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研究当前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但能够深入理解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发展现状,而且还能将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理论不断丰富,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化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为农村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文章对我国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期待加速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论文 篇1:

论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摘要: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我们坚信,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必然会迎来美好的未来。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群众文化意识不足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在此领域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意识不足

比较而言,农村地区存在信息闭塞、文化发展缓慢的特点,并且在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之下当前农村地区很多人存在群众文化意识不足的情况。村民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影响了农村地区发展群众文化的进程。

(二)专业人才匮乏,活动质量较低

在农村群众文化推进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导致长久以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较低的根本原因。与经济文化较为先进成熟的城市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显得非常落后,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是重要原因之一,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能够帮助更好的实现丰富多彩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促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活动之中,进而有效促进新时期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現阶段,在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奉献于农村地区的文艺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为开展高质量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我国绝对多数地方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来自于自发组织并参与。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太极、乒乓球、篮球及秧歌等,都是民众参与度很高的活动项目。此外,当地的文化部门也会不定期的到农村地区开展有特色的文艺下乡活动,然而次数难以保障,并且地方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缺少有针对性的扶持,不能当前农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树立文化思想归属感

农村群众的文化思想认同针对群众文化工作十分重要,要想强化群众文化工作,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与优化农民固有的文化思想。农村地方行政机构工作者和农村管理人员以及有关干部要主动配合和推广群众文化精神,指引农民主动参加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建设获得充足的人员基础。此外,要重视创建洁净的农村文化环境,借助组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固有思想。农村地方机构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干部要选择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广,促使农民可以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积极组织送文化到农村的活动

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文艺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在短时间内引入大量的文艺人才并不现实,因此要想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效果,就应当借助“三下乡”活动。而这项活动是党的一个主要措施,是为所有农民群众期待文化艺术的重要回馈。这个活动并非是搞形式主义,它是可以从根本上带来好处的事项。各个机构要彻底落实这项活动,实现文化下乡,同时让这个活动规范化、频繁化,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文化下乡活动能够给农村群众提供许多丰富的文化体验,是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动力所在。

三、强化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进行,要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作为基础。强化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首先,指引高校优秀人才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择业观,指引他们能够主动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工作的有效融合,逐步有效进行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其次,政府机构应当构建多项制度,对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投入足够的精力,组织各类文艺培训班,来培养多个文艺人才以及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水平,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激发所有农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选出能够胜任群众文化领导者的专业人才,将部分业务水平较高、专业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人才融入到群众文化队伍中,建立一个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群众文化团队,为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我们坚信,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会迎来美好的未来,为我国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新.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5(7).

[2]李艳华.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J].科技风,2016(2).

[3]王培娥.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初探[J].戏剧之家,2016(10).

(作者单位:柳河县群众文化指导中心)

作者:王婉茹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分析

摘 要:研究当前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但能够深入理解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发展现状,而且还能将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理论不断丰富,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化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为农村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文章对我国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期待加速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困境;发展出路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間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现象。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农民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在农村地区具备群众基础。分析群众文化实施困境,找出解决方法,可加速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以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缩短城乡文化差异,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困境

(一)活动参与主体单一

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阶段,需要政府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群众支持,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现有的文化下乡活动在政府主导下虽然能够将文化送到乡村,但是若政府力量撤离,那么文化活动状态又容易恢复为原来单一化的模式。同时,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资本和社会企业等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参与主体单一,未能和政府方面形成合力,导致群众文化在实际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的文化活动实施空间相对狭小,文化站建设缺乏,基础设施配置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出现不符之处。部分农村地区原有的活动空间被拆毁,没有发挥其功能,缺乏活动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就会影响群众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活动创新度不够

部分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存在同质化特点,缺乏创新性,地域特色不够明显。以广场舞为例,农村广场舞的舞步大多是复制几种常见的舞步,创新性不足,文化活动质量有待提升。此外,由于群众文化创新力量缺乏,文化工作队伍薄弱,文化站长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乡镇文化站和艺术团呈现出低质发展的现象,文化活动组织依托缺乏,未能形成规模,过于依赖团体。可见,缺乏创新动力成为影响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出路

(一)从“送文化”出发,增添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送文化”也是文化下乡,属于群众活动形式的一种,可以农村文化发展需求为核心,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个渠道,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满足其多层次需求。

第一,彰显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组建“送文化”工作团队,发挥主体作用,为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支持。并以向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为宗旨,要求各文化端口机构成员组成工作小组,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活动组织情况进行统筹协调,为农民带来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体育活动、歌舞活动、书法活动等,转变传统单一的活动形式,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地区人口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二,整体规划,关注基层群众需求,农村地区文化活动需要反映出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显著的乡土特色。“送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将工作重心转移,分析群众需求,从群众文化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统筹规划,保证设计和需求的高度相符。文化内容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在文化空间的设计方面,应关注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显性、隐性多方面的渗透方式,将乡土理论融入其中,防止出现供给和需求错位的问题。还需要将农民兴趣考虑其中,结合文化建设现状,将传统活动组织模式和现有活动组织模式相互融合,丰富活动类型,彰显活动实效。

第三,走群众路线,高效完成“送文化”工作,农村地区文化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走群众路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送文化”属于民生工程的一种,通过文化下乡的方法,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文化活动生命力主要表现在自我建设、管理与发展多方面,所以需要借鉴外来文化,还需要就地取材,融入乡土文化,让群众对于活动内容产生认同感,形成参与兴趣。还需要不断创新“送文化”手段,比如可以结合农民阅读喜好,为其编撰图书、杂志等。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室,以网络为载体,运用微信和微博等平台,设置群众文化App,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开拓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破群众文化推广的时空限制,让身处他乡的农民也能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二)组织“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驱动力

“种文化”主要是关注农民内在需求,从其文化创造主动性的培养角度出发,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掌握学习文化、运用文化的方法,形成创造力,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新生力量。

从基础设施角度出发,需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能够为自然村所利用。还可以以村为核心,建设文化服务站,完善服务体系,为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充足的场所,使其具备培训、表演等多种功能,并在其中配置相关器材,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空间和物质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农村以往的公共文化空间加以改善,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原有资源。比如:可对农村原有的戏台进行改造,通过修缮赋予其全新的功能,让农民置身于熟悉的环境当中,形成文化创造力,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和空间环境,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场所。

从文化队伍角度分析,可建设文艺团队,为农村文化传承与建设提供骨干力量。面对群众文化发展阶段人才供需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要从乡村内部出发,组建专兼职人才队伍,选择本地人才,加强人才培训。比如:可对文化站长进行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让基层文化工作者及时学习国家最新颁布的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关的法规与政策,积极组织和策划相关活动,将自身职能作用发挥出来。还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农村地区文艺团队,定期对上述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农村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为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从文化活动内容角度分析,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文化活动生命力。还可将文化下乡作为载体,为文化活动增添乡土气息。比如:某农村在文化活动的组织方面,充分彰显了本地“庄稼文化”的特色,和城乡文化活动共同开展,组织采摘活动、农家乐活動、乡村游览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并且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

(三)积极“养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发展创造力

“养文化”就是将多元主体力量加以整合,形成内在驱动力,为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第一,更新文化发展观念,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实现“以文养文”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文化活动。如“舞动乡村”就是群众文化品牌树立的良好典范,能够加速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可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探索群众文化相关产业发展模式,从市场需求出发,利用政府支持,融入竞争机制,解决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资金短缺等问题,让农村群众文化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发展机制,为活动的常态化进行提供保障,建立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解决文化活动开展期间面临的经费短板,壮大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可通过招商引资或者运用财政补贴多种方式进行。还可建立城乡联动机制,组织“走出去”活动,和城市社区群众文化队进行交流。比如:某农村地区秧歌队通过这种模式和城镇社区秧歌队展开交流,结合自身活动特点,创立具有地区特色的纸盒人舞,使农村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三、结语

在多方努力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深入分析,还可找到发展当中的不足,具体包括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缺乏、农民参与性不高等。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发展体系,遵循开放、共享和创新的原则,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指导,发挥文化活动应用价值,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使农村地区群众文化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家参谋,2020(22):3.

[2]刘红霞.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浅见[J].大众文艺,2020(20):6-7.

[3]秦茹.论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及发展思路[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8):45-46.

[4]吴自英,万帮荣.群众文化建设中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泸州市文化馆为例[J].四川戏剧,2016(3):135-136.

[5]贾通华.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困境及策略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21.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文化馆

作者:马庆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关于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前景的调研思考

[摘 要] 如今,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成为考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而在广大的农村,尽管,近年来在国家文化惠民政策推动下群众精神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群众文化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等问题,农村文化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农村实际,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值得研究。本文立足文化视角,以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为依据,对发展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的路径作以探索研究。

[关键词]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前景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公益性群众文化实施在农村生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群众文艺团体开始勃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有了较大改观。这就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群众文化民生现状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标志着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考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文化民生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特选取皋兰县较为偏远的黑石川乡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水阜乡为调研对象,着重对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收获颇丰,感触良多。经历了“鼓子村里听鼓子,太平乡里探太平鼓文化”的文化之行;感受了淳朴的民间曲艺爱好者们 “宁舍一顿饭,不少一场戏”的执着文化情结;收集了许多群众语言、群众自编自演的曲目及图片、视频资料;通过和群众座谈、实地查看,对当前我县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认识以及蕴藏于群众中间的文化自觉、文化底蕴等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对当前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十八大精神,立足农村实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以期能为当前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保障和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权益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一、关于群众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体会

通过集中调研发现,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总体上按照“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有经费”的“六有”要求,本着 “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在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群众文化队伍、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筹措文化发展资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群众文化团体发展形势良好、活动特色鲜明,表现在:群众对精神文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不断加强、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成效显著。

(一)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多样化

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一样了,不再满足于丰衣足食,而是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精神文化、对唱歌跳舞等文艺活动有了全新认识,已经认识到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是自己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并开始自觉将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自己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来追求。正如村民自己所说“吃好、喝好,还算人吗?”、“吃好喝好穿暖就成了吗?”这充分说明群众表明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村民生活的常态。因此,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吃好喝好,还要跳好唱好玩好”。

顺应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对文化的支持力度也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逐步加大。如,皋兰黑石村2011年文化开支达到3万元,组织社火、秦腔汇演、秧歌比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娱活动。各村都专门为秦腔协会、鼓子协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提供活动场地、活动室,闲暇时,每晚开放。这说明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已经纳入基层党组织惠民办实事的议程。此外,各种形式的家庭自乐班子也十分活跃,大大小小的家庭式秦腔自乐班子、鼓子自娱班子活跃于乡间村落,兴致来时,随时在自己家里搭起简单的台场就开场。如,黑石村一个村就有9个较大规模的家庭式自乐班子,水阜村的家庭式鼓子自乐、传承班子更是生机勃勃,遍布乡间院落,悠扬的鼓子小调随时在农家院内荡漾。遇有农村各种喜庆事务和节假日,这些家庭式自乐班子就邀约在一起搭起台场,吹拉弹唱一应俱全为喜气事务助兴,为农村节日生活添彩加温。

(二)群众的文化自觉不断加强

首先,文化自觉反映在群众对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有群众讲“吃饱喝好就行了,那还是人吗?”、“我们再也不能过以前那种吃饱了就满足的生活。” 农村文化要发展繁荣,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了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认识观念上的大进步,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有了农村文化发展的深厚群众基础。

其次,文化自觉反映在群众自发组建各种文化活动团体上。不可否认,随着党各种文化惠民政策的推动,迎来了农村群众性文化发展的春天,但群众的自发性强也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乡村大大小小的家庭自乐班子都是群众自发组建起来的,广场舞、秧歌队也是自发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干预很少,只是在场地协调、大型汇演时全面统筹安排活动。

第三,群众的文化自觉突出表现在自觉传承上。皋兰县水阜乡是久负盛名的兰州鼓子之乡,文化底蕴厚实、群众文化基础好,绝大多数村民都能哼唱几句兰州鼓子。这里群众的文化自觉不仅表现在家庭自乐班子多、组建了大型鼓子协会,还表现为自觉传承兰州鼓子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在县乡支持下,水阜鼓子协会长成立了“兰州鼓子水阜传习所”,吸收喜好鼓子的中小学生参加,每周定期授课传习。这是农村文化自觉加强的一个典型,这一举措必将带动和推动各种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皋兰乡间,多年来有着老艺人们自觉、自愿传承传统曲艺的优良传统。秦腔协会成员绝大多数是以家庭形式入会,有夫妻参加的、有祖孙三代参加的,都是以家庭传承为主,自觉地将秦腔传承了下来。正如一位秦腔协会成员所说:“我唱不上,让我的孙子一定要唱好。”除家庭传承外,协会内部传承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协会成员时常在演唱中互相切磋、形成了一种传帮带链条,没有人安排、没有任何报酬,都是凭着对传统文艺的热爱自觉传承。这种文化自觉是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传统曲艺健康有序传承不可或缺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第四,群众的文化反映为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在黑石川乡大横村调研时,秦腔好家们一听说要唱秦腔,要拍电视,男女老少一会儿工夫就蜂拥而至,聚到了村文化活动室,没有火炉的活动室顿时热了起来;三九寒天,寒风刮得脸痛,许多村民一大早就跑来看藏舞表演,有些妇女来迟了还一个劲地埋怨,有些妇女还发出“我们啥时候会跳这个舞就好了。”黑石村许多群众争相加入广场舞协会、秧歌队。据秧歌队队长讲,甚至有些村民找别人说情要求参加,这都反映出村民们有着强烈的文化追求,有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只要引导、组织、培养一些文艺骨干,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勃兴的局面就会形成。

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还表现在群众自己集资购买活动所需乐器、设备,自己提供场所、义务管理设备、器材、服装,自发组织活动、自发打扫卫生、收拾场地等,如黑石村秦腔协会各种器材管理员年近古稀,不要任何报酬,常年保管、修补服装等器械,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三)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效显著

调研的总体感受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都自觉以自己的方式活动。平时自己娱乐,锻炼身体,愉悦心情,遇到县乡有活动争相报名参加,多次参与,并获奖。广场舞因其简单易行,在农闲时几乎每天早晚两场不间断;秧歌队活动也不甘示弱,不仅自己活动,还组织比赛。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收集到秧歌队自编自演节目的光盘,内容健康丰富,洋溢着浓厚的和谐乡村幸福生活气息。

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和生活的精气神。“我们唱好了、跳高兴了,干起活来才有劲;有唱有跳有钱挣的日子才叫红火”。因为文娱活动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对文化认识也在不断改变,有些年龄大一点的村民对广场舞、扭秧歌很不理解,时常发牢骚:“这些女人们吃饱了没事干,唱唱跳跳成什么体统……”,但这种不认可很快得到了转变——这些曾经发牢骚的群众看到别人家的老婆唱歌跳舞回来后,高高兴兴料理家务,“饭做得香香的,炕烧得热热的”,他们边羡慕,边开始鼓励自己老婆、儿媳们也报名参加村社的各种文化协会。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使群众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充实,而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感情。文化活动也提升了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些群众讲“每天跳一跳、唱一唱、扭一扭,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高血压病也没了。”群众由衷感激党的文化惠民政策,这种感激之情随时溢于言表:“共产党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好得很,我们白天挣钱干农活,晚上到村上的文化活动室唱秦腔,心情好得很。”一位70多岁的秦腔爱好者说得更实在:“早上拉条子,晚上面片子,再吼上一段秦腔生活真是美滋滋啊。”这说明,党和政府的各项文化惠民政策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已经开始走上了深入人心之路。

(四)群众性文化活动仍需扶持、引导和壮大

尽管,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日益丰富,但总体来看,群众文化发展与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还比较单一,活动的新式有待多样化,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广泛性还不够;城乡群众文化发展差距还很大,群众文化活动要继续健康、有序开展仍需扶持、引导和壮大组织。虽然乡村“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但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经费紧缺、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党的十八大关于群众文化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由于乡、村两级财力匮乏,政府对文化事业投资有限,社会等渠道投资文化事业严重不足,因而资金短缺成为影响群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瓶颈。

2.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等仍不能满足日益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调研发现,乡村各种公共文化设施普遍存在着陈旧落后问题,如,秦腔协会的服装、道具、器材都是补补修修,很陈旧。由于资金紧张,有些急需的新式的、大型器材很难购置,这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优秀文化人才紧缺,文化队伍后备力量不足。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才的指导,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创新,群众文化协会活动形式、传统曲目与现代生活内容结合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传统文艺人才后继乏人、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着青黄不接问题。如,参加秦腔协会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偏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缺乏,秦腔等传统文化接班人员逐渐减少。

4.基层党组织对日益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协调、引导、管理不够。如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采取措施,想方设法满足群众需要方面工作不到位。

5.群众性文化活动内容较单一。总体上来看,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以娱乐型为主,提升道德素质、增进乡村社会和谐、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尚方面的文化活动较少,内容欠缺。

6.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引导扶持措施,群众文化队伍普遍缺乏探索、创新精神,使得农村文化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模式单调,在吸纳群众参与方面的力度不够,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有序性、积极性仍需调动。

二、关于群众文化发展前景的调研思考

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反映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就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得到合理释放、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农村各种文化资源得到利用,营造一种文化引领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做到这些,作为基层党组织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做足文章、下足功夫。

(一)如何利用好群众的文化自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目前,在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开始不断增强,这种文化自觉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最活跃的生产力,如何调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和利用好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产力,这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好群众的文化自觉,就要在加快农村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健全群众文化服务机制、培养群众文化活动人才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激励发展、探索创新、文化传承等机制。并积极培训群众文化建设积极分子,培养民俗文化骨干,使“一村一品”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切实解决好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投入、文化人才等方面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问题。

(二)如何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与推进乡村社会稳定、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弘扬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农村文化要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文化是精神家园,文化建设如同安全生产一样,群众精神家园、心灵安顿的问题解决不好,就必然会影响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先进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理念匮乏,乡村群众精神空虚,赌博、封建迷信等恶习和腐朽思想就会沉渣泛起,邪教就会乘虚而入、猖獗起来,侵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如何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与推进乡村社会稳定、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弘扬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是乡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始终弘扬主旋律和科学精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先进的理念教育、引导群众,提振群众精气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文化生活常态化,杜绝邪教、赌博,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净化群众心灵。同时,将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文化对于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意义贯穿于文化宣传中,编排成各种类型的群众性文化演出节目,通过大大小小的群众文化活动团体组织演出、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晓文化惠民政策的好处,自觉参与群众文化发展中,创造文化生活,享受文化生活,自觉远离邪教、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

当然,做好这一结合,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基层党组织要大力支持、创新思路、引进文化人才、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三)如何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的问题

发展农村文化,转变观念很重要,要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就是软实力。”有了这样的理念,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一定会兴盛起来。农村群众文化协会、团体组织要继续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要有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内容,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走“以文养文”的路子。通过现代打造和内容形式创新,注入现代元素,实现民俗、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内容的结合,打造成乡村文化产业,不仅为群众带来副业收入,也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积蓄后劲。扶持、壮大群众文化团体是实现文化乐民、文化安民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村有打造文化产业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条件,真正把文化资源转换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

(四)如何在 “做精”、“做广”、“做活”、“做实”、“做新” 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上下足功夫

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是改善群众文化民生,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和谐、文明乡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步骤。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在如何“做精”、“做广”、“做活”、“做实”、“做新” 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上下足功夫。做精,就是要通过加大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多渠道的扶持力度,直至在每个村按照“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有经费”的“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六有”要求,打造具各村自己特色的文化精品;做广,就是要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宣传文化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吸引、支持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做活,就是要把群众文化团体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就文化发展文化,要创新思路,拓展渠道,丰富载体;做实,就是要切实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把群众文化民生的改善放在民生改善的高度,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化、多样化,投入精力、财力、物力和能力;做新,就是要在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建设、队伍培养、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上进行创新,实现推陈出新。

总之,通过对皋兰乡村群众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感触良多,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群众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和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显著成效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今后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优势条件都有了一种基本的了解,也对农村群众文化勃兴的前景充满期待,只要利用好群众的文化自觉,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各项文化惠民政策,真正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视为民生指标来抓,广大乡村的群众文化发展一定会有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宋燕鹏,师鹏.对石家庄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辛集市小辛庄乡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王洪建.论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魏彩苹(1970-),女,汉族,甘肃皋兰人,中共皋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魏彩苹

上一篇:服务营销前景研究论文下一篇:传输干扰无线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