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江南的茶园众多,当地人文风情发展繁荣,赣南采茶戏便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成果。當地的客家人把风土人情、生活状态与戏曲相结合,创作了采茶戏,用来讴歌美丽茶园以及辛勤劳作的人民。采茶曲调非常有民俗特色,内容源于真实生活,富有人情味,为现代新型演奏模式提供了优质内容。中华文化内质丰富,采茶曲子能够帮助钢琴音乐发展新层面的创作灵感,推动全面实现融合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客家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 篇1:

人口结构学视阈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摘 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人口变迁密切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对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造成冲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建议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应顺应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通过更新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关注女性权利等途径推动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人口结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人口是对特定社会、地域中一定数量和质量人的总称[1],数量、结构是反映人口变化的基本维度。人口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其自然特征、社会特征以及空间特征的分布状况[1],反映人口的社会特征与发展趋势。日本人口学家黑田俊夫认为在1950—2050年的“人口世纪”中,世界人口前50年高速增长,后50年中人口年龄结构将会迅速老化[2]。事实证明,黑田俊夫的预言已经在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中得到了印证。统计数据显示,1949—1995年间我国人口高速增长,人口总量从5.4亿迅速上升至11.6亿[3]。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导致人口转变快速进入低自然生育率状态。受计划生育、社会经济、医疗卫生等因素影响,现阶段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客家体育文化是客家人在劳动斗争以及与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并最终形成以宗族群体为本、以儒学伦理为中心,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和兼容并蓄的客家体育文化内涵,并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客家体育文化艺术圈[4]。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尊祖祭祀、保家卫国、娱人悦神[5]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代代传承。它在培养客家人优秀品质、强健体魄、规范社会行为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人类社会中诸如文化等因子也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文化变迁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自然环境相对封闭条件下产生的,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族群的生计方式、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等都产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处于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转变必然会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比如老龄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变化必然导致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理念、传承方式等的改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口结构学视阈下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概述

客家(the Hakkas),意为“客而家焉”。《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四世纪初(西晋末年)和十二世纪初(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6]。”当前,关于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次数仍有争议,但学者们更倾向于罗香林的“五波说”。罗香林[7]认为,客家先民及其后裔经历了晋末至隋唐(317—879年)、唐末至宋(880—1126年)、宋末至明初(1127—1644年)、清康熙中叶至乾隆(1645—1867年)以及乾嘉以后(1867年)的5次大规模南迁。伴随着人口南迁,地广人稀的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福建长汀(古称汀州)为例,北宋年间(1078—1085年)仅8.1万户,每平方公里4.7户,至南宋年间(1195—1200年)达21.8万户,较北宋增加13.7万户,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8.3%,到1195—1200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5户[8]。同时,正是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造成文化重心的南移。因此,我国历史上长期、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客家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

民俗体育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现象,体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俗生活事项中,以其集体无意识的切身感、以体育形式和生活风俗的融入与依附及反映地方风俗的特色化构成其现代化的文化生命力[9]。从客家史整体发展历程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既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是古中原文化的简单移植。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人口迁移和群居山村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是多种区域文化多向、复杂整合的结果。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宁化石壁打黑狮、划旱船、踩高跷、舞傀子、马灯舞、回回舞、铁杆故事、踏地故事等等。它是客家风俗、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

2 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

2016年以前,低出生率、低增长率一直是我国人口结构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期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人口平均出生率从1950—1955年间的43.8‰[10]下降到2010—2015年间的12.11‰,死亡率由25.1‰下降到7.14‰,人口增长率由18.7‰下降为5.0‰[11]。以国家卫计委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为标志,2016—2017年间人口出生率、增長率与2010—2015年间相比分别上升0.58‰和0.59‰[11],人口持续下降趋势得到一定控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但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化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等仍然是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见表1)。

2.1 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及其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其反映的是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所最终形成的人口现状[12]。伴随着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大致经历了年轻型(1949—1972年)、成年型(1972—1978年)和老年型(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13]。当前,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阶段(见图1)。对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考察,有助于预测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主体人口未来走向,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部分着重从“老龄化人口增加”和“年轻人口减少”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2.1.1 人口老龄化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普及奠定了基础

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1]。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例已经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的7%[14],达到8.4%[15]。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相较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16]。根据联合国相关部门预测,到206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将比世界同期水平高10.5%(见图2)。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一般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17]。本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虽然短期内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从长远角度看却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民俗体育活动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而且老年群体的深度参与也扩大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受众面,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1.2 青少年人口减少要求改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观念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受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影响,我国青少年人口比例不断减少,使包括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以5~24岁青少年人口为例,自1985年起,我国5~24岁人口比例开始迅速下滑(见图3)。

至2010年,5~24岁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为29.6%,2050年预计将会下降到19.9%。同时,5~24岁人口的绝对数量将从2010年的4.03亿下降到2050年的2.77亿。求学、进城务工等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乡村青少年人口急剧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改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统发展理念,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参加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新时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2.2 人口性别结构的转变及其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参与体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18]。但是受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中极易出现排斥女性参与的性别隔离现象[19]。因此,该部分着重从出生性别比失衡分析了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影响。人口性别结构指一定时点、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1],出生性别比则指一定时期内新生人口中男婴与女婴之比,是人口性别结构的基础。相关数据表明,自1985年起,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快速偏离正常范围,2005—2010年之后开始缓慢回落,预计2055—2060年回到正常范围。我国5~24岁女性人口数量自1990年起快速萎缩,预计到2100年其数量仅为1990年5~24岁女性人口总數的49.9%(见图4)。因此,应该在保护女性合法体育权利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舆论宣传树立现代化社会性别观念,推动客家民俗体育参与的性别融合,发挥女性群体的积极作用并以此提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2.3 人口家庭结构的转变及其影响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和普遍的社会制度,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透视社会的“窗口”[20]。家庭结构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家庭结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特定地域文化内的社会组织关系,而且有利于明确社会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人口家庭结构指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家庭在家庭总体中所占的比重[1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家庭变迁虽然最不醒目但是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迁却对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人口家庭结构的转变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城市化背景下,受生育观念、抚养成本、计划生育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家庭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逐渐缩小趋势(见图5)。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转变背后是传统家族观念的变迁,这势必会对族群性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带来冲击。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要顺应我国人口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增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内涵基础上,主动进行价值意识重构,实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创新。

3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路径选择

3.1 更新观念,重视健康老龄人口扮演的角色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口数量庞大,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要求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健康老龄人口的积极角色。首先,要在“老年—青年” 传统纵向发展模式基础上,增强“老年—老年”的横向发展,充分挖掘健康老龄人口红利。其次,老龄人口大多年轻时客居异乡,但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天然的情感联系,熟悉的民俗体育活动更容易让他们在寂寞的退休生活中重新获得感情慰籍和社会归属感,从而克服枯燥的老年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此外,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对老龄人口的健康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2 加强宣传,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文化认同感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表明,青少年人口比例正逐年降低。同时,由于大多出生在城市加之网络媒体、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青少年群体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感较低。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为他们埋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另一方面,要立足新时代,注重与现代优秀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利用现代体育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对部分特色客家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创新改造,使之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于时代感,成为青少年群体理想的健康娱乐方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基础教育作用,充分利用节庆等带领青少年到民俗体育活动现场亲身经历、参与并感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正确理解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

3.3 关注女性权利,推动客家民俗体育性别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我国女性依法享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利,但受传统封建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广大女性群体的体育权利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在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中排斥女性参与的性别隔离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体育核心价值观,提倡性别平等,关注和保护女性群体的体育权利,推动客家民俗体育性别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女性群體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塑造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实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4 增强时代内涵,促进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意识重构

家庭小型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重要特点,传统家族观念的变迁必然会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单纯依靠家庭、宗族力量难以完成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增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内涵,促进价值意识重构成为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必然选择。价值意识重构是文化价值整体性的变革与再造,是整个文化价值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和价值、功能的转变问题[20]。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识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节拍,借助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重构其价值意识显得十分必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意识重构既要合理吸收精华内容,使之成为新时代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摒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落后的价值观点。同时,正确客观地对待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通过积极调整价值思维意识,探索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相谐相融的共同发展之路。

4 结 语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形式。新时代背景下,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环境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等方面的转变,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既是挑战又是契机。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要顺应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更新观念,重视发掘健康老龄人口的人口红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文化认同感;关注女性权利,推动客家民俗体育的性别融合;增强时代内涵,促进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意识重构。

参考文献:

[1] 佟新.人口社会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53.

[2] 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理论[J].人口与开发,1999(2):25-34.

[3]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3.

[4] 郭善强.闽西客家体育文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3):130-132.

[5] 张华江,王晓东.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20-22.

[6] 吕叔湘,丁树声.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36.

[7]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9):18-19.

[8] 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 段丽梅,王建洲.“身体叙事”视角下民俗体育花棍舞(打莲湘)的生命存在感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50-55.

[10] 马德浩,马德斯,等.“刘易斯转折点”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J].体育与科学,2011,32(6):16-21.

[11] 李希如.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2] 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33-326.

[13]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验[J].人口学刊,2010(5):15-24.

[14] 刘铮.人口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15] 马德浩.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及其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5,35(12):3-11.

[16] 李友梅,王珍.瞄准老龄化短板,发展社会化公共服务[N].解放日报,2018-05-02.

[17] 刘路,史曙生.新时代体育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价值审视及策略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1-16.

[18] 张韬磊,吴燕丹.我国女性体育参与的文化解读与时代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4):22-25.

[19] 吴林隐,杨海晨. 隔离抑或融合:民俗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研究—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与打扁担的田野考察[J].体育科学,2017,37(8):29-36.

[20] 辛松和. 潮汕村落舞龙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2):15-18.

[21] 田祖国,白晋湘,等.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580-593.

[22] 彭响,朱亚成,等. 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动力、机理的耦合发展及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3):67-70.

[23] 李辉,王乐. 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58-61.

作者:崔胜利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 篇2:

江西赣南采茶戏曲调与钢琴音乐创作研究

[摘 要]江南的茶园众多,当地人文风情发展繁荣,赣南采茶戏便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成果。當地的客家人把风土人情、生活状态与戏曲相结合,创作了采茶戏,用来讴歌美丽茶园以及辛勤劳作的人民。采茶曲调非常有民俗特色,内容源于真实生活,富有人情味,为现代新型演奏模式提供了优质内容。中华文化内质丰富,采茶曲子能够帮助钢琴音乐发展新层面的创作灵感,推动全面实现融合发展。

[关键词]历史沿革;内容形式;保存发展;创新融合

一、赣南采茶戏

(一)唱腔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中最优美的就是戏曲,全国各地有不同种类的曲调,粗略算下来有三百多种,赣南采茶戏就是其中一种。采茶戏源于民间的采茶小调和客家山歌,有悠久的文化依托,它的抒情方式主要依靠曲调,一出戏中包括多个曲牌部分,整体运用方言表达,且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人物情景,突出体现演员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唱腔形成整个曲牌结构。采茶戏又是第一个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曲子,因其特殊的形成背景,还有八部源于生活情感真挚的戏曲作品,广泛受到江西赣南人民的喜爱。

采茶戏唱腔手法丰富多彩,其中有两种具体形式,就是基本腔格和变化腔格。首先,基本腔格主要是段落重复和变化重复两种手段,包含旋律变奏和装饰音手法,对于重复和变化重复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使用时可以相邻也可以相隔,比较灵活。其次,变化腔格作用在基本腔格的基础上,主要应用扩展或紧缩的手法,总体上能够形成段式变化。主要依靠变首调、句格增减和扩展与紧缩三种方式,推动强曲调变化。赣南采茶戏曲调架构简单,节奏变化较少、声腔淳朴,通过前后句反复吟唱,进行情感加深。但是戏曲整体效果还可以更好,我们应该结合其他演唱艺术,推动音乐创作发展,给听众焕然一新的视听盛宴。

(二)音韵特点

赣南采茶戏拥有独特的音韵节奏,戏曲言辞简练,具体的情感交流都依托音韵。所以要想形成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演唱之前需要在语言的音韵上下苦功,只有把音韵结点都抓好,才能够表现戏曲的特色。戏曲对韵律和节奏的要求很高,对唱的词和念白都必须押韵,而且唱词要与腔调相融合,才能体现采茶戏的地方特色。

采茶戏的原身是现实生活中的采茶工作,在戏曲歌唱的内容中,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而且不同角色的语言韵味也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是由旦角和丑角组成的,旦角扮演讲究巧舌如簧、外貌俊朗,要求唱词念白字正腔圆,整体呈现一种甜美的形象。丑角扮演者讲究幽默诙谐、装傻卖萌, 主要的唱词依靠方言和不押韵的语言进行具体演绎。与前者形成对比,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音韵是赣南采茶戏的关键,对于不同的场景和角色,会形成不同的音韵变换,在具体的演唱当中,要求音韵和谐,像古诗词一样朗朗上口。客家有一些劳动时的吟唱号子,这些号子都是在劳作的画面当中引申出来的,演唱时朗朗上口,而且充分表达出彼此团结、共同劳作的精神特质,采茶戏曲就是充分运用客家民族音乐。采茶戏的灵魂就在于对音韵的把控,总结优化音韵特点,才能够推动现代的新创作。

(三)方言客家话的艺术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情民俗。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宗教信仰,本地的方言特色与外省不相同,由此产生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戏曲风格。江西赣南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那里的人民一直都是通过垦荒种茶来维持生计。在生活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十二月采茶歌等一系列方言民歌,催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戏文化。

二、钢琴音乐创作

(一)钢琴

钢琴在戏曲曲目的发展中,作为主乐器可以进行声乐练习,增进戏曲练声和戏曲唱腔。而且也有许多的样板戏目,采用中西乐队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一个混合乐队,为整个戏曲曲目进行伴奏。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总结出这种混合乐队的发展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应对困难。传统的音乐是以扬琴胡笛为主,现在可以充分运用钢琴音色来模仿古琴等乐器。钢琴音色浑厚有磁性,能够模仿出古风古韵。比如说在钢琴曲《卖杂货》当中,就通过重叠音来模仿锣鼓齐奏的感觉,形象地表现了卖货郎销售货物时的热闹场面。在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利用高音来模仿雷声阵阵。

(二)钢琴与戏曲

戏曲练声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因为它不符合健康科学的练声方法,但是也能够起到使声音圆润的作用。钢琴与美声是比较配套的,我国的戏曲发展过程当中,也吸取了一些国外的唱腔,比如说美声唱腔,所以通过钢琴来练习发声是比较方便的,而且这种方法比较符合科学标准。在《红灯记》当中的钢琴伴唱是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这一成功的例子表明钢琴与戏曲之间有相通之处,它也能够推动戏曲的发展。

三、戏曲元素在钢琴艺术中的运用

(一)音色性元素运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

1.钢琴练习曲中戏曲元素的运用

在钢琴与中国风相结合创作的曲目当中,作曲家们积极地汲取传统戏曲因素,发挥中国传统戏曲的优势,合理地把控中国风戏曲走向,推动传统风格音乐的变化。比如说大师倪洪进就将京剧《小开门》的曲牌运用到了钢琴练习曲当中,使得原有的钢琴旋律变得更加灵活生动,运用中国戏曲元素,推动了钢琴练习曲实现新的发展,推动了钢琴音乐创作的中国化,并通过戏曲将民族特色以及生活情节融入到了钢琴曲当中,为钢琴曲的发展增添了中国民族特色。[1]2.钢琴乐曲中戏曲元素的运用

钢琴乐曲当中积极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赣江采茶戏曲的民族风格自然融入到了钢琴乐曲的发展当中,采茶小调流传的时间很长,自身具有简短上口的特征,音乐形式比较完整,而且与乐器的结合也比较容易。整体保留了江南小调的地方特色,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又能够将主调运用在钢琴演奏上,通过运用重复曲调的方法,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绪,推动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创新。

(二)戏曲板式节奏在钢琴音乐中的融合

样板式的节奏就是通过节拍和板眼的形式来表示强弱拍,一般来说,民间传统音乐都是用皮鼓或者是板来进行击拍操作,一般来说都用一把来代表一个小节,不同的戏曲剧情也需要不同的戏曲演奏节拍。结合钢琴来进行演奏,能够帮助在前奏、尾奏和间奏的部分,充分体现出锣鼓节奏特点,增强创新特色。总而言之,戏曲曲调和结构体式以及板式节奏等元素被中国钢琴音乐合理引用,能够充分发挥钢琴音乐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提高钢琴创作和演唱质量,符合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所以应尽快实现戏曲与钢琴音乐创新。

钢琴艺术与戏曲元素的大胆融合,能够吸取原有的韵味,还能使钢琴音乐发挥多声思维优势,丰富现有的旋律线条和曲调创作手法,實现融合,能让听众曲调中产生新

的情感共鸣。作为西洋“键盘乐器之王”,钢琴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情绪,传递不同的音乐风格,凭借一己之力便可以呈现多件乐器交响乐团队的演奏效果。戏曲作为国粹能给钢琴音乐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戏曲和钢琴的融合能推进钢琴在中国音乐文化之路上发挥更加出色的作用[2]。

四、传统戏曲元素与钢琴艺术融合的艺术价值

(一)钢琴艺术推动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时代的变迁,推动了传统戏曲的发展,钢琴艺术与传统戏曲相结合,能够满足现在人们对于戏曲的新要求,激发青少年对于戏曲的兴趣和学习。江西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融合在钢琴当中,推动新的曲目在人民心中赢得一定的地位。丰富发展了传统戏曲音乐生存的土壤,推动了钢琴与采茶曲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一个新层面上的发展。利用钢琴音乐继承了客家民族的精神,充分传唱了当地采茶的民俗民风,使当地的人们重新认识了戏曲的唱腔,重新领略采茶劳动的风俗小调。采茶戏曲与钢琴相结合,满足了继承传统、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需求。相应地钢琴艺术也在民族音乐当中吸取了很多的发展经验,推动了中国钢琴创作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现茶戏文化与钢琴艺术的碰撞,推动其产生艺术火花。不能单单发展一方面,必须推动中国钢琴事业革新发展,注重民族特色,牢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

(二)戏曲音乐推动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原有的钢琴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所具有的特色都是西方的色彩,虽然我国古代也存在扬琴,它的音色也与钢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当代中西方相结合的潮流趋势来说,不断推动钢琴艺术与戏曲相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钢琴艺术与传统戏曲的大胆融合,不仅能够使传统戏曲保留原来的风格特点,还能够发挥钢琴独有的优势,丰富发展了当代音乐的创作形式和手法,推动旋律更加轻快优美。而且通过运用钢琴来表达戏曲思想能够推动新的艺术创作出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能够丰富钢琴的艺术特色,给现场听众带来新的听觉刺激。

(三)戏曲结构体式在钢琴音乐中的融合

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客家流传的劳动号子与钢琴音乐的融合,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带,风景优美,山川和湖较多,所以当地衍生出了很多关于山林劳动的地方号子文化。其中有一些为当代的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鉴赏元素,帮助在创作钢琴音乐曲式结构时,合理地运用一些戏曲元素,汲取先进的戏曲腔体的优点,结合戏曲内容亲民性的特点,结合特有的旋律和句式,通过简化扩充等变换手法,充分发扬民俗特色,表达客家人勤劳、团结的特点,传唱客家故事,实现创新钢琴曲调发展[3]。

结 语

目前在钢琴上的创作还是长期处于发展困境,我们可以分析研究前人运用客家民俗音乐形成的钢琴作品,总结一些客家特有的民俗风情,必要时还要实地考察,了解相应的劳动特色还有当地人民的生活特点,从而进一步传播民风民俗,全面实现推动钢琴创作与客家民族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注释:

[1]杨雅茗.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钢琴艺术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312—314.

[2]程 超.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钢琴教育中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8(11):86.

[3]陈朝莹.戏曲元素在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思考和运用[J].大众文艺,2019(04):132.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汪蓉

客家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客家音乐的艺术特色与现状发展研究

【摘要】客家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客家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并对客家音乐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也提出地区政府合理保护、客家音乐艺术合理传承的客家音乐保护措施。

【关键词】客家音乐;艺术特色;客家音乐发展

音乐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重要的民族文化,且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音乐文化发展非常繁荣。我国是地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客家民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系,并且在客家民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其中包括客家音乐文化。客家音乐文化是当前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客家民系以及客家音乐

(一)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我国重要的民系,对我国历史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族的重要民系之一,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客家人是在南北文化迁移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客家民系与地区内的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的民系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政治、艺术、手工艺等文化,对于客家民系的发展起到了作用。在当前客家民系在我国以及整个世界都有分布,其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亿多。在我国境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等。客家民系的融合发展以及文化建设,对我国整体的文化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建设非常关键,是我国音乐艺术文化的绚丽瑰宝。

(二)客家音乐

客家音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当前我国对客家音乐艺术的研究过程中,客家音乐主要包括客家民歌、客家童谣、客家山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以及广东汉乐等音乐。其音乐不仅包含含有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民系情感以及民系思想。

第一,客家汉乐是客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客家音乐。客家汉乐是一种独具代表性的乐器和音乐合奏音乐。在当前,客家汉乐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地区,也被称作为广东汉乐,现流传比较经典的客家汉乐主要包括有《巴山调》《小扬州》《京八板》《江西调》等曲目,不仅是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以及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广东汉乐客家音乐文化是客家音乐最为繁荣的音乐分支,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已知客家汉乐曲目达到600多首,对客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闽西十番也是客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发展于我国福建省境内,对我国客家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闽西十番音乐在其演奏形式上传承了坐奏方式以及行奏方式,大多数演奏曲目为汉剧和汉乐。从客家音乐的优美特性分析而言,闽西十番是较为优美抒情的音乐[1]。

第三,客家山歌也是我国客家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我国山歌艺术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山歌是一种非常具有民间艺术特点的音乐艺术文化,其主要形成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我国陕西山歌文化与客家山歌文化都与地区内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有关。客家民系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在我国福建省、贵州省山地丘陵为主要地形,这些地区在古代时期多发生水灾等自然灾害,由此而来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山歌艺术文化。明代艺术家冯梦龙创作有《山歌》曲目,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2]。

第四,客家音乐中包含有客家小曲,是一种比较经典的客家音乐,并且大多以羽调为主,并且在小调演唱过程中,善于烘托气氛,同时也善于清唱,大部分曲调内容也是比较经典的客家曲调内容。在客家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客家音乐传承非常重要,是深受客家人喜爱的音乐文化,对客家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客家音乐小调已经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总结收录有客家小调160余首,对客家小调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客家音乐中还包括客家山歌号子以及客家说唱音乐。其中客家山歌号子是客家山歌的一种,也是客家民间生活音乐艺术的重要一种,其中包括船工号子、筑路号子以及摇桩号子等,也是一种展现客家民族劳动生活的山歌音乐,是客家民族山歌劳动的提升。另外,客家说唱音乐是一种客家音乐的流行音乐形式,其主要流行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其演唱形式中主要包括南词、北调以及古文说唱等形式,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

客家民族音乐是客家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客家民族文化的生活,对客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客家音乐艺术特色分析

客家音乐艺术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整体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对音乐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极为关键,以下是本文对客家音乐艺术特点进行的分析研究。

第一,客家音乐艺术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其丰富性体现在种类繁多、音乐艺术形式繁多。客家音乐艺术包括山歌艺术、小调艺术、汉乐艺术,并且还包含说唱形式以及童谣形式的音乐艺术,其具有多样性特点,共同促进了客家音乐艺术文化的丰富性[3]。

第二,客家音乐艺术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艺术特性,传统的艺术特性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需要深厚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习俗作为文化传承的保护。客家音乐艺术文化具有历史性,在我国客家民系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民系基础,同时也具有各族文化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客家音乐文化经过历史洗礼依然能够流传至今。

第三,客家音乐艺术文化具有有效的艺术连接性,其艺术连接性特点促进了客家音乐文化的繁荣。客家音乐艺术文化的艺术连接性具体是指在客家音乐艺术体系中,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共同点。以闽西十番与汉乐为例,在客家音乐艺术文化当中,闽西十番主要以汉乐形式居多,同时也具有客家小调艺术特色,使客家音乐能够在客家民系当中得到良好的传承。

第四,客家音乐艺术具有融合性艺术特性,与其他客家艺术形成了良好的融合,从而促进了客家艺术的整体繁荣。客家民系具有多民族、历史久的特点,其民系内部文化非常丰富,典型代表为客家民间舞蹈文化、客家音乐文化以及客家茶文化。客家音乐文化与客家茶文化进行整体融合,其中采茶歌以及茶腔是客家音乐文化与客家茶文化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了客家茶道文化,同时对客家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客家音樂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客家音乐文化源自于客家人民的社会实践,是客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劳作实践中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客家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为我国民间音乐增加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宝贵文化。结合上文对客家音乐基本内涵和艺术特色分析,可以看出客家音乐具有许多特殊的价值,是民间原生态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客家音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客家音乐的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明确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一)能够促进客家音乐传承

首先,需要加强对客家地区客家音乐的收集和整理,从而理清客家音乐的发展情况以及蕴藏情况,明确客家音乐的分布范围、传承情况、发展演变情况等,从而能够促进对客家音乐基础情况的了解,这项工作可以准确地展现出客家音乐的独特生存方式和形态特征,当前客家地区有许多具有较高水平的客家音乐歌手,他们对客家音乐的传承是极其重要的,是客家音乐的表演者、传承者以及文化传播者,代表着客家音乐的发展与演变,能够展现出客家音乐的原始生态魅力,所以需要将客家音乐歌手的表演采用录制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对客家群众的传统表演技艺、庆典仪式、风俗习惯等进行记录,是当前保护客家音乐的有效方式,能够使更多的社会群众了解到客家音乐、欣赏到客家音乐,对客家音乐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能够促进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是我国文化历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客家音乐的研究,能够促进客家文化研究进步,因为客家音乐与客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客家音乐是形成和发展于客家文化之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透过客家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客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客家音乐包含着客家的历史发展、劳作模式、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信仰等多项内容,是客家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技艺环节。通过对客家音乐的研究,能够发掘出更多客家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我国文化历史进行补充,客家音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是客家文化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在当今时代下客家音乐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三)能够促进现代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一直是艺术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音乐具有独特的人为历史魅力和艺术审美魅力,这也是客家音乐能够发展至今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客家音乐的研究,能够为现代音乐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我国现代音乐事业发展繁荣。客家音乐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特征和艺术审美意蕴,能够促进现代音乐文化的研究,发挥出客家音乐的独特艺术形式价值,为现代音乐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作用。为此,需要加强对客家音乐的研究,深入分析客家音乐的独特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以客家文化为基础,加强对客家文化和客家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使客家音乐能够在现代音乐体系中重新焕发光彩,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艺术性。

四、客家音乐艺术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当前,国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文化软实力发展,并且在最近几年国家文化产业逐渐提升,尤其是我国文化艺术以及茶文化艺术等,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完成市场转型,不仅是对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改革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以下是针对当前我国文化艺术传承保护现状,对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的建议[4]。

第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客家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工作,通过制度建立、组织建立以及重点发展等工作,保证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以及特色客家民系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客家文化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客家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制度,积极寻找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人,并对特色音乐小调以及音乐作品进行合理的传承,保证音乐艺术文化传承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更有效率,在实际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应该组织建立专门的客家音乐文化保护部门,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通过专门保护以及传承部门的建设,提升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效率。

第二,在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好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保护的宣传。在实际的宣传工作展开过程中,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对客家音乐文化进行宣传,提升客家音乐艺术文化的宣传保护效率。另外,地方民间艺术组织应该注重加强音乐艺术文化交流,在实际的音乐艺术保护工作中,通过音乐活动的合理展开,最大程度上提升音乐文化艺术的宣传[5]。如,在地区内展开“客家音乐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客家音乐艺术文化更好的宣传。

第三,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传承过程中应该注重产业化建设,通过客家音乐艺术文化与地区旅游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的融合,提升客家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效率。当前,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长远建设,并且客家民系地区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艺术旅游文化,同时也具有自然以及民族旅游文化,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客家音乐的发展,从而保证客家音乐艺术发展传承更有效率。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客家音乐艺术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文章简要介绍了闽西十番、客家汉乐、客家小调、客家山歌等客家音乐,并在文章中提出了加强政府保护、客家音乐产业文化建设以及客家音乐文化宣传等工作的客家音乐文化传承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鹤天. 客家音乐“私伙局”发展研究[J].当代音乐,2020(005):79-80.

[2]郑慕婷,温梅琴,黄晓曼. 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客家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J]. 艺术评鉴,2019(017):P.92-93.

[3]谢智慧. 振兴乡土音乐,客家山歌进课堂——谈客家山歌在城镇初中的普及现状及研究策略[J]. 中外交流,2018(039):195-195.

[4]罗立仲.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核心项目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5]赖晓芬. “公婆吹”唢呐的历史文化生态及客家仪式音乐功能探析[J]. 艺术研究,2018(02):94-97.

作者简介:杨靖(1990-) ,女,河南虞城,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教育、钢琴演奏、钢琴伴奏。

作者:杨靖

上一篇:群众文化活动论文下一篇: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