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和口译的共性和差异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启发

2022-09-11

作为口语表达的不同方式, 演讲和口译在语言表现形式和对语言使用者要求上相通。 对这两门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我们应把握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更好地提高用演讲来训练口译的效率。

1演讲和口译的基本介绍

1.1 演讲

根据不同的功能, 演讲可以划分为说服性、劝说性、激发性和礼仪性等几种类型。 说明性演讲旨在传递信息, 属叙述语体, 思维模式常沿事物或事件的发生顺序;劝说性演讲旨在向受众说明某个道理, 让人接受某项政策或做法, 属于论证语体, 思维模式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采用一般论证结构;激发性演讲有鼓动作用, 常使用联想式和综合式的思维线路, 常显得逻辑不强, 情绪明显, 结构松散;礼仪性的演讲常出现在各种开幕式、闭幕式和祝酒词中, 制造双方间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有固定表达套式, 可预见度较高, 思维模式较有章可循。

1.2 口译

口译是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中为消除沟通障碍而做的语言转换工作, 是一个思维活动相当复杂的过程。 一般包含听辨、记忆和表达三个阶段。

按照工作形式和工作场合, 口译主要分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耳语口译、视译、接力式同声传译等。 近年来, 电话口译、媒体口译和可视电话口译等也较多使用。

2演讲和口译的共性

在实际工作中, 口译员面对的源语言在很大比例上是演讲的输出形式。 这决定了二者之间可以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口译员本身就是职业语言工作者, 本身应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 面对受众群体, 为了使得口译的过程更准确生动, 口译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演讲素质, 更好地理解发言人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并理解发言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从而适时地调整和加工信息。

2.1 口语表达形式

从语言的应用过程来看, 演讲是主要涉及语言的编码和输出的一个应用过程, 而口译是一个从解码到编码再到输出的过程。 两者最终的输出方式都是口语的表达形式, 从信息的整理、编辑、记忆再到输出过程类似。 主要区别则在于前者偏重自我主体性, 后者偏重外来信息的解读和表达。 两者都需要涉及到长期记忆, 也就是知识储备, 最终也都要落实到口语的输出。

2.2 关注受众群及其反应

演讲和口译都是语言的沟通和交流, 都涉及受众群体。 演讲者和口译员都要关注受众群的理解和反应, 从语速、内容、停顿等多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 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2.3 即时性和一次性

演讲和口译都属于即时性和一次性的语言输出, 几乎没有可修改和重复的机会, 对语言的一次性成型要求比较高。 从演讲内容和事前对内容知道程度来看, 演讲分为有备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而同样, 对于口译来说, 译员提前关于翻译话题和涉及领域进行资料准备、背景知识梳理和内容预判断, 也同样可以有效提高翻译的质量, 使翻译过程流畅。

2.4 副语言手段

演讲和口译都是口语输出的方式, 也都涉及到受众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都涉及到副语言手段的使用。 尽管在同声传译中, 译员是待在单独的工作室中, 语气、语速、停顿和情感的传递等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 演讲者和口译员都需要对自身的体态语、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有着很好的把握, 以达到最好的传情和达意的效果。

2.5 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敏的应对能力

以上所提到的受众群和语言表达的即时性都给演讲者和译员提出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做一名成功的口译员必备的条件之一; 培养良好的演讲心理素质, 有助于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在观察、思维、感情、意志等方面均达到最佳境界, 发挥最佳水平。 研究演讲者和口译员类似的心理特征, 有助于克服在口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怯场、慌乱等不良心理。 因此, 口译的主题演讲训练法是训练口译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准确的语言表达和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

3以演讲的方式训练口译技能需要注意的问题

万事都要有恰当的尺度把握, 过犹不及的道理在演讲和口译的训练中一样需要重视。 以演讲的方式训练口译技能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3.1 演讲者和口译者在语言交际中的地位不同

演讲者和口译者在交际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语言使用者要随时做好角色的转换。 演讲者是发言的主体, 占主导地位, 而口译员是语言服务者的身份, 是语言传播的中介, 一切要以发言人为主导, 不可随意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更不可喧宾夺主, 越俎代庖。

3.2 语言技能要求不同

对于演讲者和口译员, 因为其角色不同和地位不同, 所使用的语言在输出的过程中, 对各项语言技能的要求肯定不可以相同。 演讲者要像演员一样, 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改变自己的语调、语速、音量等多方面具体要求, 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 而口译员则不同, 口译员要避免过于张扬的做法, 语言应该自然、友善, 向听众传递一种稳重、信心和权威, 所以, 口译员一般可以偶尔模仿演讲者某些重要段落的语调, 但是又不要过于模仿甚至夸大。 这其中的分寸要把握好, 需要不断在练习中积累经验。

3.3 非语言技能的要求不同

演讲和口译对于肢体语言、 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技能的要求不同。

演讲中多用开放式的肢体语言, 手势活动范围较大, 面部表情需和内容以及现场气氛相符。 同时, 目光交流不仅会提高演讲者沟通的效率, 也会提升其权威性、说服性和信任度。

作为口译员, 肢体语言尤其是手势语的运用要比较谨慎, 面部表情应该轻松自然, 向听众传递友好和权威, 不可过于丰富夸张。 尤其在交替传译环境下, 口译员需和现场听众有目光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语速和策略。 但是时间要恰当, 一扫而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而太长的交流会具有攻击性。 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 应注意其对于目光接触的禁忌。

语言的训练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系统的训练方法和长久的坚持。 作为语言工作者, 能够使演讲和口译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既做一名优秀的演讲家, 又做一名合格的译员, 是不断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下一篇:农村公路硬化道路常见病害施工阶段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