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振兴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关键点。在分析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进而明确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的策略,即改造传统产业,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研究论文 篇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

摘要: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城市功能不完善、发展空间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进行调整改造,培育新的内生增长动力。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新型城镇化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了新的路径,两者必须同步协调推进。洛阳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实践,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了经验。为此,应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纳入到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框架当中,采取综合措施,促使二者同步协调推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形成了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城市,多年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些老工业基地出现了资源枯竭、国企负担沉重、技术装备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进入21世纪尤其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老工业基地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内生增长动力和良性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进入攻坚克难的新时期。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一是从历史贡献上来看,老工业基地在过去几十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从经济地位上来看,老工业基地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全国共有老工业城市120个,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地级城市9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5个。三是从存在主要问题上来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面临问题是制约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工业基地城市大多是在重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然而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支撑和就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多集聚于市区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陈旧,城市功能不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低,居住环境差;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反映了老工业基地城市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厘清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借鉴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实践经验,提出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纳入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框架体系当中,以及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老工业基地新型

收稿日期:2015-01-20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河南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研究”(2014CJJ047);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型工业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122400410024)。

作者简介:郭小燕,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新型城镇化

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业化反映了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反映了该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重工业化战略、在全国进行工业布局的结果。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新型城镇化推进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互动发展的关系,必须同步协调推进。

1.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了城市功能不完善、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实现市民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恶化、部分城市“城市病”日趋凸显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其核心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但是,老工业基地城市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制约老工业基地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产业功能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功能,提升产业功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原有大型国有企业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生存空间狭小;工业经济支撑作用逐步弱化,而新兴产业培育缺乏发展空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人才老化与流失严重等。又如,城市综合承载功能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而我国多数老工业基地城市尤其是老工业区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棚户区面积较大、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条件较差等问题,影响了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外溢效应,制约了其城市功能完善与提升。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与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相辅相成、目标一致,因此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2.新型城镇化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了新的路径

产业结构变动不仅是工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也是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具有内在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城镇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及相对应的就业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伴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一,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此会引起产业—就业结构的非农化,从而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以及一产比重的下降。其二,城镇化独具的聚集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会促进企业成本下降,增加企业利润,推动企业扩大规模,深化专业化分工,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实质就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以此为基础解决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技术老化、人才流失等其他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恰好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了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其一,新型城镇化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与载体支撑。城镇化在带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能够通过人口聚集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拉动消费需求,平衡工业生产能力和社会需求。同时,城镇化能够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不仅使大型老国有企业通过外迁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老城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空间。其二,城镇化能够直接推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生活水平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其三,城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这对于老工业基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3.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必须同步协调推进

我国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形成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大部分老工业城市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老工业基地工业化程度普遍较高,而城镇化较为滞后,同时以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比较偏重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和就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城镇化推进不甚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形成相互协调推进的关系,从而造成了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城镇化率较高但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基于此,必须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统筹考虑,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推进。

2013年4月,《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发布,明确提出“把工作重点放在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上”,并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在基本原则上提出“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同时把“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分别作为一部分内容单独提出。由此可见,我国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中,已经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统一考虑,充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希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来改造老工业区,提升工业化质量。这符合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城镇化发展现状,也符合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时期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必然选择。

三、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

的实践探索:以洛阳市为例洛阳市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家相继在辖区内布局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原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原洛阳轴承厂)等7家国有大型企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各类配套产业齐全的工业基地,是中西部历史最悠久、密集度最高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为区域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1世纪,洛阳市老工业区机制僵化、效益下滑、污染严重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为解决城市功能升级、产业调整、民生改善等共性问题,同时面对大量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利用等诸多难题,洛阳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协调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1.洛阳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基本情况

洛阳市老工业区主要位于主城区西部的涧西区,区域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7.42平方公里,占老工业区面积34.5%,区内拥有原国有大型及特大型企业7家,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预计企业整体搬迁后可腾退土地面积5.36平方公里,占工业用地总面积的72.2%。

洛阳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相结合,把推进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和企业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改造相结合,深入调查摸底,科学制定规划,出台了《洛阳市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洛阳市涧西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0年)》等系列支持文件,市、区两级政府成立了企业搬迁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对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作进行统筹指挥和调度协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推进机制,强有力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4年底,白马集团、洛玻集团、单晶硅公司搬迁改造工作已全面展开,资产清算、厂区拆迁、土地挂牌已完成。老工业区内大部分企业正在或计划搬迁改造,重点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中,一拖集团、中信重工、河柴集团已在外建立了新的园区,正分批次把制造业搬出城区;中钢耐火、中铝洛铜、洛铜集团、洛轴集团、轴研科技整体搬迁全面启动。41家中型及以下规模工业企业中,已有23家入驻产业集聚区,除热力公司外,剩余17家均需搬迁至产业集聚区。初步估算,老工业区内剩余搬迁企业的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面积约75万平方米。

2.重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一五”时期,洛阳老工业区选址在城市西郊,且生产区和生活服务区连片布局,这符合当时的城市水平和规划理念。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老工业区逐渐与城市中心区融为一体,原有生产区、居住区、商业区混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洛阳在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整体上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考虑,高度重视老工业区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一是按照高端装备制造总部经济及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区的发展定位,统筹区域布局,优化产业功能,围绕形成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城市居住功能区、工业文化旅游街区、休闲绿化功能区、社会事业功能区等布局结构的目标合理进行功能分区。二是对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改造再利用,继续发挥其功能作用。例如,充分利用725研究所搬迁后遗留办公区,引入IBM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卓阳耀滨科技孵化器;将为大厂配套生产的低端工业制造企业的老厂区老厂房进行搬迁改造利用,打造洛阳大学科技园,为老工业区改造提升提供创新支撑;在原洛铜文化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洛阳国学剧院,打造代表洛阳城市灵魂的崭新文化地标等。

3.重视城市综合功能完善

洛阳老工业区是在几家重点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内公共设施老旧、不完善、不配套问题突出,导致老工业区城市功能相对落后,旧城改造任务艰巨,区域内棚户区面积104.85万平方米,平房、老式楼房占较大比重,大部分房屋已属危房。同时,区域内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耐火材料、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型企业造成的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为此,洛阳市在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高度重视城市综合功能完善。一是在有序外迁工业企业的同时,利用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后留下的空间资源和工业厂房等建筑资源,从城市建设趋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政府公共财政收支、市场开发等角度综合规划布局,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二是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将优质资产捆绑开发,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实现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及开发利用,推动老工业区与全市核心区功能的衔接融合。三是将位于市中心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搬迁疏散到远郊区或靠近原料基地,对促进节能减排,提升改善洛阳城市形象及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4.重视老工业区产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洛阳老工业区原有工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急剧降低,工业支撑作用逐步弱化。原国有大企业现有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设备落后,而且现有场地和环境条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生存空间不足。为此,洛阳在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高度重视老工业区产业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一方面,支持和引导辖区重点工业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力度。厂区规模较大、附属设施完备的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迁出,将总部经济、科研设计、商务服务、展示销售等环节留在区内。另一方面,将生产设备老化、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没有改造利用价值的企业整体搬迁,腾退土地用于发展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商务、总部经济、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此外,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

5.重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

洛阳老工业区的历史轨迹与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同步,工业的发展史是洛阳重要的现代文化遗产。洛阳在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过程中,优先考虑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是对老工业区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专项普查活动,将区域遗址、占地面积、居民情况细分造册。二是全面统计老工业区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基本现状,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并将部分保存完好的厂房设施改造成为工业主题公园、工业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三是编制了《涧西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历史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战略规划体系。四是引导社会资本科学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资源,使保护和开发利用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工业遗产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苏式建筑群已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并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洛阳苏援文化体验中心和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现代农耕主题博物馆)已初步建成。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我国老工业基地

调整改造的对策建议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老工业基地作为我国特殊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调整改造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必须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出发,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纳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框架中综合考虑,促进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同步推进。

1.加强规划指导,分类制定实施调整改造方案

《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明确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等,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规划》的要求来指导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同时,考虑到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较多,分布较广,各个城市的发展基础、发展态势、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各不相同,不能实施同样的调整改造方案和措施。为此,各老工业基地城市要在《规划》的宏观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市功能、面临问题等具体情况,并结合当地城镇化推进情况,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调整改造方案,不仅要解决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共性问题,更要着力解决当地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独具特色的调整改造道路。

2.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就业支撑

老工业基地城市大都是在传统的重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造成了产业结构重的问题。而过重的产业结构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承载就业人口有限,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就业支撑。为此,要加快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综合运用承接转移、延伸链条、技术改造等手段,对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老工业基地产业支撑的平稳转换。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老工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尤其是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实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退二进三、污染企业外迁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是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为此,要以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突破口,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一是科学编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推动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退区进园”,引导老工业区企业向产业园区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同时为老城区发展腾出空间。二是统筹规划新老城区建设,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区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老工业区搬迁腾退土地利用要同城市绿化、公共设施等统筹安排,优化功能分区。三是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稳步有序推进老工业城市棚户区、独立工矿区、城中村、连片旧住宅、废旧工业片区等综合整治。

4.加强老工业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多数老工业基地的老工业区存在着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综合承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公用设施网络,完善老工业城市服务功能。一是加大城市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枢纽建设力度,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支持发展大容量地面快速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二是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建设力度,配套建设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中小学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设施。三是推进城镇生态环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5.坚持以人为本,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存在着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与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符。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多方采取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补偿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遗留的历史问题,加快实施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支持企业卸掉历史包袱,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落实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领域。三是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理念,结合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四是全面落实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险政策,构建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参考文献

[1]陈耀,周洪霞.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其区域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8).

[2]姚莉.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8).

[3]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EB/OL].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3-04/02/content_2368391.htm.

责任编辑:涪潞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基于河南的实证分析2015年3月中 州 学 刊Mar.,2015

第3期(总第219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3

作者:郭小燕

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研究论文 篇2:

西部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探究

【摘要】振兴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关键点。在分析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进而明确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的策略,即改造传统产业,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关键词】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产业转型

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放弃以往计划配置的产业基础,重新进行产业配置,还是充分利用这些存量资源,实现西部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利用老工业基地现有的产业基础,挖掘存量资源的潜力,通过市场与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可以使老工业基地得到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消除发展的结构障碍,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进而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地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急待升级换代。在老工业基地,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急需的先进成套装备和高质量、高性能材料需要进口,出口的生活消费品、机电等产品缺乏技术优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升级换代,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支柱产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缺少替代支柱产业,特别是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对资源高度依赖,结构调整呈现刚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差。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数量少。由于工业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产品的品种、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少,所支撑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数量少。而完全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国家区域分工政策的影响下,产品结构就更不合理。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因历史原因发展薄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并未形成,支柱产业仅有单一的资源产业。

科技创新投入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少,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规模小。究其原因就是受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资源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技术结构简单,又缺少科研院校,更加缺乏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尤为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西部地区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多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未与第二产业得到平衡发展。西部地区资源性老工业基地都是地级市和省辖市,应该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但是,市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第三产业8~45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同期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出5个百分点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采取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其目的和任务是利用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问题,使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区域性或地方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实现工业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信息化,以此提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信息及通信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功能,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优化投资环境。二、以优良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部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吸引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高技术化。改变支柱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高加工度和流通业现代化,成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地方经济中心城市。一、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信息化,以此带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的地方性经济中心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与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当地特色资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加工化,摆脱单一资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实现向多元支柱产业的结构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对策

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产品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其物质技术成果对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的信息及技术附加值,并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提供大型先进成套装备。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可选择原材料精深加工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老企业和老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并研究开发与加工新材料产品,增强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实现工业高加工度,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材料基地和全国的特殊材料基地。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企业自筹、引进品牌及资金与技术、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租赁融资、财政投资等筹资改造策略。

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并非都需要改造,必须随着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渐收缩,主动淘汰。对生产能力过剩,但仍有一定市场的衰退行业,精选优良生产要素,组成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不良生产要素,压缩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浓缩产业规模。对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产闲置,资不抵债的厂矿,坚决予与关闭或破产,对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坚决予与淘汰。

老工业基地改造,仅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收缩和淘汰还不够,还必须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两项重要举措就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应利用地方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促进煤电、电冶化、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机电工业;重点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改变第三产业层次低、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替代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加工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必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应注意降耗减排,防止新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生。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和储备项目。一方面要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首先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指导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适用性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其次要借助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力量,设立各类科技工业园区,开发新技术,形成产业化。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要设立国内外科技人才流动研究机构和创业园。第三,既要建立高新技术的自主开发创新机制,又要多渠道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并建立消化、吸收和创新机制,使引进的技术得以繁殖和优化,形成优势产业。第四,既要重视研发和引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更要组织和扶持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配套,用高技术、大项目带出一个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传统产业的减量收缩与高新产业的增量发展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断改造、收缩和淘汰传统产业,不断促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点不断更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不断更替,产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不断优化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永葆青春活力。(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财经学院;中国工商银行贵州分行;本文系“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042-7)

作者:赵 波 贺丽红

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研究论文 篇3:

关于东三省创新资源配置研究

摘 要:由于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也日显突出。随着党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提出,开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资源配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够,存在创新主体缺乏症

东北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企业产权不够明晰,企业缺乏科技活动的内在动力,企业领导班子存在短期行为和消极逃避风险的倾向,普遍缺乏开拓发展意识和开展科技活动动力,存在技术创新主体缺乏症。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由于发展方向不明确,有的靠以前储存的技术老本过日子。民营科技企业则普遍存在科研力量不足,融资难和场地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民营科技企业创业积极性的发挥。

(二)科技创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存在经济和科技活动脱离症

目前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有关的科技创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相脱离。第一是没有解决打破高技术封锁问题,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仅是一个组装车间,主要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名牌产品不多。第二是技术改造中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够,存在技术改造负作用症。第三是没有解决技术引进中消化不足的问题,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引进方式尚处于低级阶段,视生产使用为第一目的,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很少,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了。

(三)创新资源整合问题没有解决,存在技术创新活动的断裂症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虽然注意通过科技项目增加科技投入,但不注意把社会资源整合成创新资源,宏观调控能力被弱化,存在科技活动的断裂症,表现在:第一,由于创新资源整合不够,造成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资源基础较好,但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间、企业与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第二,由于创新资源整合不够,造成创新工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关键,重复建设,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

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对策

根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的分析,今后必须按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求配置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活动资源,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确保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目标的实现。

(一)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

科研院所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形成两张皮是多年来科技不能进入或不能面向经济建设的关键性机制障碍。因此,为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需要,必须使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形成新的创新主体。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快实现由企业家向科技企业家的转换。要通过推行管理人才年薪制,加快实现由企业家向科技企业家的转换。年薪制的实行体现出企业家的价值得到了企业、职工和政府的多方认可。将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收益、长远发展和职工利益挂钩,能够极大地激励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注意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1.加快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和突出电子信息、通讯等数字化产业的优势,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东北老工业基地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要突出产业特色原则。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扶持特色产品、企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优势和局部的特色优势,消除产业趋同化、雷同化,承担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的使命。

2.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中的科技活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通过技术改造追赶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引进中的科技研究并越过一定的技术发展阶段,进而达到和超过先进技术水平。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逐步改变目前以工艺创新为主的特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特征。

(三)注意科技项目的投入和社会资源的创新配置

1.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专项科技计划。要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重点的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科学评估,选择实施一批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且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进行立项研究。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分关键技术问题,推进作为高新技术先导和源泉的基础研究。

2.加强对创新活动宏观调控,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要加快创新活动宏观调控环境建设,加强创新活动的政府激励。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建立高效权威的领导体系,打破地域、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活动体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机制,实施市县党政主要领导技术创新进步目标责任制,将技术开发经费的安排和使用作为对企业负责人考核与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内容。

3.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法规,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要制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法规体系,加强对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主导产业的保护,要用制度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法规环境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

4.加强区域文化环境建设,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要加强舆论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和多种教育形式,宣传加强科技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加强科技活动,敢于创业,宽容失败,积极参与竞争”的社会舆论氛围,培育开放的文化环境。要增加对开展科技活动重大意义和典型事例的报导频率,大力营造区域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

科技教育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好准备。各类教育要及早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大力培养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集团紧密携手,建立凝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

作者:张莹

上一篇:司法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论文下一篇:员工收入差异的民营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