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探讨论文

2022-04-30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它的知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基于生活理念开展科学教育,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将知识学活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1: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对策,结合当下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问题,从建立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问、正确引导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环境、采用合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其目的在于提高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对策

引言:科学是一门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有很大联系的学科,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课的高效开展,既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对策向小学高年级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一举两得。为此,以下主要围绕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对策进行阐述。

1、分析自主性探究学习

自主性探究学习指的是让学生自行提问,并对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展现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属于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剖析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2、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问题

在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上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1]。自主探究学习一改传统教学理念,基于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参加教学活动,让原本乏味的课堂充满趣味。就目前教学现状看,部分教师对自主探究教学的掌握还不够深入,不能将其存在的真实价值发挥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把操作方法告知给学生,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维在操作,并未实现自主探究。其次,因此教师的引导工作做的不到位,造成自主探究教学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在讨论阶段,因为教师的放任,导致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教学无关,进而出现形式化教学。

3、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对策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对策有建立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问、正确引导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环境、采用合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具體内容如下:

3.1建立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问

在实行自主探究教学前,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制定科学且高效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可以让他们自主操作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展开深入剖析,做到针对性解决,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提供空间。比如,在教授湘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在呼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端正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让学生对《我们在呼吸》这一课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找到问题并解决,如“我们靠什么呼吸”,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初步认识了呼吸器官,并知晓了人的呼吸需要依靠呼吸器官来完成。而在学生自主研究中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继续往下探究的兴趣,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导致自主探究教学意义无法全部发挥[2]。

3.2正确引导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中,教学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科学课上,教师应基于学生为中心,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操作,帮助其设计探究计划。而并非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另外,教师还要做好组织工作,给学生营造优质的课堂环境。但要给学生预留足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也不可过渡放纵,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不断探究中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如此才会展现自主探究教学的正面作用。

3.3采用合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间的互相配合非常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因为过渡放任学生,未做到正确指导,致使学生间出现形式化探讨,不能发挥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讨论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趣味。教师可以运用高效的手段,把学生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包含上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此前提下,划分小组,实行教学活动,各组选出一名指导员、记录员和实践员,还能轮换进行。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如此便能激发学生的合作讨论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加强学生的整体能力[3]。

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教学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还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只有使学生依照目标前进,才会找到问题并分析解决,做好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合作意义。

结语

总之,将自主探究教学对策应用在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中,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整体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然而当下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偏差,教师的不正确引导等,致使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问、正确引导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环境、采用合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基于此才会提高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有效性,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给其日后全方面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陈橙.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0.

[2]刘金银.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3):102-103.

[3]欧帮政.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23.

作者:吴新贵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2:

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它的知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基于生活理念开展科学教育,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将知识学活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以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为题展开积极讨论,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实际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

小学科学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生活性、可操作性,对小学生具有启蒙意义。由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要做好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推动学生进步。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强调,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科学学习方式,就是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由此可见,生活世界有着小学科学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基于生活展开教学,能够促进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由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科学生活化,积极地到生活中汲取科学素材,引领学生在科学乐园中自由想象、动手实践,从而让学生将科学精神种子播撒在生活的土壤上,充分利用生活养分去滋润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1 创造生活化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教授过分重视学习的功用性,忽视了学习氛围的营造。这样的教学无疑使得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如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要基于生活,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和谐化情境。首先,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无拘无束,自由轻松快乐地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其思想的交流,让其更好地表达情感、学习新知。其次,教师可通过适宜的问题打开学生积极思维,促进生生之间思想碰撞,进而促进和谐课堂的打造。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营养与健康”这一单元时,鉴于此单元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书本当中呈现的东西大多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但是平时学生并没有对相关内容感兴趣,从而对食物的关注就很少。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基于学生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引领创设情境,以适宜的问题引入课堂,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认为生活中的哪样食物最好吃,早餐、晚餐、午餐通常会吃些什么”,以此了解学生的日常饮食情况。随后,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中的特例进行分析,进而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前有许多同学会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这种方式会造成营养不均衡,但基于本课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最佳的食谱”,以此创设探究活动更能够让学生去研究关于食物的种类和食物本身的营养,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把科学学習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挖掘生活化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定要依托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材料通常包括一些可观察的探究材料和实物材料,比如课本、读物、儿童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实验仪器、电子媒体材料等,教师在教学时适宜地为学生提供这些材料是必要的,这些学生熟悉的材料更能够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生活之中隐藏许多探究话题,这些话题也可成为探究材料,引领学生进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紧抓这些探究材料,进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服务。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斜坡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回顾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工人为了节省力气会通过斜坡将物品下滑至地面或者其他地方,从而引领学生思考其原理,基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斜坡以及小车,引领学生自己借助材料更好地去学习相关知识。斜坡和小车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辅助材料,这些辅助材料的引领能够推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 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人生活,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基于学生的发现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引领科学学习。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化,以此开设探究性活动,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除了引导基于生活探究新知活动外,还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积累生活化的学习经验。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新知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就可以基于生活创设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带盖子的水杯中倒人热水,然后将盖子盖上,一段时间后将盖子揭开,并询问学生杯子的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细心的小朋友发现“盖子上有小水珠”,由此,教师就可以抓住此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小水珠为什么会出现在盖子上呢?”以此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时有学生想到自己洗澡的时候,也会在窗户上留下小水珠。教师就可抓住学生的这些生活实际为学生设置探究主题,引发学生思考,“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主探索小水珠的背后有怎样的知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能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以往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进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4 结束语

简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科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而言会增加其吸引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知识时要实时地基于生活,找到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其科学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基础教育论坛,2020(11):36-37.

[2]张福鑫,“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名师在线,2019(01):45-46.

[3]黄晓红.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4):30.

作者:晏松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探讨论文 篇3:

小学科学课STEAM教育模式的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跨学科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此,在小学阶段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问题的设计以及项目实践活动的设定等方式,创建STEAM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STEAM;学生

STEAM教育模式是一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基础,强调跨学科教育,以便学生可以将散乱、琐碎的知识变成整体、系统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STEAM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在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之余,实现综合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结合教学内容,增添生活元素

将生活元素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是STEAM教育模式的一大优势。科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教师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学生可以使用科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STEAM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应当重视生活元素的介入,让学生从融入数学、工程和艺术的综合性思维出发,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比如“天气和气候”一课主要介绍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对此,教师可以将卫星云图、天气预报等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之中,增添课堂上的生活气息。课堂一开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天气预报的情况,使学生从这一生活元素出发,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常见天气的图片,如下雨、下雪、晴天、阴天等,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在同一天不同地方的不同景观图片,使学生在概括这些景观中认识到气候的不同特点。在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再为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中逐步认识到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师基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并让学生启动多种思维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能够发挥STEAM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学生真正将科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使用问题引导,强化探究能力

在STEAM教育模式中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的整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问题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在实际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围绕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科学素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完成对教材中科学知识的筛选和分析,逐步强化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食物与营养”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以问题为媒介,引领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快速锁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食物营养成分,以及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方法等。结合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应当如何进行检验呢?”等问题,使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好奇心。随后,教师以上述问题为方向,对本节课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逐步了解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成分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对食物中蛋白质进行检验的方法。在学生回答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效果,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科学知识。

显而易见,教师以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有方向地进行科学知识的解读和建构,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

三、设定项目活动,完成实践操作

STEAM教育模式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颠覆了传统科学课程的教学结构,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认识科学知识。因此,在实际讲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同时进行材料的搜集,并运用数学数据分析思想和工程思想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行讨论,以便在相互交流、共同操作中逐步激发灵感,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以“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项目设定,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开始,教师可以先提出“空气有质量吗?”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空气质量有无的测量?”的问题,使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后,教师为学生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设想,并聆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换彼此的意见中得出统一的实践操作方案。紧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获得一定的数据后,啟动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分析所得数据,通过探究论证的方式逐步得出“空气具有一定质量,但是质量很轻”的结论。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其中的科学道理,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四、整合媒体资源,实现锦上添花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然而,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很难直接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理解。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许多教师开始变革传统教学手段,主动使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抓住学生的目光。所以,教师有必要使用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感受,提高STEAM教育模式下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河流与湖泊”这一课中包含河流与湖泊形成原因的知识。当教师完全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这些内容时,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较少、科学素养较弱等问题,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模拟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我国常见的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快速地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京杭大运河、瘦西湖、池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区别,使学生初步认识不同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紧接着,教师使用flash动画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具象、直观的视角,有效地掌握河流、湖泊的形成原因,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知识转变为直观、具象知识的功能。在STEAM教育模式下,教师主动地利用媒体技术呈现科学知识,能够削弱传统科学知识的抽象色彩,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五、促进成果展示,优化评价结构

教学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STEAM教育模式中,教学评价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然而,在以往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只是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言语点评,并不能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后,学生对小灯泡的结构和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此,教师可以开展“点亮小灯泡”的探究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小灯泡、导线和电池等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在完成操作活动后,学生会用有限的材料设计出简单的点亮小灯泡的电路。随后,教师为学生创建成果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设计的电路,并围绕自己设计的成果讲述制作的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等,使他人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成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紧接着,教师请几位学生作为评委,对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和操作过程进行点评,使学生基于同伴的视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从专业视角评价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使学生设计的线路更加科学合理。

可以看出,在STEAM教育模式下對评价环节进行调整,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能够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回顾,以便对作品的细节进行改进,提高学习实效。

总而言之,STEAM教育模式与新课改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将STEAM教育模式与科学课程进行完美整合,能够带给学生绝佳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多角度思索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所以,在未来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继续对STEAM教育模式进行深入解读,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找寻落脚点,使科学教学走向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高雯雯.人文视角关怀下的小学科学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52.

彭德凎.基于STEAM的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19.

吴桂胜.STEA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20(03):51-52.

作者:林清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发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