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21世纪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中的考点内容和考试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地区的考生一时还没有办法适应,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史学观念的试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近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论文 篇1:

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回顾

近代化是表示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工业化。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即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在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近代化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的变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中国近代化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两易主角和内涵。中国近代前80年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之后无产阶级跃居近代化主角,近代化的内涵也随之而变成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旧中国的近代化

————道路曲折

一.近代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探索近代化的层次由浅入深——学习西方由“器物”递进到“制度”。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②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二.中国各阶级阶层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一)地主阶级御辱图强活动

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御辱图强,学习西方——洋务思想萌芽。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求“自强”、“求富”,筹划海防,培养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二)农民阶级——救国救民的民主运动

1.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将从西方学来的拜上帝教与《天朝田亩制度》结合,试图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王国。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赋予新时代特征和意义,但均未实现。

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具有朴素爱国情感的“扶清灭洋”口号——对中外反动势力限于感性认识,拒绝西方近代文明,注定了失败结局。

农民运动的历史启示:

1.充分表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平均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极端性又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保守与落后性——小生产者自身局限性。

3.农民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领导重任。

(三)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活动

1.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主张:否定单纯继承洋务派主张——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2、康梁维新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学思想结合形成较系统的维新理论——挽救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以日本为师,超越洋务派“中体西用”。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民主政治的近代化理想未实现。

3、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武装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美国为师,超越维新派“改良以君主立宪政治”的近代化探索。实践: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措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民主共和的近代化理想破灭。

4、实业救国派(“南张北周”为代表)。主张:在辛亥革命鼓舞下,主张创办实业以振兴民族经济,抵御外国列强入侵而强国。实践:一战期间掀起创办实业高潮,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结果:民族工业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未实现国家富强。

5、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前期)。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直接指向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美法为师。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但因脱离群众,无法实现。

6、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也不赞成中共主张,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实践证明走不通,最后转向中共共同反蒋建立新中国

资产阶级探索规律与认识

(1)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取得反帝反封建的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因其软弱妥协的局限性,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其政治目标——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化不能实现,近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领导,但因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依据不平等条约进行军事、经济、政治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四)推动因素:

1.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带来先进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冲击旧制度和旧观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也进行部分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3.中国近代化起步于两次工业革命之交,为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曾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作者:史红霞

近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论文 篇2:

浅析高考历史中的“近代化史观”

摘 要:随着21世纪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中的考点内容和考试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地区的考生一时还没有办法适应,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史学观念的试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强化“近代化史观”的考查,将是今后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

关键词:近代化;民主化;工业化;高考

一、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的因素

(一)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决定的

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如果缺乏“近(现)代化史观”,就谈不上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更谈不上历史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就课程目标而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在“基本脉络”中近代化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课本内容中得以体现。

(二)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是教材内容的重要体现

从课程内容看“近代化史”占有大量知识点,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及抗日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來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中国近代化首先要争取民族独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反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结束国民党专制独裁,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都贯穿了大量近代化史的重要内容。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些都是一部近(现)代化史。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也是人类走向近代化在思想领域的重要反映。在选修人物及改革中都伴随着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二、 近三年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的表现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第40题通过宋应星、牛顿二人的科技成果特点,它们出现的背景及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原因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在近代化方面的重大反差,折射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Ⅱ卷)第29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反映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第33题通过19世纪英国的相关手工织布机的衰落情景设置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说明英国近代化的历程;第40题中国清初至晚清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设置反映了中西方近代化反差中大清王朝的边境安全及民族危机;第48题光绪帝与戊戌变法的设置反映中国近代化之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第31题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反映中西方近代化问题;第41题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同样如此。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Ⅱ卷)第29题康有为关于《新学伪经考》涉及戊戌变法;第33题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都不同程度反映了近(现)代化问题。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第29题考查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取得的重要成就(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第41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体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内容,是近代化的重要体现;第46题要求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并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反映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Ⅱ卷)第40题涉及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问题,实际上反映人类近代化的历史大背景;2016年高考文综卷全国Ⅲ第41题关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到主动开商埠的过程可也视为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三、 针对高考“近代化史观”的复习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概念,什么是近代化的问题?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其次,从近代化的概念入手讲清楚近代化史,近代化史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要讲清楚不容易,它必须贯穿于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而不是高考前的几个课时就解决的问题。我们还要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领悟近(现)代化,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无不与近代化密切相关。再次,树立“近代化史观”的价值观念,我们让学生知道概念,领悟真谛、掌握内容,弄清近代化到掌握近代化史,最后,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另外还要从平时的历史测试中,考与练中升华“近代化史观”。

总之,“近代化史观”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贯穿历史教学内容,可以说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课中走到生活中体会人类近代化的文明成果,最后树立 “近代化史观”,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参考文献:

[1] 杨志才.运用新史观应对新高考[J].历史教学,2010,(10):34-37.

[2] 王生.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近代化史观考查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29-32.

作者:苏正华

近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论文 篇3:

浅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摘 要: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历史近代化进程的关系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我国的近代化进程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项重要的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思想理论进程有着极大促进意义的改革文献,以及对腐败落后的清朝政府形成的集权统治上的压力。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只是一场因为太多局限性而导致失败结果的农民起义运动,并没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发挥到促进作用,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发挥阻碍作用,只有洋务运动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从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自身维护统治的压力而被动地展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鸦片战争过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昏庸腐败的统治、封建官僚的残酷压迫和外来帝国主义的掠夺与欺凌使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爆发了。太平军农民起义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施政改革方案,有些改革措施明显体现出资本主义性质。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的金田起义算起,到1864年都城天京被攻陷,总共经历14年的时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强大的冲击,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变革先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清政府的变革,为中国近代化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其先进的资本主义革命思想为我国近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思想以及制度理论上的基础。

一、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过后我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统治更加昏庸腐败,封建政府官僚对百姓的压榨日益加剧,再加上外来侵略的欺凌,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首领洪秀全生在广东花县,正是吏治腐败、天灾人祸不断的困难时期,而且广东花县正处在鸦片战争前线地带,该地区百姓受到战争带来的极大的苦难,同时外国商品的逐渐输入,使本地区手工业快速破产瓦解,民生凋敝,基本上是中国当时最黑暗的时期。读书人出身的洪秀全深切领悟到社会的残酷性,决心奋起反抗一系列不平现象。鸦片战争过后,广东多处地区兴起农民起义运动,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残酷恶行,进行了长达7年的反抗斗争,这些都对洪秀全产生了较大的鼓舞力量,于是下定了反抗清政府的决心。具有较好领导能力的洪秀全在这时也接触到了基督教,许多基督教义均对他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提供了思想动力。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因为顺应时代顺应民心,而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因此起义运动发展迅猛,很快就成了气候,威胁到清朝政府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统治特点

(一)极权统治明显

极权统治是太平天国首领统治的最明显特点,太平天国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统治阶层逐渐形成崇拜神权、极权以及暴力的集团。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数以千万计的人丧失了生命,残酷的战争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社会恶果。太平天国的组织体系过于集中,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组织等一元化,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主要领导官员均是武官。太平天国本身是要推翻残酷的专制主义统治,而自己也深陷于专制统治的魔咒。

(二)腐败现象严重

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吏治管理制度,在1853年成功占领南京之后,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他们不是通过加紧自身政治、军事的建设而巩固新生的政权,而是大肆进行享乐腐败。主要农民起义首领大兴土木,全面进行宫室建设,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统治集团形成不良风气以后逐渐蔓延,致使出现了大面积的腐败现象。农民运动首领通过骄奢淫逸脱离了士兵与广大贫苦百姓群体,逐渐激起民愤并失去民心。起义军首领本身的农民劣根性对太平天国运动来说是最重要的致命因素。太平天国各级官员将军只顾聚敛钱财,满足私欲,而且为了达到各种掠夺目的而不择手段,使得太平军军饷严重亏空,为后来的运动失败埋下了伏笔。

(三)众多运动领导者讲究排场

太平天国领导者在获得一定的权位之后讲究铺张讲究排场,相关史料记载天王洪秀全在进餐时由众多的柔弱女子伺候,各种精致的碗筷等轮番使用,而且在用餐期间还要锣鼓奏乐,用炮声助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前线战事惨烈,将士们千辛万苦,浴血奋战,而众多首领却只顾享乐,大讲排场,这样的政权不可能会长久。

三、太平天国精神文化的缺失

(一)天命论的致命缺陷

太平天国从始至终带有政权的政教合一性,天王洪秀全心中怀着上帝亲子,天兄胞弟,为万国太平真主的天命论,这种天命论也是其宗教教义的核心理念和政治组织的主要方法。洪秀全提出的诸多关于人间天国理想的构思均带有乌托邦色彩,不具备现实性依据。因此以各种空谈作为施政纲领来统治百姓是一种极为昏庸的选择。在太平天国后来逐渐溃败的过程中,民心尽失,体现出了天命论的致命缺陷。

(二)运动首领过分神化自我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各个首领盲目夸大自我,神化自我,这样构筑起来的统治阶层十分荒唐。在他们的统治思想中,妄图通过种种欺骗性质的神的感召来达到对百姓的统治。上帝是天父、洪秀全是天王,而且是上帝的次子,而杨秀清则是上帝的代言人,洪秀全通过为自己戴上君权神授的帽子来实现太平天国统治阶层的统治权利。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愈加自我膨胀,他的自我神化几乎达到迷狂的地步。

(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洪秀全本人是秀才出身,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也体现在他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上。在天朝成立之后他凭借神教之名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否定,要求只信奉上帝,排斥儒、释、道等一系列其他的学说。在此过程中他大量的毁坏寺庙道观建筑,焚毁图书,严禁一切文艺活动形式。

四、太平天国发展各个阶段自身的矛盾性

(一)天国与人间的矛盾

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一些构想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而在实际施政过程中他们却要把“天国”的理想社会模式放置在人间,显然这不可能得到实现。太平天国政治管理过程中丝毫没有体现出理想社会的范式,男权主义与奴役制度依旧盛行,尤其是太平天国发展到后来,这种“天国”与人间的矛盾逐渐暴露而且日趋尖锐,证明了其理想社会制度构建的不可能性。

(二)皇权与神权的矛盾

当初为了增加神秘色彩,蒙蔽百姓,洪秀全自称为上帝次子,而杨秀清、萧朝贵分别假托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附体传言。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封建专制思想暴露,逐渐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使皇权与神权之间出现矛盾,并逐渐激化,必然导致后来的失败。

(三)太平天国与洪氏帝国的矛盾

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能够坚持道义,深刻体会百姓之苦,坚决反对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在运动过程中也体现了诸多正直的施政行为,包括他劝人向善,鼓励商贾农工各项产业的发展,将美好的太平天国宏伟蓝图展现在眼前,而在洪氏帝国建立之后,洪秀全的封建专制思想逐渐暴露出来,使太平天国运动成果逐渐成为他个人私有,使太平天国政权逐渐向“家天下”转变,以致在天京事变以后,洪秀全诸多亲信离他而去。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旧时农民起义运动,为清王朝的昏庸腐朽统治带来强烈的打击,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有效减慢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为我国近代革命带来了强大的鼓舞力量,使我国逐渐走向近代化发展道路。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封建王朝发展历史近两千年来农民战争的高峰,对处于穷途末路的清王朝封建统治造成强大的打击,为我国延续了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覆灭敲响了丧钟,为我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其次,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农民起义运动,但却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早期的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相对平等的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相关改革措施。土地分配制度规定无论男女,均能够按年龄分到一份田地,其目的是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它极端反对封建传统土地制度,这种冲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性文献在以往农民起义中是没有的,因此具有建设性价值。在太平天国发展后期,洪仁轩写了《资政新篇》一书,这本书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改革倾向,它提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希望百姓可以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力。这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建设思想充分体现了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在农民战争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太平天国在思想政治上提出的各项要求在那个时代有着较高的觉悟与进步性,也充分体现了农民起义首领能够在摆脱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先进社会改革措施的能力与魄力。太平天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时间,他们提出的各种先进的改革方案与改革政令等均不能得到较理想和较为正确的实施,但它集中体现的新型思想与崭新的社会制度已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旧有社会的形制产生了强大的破坏力,对近代化进程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宗教信仰的方式得到了大量的人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体现出贫苦百姓人心汇聚,共同表达自己心声的愿望。整体来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在运动精神上一直是积极向上的和进步的,备受奴役的贫苦百姓追求平等和自身权利,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人心的进步,贫苦人民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情每况愈下的形势中,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外交困,腐败昏庸的清政府统治阶层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渐渐松懈了闭关锁国的念头,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挽救自己的奄奄一息的统治。同时,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各种救亡措施,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处在起步阶段。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阶层加深了自己的危亡意识,一些有见识的清王朝皇室成员和重要的大臣开始奋发图强,寻求各种救亡图存的改革措施。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外国侵略者没有太多的介入,清政府面对太平军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加紧练兵,并且开办军事工业,由此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初始目的的洋务运动便逐渐兴起,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洋务运动只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全面展开对西方社会的学习与模仿,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发展到后来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简单的学科技术层面逐渐扩展到教育制度、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等,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渐扩充展开,中国全面进入到近代化社会。因此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化发展探索的一个动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另外,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还取决于它对后世的影响,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抗封建主义的决心和力量。太平天国运动60年以后,中国又掀起了另外一场革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从兴起到覆灭总共经历了14年的时间,在这14年中太平天国经历了逐渐强盛壮大到逐渐衰败的过程,战争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运动所不能相比的。太平天国能够逐渐发展壮大,与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有着较大的关联,而太平天国运动在实质上也重创了清朝统治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客观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由于各种局限性因素而导致失败,但在促使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不断推行近代化改革策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刺激作用,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我国近代化探索逐渐起步,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社会。太平天国施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发展探索结果为我国近代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思想制度上的启发意义。所以,可以断言,在我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太平天国运动曾发挥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文军,宋枫霞.浅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J].学理论,2013,(20):202-203.

〔2〕华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J].开放时代,2001,(01):40-46.

〔3〕张英明.近代中西文化首次对话与中国社会变革——再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1):14-18.

〔4〕何小刚.太平天国的兴衰与中国近代化[J].前沿,2010,(14):125-127.

〔5〕王庆成,苏双碧,茅家琦,祁龙威,饶任坤,石培华.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笔谈(二)[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1-12.

〔6〕苏贵庆.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106-110.

〔7〕牟安世.论太平天国革命与中国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1,(06):43-48.

〔8〕陈娇云,肖华平.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3,(03):83-84.

作者:刘明

上一篇: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论文下一篇: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