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戏剧舞台创作中,除了演员对剧本的全情演绎外,舞台技术与舞台场景等设计技术的升级也会对舞台戏剧展现带来诸多影响。现阶段,国内戏剧艺术在舞台技术的升级与提高层面还存有一定空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1:

探析新媒体与舞台戏剧艺术的融合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也在各个领域中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从艺术角度来看,可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国传统的意识形式,无论是创造形式还是变现形式,都在不断发生新的改变。在舞台戏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段,这样能够使舞台戏剧的设计更加多元化,本文从舞台设计与舞台应用两个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与舞台艺术的结合,希望能够为同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融合

前言:

现阶段,舞台戏剧艺术的创造与表现形式都会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那么,下文着重分析新媒体在舞台戏剧设计中的应用及融合。

1.当前新媒体与舞台设计形式上的有效融合

舞台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能够与新媒体之间保持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在舞台设计艺术方面,无论是声音与图像、动态与感官,或是虚拟和现实,都能够在舞台戏剧设计中呈现艺术上的融合,这种衔接与互动可以使舞台设计艺术中的时空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传统舞台设计艺术中无法展现出来的内容,这就可以看出,在舞台设计过程中融合新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时空幻想。通过将图像音频、真虚背景、音效动画等元素进行有效的结合,为舞台设计创造出更加富有层次感的触动与感受,以此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各个不容领域文化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2.舞台戏剧艺术中如何融合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能通过声音、画面将这些背景进行复原,给观众以历史的沧桑感、或生活的现代感等。如话剧《班昭》中,班昭书写《汉书》的表演背景就复原了古代的书画场景,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地融入到了演员的表演意境中。2005年,新媒体舞蹈诗《文明与图腾》创造了新媒体观念的舞剧,将艺术与高科技技术完美的结合,形成了多种媒介元素交互叙事的模式。将历史文明的发展通过舞台的真人表演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更直观、真实的再现了艺术的故事内容,多元化的表现了故事的寓意。《文明与图腾》新媒体舞蹈诗,打破了传统的舞蹈单一的将视线放在舞者的身上,而是通过新媒体技术提供舞台更多的延伸空间和幻想空间。换气观众的想象,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是观众与舞台更近,更容易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内涵。

新媒体在舞台戏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衔接性、互动性。这种衔接性并不是远距离单纯的观看,而是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投入的过程中可以与人物产生互动,这样的衔接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的影响与艺术关系,从而还能够获取思维上的创新、艺术创造上的经验。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舞台剧创作者会与作品本身产生有效的互动,这是改变与深化艺术作品造型影像、表现形式、情感意义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使舞台戏剧发生质的转化,例如:空间上的移动、不同的发生方式以及区别于传统舞台戏剧形式的触摸方法等等。整体来看,在舞台戏剧中融合新媒体技术,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出与传统舞台戏剧的不同之处:第一,在舞台戏剧中融合新媒体技术能够使舞台的表现形式得到创新;第二,在舞台戏剧中融合新媒体技术可以是多个多度的舞台空间得到有效的衔接;第三,在舞台戏剧中融合新媒体技术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的视听感触;第四,在舞台戏剧中融合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表演者与观看者的有效沟通交流。

总之,新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中的应用,能够为戏剧舞台打开一扇新的艺术大门,这是传统舞台戏剧从未接触到的一个领域,这也是填补戏剧舞台空白的有效途径。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在舞台戏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不仅仅创造出了更加新颖的舞台形式,还能够为不断提升审美需求的观众提供更深层次的舞台戏剧作品,以此来满足观众对美的追求,另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能够在有效的表演舞台,给观众呈现出多维度的空间变化,还能够将抽象化的表演内容具体化,这样可以使原本有限的表演空间被无限放大,无论是舞台戏剧的创作者、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能够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舞台戏剧艺术为例,本文将新媒体技术与其融合做了简要的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技术可以从点到先、从线到面的使舞台呈现方式发生改变,这种转变是传统舞台戏剧艺术形式中不曾出现过的,甚至在舞台设计中可以融入光线、色彩等更加多元化的绘畫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赋予舞台戏剧更多元的情感与意义,这将成为舞台戏剧表现中的重要符号。同时,新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中的应用,是深化我国戏剧形式与意义的重要手段,能够推动我国舞台戏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中运用的社会文化意义[J].胥蕾.教育观察(上旬刊).2018(03)

[2]舞台戏剧与戏剧电视剧表现手法的异同——以京剧电视剧《林则徐》为例[J].陈临胜.视听纵横.2018(04)

[3]舞台戏剧的衰落与京剧艺术的继承[J].马鸿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8(01)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合川 401520)

作者:李蒙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2:

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实施探讨

摘要:在戏剧舞台创作中,除了演员对剧本的全情演绎外,舞台技术与舞台场景等设计技术的升级也会对舞台戏剧展现带来诸多影响。现阶段,国内戏剧艺术在舞台技术的升级与提高层面还存有一定空间。本文针对发展舞台技术的重要价值,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戏剧艺术和舞台技术的联系,戏剧舞台表演中怎样应用舞台技术的实施加以细化分析,期望可为国内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带来参考。

关键词:舞台技术 戏剧舞台 艺术创作

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步发展,广大群众的娱乐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發展趋势,为了能够让戏剧艺术在新时代吸纳更多的受众,戏剧艺术在创作方面须重视创新。但鉴于人员、技术及资金等层面的制约,加上舞台技术创新对技术者的水准有着更高要求,戏剧艺术在创新期间出现形式化的问题。部分戏剧团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品位,把传统戏剧内容改得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灵魂,这对戏剧文化传承十分不利。基于此,本文就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实施加以透彻剖析。

一、发展舞台技术的重要价值

倘若一部戏剧没有过高的舞台技术作支撑,那便会失去向受众实施情节表现的前提,良好的舞台技术决定着戏剧的展现力度、受众欣赏程度及接受程度。[1]总而言之,对舞台技术实施创新的核心有以下几点:第一,为戏剧综合发展提供崭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把舞台技术运用于戏剧展现这一环节时;第二,创新舞台艺术推动传统戏剧的发展,给大家带来传统元素与当今科技化相融合的视听效果;第三,在文化方面有助于国内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推动国内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走向世界;第四,可为国内广大群众缔造新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舞台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联系

(一)舞台技术与戏剧艺术的内在关系

戏剧是一种涉及诸多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而舞台是戏剧的外延元素,纵使舞台技术与戏剧艺术在实质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均属于二度创作。其中,戏剧艺术与舞台技术的实质性差别在于,戏剧是剧作家与导演以剧本为基础实施的一种意向呈现,或是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而舞台技术是利用前卫的科技媒体技术,在一定的情景设定中,对舞台实施的深化加工与处理,以此展现给受众崭新的视觉盛宴。

(二)舞台技术与戏剧艺术的外在关系

戏剧的主要内容在于人,主要任务是利用人的神态、语言及行动等方式来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演绎者表演成功与否对综合戏剧的演出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伴随多样化舞台美学要素的诞生以及对高科技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假代真”“以虚写实”等展现模式已成为当前实施戏剧表演流程中导演及剧作家时常运用的一种呈现模式。[2]在戏剧展现艺术中,剧场在实施舞台技术运用时,除了应该确保台上演出环境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外,还要给予其必要的艺术美感,对艺术加以深化塑造、处理、加工及提炼,进而达到在艺术美中求真的艺术视效。

三、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使传统戏剧焕发活力

传统的黄梅戏、歌舞剧等经典剧作随时间推移逐步被人们遗忘,现今走进剧院去观看此类剧目的人已在少数。为了有效保护与传承此类优秀文化传统戏剧节目,就要采用优质的舞台效果突出新的演绎技术色彩与时代特色,以引得诸多青年受众来剧院欣赏剧目。这样既可以让以往优秀的传统戏剧焕发新的活力,还可以卓有成效地促使我国对该类传统文化剧目加以保护。

(二)丰富表演模式

在传统的戏剧剧目表演中,其自身故事情节便能较好地打动观众,但鉴于此类剧本年代久远,与当今生活已有较大时代上的隔阂,年轻观众难以进入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很难深入体会剧目中展现的情感与故事情节。但通过当前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能够让舞台的展现效果更加完美,为部分历史场景的打造或创新增添诸多有利的舞台效果。从灯光布置的场景设计层面,能够让广大观众回到故事发生的历史场景中,这样能对此类故事背景有较好的听觉体会与视觉感受,如此便可带动观众走入设定的剧情中。

(三)激起创作灵感

针对剧本的创作而言,新的舞台效果能够让创作人员有较多艺术创作空间。创作人员在过去对舞台效果无法控制的部分,如今在高科技的全力支持下能够获得较好的展现。比如,对剧本创作而言,过去可能只是限制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但是基于高科技背景,对科幻题材的创作便有了非常好的现实基础。[3]剧本创作原本就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条条框框中,须增加诸多想象成分,把创作人员头脑中的发散性思维在实际舞台上呈现出来。

四、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实施运用及创新

(一)融合新技术创新观看体验

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发展,现实技术的强化也在不断进入市场。基于高科技背景下,国内在影像领域发展中取得一定成就,比如,以舞台技术中全息投影方式进行戏剧的呈现,通过全息投影方式在传统话剧中的应用,可有助于快速交代剧目故事情节的背景,进而可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另外,当前科技下不断推广的AR眼镜、VR眼镜,观众可在欣赏戏剧时带上具有功能性的眼镜以强化现实,让自身获取更完美的舞台视效。很多在舞台上不能有效合成的视觉效果,可通过此类智能设备让观看者运用自身头戴式设备观看真切。这会让戏剧领域和现今数字智能市场不断接轨,从戏剧受众的接受形式上加以创造性地提高,显著强化受众在观看时的各类视效。这些改变均能让戏剧市场与时俱进,伴随现今社会高科技潮流的逐步推进,戏剧领域会朝着更具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众多观众的诉求。[4]为观众展现出最佳的舞台视效,体现了戏剧舞台设计人员以符合观众诉求为首要目标的观念,利用此等创新也可使众多观众进入剧院,提升人们对戏剧的热爱。

(二)虚实融合凸显氛围,创新音响装置

戏剧舞台音响装置是利用放送戏曲辅助性背景音乐和扩大戏剧演绎者声音的形式,以声音广而强的特点对观众听觉造成一定冲击,形成舞台戏剧特有的吸引力,促使舞台戏剧的艺术环境、行为动作、情感氛围等更具真实性,以实际场上的配乐与虚拟录制的音乐,呈现出剧目所诉求的情感倾向。

创新音响装置是舞台戏剧编曲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一个潮流,在戏剧剧目中增添现代元素,提升舞台戏剧在现代环境的传播能力。另外,以往音响装置的设置是以剧场为主,很难匹配现场环境特点,降低了音响装置的展现作用。所以,音响装置设置要因地制宜,须摒弃传统戏剧的限制,要按照现场环境特点对音响加以调整。另外,过去的扩音器在舞臺剧目呈现时会发出嘈杂的声响,影响舞台效果的呈现,可通过微型耳麦代替扩音器,减少舞台不良影响产生的可能性。

(三)深化戏剧表演意境,创新舞台布景

舞台布景是戏剧舞台艺术创作期间最重要的一环,承载了向观众展示戏剧环境、提示戏剧地点、讲述戏剧背景的重要任务,而以往舞台布景在新时期视域下不断表现出乏味的态势,由人力管控的幕布不免有一定迟疑,严重影响舞台戏剧的展现力。

创新舞台布景是通过智能机械控制舞台幕布,按照舞台展现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操控,呈现舞台戏剧剧目演绎的高效性,为观众提供精准的艺术服务。另外,创新舞台布景,要引用LED屏取代以往静态屏幕,以虚拟化场景对现实场景实施还原及模拟,利用提前录制及舞台反映呈现戏剧剧目背景及环境,补充过去人力技巧很难呈现的效果。以视频及动态图片模式呈现舞台布景,有助于打破空间及时间的局限,强化剧目演绎意境。[5]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仙侠玄幻色彩的舞台戏剧演绎,凭借智能控制幕布与LED屏幕讲述故事背景,可强化舞台戏剧剧目的感染力与表现张力。

(四)渲染戏剧情感色彩,创新灯光技术

舞台灯光技术是用于渲染戏剧舞台氛围与人物情感的,对呈现剧目人物心理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往舞台灯光技术是利用灯光闪烁、切换灯光色彩、改变颜色强度等形式,直接表现剧目内人物内心活动,但是灯光效果多以人力控制为主,和舞台具体节奏及状况很难同步,大大弱化了戏剧情感的展现力。

创新灯光技术是通过智能语音识别控制系统对舞台进行控制的,利用重复校对与后台设置,增强舞台具体状况和灯光控制的匹配性,进而提升戏剧舞台灯光技术,以渲染戏剧综合呈现效果。此外,还需要利用干冰等辅助道具,在舞台上营造梦幻的舞台视效,和灯光的切换互相映衬,强化舞台灯光技术的展现张力。

五、结语

总之,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实施促进了戏剧舞台艺术在创作中的转型及创新,舞台技术可凭借戏剧文化让自身获得较好的发扬与传承。融入诸多高新舞台技术,以最佳舞台视效来推动戏剧舞台艺术的提升与创新,如此便可让戏剧艺术焕发鲜活的生命活力。新时期背景下,以最佳创新的舞台面貌来面对观众,在数字化视域下戏剧舞台须及时创新来吸引观众。这不但是对戏剧文化的传承,还是对高新科技的拥抱,让悠久的戏剧文化和新时代的舞台技术有机融合,最终激发出传承的重大生机、能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于霞.舞台技术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与创新[J].神州,2020(33):68-69.

[2]纪晓龙.多媒体技术在当代戏剧舞台演出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1):99-100.

[3]蒋志凌.浅谈数字技术对于舞台布景设计与制作的帮助[J].戏剧之家,2020(01):91-94.

[4]刘秀梅,施明远.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综艺节目舞台叙事研究——以湖南卫视《声临其境》为例[J].新闻前哨,2020(06):54-55.

[5]王东.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从戏剧舞台灯光到电视灯光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4):50.

(作者简介:高思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表演;李乐,男,本科,吉林动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导演)

(责任编辑 葛星星)

作者:高思奇 李乐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论文 篇3:

舞台戏剧中数字多媒体化的管弦乐嬗变探微

摘 要:本文主要对管弦乐在当代舞台戏剧中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具体涉及管弦乐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等方面,兼谈传统与创新的比较,以期引发更多关于管弦乐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舞台戏剧;数字多媒体;管弦乐

管弦乐是一种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音乐体裁,在舞台戏剧中焕发独特的光彩。它的广义是指由管弦乐队表演的音乐作品,乐队主要由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从西方巴洛克时期开始,经历了古典大师的实践和奠基,浪漫派名家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并形成各类迥异的风格。20世纪初,管弦乐通过学堂乐歌等新音乐文化传入我国,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不断成长。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录音技术等的蓬勃发展,逐渐数字多媒体化的管弦乐开始脱胎换骨,打破固有框架和思维,加上全新声音理念和音色元素的新鲜注入,表现力异常丰富,备受瞩目。笔者在此对管弦乐的这种全新蜕变进行剖析,并提出个人粗浅的见解:

1 管弦乐在传统舞台戏剧中的表现形态

1.1 舞台演出的即时性

无论是歌剧、舞剧还是音乐会,管弦乐现场演出时,在乐队指挥的带领下,演奏员们在乐池中专心致志地进行各自乐器的演奏,以及与其他成员默契配合,观众们在台下聆听欣赏,这是具有高度即时性的。观众只会对当时聆听到的作品作出评价,绝不可能在反复观看欣赏很多遍后,再做出更公正的评价。然而,这种即时性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每场演出每首作品只有一次机会,无论演出效果如何,不可重复,没有机会弥补,即使有遗憾,也只好下次演出再改进,但这种即时性对乐队指挥、演奏员、音响工作人员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了他们反复排练、精益求精的源动力,这对通过不断磨炼,提升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是极其有效的。

1.2 依托二度创作表达

管弦乐在舞台上呈现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乐队指挥和演奏员的二度创作。最初,管弦乐是作曲家一度创作的结果,只是写在乐谱上的刻板音符,需要每一位乐队指挥和演奏员在充分了解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背景和情境,进行个人情绪、气度的表达,最终传递给观众。这样的管弦乐充满了人的喜怒哀乐,易与观众形成共鸣。然而,由于个人的经历、技艺、才能、思想境界等不同,每个人对一度创作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二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对于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演团体可以演绎出千人千面,即使在同一个乐队中不同的演奏员都会演绎出参差不齐的版本。

1.3 舞台现场扩声的效果

管弦乐舞台演出的声音质量是重中之重,除了乐队指挥和演奏员尽力发挥最佳状态以外,现场扩声是最关键的一环。管弦乐编制分组中的每个乐器都有各自的发声方式和音色特点,精心设置传声器的摆位进行拾音,适当的均衡调节,混响比例恰当,充分考虑声音的丰满度、浑厚度、穿透力、空间感等等,才能达到各声部和谐相融的音响效果。高质量的扩声可以为管弦乐锦上添花,带给观众极致的视听享受,对挽救一个水平有限的管弦乐队来说,更是功不可没。然而,管弦乐舞台演出的整体声音质量的高低不得不受制于音响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相关设备性能的好坏,还有不可避免的现场突发状况,如话筒啸叫、失声、电路故障等,会对声音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使整场演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2 管弦樂的全新蜕变

2.1 数字化的变革

(1)计算机作曲技术的创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作曲兴起,作为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为音乐创作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作曲家在运用计算机作曲时,编制计算机产生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程序,并通过作曲家选定的标准来甄选。作品可以译写出来为常规乐器演奏用,或者提供给别的装置转换成音响。”[1]以这样的方式创作管弦乐,并在舞台戏剧中呈现,无疑增添了太多不可言喻的可能,极大拓展了管弦乐的表现空间。电子合成器音色的光怪陆离,与原本传统的管弦乐音色叠置、交融,奇妙的音响令人耳目一新。风雨雷电、宇宙声等已经司空见惯,各种真实乐器无法发出的新颖音色,冲击着人们的听觉。计算机作曲技术还可以帮助创作者轻易地进行管弦乐音频的编辑、制作,高效快捷,甚至可以人工智能作曲,这些为管弦乐助力舞台戏剧的剧情发展、加强戏剧冲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跳脱乐队二度创作。传统管弦乐创作和演出的过程,是作曲者先写出乐谱,然后直接交给乐队演奏,乐队指挥和演奏员必须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才能将管弦乐作品完整和较高质量地呈现在舞台上。而数在字化的管弦乐创作中,虽然计算机作曲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在人的指令和操作下进行工作,人依然是创作的主体,但这里的人指的是“作曲者”,而非“表演者”。创作者按照和声、配器思路来展开各个声部的创作,把自己构思的乐谱输入计算机,再进行修饰和混音,就已经成为完整的管弦乐作品,无须经过乐队的任何二度创作。另外,传统管弦乐创作时,作曲者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乐器声部演奏员,在实际演奏中速度、力度、换气等的最大限度范围,尤其是木管、铜管乐器组,稍不留神的随意谱写就会导致无法进行演奏,因此,作曲者在谱曲时不能允许自身灵感完全自由的驰骋,但在数字化的管弦乐创作中,这些都不是难题,谱曲可以超越演奏员的极限。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创作可能少了些人情味,管弦乐作品中人的气质、感情无法充分体现,具有一定局限性。

(3)录音技术的高端助力。环绕声录音技术是20世纪科技高度发展的另一产物,大约在70年代,环绕声录音技术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这种技术使得声音更加真实、立体化,加强声音的临场感和丰富度,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广播、戏剧以及各种音乐作品等的录制。虽然传统舞台戏剧中的管弦乐现场扩声效果也可以使用环绕声扩声技术实现,但对于剧场软件、硬件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扩声方案的实施颇具难度,不是每一场演出都可以轻易做到。而环绕声录音技术使得舞台戏剧中的管弦乐声音质量大为提升,不再仅仅依靠现场扩声的效果,可通过录音技术加上后期处理,最后录制成环绕声,给观众更具层次感的听音感受,尤其对于舞台戏剧来说,这种声音能让观众感到被音响紧紧包围,被戏剧氛围完全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舞台戏剧的情境之中。这种高端的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可以规避现场演出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声音突发状况,减少有害反射声,通过录音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创造力,修饰现场演出时不完美的细节,获得更加具有艺术水准的声音,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保证每一次演出发挥的稳定性。

2.2 多媒体化的联合呈现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重组、编辑、修改、传输等综合处理,使它们之间建立逻辑关系。这种技术使得观众的观演空间得到很大的拓展,视觉和听觉感受更立体,更具有震撼力,逐渐广泛使用于各种舞台戏剧演出中。对于管弦乐来说,和其他媒体联合进行演出,是一场高度综合,共同带给观众听觉、视觉冲击的盛宴。LED大屏展现各种动态、静态的背景,虚实相间;灯光异彩纷呈,各种光形、光感令人目眩;舞美精心构思,场面浩大,美轮美奂。配合管弦乐的起承转合、乐思起伏、情感跌宕,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酣畅淋漓的世界。近年来,在欧洲巡演的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中,管弦乐织体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曲调作为基调改编并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部歌剧,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起来,曲风既悠扬大气,又不失委婉秀丽。铜管的壮阔,木管的悠扬,弦乐的娓娓道来,打击乐的轰鸣与清脆,整个乐队配合默契,与舞台上的表演如影随形,相得益彰。舞美方面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双层舞台的设计,舞台之间用两块翻板及雕刻精美纹饰的楼梯连接。随着翻板的转动变换,所有演员们得以在上下两个空间里淋漓尽致地进行表演,配合灯光、色彩的运用以及群舞场面的宏大、美丽,构建出了层次分明、绚丽多彩的立体观感,把一幅幅鲜活灵动的隋朝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极大的视听冲击力。当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需要谨慎,管弦乐与LED大屏、舞美、灯光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关乎整场舞台戏剧演出的成败。舞美、灯光比例过重,会有作品本身水准不高,用华丽“博眼球”之嫌,管弦乐的节奏与LED大屏、灯光闪烁的节奏是否契合,管弦乐的音乐风格与视频效果是否搭配等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总的来说,这种多媒体化的呈现在当今已经非常普遍,具有极大的优势,它打破了传统,颠覆了以往的欣赏观念,为舞台戏剧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管弦乐这种备受瞩目的艺术形式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让舞台戏剧中的管弦乐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我国,管弦乐的受众群体大多數是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专业人士和业余音乐爱好者,相对而言,普通民众对管弦乐的接受程度有限。除了加强音乐教育、提升全民音乐素养、积极推广管弦乐等各项举措之外,管弦乐自身作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才是核心所在,但这种改变不是盲目的,并非一味追逐潮流,抛弃传统。一方面,保持原有传统演出形式,通过乐队指挥和演奏员的二度创作以及现场扩声,展现出风格突出、富有人情味的、具有临场真实感的音乐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时代最前沿的科技,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录音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不断创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更具视听震撼力的管弦乐作品,但必须要坚持以人为创作主体的原则。二者并行发展,汲取经验、摒弃不足、推陈出新,才能进一步提升管弦乐的艺术水准,使得它在舞台戏剧中成为树立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渲染气氛等的强大助力,为观众创造极致的美好视听体验。笔者坚信,管弦乐发展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译编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陈明.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及其实践应用——以电影《骇客帝国II》的音乐创作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

[3] 钱建明.论管弦乐队的音色艺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4).

[4] 杨易禾.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2).

[5] 沈晶.川剧环绕声录音及后期制作[J].音响技术,2010(6).

[6] 段固良.多媒体技术在当代戏剧舞台演出中的作用[J].艺海,2018(9).

[7] 黄建.环绕声扩声技术在剧场演出中的运用[J].电声技术,2004(2).

作者简介:杨倩(1980—),女,江苏江阴人,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杨倩

上一篇:我国贸易依存度实务论文下一篇:财政部委派方式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