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开发利用及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点。当前,沈阳市进入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能源、资源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新能源当前发展状况分析,在对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因素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篇1:

站在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努力实现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跨越

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脉,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就等于没有现代市场经济。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表明:一个经济相对活跃的较大地域,需要而且必然会形成一个金融中心,以引导资本聚集、发挥引擎效应,进而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对于东北振兴而言,依托沈阳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有利于解决该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金融支撑问题,更有利于解决该地区所特有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进而对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依托沈阳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正蓄势待发

沈阳已经具备作为辽宁乃至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尽管沈阳在金融机构密度、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辐射功能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等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不论从沈阳经济区加快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客观需要看,还是从沈阳的基础条件来看,依托这座城市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可谓条件具备、恰逢其时。

(一)优越的金融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相继获得“2004CCTV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殊荣,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我国确定的唯一“生态示范城”;在2006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评选中,沈阳与北京、天津同列三甲;当前,正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全面开展“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工作。这些多维评价与支持,印证着沈阳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环境优势。

地缘区位优势。在以沈阳为核心两小时车程内,汇集了鞍山、抚顺等8座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形成了资源丰富、优势互补、极具发展潜力的沈阳经济区。沈阳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优越的地缘区位,使沈阳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进关出海、走向世界的桥梁和枢纽。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目前有国际航线48条、国内航线60余条;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产业发展优势。沈阳现有工业门类142个,在全国生产的210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三分之一,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其整车品牌就有中华、宝马等8个,位居全国汽车生产城市榜首。机床集团生产规模在世界位列第五,其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沈重集团直径16米盾构机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全面振兴中的沈阳工业,正朝着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疾速迈进。

科技支撑优势。沈阳汇聚了高等院校26所,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20余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余家,两院院士29位,各类人才130余万。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科研体系。纳米、腐蚀控制、机器人、数字化等高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生物技术与制药、现代农业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对外开放优势。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已与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8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资合作。美国通用、德国宝马、法国米其林等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阳投资建设了70余个项目。这里重大国际活动频繁,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世界生产力大会”、“APEC劳动保障高层研讨会”、“韩国周”和“制博会”等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国际活动。

政策倾斜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先后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以及“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称号。近日,沈阳经济区申办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审批程序的关键阶段。这些宏观政策导向,给沈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使这里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二)坚实的金融发展基础

雄厚的金融产业基础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在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沈阳的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新时期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金融空间布局初步形成。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作为除上海陆家嘴以外唯一的金融商贸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品牌效应,是建设金融中心极其珍贵的金字招牌和宝贵资源。沈阳金融街不仅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而且现实发展势头强劲。东北区域金融资源在沈阳中心城区核心地域的高密度集聚,日益显现出强大辐射和带动功能。

金融机构高度集聚。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货币金融调控和全省金融业监管中心,具有明显的金融政策信息中心的优势,初步成为区域性资金汇集和银行结算中心。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总量已达85家,业务辐射范围已经延伸到沈阳经济区、东北三省和环渤海地区。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转顺畅的金融机构体系。

资本市场方兴未艾。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活跃的资本市场。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已与省内10余个地级市产权交易所实现联网,搭建起了国有产权、金融资产、权益性资产等5个交易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省的市场网络,其市场规模和经营业绩在全国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中位居前列。2009年,全市证券交易额实现11799.39亿元,同比增长53.6%;上市公司总量已达39家,位居东北诸市之首。

金融“洼地”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沈阳的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其银行存贷款余额已占全省的1/3、东北地区的1/6,已经成为东北地区货币信贷规模最大的城市;其货币回笼稳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是东北区域各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处理数量最为集中的城市。鞍山、抚顺、锦州等5城市银行机构已率先进入沈阳联网系统,强化了沈阳作为东北地区货币集散地和货币储存调拨中心的功能。

金融创新纵深推进。沈阳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沈阳黄金交易中心”组建工作顺利推进;争取设立全国性“钢材期货交割仓库”和沈阳钢材期货交割中心建设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中国钢材期货第一笔交割已在沈阳完成;设立“渤海商品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争取设立上海石油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获省级金融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资格。

二、依托沈阳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景展望

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是创新强国的需要,也是金融强国的要求;不仅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更是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立足沈阳、放眼东北、面向东北亚,科学谋划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确保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在高起点上快速推进。

(一)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

前瞻“十二五”时期及未来十年,沈阳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是:以建立产业金融创新体系为核心,按照优化金融生态、整合金融要素、发挥竞争优势、积聚专业服务的基本思路,高标准构建“两大特色功能中心”(即:东北区域产权交易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能源金融中心)和“八大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即:东北区域性国际资金聚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市场业务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区域金融监管中心、区域金融信息中心和现代商贸中心),以此加快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进而增强国家的金融及经济安全。

提出这一战略定位,充分考虑了东北地区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分析了沈阳在东北等经济区域乃至全国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劣势等因素,着眼于发挥多层次区域的竞争优势。并基于全国的金融分工格局:长三角的上海,以交易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定位于全国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交易市场;珠三角的深圳,以服务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定位于满足储蓄投资和其他商务需求为主;环渤海和京津冀的天津,以创新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定位于金融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作为以沈阳为依托正在建设中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要区别于上述其他金融中心,其定位就是以产业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形成以满足资本品生产需要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资本品的生产对金融有特殊的要求。资本品生产属于生产周期长、需求周期变化快、原材料价格变化影响剧烈、能源耗费强度大、技术创新相对缓慢和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的资金密集型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般要求生产商与资金供应商有比较良好的关系,要求资金供应商的成本相对低廉和稳定,而且要求资金供应商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正如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和德国的综合银行制度的历史所表明: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产业型金融对装备工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在定位于产业型金融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产业型金融如何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因此,沈阳的最好定位就是建立产业金融创新体系。

(二)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步骤

围绕实现上述总体战略提出的“两大特色功能中心”和“八大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需要有规划、分步骤地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政策争取阶段(2010—2011年)。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仅是沈阳、辽宁或者东北地区的诉求,而且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应积极争取把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国家正在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同时,积极争取把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容纳入辽宁省乃至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中,使其成为全国金融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订《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创建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出积极的贡献。

基础建设阶段(2011—2015年)。积极做好金融中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基本完成东北区域产权交易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市场业务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区域金融监管中心等“八大中心”的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产业型金融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

发展和创新阶段(2015年以后)。这是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突破发展瓶颈、大力创新的重要时期。在继续服务好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完成东北亚国际能源金融中心和东北区域性国际资金聚集中心的建设任务,力争全面实现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

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新时期赋予沈阳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这座城市乃至东北区域实现战略地位历史复兴的重大机遇。我们深信,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作为行进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征途中的“活力之都”和东北地区重要的金融领军型城市——沈阳,一定会不辱使命,把握机遇,完成好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历史重任。可以预见,一座现代化的“金融之都”必将矗立在东北的大地上!

作者:彭 林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篇2:

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开发利用及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点。当前,沈阳市进入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能源、资源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新能源当前发展状况分析,在对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因素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发布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发布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

建建筑, 2004,(04).

[5]周凤起.中国风能发展的形势和挑战[J].新材料产业, 2009,(08).

[6]敖秀芳.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J].

中国商界(上), 2010,(04).

[7]世界风电产业发展迅猛[J].电站辅机,2002,(4).

作者:周雪松 邓瑛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篇3:

生态文明视阈下建设美丽沈阳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 建设美丽沈阳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普遍共识,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在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城市绿化、污染排放控制、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但仍存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够、农村城市发展不平衡,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等难题。尚需强化生态思想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协调等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沈阳;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 崔泽田,沈阳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哲学,辽宁 沈阳,110044

一、引 言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扬弃,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建设“美丽中国”即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之美、生态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各地生态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城市,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沈阳方面成效显著,解决遗留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治理空气水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面对新问题,并与其他生态建设较好的城市相比较仍然任重道远。

二、建设美丽沈阳的实践成果

沈阳是我国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实际居住人口800万以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阳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生态资源匮乏,环境治理能力有限,形成了传统工业城市烟囱林立、天空灰暗、扬沙频繁、河流污染的典型景观。较差的生态质量制约着沈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经过多年努力沈阳市生态面貌已焕然一新,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一)已全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生态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基础指标。2000年以前,沈阳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95%,人均绿地覆盖面积为4.7 m2。森林匮乏造成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空气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扬沙频繁等问题日趋严重。2001 年,沈阳市政府做出“生态立市,建设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思想。随后5年中通过投资 55 亿元,新栽各种树木 1900 余万株,新增绿地 69 平方公里,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27%,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40.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2 m2,构建了中心城区以“一山、一带、两环、五楔”为骨架的绿化体系,远郊及农村以“一带、两网、三林、四洲、五千点”为骨架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形成了沈阳市林网、水网相间独特的绿化格局。达到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2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的“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随后又经过三年的大力投资与建设,到2008 年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沈阳市为“国家园林城市”。到2012年底,沈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2%,绿化率达到37.75%,实现中心城区园艺化、周边城区生态化、社区庭院景观化,全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沈阳市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水平不断提高,为美丽沈阳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传统工业生产体系中高污染物排放是造成城区及远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沈阳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近年,沈阳市通过调整结构、强化管理的综合措施有效削减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10年底,沈阳市启动的109个减排项目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2.87万吨,累计削减率达24.4%,二氧化硫存量减排1.89万吨,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31%。沈阳市全面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健全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历史遗留的铬渣山问题已经有效解决;完成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量达到584.06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6.76%;沈阳市连续5年实现危险废物零排放。其中,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 以上。

(三)水、空气和声音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沈阳市重点推进污染源治理。通过对污染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关停不符合标准的造纸厂和落后产能企业,整顿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化工、制药、食品等企业;取缔饮用水源周边违法企业,消除了饮用水污染潜在威胁以确保沈阳市居民饮用水100%达标。沈阳市还以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为核心,通过新建和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持续提升。

在空气环境治理方面,沈阳市采取了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污染治理、拆小建大、推行集中供热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沈阳沈海热电有限公司等9家电厂脱硫设施改造,电厂机组脱硫率达到98. 6 %;完成大规模集中供热、拆除淘汰小锅炉,城市集中供热率达90%;沈阳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在声音环境治理方面,沈阳市实施了强化制度建设、优化规划布局、搬迁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噪声污染源、整治机动车噪声、集中整治社会生活噪声、严格监管建筑施工噪声、实施城市快速路隔声屏工程、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安静小区等声环境保护措施。沈阳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6分贝,达到城考指标(56分贝),网络达标率为93.3%。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沈阳市区域环境噪声已属较好水平。

(四)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

循环经济发展是美丽沈阳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沈阳市制定了《沈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以循环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 实现城市环境显著改善的总体构想。确定了沈阳化工集团、东北制药集团、华润雪花啤酒集团等大型企业为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结合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制定出了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推进了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并且,在沈阳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 80 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多项无或低废方案,其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累计削减废水 669 万吨,减排各类污染物2万吨。另外,沈阳市还大力发展康平、法库县风电,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地源热泵、煤层气利用等清洁能源;试建农村户用沼气池、桔秆气化站,推广生物质能锅炉等。当前,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正在沈阳市建成并逐步发展壮大。

三、建设美丽沈阳仍然任重道远

如今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秀的美丽沈阳已经成为沈阳全市人民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虽然经过多年综合整治,沈阳市生态环境水平已显著提高,但依据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沈阳市还需要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解决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态问题。

(一)沈阳市大气和水质量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首先是大气功能区质量还处于不稳定状态。2014年沈阳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192天,超标天数达173天,相比2013年达标天数仅减少19天。10月31日。沈阳首次出现了空气质量指数高达500的雾霾天气[3]。沈阳市经济快速发展,但生产能源依然以燃煤为主,加之秋冬季节农村焚烧秸秆以及取暖燃烧3000万吨煤炭造成PM2.5细颗粒和二氧化硫排放超标。另外汽车尾气污染加重,沈阳市机动车已突破百万辆,每年又以20万辆速度增加,大气严重污染的压力不断加大。

其次是水功能区环境质量仍有待提高。虽然2013年12月辽河、浑河及其11条重要支流河已全部消灭劣五类水质[4],但是沈阳北部沈水湾、仙女河、西部河流水质尚未达到四类标准。因此污水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城市水网建设仍有待完善。

(二)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匮乏,加之工业向农村转移,造成农村污染源有扩大泛滥之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较低,饮用水安全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乡村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生活垃圾治理等是生态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等重要,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统筹城乡综合生态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

(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使生态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沈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必将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涨,预计2015年能源综合消费总量将达到5513万吨标准煤,直接造成污染物产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了大量产品废物如报废汽车、废弃电器、废弃轮胎、电磁辐射污染等一系列新型环保问题。空气污染存在由“煤烟型”污染逐步向“煤烟+机动车尾气+城建扬尘+工业废气的复合型”污染发展。这些都将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形成新的压力。

(四)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沈阳市虽然已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在一些企业建立了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难看出,沈阳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末端治理的初级阶段,普遍以节能降耗、降低污染为目标,清洁生产,节水、节能、减污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现有企业或服务业所应用机器设备的技术生态化水平仍然较低,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轻视生态效应的观念还普遍存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建设美丽沈阳的思想引导

对建设美丽沈阳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是开展全方位生态建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人们才能真正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当作每一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让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意义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使政府和企业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而不是制度约束下的被动行为。使公众不仅成为美丽沈阳的受益者,而且成为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监督者和参与者。

(一)全面贯彻“美丽中国”理念来建设美丽沈阳

建设美丽中国,即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在政府、企业、公众中推广生态文化,全面贯彻美丽中国理念。形成建设美丽沈阳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创造城市自然之美,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增长需求的同时,营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优良生活环境;共同创造持续发展的和谐之美,自觉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取予有度,消费有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温暖怡人的人文之美,促进公众素养的普遍提高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们友善互爱、安居乐业[5]。让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珍惜土地和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由粗放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全面普及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

生态世界观要求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同时,将人、社会和自然看成有机的整体。人和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必须维护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价值观是对自然和环境价值的充分肯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永续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大量物质财富,而且要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的良好自然环境,需要节约合理使用有限自然资源,必须清晰认识到生态价值的实现往往是远期而不是近期的。生态价值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生态价值的受益者是全社会而非单纯企业本身,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应相协调。生态伦理观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要素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生态伦理要求充分认识动植物、水、空气和自然的价值,在自然面前人应放弃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高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把自己看成与自然生态平等的成员,与其他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沈阳需要加强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宣传舆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包括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以及公益广告等媒体舆论宣传功能,让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真正深入人心,启发每一个公民接受生态生活方式,普及生态常识、建立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激励发挥社会正面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评,弘扬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沈阳的优秀事迹等。

五、建设美丽沈阳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

沈阳市传统生产模式中资源高消耗、低利用以及废弃物高排放是当前生态问题的主要症结,双管齐下做好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可直接有效地解决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因此,应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帮助重污染企业或项目搬迁改造,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服务业聚居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以化工、医药、石化、造纸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类别企业的特点做好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对已建成的效益欠佳、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大力推行生态生产审计。对新建、改建、扩建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应大力推行生态技术,结合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产输入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生产末端实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或零排放。

(二)推进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环节。乡村生态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等方面,因此可在经济水平较高、发展较快的区县和人口集中的中心城镇,建设标准较高的集中污水处理厂;在条件较差的乡镇充分利用村屯现有的排水沟渠、池塘、沟壑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村屯污水排放及收集系统,建设氧化塘、氧化沟、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每个村屯污水处理后排放;鼓励村屯结合沼气池建设,对人畜粪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沼液用于农灌,解决农村地区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河流等问题。此外,还应促进完善村收集、乡镇集中、区域填埋、专车运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控制农村垃圾污染。

(三)推广企业技术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生态化进程是建设美丽沈阳的必由之路,是企业解决资源浪费、减少污染、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突破绿色壁垒实现企业永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企业应该树立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效地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应为技术生态化活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积极搭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为其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企业技术生态化必然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产业。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负荷承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循环利用废弃物。一是在企业内部构建生产小循环,以更少的资源能源使用量保障完成生产,在生产末端进行可利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或收集转移至下游企业;二是依托产业园构筑企业间、行业间、生产区域间的物资循环,完善企业间的废物交换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三是通过整体协调和计划在全沈阳市范围内促使企业之间、生产与生活领域、城市与乡村形成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如生产余热可用于生活供暖,生活废弃物可用于乡村农作物种植肥料等。既保证生产的经济性又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与自然界互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协调。

(四)强化政府引导和协调职能

政府积极引导和协调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实效,又可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是建设美丽沈阳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应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对建设美丽沈阳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将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形成目标责任。健全生态建设的制度及指标体系、监督执法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并提高环境监管部门的污染源监管和执法能力。一方面,应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进度计划,依法吊销未按期完成淘汰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生产和安全许可证,依法追究虚假淘汰行为的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领导责任。对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以及电力、热力等高能耗、易污染的产业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禁止动工;对销售和使用已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和设备的企业应加大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绩效考核管理和考评机制,对企业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控,与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紧密结合,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和单位予以奖励,赏罚分明坚决维护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EB/OL]http://news.lnd.com.cn/htm/2008-02/15/content_11985.htm.辽宁新闻,沈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3][EB/OL]http://ln.sina.com.cn/news/m/2015-01-05/det

ail-iawzunex8673661.shtml.新浪辽宁.2014年沈阳空气质量仅192天达标.

[4][EB/OL]http://epaper.syd.com.cn/sywb/html/2013-12/0

4/content_962696.htm.沈阳晚报.沈阳辽河、浑河干支流全部消除劣五类水质.

[5]忻平,邱仁富.自然生态之美与社会生态之美的耦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4).

作者:崔泽田

上一篇:文化精髓提升下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