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23

为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现就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重大意义(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审计视角浅谈如何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和县域经济“三起来”的重大要求。

2016年至2019年,为了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等文件。河南省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使改革推进有章可循。笔者在审计中发现,县级层面在对上级政策的具体执行中,又存在诸多困难、障碍和执行不力等情况。

一、基层改革推进情况

以某县专项审计调查为例, 2018年以来,该县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也出台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加快土地流转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几项政策措施,土地确权、清产核资、农村宅基地确权等改革基础工作已完成,基础数据也已掌握,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三权分置”,保障农村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存在堵点、难点、痛点,亟须破解。

二、改革中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经营权流转监督不到位。1.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监管服务机制不健全,没有研究出台经营权退出、承包权退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等办法,未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虽然成立了农村土地仲裁委员会,但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未发挥仲裁委员会的作用。如某乡镇某村某村民长期占用村集体土地达3年以上,村委多次要钱未果;部分乡镇因为土地纠纷直到审计日6000多亩土地未确权。2.土地流转工作推进不够,部分政策措施没有落地,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土地流转占总确权土地面积的36%,100亩以上的大规模流转面积14.9万亩,仅占全部流转土地面积的46.5%。3.农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规模不清。农业农村局统计的土地流转数据根据各乡镇上报,并没有对各村的土地流转明细和流转对象等基础性调查表进行核实,存在估算漏算现象。对各乡镇土地流转之后的用途和风险防范缺乏监督机制。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离预期目标相差较远,成效不够显著。1.清产核资结果未能如实在账上反映,清产核资结果失去意义。经审计抽查4个村的三资账,其中3个村的固定资产、库存物资未根据盘盈盘亏结果据实调整账目,导致账实不符。2.各村清产核资标准不一。经抽查4个村的清产核资报表进行比较,发现4个村执行的清查填报范围标准不统一,如部分村未将道路占地、河渠沟占地等形成的资产纳入清产核资系统;部分村将不属于村集体资产电力部门的变压器纳入了清产核资范围。3.政策保障不到位。未探索制定出集体资产股份退出、抵押、担保贷款、继承等办法,未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交易规资,运行和监管服务机制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未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机制,保障农民财产增值和集体利益成为空谈。

三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進展缓慢,改革基础性工作滞后。1.宅基地确权工作已完成,但均未颁证,基础性工作滞后。2.未探索制定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文件或办法,配套措施不到位,也未出台对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整治措施和利用规划,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底子不清,“沿路跑”和建新房不拆旧房问题依然存在,闲置农房和一户多宅清理不到位。3.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如何盘活利用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措施,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盘活经营无法得到制度保障。

四是农村深化改革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相关职能部门改革经费未能足额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步伐。

三、形成原因

一是由于制度原因和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县级政府对宅基地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未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文件和办法,深化农村改革的监管服务机制及实施细则不够完善,导致基层乡镇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二是机构改革后职能对接不畅。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改革是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仲裁等工作也应由农业农村局负责,并指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而前期宅基地确权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局与自然资源规划局在职能交接上存在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当前新的土地管理法虽已正式实施,因机构改革中市乡两级机构设置没有理顺、业务不熟悉、管理人员和执法队伍组建未到位、审批管理系统未建立等多种因素难以立即承接。

三是历史遗留原因及基层人员经营能力不足导致改革不彻底。如村民私自占地、宅基地纠纷、边荒地界定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导致土地确权不准确;村干部缺乏经济和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导致清产核资流于形式、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困难。

四是农民对农村改革政策理解不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接受不了新的政策和方法,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四、审计建议

一是及时出台制度措施,明确主体责任。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经营权流转起来,制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办法。在土地承包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明细政策,可适当调整农村耕地的承包地政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承包争议。

二是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主体地位,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平台,让集体资产走向市场、实现增值,真正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加强培训,熟悉业务。县政府应立即明确部门职能,部署职能链接,指导接受承接的机构工作人员,尽快熟悉业务。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新土地管理法、宅基地管理职能变化、个人住宅建设审批流程等方面做全面培训。

四是深入做好宣传工作。深化农村改革是涉及农村集体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让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运营起来,走入市场,盘活资产。县政府应组织人员加强对农民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大力宣传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意义,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省级和县级层面应加大对深化农村改革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足额保障工作经费,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改革成果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财力保障。

作者:李梦云

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研究论文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为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现就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适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构建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举措。农村集体资产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础设施、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这三类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主要财产,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分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已有部署抓好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集体公益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行管护机制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地方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经营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经营性資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于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四)基本原则

——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坚持农民集体所有不动摇,不能把集体经济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不能把农民的财产权利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严格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支持农民创新创造,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分类有序推进改革。根据集体资产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条件确定改革任务,坚持分类实施、稳慎开展、有序推进,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坚持问题导向,确定改革的突破口和优先序,明确改革路径和方式,着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围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来谋划和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运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改革目标。通过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三、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六)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这是顺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要对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健全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在清产核资中,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对清查出的没有登记入账或者核算不准确的,要经核对公示后登记入账或者调整账目;对长期借出或者未按规定手续租赁转让的,要清理收回或者补办手续;对侵占集体资金和资产的,要如数退赔,涉及违规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清产核资结果要向全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示,并经成员大会或者代表大会确认。清产核资结束后,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实行台账管理。各省级政府要对清产核资工作作出统一安排,从2017年开始,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要求逐步推进,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

(七)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在清产核资基础上,把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并依法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有集体统一经营资产的村(组),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经济发达村等,应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支持下,按照法律法规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要严格按照产权归属进行,不能打乱原集体所有的界限。

(八)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稳定农村财会队伍,落实民主理财,规范财务公开,切实维护集体成员的监督管理权。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做好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继续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防止侵占集体资产。对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村,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顿,防止和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

四、由点及面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九)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改革主要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已经开展这项改革的村镇,要总结经验,健全制度,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没有开展这项改革的村镇,可根据群众意愿和要求,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作出安排,先进行试点,再由点及面展开,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不同于工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体现成员集体所有和特有的社区性,只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是否设置集体股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股权管理提倡实行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的方式。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完善治理机制,制定组织章程,涉及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防止少数人操控。

(十)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解决成员边界不清的问题。改革试点中,要探索在群众民主协商基础上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具体程序、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成员身份的确认既要得到多数人认可,又要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切实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提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今后的新增人口,通过分享家庭内拥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的办法,按章程获得集体资产份额和集体成员身份。

(十一)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组织实施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改革试点。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记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持有的集体资产股份信息,出具股权证书。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落到实处。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现阶段农民持有的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不得突破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可以在本集体内部转让或者由本集体赎回。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办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农民持有集体资产股份继承的办法。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在面上推开。

五、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十二)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可以称为经济合作社,也可以称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现阶段可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组织登记证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据此向有关部门办理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以便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探索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关系,有效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事务和村民自治事务。有需要且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妥善处理好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十三)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利。严格保护集体资产所有权,防止被虚置。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违反耕地保护制度。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且需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包方同意;采取出租(转包)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经营权的,应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包方书面备案。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探索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有效办法。对于经营性资产,要体现集体的维护、管理、运营权利;对于非经营性资产,不宜折股量化到户,要根据其不同投资来源和有关规定统一运行管护。

(十四)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可以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探索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产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

(十五)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鼓励地方特别是县乡依托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等平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開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产权要素性质、流转范围和交易需要,制定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实行公开交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和监督管理。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试点基础上探索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的有效办法。

六、切实加强党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领导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认真抓好中央改革部署的贯彻落实,既要鼓励创新、勇于试验,又要把控方向、有历史耐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建立省级全面负责、县级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书记特别是县乡党委书记要亲自挂帅,承担领导责任。各地要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创造保障条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对于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切实加以解决,涉及重大政策调整的,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精心组织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实施。要梳理细化各项改革任务,明确任务承担单位,制定配套的分工实施方案,有关部门按职责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及时做好政策评估,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业等有关部门的干部要深入基层,加强政策解读和干部培训,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让基层干部群众全面了解改革精神和政策要求。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和纠正弄虚作假、侵害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权益等行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与正在推进的有关改革做好衔接,发挥改革的综合效应。

(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清理废除各种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营造有利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环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大量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支出,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其成员按资产量化份额从集体获得的收益,也不同于一般投资所得,要研究制定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政策。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免征因权利人名称变更登记、资产产权变更登记涉及的契税,免征签订产权转移书据涉及的印花税,免收确权变更中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登记费。进一步完善财政引导、多元化投入共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对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可以量化为集体成员持有的股份。逐步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应负担。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担保等政策,健全风险防范分担机制。统筹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所需用地。

(十九)加强法治建设。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依法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权益,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抓緊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适时完善集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认真做好农村产权纠纷调解仲裁和司法救济工作。

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研究论文 篇3:

创新管理机制 提升监管水平

盐池县2002年推行村组资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在8个乡(镇)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负责代理村集体“三资”。2011年建立了“三资”网络监管系统。2012年8月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盐池县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工作,同年10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现将盐池县创建工作介绍如下。

一、创建内容

(一)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各项管理制度。盐池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按照自治区农牧厅出台的20项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制度,出台了相应的财务收入、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财务公开、资产经营等制度,规范了资产台账、资源登记簿、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合同文本、招标投标文书。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到位。盐池县严格执行有关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全县所有的村建立了村务监督机构或民主理财小组,依法依规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财务公开、村干部履职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活动正常,执行村级集体财务“先理财、后审批、再入账”的工作流程。群众评议的考核机制健全,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进行民主评议。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农经发[2011]13号)的要求,定期将其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全方位公开。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职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开展定期审计,对村干部任期与离任经济责任、征地补偿款的使用与管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三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基础扎实。2009年以来,县级统一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全县农村集体“三资”家底清晰。全面实行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建立县级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管理平台,积极推行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多方位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健全、档案管理规范。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有专门机构或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档案工作。乡(镇)、村两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职责明确,有经费保障。农村集体“三资”档案管理规范,凡涉及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会议决定、承包租赁方案、经济合同、招标文书、财务会计等资料做到及时立卷归档。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二、取得成效

(一)抓制度建设,建立“三资”管理长效机制。

1.建立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村集体组织支取代管资金时,先提出用款申请并经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由村报账员填制《村集体资金审批单》,并由村两委负责人、村监会签字盖章,报乡镇代理中心、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再经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后办理提款事宜。同时,对村报账员、财务计划、财务收支、票据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

2.建立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和《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乡镇代理中心集中建立各村资产管理台账,详细登记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价值、存放地点、座落位置。固定资产的增减,各村必须在当月携带有关凭证到代理中心登记,并同时向乡镇纪委报告。各村购建和处置集体资产时,必须向代理中心提出申请,待审批后方可进行。代理中心对村集体资产处置全程进行监督,根据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处置项目的讨论决定,帮助起草集体资产处置公告,监督检查集体资产处置情况,做到参谋不决策、协办不包办。村组资产、资源出租发包,要在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基础上,由县财政、纪检部门委托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由代理中心集中对外发包,履行招投标程序,实现县、乡、村三级监管,确保实现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

3.建立民主决策和定期公开制度。建立了村级集体“三资”民主决策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对涉及集体资产、资源的重大事项,必须履行“五议一审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按照“村书记、村主任共同建议,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八项程序实施。同时,全县各村均建立了《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每季度村“两委”将村级“三资”变动处置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把“家底”真实、全面地向村民公开。

4.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按照自治区三年一轮审的基本要求,每年由县农经站对1/3的村集体财务情况进行审计,由乡镇农经站对所辖1/3村民小组的“三资”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计村、组集体资金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集体资产运行是否正常、有无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违纪违法现象,同时对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张榜公布。近三年来,完成了对全县各村的审计任务,审计资金达5.8亿元,处罚违规违纪人员65人次。

5.建立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对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相关责任人员,情节较轻的,采取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赔偿损失、经济处罚四种形式进行处理;构成违纪的,建议乡镇或县纪检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层层抓监督,确保“三资”安全完整。

1.加强社会群众监督。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舆论监督。二是通过设立农村集体“三资”公开平台、举报监督电话等方式,加强群众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三是各行政村均成立了村务监事会,对“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依法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加强纪检部门监督。为进一步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盐池县将纪检监察组织延伸至全县各村。各村在不增加村干部职数的情况下,配备了2—3名村务监督人员,加强对村级“三资”情况的监督。

3.加强审计监督。一是坚持开展专项资金审计。由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负责审计,重点是征地补偿、粮食直补、工程建设等专项资金,并将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开。二是坚持干部离任审计。“两委”班子换届前,由农经部门组成审计组,重点对离任村干部任期内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财经法纪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使用情况、债权债务管理情况、征地补偿款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三资”问题等进行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开。

(三)抓“三资”清查,切实摸清集体家底。1997年,盐池县就作为全区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的试点县,为全区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探索途径,总结经验。2010年按照自治区纪委、监察厅、财政厅、农牧厅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六个程序,集中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面清查。采取以会计账目为依据,先账内、后账外,先资金、再资产、后资源的方式,逐项核实登记。对群众提出的或清理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地研究,重新核实,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清理,摸清了农村集体“三资”底数,明确了产权关系,规范了“三资”管理,解决了账目混乱、处置不当等问题。

(四)搭建“两个”平台,夯实“三资”基础工作。

1.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县8个乡(镇)都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选派了一批作风好、业务精的骨干担任中心代理会计,全面监管代理村级集体“三资”账、合同账,协助村理好财,受理村集体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等业务,实现过去单一的资金委托代理向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监管代理的转变。按照有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有办公场所、有资料台账、有完善制度、有电脑设备、有专用卷柜“七有”标准加强硬件建设。全县涉及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会议决定、承包合同、财务会计等资料都能及时立卷归档,并有专人保管,同时建立了登记查询制度。现正在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电子归档。

2.建立“三资”网络监管平台。通过建立“三资”网络监管系统,建立起以县农经站为中枢、8个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网络监管体系。县农经站通过科学设定系统功能,赋予县、乡、村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相应的查询、管理、操作权限,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实时、动态监管,确保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健康运行。县纪委(监察局)、三资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控,提高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监督管理工作成本,加强了农村“三资”的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管理,实现了手工记账向电算化记账的转变。

责任编辑:汤星颐

作者:马莉莉

上一篇: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下一篇:违反新产品质量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