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论文

2022-04-28

摘要: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近些年来社会和人民一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农民工的历史沿革、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最后就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论文 篇1:

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研究

【摘 要】继“民工潮”而来的是农民工的“权益荒”,他们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权益收到侵害。这种现象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本文建立农民工和厂商博弈的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企业不依法履行义务和制度的缺陷是他们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加快制度改革等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保护;博弈;权益荒

一、农民工的“权益荒”的现状及影响

权益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不容侵犯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由此可见,权益是一种广义上的利益,不仅包括利益,还包括权力。大多数文献对农民工的权益的解释仅限于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农民工的权益应该是多样化的,这就意味着他们除了享有经济权益,还享有政治权益和法律权益。

(一)“权益荒”的表现

1.政治地位上的“权益荒”。“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而农民工则成了“亦工亦农”,亦工亦农的结果往往是“非工非农”。政治地位上得不到保障,使他们成了农村边缘化的人、城市边缘化的人,政治边缘人。

2.经济上的“权益荒”。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资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农民工2007年初的月均工资仅相当于2005年11月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85.4%。2007 年初农民工小时工资仅为2005 年全国职工小时工资的62.8%”。名义工资无法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很多厂商与农民工签订合同,以固定的工资水平约定双方,使双方达成约定。“■=W×■公式中:w代表目标实际工资,p代表预期的物价水平,P代表实际的物价水平。农民工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w和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p确定名义工资”。而如果厂商和农民工按照固定的工资水平签订劳务合同,那么工人的工资就无法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上涨,这就导致实际工资水平反而下降了。

3.法律保障上的“权益荒”。我国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立法上的不健全,只有一般法,而没有特别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国家应该专门立法用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目前我国只存在一般法,而没有适用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别法,致使他们的权益保障在法律上出现空白。第二,法定的权利遭到侵害。

(1)“平等就业的权利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然而却受到侵害,就业歧视现象屡见不鲜。表现为工资歧视、雇用歧视和职业歧视”。

(2)休息和休假的权利遭到侵害,现实中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农民工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的现象比比皆是。

(3)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受到侵害,大多数农民工在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

(4)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受到侵害。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生活在农村边缘和城市边缘的农民工更无法与城市的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

(二)农民工“权益荒”的影响

1.“权益荒”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就业歧视的现象屡见不鲜,合法的经济利益受到侵害,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政治生活中在外地根本无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选举权这种最重要的政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他们在国家中的主人公的地位也无法实现。

2.对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市场类型,它的健康程度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否,农民工“权益荒”最终会使他们对他们在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不满,最终许多农民工选择了逃离城市,可能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农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大局。

3.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直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拖欠工资和以各种方式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都将使农民工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变少,而农民工又是社会中底层的工薪阶层,这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并且这种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4.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根据简新华和黄锟的调查: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建筑业。在720个样本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占42.11%和36.17%。建筑业和制造业是基础工业,可以说他们从事的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权益荒”可能造成某些行业的发展滞后,这种滞后最终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同时不利于劳资双方的和谐,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和社会的动荡。

二、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来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该模型的前提有:

(1)“经济人”假设。即劳资双方都具有“自利”和“理性”的特点,追求自身权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以最佳途径达到自身目的。

(2)农民工和厂商处于对立的地位,并且双方可以能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磋商和相互妥协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3)双方的权益可以进行一定的量化。

上图中:OL代表农民工的权益,OC代表厂方的权益,直线a b、c d、e f表示一定的财富在二者之间的分配,这些直线为权益约束曲线,曲线w1和w2表示一定的社会财富,为社会财富曲线,交点F、H、E代表一定的社会财富在二者之间的分配情况。

社会财富一定时,双方的博弈带来的权益的变化状况。如上图所示直线a b的表达式为y=-■x+a(a,b>0),此时社会财富曲线与a b交于H点,相应的农民工和厂方的权益分别为OV和ON,此时农民工的权益相对于厂商的权益来说已经超过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所以此时R l(R代表right)>R c,即农民工的权益大于厂商的权益;厂商为了使自己的权益得到增加,必然要与农民工进行博弈,博弈的结果可能是直线a b旋转至c d,此时农民工和厂商的权益的关系变为y=-■x+c(c,d>0)相应的R c>R l,厂商的权益大于农民工的权益,发生了逆转。

社会财富发生变化时,双方的权益变化状况。当社会财富发生变化时(此例假定社会财富增长),权益约束曲线和社会财富曲线均会向右上方平移c个单位,平移后的权益约束曲线为y=-■x+a+c(a,b,c>0)此时双方的权益与以前相比均得到改善,对厂商来说:OS>OP>ON,对农民工来说:OT>OV>OM。由上述分析可知,农民工权益和厂商权益维护的程度的大小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同时博弈也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这种游戏规则的确定又与社会财富密切相关,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财富增长了,相应的上层建筑就要更新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上层建筑对双方的收益也有相应的影响由此可见,农民工“权益荒”的本质在于博弈的过程中农民工处于劣势及游戏规则的不完善。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

(一)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

一方面,农民工法律意识淡泊,事前不知道与厂商签订劳动合同,事后不知道通过合理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致使难以用合理的手段维权。另一方面,农民工缺乏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根据简新华和黄锟的调查,从文化程度看,2007年初,文盲/半文盲3.3%,小学文化程度占16.6%,初中文化程度占59.6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8.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7%。农民工群体普遍具有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特点,这限制了他们在找工作时的范围,决定他们只能在那些对知识技能和科学技术要求比较低的行业里工作,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些体力劳动。

(二)厂商不依法履行应履行的义务,在博弈中不遵守应遵守的游戏规则

1.拖欠工资的现象严重。《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的报告执笔者肖卫东说,以讨薪为例,到2004年11月中旬,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1000亿元。根据我们的结论,为了索要这1000亿元欠薪,社会至少要付出3000 亿元的成本。

2.有法不依,通过各种方式避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要么不签合同,要么采取口头约定或者签订“生死合同”等形式来规避法律责任,减轻自己的义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目前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占12.5%,一些用人单位把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推给“包工头”,给以后的农民工维权制造困难。

3.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节假日不给法定加薪。调查显示,2007年初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周平均6.5天,每天平均10h,60.9%的农民工表示他们要经常加班,54.1%的农民工表示在节假日不能得到休息,在经常加班的农民工中,有40.6%的没有加班费,在节假日的加班中,更有60.1%的没有加班费。

(三)游戏规则的缺陷,这充分体现在一些制度和体制的缺陷

1.立法的不完善和执法的不严格。我国虽然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比如《劳动法》。但《劳动法》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存在《劳动法》位阶低,缺漏过多,操作性不强,对劳动者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再如,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解决方式,往往造成较高的救济成本,让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无法承受,无力寻求公力救济。而且现行法律中专门用来保护农民工的法律尚未制定,这造成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漏洞。执法过程中,国家作为第三方,没有秉持正义。反观当下中国农民工在处理工资纠纷中的行为选择,正是在国家作为强制实施的第三方失败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对求助于司法体系讨回公道失去了信心。

2.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城乡二元制度,以及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构成了严重的阻碍。这种游戏规则的不公平使农民工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在博弈的过程中肯定处于劣势。

三、农民工权益保护之途径

(一)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保护。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工作技能,事前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使他们能够了解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并通过一定的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最终运用自己的技能投身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其法律素养,在他们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能够与之签订合同,并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为他们权益得到保护提供保障;当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能够伸出援手,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权,让他们能够并且敢于进行诉讼。

(二)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劳动法》虽然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部法律,但对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使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的法律更加具体。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以劳动法体系为标准的,以农民工为保护对象的特定法律法规体系及其相应执行机制来适应当前农民工权益的需要。在立法中加大对用人单位惩处力度,建立健全合理合法的简易的劳动诉讼仲裁程序;建立健全适当的律师援助和诉讼仲裁费用减免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国家作为第三方,应该作为公平和正义的代表,而不能够出现官商勾结。

(三)加大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相关二元制度的改革,确保游戏规则的公允,为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因其弊端而受学术界的批判,因为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从源头上使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只有相关的制度得到改善,双方才能从中受益,才能更好地确保经济运行秩序,因此制度创新能够为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提供保证。“在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转变为稳定性移民,在就业求职、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四)建立农民工的联合机构,联系厂方和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西方国家中,工会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工人权益的维护做了重大的贡献,工会可以代表工人与厂方集体议价,从而成为工人工资上涨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会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天职,但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工会患有不同程度的“软骨病”,就是不能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农民工必须联合起来,维护其权益,这一点可以利用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来阐述:

由上图可知,只有农民工联合起来才能使他们的权益最大程度上得到维护。因此,农民工应该联合起来,打破以地域为基础的联系方式,形成广泛的联合体,以集体的力量与厂商进行各方面的磋商,维护自己权益。同时这种联合体可以在有工会的工厂与工会的力量相结合,增大联合的力量,在没有工会的工厂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解决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维权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现代汉语词典[M].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8

[2]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3]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1(6):37~44

[4]格里高利·曼昆.张帆等译.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程蹊,尹宁波.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4(2):20~23

[6]张俊良,何晓玉,陈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7(5):66~69

[7]黄肇漳.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的关系[J].企业导报.2009(10):23

项目基金: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

作者:范鹏飞 彭娜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论文 篇2: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思考

摘要: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近些年来社会和人民一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农民工的历史沿革、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最后就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合法权益;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王中华(197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任职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委党校,研究方向:经济法。

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产业大军悄然出现了农民工的身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城市各行业中不可缺少生力军。然而,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一直困扰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欠薪问题。为此国务院、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政府部门每年都在京召开关于农民工的会议,就社会和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是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要求各地工会要与人社、公安、住建等部门协调配合将积极参与农民工合法权益相关情况的专项检查,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历史沿革

虽说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更是如日中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闲余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多,加之“求富闯天下”农民意识形态的出现,有部分农业劳动力开始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领域。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各行业的产业工人。再后来在家农民看到出去的农民都“致富发达”了,于是我国独有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民工潮”得以出现。然而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数量的增加,国家和城市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务工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出台,就更不用说是有保护农民工的法律保障体系了,于是各行业中别有用心的老板开始钻法律的空子,拖欠农民工工资,剥脱农民工的工作休息的权益更是常有的事情。于是这股不好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上蔓延,于是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而引发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并且逐渐演变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鉴于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1月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解决农民工问题应当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解决新农民工的问题上遇到了新问题,国务院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2014年10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就当是的形势来说确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2016年1月,为了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从根本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明确要求:“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逐步实现全覆盖。从以上看,国家对农民工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很多措施,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应对农民工就业和维权方面又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权利缺失严重

近些年国家虽然每年都出台关于农民工的文件,提升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但在我国现阶段,还是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有不健全劳动保障法制方面。更不用提为他们提供便捷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了。就目前来看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和模糊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条例不完全适用农民工,在相关执法部门的执行过程中更是缺失法律依据。当农民工权益遭到侵犯时,相关部门想找根据来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但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在履行查处方面很可能出现违纪违约的问题,甚至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的《城市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限制农民工从事的工种,严重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的农民工在维权路上困难重重,难以行使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出现农民工相关权力的缺失。

(二)就业受限制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在城市里工作也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工厂里最基础的技术活。几乎没有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就给他们的就业与技能的提高设置的限制,大多从事如高空建设、清理卫生等“高危险、高强度、低薪酬、低含量”的工作,然而取得劳动报酬的却不多甚至有时还被拖欠,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造成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侵权行为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社会保障程度低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得到的培訓机会更少。在城市里工作也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工厂里最基础的技术活。几乎没有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就给他们的就业与技能的提高设置的限制,一直在社会的底层的工作。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造成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侵权行为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很多农民工子女由于户口等原因没法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三是农民工没有节假日之说,甚至连续工作超过12小时,正常的休息权利得到剥脱;四是农民工在城市干的工作大多是没有人干的,工作生活环境差,缺失劳动保护机制,即使这样在社会上还表现出“低人一等”,不被城市居民一视同仁。

(四)合同意识弱

很多农民工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注意要这个保护自身权益的武器,所以有很多农民工在城里找工作,只有说是给工资,根本不去考虑权利义务的关系,就更不用说是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了。即使与用人单位签了合同,一些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也还是通过签完合同后单位收回、在合同中有意回避工作的难度等各种方式来规避责任,加上农民工不在乎合同的作用。致使出现超时工作或加班,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甚至出现问题后一些农民工也不会去考虑合同或者去讨个说法的想法。

(五)欠薪问题严重

出现大面积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局面后,国家相关部门总是每年开展一次“帮农民工讨薪金”的专项检查,这种检查已近超过10年。建筑行业是欠薪“重灾区”,很多人辛辛苦苦一年却拿不到工资,还有一些非要把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扣下,若过完年不回去,就别再想要这个月的工资。为了防止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很多地方现在要求施工前交纳职工工资保证金,确保专款专用。这种拖欠虽说是用人单位的过错,但也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色转包”有很大关系。目前有“能力关系”的人员花钱走关系把工程包下,再把工程转包出去最终的活计由临时招募的农民工来完成,且不说工程质量的问题,就是层层转包就会把处于利益链最末端的农民工拖垮。因此,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必须从减少工程转包,在工程发包时明确定好由哪个单位来具体办理,不得出现转包现象。因为建筑工程转包次数越多,工程利润参入“扒皮”的就会越多,这样就会出现“虚假”利润和成本,势必出现豆腐渣工程,势必出现生拖欠工资问题。

(六)工伤维权难

由于用人单位大多没有和农民工签订合同,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就给了用人单位不按国家标准给农民工提供施工所必需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最终让很多农民工有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缺失,导致农民工出现工伤,但由于没有合同约定,用人单位只是草草的用少量的钱财来打发农民工受害人,工伤维权难;同样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农民工一旦发生工伤将或多或少损害其劳动能力,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工伤保险参保率低,所以赔偿不能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另外很多企业和工人私下解决,相关的补偿和后续的保障是压得越低越好。

(七)职业病呈增多趋势

当前媒体经常报道农民工矽肺病、尘肺病、碳肺病等群体性职业性暴发,职业病已成为威胁农民工健康和农民工家庭的“隐形杀手”。很多农民工为了多赚一些钱,经常去接一些对身体有所危害的工作,虽然短时间看不出病来,但时间一长病出来了却得不到保障,得不到赔偿,维权难。

三、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策略

(一)建立农民工的专项培训制度,增强农民工的就業机会和维权意识

当前的大部分农民工学历偏低,高中生、初中毕业占的比例较低,主力大军是小学毕业生或者小学没毕业,这就决定了其从事的行业和应对外来风险的能力较低,为此要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制度。一是中央、地方设立专项基金,用以培训农民工;二是与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设立专门培训课程,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高校的闲散的师资力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为农民工创办专门的培训基地,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既能对企业是否为农民工培训进行监督,也方便农民工的技能学习,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借以提高就业机会。四是用人单位要把新雇佣的农民工进行岗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以此解决农民工综合素质不高、法制意识缺失的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从国家法律的层面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政策体系,规范农民工工作用时制度,依法保障从而让农民工的休息权、休假权。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续接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政策,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五是建立完善律师援助和诉讼仲裁费用减免制度,搭建农民工法律援助通道。

(三)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让农民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作为政府要积极参与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合法权益的专项检查。一是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让进城农民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工作者,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均等。二是公安、工会、人社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管,依法依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打击力度,让他们感受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看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奠定基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2006-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2014.10.

[3]郑莹.简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N].光明日报,2007-5-18.

[4]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作者:王中华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论文 篇3:

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长三角地区的数据为例,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分别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差异,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和是否工会会员等只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

【关 键 词】农民工 就业 劳动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群体。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4亿人。农民工这一群体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由于其本身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处于社会中下层等原因,农民工就业中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一、研究背景

张俊良(2007)认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为就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享有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和劳动福利权,相应的权利监督保护机制和救助途径缺失。高文书(2006)通过对5个城市的调查,认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工资遭受拖欠、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环境危险及劳动条件恶劣等。针对现状,张俊良(2007)从城乡差别的户籍体制,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全社会普遍的劳动权益保障意识缺乏,农民工自身因素等方面寻求原因。魏智慧(2006)通过系统的研究述评,从我国农民工供求状况、法律体制存在弊端、行政系统执行不力、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等社会因素层面分析了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谢勇(2010)研究发现苏南仅有39.82%的农民工工资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丁群晏(2011)考虑到加班加点的因素,计算出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处于一种稍微超过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

笔者在研究农民工劳动权益时将重点根据《劳动法》的相关条款计算农民工应得工资,并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对比。

二、描述性研究

本次调查于2010年2月长三角地区进行,调查对象是处于就业状态的外来农民工,不包括失业者,也不包括自我雇佣的农民工。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56份,有效问卷274份,合格率为77.0%。

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获得劳动权益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高达38.4%。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本文对于工资进行了处理。2010年2月时长三角地区月最低工资普遍为850 元。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劳动者正常的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则长三角地区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850/(21.75*8)=4.89元,这与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有所不同。在计算农民工每周最低应得工资时,应该考虑到其加班时间。根据我国劳动法关于加班工资支付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以及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分别支付不低于工资150%、200%和300%的报酬。由于法定节假日不具有普遍性,本文也将该误差忽略。计算农民工每周最低应得工资时,设日工作时间为t小时,每周工作d天,当t<=8且d<=5时,周最低应得工资=4.89*t*d;当t>8且d<=5时,周最低应得工资=4.89*8*d+1.5*4.89*(t-8)*d;当t<=8且d>5时,周最低应得工资=4.89*t*5+2*4.89*(d-5)*t;当t>8且d>5时,周最低应得工资=4.89*40+1.5*4.89*(t-8)*5+2*4.89*t*(d-5)。根据这种方法,求得每位农民工周最低应得工资,然后与周实际工资(一个月30天相当于4.29周,因此周最低实际工资为月工资/4.29)相比,得到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结果。

第二,有大约20.1%的农民工遭遇到所在单位的工资拖欠。

第三,月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在2000元以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带,物价偏高,该工资标准很难满足农民工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闲暇时间很难保证。

第五,22.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劳动环境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主要表现为:工作需要经常高空、高温、或者井下作业或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有毒、有害或放射性物质。

第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调查时距离《劳动合同法》出台已经有2年以上的时间。

三、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文章选择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为因变量。将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即违反相关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未实施)赋值为1,反之为0;劳动环境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赋值为1,反之为0。此时,两种情况均可以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文章从个体特征、人力资本、行业、工会等方面具体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职业培训、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是否工会会员、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劳动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见表一最左侧一栏,赋值均为“是=1,否=0”。

Logit回归模型形式如下(X为影响因素向量,而β是各影响因素的系数):

(二)计量分析。根据上述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调研数据,分别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1)式进行估计,结果见表一。

表一:长三角农民工劳动权益的Logit回归结果

(三)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因素分析

1.总体而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在行业、是否为工会会员、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否拥有技能资格证书、单位所有制对农民工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没有显著影响。

2.性别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重要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农民工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男性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和周工作天数超过5天的人数更多,按照本文计算周应得工资的方法计算,其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性更大。

3.年龄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也有重要影响。25-34岁的农民工相对于25岁以下的农民工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性显著降低。这是因为这部分农民工年富力强,具有更高的社会经验,工资一般不会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3.文化程度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初中文化的相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性降低。

4.农民工所在行业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批发、贸易、零售业相对于建筑、装潢业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并且在1%水平上仍然统计显著。

5.是否工会会员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工会会员相对于非工会会员,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并且在1%水平上仍然统计显著。

6.对相关法律了解程度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农民工的工资权益。

(四)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因素分析

1.总体而言,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否拥有技能资格证书、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工会会员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2.是否接受过培训和是否拥有技能资格证书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并在1%水平上仍然统计显著。这是因为,接受过培训和拥有技能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从事的一般是技术类的工作,而不是劳动环境十分恶劣的体力劳动。

3.所在行业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相对于从事建筑、装潢业的农民工而言,从事住宿、餐饮、娱乐业,批发、贸易、零售业和服务业及其他的农民工的劳动环境更好。

4.单位所有制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影响非常显著。相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其他所有制的劳动者劳动环境更加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这是因为,个体经营者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业,服务业和零售业等,这些行业的劳动环境更好。

5.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农民工在劳动环境方面的权益。

四、结论和建言

(一)结论

1.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培训、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都能提高劳动者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或者帮助劳动者从事一些技术性职业,从而保障其劳动权益。

2.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从事住宿、餐饮、娱乐业,批发、贸易、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较好,而从事建筑装潢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较差。

3.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可见,了解相关法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4.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和是否为工会会员等只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例如,最低工资在男性农民工中更不易落实;25-34岁的农民工工资一般不会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会的制度性因素能在保障最低工资落实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建言

1.农民工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保障自身劳动权益;

2.重点保障从事建筑装潢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劳动权益;

3.在农民工群体中加大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劳动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俊良.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7(5).

[2]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_以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和东莞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3]魏智慧.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述评[J].经济论坛,2006(9).

[4]谢勇.最低工资制度在农民工就业中的落实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3).

[5]丁群晏.劳动权益问题研究——以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为例[J].现代商业,2011(2).

作者:卞晓龙 丁群晏

上一篇: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思考论文下一篇:近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