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共性原则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基于近几年来华留学生学习目的与高层次汉语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的现实,结合留学生学历教育中汉语言专业的设置情况,根据财经院校学科建设的共性特征,提出商务方向的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的办学特色: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目标,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及复合型的汉语教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语共性原则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语共性原则教学论文 篇1:

论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

摘要:鉴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作为思维关键载体及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也必然带有共性,这为汉语思维模式借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汉语思维在时刻起作用,并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目的语的学习,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借用语言的迁移规律以发挥汉语思维模式的促进功能,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关键词:汉语思维 母语 目的语 英语教学

引言

各民族之间的思维模式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他们都使用语言来表达生活体验的方式也异中有同。在英语教学中,考虑到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汉语而形成的思维习惯,学生大多会不自觉地利用汉语来理解英语、学习英语甚至是按照汉语的语法进行思维。质言之,强调汉语思维的重要性,更符合英语习得的规律,也符合思维作为主导作用这一原则。长期以来,学界及教学实践大多关注汉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而鲜有关注其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正面影响。如何发挥汉语思维正迁移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则几近阙如,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探讨之。

一、汉语思维模式作用于英语教学的必然性认识

汉语与英语虽然各自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但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自20世纪60年代来,伴随学界对目的语英语习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类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干扰作用有了新看法。Hockett在分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之后,列举出各门语言之间存有的16种共同点,如语言的抽象性、语言的创造性及语言的表意功能,等等。[1]而Ellis则指明,几乎所有的语言之间皆普遍存有共通的核心规则。[2]马克思也认为,语言是展现思维的直接现实。尽管世界上存有的各种语言门类众多,但基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作为思维关键载体及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也必然带有共性。语言的“普遍现象”关涉所有语法的组成部分,也关涉这些语言之间的共同关系,还关涉语法规则的体现形式。这些规则即构成了所谓的“普通语法”,也就是人类每门语言语法的根基。

汉语与英语虽然各自属于不同的语系,两门语言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含蕴也差别较大,然而通过研究这两门语言的普遍现象则仍然发现,汉语与英语这两门语言存有多处共同点:首先,是语义的普遍现象。对于同一物品,同一动作,同一过程都可以在另一语言找到对应表达或名称。其次,这两门语言皆具有一定数量的、带有某种相同语音特征的如包括多个元音、辅音的离散音段。再次,两门语言的语法高度相似,都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此类划分,而句子的主要成分也是按“主语+谓语+宾语”等的结构来划分,也都有各自的构词规则及造句规则。此外,也都有如表达不同时间概念,传达或肯定、或否定、或疑问、或命令语气的通常表达方式。最后,这两门语言皆通过运用一定的离散语音来遣词造句,从而生成表达不同语义的句子。对于英、汉这两门语言之间共通性的深度认知,彻底颠覆了母语思维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干扰作用这种较为片面的传统认识。在充分肯定汉语思维模式对于英语教学的正面效应后,也为创新英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迁移表现

汉语教学中所习得的汉语思维对于学习、掌握英语教学中的内容有较大助推作用。就生活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自幼生活于汉语这一语言环境中,无疑汉语对于其语言结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汉语的反应则无疑处于首位。因此,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步学习者而言,他们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知识结构、语法规则尤为陌生,对于英语国家的社会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习惯皆知之甚少,若想借助英语来传递某种情绪、思想,顺利通过英语来开展语言交流,多次使用汉语思维是不可避免。即使是对于掌握了一定英语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其在使用英语开展语言沟通时,也会不自觉地借助汉语思维。这种情况在英语写作、英语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则更为明显。

此外,在学习英语这门外语过程中,在无自然语言环境时,英语学习者经常使用翻译法并且用汉语作为中介,其思维习惯是:将所学的英文知识先翻译为汉语,再通过汉语思维来理解,从而达到语码转换的目的。若不经过此转换过程,其大抵认为所学英文知识不牢固。而采用此种方式学习外语,较难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而直接借用英语思维。诚然,在某些语言环境、特定场景,英语学习者也常有借用英语思维,不过这种思维的借用是短暂、暂时而又带有偶发性,无法等同于实质意义上真正的英语思维。

三、汉语思维模式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路径探索

从上述可知,汉语思维乃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件和必要工具。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借用语言的迁移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汉语思维在时刻起作用而影响着目的语的学习,这种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语言迁移”的表现。迁移现象和思维的概括性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发挥好语言迁移规律,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师及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尽量减少汉语的负迁移影响。而为确保这点,则应关注这两门语言的差异及相通之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及分析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

过去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普遍过多关注汉语的负迁移,甚少考虑语言之间的共通性,也鲜有思考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及语言之间的共性以促进外语的习得,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成效。从现状看,英语学习多数是在正式场合(课堂学习)进行,除却在国外求学、生活或在某种特定语境,英语课堂之外较少有使用英语的场合,接触英语的机会尤为有限,故而英语技能、英语习惯的养成缺乏各种条件如时间、空间的充分保证,而汉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思想及其言行。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若漠视或不重视这一基本事实,则难以取得较好的英语教学成效。英语如何有效发挥汉语思维模式的正面作用,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点。

虽然汉语的迁移这种现象较为复杂,但其有规律可循,也会因各异的学习主体、各异的学习环境及学习阶段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然而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汉语思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皆不应被片面视为阻碍角色。如若借用得当,则可使得英语教学成效事半功倍。汉语思维作为一种不同忽视的学习基础,亦作为一种待有效开发利用的资源。汉语思维是英语学习者的大脑中已存在的“语言库存”,其得以助推英语学习主体梳理将获得的目的语输入,并促使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使用达到最高水平。借助汉语思维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英语教学内容。然而,目的语的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何种语境下、以何种方式从而顺势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汉语和英语这两者的语言特征,也受语言学习的具体阶段、语言采用的类型等决定。

曾有学者发文,认为在母语非英语国家广泛使用全英授课不尽现实,因为英语的教学无须也无法排斥汉语的影响,故而建议应当停止采用全英教学方式。[3]对此,笔者认为,第一,汉语本身可作为英语学习者拥有的“先天学习资源”,在英语学习者接收另一门语言信息时,必然会与自身熟悉的母语汉语发生某种联系或对母语、目的语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单词时,用中文表达法备注该单词以促进记忆。即便这样的做法不予提倡,然而这种方式明显解释了学习英语的过程必然是与汉语直接挂钩的过程,借助汉语思维进行联想、促进记忆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事实。建议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和汉语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对比,特别是当学习主体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碰到中西文化习俗差异时,这种有针对性的对比有助于加深其理解。第二,考虑英语教师(非外籍教师)在与英语学习者具有相同的语音文化背景,使用共同的母语,容易引起两者情感上及文化上的认同,为进一步的交流奠定基础。此外,英语非外籍教师则更容易发现英语学习者常犯的语言误区,从而有针对性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并帮助其调整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4]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而发挥其正面作用,将已基本掌握的汉语思维作为目的语学习的资源,进而有意识地重点开发、利用好这种语言优势,从而扩展汉语的正迁移。尤其是对于英语课时非常有限、课后练习机会相当不足的英语教学而言,则更应当重视发挥汉语思维的正面影响。而汉语思维的正面作用,则在于其可利用属性上,也取决于英语教师如何对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开发的前提是应明晰借用汉语思维的机理、如何借用、以何种方式、于哪个学习阶段,才能避免因借用不当而导致负面影响。

结语

总之,思维与语言相互影响。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汉语思维在时刻起作用而影响着目的语的学习,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借用语言的迁移规律以发挥汉语思维模式的促进功能,提高英语教学成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语

参考文献

[1]郝建军.汉语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5(05).

[2]赖妍莉,谢敏.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迁移机制探微[J].语文建设,2015(05).

[3]周和松.汉语思维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之探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7).

[4]许腾.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渗透[J].语文建设,2014(02).

作者:陆晓蓉

汉语共性原则教学论文 篇2:

财经院校留学生汉语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近几年来华留学生学习目的与高层次汉语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的现实,结合留学生学历教育中汉语言专业的设置情况,根据财经院校学科建设的共性特征,提出商务方向的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的办学特色: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目标,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及复合型的汉语教师。文章以东北财经大学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从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及设置、培养路径的选择与课程对接等方面,做到了个人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留学生 商务人才 学历教育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创新

一、国内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设置情况

全国接收留学生来华学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有560余所(据2008年教育部统计),但绝大部分属于长短期进修或汉语预备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具备针对留学生而设的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比例不足20%(2006年统计40余所)。整体教育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素质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高层次汉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于197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为来华留学生试行开办了汉语言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教育部1978年正式批准设立该专业,对来华留学生实施正规的汉语本科学历教育,提升并提高了汉语教学的层次与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些综合性大学相继设立了该专业。其院校主要集中在京、津、沪、穗地区,如北语、北京师大、人大、南开、复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东北地区目前设有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高校集中在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院校。黑大、吉大、东北师大、辽大、辽师大、大外等高校均设有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办学层次,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从事文教、外交、翻译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汉语人才。

教育部及国家汉办也高度重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本科教育。分别于1996、1997年专门召开全国性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研讨会。1998年国家汉办组织专家研制并论证大纲草案,1999年9月大纲通过了专家鉴定。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呈现大发展的趋势。国际社会对汉语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汉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与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汉语进修,满足在华工作、生活过语言关或学习文史、中医等传统科目的需求,向商务、文秘、旅游、金融、工商、税务等社会经济领域逐步拓展,就业目的明显增强,因此出于工作需要、或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力的学习者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也在最近几年逐步迈向成熟,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财经院校留学生学历教育的优势与特征

(一)商务汉语教学、测试的兴起

随着我国加入WTO,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财经院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始崛起。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相继于2000年、2003年、2005年开设了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或商务方向),同时也大力拓展其他专业领域的留学生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生源不断、数量可观,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国际人才市场的新需求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新变化,学习者既要有必要的语言能力基础又要掌握通用性强的泛经济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全面提升适应职业化需求的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这些都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向高层次、职业化、应用型领域拓展。

2002年10月,国家汉办立项开发HSK(商务),并向全国公开招标。2003年3月,北京大学中标并于同年9月开始HSK(商务)研发工作。经过2004年的阶段性论证和持续2年的海内外大样本预测,于2005年5月通过专家论证。2006年,HSK(商务)正式更名为商务汉语考试(Business Chinese Test)简称BCT,并出版了《商务汉语考试大纲》。

商务汉语考试(BCT)是为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从事商务活动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考查应试者在与商务有关的广泛的职业场合、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应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求职者寻找工作提供商务汉语水平与能力的证明,是一项职业化汉语水平考试。该考试已于2006年10月在新加坡正式推出。2007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正式推出。2007年4月22日,商务汉语考试在韩国首次推出。

(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留学生学历教育特征

我国财经院校在办学模式、学科结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方向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有共同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财经类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凸显出某些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

1.留学生规模扩大与对外汉语特别是商务汉语教学崛起于世纪之交;2.发展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战略目标,并有共同的学科优势;3.本科生比例居全国前列,逾40%;4.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商务或经贸为主攻方向;5.商务汉语教学包含三种形式:汉语言专业的商务方向或经贸方向的部分汉语课程、经济专业中的汉语课程(专业汉语)、汉语进修班的商务汉语课程;6.复合型的师资结构与学历结构:文学+语言、文学+教育、文学+经济、文学+教育+经济等。财经院校的学历教育模式具有突出的共性特征。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包括法学、文学、理学五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学科作为财经院校的强势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办学资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与学术研究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都确保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有20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汉语言专业、汉语预备教育、汉语长期进修、特色短期项目、商务汉语专门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其中商务汉语的教学、研究与测试及多元化的学历教育模式是我们倾力打造的特色品牌。我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科学、完备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与管理体系。最近几年,我们经过反复实践与不断调整,逐步明确了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办学模式:在语言+专业的模式下,努力培养熟练运用汉语、了解中国国情,知晓中国当代经济、法律法规,熟悉商务环境与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通用汉语人才。

三、财经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办学特色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是为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它适应我国外交、经贸、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满足国际社会对高层次汉语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国际人才市场的新需求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新变化,我们遵循国家汉办制订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保持其专业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发挥财经院校学科优势,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职业化的培养目标、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及复合型的汉语教师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定位与专业培养方向

汉语言专业(代码050102),是1978年教育部为来华留学生单独设立的本科学历教育,其上位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专业内容是以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及汉语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为学科基础,逐步搭建科学通往专业学习的语言平台。专业培养阶段,财经院校的特色定位在于除继续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各类汉语课培养要求,还以校内相关专业为依托,补充实用的商务、文化、通识课内容,突出汉语言(基础汉语)+商务(专业汉语)+文化(通用汉语)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的汉语言专业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符合国际社会人才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经济汉语或通用型汉语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华语教学、文秘、旅游、翻译或相关领域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课程系列与课程设置,它与专业培养方向相支撑,是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效路径。它既要承载厚基础、宽口径、通用性与实用性的实际内涵,又要体现出专业培养的方向性与阶段性。《大纲》对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强求一律,各校可自行设课,但必须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有利于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作为财经院校,有自身的学科结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在《大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结构、课程等设计原则上尽量体现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性、时代性、持续性和对学生的适用性。重点突出特色、实用和可对接。整个课程体系注重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同经贸专业知识、技能的契合与应用。核心课程除汉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课与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课外,还重点开设了商务汉语系列课程。专业培养阶段,在强化汉语的同时,设置通用性强、有应用价值的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课。选修课包括语言类、文化类、经济类、技能类、电脑类、文体类等几十门课程。

(三)培养路径与课程对接

我们将不同课程系列形成课程板块,合理分配比例,通过对某一课程或课程组的目标、内容、评价的研究,实现课程整合,取得课程的整体效益。课程体系从表层结构上看包括必修课(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和公共选修);而能够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并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深层结构上,即:

基底层:各项语言技能发展的根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

核心层:商务汉语各层次的听说读写课程

拓展层:卫星课或次核心课,是核心课程纵向与横向的定量延展和深化

辅助层:①系列选修课:不同的对象知识、技能补差②专题讲座:商务专家、企业人士及相关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

实践层:语言实践、社会实践、实验教学课程的设计、商务活动模拟实验教学、企业实习(实习基地)

而从课程系列的角度划分,则包括:

通识系列:设置通用性强、有应用价值的具有通识性的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相关课程)通用技能。

汉语系列:汉语初、中、高级综合课及听、说、读、写、译技能课

商务系列:(核心课程)商务汉语综合课、商务交际汉语、商务文书与写作、经济阅读、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商务文化、翻译

文化系列:中国文化专题、中国民俗、跨文化交际

选修系列:语言文化类、经济管理类、电脑网络类、文体类、专题讲座等

(四)学分分配与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总学分为182学分,课程类学分150学分,实践教学学分22学分,课外教学学分为10学分。本专业学制内课程总学分15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为2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为80学分;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方向30学分,文化方向28学分。选修课至少应修2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20学分,跨方向选修课8学分。

实践教学安排:根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跨省市语言实践、文化考察(6学分)、社会调查(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计算机上机操作(2学分)、毕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其他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共22学分。

四、商务人才多元化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为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我们主张以质量、优势和特色塑立品牌,打造精品,进而稳步扩大规模,而非不切实际地盲目追逐数字规模与眼前利益。我们在纵向提升留学生教育整体层次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建设资源,结合财经院校专业优势,横向探索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留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志向和汉语水平,实行针对性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设计。立足本学科,整合、优化原有教学形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研究和拓展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需要的特色办学模式。

★双学位培养模式:汉语言+国际贸易,学制四年。HSK6级(中等C级)以上者可申请入学,经考核编入汉语言专业3年级。在学习汉语本科专业的同时,可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修满两个专业规定的学分,可同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学制4~5年。HSK中等C级以上者,2年攻读汉语言本科专业,2~3年攻读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专升本培养模式:学制两年。针对国外正规大学本科在校2年级生,HSK6级入学,经济专业学生三年级起点;中文专业学生,二年级起点。

★“2+2”培养模式:与韩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大学开展“2+2”“2+3”学历生教育,即国外大学在校生在国外学习两年,而后在我校完成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同时强化汉语。合作双方互认学分,符合两校毕业条件,发放两校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新世纪、新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将会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际汉语教育战略背景下的商务汉语教育发展实证研究”相关成果,项目编号:L10DYY010。)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Z],2000.

[3]李杨.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黎.经贸汉语课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赵悦.基于目标与对象差异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框架设计[A].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四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赵悦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116025)

作者:赵悦

汉语共性原则教学论文 篇3:

“沉浸式”汉语阅读教材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

摘 要:针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爱丽丝小学开设的“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探讨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本原则。基于海外汉语教学实践以及美国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方式,汉语阅读教材编写可遵循工具性、趣味性和比较性三原则,以促进美国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汉语水平,提高汉语项目教学效果。

关键词:“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汉语阅读教材;爱丽丝小学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导致各民族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既然文化差异可以造成语言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民族文化模式的共性与个性,自然成为辨别语言差异,进而掌握语言的一把金钥匙 [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并作为一种内聚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2]。在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价值观日趋多元的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寻求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友好相处提供了方法。

2005年,在世界汉语大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我们加强传播汉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增进友谊,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大家庭,同时,也是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语言文化绚丽多彩,交相辉映的美好世界[3]。

随着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项目越来越多地承载着信息傳播和文化传播的使命。“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自身的特点使该汉语项目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有利于提高项目内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爱丽丝国际语言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除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班级之外,还有小学生“沉浸式”西班牙语、法语和汉语项目。这些“沉浸式”外语教学项目,在日常教学模式中,不使用母语即英语进行教学,而是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用语进行外语的强化训练。所以,学校不仅仅传授以英语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还把教授多元文化的体验和价值观视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爱丽丝小学“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是为了实现让美国小学生自然习得汉语这一教学目标,在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汉语班三年级是“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的最高年级,日常教学中除英语课、选修课和体育课由英语老师授课外,其他课程比如数学、社会、科学都用汉语进行教学,此外还有汉语阅读和汉语写作。

二、汉语阅读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教材是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Hutchinson和Waters设计的教材评估一览表中列出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本五个主要方面 [4]。教材内容编写要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教学方法,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方式等因素,对语言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因此,束定芳提出外语类教材编写的五大基本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将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经历获得新知识、改造旧知识和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检查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形成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6]。上述五大原则特别是文化原则,是编写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反映了特定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编写教材时应融入汉语的背景文化知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阅读教材的编写原则

基于外语类教材编写的文化原则,“沉浸式”汉语阅读材料编写以及语言知识点的练习,可以遵循工具性、趣味性和比较性三个小原则,选择典型的代表中国文化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文章段落,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工具性原则

爱丽丝小学“沉浸式”对外汉语教学项目中,汉语和英语两种教学语言分配比例为8:2,主要运用汉语作为教学工具,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旨在使选择该项目接受教育的学生掌握相应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实现全州数学、社会和科学三门课程教学目标。

“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的教学理念是以汉语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语言教学工具。因此,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不能脱离其他课程教学,既要结合汉语教学目标,还需要尽可能兼顾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教学目标,和其他课程教材内容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比如汉语阅读教材与数学的融合。路州三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学习乘法,上课前全体数学老师去学区分期参加教学培训,教学方法繁杂。路州数学教材上没有我们的乘法口诀,如果把我们的乘法口诀翻译成英语,会因语言表达不同导致口诀变长,背诵比较艰难。但对三年级“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的学生而言,则没有这样的语言理解和汉语口语障碍。他们已经熟记从1到100的汉语计数方法。乘法九九歌直接编写进三年级汉语阅读教材,一方面可以介绍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乘法九九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三年级汉语项目学生对乘法的学习兴趣。

(二)有趣性原则

小学生和成人语言学习特点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教材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贯彻有趣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材料中学习语言。

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始于我国先秦时期,在汉代确立下来,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还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体现中国灿烂的优秀文化。

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编进阅读教材,辅之以《春晓》和《清明》的诗句以及精美的插图,可以激发美国小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喜爱和欣赏,并且配合了路州三年级科学教材中第六单元一年有四季的课程内容 [7]。这样的教材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合二为一,既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又能使小学生在诵读中增长中国文化知识,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三)比较性原则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比能发现中英两种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异同。如美国的主要行政区域划分是州[3],中国的主要行政区域划分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部分阅读材料可以配合拼图,通过涂色来反复操练,中国各行政区域的名字就被学生们记住了。在运用比较性原则编写汉语阅读教材时,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汉语言能力,不能过于复杂和深奥。

总之,编写对外汉语阅读教材要根据“沉浸式”语言项目特点,运用工具性原则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运用比较性原则,选择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语言材料做对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方式,运用趣味性原则对閱读材料的编排原则和内容进行控制。高质量的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必将提高“沉浸式”汉语项目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项目内其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Lyons.J.Language,Meaning and Context[M].Glasgow:Fontana/Collins,1981.

[2]赵国付,张亚峰.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孟二冬精神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6):1-3.

[3]郭骄阳.汉语教师志愿者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5.

[4]Hutchinson,T,Waters,A.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ESP[J].Applied Linguistics,1981,2(1):46-59.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62-164.

[6]赵宏博.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9):69-71.

[7]Science: A Closer Look[M].Louisiana:Macmillan/ McGraw-Hill:268-269.

作者:陈燕

上一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开胸术后患者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