、实现文化惠民的有效制度安排,创造机会,确保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开展下去。二是要抓住社区这一提升市民素质的平台。要以社区为切入点,以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抓手,促进市民素质提升。哈尔滨学院、新晚报和市民学习中心联合举办的“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依托社区家庭这一平台,效果很好,影响很大。当前,市文明办与哈尔滨学院联合组成宣讲团,深入8区10县(市)进行市民文明素质培训巡回宣讲,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有计划地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培训。三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要有检验的尺度。要把市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作为检验尺度,使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循序渐进地持续提升。哈尔滨学院成立的市民学习中心曾邀请老舍之子舒乙、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等名人登台授课,吸引近万名市民走进高校课堂。

第二,打造文化名城,擦亮品牌是途径。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的生命的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已有的宝贵的文化资源,重点培育特色优势文化,充分借鉴国内外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变小打小闹、零打碎敲的做法,打造出更多“叫得响”、“卖得好”的精品力作,这是打造文化名城有效途径。2009年8月以来,市委带领全市上下,不断创新和丰富城市发展思路,深化拓展城市发展战略,大手笔、大气魄地推进城市建设,加快“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开发建设步伐。市委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打造文化名城,保持和提升城市品位,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亲和力,更有和谐感。

建設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离不开多年形成的文化基础,离不开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色。一是要进一步打造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啤酒节等节庆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全力打造国际化开放性文化品牌,切实提高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影响力。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哈尔滨作为音乐名城的影响力、吸引力。要建设好高水准的哈尔滨音乐厅,突出文化娱乐特色,提升哈尔滨音乐名城的美誉度。要在普及大众艺术的基础上进军高雅艺术,在发展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引进外来艺术,形成成熟的音乐文化格局,加强市民群众音乐艺术底蕴和素养。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精心组织策划,依托电视、网络媒体的强势宣传作用,让每一项活动尽可能外延,推出精品,引导受众,扩大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设计好载体,聚焦中央大街,把中央大街打造成“音乐大街”、“文化大街”,形成中外文化融合氛围,彰显历史文化传统。三是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要做好文化的文章。要注重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把文化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建筑特色上、市民精神里,实现外在形象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保持文化特色,恢复历史风貌,在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固本求新,张扬城市文化个性,不断增强城市文化魅力、精神底蕴。四是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哈尔滨制作”。将文化产业作为哈尔滨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产业来谋划,发展以精神产品为内容、创意为特征、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项目中。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游戏、动漫产业、多维动画等新兴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哈尔滨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打造文化名城,承担重要使命的大学是平台。

教育是世界上所有国家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大学作为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城市文化中,大学日益彰显出与城市文化相依相伴的密切关系。就其对城市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而言,大学无疑起到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的独特作用,尤其对城市文化品味的提升,大学肩负着重大责任。哈尔滨学院作为哈尔滨市市属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积极投身哈尔滨城市文化建设,为打造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近年来,哈尔滨学院坚持为地方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建立产学研联合实体,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哈尔滨学院与北京科瑞尔斯集团合作,开展“外包服务”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合作服务平台,成立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迈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步子。学校以现有资源为依托,成立软件学院。2009年,软件学院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认定为“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被哈尔滨市政府认定为首批“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被认定为“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企业”。二是积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学校黑龙江流域文明史研究所,围绕着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发展及其文化风俗、犹太文化、中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最近又整合研究方向,使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强调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性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历届哈尔滨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市前列。三是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首批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四是结合专业,师生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大冬会前,哈尔滨学院外语专业的师生深入社区讲授外语;法律专业的学生每年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开展专项普法、送法进社区活动,培养市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观念。学校决定,在谋划“十二五”规划时,将进一步强调地方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才培养特色,以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促进地方发展。

作者系哈尔滨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孙列兵

文化世界名城管理论文 篇2:

敦煌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随着《敦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敦煌发展上升到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正面临着“化蛹成蝶”的历史机遇。敦煌城市建设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实现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华丽转身”,是摆在敦煌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敦煌;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一、现状现实

(一)十年前到过敦煌的人会说:景点挺漂亮,城市不咋样。经过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敦煌城市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观的感受是“新、特、绿、净”,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风格突出、功能布局完善,特色名城形象逐渐彰显,敦煌居民的自豪感和中外游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城市基础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构成沙州区、七里镇区、河西区“一市三区”的城市格局。新建了鸣山南路、古城路、阳关东路、党河西路、月影广场、市政广场、沙州乐园、飞天迎宾广场等道路和广场;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沙洲夜市等十个景观工程;先后改建了阳关大酒店、飞天大酒店、沙州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等宾馆饭店,改造提升了敦煌賓馆、太阳大酒店的接待设施和档次。去年敦煌市为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暖房工程”与“暖心工程”,对沙州镇棉花公司、乡企局等7个片区105栋住宅楼进行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使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全市又启动10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变化日新月异。

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汉唐风格,敦煌特色”的建设理念在敦煌处处展现。在鸣山路,一排排古钱币组图和莲花藻井图案编排有序;在沙州路,228幅石刻艺术展示了敦煌2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史与开放史;在盘旋路四周,凿空西域、天马故乡、佛教东渐、三危灵光、地灵人杰等组合浮雕展现了敦煌往昔繁华。城区临街主要建筑穿靴戴帽,古色古香,融现代建筑风格与汉唐古典风格于一体,尽显历史名城风韵神采。迎宾大道及两旁的飞天迎宾灯,飞天迎宾雕塑广场及“飞天群雕、腾空而起、开放迎宾”的大型铜雕,向中外游人展示了敦煌人民开放好客的热情和诚意。敦煌元素的飞天、藻井、莲花、天马、三兔等人所熟知的壁画形象处处展示,汉唐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延续。坚持“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原则,实施了城市夜景灯光工程,办公楼现代庄重,商业建筑繁华多彩,宾馆饭店温馨典雅,让人回味无穷,提升了城市品位。

生态敦煌展现风韵。今年1月14日,住建部将敦煌命名为2013年国家园林城市。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扮靓城市为目标,以增加公园绿地面积为重点,我市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先后新改扩建公园8个、广场9个,小游园12座,街头绿地22处,建成区绿地率32.7%,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6平方米。党河风情线全长5公里,形成了一道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的锦绣景观,彰显了敦煌“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的城市风貌。

二、存在问题

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受财力、地域、思维的制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总体形成,但仍不完善。虽然从去年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完整性、前瞻性、统筹性,导致城市建设上经常出现建好又挖,修修补补的现象;还有部分专项规划仍然处于空白,城市“蜘蛛网”随处可见,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特别是各种线缆、管网铺设等专项规划滞后。今后要适应新《规划纲要》的新理念、要求和标准,对敦煌城市发展有更高端的功能定位要求、更创新的模式转型要求,更前瞻的空间谋划要求、更弹性的设施支撑要求和更广泛的区域协同要求。

二是空间发展态势发生较大转变,缺乏统筹协调。沙州主城区的发展方向受到莫高镇交通门户的吸引,以及“莫高窟”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向东发展态势明显。受鸣沙山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大量文化旅游项目选址于城市南部,为城市向南发展提供了较大动力。城市向北发展是辐射周边乡镇的主要方向,从现状建设来看,有一定量的项目意向用地,有一定的空间拓展动力。相比之下,由于受沙州故城遗址保护、党河河道门槛制约,城市向西发展缓慢。河西区建设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缺乏统筹指导,此类用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格局、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整体功能布局的协调,不利于城市空间的良性拓展与有序发展,亟需统筹协调。

三是跳出敦煌看敦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纵向看,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如果见识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都市,城市的现代化上我们无以伦比。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需要跳出敦煌看敦煌,和游客对敦煌历史文化名城的厚望相比,和市民群众翘首企盼的需求相比,敦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眼下比较突出的是城区内公厕、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数量不足、位置设置不合理,也未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城市经营的机制尚未放活,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运作的多元化经营城市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城市景观风貌有所改善,但文化特色有待提升。城市建设较好的控制了与鸣沙山之间的视廊联系,部分片区景观特色得到强化,如党河部分河段沿线,部分建筑特色鲜明。个别单体建筑特色鲜明,比如敦煌山庄,像个古城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建筑风格和大漠风光融为一体,修建已经十几年了但现在看其风格也不过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但从整体上看,敦煌城市整体风貌特色不突出,城市缺乏主题鲜明而统一的文化基调,拥有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集中体现城市形象的特色地区。敦煌历史上有“老八景”,目前来看“危峰东峙、千佛灵岩、沙鸣晴岭、月泉晓澈”比较清晰可见,“两关遗址”正在得到重视,党水北流也在党河风情线修建中得到再现,“秀壤春耕”被“葡萄万顷”取代,但“古城晚眺”一景一直在城市建设中被忽略被遗弃,亟待挖掘恢复。

五是城市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敦煌城市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的问題日益突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欠缺。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现有旅游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但起点低,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三、今后建议

(一)围绕一个主题

城市建设以我市确定的“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主题。目前,敦煌已作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中之重,肩负着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新理念、新路径,创建敦煌学国际文化硅谷、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旗舰、重塑现代丝绸之路的枢纽、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树立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典范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观念的转变仍是敦煌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敦煌老城区的容量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了。稍微动一下眼睛和脑袋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想得到。那种打造精致的“西部小镇”的观念一定要转变。我们坐拥着“世界的敦煌文化”,也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包容“世界”的心。从未来发展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很具有战略眼光,是有前瞻性的。在“Y”上部的“黄金三角区”区域内,重点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用以提升敦煌城市文化品位,实现“西联、东拓、南延”的敦煌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

(二)植入四个理念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新的《规划纲要》提出立足敦煌有限环境容量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既保护好大漠绿洲、沙水共生的原生态自然风貌,要以“小”“巧”“精”“高”“静”为标准,走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建设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现代人文气息的特色田园城市。

二是保护历史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敦煌拥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在历史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是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敦煌作为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沙漠绿洲城市,具有完善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林水网生态本底,城市建设应充分反映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色。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亟需新一轮总体规划引水入城赋予自然气象,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强化河西走廊地域建筑风情,重塑敦煌西北地区沙漠绿洲城市地域特色与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形象。

三是提升产业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今后产业布局以融合发展思路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推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发展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多维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以重点产业为纽带,确保优势项目用地,引导产业园区企业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

四是加强部门联动,着力做好城市提升改造。按照市委城区做“减法”的工作部署,依法推动城市建设和改造,着力开展“四门整治”等拆违整治行动,尽管现在在南门的改造中遇到了上访问维稳问题的困扰,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四门改造”,敦煌的“路”才能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今后,按照新的规划要求,要在城乡居民点体系方面,提出将农村、农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统筹考虑,在延续原有村庄空间特色与农田风貌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手工生产等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驿站、庄园经济、博物馆聚落等亦农亦文亦游产业,将农民培训转换为市民,形成别具特色的都市田园人居环境。在景观风貌方面,提出一步突出西域风情的本土地域风格,追求小巧精致,突出融合品质和文化内涵。

(三)抓好四大工程

当前来说,一是抓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三溪五湖百塘”生态景观建设,重点实施阳关东路和314线省道绿化,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建景增绿、建路扩绿、立体增绿、以水补绿等一系列措施,持之以恒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扎实做好城市重要街点鲜花摆放、植物造景、标牌造字等景观工程。二是抓好城市“亮化工程”。精心做好路景、绿景和建筑物的灯光设计,把城市亮化与环境美化相结合,实施城市亮化工程,重点做好风情城夜景灯光改造提升、314线道路路灯安装等工程,完成25幢城市建筑物夜景灯光设置。三是抓好城市“净化工程”。清除景区景点、城乡结合部、社区结合部、居民居住区的垃圾死角,净化城市环境。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两座垃圾中转站,提升垃圾处理能力。认真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加强临街门店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四是抓好“安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城乡住房保障工程,完成安居苑住宅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及公租房装修,大力建设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确保困难家庭有廉租住房,拆迁住户有安置住房,低保户有公共租赁住房,切实做到民有所居,让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作者:李树民

文化世界名城管理论文 篇3:

太原特色文化研究

摘 要: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品牌,符合历史潮流,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在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具有基础雄厚,条件良好;思路明确,规划到位;推进扎实,实践成功三方面的优势。同时文章对太原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名城;文化特色;政策建议;太原

Key words: ancient city;cultural characteristics;policy suggestion;Taiyuan

作者简介:刘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都,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曾先后作为春秋晋国、战国赵国的古都,东魏、北齐的别都,唐北京,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时期的都城,经历九代帝王,是古今闻名的九朝古都,可以说,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经过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查阅研究,笔者认为,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太原特色文化名城的品牌,是一种历史的正确选择,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潮流。其意义:一是提升了城市的档次和品位,提高了人们对太原的亲和力;二是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太原的形象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只知道太原是一座能源重化工业城市,污染比较严重,对历史文化的沉淀知之甚少,这影响了人气的上升,以及聚集效益的发挥,制约了太原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综合功能和品位的升华。进入21世纪之后,太原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性质进行了修订,并把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到议事日程。在挖掘历史文化和环境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改造了汾河两岸,建成了沿河的带型公园,这是晋阳文脉的延伸,修缮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到应有的高度,使太原向着宜居城市发展;二是梳理了“三晋文脉”,并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高了人们对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丰厚文化资源缺乏足够理解和认识的态度,激发了人民对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积极性;三是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周活动,传承了三晋文脉和晋商文化特色,推动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开发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并形成了产业集群,构建了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在抓好“两个园区、三大产业板块”的基础上,创办了高新区动漫影视文化基地,吸引了一批高技术创作生产机构,形成了数字化开发、影视制作、动漫生产、文物信息复制等方面的产业集群,提升了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目前已达到4.4%;五是民俗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山西特色和晋阳风韵的精品剧目,使民歌、民舞、民间艺术得到较大发展。通过上述工作,加快了产业调整和文化产业开发步伐,全面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近来,太原市提出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为中西部大城市的一大亮点。为了探寻究竟,我们调研组来到太原,特地进行这次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实践的专题调研。太原的这一实践,使我们深受启发和鼓舞,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中部大城市的成功实践,是传统重化工业城市实现城市定位和性质的转型创新,其意义和作用不可估量。通过一周的实地调研,我们深深感到太原市作出这一重大战略抉择是非常有远见的,是非常正确的。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品牌,不仅是符合历史潮流,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而且重要的是太原具有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三大要素,还具备基础雄厚,条件优越的内外环境。

一、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空间聚集形态。城市文化是社会文明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化在城市的集中体现。城市与文化密不可分,城市是文化的依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发达程度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竞争力。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社会竞争力、服务竞争力的背后,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竞争力。城市实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过去人们主要关注城市的硬实力,如城市的经济规模和总量、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结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等。伴随着城市竞争方式和格局的转变,城市的竞争力更多地转向城市的软实力,主要是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这是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登上主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的文化、科技、信息等要素,特别是城市文化的复兴使城市更加重了文化功能的砝码。当今社会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并不是光看重高楼大厦和经济的发达程度,而是主要看重其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享受。在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人们将看不到自己价值追求,找不到生命的回归点,更无从谈起以人为本和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太原市做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影响深远。这一决策不单是城市定位的变化,而且是城市性质的升华,城市品位的提升;不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会大大提高太原市民的人文素质和城市文化层次,意义和作用不可估量。

我曾经多次来过太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参加过国家组织的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调研。当时国家把山西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市的定位也随之确定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要求太原成为服务整个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生产服务中心、装备制造中心、市场交易中心、人才科教中心和交通信息中心。这个定位在当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山西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区域分工定位所决定的。同时太原本身也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直到现在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重化工产业仍然是太原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为以前错误的城市发展方向付出沉重代价的时候,终归觉醒了:太原的城市定位必须改变,太原的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我们在考察中看到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后的两年多,时间不长,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且铿锵有力,大有打造一个新型太原城的气势。

二、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基础雄厚,条件良好

从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来看,远至新旧石器时代不论,至少从公元前497年古晋阳城建成以来,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留下了大量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概括而言,主要呈现四大优势:太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三晋文化的杰出代表;太原历建州府、商贾云集,是闻名全国的晋商之都;太原南北交汇、中西兼容,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地域;太原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是民族艺术向世界展示魅力的靓丽窗口。太原悠久多元的文明进程,开放进取的思想成果,绚丽夺目的艺术发展,独具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太原和整个山西一样,是华夏文明的一个主题公园,是中国社会进步变革的一个思想库,是中国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一个博物馆。太原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历史文化基础之雄厚,历史文脉延续之有序,历史文化价值之珍贵,在全国城市中屈指可数。所以太原完全拥有骄傲的历史文化基础来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需要具备六方面的基本条件,通过考察进行条件分析,我们感觉到太原六个基本条件都是具备的:

1.人文环境条件良好。太原市经过30年来改革开放,不但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人文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现代文化基础扎实,市民人文素质较高,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供了人文社会环境条件。

2.区域地理环境条件优良。太原地处山西中部,是中西部经济社会交流的一个重要结点城市,地理上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特别是随着太原至西北银川的铁路、公路的贯通,太原将成为东部和中部直达西部的最快捷的大通道,地理环境优势进一步彰显,太原势必成为西北地区走向东部的桥头堡城市。同时太原又是京津地区的后花园,又是能源产业交易物流服务中心,这些都为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文化条件。

3.文脉延伸条件有序。考察太原的历史文化资源,发现一个重要特征,太原的历史文脉延续比较齐整,中间没有隔断,从三晋文脉之源、晋阳古城遗址到盛唐北都、太原县旧城,再到晋商之都文化延续,都有清晰的文脉延伸。

4.区域文化个性条件鲜明。太原的三晋之源文化、古晋阳文化、晋商之都文化以及多项历史人文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宗教文化、企业历史文化都是特色个性鲜明,为太原所独有,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5.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良好。现在环境下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不是恢复古代城市的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建设具有现代业态、现代气息和现代功能的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市经济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GDP总量早已进入千亿元俱乐部,财政总收入今年接近400亿元,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文化建设和名城建设公共财政支撑体系,有能力有实力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6.政策导向和领导支持条件空前优越。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支持城市实现科学转型发展,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太原市领导和山西省领导又有了文化城市建设的价值认同,一致支持并决策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环境条件。综合以上六个条件齐备,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应该是面临良好机遇和环境,应该是名至实归。

三、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思路明确,规划到位

考察太原市两年多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发现太原市领导指导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建设规划到位。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城市区域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发展多个方面。特别是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既要传承历史,发展现在,还要面向未来,是历史太原、当代太原和未来太原的交合工程,必须具有历史性、现代性和前瞻性。太原市领导对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课题,进行了大量调研,提出了符合太原当代市情特点和太原未来城市发展的特色文化名城战略规划,这是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太原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颁发了《太原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思路框架和主要内容,从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局性、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在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文化内涵。以滨河东西岸线为轴带,突出晋阳文化特色,通过园区开发和以东西两山为主体的文化生态景区建设,逐步形成东西联动、南北呼应、个性鲜明的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名城建设框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在太原市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角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和品牌。

四、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推进扎实,成功实践

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已进行了两年多的扎实推进,进行了一场全新的建设实践。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工作非常重视,2007年太原市召开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市委书记亲自讲话,市长直接进行动员。重大工作事宜市委书记亲自抓住不放。太原召开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一大批相关专家学者云集太原进行研讨交流,为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撑。

太原市大力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突出抓好“两个园区、三大产业板块”建设,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动漫影视文化基地,加快建设“华夏文明在山西”研究展示园区,深入挖掘晋阳文化,展示太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景观。建设了一批专题博物馆,加快了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太原湖滨会堂、南宫会展中心、青年宫旅游演绎中心,改造和美化五一广场,建设音乐厅、晋阳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太原市正式启动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编制了《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目前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太原市还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并组建太原市文广集团,实行管办分离,将文化局原管理的剧团划归文广集团管理。太原日报社也进行了改革,公开招聘总编辑。为扩大文化名城影响,太原市推出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开展的傅山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就产生了很大影响。2008年9月太原市举办了“晋商文化艺术周”。安排三大系列20多项活动,成为老百姓直接参与的文化活动,参与者达百万之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正在太原变成群众性的成功实践。

五、对太原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几点建议

1.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需要进行战略创新。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要有世界文化视野,要贯彻开放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既要保留和弘扬自身文化的特色,又要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融合,要通过战略创新,把太原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都市舞台”。这方面太原还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对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进行战略性规划研究。

2.建议加快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应该加快申报。太原这样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下转第45页)(上接第20页)城市不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是不合适的。通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能够对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起到很好的规范和推动作用,也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3.以城市文化生态理念引导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以城市文化生态理念引导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大问题,需要进行专题研究。就是说要打造太原良好的文态环境。城市环境包括三个主要层次,即生态环境、文态环境和社区环境,文态环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就太原而言,过去是为能源基地服务,文态环境比较差,现在又搞了不少“洋”建筑,现代气息增强不少,但原有的城市特色文化环境和景观失去了。今后打造特色文化名城要在这方面扭转,塑造太原特色的文态环境。

4.打响三晋文化与晋商文化特色品牌。太原特色文化名城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三晋文化和晋商文化,这两张文化品牌要打好。目前看,太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脉传承有序,这是太原的优势。但是要防止出现城市文化品牌过多、过散、过乱,要进行整合。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最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做品牌,打响打亮打好。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他们建设曲江文化开发区集中表现了盛唐文化,很有特色。太原集中打好三晋文化(或晋阳文化)和晋商文化两张品牌就可以了。我提出太原特色文化名城的四大品牌性策略:“三晋文化的文脉之源,晋阳古城的再现之地,盛唐北都的回归之城,晋商文化的体验之都”。

5.正确处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与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和能源基地中心城市三者的关系。三个城市定位对太原来说都是正确的,服务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太原依然是中心,这个功能要保留,现代宜居城市也要建设。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把三个城市功能都能够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邱正锋)

作者:刘维新

上一篇:血缘关系数据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