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地行业设计改造论文

2022-04-23

失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因此非常急迫的需要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失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出现失业问题的原因,并且总结了几点相应的解决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业基地行业设计改造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业基地行业设计改造论文 篇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摘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是我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市场失灵决定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地方政府将起重要作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地方政府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

The Upgrading of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Capacity Dur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s

FU Lin RONG Hong-xia2,LIU Shuai3

(1.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ttee,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28,China;2.Harbin Advanced

Academy of Finance,Harbin 150030,China;3.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Key words: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local government capacity;public service capacity

一、引言

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全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的工业基地。当前应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证,合理确定老工业基地的范围。老工业基地的选择,应以城市为地域单元,而不应以省级行政区甚至大经济区作为地域单元。主要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西北老工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西南老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华中老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上海老工业基地。

地方政府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发挥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应对挑战,履行具体职能,以此来解决面临问题的能力。地方政府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弱于中央政府但又强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尽管不能和中央政府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量和角色上相提并论,但它相对于企业、团体及个人等非政府主体却拥有政府的一切权威。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其中央政府或上级地方政府所授予的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独立作出一些决策,进行一些制度创新。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进行的,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那样得到中央政府太多的扶持;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在解决地区经济要素差异的变动中存在着缺陷,所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地方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介入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二、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地方政府能力评估模型的构建

(一)政府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

由于政府能力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多级递阶系统,所以对政府能力进行评价最好运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工程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整理和综合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也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它比较适合处理对政府能力这种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

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学者T.L.Saaty于1973年首创。AHP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归结为目标层(实施评价的出发点或者目标)、准则层(评价的标准)、指标层(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方案层(待评价的对象)4个层次,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条理化,并确定不同类型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将这些结果作为决策判断的依据。

(二)基于“AHP”的政府能力评价权重设计

应用AHP方法通过专家打分获得判断矩阵,用于评价和判断各项指标对于上一层准则的指标的重要程度。以下数据是约请了包括政府部门领导、学术专家等15位专家,请他们用AHP法的思路,结合指标间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判。下面以A-B判断矩阵,运用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

1.构造各指标相对于政府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A-B(见表1)

特征向量为:[0.45 0.13 0.06 0.36]。即公共服务能力B1相对于政府能力A的指标权重为0.45;规划发展能力B2相对于政府能力A的指标权重为0.13;社会控制能力B3相对于政府能力A的指标权重为0.06;制度创新能力B4相对于政府能力A的指标权重为0.36。

应用AHP方法通过专家打分获得的判断矩阵,可以看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相对于地方政府能力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三、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深化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在政府监视之下,能随物价指数、供求关系适时调整的价格机制。价格要按规定采取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建立由物价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专家及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价格听证组织,对公共产品价格进行审核论证,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价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在实行分类价格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阶梯水价,实行计划用水。对当前公共产品体制价格改革以后,由于政策原因仍然亏损,达不到保本微利的公用企业,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补贴措施。政府应根据定价价格和总成本的差额,区分企业政策亏损和经营亏损,核定政府财政补贴金额,以扶持和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益。对投资公用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实现的所得税可采取先征后返的办法,扶持其发展。公用企业为实施人员分流、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而兴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凡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服务企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减免和营业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投入、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形式。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地方政府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塑造地方竞争优势。地方政府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要加强地方交通、电力、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公共产品,提高地方吸引力;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加强社会治安治理,确保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倡导社会信用,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层面的信用制度,清除制约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主体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地方政府要为产业集群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地方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要考虑全球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地方政府竞争力的战略性关键优势,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地方政府要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地方产业群,研究分析某些产业集群需要什么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和促进产业聚集。

(三)营造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

根据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又一方向性选择。这一协作机制框架内容应当包括:(1)政府的作用方式,在于制定行业服务规划政策、服务标准、质量要求和收费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建立公共服务资格认证和登记制度;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政府资助对象和数额,方向是以项目为导向,而不是以单位为导向;由审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政府资助资金使用方向进行财务审计;接受社会公众的投诉,对违规机构做出相应处理,以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2)社会组织的作用方式,在于按照行业服务标准提供规范的公共服务;对服务性收费应当按照投入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布,接受监督;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部门应当作为企业,形成政企关系。(3)公众的作用方式,在于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获得公共服务;有权利了解公共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依据,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不应拒绝和隐瞒;有权利选择服务提供主体和服务项目,并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支付服务费用;对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违规行为,有权利向政府部门提出控告,获得损失赔偿,政府不得借故推卸监督责任。

(四)推行绩效管理评估

许多国家的改革实践表明,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其典型模式:(1)要明确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和任务;(2)要使权责配置和资源运用与目标任务相配套;(3)要由其他主体来进行评估。在我国,政府服务提供尚未实行严格意义上的绩效管理。虽然政府服务成本产出的计算较为复杂,难以界定和量化,不像企业管理那样容易,但难度大不等于政府服务不能实行某种形式的绩效管理与评估。

其一,应当加强绩效管理研究,探讨设立适合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特点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为政府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其二,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宜过于复杂,追求指标体系的完备,让人望而生畏,尤其在起步阶段,应当以简便易行为原则,随着经验的积累再逐渐增加量化指标。

其三,应当注重绩效导向,强化成本效益核算,使资源配置、权力赋予、奖励报酬与服务绩效挂钩,形成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当借助政府以外的力量,动员政府服务更加注重绩效。国内外经验表明,没有外部主体的参与、配合和制约,绩效管理评估有可能演化成一种表面文章。

参考文献:

[1] 公共服务创新论文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2] 何颖.加快政府转型塑公共服务型政府[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2):23-25.

[3] 宋岭,魏秀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11):90-94.

[4] 沈荣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31-32.

[5] 费洪平,李淑华.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基本情况及应明确的若干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0(5):30-34.

[6] 李煜华,胡运权,张书香.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地方政府能力提升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4(12).

(责任编辑:孙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付 林 荣红霞 刘 帅

工业基地行业设计改造论文 篇2:

浅议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失业问题及对策

失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因此非常急迫的需要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失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出现失业问题的原因,并且总结了几点相应的解决措施。

建国初期我国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建立了東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确有过辉煌的历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整体经济慢慢下滑,在全国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产生了很明显的不适应反应,下岗人数很多,而且再就业极为困难,产粮地区贫困化非常严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出现失业现状及主要原因

(一)出现总量性失业现状及原因

1.国有企业释放富余人员期间阶段性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计划经济背景下,国有经济由于计划型就业体制沉淀了很多富余人员,进行改革开放后,为了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脚步,国有经济只有将这些富余人员释放出来。有的国有企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也有的国有企业由于无法及时调整自身劳动力面临破产、停产的危险局面,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市场的劳动力供给。

2.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以产粮为主,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常多,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而农业剩余劳动力队伍也会越来越庞大。

3.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劳动力需求扩张。最为理想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产业结构,必须经历前面两个阶段,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但是我国现在仅仅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过渡阶段,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国家将工业化生产转变成了片面的发展重工业,这种产业结构发展是畸形的。相对于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投资成本高很多,而且劳动就业的弹性较小。

4.所有制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约束了劳动力需求增长。实施改革开放后,理论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都有争议,而决策层也没有明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本来劳动力就业渠道多样化有利于拓宽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然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时候,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并没有使劳动力需求得到预期的增长。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不断改革,国有企业释放大量劳动力,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5.技术进步缺乏合理性,抑制了劳动力需求扩张效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内部就业弹性大大减少,但是服务与咨询、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并未降低全社会的总就业弹性。但是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科学技术进步期间,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出“产业关联效应”、“补偿效应”以及“第二次就业效应”,同时就业链的上端停留在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地区,这样会导致技术进步造成的补偿效应远远低于就业冲击效应。先进越多的生产设备及工艺,可能会损失更多高级就业机会。

(二)出现结构性失业现状及主要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期间,产业結构越来越高级,很多高级产业已经取代了那些夕阳产业。同时,很多传统产品、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当前高效、新兴生产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这种转变也改变了市场劳动力需求状况。市场将人才招聘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身上。

2.原部门转出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不利于合理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就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人员分布结构分析,大部分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国有企业失业人员。这种类型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低下,新技术、新工艺的职业技能较差,只有很少部分劳动者是高级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文化学历水平虽然稍微高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大,而且由于在职期间都是接受计划编制体制,因此适应能力较差,这样很难满足当前市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要求。

3.就业观念较为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以来都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很多人的就业观念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要求,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清除这种就业观念。落后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出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就业;把初始职业视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只选择正规部门,不愿意从事非正规部门。这些落后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劳动者都错过了就业机会。

二、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控制劳动力供给

1.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口基数是1亿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大概2.19‰左右,每年新增人口数量达到222.7万多,但是累积起来人口总量仍然会大大提高。因此,非常有必要控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口增长速度,这就需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近年来,计划生育的实施细则有了一些调整,假如根据国际标准进行衡量,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实施 “一对夫妻一个孩”制度的话,并不能有效控制人口老龄化进程,但是也不能放宽计划生育管理,这样很难有效控制人口规模。为了实现两全,可以在农村地区执行国家政策性奖励扶助,鼓励农民少生,引导农民致富,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贫困新增人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2.积极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教育,短期分析有利于减少劳动力总供给,长期分析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防止出现劳动力供需错位的情况。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合理调整国民教育结构。当前的国民教育主要是单纯的应试教育,这样很难有效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应该有机结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使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目标应该和职业院校教育目标保持协调一致,使更多中等职业教育者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其次,高等教育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使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结构适应市场需求。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的延伸以及补充,而且也是帮助劳动力更好、更快适应市场,走入职场的重要桥梁。接受继续教育有利于劳动力更好的掌握学习重点,尽快了解市场规律以及市场发展情况。③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劳动力经过短期培训可以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

1.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相对理想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根据相关研究分析,1978年-2000年期間,第三产业边际就业弹性虽然下滑,然而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边际就业弹性而言,第三产业边际就业弹性更高。由此可见以下几点: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需求量较大。②虽然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第三产业的一些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效应”,但是第三产业不断衍生出更多新行业,这些新行业造成的“补偿效应”相对于“冲击效应”更大。就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很多行业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大,东北老工业地基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2.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格局出现了很大改变,国有经济一直在释放劳动力,但是大部分新增就業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提供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力,这些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而且就业渠道多种多样,提供的就业方式也比较灵活,设计的劳动力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可大大提高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3.大力发展科技,扩大劳动力需求。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会对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效应”,在某种条件下也会对就业造成“产业关联效应”、“补偿效应”以及“第二次就业效应”。为了加强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就业造成的扩张效应,首先应该加快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改造的进程,特别是产品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同时,应该积极开发更多新产品以及新服务,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其次,国家政府应该根据产业的关联度合理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

4.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具有大量资源,但是这些城市的一些主导产业发展的潜力并不大。就比如,煤炭而言,长期开采不仅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资源会越来越少,甚至枯竭,这样非常不利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应该积极发展接续产业,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城市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地区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失业问题是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总量性事业以及结构性失业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合理控制劳动力供给,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尽可能维持市场劳动力的供需平衡。

作者:李朋华

工业基地行业设计改造论文 篇3:

东北老工业基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选择有效的融资模式提供金融支持,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必须分析东北地区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投融资的基本特点,从而了解产业投资基金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使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投资主体。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选择有效的融资模式提供金融支持,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地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仅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技术改造和发展,更要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角度来考虑资源整合。与此相适应,获取资金的方式也要更加灵活。要利用金融创新,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从整合产业链的角度,根据薄弱环节投资,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振兴。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融资体制的特点和不足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绩效看,那些发展最快的地区,往往不是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的地区,而常常是具有很强的金融资源整合能力、调动能力的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依靠一个坚实的金融业支持方案和框架。只有有了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东北地区才能更好地把东北本地的资源和东北以外的资源更好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利用起来,使其成为振兴东北的动力来源。因此,完善和补充投融资体制,形成一个分工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有效发挥金融业支持作用的重点所在。东北地区的金融体系要在振兴东北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就必须面对历史包袱问题,根据现有投融资体制的特点和不足,从薄弱环节开始改革,全面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投资作为产业形成的先导和基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资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就是原有的投资沉淀的结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融资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企业内生能力不强,过于依赖政府主导的,针对具体项目的银行贷款来提供金融支持,这直接导致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产品产业链条较短,无法形成在产业链链条上的互补和支持。甚至会由于某一环节能力较弱导致产业发展出现瓶颈,或为争夺资源引发产业内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一方面,从内部融资来看,我国企业整体利润低,寿命短,无法充分实现资本积累,仅仅依靠企业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通过原始资本投资,利润转投资和折旧,很难完成产业链上下游节点的企业整合,促进产业机构调整的升级。且不说中国企业整体利润低,寿命不长,无法完成自身资本积累。即便是在中国五百强平均利润25.84%的情况下,一般企业经过十数年发展也很难具备满足产业升级和整合产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从外部融资来看,现有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模式也很难满足资金需求。债权融资如银行信贷往往受融资方压力,只能为收益快,风险小的短期项目融资,而很多从长远利益出发的,短期很难回收的项目都无法进行融资。加之东北地区历史包袱沉重,面对银行化解还账呆账的压力,单靠依赖新增贷款来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很大;而单纯的股权融资则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市场行情长期低迷,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目前的融资方式不能全面满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融资需求,必要寻求金融创新作为有效的补充。

二、产业投资基金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特殊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把振兴东北的战略有效地落到实处,就离不开现代金融手段、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持。因此,讨论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必须关注金融支持的策略选择问题,特别是要注意有效的利用金融创新全面的满足产业整合所需的资金需求。与前面提到的融资渠道相比,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能够较好的满足产业升级和整合产业链的需求。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主要对未上市企业和公司直接提供资本支持,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的集合投资制度。由于其特有目标和定位有着突出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够充分地在竞争性的产业领域,调动一切合适的社会和政府资金,形成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支持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的长期资金供给和战略性重组;能够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一)产业基金能够满足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的巨额资金需求

产业基金来源范围广,通过发行产业基金可以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和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类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也可以面向海外吸收外国资本,并争取适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内外有大量资金等待着有效的投资机会。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剩余资本日益增多,仅浙江省的民间游资就超过8 000亿元。国际游资数量更为巨大,目前平均每天有超过1.2万亿美元的游资流动。而产业基金可以综合利用这些资金的逐利性,完成有效的融资。只要基金收益高,必然能够吸引大量资金流向产业基金,进而提供保障整合产业链所需的巨额资金。同时,产业基金还可以寻求财政支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倾斜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二)产业基金有利于建设产业内的信息平台,促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产业基金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提供整个产业的升级所需的畅通信息保障。只有信息畅通,资本才能进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生产,达到产业链中各节点利益最大化,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在这里,信息平台建设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少上下游节点企业收集信息的成本;减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博弈的成本;减少下游企业对客户最终需求判断错误的成本。正是依赖于产业基金这种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动力,才能使整个产业在信息相对对称的条件下运行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经营效率。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畅通的信息渠道。在统一的行业标准下,才能保障在产业链中各节点产业利润合理,有较为有效的价格反应机制,各企业据此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从而促进产业升级。而产业基金的利润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具备建立标准保障体制的动力。

(三)产业基金有利于从组织结构上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基金以多种形式向产业组织投入资金,可以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切组织联系,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理顺投资关系,以规范的产权机制硬化对其产权约束,促成和加快其股份制改造,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产业基金可以加强对产业化组织利益分配的监督,保证利益分配合理化。产业投资基金肩负着产业发展的重任,其收益不仅与某个企业相关,与整个产业利润也息息相关。在向产业链注入资金后,产业基金便于产业链的各参与者间结成利益共同体,产业链的发展和利益分配状况直接关系到产业投资基金的利益。因而,基金有愿望也有能力成为利益分配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为保证自身的利益,它必须帮助产业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对利益分配过程的监督,以组织的力量纠正其中的不合理做法,保证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地进行。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有助于维护产业各节点企业利益,增强其积极性,促使产业化沿着健康的道路顺利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产业基金还可帮助企业扩大宣传,开拓市场,为政府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推动产业化发展。

三、关于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和管理模式的建议

虽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呼声和热情很高,但是就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和管理模式选择而言,在实践中往往还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论。一般来说,根据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和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可以划分为两类基本设想。

第一类方案就是仿效创业投资基金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由于从事创业投资的基金公司较多,而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很少,因此产业投资基金其运作方式往往倾向于模仿创业投资方式,即投资基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组合投资,投资收益按资分成,是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同承担的投融资模式。在这种运作方式中,投资基金公司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并取得收益。不过,要特别提到的是,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其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回收时间短,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企业上市的形式找到资金出口,完成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客观上要求投资基金所投项目相关性小,甚至是没有,基金的收益形式才能够有效分散风险。

这种运作和管理模式有着突出的优点,但是它并不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与现实。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决定了,原有企业虽然会有稳定的现金流,但技术改造和产业整合的资金回收期会比较长,至于通过上市完成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在整合产业链时投资项目众多,且项目相关系数高,项目紧密联系,互为依存条件,互相影响,系统性风险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的采取现行的相近于创业投资的产业基金运作模式,不但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反而会放大投资风险。众所周知,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不但要考虑该项目是否能带来收益,还要考虑基金其他项目是否会带来收益,即机会成本的高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由于回收周期长和流动性不高,不确定性将会大增。面对这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投资者将不会愿意选择此类基金,那么产业投资基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而言,产业投资基金的具体形式应该不同于创业投资基金,其在资金募集和组织结构上都必须适应整合产业供应链的需求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产业链的整合及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1 产业投资基金的资产证券化运营图

这样的背景下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第二类方案,即以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撑,通过实现资产证券化构建产业投资基金。以资产证券化形式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一般应由投资基金公司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论证,论证合格后以债权形式投资于该项目,公司再将该项目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以该项目作为抵押,以这个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还本付息面向社会进行举债融资,债务还清后项目归还企业。该项目独立于公司之外,不受公司其他项目收益影响,破产影响;同时也是产业基金的独立项目,不受其他项目影响。在这里,资产证券化的公司通过部分地分解自己,把具有流动性的资产从公司整体风险中剥离出来,然后以该资产为信用基础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正如前面分析的,产业链的整合项目周期长、规模宏大,并且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多项目的大规模投入必然导致投资风险扩大。而资产证券化的形式的优点就恰恰在与能够有效分解产业基金整体收益,分散风险,吸引投资者。同时,资产证券化又可以通过债权硬化,实现产业链系统节点企业的预算约束。由于债权不反映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自然就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资本结构合理化。正是这种运作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有效的符合了东北地区产业整合的基本需求,使该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鲜明的投资收益的稳定,风险小的特点,有效地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参与。

当然,就具体地运作和管理模式来说,还必须理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运作的流程。在产业基金的资产证券化运作中,一般会主要涉及到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金提供者三方主体,其相互关系如图一所示。产业链的节点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向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投行部提出项目申请,投资银行将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后交公司战略部审查是否符合产业战略发展,审核合格后返还至投行部,投资银行以债权形式向企业投资项目,企业与基金公司签订出售合同,出售该项目还清债务,产业基金在以该项目作为抵押,发行债券,以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结束后项目归还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战略部提出产业供应链系统建立运行所必需的,而单个企业又不能投资的项目方案交至投行部,投行部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投资,再以该资产为抵押发行债券,以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还本付息。当债务还清后,该项目就可以出售了。在这样的产业投资基金的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产业基金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促使间接融资直接化,打通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通道,构建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的转化机制。同时,完成了从整体信用向资产信用的转化,使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尽可能的减至最小。不过,资产证券化只能解决有明显收益的项目融资问题,对于很多收益不能被投资方得到的隐性收益项目是不适用的,此时,还应该通过产业基金公司需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通过税收返还等政策实现现金的稳定。

以上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和管理方案的分析和设计只是一种构想和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实际操作当然复杂得多,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整合产业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设计,其中的规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还必须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创新性,以及不同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带来的新的因素、新的思路和新的操作方法,灵活地通过资产证券化把产业基金落到实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 刚 梁立群

上一篇:外资影响下的服务贸易论文下一篇:资产价格泡沫实验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