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理应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反观现状,我国高职实践教学却面临着目标定位模糊、师资条件欠缺、软硬件保障不足、校企协同不畅、考核评估不尽合理等多种问题。本文就法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展开了探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论文 篇1: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教学改革应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而且还要实践于处理问题和应变等能力。本文针对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字媒体设计;研究

1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数字媒体设计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兴专业具有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的新兴专业。近些年我国艺术院校进行热门兴办的专业之一,但是大多还是停留在苦苦探索的初级阶段,没有符合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对这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的内涵也缺乏统一的规范,造成这门专业目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各大院校呈现出各自为阵的状态。由于社会上主流设计的数字艺术设计的形式、手段、存在方式和传播载体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而课堂上却没有调整到合适的位置,造成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的严重脱节。艺术课程在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聚力革新新型多维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之改革

数字媒体设计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兴专业具有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的专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朝阳”部分——数字媒体设计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具有使命感的大环境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该首当其冲敏锐地把握数字媒体设计发展的走向,并立足于丰富多样的实践,归纳其发展规律,为生产实践的“新分子”提供人才上的支持和理论方面的指导。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2.1 教学目的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依据影视、游戏和动画等数字文化产业对专业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面向网络的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

2.2 教学模式和要求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结合课程教学,课外和课内结合,有计划地在课外举办“研讨会”等多层次教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的不同应用的学习、研究兴趣,实现知识交叉与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学生采取探究式、经验式、体验式等主动学习方法。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整合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依托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团队项目、个人项目、竞赛项目等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快速推进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互动,强化学生中心导向。

2.3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数字媒体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且还要有研究性的实践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艺术课程教学上具有的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等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将在造型基础、色彩原理、视觉表现、艺术创新、综合考察等几大教学课程下,进行全面构建具有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也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实践,进入研究室、工作室和项目组,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模式教学过程中,熟练地掌握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于本专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1)造型基础:众所周知,艺术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创造精神与物质产品。造型基础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是熟识已久,也是人们最先的设计意图初始化的表现方式,进而对所表现的对象来分析、整理、提炼、归纳,并且以素描形式加以视觉化呈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如素描是我们教学的最普及的艺术基础课程,还有速写、平面和立体构成,包括二维和三维软件等形式以达到设计造型的学习目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对大自然观察能力的传授和培养过程中,以造型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去融会设计的创造理念,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学领域的探索。

(2)色彩原理:从教学实践出发,把色彩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学生熟悉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训练不断寻求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以及色彩冷暖的设计能力,捕捉光色变化和形色结合等能力,以能够灵活表现丰富的色彩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去深入课程教学和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

(3)视觉表现:使学生能够掌握视觉语言的发展、演化,以及视觉语言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对各个设计领域的视觉表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通过对视觉生理特征的理解,按照视觉习惯去指导设计。每一位艺术家再创作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最终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创作意图的角度去观察表现自己最想表现的东西。想象自己要表现什么,再确定表现的重点。开展评价活动,便讲评边强化从不同的视角表现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在视觉表达方面的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设计。

(4)创新能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是和技术结合相当紧密的一类设计。缺乏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能力,是目前中国的多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与国际专业人才相比最大的不足之处。近年来,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全力打造和搭建一个开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普及活动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长期参与并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选拔优秀的学生组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特别是行业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两者相互促进,形成长期健康发展的创新型队伍。

(5)综合考察:通过借助作品发布会来激发学生的才华和潜力;保障学生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学生对作品充满热情,在制作作品中感到充实,制作精良的作品是他们的一种使命,完成一件自己喜爱的作品是一种恩典,而不只是一个人物。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去寻找有意义和挑战性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够享受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

3 结束语

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是师生共同努力探索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开放和灵活性的综合化特点。艺术课程通过合理的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以提高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艺术创新的基本能力,促进了学生艺术设计中个性的发展。此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对于这种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教学创新,也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和尝试。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还不够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待我们共同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苏.数字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曾婧,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教于广西科技大学。

作者:曾婧 李炜

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论文 篇2:

法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理应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反观现状,我国高职实践教学却面临着目标定位模糊、师资条件欠缺、软硬件保障不足、校企协同不畅、考核评估不尽合理等多种问题。本文就法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法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法学专业

一、法学教学中理论实践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法学专业课程还不够重视

部分人员认为该课程就是带领学生基本了解一下法学技术,并对相关的实践内容有所了解即可,并不对学生在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有较高要求,这就导致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层面地对法学教学课程的散漫、不认真和草草了事等坏习惯和氛围,因此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对法学课程重视起来,以鞭策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学习氛围。有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足,专业课程教师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相对比较弱,也并不能充分引领本专业学生完成各项社会实践项目任务,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效果。尤其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本专业学生而言,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并不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活动参与积极性,也并不能从学生们错误的实践操作结果中发现理论基础知识不全面的问题。

2.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较单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有何收获和体会往往并不关心[1]。同时,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还不够现代化,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因此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在社会实际生产生活应用模式中,法学专业管理模式能直接体现出法学相关行业的优势,但是对本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要求会越来越高,职业化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应用衔接过程并不精准,从而削弱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二、法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1.加强理论教学

任何学科均需理论进行指导。此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针对该学科的具体特点,施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教授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法学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体系普遍呈现结构化以及系统层次化的特点,加强理论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都可以全面体现在日常教学环节之中。部分本专业学生也能够在理论课堂中找到一些常见法律问题的创新解决思路,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视角解决特定应用问题,也可以有效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2]。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部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并未被完全激发,此时也需要根据任课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渗透和贯彻落实各项创新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们通过深度和广度两个教学方向,充分认知和理解法学专业的重难点内容,还可以结合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维观念。但是此课程的专业教师需要为学生们制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也可以结合分层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认知和理解各项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增强对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

高职院校各个层面都应该提高对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理解和重视程度,立足于新时代对法学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加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各方发展的积极影响,发挥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且广泛的社會价值[3]。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校内宣传,健全教学制度,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完善教学规划和管理,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提升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激励,全方位提高对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

3.加强法学专业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自身也应该与时俱进。法学专业理论课教师队伍必须摒弃过时的教育理念,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法学专业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示范作用、增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优化教师学历、素质教养结构,提升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精神面貌,这都有赖于对法学专业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4]。高等职业院校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要将此种优势发挥到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通过优化思政课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业院校的师资要求,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为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优秀的教学规划和方案,提高法学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助力。在高职教育中,法学专业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优化和提升法学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探索的需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在法学专业理论课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除了能够提升课程本身的质量外,对学生发展、学校教育、社会需求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孙桂华.递进式法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理论阐释与策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0(08):61-62.

[2]邓勇胜.关于法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1(02):67-72.

作者:陈政宇

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论文 篇3:

以新闻学研究生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

摘 要: 以新闻学专业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相较于传统范畴授课而言,在教学内容、对象、教师和具体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紧扣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提出从“在授课内容上找到交叉点”、“针对特定的授课对象有所侧重”、“选择专业融合和有一定实践背景的专业教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四个方面切入探索和实践的思路与模式。

关键词: 新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课程教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该门课程的授课中,一般是遵照“既展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来源、哲学基础和历史发展作全面、系统、科学的描述”①这样一种基本方法和模式。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新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讲授需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对接和融合,以一种新的教学内容、模式、思路和方法加以阐述,在传授文艺学、新闻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与文艺实践原则、成就、经验等贯穿其中,在传授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课程带动思政,以思政指导课程。

一、问题的缘起

突出问题意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作为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在传统授课方式上有着四个主要问题:

(一)授课内容上的差异

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闻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从文艺与新闻两门学科的角度出发,其授课内容是有差别的。如何从新闻学角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文艺上的基本理论、方法,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授课对象上的差异

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在新闻学研究生中有部分授课对象是广播电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而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偏艺术类学生,但是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新闻学广播电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学科上仍然是新闻学研究生,其专业重点仍然是在新闻学;二是该门课程仍然有大量新闻理论与实践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因此,在授课对象上,如何在平衡较为复杂的授课对象不同专业基础、认知和兴趣的同时,将授课重点偏向于新闻学中的文艺理论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二。

(三)授课教师上的差异

教授新闻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师传统上有三个来源:一是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三是文艺学专业的教师。但从以往教学实践和效果看,无论是此三类教师中的哪一类教师,都会因为专业的限制而不可避免地偏向其所擅长的专业领域。然而,该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却尤其强调这三类专业的融合与贯通。因此,以传统方式选择教师,会由于专业教学的偏重而造成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的偏差。这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三。

(四)授课方式上的差异

以新闻学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由于必须兼顾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学三个专业内容,因此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单纯的新闻学、文艺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其侧重点由一个转为三个,还需要三者融合。这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四。

二、基于问题的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和差异,在以新闻学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有创新的摸索和大胆的实践,借以进行突破和解决。

(一)在授课内容上找到交叉点

作为新闻学研究生的课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在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学三个专业方向上找到交叉点,并以此为原点,进行三维的扩散,力争形成立体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尝试采取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理论为前导,以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及文艺实践为主体,以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及文艺事业在各阶段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政策和重要文稿、讲话为具体内容,比如,1917年-1937年时间段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1930)、《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1931);1937-1949年时间段的《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毛泽东,193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1943)、《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周恩来,1949);1949-1956年时间段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1951)、《关于作家的修养等问题》(刘少奇,1956)、《关于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刘少奇,1956);1957—1976年时间段的《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1957)、《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1959)、《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1961)、《论知识分子》(周恩来,1962);在1976-2016年时间段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1979)、《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周扬,1979)、《论文艺》(邓小平,1989)、《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4)、《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6)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传授,既教给学生基本理论,更强调引导从以往的历史和当代的具體现实中领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

(二)针对特定的授课对象有所侧重

由于这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授课对象是以新闻学为专业的研究生,对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侧重讲授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体现在三门学科融合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学科特征。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除导论以外,其余的授课内容都是紧密围绕新闻宣传专业,尤其是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契合了授课对象的专业认知和需求,突出了重点和特色。

(三)选择专业融合和有一定实践背景的专业教师

针对特定的教师选择的差异,我们力求以专业理论和实践背景相融合的标准选择该门课程的教师。这类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又要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学知识,更要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从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实践和研究領域的教师中选拔该门课程的教师是比较恰当的。从目前具体教学实践的效果上看,这种选择教师的标准和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的重要和有效的方式。这里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授课方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项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在课前布置专题自学(预习)的内容,在课堂上由学生选出代表发表研读感受,在分组进行课堂专题讨论,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专题讲授。二是授课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践和实例的研究相结合,将基本原理和理论贯穿到实践实例中,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非常直观的了解和运用的体验。三是考核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具体事例的研判和阐释中,既考查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更考查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三、实践探索的效果

仍然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然经过理论由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的过程。从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上看,这种新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是有一定效果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得到提高。作为新闻学(包括广电专业)的学生,以往单纯的一门学科教学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过于遥远,就是不断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采取的融合基础上的侧重教学,使得学生对于三门学科知识的把握有了交叉点,既与自身的专业有关,又能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面和学习深度,由此更加贴近新闻学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二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强化。以实例作为授课内容,以“自主学习--自我展示--教师点评”为主要方法,以能够熟练运用理论对实例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目的,使得学习这门课程的研究生能够在学习中锻炼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应有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能力,包括辨别、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在最大限度地开展针对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工作。新闻学专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更加明显和特殊;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从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文艺学和新闻学相结合的课程。因此,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这门课程是非常合适的,也是必需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新闻学、文艺学的专业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文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以1921年至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文化实践为授课内容和研究对象,并以此扩展至以新闻学专业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和实践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文化、新闻、宣传等重要论述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使得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将理论与现实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准确的政治方向,并指导今后在专业方面的研究、实践。

四、结语

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相对于新闻学专业、文艺学专业、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课程教学而言,既密切相关,有着很多共同点,更体现出一种学科融合课程教学的自有的特点与差异。这门课程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相关专业的老师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对于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思路、方法等,必须在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地调整,使之更加趋于完善。

注释:

①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参考文献:

[1]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畅广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4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 htm,2016.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标号:16TQB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继先

上一篇:行政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研究论文下一篇:浅谈数学方法评价教学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