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2022-04-16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编纂、审议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颁布实施必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第一,顺应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法治建设民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篇1:

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修改完善,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又是民生问题。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正如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民法典草案时所说,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載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编纂民法典,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新华评

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篇2:

民法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编纂、审议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颁布实施必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第一,顺应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民法典主要以民事权利为主线而展开,在系统确认民事主体所广泛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明确权利的行使规则,并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民法典构建了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可以说,民法典在价值导向上始终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追求,顺应了人民群众更好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第二,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编纂民法典,既“编”又“纂”。“编”就是将原有的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进行综合,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整理。“纂”就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来确立新制度,从而把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提升到新高度。民法典的制度和规则设计致力于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广泛多样的利益需求,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构建更加完备、更加有效的民事权利体系。编纂民法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民事权利法定化、具体化。这就要求构建更加完备、更加有效的民事权利体系。在民法典中,关于财产权、人身权、人格权等的各项规定以及对民事权利遭受侵害时的救济方案,充分彰显了对权利的尊重、对个体尊严的维护。民法典物权编进一步完善物权保护制度。民法典合同编加强对合同债权的保护。民法典人格权编全面加强各项人格权保护。

(来源:2020年6月9日《人民日报》)

切实贯彻实施民法典 谱写法治中国新篇章

第一,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举措。民法典頒布实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需要。民法典颁布实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第二,科学把握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这为我们理解把握、贯彻实施好民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政治性,把握正确方向。立足人民性,践行司法为民。强化统筹性,协调有序推进。聚焦实践性,狠抓贯彻实施。注重创新性,做到与时俱进。第三,切实抓好民法典的贯彻实施。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民法典的贯彻实施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工作密切相关,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各环节职能。司法部将切实履行职责、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动贯彻实施。把握着眼点,纳入法治大格局。找准结合点,助推发展强保障。紧盯着力点,唱好普法“重头戏”。 强化关键点,做好实施大文章。抓实落脚点,提升人民满意度。

(来源:《求是》2020年第12期)

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民法典立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法治保障。民法典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有效回应我国现实问题。第一,民法典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座里程碑。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二,民法典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注重保障民生,回应人民关切,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第三,体现中国特色,回答时代之问。法律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民法典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有效回应了当前我国现实问题,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风貌。

(来源:2020年6月19日《 人民日报》)

民法典人格权编的重要社会价值

人格权编是整部民法典的最大亮点,不仅使民法典能够鲜明地体现尊重人格尊严和保护人格权的人文主义立场,而且紧跟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要求。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在世界人格权法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第一,是对人格权法立法体例的创新。第二,是对人格权权利性质的创新。第三,是对人格权权利体系的创新。第四,是对具体人格权权利类型的创新。第五,是对人格权权利内容的创新。第六,是对人格权行使规则的创新。第七,是对人格权保护方式的创新。第八,是对人格权具体保护方法的创新。民法典人格权编作出上述这些创新规定,使我国的民法典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相信,民法典人格权编无论是立法体例还是立法内容上,都是成功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法典人格权编代表了我国对人格权正面确权和积极保护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我国社会对人格尊严和人格权的普遍尊重和全面保护。民法通则的“民事权利”一章仅仅用7个条文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就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在30多年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笔者相信民法典用51个条文全面规定人格权,在我国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法律调整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一定会使我国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人格权的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

(来源:2020年6月22日《 北京日报》)

法治政府与公正司法是民法典实施的重要保

障和标尺

第一,民法典规定了广泛而全面的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为政府公权力的规范行使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提供平等保护。民法典非常强调私权的保障,为公权力的行使确立了明确的依据。民法典还为公权力机关设定了义务。第二,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民法典规定市场主体、确认财产权利并提供详细的交易规则,为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法典既强调合同自由原则,又注重合同正义价值尤其是弱势一方利益的保护,为正确处理市场主体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第三,民法典保障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时代的积极性。民法典分为总分结构,共计1260条,都是围绕着规定民事权利的类型和内容、指引民事主体如何行使权利以及民事权利受侵害如何救济而展开,以保障民事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民法典为民事主体依法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精神的培育创造了基本条件,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第四,民法典规定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和救济,取决于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各级司法机关享有的审判权与执行权是解决民事商事纠纷、保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主要机制。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目标和灵魂,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必要方式与检验尺度。各级司法机关应当依据民法典的具体规范、制度及其表达的价值理念,秉持公正司法,通过审判实践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2020年06月23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民法典是政府機关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属于“民商法”这一法律部门,是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但它不排斥同时作为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第一,《民法典》是划定政府机关公权力边界的法律依据。《民法典》为政府机关划定公共事务与社会个人事务的界线,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第二,《民法典》对政府机关的某些行政行为直接提出了要求。政府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民法典》上的具体规定作出行政行为。第三,《民法典》为政府机关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和确认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法典》为民事主体设定了广泛的民事权利,这些民事权利,不仅理所当然地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受到行政法的保护,受到政府机关的行政保护。第四,《民法典》直接阻却政府机关行政行为对民事权利可能产生的不法侵害。基于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不仅不得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法上的权利(行政权利),同样也不得侵害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权利(民事权利)。第五,《民法典》直接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设定了行政法义务。营利法人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这就表明《民法典》为民事主体从事某项民事活动设定了行政法上的义务。它表明,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也必须依法接受政府的行政监管,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第六,《民法典》的很多精神原则已被行政法吸收,两大部门法在精神上越来越具有融合的趋向。现代的政府管理已越来越多地引入民法精神、民法制度和民法方法。

(来源:2020年6月24日《 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朱 健

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篇3:

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与前景分析

[摘 要]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是讨论我国的法治化建设的道路应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谈起,在经历了曲折之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文章旨在分析法治建设的历史进行的基础上,对我国法治化进行分析,以期待更好地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法治;建设;进程

一、法治的概述

我国的社会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发展阶段依旧离不开对法治的建设和探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法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时期,讨论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并针对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法治前景进行展望还是十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要讨论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首先要明确法治的内涵。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多含义的概念,最早关于法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对于“法治”的内涵做出了解释,认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大家的普遍服从”,这被认为是最早关于法治内涵的界定。大多数人认可的现代法治是形成于十三世纪的英国,是由英国著名的法官柯克在与查理二世国王的争论中提到的,柯克指出了“法律是国王”的论断,被认为是揭示了现代法治的最基本的内涵,即法律至上。其论断影响了人们后来对于法治的探讨,例如,英国著名法学家戴雪从民主权与有限政府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所谓法治的法律上性。

可以说,法治的概念是源于西方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其自身的国家形态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引入西方法治的概念之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经行了一些中国化的解释。引用王利民教授对于法治的内涵的概括,即包括法律至上,良法之制,人权保障,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五个方面。

可以说,王利民教授这五方面的概括也同时指出了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五个基本方面,在明确了什么是法治之后,笔者就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中来探讨我国法治建设的相关问题。

二、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是政治文明进入民主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的程度。新中国建立之后,法治建设在曲折中逐步发展,下面就具体回顾下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笔者在此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讨论。

(一)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

讨论我国的法治建设,一般认为是从1954 年宪法颁布开始的,自1954年新中国宪法颁布之后,土地法等适应当时社会迫切需要的部分法也相继得以制定,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新中国建立初期,在1954年宪法的带动之下出台了数十部关乎国计民生的法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雏形得以初步建立。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萌生起步阶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我们的政权还刚刚建立,各项制度还处于探索时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法治建设在当时还只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线路的规范。

(二)法治建设的停滞阶段

自1959年到1976年,法治进入停滞甚至倒退阶段,许多法律形同虚设,不再发挥其社会规范的作用,“法律虚无主义”盛行,就更无从讨论强调法律之上的法治建设问题了。

(三)法治建设的恢复阶段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法治建设停滞的阶段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新思路的转变,法治建设又开始走入正轨。这一时期,法律重新得以定位,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我国的法治建设开始被重视并切实提上工作议程。随后。国家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并相继制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在内的九大部门法,法治化建设的步伐明显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日趋完整,法律的地位逐渐被强化,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一时期的法律也是国家主导的,多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四)法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备阶段

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另一标志就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的把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理念的正式明确和宪法保护,为我国法治建设开辟了又一新的阶段。在此之前的法律建设多是停留在“以法”治国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正式转入了“依法”的阶段,实现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自此之后,我国的法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工作都顺利开展并取得瞩目的成效。法律的制定也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如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在22条中强调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7年制定《物权法》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各项财产安全,之后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法治建设上的一大重要成就,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随后的其他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和大量司法解释的出台,对法治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法治建设成就分析基础上的前景展望

可以说,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从起步至今,虽然也经历了挫折,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国家单向主导立法、权利在法律运行当中的限制、法律体系不尽完善、人民参与化程度偏低等不足,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法治建设依旧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分析其取得成就及取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总结之前法治建设的经验,为之后的法治建设的道路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下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新中国建立初期与现在法治建设相比较,很容易看到国家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行政及相关工作的格局和思路,法律建设当然也不例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得旨在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供操作的社会规范的法律得到重视。因此,在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情况下,确立依法治国,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仍然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对于法律的重视依旧不会变,法治建设依旧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法律至上的理念指导下重点立法,保证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至上是法治内涵最核心的部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中也看到,法律至上理念的确立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步骤。当然,法律至上和法治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形成,这首先是立法的工作。要在立法上讨论法治,就涉及到对于法律的评价,即在通说的观点中认为,只有在“良法”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讨论法治,这就要求立法工作不仅要制定符合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完备的法律,还要保障制定法律的正当性。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各因素日新月异,法律的制定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法治观念的转变下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以及配套法律服务和保障制度的建立

法治观念的转变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法治观念的进步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步伐和速度,在法治观念转变的基础之上,关于法治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够落实。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时俱进的指导之下,法治建设不再停留在有法可依的阶段,更加注重行政过程中的法治和执法司法过程中法律正义的体现,讲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调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于政党机关和行政司法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此外,现代化的法治理念还要求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法律服务和保障机制,形成完整的法治建设格局,从而实现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四)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要求下更加注重法治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要求之一就表现在人民群众的法治参与程度上。我国法治建设初期由于社会制度法治理念等都处于起步阶段,法治建设多是国家主导的单方向展开的,但是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深入,人民群众法律素养的提升,对于法治化建设参与的要求逐渐显露,保证人民的法治建设的参与,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今后法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小结

总之,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理念的因素,更好地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对明确我国未来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我国今后法治建设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 (第二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375.

[2]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2.

[3]刘礼忠.法治与人治异同论[J].法制与经济,2009(12):19.

[4]刘茂林,王从峰.社会建设的宪法学意义——兼论中国宪法及宪法学的未来发展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8.

[5]杨淑珺,朱宗侠.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困境[J].兰州学刊 2007(6):114.

[6]信春鹰.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J].红旗文稿,2008(18):31.

[作者简介]姚兵,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谢龙,湖北羚圣律师事务所。

作者:姚兵 谢龙

上一篇:淮安水利科技论文下一篇:矿井绿色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