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戏剧艺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1937-1938年期间,武汉抗战音乐献金活动成为中国抗战音乐史中的一件大事。这一年间,各类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公演献金,在筹措资金物品的同时大大激励了武汉市民的家国情怀。文章对1937-1938年间音乐类献金活动进行阐述,分析其意义与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魔术戏剧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魔术戏剧艺术论文 篇1:

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摘要:儿童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类型,是儿童亲近艺术的早期形式之一。儿童剧一般有非常典型的人物塑造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具有艺术思想和哲理内涵,在为儿童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能让孩子们感受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走进儿童内心的艺术,分析儿童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追求,不仅是对这种艺术形态本体特征的聚焦,更是对儿童情感诉求和社会未来的关注。

关键词:儿童剧 内心世界 艺术表现追求

儿童剧是戏剧艺术范畴中的一个特殊的门类,基于话剧形式演变发展而来,以带有儿童情趣以及哲理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故事情节为依托,以适合儿童心理接受能力为尺度,以活泼、欢乐的故事节奏及载歌载舞为艺术表现形式,以极高的审美价值、舞美设计和审美情趣专门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种艺术形式。儿童剧在孩子内心所引起的震撼绝对是其他娱乐方式所无法比拟和满足的,这就是其不可替代性。儿童剧的舞台魅力主要在于其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对儿童的感染和陶冶。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一缕阳光照亮孩子的心扉,带他们进入一个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儿童剧的发展有其丰富多样且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追求。

一、丰富思想内涵,提倡美育教育

每一部儿童剧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儿童剧的创作,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们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受到什么教育,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成长问题进行创作,以孩子的视角为准则,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问题,用孩子们喜欢、能接受且易懂的方式演绎出来,使观看者能够从中受益或明白事理。如根据普希金的《金鱼和渔夫的故事》改编的儿童剧,通过对剧中“老太婆”贪婪形象的演绎,来告诫孩子贪心的悲惨下场,同时让孩子明白:人贵在知足,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使他们从中获得思考。目前,“网瘾”是困扰我国中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儿童剧《青春战队》结合社会现状,围绕“网瘾”这一主题,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网吧的邂逅,历经了种种遭遇,最后获得成长的故事。本剧得到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观众得到了同感且与三位主人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包含着人生百态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蒙上了美的神秘色彩,正是因为它们具有成为美的形式与媒介,有着人类共同向往的心愿。儿童剧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美育的功能常在儿童剧观众的观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显现。儿童剧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儿童审美能力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对艺术的高度追求关乎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更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儿童剧中,其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正确引导和心灵洗涤,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十分有帮助,能给孩子们产生好的影响,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中明白生活的真諦。在儿时看到过的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终生难忘,剧中所表现的“真”“善”“美”思想内涵会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些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对经典形象的塑造。说到儿童剧对人的影响不能不提到它的开山之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并演出的童话剧《马兰花》。本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和花草以不同个性和形象,展现了用勤劳、善良战胜懒惰、邪恶的艺术形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在儿时曾看过此剧,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对剧中的童谣更是记忆深刻——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每每在山中看到马兰花时便会想起这首童谣,不由得倍感亲切。儿时观看过的《马兰花》《报童》等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对笔者以后从事儿童剧事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使笔者深深地爱上了儿童剧。

二、塑造人物形象,深化故事情节

在儿童剧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作品的特殊性,让儿童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符合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方式。若想使舞台儿童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成功,就需要对一些关键部分进行把握,如注意语言表达、动作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问题。典型的人物角色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儿童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大多是他们的同龄人,这就要求演员们用儿童的语言来演绎。表演者的全情投入能够让观众从人物角色上找到共鸣,找到生活中的影子,易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在欢乐的互动中消除距离感,产生亲近感。孩子在观看表演的同时,能够在思想、行为、语言上产生心灵的共鸣,让思想受益。

因此,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演员们需要了解儿童与成年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异同,并能结合人物角色所处的环境和背景恰当地塑造人物形象,同时根据相应的生活体验和思想内涵进行人物角色及其情感的升华。这些对人物性格发展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因这种变化而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既要发挥儿童剧的正面教育作用,充分展现优秀品质,为儿童和其他观众群体树立良好的榜样,又需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进行准确演绎。儿童剧表演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因此需要对儿童情趣、童心、性格特征等进行充分把握,使塑造的舞台儿童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丰满有趣,与儿童单纯天真的特点和谐统一,让舞台儿童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

笔者还记得在演完儿童剧《青春战队》后,有一位中学生说:“你们剧中的‘王小龙’就和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一样,剧中的‘程建勇’对他孩子的态度就和我爸对我一样。”儿童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很容易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典型人物形象都具备典型的教育作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观众们透过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行为、语言等,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快乐的汉斯》中的“汉斯”聪明、机智,乐于助人,敢于和恶势力做斗争;《九色鹿》中“九色鹿”的形象美丽、善良,舍己为人……这些人物形象会深深地印刻在儿童脑海中。他们有的机智活泼,有的聪明调皮,有的美丽善良,有的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有的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这些具有“典型形象”的优秀品质都将会在小观众的心里埋下种子,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效仿和学习的榜样。

三、丰富表现手段,增添舞台效果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无疑会让儿童对舞台戏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对艺术有着实际需求,也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标准。只要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态,就必然会受到儿童观众的认同与喜爱。表演过程中融入的歌曲、舞蹈、魔术等多种艺术形态,无疑会丰富节目样式,开拓儿童的视野。一些优秀的儿童剧目将富于情感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融入故事情节中,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大的情感震撼。因此,儿童剧应适应受众群体的心理以及接受能力,在二度创作时需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儿童观众营造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音乐、歌舞等形式的加入既丰富了儿童剧的表现形式又很适合儿童的观看心理,尤其近几年儿童剧的发展方向逐渐接近音乐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形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外,儿童剧还可以借鉴戏曲、魔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表现形式,使达到吸引儿童的目的。这种变化也是由儿童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赏爱好所决定的。试想,孩子们平时在家里、在学校听到的总是喋喋不休的教导,而来到剧场还会愿意听长篇大论的台词吗?因此,儿童剧需要采用活泼轻松、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儿童观众在心理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潜在的教育。笔者所在的艺术团创演的儿童剧《金水车》中“鹰奶奶”就运用魔术的手法,在表演过程中突然变出了一个又一个大馒头,效果奇特有趣,让台下的小观众惊奇万分。

大型多媒体音乐儿童剧《天鹅琴》是由周芳同志编创的剧本,并邀请了北京儿艺著名导演胡一飞担任导演,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排练,于2011年9月16日搬上了舞台。此剧演出一开场,舞台上便传出优美的“朋友歌”。悠扬的歌声,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随着故事的发展,各种优美动听、激昂铿锵的音乐,以及穿插着的歌舞令人眼前一亮。本次舞台调动了诸多的艺术手段,以音乐、舞蹈、声乐、舞台美术丰富儿童剧的色彩,有效地调动了孩子们观看的积极性。当剧情发展到“黑鹰怪”原来是一只被大家瞧不起的黑天鹅时,小观众们的情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同情心油然而生。当“柯尔达”为了救“黑鹰怪”而被冻成冰山后,孩子们被“柯尔达”的善良所打动,台上台下“同呼吸,共命运”。歌舞并进,舞美新颖,整个舞台异彩纷呈,这所有的一切抓住了小观众的心,在演出过程中不时拍手叫好。在该剧中,胡一飞导演首次尝试利用二维动画,配合故事内容,为小朋友们展现了童话般的世界。为了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口味”,在创演过程中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剧、木偶和皮影等元素,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这些技术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一个使孩子们身临其境的世界,让他们感到新鲜、刺激和满足。

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成为儿童剧的创新表现手法。这种更加亲近观众、与观众互动的形式,是其他电视或电影类艺术无法达到的效果。单纯、好奇和强烈地参与意识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当身着戏服、化着妆的演员从他们身边走过并与他们热情握手时,就会给予他们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比如在演出《快乐的汉斯》时,笔者饰演的是吝啬的老爷“库拉库”,与夫人一起装神弄鬼哄骗“马路其奈”和“汉斯”,被“汉斯”识破诡计后,用自己的智慧让“库拉库”钻到了箱子里,这时“汉斯”转身对台下的小观众们问道:“我该把他怎么办呢?”台下的小观众异口同声地说:“打死他!打死他!”同样,当“汉斯”突然出现在观众席并与他们热情握手时,孩子们非常惊奇和兴奋。在这种情况下,全场融为一体,产生了“零距离”的接触,这一过程的互动也会给孩子带来与众不同、终生难忘的奇特体验。有一次,在演出结束后,有个孩子激动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看见真人演戏了……”由此可见,儿童剧以它优美的音乐、活泼的舞蹈、多彩多姿的舞台以及面对面的互动,能够获得孩子们的认同和喜爱,勾起他们对舞台艺术的浓厚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剧作为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一定的美育功能和文化价值,是儿童放飞梦想、感知世界、体验生活和感受美好情感的重要艺术源泉。如丰子恺先生所言,“教以美的鉴赏力与创作力,以养成其美的感情,使受用于其生活上。” 儿童剧以它典型的人物塑造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符合儿童审美的艺术思想和哲理内涵,在为儿童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使孩子们能在观看儿童剧时,体验到一种浓缩的生活之美。儿童剧的魅力便是点亮童心的火种,它的艺术表现是每一个儿童剧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追求,所以作为一名儿童剧演员一定要开阔艺术眼界,充满想象力,让它带领我们翱翔在艺术的海洋中。我們应该不辱使命,多为孩子们演戏,演好戏,特别是在加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剧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肩负着这神圣的使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进儿童内心的艺术,分析儿童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追求,不仅是对这种艺术形态本体特征的聚焦,更是对儿童情感诉求和社会未来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蒋尧尧.当下国内儿童剧审美特征探析[J].新世纪剧坛,2018(06).

[2]廖子懿.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戏剧之家,2017(03).

[3]崔炯屏,郭玉秀.不可缺席的儿童影视剧——对中国儿童影视剧发展的思考[J].当代电视,2014(25).

[4]谈风霞.中国现代儿童剧艺术发展初探[J].艺术评论,2008(06).

(作者简介:彭韧,男,本科,甘肃省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国家三级演员,研究方向:儿童剧表演、儿童戏剧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

作者:彭韧

魔术戏剧艺术论文 篇2:

1937—1938:武汉抗战时期音乐献金活动

[摘 要]在1937-1938年期间,武汉抗战音乐献金活动成为中国抗战音乐史中的一件大事。这一年间,各类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公演献金,在筹措资金物品的同时大大激励了武汉市民的家国情怀。文章对1937-1938年间音乐类献金活动进行阐述,分析其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武汉抗战;音乐献金;1937-1938

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武汉。自此时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史称武汉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展开的,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适才走上现代化的轨道。战争不仅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也消耗了原本并不富足的国库。各类社会问题的恶化需要资金与物资的投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亦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士气的鼓舞。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财力物力的参与成为坚持抗战的必然选择,由此衍生出了献金运动。

狭义的献金运动指国民为支援前线,自愿捐献钱款或金银等财物的活动。但由于时局变化,捐献物品也变得多元化起来,除捐献钱款与金银外,还有直接捐献寒衣寒袜、药品食物等。在献金运动中,音乐戏剧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音乐献金指各单位、团体通过音乐艺术公演、游艺,收取票价、筹募资金,以作慰劳。音乐献金运动既是一种募金运动亦是一种宣传活动。国难当头之时,音乐公演献金是抗敌后援会经费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而这种献金形式所带来的除了战时所需的钱财及物品外,更多的对群众进行了有效的动员,以艺术的形式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一、武汉献金运动兴起之缘由

(一)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

自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来,中国的土地一步步被日军蚕食,至武汉会战前期,中国已经丢失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土地,许多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都为日军所控制。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使得政府资源日渐紧张。

从1927年到1936年十年间,处于内战动乱时期的中国,财政问题十分严重。国家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来保证国家收入最重要部分——税收。而在财政支出方面,军务费和债务费所占的政府支出总额比例高达年度支出的80%~90%。高额的占比率导致其他的费用可用率极低,国家建设无从谈起。“就现状来看,……中央财政的困难,当可概见。”①

1930年6月—1936年度国民政府财政

收支统计(单位(国币)元)②

由于时局混乱与财政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有关财政状况的纪录出入很大,但上表的数据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国民政府的经济状况:六年间的总趋势是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率最高一年高达30%。每年收支状况出入极大,政府财政十分不稳定。

作为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税收(税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关税、盐税、统税)因为战争而受到严重打击。关税方面:卢沟桥事变前,关税每月可达3700万元,而到1937年下半年,已降到1600万元。①盐税方面:抗战初期,东三省、江南、华北、淮北等盐税收重要地区近乎全部沦陷。统税方面:“九一八”之后,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八一三”之后,上海、无锡、南通等地民族工业几近全毁,因此统税受到影响巨大。总计这三项税收来源,由于战争的原因“关税收入,约减少四分之三,盐税减三分之二,统税减五分之四”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状况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出现严重的危机。

(二)连带效应下的社会问题

战争的爆发引起繁多的社会问题。难民、伤兵、儿童、救济、天气灾害等等问题亟待解决。

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头版社论刊登《感谢卫国军人》一文。文章呼吁非战斗人员捐献资产,同社会一起维持军人家庭的生活。而现实情况是,医疗条件的不足使得大量伤兵不能得到妥善的收容,另外抚恤金发放的不到位,使军人和軍属在精神及物质上受到冷遇,这些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

另一大问题是持续增多的难民。流离失所的难民加剧食宿的压力,而低投入的卫生条件使得疫病流行。大量难民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上涨。难民中极大一部分是儿童,儿童的教育生活问题亦需要解决,国民政府专门制定《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团体指导改进办法》等,成为财政的又一大难题。③

另外还有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1938年7月天降暴雨,黄河水量大涨,向西南方经淮河运河流入长江,武汉市当时受水灾影响者不下数十万人。1937年与1938年的冬天,由于天气严寒,前线将士及后防难民都急需棉衣过冬,这些无疑又加重了财政负担。

战争形势的恶化,日渐减少的税收以及军事、社会问题引发的等待填补的财政缺口要求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同时,中国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也急需精神上的鼓舞与安慰。这些都成为后方献金运动展开的重要原因。而音乐艺术作为发动群众热情的最好方式之一,当仁不让的在献金运动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二、武汉抗战音乐献金情况

平津沦陷后,日本继续推行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别向华北和华东进攻,造成重大伤亡,许多伤员从前线送往后方;成群的难民背井离乡,辗转来汉。武汉人民响应多方号召,尽其所能,积极捐献,给全国抗战以物质支持,采取了以音乐献金、演剧募捐为主的多种募捐形式,对支前募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本地团体劳军情况

1. 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

武汉抗战时期最为踊跃、最具规模,且持续活动时间最长的劳军组织为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1937年9月22日,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在《大公报》发表声明,定每周三借汉市各剧场轮流表演,并将所得票价完全贡献国家。至次年9月7日,该团共公演54次,捐款达50010元。公演内容涵盖多个戏曲剧种,如平剧、楚剧、汉剧,另有新戏、电影、杂剧等艺术形式,在武汉地区形成重要影响。

除积极举办公演活动,作为本地团体,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力尽地主之谊,招待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平教会抗战剧团、儿童保育会等各类团体。为扩大艺术劳军力度,1938年3月19日,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在金城银行大楼招待了儿童保育会的全体理事。这次招待会议上,公演团的主任朱双云提出联合全武汉市由本国人经营的十七家戏院,将全部收入悉数捐助予儿童保育会,救济战时儿童。经过六天的协商与组织后,3月25日新市场、凌霄游乐场、上海大戏院、世界影院、光明影戏院、长乐戏院、美成舞台、满春戏院、大舞台、天声舞台、明星影戏院、共和戏院、明园、维多利、天仙戏院、汉兴戏院、甯汉戏院十七家戏院共同演剧献金。此次演出内容十分多样,涵盖各类戏曲剧种如汉剧、楚剧、杂剧,还有话剧和新戏,另有电影魔术杂耍等活动。名角有京剧旦角王熙春、女童军领导杨慧敏登台献歌。活动共两场,上午一场十一时起,下午一场五时起。此次公演,全市门售所得5500余元。①

1938年5月20日,武汉全体剧业剧人为武汉市难童教育筹资公演。新市场、凌霄游戏场、明记大舞台、天声舞台、长乐戏院、武昌共和戏院、光明戏院、上海戏院、明星戏院、世界戏院十家戏院共同公演,筹资全数交予汉口市难民儿童教育委员会。此次演出囊括汉剧、楚剧、杂耍、越剧、话剧多个种类,精彩纷呈,乃本市剧业剧人抗战巨大贡献之一。

2. 其他团体活动

抗战期间除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外,另有怒潮剧社、武汉学生抗敌工作团、铸魂学社、汉市抗敌后援会青年服务团、武汉市战时移动演剧队等文艺团体热情组织音乐献金活动。

怒潮剧社在1937年10月9日至10日,日夜在光明戏院公演阳翰笙所作的四幕国防社悲剧《前夜》。《前夜》剧情深刻,描写新青年努力锄奸救国的工作,使人深切感动。演员除怒潮剧社原班底外,还有新加入该社的国立戏剧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张树潘、苏川梅、叶仲寅、辛子萍、田禽、关仲雄等,他们分饰剧中重要角色。

1938年3月5日,在全国歌咏协会催请下,武汉合唱团在三教街俄国俱乐部举行音乐演奏大会救济武汉被炸难民。由于博得一致好评,4月29日,武汉合唱团为募捐前方将士鞋袜,在青年会再次公演,内容较前更为充实,并有费曼尔女士等器乐演奏及该团周小燕女士等独唱节目。1938年3月28日,军委会政治部抗敌剧团、孩子剧团、三八女子歌咏会、业余歌咏队四大团体为救济裕华纱厂失业工人家属,在武昌省党部大礼堂公演话剧。

1938年10月1日,本埠七七少年剧团为响应寒衣运动,在邦可花园公演,票价除最低开支外,悉数捐制棉衣,赠前方将士御寒,场中情绪极热烈。一共演出《死里求生》《太阳旗下》《流亡曲》,另外中华海员流亡儿童团参加歌咏,晚十时方散会。

除了专业的艺术团体外,紧急的抗战局面引起了各界人民的同情与关注,他们纷纷献出力量,组织公演募捐。当时参加公演募捐的主體来自各阶层,既有海外的国际友人及爱国华侨,也有本地的学生、普通的工人,乃至歌女都纷纷为战斗捐资出力。

1937年12月2日至3日,平汉铁路员工抗敌后援会邀请平剧研究社同人表演平剧公演。此次公演邀请武汉著名平剧艺术家南铁声、张启良、吴曙东、张仲琣、袁丽如、章晓珊、汪剑农等,剧目有《汾河湾》《破洪洲》《春秋配》《逼上梁山》《捉放曹》《玉堂春》《宝莲灯》《春香闹学》等剧。售票所得全数作劳军之用。

1938年6月5日,大公报社创办大公剧团献演《中国万岁》一剧,所得资金全部劳军。1938年6月19日与20日,武汉华北宣传队假青年会礼堂举行救护伤兵难民公演,节目有三:《秋阳》《太阳旗下》《火海中的孤军》。其中尤以《火海中的孤军》,表现抗敌战士抗敌精神,至为精神。此次演出,约得800余元,将悉数出,作救护伤兵之用。1938年8月2日,新生活劳动服务团的小朋友们合唱《保卫大武汉》,募金十七元四角五分。

(二)外来团体活动情况

除武汉本地团体热情献金外,外来艺术团体亦贡献巨大力量。

1937年10月5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在洪深领导下来汉。一行14人,稍作休整,于10月7日便在光明大戏院演出新剧《保卫祖国》,售资悉送各界抗敌后援会充作劳军之用。10月14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又会同本市剧人,在市体育场公演保卫祖国名剧,招待军警各界观众。15日在硚口唐家巷平民新村公演,招待农人;16日在刘家庙公演,招待工人;17日上下午在市青年会公演,招待中学生;18日晚在青年会公演,招待公务人员。

1937年12月17日,武进青年战时流动宣传队施树森等10人,由孙兢文领队抵达武汉。1937年12月19日,首都抗敌剧团抵汉,由武昌起始,在武汉三镇巡演表演。1937年12月26日,王泊生领导山东省立剧院师生70余人来汉公演《岳飞》。1937年12月31中国旅行社假天声舞台公演唐槐秋导演的话剧《原野》。

1938年1月13日,上海青年救国服务队、丹阳青年救亡服务团、上海怒吼剧社及广西学生军等十余团体,留汉疗养伤病。由于当时有大批伤愈将士即将编队重回前线杀敌,因此十团体特联合发起慰劳抗敌将士游艺大会。分话剧、音乐、歌咏、国术等项,于租界亚细亚戏院公演4日。

1938年1月3日广西学生军在阅马场儿童公园公演歌剧。1938年5月6首都抗敌剧团公演《鸽子姑娘》一剧。 1938年5月29 日至30日,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为鼓励后方抗日情绪及捐募巨款起见,举行劳军公演,各种节目全由该会及各青年艺术团体参加,到会者甚众,中以《沦亡以后》一剧,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大受观众欢迎。

1938年6月23、24日两日,豫“教育厅”直辖民教处战时工作团来汉,在新市场平地第一剧场,与该厅之小学生宣传联合公演。其节目有:第一日为话剧《逃难到汉口去》《一颗炸弹》《捉汉奸》。第二日为话剧《盲哑恨》《血债》《誓死不做亡国奴》,以及歌咏、舞蹈、国术等。

(三)外出宣传献金活动情况

除了在武汉市进行音乐演剧献金外,各艺术团体还组织外出宣传献金。

1938年8月,武汉合唱团出国宣传募捐,先到南洋后去欧美。该团成立于1937年10月,除了时常参加一般的宣传工作及每周两次作国际广播外,合唱团曾开过四五次音乐会,并将票价捐作伤兵医药费及救济被炸后的难民。几十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用他们的歌喉募集到这些钱,发挥了音乐的社会效能,作为正义的呼喊。由于出国宣传,合唱团将许多四部合唱的歌词翻译成英文,带到了海外。抗战以后民众团体单独出国宣传,运用国民外交来增强国际友人的民族认同感,这是史上已知的第一次。外国朋友们虽然大半知道日本的侵略计划,但究竟还隔着重洋大海,我国当时的国际宣传又是相当薄弱,报纸上的新闻只能使他们模糊地有一个“日本不讲公理正义”的概念而已,而这概念恐怕还是常常容易被敌人的反宣传弄得无所适从的。

此次出国募捐分歌咏、话剧、演讲及照片展览四个工作部门,各部均有专人领导,如歌咏方面是夏之秋,话剧是陈仁炳。在出国募捐前,武汉合唱团通过中宣部中央社方面,聚集了许多抗战以来的摄影材料,尤其是关于空军方面。因为这次出国募捐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野心”,希望可以募得钱款,购买军火、伤病难民的医药以及补助全国游击队。

(四)大型演剧募捐活动

1. 大公报社创办大公剧团,排演《中国万岁》公演献金

《大公报》汉口版创刊于1937年9月。自创刊以来报社首先发起代收救护伤兵医疗捐款,获得不俗反响。为做更进一步之努力,报社于1938年5月12日创办大公剧团,排练话剧,进行公演。剧团成立后,积极排练国防新剧《中国万岁》,并敦请中国戏剧界、电影界、音乐界名家阳翰笙、田汉、洪深、史东山、程步高、赵丹、金山、郑君里、王莹、安娥、贺绿汀、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巫一舟、王人艺等,及全体团员二百余人,参加演出。公演票价为5角、1元、5元三等,另售有价值100元荣誉券。

1938年 6月16日,《中国万岁》公演。大剧场里密集层层的来宾,观众中夹杂了许多友邦人士,另有专人招待负伤战士。大公报社社长王芸生与郭沫若先生先后致辞。之后是文华铜乐队、武汉合唱团《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新疆歌舞团、怒潮乐社《不是没有家》、周小燕女士《八百壮士》《松花江流亡曲》、吴乐懿女士钢琴独奏及怒潮乐社管弦乐合奏。所有音乐节目表演完后,《中国万岁》才真正拉开演出序幕。

公演四日共收入14114.5元,又辅收马沈惠莲女士劵资20元,计共收入14314.9元。支出方面:1.向拜耳药品公司购雷弗奴、药特灵各四百瓶,付国币11000元。2.承新药业同业公会金仲文先生介绍,向中西药方购依克度300磅,付国币1100元。3.向咪皑洋行购金鹅纳霜十万粒,付英金69镑5先令6便士,昨向中央银行掉换,折合国币1166.74元。收支相抵,計存国币48.16元。

此次公演意义有二。第一是募捐救护伤兵,第二是扩大抗战同情及拥护。这两个目的,前者可用数字计量,而后者带来的影响则是无法计算的。

2. “七七”献金

1938年7月7日,是中国抗战一周年纪念日。为更广泛地发动民众,唤起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意识和决心,经国民政府同意,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导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联合国民政府其他机关和民众团体,决定在全国范围举行纪念活动,“七七”献金是此次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938年7月2日,武汉各界抗战建国周年纪念筹备会在《扫荡报》上发出通知,决定自7日至9日在三镇设献金台,进行为期3天的抗日“献金”。2日起,即在武昌司门口路边、汉口三民路总理铜像前、江汉关右首、世界大戏院门口、中山路水塔旁、汉阳东门码头等繁盛地段,搭起6座献金台。

7月8日,汉口全体剧业剧人共同举行献金公演。登出大幅广告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受伤伤兵。十二家戏院分不同剧种进行公演:新市场大舞台公演平剧夜场、长乐大戏院演汉剧夜场、美成大戏院演楚剧夜场、甯汉戏院演汉剧夜场、新市场露天演楚剧夜场、新市场新舞台演平戏夜场、满春大戏院演平戏夜场、武昌汉兴戏院演楚剧夜场、武昌共和舞台演平戏夜场、明园戏院演绍兴戏夜场。另有光明大戏院与明星大戏院公演电影。此次献金共收到献金及银钞折合共计415008.59元。另有首饰等不易计价商品。

3. 救济黄灾音乐募金

由于时值夏季梅雨季节,天降暴雨,黄河水量大涨,向西南方经淮河运河流入长江。花园口每日灾量扩大,至1938年7月30日时水高已达220公尺。汉市各界以自黄游决口,水灾泛滥,受水灾影响者不下十数万人。政府为实施赈济工作特成立黄灾救委会,策动各界踊跃捐款,并定8月3日与4日在本市特三区洞庭街之江汉关税务司花园举行汉口各界救济黄灾音乐游园大会。券价为2元、5元、10元及百元荣誉券四种。此次音乐会筹备经费330元,中央赈济会捐助150元,另外由党部、市府、警备部、商会、励志社、中央总社分别承担。

会场布置简单雅致,海关花园左右两端分别悬挂标语,一为“我们要努力救灾,同时要集中力量,抗御倭寇”;一为“救济黄炎被难同胞,就是保持国家元气,充实抗战力量”。音乐节目由励志社新运总会负责,节目有江定仙指挥的管弦乐、陈玄的独唱、王人艺和陈建的小提琴二重奏,夏之秋的筚篥独奏,胡头指挥的合唱,维也纳归来的戴粹伦小提琴独奏等,名曲极多,至为难得。

8月24日,培英小学3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培英剧团,为救济黄灾在青年会进行公演《菱姑》《到明天》《古城的怒吼》三剧,在休息时间内间有歌咏表演。该团负责人认为将学生加以编组,使其参加社会服务可以达到“社会即学校”的目的,这次小学生们的演剧募金,对于呼声日低的黄灾运动也是一个不小的兴奋剂。

三、武汉抗战音乐献金的作用与影响

(一)宣传全民抗战思想,凝聚爱国救亡热情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物质对抗。在民族存亡绝续的最后关头,后方民众财物捐输十分重要。然而,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中国,民众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十分淡薄。“七七事变”初期,武汉各民众团体遂积极响应自发进行后援活动,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众动员,加之远离战场,武汉民众普遍缺乏战时概念。当时在武汉的董必武对此有所感叹,“自卢沟桥事变以后,往来武汉的人有一种感觉,就是武汉不像战时状态,只有军队过境,伤病的就医,在武汉市面曾鼓起小小的波纹”①。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937年12月,“军委会”第六部招待在汉新闻负责人及文化界人士,号召他们动员民众。1938年4月,“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后,网罗各界人才,组建三处九科,分音乐、戏剧宣传等科,?譺?訛并先后发动了“七七”献金大会、剧界征募寒衣运动等。这些运动有效地动员了广大民众有钱出钱、奋起抗战,同时将全民抗战的思想传播至民间。

音乐献金运动在这一过程中贡献极大力量。音乐类献金运动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吸引民众前来观看,在演出过程中表演各类爱国剧目、歌曲等节目。如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的《保卫祖国》、中国旅行剧团的《原野》、武汉合唱团的爱国合唱等,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民众的国家情怀进行了提升。这种演出形式在通过售票募集资金的同时,大力的宣扬了爱国热情,鼓动民众捐资捐款。

1937到1938年间自发参与演出及献金的民众组织有如前锋歌咏团、武汉合唱团、大公剧团、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团体,这些艺术团体大多组建于七七事变后,成立后便积极举办音乐会或演剧献金。团体的主办人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上至拿着“铁饭碗”的公务人员及外国侨胞,下至曾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及流离失所的难童,全部积极组织献金。有由歌女组成的汉口市歌女献金救国会,报社主办的大公剧团,外侨举办的俄国音乐俱乐部演奏大会,粤汉铁路员工组成的抗敌后援会,学生组成的武汉同学会流亡学生抗敌移动剧团、广西学生、汉口学生生活社、武汉学生抗敌工作团,社会各界员工组成的武汉合唱团,难童组成的孩子剧团等。“七七”献金中,光明影院、新市场、世界影院、天声舞台、美成戏院等17家剧业在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的组织下进行公演募捐,仅两天便募款5596.27元。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献金献力,虽十分微薄,但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捐献所有毁家纾难,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

对于音乐献金的宣传及救国作用,时人评论:“自全面抗战开始后,我方自不少损失,仍有一部分人认为抗战结果无非被屠杀,被轰炸,反不若忍辱各地,容纳对方要求,尚可苟安一时。此种汉奸理论,殊为持久抗战之大患,不可不设法消除……其宣传要领:1. 使民众对抗战有正确之认识,澄清敌友,检查汉奸,在中央领导之下,共同赴难。2. 使民众在行动方面,得一可循之途径。即每一民众,无论老少,无论职位如何,均应努力自己工作,不逃避不退缩……”?譻?訛实则可见音乐献金演剧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培养艺术人才,促进艺术发展

武汉抗战时期全国知名艺术家汇聚武汉,音乐界有贺绿汀、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巫一舟、王人艺、朱嘉蒂等;戏剧界有王瑞麟、王莹、王晋笙、王家齐、田汉、史东山、安娥、金山、辛汉文、洪深、马彦翔、凌鹤、唐怀秋、侯枫、阳翰笙、常任侠、张道藩、舒绣文等。艺术团体有三八妇女歌咏队、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上海救亡演剧第十一队、文华铜乐队、中国旅行剧团、四川旅外战地服务团、武汉合唱团、武汉华北宣传队、儿童宣传队、孩子剧团、岳武穆童子军队、怒潮乐社、政治部抗敌剧团、海星歌咏队、妇女行动队、华北歌咏队、量才歌咏队、新疆歌舞团等。他们在参与音乐献金活动的过程中带动了武汉地方文艺的教育和改造,使武汉艺术水平得到提升,为武汉本地艺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外地文化艺术、开阔眼界的大好机会。

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空前活跃,特别是小型剧创作,是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当时在武汉出版的专业戏剧刊物有《抗战戏剧》《戏剧新闻》《新演剧》等3种,由于众多剧团的建立,剧本的需求量也加大,创作的脚步加快。《抗战戏剧》第1卷共8期,共发表剧本31个。据葛一虹的《抗战剧作编目》统计,截止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了剧本142个,其中90%左右刊登在武汉的刊物上。戏剧从狭小的舞台,走向了血肉相搏的民族战场。独幕剧、街头剧和地方戏曲的创作更是新作迭出,尤以反映战地生活的作品最受青睐。“七七事变”后不久,就有田汉的《卢沟桥》、陈白尘的《卢沟桥之战》、胡绍轩的《卢沟桥》、王震之执笔的《八百壮士》、田汉的《最后的胜利》、欧阳山尊的《大路》、章泯的《纪念会》、光未然的《受难曲》、阳翰笙的《塞上风云》《李秀成之死》《前夜》、王泊生的《岳飞》等,都是上座率非常高的剧目。这些戏剧的主人公形形色色,但都广泛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的情态,抒发民族情感,鼓舞爱国热情。?譹?訛

这一时期,文艺人士开始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投身到文化救亡的洪流中。战时的情绪促进了艺术创作的热情,各类演员的汇聚提升了武汉本土艺术水平。风起云涌的音乐艺术现金活动下,武汉文艺界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动员和组织整合的新阶段。

(三)促进了武汉文艺界由单纯娱乐行业向宣传思想战线转换的过程,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艺术固有的态度

在非常情况下,音乐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固有的舆论宣传力量可以发挥出组织和动员民众以实现国家利益为主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在社会强对抗时期尤其为各阶级所重视。

剧人刘巍在《保卫卢沟桥》的演出结束后说道:“我常听人说,在这样困难严重的情形下还演戏……我们正是因为在这样严重的局面下,才积极地来筹备这次演出,理由很简单,我们是把艺术当作抗敌的武器,而不仅是狭义的当作娱乐的工具。”②

在大多数市民心目中,音乐戏剧艺术一直被视为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工作,而抗战背景下的音乐艺术献金公演挖掘了音乐艺术的多重功效。音乐艺术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既是商品又是意识形态物品,在不同环境下其价值倾向性不同。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活动在作为商品售卖获得银钱捐款的同时,其意识形态物品的屬性被放大,其固有的宣传力量发挥出了动员和组织民众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目标。音乐的进步不仅是专业方面,而是被注入了所谓民族解放的“酵素”,注入了宣传抗战思想的活力,音乐艺术作为宣传品带入海外,使海外朋友理解我们的苦难,这就是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作用。

四、结语

抗战初期,伴随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武汉迅速地掀起音乐献金文艺抗战的高潮。这一时期的音乐献金运动多为民间自发号召组织的,政府至多提倡鼓励,没有直接介入。其在组织、规模与影响上都不能与后期后方献金运动献题相提并论,但是作为大规模献金运动的前身,揭开了全民献金的运动序幕。

抗战初期的音乐献金运动对战时后方民众的献金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从“全民抗战”的角度来说,其很好的起到了鼓舞市民热情,凝聚爱国情怀的作用。另外,这一时期的献金运动对于音乐艺术自身的发展,及其价值属性的开发也有着重要意义。音乐献金运动在宣传抗战,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新的艺术人才,增强国民情怀,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夏炼

魔术戏剧艺术论文 篇3:

浅析蒲剧《苏三起解》的审美特征

【摘要】《苏三起解》为蒲剧新编传统戏,是《玉堂春》中的一折,在蒲剧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立足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味。

【关键词】《苏三起解》;审美特征

《苏三起解》作为一折蒲剧新编传统戏,它的上演不仅重新唤醒了一大批观众对蒲剧的关注,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俊英腔”,无疑是蒲剧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目前,学界已有学者对于该剧目进行了音乐、语言上的分析,本文中笔者在对其创作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对《苏三起解》所蕴含的审美特征进行探究。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戏曲、戏剧艺术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众多艺术形式刚刚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影子,开始焕发新的活力。而戏剧、戏曲音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观看戏曲演出的民众数量逐年递减,而一些富有现代气息艺术形式如滑稽剧、杂技魔术、话剧和现代音乐歌舞的观众数量在增加。

一种艺术形式年代越久远,它对于观众来说新鲜感越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的艺术形式流入,伴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带动着观众审美的变化,就导致了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坐“冷板凳”的情况。越剧、沪剧、京剧、淮剧这些在近现代发展很好的戏曲剧种尚且境况窘迫,蒲剧也难逃此劫。文革时期出现的蒲剧若干剧目“禁演”的情况,加之山西地处内陆,信息闭塞,从事专业蒲剧音乐研究或者教育的文艺工作者数量不多,蒲剧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

在如此境遇下,《苏三起解》何以产生?笔者查阅了相关材料,发现《苏三起解》的产生的确来之不易。

1986年,山西省文化厅举办山西省振兴戏剧青年演员调演给蒲剧带来一次转机。为抓住难得的机遇,各参演剧团纷纷组织了优秀青年演员进行排练。新绛县剧团选择了武俊英为主演,临时排演了老版本的《苏三起解》。因剧本的先天不足及一些客观原因,新绛县剧团排演的《苏三起解》在地区调研中未取得理想的成绩。原本无望的新绛剧团武俊英,由于其独具特色的唱腔被省文化厅权威人士钦点参加全省汇演。于是,武俊英被抽调至地区蒲剧团参加新版《苏三起解》的排演。《苏三起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审美特征

(一)故事结构中的“尚圆”情结

《玉堂春》这本戏从内容上看无疑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然而主人公悲剧的经历最终以喜剧终结。这样喜剧式结尾的悲剧故事在中国传统的戏曲或其他艺术体裁中并不少见,即中国人典型的“尚圆”情结。

“尚圆”情结的形成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中就曾载:“乾为天,为圆。”小农经济模式下人们发现农作物的生长、日月更迭都是周而复始的“圆”的运动。于是,对天的崇拜自然导致了对天之“圆”的崇尚。与此同时,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善恶有报”的思想。在看到人物经历了悲剧的坎坷磨难之后在心中期盼着命运的转换,对主人公的结局抱有一种喜剧的期盼。剧中苏三受尽磨难,最终由王公子为其平反昭雪,二人圆满的结局正满足了观众内心的期许。

(二)人物塑造上的美学思想

尽管戏剧情节以喜剧结尾,但仍属于典型的悲剧题材。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苏三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力量,她深陷烟花之地,仍将所有的盘缠赠予王公子供其进京赶考,面对不可抗拒的悲惨命运的安排却屡屡抗争。但正义的力量难敌现实命运的残酷,苏三一度妥协于严刑拷打,这样的设定既让观众产生敬畏之感,另一方面又对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怜悯、同情。

剧中崇公道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丑角。在这折戏中,编剧将崇公道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起初,他对苏三冷言冷语,认为苏三杀父害命,天理不容,从侧面表现出人物的正义感。再到后来了解苏三梦圆的经过后对苏三百般照顾,并提出为苏三奔走伸冤,又刻画出了他勇敢、善良的一面。他所体现的所有品质,都无不在向观众传递着“美”的感受,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三、小结

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所蕴含的和向观众传达的都是最纯粹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贯穿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使中国的戏曲音樂在一代代戏曲工作者与观众的传承中历久而弥新。《苏三起解》作为一折蒲剧新编传统戏,之所以能够成为蒲剧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浓郁的蒲剧音乐风格,更在于它其中蕴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思想,强有力地推动了蒲剧艺术在当时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运佳,畅元发.蒲剧优秀唱腔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楠,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作者:张楠

上一篇:计算机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剪纸艺术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