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劳动法规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保障法规在我县的贯彻实施,我县劳动关系总体协调稳定。但仍有一些企业存在违法用工、侵害职工权益行为。文章通过对左权县劳动关系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求进一步维护、构建我县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保障职工权益,助推我县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工劳动法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工劳动法规论文 篇1:

减去两个小时暂不可行

工作时间制度是劳动法规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国都对本国的工作时间进行规范。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工时制度已经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因而建议实行每日6小时的工时制度。这个建议当然很好,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6小时工作制并不可行。

工时制度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工时标准都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在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每日10~12小时、每周6天的工时制度。例如,英国1850年的工厂法规定,工人周一至周五每日工作12小时(其中包括半小时早饭时间和1小时午饭时间),周六为8小时(其中包括半小时早饭时间),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在20世纪,各国一般实行每日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目前,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都与我国一样,实行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度;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等,仍实行每日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个别国家实行每日8小时、每周46小时的工时制度,如保加利亚和波兰等。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当前各国的工时制度基本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没有出现劳动者广泛抗议或抱怨的情况。另外,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最低的工时规定也没有降低到每日6小时的水平。菲律宾虽然曾在2002年短暂地实行过每周4天工作制,但由于要求劳动者每日工作10小时,结果遭到民众的反对而不得不取消。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G D P及劳动者工资水平均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劳动生产率水平大概只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工时制度,可能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而且,我国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需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这时如果过早地降低工时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如果等到我国人口已经严重老龄化之后,再想增加劳动投入恐怕就来不及了。因此,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从我国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实行6小时工作制的条件。

其实,我国劳动者对工作时间的抱怨,主要集中在超时工作严重,而不是对8小时工作制不满意。一项针对12个城市的劳动者的调查表明,我国城镇本地劳动者平均每日工作8.40小时,每周工作46.75小时;进城农民工平均每日工作10.26小时,每周工作69.22小时!两类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都大大超过了工时制度的规定。而且,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加班后,都得不到加班费。超时工作严重,是影响我国劳动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作者:高文书

农民工劳动法规论文 篇2:

浅析左权县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保障法规在我县的贯彻实施,我县劳动关系总体协调稳定。但仍有一些企业存在违法用工、侵害职工权益行为。文章通过对左权县劳动关系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求进一步维护、构建我县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保障职工权益,助推我县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左权县;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工业企业以资源型为主,煤炭、矿山企业为我县的主要产业。随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我县贯彻执行,我县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好地维护,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仍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用工行为不规范,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障等权益不时受到侵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引导企业和职工走双赢的道路,为我县劳资双方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提供保障,推进我县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一、左权县劳动关系基本情况

(一)劳动用工备案户数及用工规模

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县各项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增多,特别是我县煤炭企业整合,国有大集团进驻后,煤炭企业地上地下基建项目的开展,大量外来建设单位进驻我县,外来人员进入我县就业,造成我县劳动用工备案户数持续增加,劳动用工人数大量增加。2013年我县用工备案户数和用工人数达到最大,由2011年321户15141人增加到519户26959人。但随着大量城市建设工程、煤炭企业基建的完工,加之我县劳动监察力度不断加强,我县用工备案户数、劳动用工人数逐渐趋于稳定。截止2015年年底,左权县已有1000户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工备案,签订劳动合同19542人,其中农民工12897人,约占签订劳动合同人数的66%。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

近年我县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上升,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做到劳动合同签订率100%,但在建筑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仍有待提高。

(三)劳资纠纷总量及特点

1. 劳资纠纷总量仍呈上升趋势

随着劳动保障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用工主体的多元化,维权受理渠道的畅通,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诉人数呈上升趋势。2011年接待投诉案件58起2127人,追讨工资1091万元;2014年投诉案件数达到最大168起,涉及人数2537人,追讨工资2192万元;2015年解决投诉案件98起,涉及人数达4118人,追讨工资达到3683万元。其中煤矿外围施工队伍、高速施工是投诉的重点,占投诉总量的60%。

2. 劳资纠纷表现出多样化

首先,投诉举报案件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履行劳动合同、支付报酬等,新类型纠纷如要求补办社会保险、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要求支付赔偿金、提高工资待遇、同工同酬等新内容大量涌现。

其次,诉求金额跨度加大,从几十元至数十万元不等,少数个案诉求款项达上百万元,用人单位违法用工与劳动者无序维权现象并存。

最后,劳动者维权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以往劳动者通过电话、现场举报方式进行投诉。现在他们还通过诉讼、上访、信访、往各级领导信箱写邮件、拨打12345晋中市政府便民服务热线等途径进行维权。

二、我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不乐观等问题,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劳动者分层化严重。目前我县市场上以高技能专业化人才为主的高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基本居于优势竞争地位,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相对和谐。但以低技能、过大年龄、体力劳动者为主体的低端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他们已构成劳动关系中的主要弱势群体,该群体数量大、权益受侵害的概率高。根据我县劳动监察统计数字反映,上述弱势群体维权数量占我县近年案件数的98%以上。

2. 临时到我县的外地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外地企业往往是以承包方式招揽工程,有的是层层转包。在用工上,仍存在不与劳动者签合同、工资约定不明确、工资支付不及时、不缴纳社会保险等现象。

3. 部分农民工存在无序无理维权。部分农民工在维权中不能依法维权,采取以静坐、围堵政府及蛮横等方式无序讨要工资,以及恶意讨薪现象存在,给各方造成一定影响。

4. 部分建设领域用工单位管理混乱,存在“以包代管”、“层层转包”现象。许多重点工程开工后,工程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不能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到人社部门办理备案手续,部分工地所属农民工的花名册、考勤表、工资支付登记台账等基本情况不健全;部分工程存在层层转包现象,不能按工程的进度直接交付农民工工资,给劳动用工双方关系维系及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三、构建我县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面对我縣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我县和谐劳动关系进程中,我们通过采取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强化监管执法力度,完善长效机制等措施,积极化解劳资矛盾,提升企业依法用工意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我县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依法用工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左权电视台、我县人社局网站等新闻媒介和有效时机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二是积极参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型法制宣传活动,散发各类宣传资料,现场为老百姓解答维权知识,增强劳动者维权能力;三是深入企业、工地等劳动密集场所,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宣传《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四是举办企业负责人依法用工培训班,告知用人单位负责人如何依法用工、违法用工的法律后果,提升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自觉性;五是举办农民工维权培训班,让农民工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正确使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发挥“两网化”监管作用,维护和谐用工环境

一是按照“两网化”要求,将全县区域分为五个网格,实现区域内的全覆盖,做到无缝隙监管;二是在网格化分区域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职责、程序和时限,提高工作责任心,激发内部动力;三是实行动态监管,将工资支付、保险缴纳、人员流动等指标作为动态监控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发生问题较多的用人单位重点监控;四是对辖区内的用人单位进行用工排查,实现与省、市劳动保障监察系统联网,对屡次违法用工单位由省厅进行上网通报。

(三)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工行为

一是继续向劳动用工监管薄弱的小微企业扩展,加强对商贸流通、餐饮、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服务行业监督管理;二是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书面指导,告知其违反哪条劳动法规、如何改正,积极督促其依法用工,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开展举报投诉专查,及时解决拖欠工资、不签劳动合同等突出问题;四是实行承诺制度,对各类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由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对遵守劳动用工法律法规做出书面承诺,规范其合法用工。

(四)建立长效机制,高效化解劳资纠纷

一是完善拖欠工资预警监控机制、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劳动保障重大案件部门联合惩处制度、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犯罪移送机制等制度,从根本上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行为发生;二是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的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能有效控制和解决;三是针对近年我县临時性建设单位多的情况,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登记卡,加强对建设领域的劳动用工监管,督促用人单位追踪工资支付记录,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四是落实维权公示牌制度,要求各用人单位在醒目位置悬挂维权公示牌,以利于发生问题时农民工可以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帮助解决;五是扩大缴纳工资保证金行业。在只人社部门征收建筑领域施工单位基础上,扩大到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各主管部门对所属行业的建设项目进行征收,保证劳动者的工资按时支付;六是制作《举报投诉补正材料告知书》,一次性告知农民工投诉时所需材料,大幅度减少农民工维权成本;七是实行信访案件区域分组专人接待,专人处理,快速高效解决上访案件,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乡镇劳动保障所)

作者:于滨

农民工劳动法规论文 篇3:

社会矛盾的源头防控和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依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以及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的生动实践,论述了构建源头防控与预警机制,是预防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提出构建预防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劳资矛盾 预防机制

一、强化劳资矛盾源头防控机制

(一)修订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

依据调查,劳资矛盾高发期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及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例如:法规与政策不配套,法律法规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内容庞杂,规章、復函、乃止政策与法规冲突,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与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脱节,使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乃止行政主管部门、法院等各方主体在处理劳动关系中出现问题,引发劳资矛盾。因此应进行系统清理和统一,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得建立和维护劳动关系有法可依,有策可循,就从源头上减少了劳资矛盾。

(二)在全社会加大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宣传力度

全党全国全社会都应重视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不能只当成劳动部门的事,应建立长期的宣传机制,不能运动式的宣传,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采取以案讲法、发放便民守册、组织送法进企业、进乡村、进街道、进学校(毕业生)、公开劳动审判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保障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这就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劳动争议的产生。

(三)加强劳动行政与执法力度、预防和减少劳资矛盾

针对劳动争议、劳资矛盾高发、尖锐态势,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与执法部门应积极应对,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监察职能,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提前介入,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从市场准入方面预防了劳资矛盾的产生。强化劳动执法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将劳动就业工作导向科学合理、良性发展的轨道。可以起到有效防范矛盾纠纷产生、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

(四)健全和完善劳动纠纷调处机制,遏制劳资矛盾高发态势

当前主要的是:首先,要健全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工会、司法行政机关、劳动行政部门、法院等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劳动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即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人民法院提前介入,实行劳动纠纷全程调解。各级行政机关、工会组织、仲裁机构应切实担负起调处劳动纠纷的职责,力争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诉讼之前。法院要强化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对劳动案件提前介入,实行诉前(立案阶段)、诉中、诉后(执行)全程调解,引导双方沟通,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加强与仲裁机构协调,力争在裁判标准上一致,使大部分案件在仲裁阶段有效化解,发挥仲裁过滤功能,减少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数量。对于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法院要注意与当地工会组织、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仲裁机构交流配合,使审判工作融入到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综合治理之中。改革劳动诉讼制度,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实行简易速裁制度等等。通过健全和完善劳动纠纷调处机制,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将其处理在萌芽阶段,起到化早、化小、化了作用,从而预防矛盾激化,减少案件数量。

(五)坚持已有的改革成果,有效防控

近几年各地在改革中涌现了许多源头防控的作法。例如,完善和规范职业介绍中介服务、工会参与、对劳动者进行职前培训纳入劳动合同法规教育,为农民工服务、在农村和企业建立工会、实行法律援助、在一些劳务输入出较大的地方政府派员带队等改革举措,无凝为预防劳动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起到了很好作用。这些作法应逐步完善成为一种机制。

源头防控机制也是系统工程,应引起重视,政府应起到总牵头人的作用。这样才能构建有效的源头防控机制。

二、建立劳资矛盾预警机制、防控劳资矛盾

(一)相关部门完善信息的采集、反馈、处理机制

与劳动争议、劳资矛盾相关的部门应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的高度,建立和完善信息的采集、反馈和处理机制,重视信访工作。

政府信访部门应强化信访工作,及时采集、反馈和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信息,总结本地历年的信息,找出规律,设计一套预警系统,比如从信息数量、信息质量、重要程度上制定一些预警指标,达到指标,及时处理,发现预防,协助有关部门处理。

与此相同,工会信访系统、法院信访系统等相关部门都应建立自身的信访预警制度。另外,应着力构建法院、劳动、民政、工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方联动、全员参与”的多元“大信访”格局,及时发出预警,使劳资矛盾稳控措施到位,确保劳动关系和谐。

(二)经济工作部门结合经济工作建立预警机制

劳动纠纷、劳资矛盾的产生与激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经过调查研究,劳动纠纷、劳资矛盾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劳资矛盾越突出,中小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劳动纠纷突出,又有自身的特点。作为经济工作部门在领导经济发展的同时,及时总结规律,建立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劳动纠纷、劳资矛盾预警监控模式,对劳资矛盾进行预测,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保证风险可控。这不仅是减少矛盾有利而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

(三)人民法院建立案件预警机制

人民法院应结合劳动诉讼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案件预警机制:

一是以历年劳动案件的数据为样本,进一步加强对案件发展趋势与相关因素协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建立与劳动争议案件增速的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等定量指标,并有效结合社会法制发展程度等定性指标,建立案件预警监控模式,对案件发展越势进行预测,做到事前充分配置审判资源,保证劳资矛盾风险的可控。

二是建立与劳动案件多发企业的点对点联系预警机制。定期调研回访,了解案件动态和趋势,加强对企业劳动者诉求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动态信息研判机制,及时发出预警,避免劳资矛盾激化。结合审判对一些企业屡诉屡败一再违法的情况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并建议将违法经营、违法用工的投资者黑名单公布于众,促使其依法处理债权债务,保护劳动者,也威慑其他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

三是建立案件追踪和上下左右的沟通预警机制。法院在审理劳动案件中应坚持对案件审判各阶段的跟踪控制,弄清来龙去脉还要跟踪审判后动向,尤其是重大的群体性的案件,发现上访苗头,及时向有关方面发出预警。建立和完善劳动案件审判中上下级法院、兄弟法院乃至法院外部相关部门(劳动、工会等部门)的沟通机制预防矛盾激化。

(四)建立信息共享、劳资矛盾的会商预警机制

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是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劳动、工会、法院乃止民政、经管、企业等多部门工作,因之,应建立政府牵头的多部门会商制度,包括平日定期会商和重大案件会商,做到信息共享,及时预警,有效防控。这一机制非常重要。

基金项目: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矛盾的非诉调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S115)

作者:杜德鱼

上一篇:客厅设计和布置论文下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