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研究论文

2022-04-18

作者简介:李壹竹(1994-),辽宁兴城人,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洪杨(1988-),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青年马克思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年马克思研究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重要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及团中央“青马工程”的分析,阐明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性及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题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马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分析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入了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阵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学习、研究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党的创始人高度重视青年后备力量的培养,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过程中,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曾将考虑到为培养党的后备力量,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进行培养的问题。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此作为一个正式的为党培养和输送后备军的团体和阵地,成为党忠实的助手。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一直在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直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被逐渐明确提出并得到肯定。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提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广阔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果不提出并解决这个任务,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备军,就不可能胜利地走向未来”。①胡锦涛同志也同样肯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他要求各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随后团中央根据胡锦涛同志的指示下发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并明确提出要以此为重要节点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6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一次明确肯定,“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②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不断提出和完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也逐步提到正式议程上来。团中央于2007年5月正式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为着自己心中的国家独立而勇往直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从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里走来,以无比炽热的革命热情和刚毅果决的革命行动带领人民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第一次消灭剥削制度,建立起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随后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正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不断前行。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以其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近代成为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革命理论和建设纲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论证,有利于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消除误解,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

使青年一代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正是致力于加强青年大学生对党执政必要性的认识,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在党的带领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必将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牢不可破。

三、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

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题和首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理论培训课程内容。

当前,各高校主要依托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形成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形成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各高校“青马工程”培训班的理论教育环节,除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教育,还要充分利用高校名人名家的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培训课程体系,对培训班本身的影响力及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根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要求从各学科领域不断充实培训班的课程,例如增加党史、国史讲座的比重,进行国情教育,举办青春励志报告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举办社会调研方法的专题讲座,等等。

(二)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作用,拓宽多形式的实践渠道。

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主要带动者,充分发挥联络衔接和组织策划的工作职能,引导参与“青马工程”培训的骨干成员利用课余周末或者寒暑假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参加劳动锻炼,到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地方进行挂职锻炼,开展各级各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挂职锻炼可以引导重点培养学生骨干了解基层、认识国情,能够使他们在生产一线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品质,培养优良作风,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综合素质。

此外,还可以党的历史和社会新发展为内容进行参观考察。第一,通过暑期“三下乡”开展国情考察。在团中央的号召下,各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三下乡”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以最直接的形式了解我国目前农村的粮食、住房、教育及医疗等情况,这种获取直接经验的考察方式是了解我国国情和民情的最好方式。第二,通过红色景点参观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培训班成员前往革命遗址老区、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进他们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以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活,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

(三)高校上下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1.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对当前深入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媒体和传播中介的影响力来宣传“青马工程”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式等。各高校在宣传过程中要加大对特色创新活动环节和典型代表事迹的宣传,使全校上下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无处不在。在宣传渠道的选择上,要在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期刊、条幅板报等传统宣传方式,加大依靠网络媒体和信息平台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宣传载体的力度,通过一系列宣传进行思想引导,号召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其中,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2.网上网下联动氛围。“青马工程”构建网络化平台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未来趋势。利用网络信息渠道设立互联网“青马工程”培训班,对深化实施载体、拓宽覆盖面具有积极作用。扩大网络培训班的课程模块内容,可以弥补在具体实施中理论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使青年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视频课程学习;设立社会实践网络报名,可以让青年学员们根据自己的所在地和意愿对实践内容进行选择,这样就会使青年学员们更好地获得社会经验。网络“青马工程”培训班的设立能够拓宽培养对象的覆盖面,使那些有积极参加意愿的青年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这项工程逐步达到全员培养的目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承担的关键课题和首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工程。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未来道路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前途更加光明而充满活力。

注释:

①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5.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刘慧晏.当代青年社会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4]张艳君,王辉,裴佳兴.打造“红色蒲公英”—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纪实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兰亚明.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09).

[6]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7]王珩.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育[J].高教论坛,2009(07).

[8]刘思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探微[J].中国青年研究,2011(08).

[9]甄志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

[10]陈立力.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11]王向阳.“四信教育”:高效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切入点和着力点[J].思想政治研究,2009(07).

[12][17]吴静.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D].宁夏大学,2009(03).

[1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14]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1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作者:高丽倩

青年马克思研究论文 篇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李壹竹(1994- ),辽宁兴城人,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

李洪杨(1988-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摘 要: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载体和支撑平台,承担着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探索和分析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路径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持续、科学的开展。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

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涵养较高、综合能力突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人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现实分析

坚持整体培养与骨干培养相结合是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原则。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各级团组织内整体推进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同时,也会在各级团组织选拔一批大学生精英组成骨干培训班,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在骨干培训班中,理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班团活动等是核心组成要素。

以哈市H高校为例,在2013-2014年开展的两期大学生骨干培训中,第一期总计开展理论学习、座谈会、赴外学习实践等培训十余课时;第二期总计开展理论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十余课时,并配有“学术指导”、“实践引领”、“团建成长”导师。在培训中,青年马克思骨干班培训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较为完成的系统学习,提升了学员的理论素养,为培养和造就理想坚定、政治素养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基础。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理论学习因素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学习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多少直接影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施的好坏。理论学习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影响因素大体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导师资源配置上,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影响培训对象的理论认同,导师资源配置主要影响培训对象的理论学习方法。科学完整的理论学习认同与方法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基础,是影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培训机制因素

影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培养机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机制的建构直接影响其实效性、创新性,科学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准入、管理、培训和考核制度,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并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英青年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不断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向前发展。

(三) 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因素

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因素是检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理论学习难以支撑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全部过程,理论教育仅仅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一部分,其实效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衡量。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的必要手段,坚持在活动中深化、在实践中认识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才能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性。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培养过程的系统化

培养过程的系统化就是指高校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时,要坚持和注重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与一般培养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阶段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系统化培养原则。培养过程的系统化,一是有助于广大青年树立完整的世界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使得广大青年学生既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深刻认知,又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二是有助于广大青年真实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通过系统化培养过程使得广大青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完整的学习和理解,在自我教育和长期培养的背景下,增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会,真正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二)培训机制的整合化

培训机制的整合化就是指高校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时,要建立以课程学习、主题研讨、书面交流、项目探究、自我学习为中心的多维整合培训机制。课程学习、主题研讨、书面交流、项目探究和自我学习要重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专题课程为核心内容,逐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既要面向实际,又要贴近社会,试图将分析和解决中国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同时开展工作技能培训、素质培训、人际交流培训,不断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 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的多样化

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的多样化就是高校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时,要注重通过交流学习、参观访问、深入基层、调研社会等方式,逐步拓展广大青年的实践视野,提高广大青年的社会实践能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输出的实效性必然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深化和升华,建立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化体系是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有效路径之一,既增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性,又是检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输出成效的重要标准。(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2014年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黑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性研究”(编号:TB13)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子克 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兰亚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李壹竹 李洪杨

青年马克思研究论文 篇3: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三条路径:解释理解与重构

作者简介:代建鹏(1979- ),男,江西九江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

摘 要: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形成了解释、理解与重构三条路径。这三条路径在研究的主题与形式、目的与焦点、背景与坐标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较为鲜明的差异。深入探讨其间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把握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的变迁和研究方法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路径;解释;理解;重构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一大研究热点。这一研究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互有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不同路径,近十年来,随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的推进,不同路径的联系和特色逐渐得以彰显。综观国内外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可以大致标示出三条路径,它们权且可以称为解释、理解与重构。这三条路径在研究的主题与形式、目的与焦点、背景与坐标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较为鲜明的差异。深入探讨其间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把握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的变迁和研究方法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中的作用。

一、主题与形式

直接而又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不同路径的研究主题与形式,简略回顾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研究史,可以发现,最先将这一问题视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加以论述的大概是梅林。早在1897年出版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一卷)中梅林就辟专章讨论《莱茵报》和《德法年鉴》等,探讨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后,在190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遗著》中梅林也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特点做了简单的分析;比较集中体现了梅林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是1919年出版的名著《马克思传》。在《马克思传》中,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轮廓比较鲜明地呈现出来了,不过,梅林着重的仍然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一般性勾勒而不是发展特点的细致考察。例如,在梅林的书中常见大段引证马克思的话,却较少分析,少量的分析一般也只限于指出“马克思还完全站在黑格尔主义者的立场上”、“相当明显地反映着他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或“马克思仍然遵循着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学说”,等等。

梅林的拓荒性研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解释路径的特点:一方面,解释路径的研究主题一般是比较松散的,虽然它也力图把握马克思某一文本或某一阶段思想的整体特点,但它认为摘引的原文都能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文本的整体思想;另一方面,解释路径表现出来的研究形式往往是对马克思的原文引证多而分析少,这一般是因为解释路径认为它摘引原文的意思是清楚明白的,因而只需加以定位而无需过多分析。

1962年,苏联奥伊则尔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出版,这一著作具有较强的总结性,对苏联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影响较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也具有强烈的解释路径色彩:在探讨马克思某一文本或某一阶段的思想时,奥伊则尔曼是分作几个论题或方面来论述的,虽然这些论题或方面论述时互有关联,但在总体上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如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分析分为“哲学与宗教”、“自我意识和经验现实”、“理论和实践”、“哲学与革命”和“辩证法与哲学史问题”等论题。在具体的论述形式上,奥伊则尔曼相比于梅林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就使奥伊则尔曼的论述具有一种串讲的性质,就是说,在论述某一论题时努力打通马克思关于这一论题的所有观点,在论述某一文本或阶段时努力打通马克思关于所有论题的不同观点。

由此可见,解释路径有一个理论预设,即马克思的某一文本或思想阶段在整体上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个统一的思想通过各个论题展现出来。因此,虽然不同研究者介入的视角不同,看到或选择的论题也不同,但这不应该影响对整体的统一的思想的认识。奥伊则尔曼对论题的选择不是草率的,对论题的探讨与分析很多地方都相当细致,然而,这种研究路径所取得的成果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因为视野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论题不可能毫无遗漏,论题之外还有论题。另外,为什么是这些论题而不是另外的论题值得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虽然解释路径或许也认为一定的不同的视野和论题具有一种互补的作用。

与解释路径不同的是,理解路径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在视角问题上认为解释路径预设中的整体性、统一性是成问题的,或者是未经证实的,这种整体性、统一性与总体性至少没有很好的分清。因此,理解路径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相比于解释路径可以说是后退了一步:现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具有某种统一性,青年马克思的某一文本或某一思想阶段具有某种整体性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它们可以作为可能的结果悬置起来,但不允许直接进入研究过程。

较能体现理解路径的是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由于理解路径认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或者说,这种划分对一个研究过程而言主要应该作为研究的结果出现。这一差异在《马克思恩格斯传》的章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虽然也有“转向共产主义”这样的标题,但科尔纽一般是直接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如《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为章标题,而在这样做有困难时就干脆以“卡尔•马克思在巴黎”等为章标题。与解释路径相比,理解路径在研究主题与形式上的主要差异在于:解释路径主要关注马克思的观点即马克思说了什么,理解路径更关注马克思是怎么说的。也就是说,理解路径不太关心根据表现马克思思想的程度对马克思的话进行某种划分,而重在弄清楚马克思具体所说的话的意思;解释路径一般都需要把马克思的一个文本分成几个主题,理解路径一般不会,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一个文本,以致乍一看似乎没有明确的论题,理解路径在研究主题上的这种特点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努力按马克思的意识或意思叙述。因此,理解路径也不太关心对马克思的话的概括、评价或定位。

虽然理解路径与解释路径之间有这些差异,但其间的联系还是可以辨识的:二者都以某种连续性或整体性为研究基础,只不过,理解路径认为马克思不同文本之间的连续性是有问题的或有待证明的,而单个文本内部的连续性应该是没问题的。不过,既然理解路径已经开启了这一否定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也就不会止于理解路径。既然不同文本之间的连续性是有问题的,那么,为什么单个文本内部的连续性就不会有问题呢?这一追问让理解路径继续否定自身而进到重构路径。正如同理解路径把解释路径没有看到的为什么马克思论述的是这个论题而不是别的论题视为问题,重构路径把理解路径没有看到的为什么马克思是这样论述而不是别样论述视为问题。

因此,重构以差异性作为自己的基础,差异不仅存在于马克思的不同文本之间,而且存在于单个文本内部,正是差异使得对马克思的单一文本以及作为整体的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阐释成为可能。从表面上看,重构路径对马克思的文本与思想的阐释的看法与解释路径是一样的,然而,在解释路径那里是预设的、不证自明的前提在重构路径这里却是作为问题而开放的。

从国际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来看,重构可以说始于阿尔都塞,正是他提醒研究要回到历史;就中国而言,最能体现重构的应是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

二、目的与焦点

主题与形式之中渗透的是研究的目的与焦点,可以认为,解释路径的主要目的在于定位,最关注的焦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萌芽。定位就是确定马克思观点的性质,萌芽即马克思主义的成分。因此,在解释路径看来,马克思的文本中到处都有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关键工作就在于辨析萌芽的程度。一般而言,解释路径的研究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先区分出相对有意义的论题和相对无意义的论题;第二步,区分出相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萌芽的论点和相对没有体现的论点;第三步,筛选出相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成分和相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成分。问题是,这些相对不同的事物为什么可以以及怎么共处于一个文本、论题或论述当中?

最能体现解释路径的研究目的与焦点的是它的评价。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为例,奥伊则尔曼在评价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关系时,一方面指出,“马克思的出发点仍然是黑格尔主义的”、“这一切使得马克思的认识论观点同黑格尔的泛理论十分接近”、“所有这些关于自由、关于报刊的实质、关于人民精神的论点,都是抽象的、唯心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尽管如此,马克思从唯心主义立场所写的、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已经显现出他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但是,马克思确认了事物的实际状况,毕竟是接近了唯物主义”,“这篇文章证明马克思的论据在日益接近唯物主义方面所起的重大变化”,等等。奥伊则尔曼的这些评价大多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些评价实在是过于空泛。重要的不在于“接近”,而是如何接近。奥伊则尔曼有时也指出“必须更具体地规定这些唯心主义观点的特点”,而且也做了不少这种“具体地规定”的细致工作。因此,既然必须更具体地规定具体观点的特点,那又要那些空泛的评价干什么呢?

这表现了解释路径某种无意识的焦虑。奥伊则尔曼说:“在马克思当时的著作中我们还没有看到对这些社会关系的具体分析,没有看到例如说这首先是经济关系的指示”,“有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点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的理解,这当然是不能同意的。但是,马克思的这一论点清楚地表明了他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低估这一论点的意义就要犯更大的错误”。这些评价较为典型地表现了解释路径的特点,以至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评价艺术,其中,主要的一种艺术就是把马克思的话分为马克思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意义。

理解路径意识到了解释路径的这一焦虑,它不再把定位视为自己的目的,而代之以通释。它既不求确定马克思某一文本或思想阶段的地位或性质,也不求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研究范围设定为一个一个的文本,它关心的只是马克思的观点、意思、含义。这里体现了某种扎实、乐观而又客观的态度。理解路径相信,马克思说过的所有的话都是有解、有所指的,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接近马克思的话的含义。在这样的视野中,马克思的话就被分为两大部分——含义比较清楚的部分和不太清楚或比较复杂的部分。一般说来,马克思关于具体问题、实际事物说的话含义是比较清楚的,对它们的一般性概括含义也不会太复杂,含义比较复杂的主要是那些比较抽象的论述。理解路径的焦点是把握这些抽象论述的具体含义,这一问题仅仅在单一文本之内通过含义比较清楚和不太清楚部分的相互参校恐怕还解决不了,其视野必须扩及文本之外如马克思的思想环境,而这一扩及又会带来新的更大的问题。因此,解释路径中不同论题、论点、成分之间的问题现在被含义比较清楚和不太清楚部分之间的问题所取代。这把理解路径置于这样一个难题之前,它如果要坚持彻底的客观化立场就很难不转到自己的反面,即相对而言又具有某种主观性色彩的重构。

从解释路径到重构路径转了一圈。一方面,重构路径认为一览无余的视野是虚妄的,每种视野都有某种非法性;另一方面,它认为清楚明白的客观是虚幻的,每种视野都有某种合理性。因此,重构路径认为文本是一个无涯的意义之海,研究是一段无尽的搜索之旅,在旅途上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看法、见解、观点、意见在碰撞中改变对方也改变自己。在这里,重构路径关心的与其说是主观与客观的性质与关系,不如说是视野的碰撞与融合。因为,研究一经开始,含义向意义的演变也就开始了,重构路径锁定的正是演变的踪迹。

三、背景与坐标

解释路径携着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断前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目的虽不一定要现身,却无时无刻不在场,从而在解释路径研究之后不断蔓延为一层背景,背景通过定位的作用成为一种坐标,这一坐标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原本要探索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而在解释路径那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作为结果在后面等候,而且与研究一路同行——这是不折不扣的自我观照。这虽足以解释马克思的思想不是无中生有从天而降,但却完全不足以说明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关键不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的,而在于形成本身,在于什么是形成,在于为什么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

理解路径努力把研究置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思想背景中,希望在时代背景、思想背景的映衬下理解马克思。但是它很清楚它们只是背景,只是提供理解的契机而不是坐标定位。如果说理解路径的研究中有坐标的话,它的坐标也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可见,理解路径与解释路径对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的理解与处理有很大的差异。以法国启蒙思想为例,解释路径也注意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而法国启蒙思想也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照定位之下,经过这一观照之后的法国启蒙思想便成了某种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同质的东西;而理解路径却要求尽可能地从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状况等入手具体把握法国启蒙思想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

重构路径对背景与坐标做了某种区分:背景就是马克思生活的历史,坐标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作出这一区分的前提是重构路径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这一区分出发,重构路径认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就是以青年马克思自己思想的具体发展过程为坐标来把握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含义和性质。这一研究无疑是动态的、开放的,它对马克思的文献有较大的依赖性。列宁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经典论述实际上遵循的也是重构路径,只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确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但不可能是全部。

四、小结:远未结束的旅程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从解释路径经理解路径到重构路径经过了一个类似于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因此,从表面上看,重构路径与解释路径有不少的仿佛相同之处。比如,重构路径也把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也认为其中有某种连续性,只是这种过程是历史性的,而连续性是由差异构成的,其中,有许多冲突、转折、取舍、反复乃至断裂。任何研究都只能从今日出发,不过,在重构路径看来,今日所提供的主要应是契机、启发或推动,而不应是坐标定位。

从解释路径到重构路径体现了某种前进,当然,这种前进丝毫不意味着解释路径毫无价值或只有陪衬的作用,更不意味着重构路径已经解决了全部的问题。毋宁说,它引起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更多,比如,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的性质、青年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文本的地位与边界、重构的具体路径,等等。以青年马克思的经典文本问题来说,青年马克思的某些文本被视为经典。经典文本表明或意味着什么?在解释路径看来,表示它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处在某种关节点上,是以前思想发展的某种总结,其标志、特征一般而言是提出了某些新的更接近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理解路径看来,一般只意味着某种新颖性、丰富性,而在重构路径看来,经典问题的出现和经典文本的确定本身就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研究的重要性主要是由青年马克思在理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重要性决定的,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有方法的演进、路径的更迭。因此,只要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仍然被视为一个问题,这种演进与更迭就不会结束。□

参考文献:

[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费孝通.费孝通译文集: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3]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82-387.

[4]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21-322.

[5]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45.

[7]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69.

[8]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112.

责任编辑:戴群英

作者:代建鹏

上一篇:酒店人性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与财务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