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地法治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加之长期以来我国法制建设不完善,造成我国一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治意识不强,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屡有发生,对我国总体法制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业基地法治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工业基地法治建设论文 篇1: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摘要】作为中国颇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以及资源开采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期间,因为曾遇到计划经济体制上的诸多矛盾问题,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由计划经济过渡于市场经济时发生改造进度较慢,甚至出现产业发展停滞的现象,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发生了动荡变化。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就已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证明再次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内的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如何使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加强信息化的发展,是我国顺应经济发展大潮的重要趋势。在我国经济与科技得到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信息化以及工业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机遇,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联,探索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道路。

一、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时代条件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内重工业以及能源与商品粮重要基地,并且在石油化工和冶金制造等方面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格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最终实现伟大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具有自身发展的重要优势;另一方面也拥有外部环境强大的支持条件。

(一)内部优势

1.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化基础。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工业化为其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基础以及资金基础,加大了信息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使信息化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市场中。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积累起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数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据有效数据显示,约近全国工業资产的20%左右。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一套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其石油开采以及钢铁、金属冶炼、机械制造以及汽车、造船业等技术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作为重化工业基地,鞍钢、大庆油田以及一汽集团都为老工业基地信息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信息化的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信息化对于新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所以信息化能够带动工业化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从而实现在工业化中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信息化将工业化的资源范围进行有效的拓展以后,在工业的发展中也逐渐增加了对信息资源的发展需求,增加了其发展的地位。同时信息化对于人才的应用提出更高的需求,将全面地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进而提升工业化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目前,东北三省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处于较好地位,信息化的指数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证明了三省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东北三省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不断创新开发,在国内均处于优势地位。

3.东北三省地区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目前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人才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因此科技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重要的地位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内设有高等院校140多所,为我国输送众多的优秀人才,并且据有关数据统计,拥有初中以上文凭的人口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所以优秀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工作者,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人才保障。

(二)外部条件

1.当今时代的发展大潮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因素,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就要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国家的信息能力提高从而提升整体的综合国力。现代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适应这种市场规则,在发展大潮中不断推进工业化。通过在发展中明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将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适应市场竞争。

2.国家从十六大就开始提出加强信息化的发展政策,提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目标,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之间发展的本质紧紧掌握住。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重要的实践,符合我国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

3.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了知识结构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技术的进步。东北三省地区在朝着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技术方向大力发展,因此对于推进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挑战。

二、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施途径

(一)坚持信息化同工业化相结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原则

作为信息产业本身而言,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信息产业对传统的工业也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能够让传统的工业得到发展的活力。同时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支持,如果脱离开工业化,信息化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将信息化同工业化相结合发展,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根据当下时代发展的变革,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由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目标,就应该将思想观念不断进行更新,整理出科学的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进行结构重组。作为当下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对于信息的传递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信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得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获得了有效的组织协作,帮助生产组织方式得到精确化。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就是做好结构重组工作。

2.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的发展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率,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在产品的生产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科技含量。

3.创新管理的手段。应用现代的信息手段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行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所需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理念以及管理体系做好升级,将企业的信息、决策以及执行三方面做好集成化的需求,从而使决策的质量提高,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4.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电子网络本身具有的便捷性能够将市场的动向进行良好的把握,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将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与市场发展紧密联系,能够迅速地做出各种反应,并且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关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完善和健全信用监督体系。

(三)建立起支撑信息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要想发展好信息化技术产业,就要大力发展设备制造业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营造出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局面,以工业化的观念与方法推动工业化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大规模。信息化是重要的手段,而工業化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因此现代化就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紧紧把握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以及战策,在重要环节上寻求更大的突破,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大力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的工作力度。同时加强对于工作体制和法治建设的力度,为实现信息化工作带来更多的保障。

三、结语

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信息化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为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发展的契机,征求更高的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参考文献

[1]王为.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天阔.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4]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5]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6]王颖.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易大东.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D].湘潭大学,2012.

[8]刘世薇.东北地区可持续城市化潜力与途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

[9]李欣欣.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0]吴超.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沈阳经济区发展导向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1]王苡彤.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2]李飒.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3]孙力男.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公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徐斌(1984-),男,辽宁大连人,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制造产业。

作者:徐斌

工业基地法治建设论文 篇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有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加之长期以来我国法制建设不完善,造成我国一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治意识不强,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屡有发生,对我国总体法制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对法治建设的重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离不开法治建设,更离不开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法律服务;法律意识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作为生活在老工业基地的法律服务者也认识到此时的机遇和挑战,身为老工业基地的法律服务者应拿出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一点力量。

一、回顾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都曾排在全国的前列。就拿辽宁来说,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煤炭企业及其他工矿业的生产、销售都位居全国前茅,东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也是有名望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曾使辽宁人自豪过、东北人自豪过,也使我国自豪过。

二、改革开放后老工业基地与发达省份的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东南沿海首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特区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内陆其他省份也分期直上,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这使得原本名列全国前茅的省份,如今变为全国倒数的省份。这一现实生活在老工业基地的人们深有感触,党中央、国务院更是看得清楚,故及时做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决策。

三、现今老工业基地法律意识的差距

由于我国的历史等诸多原因,公民的法律意识一直相对淡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律意识也不例外。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法律服务者应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点什么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应建成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此看出我党及政府已认识到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并决定用法律治理国家。我们作为知法者应为政府依法治国决策献计献策,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基础,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贡献一点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更快地使东北老工业基地迎头赶上;只有尽快实现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兴旺发达,东北老工业基地才能迅速振兴。

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有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一)国内外形势需要法律服务

我国现在已加入WTO,国际经济交往应是在严格条框范围内有序活动的,国际交往是在一个讲公平、讲诚信的游戏规则中运行的,讲的是法律秩序。经济交往规则的制定、实施、贯彻、落实,离不开懂法之人,更离不开高素质的知法之人。多年以来由于我们国家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在国际交往中曾经吃过无数次亏。曾有统计表明改革开放初期,有过国内出口货值总和还不能弥补赔偿外商的损失数额的情况。总之,由于不懂规矩、不懂法律造成的损失太多了,由此给我们留下了教训也是深刻的。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学法律、不懂法律、不运用法律造成的。这种现象表面上看似与我们大多数人自身利益无关,但实质上都直接或间接的会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这种现象的解决需要决策者提高法律意识,需要每个公民增强法律意识,法律工作者更需提供优良的法律服务。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这些知法者更应加倍努力,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法律水平献给国家、献给企业、献给我们的每个公民、献给正待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国家机关和公民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服务

国家制定政策和企业经营都离不开法律,老百姓的生活也与法律息息相关。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法律近五百件,行政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就更多了,但老百姓知法者的人数还是较少,到律师事务所请律师打官司的当事人中十有八九不懂法律,刑事犯罪的被告人能够知晓法律的更是寥寥无几。在笔者遇到的一个案件中,一个因被同村村民殴打的妇女,找到打人者索要损失,遭到拒绝后,竟将自己的一家四口人搬到打人者家中居住,用此种方式冲抵医药费,时间长达一周,后由于对方报警使本案被害者变成被告。当法院审判时,被打的妇女说对方打了人不赔偿,到他家居住这是天经地义的,用他家东西,住他家房子,这就扯平了。这种以恶制恶的做法,在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大量存在。不进行法律宣传、法律教育何时才能杜绝这种现象。这说明每个法律工作者要走的路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我国农村未经依法登记就非法同居的农村村民大量存在,当双方一旦因感情发生矛盾而提起诉讼时,法院只能以非法同居关系处理,由此双方或一方大惑不解,认为他们是明媒正娶并且也举行结婚仪式怎么还成为非法同居的呢?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习惯,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重要得多。如此简单的而且与切身利益及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都不知,又怎能知道其他的法律呢?当看到不知法而犯法、不知法而吃亏上当的当事人时,作为法律工作者会常常感到心酸、心痛,为我们普及法律意识的道路感到艰巨,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国这些成千上亿的老百姓真正实现知法、守法、运用法呢?对于为数不多的律师,怎么能维护得了那么多单位和个人,那么多企事业、机关的合法利益?如此说明依法行政、依法维权、普及法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三)法律意识的提高将更好地带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干部依法行政,并以身作则,自觉学习法律,使得相当一部分机关干部、企事业法人和公民个人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开始为维权而争辩,为不明而探讨,老百姓咨询数量的明显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几年前老百姓大多到律师所就是找律师打官司来了,而如今来打听具体事情应该怎么办,事情这样做有无道理等等的情况大幅度增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从这些变化中看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希望和曙光。我们法律服务者也在一点一滴地进行法律宣传,并用自己的行动勇敢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为了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早日振兴,要奉献出法律服务者的全部智慧。国家兴旺,民族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腾飞,时时离不开知法、懂法、守法的全体公民的参与。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而如今是到了以法为鉴可以晓规则的时代了。希望法治观念能逐渐深入人心,让大家都知晓法律,都知晓规则。东北老工业振兴离不开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作者:夏立东 夏碧婷

工业基地法治建设论文 篇3:

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

摘 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保障。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状况?就东北某市的调查可以认为,在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政行为的随意化、利益化,行政监督的弱化;审判质量和效率不高,司法监督不力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法治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迫切需要法治环境的支撑。应加强地方立法,适时出台地方法规、规章;提高认识,努力建立行政执法、司法的良性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各要素互相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体的转制,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等。这些要素的综合状况如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展和成效,丧失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制约或阻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其中,法治环境的保障是振兴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振兴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本文试图就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现实状况对法治环境的迫切要求、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东北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 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东北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 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 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 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

2 司法现状的分析

(1) 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 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 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 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 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 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 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 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 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 应加以研究, 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 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 解决矛盾和冲突, 做到有章可循, 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 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 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 又要稳妥; 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 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 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 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发布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 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 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 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 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 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实际,法治教育仍需加强。首先,在对教育对象的法律认知程度的评估上,应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年增强,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化,对法律的应用趋于理性。同时,不同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治教育应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对有些法律进行重复性教育,又要注意对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曾经进行过的教育,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虽然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时间较久而导致有效性弱化等,对于有些教育对象,仍有继续教育的必要。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或者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当有重点地选择与教育对象和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再次,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除专门机关的常规性的、有组织的授课性教育外,还应注意其他有效方法。如编辑法规汇编、案例选编等资料发放给教育对象;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开辟专门的法治栏目,形成立体交叉的教育环境;通过“三下乡”等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宣传;利用现代网络手段,调控上网内容和网络交流方式,进行法治教育。

最后,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上,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时了解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法治教育的范围广泛,程度深入,取得实效。

Providing a Laworder Ruling Environment for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ZHAO Xing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Key words:Northeast China; old industrial base; laworder ruling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王薇)

作者:赵兴宏

上一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论文下一篇:知识产权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