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领域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获得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相关文献857篇,运用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幼儿创造力研究主要有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发展、3至6岁幼儿等热点领域,创造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研究中最热点的领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热点领域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热点领域特殊教育论文 篇1:

英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信息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英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在2003—2012年期间所发文献的共被引网络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谱,探测到英国教育技术学在近十年的研究热点领域集中于以下几方面:学习方式和学习技术变革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研究;学习环境的研究;绩效改进和教师培训;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同时,依据对突现文献及其施引文献的分析得到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主题。

[关键词] 热点领域; 前沿主题; 英国教育技术; 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 杨淑萍(1970—),女,山西夏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E-mail:yshuping97@sohu.com。

目前,以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对教育技术领域进行分析大多是采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或者是文献计量分析。[1]而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现英国教育技术学在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主题。CiteSpace是由“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种信息可视化软件”。[2]通过该软件的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功能可以探测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得到学科的演进过程。

一、数据文献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以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的Web of Science为检索平台,选取了在英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具有高期刊影响因子的核心学术刊物《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为分析的数据源样本刊,该期刊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综合性较强的期刊”,[3]因此适合进行研究热点的分析。同时,教育技术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英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期刊。根据“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4]的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本文以该期刊为分析对象,来了解英国教育技术学当前的研究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中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这两种功能,对下载的2003—2012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并经数据处理,以探测英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主题。

二、《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刊载文献共被引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共被引网络分析,绘制2003—2012年的文献的共被引网络图谱。在CiteSpace中,研究时间跨度为10年(2003—2012年),Year Per Slice(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设定的阈值为top=10,即文献数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节点为分析对象,这样突出了以高被引作者为分析对象,同时提高了网络的清晰度。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图1。

从知识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角度看,一段时间内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可以体现该文献所在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因此,我们以高被引文献的被引频次排名作为解释英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热点的一个指标。根据图1,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后台处理我们统计了被引频次前10项文献的信息列表1。

三、《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设定的阈值(c,c,ccv)为3、2、20,表示形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词满足出现次数大于3次,关键词共现次数大于2次,关键词间的相似系数大于0.20。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图2。

图2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关键词共现分析作为词频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分析在同一文本主题中的款目对(单词或名词短语对)共同出现的形式,确认文本所代表的学科领域中相关主题的关系,进而探索学科的发展。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几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比较少,但却是论文的精髓,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 可以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5]图2中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相应的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同时,图2还清晰地显示出关键词共词程度的高低即关键词的中心性(方形节点),一个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几率越多,则该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力就越大。根据图2,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后台处理我们统计了被引频次前30项关键词的信息列表2。

四、2003—2012年英国教育技术学的

研究热点领域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 [6]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在某学科领域内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型文献通常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的集中体现,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的研究热点词汇。结合这两种分析方法我们得到2003—2012年英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领域。

(一)学习方式和学习技术变革的研究

从远程学习(D-Learning)到电子学习(E-Learning),再到移动学习(M-Learning),体现了学习方式变革是英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热点主题。如教育技术专家基更(Desmond Keegan)[7]的文章总结了这三种主要方式:最初以实现教师和学生时空分离,为学生开发学习材料和提高学习支持服务,在技术上主要使用录音带、磁盘和实验箱等媒体技术的远程学习(D-Learning);20世纪80~90年代的以远程面授学习为特点,在技术上主要使用卫星电话、视频会议的电子学习(E-learning);当前迅速发展的以随时随地自由学习为特点,技术上主要使用移动通讯设备、蓝牙(Blue Tooth)和无限局域网(IEEE802.11)的移动学习(M-Learning)。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2中关键词Distance Education和Online Learning等关键词无论从被引频次还是中心性都比较高,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热点领域。

当然,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技术的革新是互为条件的,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表2中关键词从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到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再到学习技术(Learning Technology),体现了学习技术是与学习方式相伴而生的热点领域。学习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和定量的实证研究为主。近年来具体热点研究领域包括:网上学习软件(Internet/Web/Online/Virtual Learning)的开发、

使用和评估,如设计、使用和评估信息及通信技术(ICT)在学校内外教学使用,特别是满足英国特殊教育需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软件来支持所有年龄层次的课程的研究;加大对学习软件的投入,发展交互式学习软件的研究;课堂中的创新电子通信技术的研究;第二人生(Second Life)多用户虚拟平台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等。特别是Chee-Kit Looi,BaoHui Zhang[8]等人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利用移动技术促进可持续无缝学习作了深入的探讨。

(二)教学设计的研究

教学技术的理论基础源于通信论、系统论和学习理论。关键词Instructional Design 、Design和 Learning Design 等体现了这一热点。“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的影响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起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运动,使系统科学及其方法论成为本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此后随着学习心理学两大学派的先后加盟,形成了以学习研究为基石的教学设计流派,并使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战场。”[9]近年来教学技术受到信息处理、管理和效能技术的影响较大,教学设计正朝两条路线发展:“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10]。专业化道路强调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经验和环境。多元化道路强调将传统标准化的教学范式转变为依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定制的教学范式,提供创设学习环境的指导(充分发挥学习者在自我学习环境创设方面的主体性)将是教学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提高教学设计效率的方法研究、教学设计中的项目管理问题的研究、语义学习设计(Semantic Learning Designs)和建模方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移动学习研究的发展,移动学习资源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探讨的热点之一。

(三)学习环境的研究

学习环境方面的研究以乔纳森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为基础。关键词Learning Environment 和Virtual Environment 等体现了这一热点。1999年,乔纳森提出活动理论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并经过在技术支持的知识表征、认知工具、思维技术等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乔纳森指出“学习”是基于互动和反思的,而不是基于传播的;“学习者”是有意图的、主动的、反思的个体,他们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型。学习科学家致力于设计的“学习环境”是基于探究的或给予项目的,通常开始于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交互的,是借助于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还是支持协作的,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社区”、“知识建构社区”或“实践社团”。[11]

英国的教育技术学学者们深受乔纳森建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创设学习环境的基本原则的研究、有效学习环境的一般特征的研究、3D虚拟学习环境的研究。[12] 另外,学者们在学习环境方面的研究还集中于研究生在国际在线学习社区中的学习研究、虚拟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研究、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文化差异的研究等方面。其中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来支持虚拟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英国学习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绩效改进和教师培训研究

绩效改进(Performance Improvement)主要依靠绩效技术的创新来实现。绩效技术最初多应用于公司的人力部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后来随着学校组织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被逐步引入到学校组织管理中和学生成绩的评价中。它主要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估系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和学校的业绩水平。英国教育技术学这一热点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学生网上/在线/远程学习的绩效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引入绩效技术,以解决因时空上的不在场而导致的学生学习低效问题。学生通过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了解学习目标,实现自我管理,提高网上学习/电子学习效率。

英国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技术方面,如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研究;二是教师培训课程方面,如学会使用基本的教育通信技术设备、在学习和教学中有效整合通信技术、学习和教学中的合作和伦理问题研究。其中关键词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等反映了这些热点主题。

(五)理论基础研究

这里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是指近十年英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热点理论基础问题。英国近十年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得到英国教育技术学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高质量、高效率、高便利为特征的数字化学习是终身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中成功应用的典范。如终身学习和新教育的规则的研究,协助终身学习者发展系统研究和协助性的电子资源对终身学习的作用研究,终身学习人性化服务系统的研究等。二是以技术哲学为主,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影响的理论性研究。当前英国教育技术学在后现代哲学技术观的影响下,反思科技对教育、学校和学生带来的影响,反对技术至上,重新审视教育技术的实质,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文化性问题,这成为一个热点主题。

三是学习理论,包括三个发展方向: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建构性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如图1中维果茨基所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基于情境学习的认知学徒制。如表1中排名第一位的高被引高中心性文献——布朗和柯林斯(Brown J.S、Allan Collin,1989)的文章批判了传统的教育视知识为自给自足的存在物、在理论上可独立于学习和运用的情境的观点,提出了基于情境学习和情境认知理论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13]在文章中作者强调了两个观点:其一,教育不能忽视认知的情境性本质,不能割裂知与行,必须把学习嵌入到活动之中并有意识地利用社会环境;其二,认知学徒制强调知识即是工具,学习知识类似于学习使用工具。学习者要想熟练地使用工具就必须了解工具使用的场合、条件和方法,特别是蕴含在适用场合、条件和方法中的工具拥有共同体的独特洞察力和文化情境。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也需要学习者像学徒一样,进入某一从业者(自身专业)的共同体和文化,像从业者一样使用工具,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习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这一理论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学习技术设计和教学设计中。

五、2003—2012年英国教育技术学前沿主题

研究前沿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14]这里研究前沿强调新趋势和突现的特征。而突现的测度是文献被引频次的变化率。因此,研究前沿就可以看作“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以突现文献(Burst Article)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研究前沿必须在分析突现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施引文献(Citing Articles)的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和探测”。[15]

利用英国教育技术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在2003—2012年的数据文献数据,绘制了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深色圆圈代表了高突现率的文献。

图3 期刊刊载文献的共被引网络图谱

根据前面对研究前沿的界定,统计出文献共被引网络中节点的突现排名列表(表3)。

表3 文献共被引网络中高突现率的文献信息列表

突现文献是学科知识领域研究前沿问题的突出代表,要探测学科知识领域的前沿,必须结合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进行分析。笔者对这3篇文献的施引文献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英国教育技术学近十年的研究前沿主题。

(一)人类学视角下情境学习研究

突现率排在第一位的是温格·埃蒂纳(Wenger Etienne),中介中心性达到了0.47,这说明该作者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他在1991年出版的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一书中对以前研究的学习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强调研究应关注的是完整的人,视知识为个人和社会或者情境互动的产物。该书主要介绍了情境学习理论,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基于情境的行动、合法的边缘参与和实践学习共同体建构等方面的内容。而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习者创建“实习场”,学生在这个创建的特殊场域中,通过互动促进抽象知识向真实的生活情境的转变,通过在共同体中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促进自我身份和意义的建构。文章进一步以小组中的学徒制为例,指出了学校教育失败的部分原因就是缺少学徒制风格的环境,特别是缺少对学徒制的交互作用的关注。通过对该文献的施引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基于人类学视角下以情境学习为理论基础的具体前沿有:在线学习社区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课堂学习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的影响因素研究等。如它的一篇施引文献《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wiki: Evaluating student-generated conten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就研究了基于wiki的学生协助学习中的内容评估问题。

(二)学习模型研究

突现率排在第二位的是比格斯·约翰(Biggs John),主要研究学生学习和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比格斯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3P(Presage、Process & Product)模型。这一模型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中,学生通常依据自身已建构的概念和动机来解读课堂的环境,在3P学习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教师教学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模型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着同一的教学环境,由于自身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要想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必须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比格斯(1993)把学习方式分成6个层次:增进知识、记忆和恢复、简单应用、理解内容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改变个人,进而将学习分成量化的层次、工具的层次和质的层次,通过深层次的学习来实现学生学习品质深化的目的。[16]在表3中比格斯2003年的高突现文献(Alig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o Curriculum Objectives)主要是对以上理论观点的总结与发展,并对建设性协调系统(CA)进行了介绍,指出该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习者做什么——通过相关的学习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其二是教师做什么——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建立支持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环境。同时给出了对这两方面进行评估的系统方法。[17]通过对该文献的施引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发现该研究的前沿主题涉及:交互性视频环境中学习者的角色问题;学生如何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研究;虚拟学习环境中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研究等。

(三)三维虚拟世界的教育潜能研究

突现率排在第三位的是萨拉·德·弗雷塔斯(Sara de Freitas)。他发表于2008年的文章《Serious Virtual Worlds:A Scoping Study》主要对虚拟世界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内容包括虚拟世界的历史、在线游戏多重角色的扮演、开放式探索性身临其境的社会世界(Open-Ended Exploratory Immersive Worlds)、企业和商业3D空间网络的工作世界、3D仿真训练和游戏的培训世界、使用地理空间数据和映射服务的镜像世界等。当前虚拟世界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集中于网上三维虚拟世界。网上三维虚拟世界既是一个结合桌面虚拟现实和建模语言的交互式媒体,又是一个即时性的聊天工具。

作者:杨淑萍 魏新岗 李德显

热点领域特殊教育论文 篇2:

近十年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展望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获得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相关文献857篇,运用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幼儿创造力研究主要有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发展、3至6岁幼儿等热点领域,创造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研究中最热点的领域。未来研究应当不局限于单一研究对象,拓宽研究视角;减少主观性经验总结,丰富研究方法与工具;避免研究闭塞,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热点领域;趋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期是个体创造力的萌芽时期,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迅猛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领域,以期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领域的发展成就及未来趋势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幼儿创造力”“幼儿创造性”“幼儿创造性思维”“幼儿创造性人格”等为主题词,对2010~2019年间的文献进行设定检索。本研究共获得相关文献1024篇,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857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阐述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领域

对高频次关键词(见表1)进行分析发现,排名前3的关键词分别是“幼儿”“创造力”“创造性思维”。中心性是关键词共词的程度,中心性越强,说明该关键词的影响范围越广。“创造性思维”中心性最强,说明创造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研究中最热点的领域。如图1所示,由高频次关键词形成的聚类共有7个。 除与创造力培养和创造力发展重复指向的两个聚类,即#0幼儿创造力与#5创新能力外,高频次关键词形成的聚类可概括为#1美术教学、#2创造力培养、#3创造性思维、#4创造力发展、#6 3至6岁幼儿。

1.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聚类中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创作、美术技能、绘画、抽象画等。幼儿的美术作品是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呈现,幼儿创作的过程是幼儿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1〕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少有传统和经验的限制,可以自主地运用符号系统反映生活印象、表达思想认识以及宣泄情感体验。〔2〕丰富的美术材料和利于创造的教学环境都有助于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生长点(许凉凉,2010)。

2.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培养聚类中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戏剧、绘本、舞蹈、音乐课程、七巧板等。已有研究主要介绍了两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途径。一种是通过渗透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中的戏剧活动、〔3〕绘本阅读、〔4〕角色游戏〔5〕等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另一种是通过七巧板训练〔6,7〕等思维训练游戏提升幼儿的创造力。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思维训练方面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相较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力量还较为薄弱。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聚类中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特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创造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大多用创造性思维水平象征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在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开始把幼儿创造力分解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幼儿创造性人格两大研究领域。相较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更受研究者欢迎。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早,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支持,研究角度较为丰富。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有幼儿自测量表,而创造性人格只能通过教师或家长评定问卷来进行他评、他测。

4.创造力发展

创造力发展聚类中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创造力发展特点和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等。幼儿的创造力属于表达式创造力,且幼儿创造力大多来自模仿。〔8〕幼儿创造力发展主要受自身主观因素和外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在幼儿自身主观因素方面,研究者探讨了幼儿气质、〔9〕口语叙事能力、〔10〕颜色偏好〔11〕等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在外在环境与教育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幼儿园中的环境与教育,包括幼儿园中的情境教育、〔12〕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13〕以及教学活动、区域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二是家庭中的环境与教育,包括父亲参与教养、〔14,15〕父母学历〔16〕等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5.3至6岁幼儿

3至6岁幼儿聚类中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等。该聚类中研究者主要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创造力的特征。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幼儿创造性思维水平在3岁出现回落,4歲迅速发展,5岁之后发展趋于缓慢,4岁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叶平芝,2012)。在创造性人格方面,3~6岁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可分为合作型、科学型、混合(交叉)型和艺术型4种。创造性人格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 岁是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关键期。〔17〕

(二)幼儿创造力研究的趋势

为探讨我国幼儿创造力研究的趋势,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生成了幼儿创造力研究关键词突显时区图谱(见图2),发现幼儿创造力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着重探讨幼儿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本质。第二阶段,研究者着重探讨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主要涉及美术活动、语言活动、艺术活动等。第三阶段,研究者开始注重幼儿园教师、父母等外在因素对幼儿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第四阶段,研究者开始注重幼儿自主性对创造力的影响,并提出通过幼儿自主游戏或自主操作低结构材料培养其创造力。由此可见,对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视野逐步细化,并体现出从整体向部分的发展趋势。

突變词可揭示每个时间段的研究前沿。由表2可知,2010年至2012年,“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两词的突变率较高。此外,2011年出现“兴趣”这一突变词,说明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着重于探索与幼儿兴趣相关的活动与创造力的关系,随后出现的“美术教学”“音乐教育”等突变词印证了这一点。2015年起,“创新”一词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这时期的研究者们更青睐于关注幼儿的创新思维。2018年突变词中出现“培养策略”,且一直延续到2019年,意味着幼儿创造力培养策略在目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均是研究的热点。

三、研究展望

(一)不局限于单一研究对象,拓宽研究视角

在研究对象上,目前国内对3~6岁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较多,而对0~3岁婴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较少。 此外,对处境不利幼儿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应当拓宽研究对象的维度,给予0~3岁婴幼儿以及处境不利幼儿更多的关注。 在研究视角上,幼儿创造力研究集中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较少。 因此,应当拓宽研究视角,注重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研究。

(二)减少主观性经验总结,丰富研究方法与工具

目前幼儿创造力研究大多运用经验法,即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经验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实证研究相较于经验法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数据,研究结果也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有利于研究结论的验证和推广。因此,研究者应当重视实证研究法的运用。此外,幼儿创造力研究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测量方法,如对创造性产品进行等级评定以及运用内隐理论对幼儿的创造力水平进行评估等。需要注意的是,对幼儿创造力水平进行评估时,应当多种方式结合使用,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

(三)避免研究闭塞,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目前幼儿创造力研究未形成核心团队,研究者之间相对孤立。各研究团队不应当将目光囿于自己的领域,应当加强与其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研究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应当整合研究力量,定期举办主题会议、学术论坛等进行交流。此外,研究者应当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高校或科研机构应当将幼儿创造力研究与幼儿园真实教育情境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增加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双.试论美术教育与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艺术科技,2015,(1):236-238.

〔2〕张建波.试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7-159.

〔3〕姚静宜.基于绘本的大班幼儿创造性戏剧活动的行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刘洪森.绘本创意阅读对4~5岁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干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5〕刘欣.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创造力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6〕季燕,殷伟,王灿明.七巧板训练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导刊,2012,(1):28-32.

〔7〕周星星,王灿明.七巧板不同训练方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5):47-51.

〔8〕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2):149-154.

〔9〕常宏.气质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影响〔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0〕程黎,李宏倩,高健.3~5岁幼儿口语叙事能力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0,(4):81-96.

〔11〕赵慧,庞维国.学前儿童颜色偏好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J〕.基础教育,2017,(1):79-85.

〔12〕王灿明,孙琪.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41-45.

〔13〕杨哲渊.教师教学风格与中大班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14〕李原.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5〕朱海娟.幼儿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父亲参与的价值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16〕崔梦舒,张向葵.父、母亲学历及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7):46-53.

〔17〕李明.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类型倾向的特征及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Hot Topics in Children’s Creativity Research in China in Past Ten Years and the Trend

Qin Si, Wang Xiaofe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 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3~6岁流动儿童早期教养社会支持的个案分析与启示”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SJCX20-1149。

* * 通讯作者:王晓芬,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E-mail:287511769@qq.com

作者:秦思 王晓芬

热点领域特殊教育论文 篇3:

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

摘 要:以CNKI 收录的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章为样本,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绘制翻转课堂研究知识图谱。发现国内翻转课堂研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过程”两条路径展开,并形成三个热点知识领域;同时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缺乏多学科参与、保障条件研究重视不够、微观研究有待加强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未来研究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深化翻转课堂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翻转课堂;知识图谱;高频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自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11年TED大会上明确“翻转课堂”的概念之后,翻转课堂便受到全球教育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并“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在我国,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2]时至今日,“翻转课堂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改革的象征性符号,其背后反映出国内教育界对国外教学思想捕捉的敏感性和对本土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3]近年来,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学术文章与日俱增,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现状图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对该领域关注热点的聚焦程度和发展速度,亦可管窥目前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希望对我国翻转课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一、研究方法

以“翻转课堂”、“颠倒课堂”和“反转课堂”为检索词,限定“篇名”为检索条件,在CNKI中共检索到3731篇文章,剔除咨询、通知、重复发表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有效样本共369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02篇,其他均为期刊论文,没有见到博士学位论文。本文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0软件完成字段抽取和频次统计,并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数据。采用NetDRAW软件生成社会网络分析图谱,用可视化的方法直观的呈现知识节点,以挖掘知识热点以及各热点之间的关系强度和联系紧密程度。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高频關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和二维空间感知图,把关联密切的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用聚类树状图直观的呈现各关键词表征的知识领域的结构,利用二维空间感知图呈现各关键词在二维坐标中所处的特殊位置。

二、数据分析

1.年度发文量统计

有关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章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始于2012年,自2013年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章数量急剧增长,并且增长速度呈逐年加快趋势,反映出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转课堂研究,目前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由此可以推断,翻转课堂将是未来几年教育技术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课题。

2.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在样本文章中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表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内容越受研究者关注,反映出特定研究时段内该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4]高频关键词是指总体样本中抽取出的累计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特定研究领域一段时间里面大量研究成果的关键词集合,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等”。[5]研究中共抽取出5586个关键词,我们对出现频次高于10的同意关键词进行了手工合并,频次高于60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

3.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的量化分析方法。本文中用其对参与分析的节点以及节点之间关系进行量化研究,其分析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在整个图谱中的贡献程度,节点之间连线粗细表示他们的联系紧密程度。根据图2可知,翻转课堂与教学模式之间的连线最粗,说明学界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尽管现有文献中也有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形态,甚至教学原则等的表述);“课堂教学、学习过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内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等关键词经常一起出现,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慕课、英语教学”等关键词经常出现在一起,这两类关键词按照联系的紧密程度分别聚集在社会网络图谱的两端,并且分隔明显,这种现象初步说明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微课、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二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研究。但是,这种“两极分化”的关系图谱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不全面性,有可能是研究历时较短和研究还不够深入的原因所致。

4.高频词聚类分析

将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SPSS22.0软件转换成相关矩阵,并用1减去矩阵中每一个数值即可得到相异矩阵,如表2所示。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用来说明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及其紧密程度,上述两个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热点的划分只是一种倾向性的猜测,因此有必要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进一步明确研究热点的领域结构。利用SPSS22.0软件生成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关键词聚合成三个类团,分别是:以“可行性、教学改革、实践”等关键词为表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教学改革研究(类团1);以“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应用”等关键词为表征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类团2);以“学习过程、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知识内化、教学效果”等关键词为表征的翻转课堂教与学过程及其效果研究(类团3)。其中,类团1和类团2联系较为紧密,可以视作一个较大的类团,与社会网络分析图谱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

5.多维尺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得到的翻转课堂研究热点二维空间感知图如图4所示。由此可知,有关翻转课堂研究被划分成明显的三个知识领域,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三个知识领域明显分离,并且离中心的位置都较远,表现出“领域内高度集中,领域间关联不大”的特征,并且领域2和领域3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领域1相对集中和狭小,说明领域1是继领域2和领域3之后出现的研究领域,研究历时更短,较之具有更大的研究空间和探索前景。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1.翻轉课堂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综合来看,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研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过程”两条路径展开,并且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教学改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和“翻转课堂教与学过程及其效果研究”三个热点知识领域。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教学改革研究

该主题以“可行性、教学改革、实践、微课、慕课、英语教学、大学英语、高职院校”等关键词为表征,主要探讨的是基于英语教学并以微课和慕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是一种舶来品,为满足其本土化实践诉求,首当其冲的是要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下是否可行的问题;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的流程和结构,改变了师生的角色、作用和地位,就必然会引起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这是新型教学模式诞生之初必然引起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渐成熟,未来有关可行性的研究会逐渐弱化,而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会因为翻转课堂的普及而不断深入。目前对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主要来自于高职院校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师对当前教学改革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6],但同时也暴露出翻转课堂研究和实践多学科性参与不够的缺陷。

(2)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

该主题以“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微视频、微课程、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应用”等关键词为表征,主要探讨的是翻转课堂理念下基于微视频、微课程等新型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该主题与热点一联系紧密,都是以“微课、微课程、微视频、慕课”等为基础,在研究内容上有重叠之处,并且也多以英语教学为案例进行。实践和应用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将不断持续,并且呈现出与教学改革相融合的研究趋势。另外,该主题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与英语等课程,现在逐步向不同层次教育、不同学科内容拓展,不断加强实践和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翻转课堂的教与学过程及其效果研究

该主题以“课堂模式、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内化、学习活动、教学效果、教学视频、信息技术”等关键词为表征,主要从知识建构和知识内化的角度探讨翻转课堂的教与学过程及其效果。较之于热点一与热点二,该主题出现的较晚,倾向于运用学习科学理论诠释翻转课堂中促进知识建构或内化的教与学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变革的实践本质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即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7],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新等高级学习能力”[8]。翻转课堂的开创者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也明确表示他们最为关注的重点不是基于视频的单向知识传授,而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深层次认知能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9]因此,翻转课堂的教与学过程及其效果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从图2和图4呈现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研究很可能会趋向于“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路径开展。

2.翻转课堂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多以大学英语、教育技术类课程为研究载体,缺乏多学科参与

从提取的高频关键词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探讨主要依托于大学英语和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类课程,而没有得到其他学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体育、卫生、艺术、管理等社科类学科参与明显不够。从教育层次上来说,翻转课堂研究和实践主要来自于普教、职教和中小学教育,而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培训等领域几乎空白。今后的翻转课堂研究既需要在正规教育中吸引多学科参与,也需要鼓励非正规教育中的广泛实践。

(2)对翻转课堂实施的保障条件重视不够

作为一种刚刚开始本土化研究和探索的舶来品,翻转课堂在国内鲜有较为成功的实践模式和案例。翻转课堂要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寻求变革和突破,其“有效性依赖于一系列的准备”[10]。政策和制度支持的程度,经费投入的情况,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学校支持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学习氛围与学习文化,资源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的责任感与学习力,个性化的学习干预,教学平台的设计与互动方式,多样性的评价方式等都是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3)翻转课堂教学微观研究有待加强

以“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视频、微视频”等关键词为典型代表,现有研究多是倡导性或建议性的呼吁,大多在为“保证视频制作质量,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等呐喊,但是很少有人研究“如何保证视频制作质量?如何才算是合理且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等等。根本原因可能是“视频制作”和“教学方案设计”等实施细节没有足够的学术性和前沿性,研究成果难以公开发表所致。但是,在翻转课堂实践的起步阶段,这方面研究具有广泛的需求,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教学必然在细微之处见成效,面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且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学设计越是细致入微才越具有提高学习质量的可能,我们也应当从更加具体的视角来研究发挥翻转课堂强大功效的“细枝末节”,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与实施参考。

3.翻转课堂的未来发展建议

(1)重视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要素研究,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的实施既充满无尽机遇,也存在艰难挑战。机遇在于能够变革,用翻转课堂消解传统教学“压制、灌输、低效率、低质量”等旧有诟病,归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塑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学生态;而挑战在于如何变革,如何保证翻转课堂实施中各个关键要素或节点的积极效用。比如,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教学促进和指导能力如何提升?如何保证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力?如何破解大班制教学与翻转课堂,以及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时间调整难题?学科适应性,尤其是文史类课程如何建立起良好的适应性?如何变革现有教学服务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如何准确而便捷的对翻转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2)制度环境与应用环境建设并重,推进翻转课堂多学科常态化应用

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制度建设和应用环境建设犹如翻转课堂的“两翼”,应当并驾齐驱,不可偏废。制度建设方面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将翻转课堂教学情况与教师培养、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相结合;二是有利于学习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如采用基于学习平台的形成性评价与自动生成学习分析报告等;三是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如所开发教学资源的质量与奖评制度相结合等。制度环境的建设要以应用环境的建设为基础,“目前仅有少数学校的条件支持翻转课堂的实施,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如技术方面、经费方面、管理方面等还不足以支持大面积进行翻转课堂的实施”[12],应用环境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推动翻转课堂多学科常态化应用,应用环境建设是基础保障,制度环境建设是催化剂和强心针,二者缺一不可。

(3)翻转课堂要与新兴教育技术紧密结合,营造教育教学改革新生态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1],基于慕课、微课等的翻转课堂为“深度融合”带来新的希望和突破口。翻转课堂要始终与新兴教育技术紧密结合,不断追踪如微视频摄录技术、学习平台开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交流互动技术等的最新发展;翻转课堂也要与慕课、微课、SPOC、移动学习等新型网络教学方式相融合,逐步形成线上线下无缝结合的泛在性混合式教学。通过微课、慕课等在线方式完成知识传授,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形成性评价和课前学习的有效管理,通过“课堂”完成知识内化与高阶能力培养。借助新兴教育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与自主化,为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因材施教,逐步形成适合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 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3]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8.

[4] 谢春香,田生湖,赵学敏.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8):35-38.

[5] 侯海燕,劉则渊,栾春娟.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2009(1):164-170.

[6] 卜彩丽,张宝辉.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解析——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J].教育导刊,2015(9):48-53.

[7]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8] 钱钰.“翻转课堂”改变的不只形式[N].文汇报,2015-4-19,第002版.

[9] 何世忠,张渝江.再谈“可汗学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24-26.

[10]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11] 叶爱敏,王佑镁.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46-52.

[12] 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 (8):5-10.

(编辑:郭桂真)

作者:田生湖 赵学敏 王旭海

上一篇:文书档案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政工工作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