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法治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布局法治、推进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一篇:法治建设论文范文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作者简介:李国玺(1964-),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平凉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教学与研究。

【摘要】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非常丰富,有不少亮点和新意,特别是在法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今后不断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治建设;法治思维;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党的报告首次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新思路、新要求,真正抓住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实质,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涵义

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但何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这些文件都没有明确的界定。目前学界对“法治思维”的认识也有差异。有的认为,“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1]即法治思维是一种方法论和观念形态。有的认为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即人们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形成决定的思想活动的过程。[2]即法治思维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思维过程。有的认为法治思维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3]即法治思维是价值观。笔者认为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即进行决策、执行和解决社会矛盾时,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手段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的思维判断过程。而法治方式是依据法治思维,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作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辩证统一体,法律执行者要有法治思维,才会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法治方式是法律思维的具体应用形式,法治思维需要外化为法治方式,才能对治国理政发挥作用。

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直接影响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1954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了五四宪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健康发展轨道。但从1958年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徘徊和破坏时期。1975年宪法仅有30个条文,而规定公民权利的条文只有2条,并且是先规定公民的义务后规定公民的权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平反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从此开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五大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国家意志;党的十六大首次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明确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基于对历史的总结反思;对现实的认真分析思考;对未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中国梦的实践提出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对领导干部提出法治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自上而下不断推动的显著特征,只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坚决反人治、反特权,才能使依法治小康和法治国家的目标如期实现。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依法治国方略提出后,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总的指导思想、要求和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吹响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号角;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十年时间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使法治政府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从八个方面对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出了明确、具体、全面的规定,标志着法治政府建设进入攻坚阶段;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从九个方面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并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从而使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与法治政府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当前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最大红利和迫切要求,但是面对如何改革,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负责实施法律法规的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对于社会的有序运行和法律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和部门首长负责制,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水平将直接决定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法治水平的高低。[5]因此,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自觉需求。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直接影响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效。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大量凸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如,江苏省赣榆县某镇政府擅自截留农民3000多亩征地补偿款和安置费。镇长顾某面对记者采访时,却理直气壮地说,“为防止村民坐吃山空”,“为群众利益,有时需要勇气违反规定”。[6]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要真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法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美国不到3亿人口有200多万家社会组织,目前我国仅有45万多家社会组织,并且行政化色彩较浓。村委会、居委会都行政化了,在基层社会管理方面职能弱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得不到有效执行,村民、居民对村委会、居委会难以监督,与县乡、民政、农牧等部门领导的法治思维能力不强有密切关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法律至上,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管理各行各业、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预防和惩治各种犯罪,人民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7]才能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才能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作用。

从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能有效保障人民权利、回应人民诉求、满足人民期待。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过程,就是法治精神不断養成的过程。而法治精神是以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为基础,以保障权利为核心,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的价值体系。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运用能力的培养

法治能力是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但“法治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经过勤奋学习实践获得的。因此,形成“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实践的过程。

(一)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执政为民、权力制约等法治思维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前提。“法治思维”要求人们在思维习惯中养成运用法治价值来进行思考的习惯,“法治方式”则注重法治价值对人们行为的直接指引和规范作用。如果不能养成“法治思维”,就不可能在实践中准确有效地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8]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首先就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来让领导干部了解法律、理解法律,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包括新入职的、调任的公务人员在内的具有整体性的法治培训。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每年都应该有相应的法治培训课程,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重点学习、掌握与自身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领导干部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在行使权力时考虑职权的运用是否合法,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行政裁量的时候是否体现了法律平等的精神;在行政决策时考虑是否体现了民主参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审查。其次,要引导领导干部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时,要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办事,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在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时,坚持以法治思维方式为基本方式。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行政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实现政治效果经济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

(二)要建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法治的标准来规范官员的执政行为

针对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要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重视提拔使用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好的优秀干部。通过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9](三)通过外部制度环境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仅仅依靠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运用法治思维是难以持久的,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是要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受制约和限制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加强问责制度的完善,不断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对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领导干部不断自觉培养和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二是深化改革,限制权力。法治的基本目标就是控制权力,保障权利,防止权力滥用。认真落实和执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权为民所赋意味着法律每明确一项公民权利,就等于同时宣告了国家权力的禁区。

法律不以民主为实质和灵魂,不对人民的全部社会权利予以落实和保障,就会成为少数人政治游戏的特权和人治的强力工具;而民主,不以法治为其根本形式,通过系统的程序和规则落实为法制,民主就徒具形式。只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通过法治来体现和保障民主,才能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百年追求的法治梦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莫纪宏.识读“法治思维”[N].辽宁日报,2013-01-22.

[2]姜明安.再论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J].湖南社会科学,2012(4).

[3]胡远宏.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N].法制日报,2013-04-0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

[5]艾强.从法治理念到法治能力[N].人民法院报,2013-4-28.

[6]刘巍巍.官员雷人言语跌出背后是权利傲慢[EB/OL].新华网,2013-04-09.

[7]徐立.法治的春天[N].光明日报,2013-03-30.

[8]莫纪宏.识读“法治思维”[N].辽宁日报,2013-01-22.

[9]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作者:李国玺

第二篇: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布局法治、推进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九大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治国理政重大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全面”,重点在“小康”。就“全面”而言,我们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的小康,而且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小康;就“小康”而言,不仅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只有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才能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只有坚持“三个一体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才能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及时确认和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

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一定要全面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推进。只有坚持“三个一体建设”,实现联动和集成,才能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汇聚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磅礴伟力,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壮丽诗篇。

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铁的纪律和制度管党治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建好笼子,全方位扎紧笼子。只有坚持“三个一体建设”,实现国家、政府、社会各层面制度体系全面覆盖、系统完备、衔接协调、运行有效,才能保证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确保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坚持“三个一体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建设都难以有效推进。

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规划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是贯穿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主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重点、作出部署安排,坚决贯彻落实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范。在我国,各级政府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职责,是制定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重要主体,是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感受公平正义最直接的国家机关。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的认识和评价,很多来自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认识和評价。因此,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主体工程和重点任务,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法治国家基本建成的主要标志。建设法治政府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各级政府是否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能不能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行为选择,直接决定法治社会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筑牢法治社会根基。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众。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只有全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才能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要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全民普法,促进全民守法,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调动全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深入推进“三个一体建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三个一体建设”。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贯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涉及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党内法规各个方面,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紧紧围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目标要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统筹做好推进“三个一体建设”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统筹做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顶层设计,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坚持发展导向,坚决破除妨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顽瘴痼疾,做到稳中求进、守正创新、试点探索、防范风险。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和司法不公等现象,积极作为,将其作为建章立制、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

坚持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三个一体建设”既要坚持系统论,做到整体设计和推进;又要坚持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尽快取得实效。法治政府建设在“三个一体建设”中居于贯通上下、带动整体的枢纽位置,要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力度不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全力抓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大力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切实加强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和备案审查,着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和责任落实督察,确保党中央确定的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如期实现。

坚持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三个一体建设”。越是事态紧急、情况复杂,各级党委和政府越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越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明确任务责任分工,全面依法履行職责。坚持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依法治理、依法办事能力。

压紧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方向、进度和成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要严格执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强化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逐级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时进行约谈诫勉,严肃批评、严肃问责。

(摘自4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为司法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作者:袁曙宏

第三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湖北物价机关探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而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湖北省物价局作为省政府直属机构,既是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也是行政执法的窗口部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机关建设,努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价格调控监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适应新常态,充分认识法治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均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省委十届四次全会要求提高依法治省水平,建设法治湖北。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法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责任感,加强领导,务实创新,以法治机关建设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标的具体举措,作为全系统推进“法律进机关”的载体和抓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上下联动,加强法治机关建设的统筹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编制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法治机关建设规划(2013—2018年)》,明确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的法治机关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今年是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领导,不断强化法治工作力量,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各项法治机关建设工作。要根据全面深化价格改革的新形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和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的新情况,针对机关制度建设、决策机制、行政审批和监管、公开透明等方面的新要求,提出法治机关建设的具体任务措施,并做好落实工作。尤其要选择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开展专项治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建设的实效。省局要不定期在全省物价系统组织开展行政决策及行政执法行为督查,并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各地开展交流,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形成全系统协同推进法治机关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扎实工作,深入推进法治机关建设任务的落实

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按照省委关于“法治湖北”建设的总体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法治机关建设工作。在职权法定方面,要根据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对现行有效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完成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任务,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在运行规范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若干规定》,建立或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以规范定价批费行为为重点,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部门会商和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强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全面提升行政行为规范化水平。在公开透明方面,编制行政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开范围和渠道,加大政策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制度。在权责统一方面,落实“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要求,规范行政裁量权,加强权力监督,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接受各方面监督的制度,拓展群众利益诉求和协商渠道,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信访工作质量,贯彻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规定,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在廉洁高效方面,按照手续简化、程序优化、在线运行、限时办结的要求,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行网上审批,完善网上执法平台建设和网上办公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通过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用制度促进和提升行政效率,全面提高价格管理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四、突出主题,大力宣传法治机关建设成果

要紧紧围绕法治机关建设这个主题,结合今年价格工作要点和价格宣传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推动法治机关文化建设,使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的法治机关建设目标在全系统深入人心,树立物价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并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服务大局效应。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门户网站、专题展板、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大力宣传法治机关建设的典型做法。要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探索采用政务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增强法治宣传的生动性、实效性。要加强地区内、单位间的工作交流与互动,及时主动上报法治机关建设情况信息。要利用纪念《价格法》颁布实施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价格举报宣传日等时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宣传活动。

五、注重实效,切实做好以法治机关建设为主题的学习培训工作

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组中心组学习、工作研讨、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法治机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重要价格法律法规学习,通过“以案说法”、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强化法治理念,提高广大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对履行行政许可、定价批费、价格监管等职能的重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依法治价能力。对干部的年度考核和任职考察要评价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情况。

(作者单位:湖北省物价局,挂职任荆门市物价局副局长)

作者:叶艳东

上一篇:维修电工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地产销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