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与发展思考

2022-08-22

第一篇:企业生存与发展思考

出版社企业化生存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出版社必须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出版业将完全丧失事业单位的政策庇护,不再兼得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诸多益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出版社和出版人难免产生各种不适应,由此引发的种种危机将使转制后的出版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出版业,遵循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出版社完全企业化后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转变观念,是出版社在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出版社实行公益性出版事业与经营性出版产业分开后,绝大部分多数出版社作为经营性出版产业转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政策性保护和区域壁垒,使部分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的惰性之中。眷顾旧有体制,等待观望,对前景感到忧虑,“求稳怕乱”的意识和陈旧观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将严重阻碍转制改企的前进步伐。因此,转变一切妨碍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观念是出版企业顺利转制的首要任务。

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决定了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运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出版人在观念上必须有一个180度的转变,应坚决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运行的思维模式,丢掉幻想、轻装上阵,尽快融入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与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出版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在观念上脱胎换骨,才有重新获得新生的可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不依赖体制的庇护,勇敢地跳入“商海”中搏击,彻底地转变观念,是出版社转制成败的关键。

转变观念的核心是要牢牢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环境是市场化的环境,运行的模式是现代企业的模式,面对的市场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转制后的出版社其性质是企业,这就要完完全全地按照企业的运行规律办事,就必须完全融入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学会走市场,学会市场营销,学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思想解放,是一次经营方式的根本改变,应当成为出版业义无反顾的选择。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反而能够激发出版者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市场是出版者一切活动的中心,这就是出版社市场化的真谛。但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出版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带有计划经济的明显痕迹,没有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长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分配、薪酬制度不合理。在市场营销方面更是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销售渠道单一(如仍过分依赖和迷信国有书店,不敢步入民营书业,也不愿开发其他渠道),营销策划缺乏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策略。这必然使得市场化环境下的出版业面临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

准确定位,是出版社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任何企业都有一个产品定位和目标消费群的选择问题。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社也一样,定位是它的生存发展之本,是办社的基础,是赢得市场、占领市场的关键。那么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讲应如何找准定位呢?有哪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呢?

首先,出版社在进入市场前先要进行自身定位。在众多出版社中,你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在

出版业中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你的实力和能力有多大?这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地域等方面。出版竞争归根结底是出版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谁就占领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的层次、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层次和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兴衰。因此出版社在进入市场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条件,我有哪方面的人才,再决定是怎样的市场定位。出版社在长期运作中所积累形成的专长和经验、社会关系、销售渠道等,是你自身的优势,是你所独有的,是别人短期内无法复制的资源,应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应用。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优势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出版新闻、专著、权威性的图书有优势;上海是一个文化品位高、流行时尚的大都市,适应出版科技、时尚生活方面的图书;广州走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类、市场营销类图书比较出色。如何突出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整合,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关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是准确做出市场定位的前提。

其次,要细致地、科学地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目标读者群。市场调查做得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准确定位的关键。这一过程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细致耐心,市场调查是要有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或长或短,不可匆匆走过场或头脑发热想当然,来不得半点的急躁情绪;二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市场调查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在普通消费品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市场细分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广泛地成功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图书进入文化市场,加之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选择日益丰富,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读者需求口味的多样化,使图书的市场细分成为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普通商品的市场细分理论,使图书的市场调查和定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对出版社而言,市场定位包括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风格定位等,其中,读者定位是重中之重。哪一类读者是出版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必须非常明确。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竞争优势能否建立和发挥,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社的竞争战略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第一,有所为,有所不为。贪大求全,什么都想做,每个市场都不愿放弃,总想着要通吃,这是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大忌。中国文化有一个思想,叫“有舍才有得”。面对纷繁广阔的市场,要学会取舍。任何一个出版社,哪怕它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出版社,也不可能为所有读者提供服务。每个出版社都只能满足一部分读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并非所有的读者都是你的客户。读者群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确越好。根据出版社自身实际情况,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忌跟风、随大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应当成为出版社的正确选择。

以《特别关注》为例,其封面上有行醒目的口号:“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只为中年男士服务。中年男士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栋梁,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读者群体,为这样一群社会主流群体服务,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增长。把目光投向特定的观众,不指望做一本老少皆宜的刊物,是《特别关注》能够适应越来越细分的市场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过河拆桥。竞争策略的优劣取决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果你的项目很容易被仿效和复制,进入的门槛很低,那么你就会陷入无序的竞争中,并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实现“过河拆桥”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在图书选题细分上的创新。举英语图书为例,如果不考虑读者的不同需求,则市场只要一套《英语900句》,一本薄冰、赵德鑫等编的《英语语法手册》就足矣。但如果我们对不同读者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不同需求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不少创新点,并在原有层面上衍生出许多新的图书。比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蓝登书屋英语词典》三本词典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由于它们分别满足了希望从词典中了解口语、习惯用语、和各种知识的读者的需要,因此都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三本词典的成功在于它们各有特色,而图书的这种特色体现了出版社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专长,别人在短期内无法复制或者进入的代价很高,因此它能有效避免无序的竞争,并为出版社的成长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决策者看准了方向和目标后,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是对企业家战略眼光和成熟驾驭市场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企业家可以为自己的摇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这种定位的不断变化让企业衰败得更快。定位变化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原有的读者群,读者的忠诚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长时间的辛苦培育才能成长起来的。商场如战场,各种因素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但有的时候坚守是很重要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随笔》杂志,发行量尽管一直不高,但它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终于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相反,《数字化用户》在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本“网络杂志”变成了“数码产品杂志”,最后变成了“游戏机杂志”。比它更晚进入数码产品的《新潮电子》则在这个领域牢牢占据了领头的位置。其杂志的时尚,办刊的严谨,风格得到读者的认可。而《数字化用户》还在强者如林的游戏机市场艰难地打拼。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市场的变幻莫测有时候也需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后对市场定位的某些偏差做一些微调和修正。但有些定位是必须坚持的,如读者定位,有些则需要根据读者群适时地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如果读者对象定位在青少年,由于这个群体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摇摆不定的,由此形成的市场热点也是在经常变化的。因此,图书内容就必须根据这些热点做适当的调整。事实上,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每一类读者对象的兴趣和阅读口味都有可能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出版商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和预测市场的变化,在坚守最初定位和大方向的前提下,做部分相应的调整。

文科自荐书范文(一)

您好!我是一名2007年7月毕业的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

缘于对贵公司的向往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渴望,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由衷地期盼自己的事业之帆能从这里顺利起航。

思想,一切行动的指南,专业课的学习不仅使我更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敏锐地把握时代政治气息对一个公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尤其事实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人们几乎达成共识:强大的思想动力是企业无形的组成部分之一。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公司同仁一起致力于企业思想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战斗力。

管理,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在进入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阶段,研究“企业如何做人的工作”不可缺少。尽管做人的工作很复杂,可其中也有成就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大量知识外,我还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了很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经常翻阅此方面的杂志,很有兴趣在此方面实践一下,把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中。

法律,保障权益的有效武器。商战中,企业难免会陷入经济纠纷,为了排除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必要诉诸于法律来维护合法的权益。虽说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但我还用心学习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有机会,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公司分忧解难尽力。

人无完人,故在积极改正缺点的同时,我一直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知贵公司可否给我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感谢您的关注,若有幸能为贵公司赏识,我将以我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为贵公司效力,您的信任和我的能力将带来我们共同的成功!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第二篇: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安徽佛教》2011年春季刊,感谢余世磊大哥

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释界心 余世磊 汪向军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寺庙、教职人员、信教人员拥有的数量和影响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担负着普利群生、续佛慧命的重要职责,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了解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做好农村佛教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内容之一,需要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参与。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引领农村佛教四众,加强自身建设,奉持正信正行,主动服务社会,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8月,我们根据安徽省宗教理论研究会的部署,选取“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为课题进行调研,成立了课题组,选取了佛教氛围较为浓厚、农村寺庙较多的安庆地区,深入桐城、太湖、望江三县农村20多个寺庙,采取填表、实地采访、查看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活动。重点调查了桐城市孔城镇主华庵、龙眠办事处白马寺、大关镇罗汉寺、太湖县晋熙镇西风禅寺、小池镇海会寺、天华镇太平庵、望江县太慈镇南华古寺、赛口镇西方禅寺、凉泉乡国公庙等9个寺庙,这9个寺庙都是经合法登记批准的,地处安庆市不同地区,有在平原,有在丘陵,有在高山;有省级重点寺庙,也有仅有一僧一尼的小庙;其中男众院4座,女众院5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以这9个寺庙为例,结合此次调研的其他寺庙和我们平常对农村寺庙的了解,将此次调查情况作一梳理总结,并略谈对做好今后农村佛教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寺庙基本情况。

1、建筑情况。9个寺庙都是古庙,以太湖西风禅寺历史最为悠久,建于唐代,大部分建于明、清两朝。“文革”期间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恢复于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近十年来投入较大规模的建设。按照汉传寺庙的格局,殿堂、僧寮、斋堂等基本齐全,具备开展一定规模的佛事活动的条件。占地最少为不到4亩的望江南华古寺,最多为700亩的太湖西风禅寺,平均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2、人员情况。9个寺庙共有教职人员37人,平均每个寺庙4.11人,其中最少望江国公庙1人,最多太湖海会寺12人。籍贯基本来自安庆本籍,另有来自河南2人,来自湖北3人,来自安徽阜阳3人,六安1人。年龄偏高,平均年龄50.59岁。基本都在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受具足戒。文化程度偏低,37人中出家前大专3人,高中5人,初中12人,小学9人,文盲8人,出家后在外有过短暂参学经历7人,正规佛学院进修2人,参加住持培训班2人。各寺庙有居士和信众几百人到万人不等。

3、财务情况。在收入上,9个寺庙都以香火收入为主,根据寺庙大小和社会影响,收入在1万元到10万元不等。有少量农业收入,其中桐城主华庵、白马寺、罗汉寺、太湖太平庵、望江西方禅寺有2亩左右的田地,种植油菜、棉花、黄豆,年收入2000元以上。都有菜园,吃菜基本能够自给。其他收入,桐城主华庵靠手工制作冥货,年创收15000元,太湖西风禅寺门票、停车收入及争取国家建设项目支持,10年来年平均超过300万元,是寺庙近年开展大建设的资金来源。在支出上,各个寺庙都是勤俭支出,日常包括衣食、电费、电话费、人员生活补贴、医疗等各项开支人均仅在3000元左右,节余款项都投入寺庙建设。在财务管理上,除太湖西风禅寺、海会寺由于寺庙较大,设有专职会计,能较好地履行财务管理制度外,其余寺庙因为人员少等客观原因,履行财务制度尚有欠缺,基本都由住持管理。

4、法务情况。即使只有一两个人的寺庙,早晚课都能坚持。遇到重大佛教节日,还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像浴佛法会、盂兰盆会、打佛

七、观音会等。像桐城白马寺等,每年在观音菩萨圣诞和出家日举行的观音会,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应信众之请,像太湖西风禅寺、海会寺、桐城南华古寺等,每年还要举行场次不等的超度、消灾法会。

5、参与社会事务情况。农村僧尼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并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像望江南华古寺住持惟业法师任市佛协常务理事、县佛协会长;太湖西风禅寺住持天通法师任市佛协副会长,市县政协委员,还在青联、海外联谊会任职;太湖海会寺住持妙慧法师任县佛协副会长、县政协常委。

6、参与公益事业情况。农村寺庙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也能积极参与以慈悲济世为主的社会事务。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寺庙都给灾区捐款。桐城白马寺每年都要给敬老院老人拜年,桐城南华古寺抚养社会遗弃婴儿,太湖海会寺为学校捐款,在当地都传为美谈。

7、发展规划情况。寺庙建设都已具一定的规模,像太湖县西风禅寺、海会寺、桐城白马寺、望江南华古寺无论是寺院建筑还是佛像塑造,起点都较高,不让城市寺庙。但农村大部分寺庙由于经费所限,建筑没有规划,存在比较突出的“有钱开工,无钱停工”的情况,寺庙建筑风格、佛像雕塑都比较土气。各寺庙都希望在下一步完善寺庙建筑,把寺庙建设和法会活动不断趋向完善。

二、农村佛教自身建设卓有成效。

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来,农村佛教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一批德修双馨的僧尼的艰苦努力下,自身建设上有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弘法利生事业有序开展,呈现出以下一些良好趋势和特色:

1、寺庙进一步规范化。

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国家对佛教界提出“庙要像庙,僧要像僧”,更进一步来说,这个要求更是针对农村佛教而言。二十多年过去了,农村里的庙真正像庙了。农村寺庙不同于城市寺庙,香火少,僧尼们靠的是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寺庙建设。特别在近来组织开展的创建“和谐寺院”、“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中,一批农村寺庙整肃道场、道风,逐渐成为真正环境清静、和合共住的道场,教职人员素质、法务工作、各项制度建设也得到同步提高。

望江南华古寺座落在太慈镇,占地4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五观堂、寮房皆有,且处处体现出建寺者的智慧和匠心。观音殿楼顶立露天观音像一尊,慈眼视众生,让行人都会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由于天王殿占地很小,四大天王无处摆放,住持僧惟业法师巧妙地把四大天王托立于墙上,别具一格而不失庄严。寺内场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种了许多果树,养了许多盆景,确是一处难得的清净之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湖县海会寺,这个寺庙是禅宗临济宗白云祖师的道场,为全省重点寺庙,但历经兴衰,“文革”后仅剩残殿一间。近20年来,住持尼妙慧尼师率四众弟子把海会寺建成一个“样板”丛林,现全寺占地60余亩,殿寮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建于2009年的祖师塔成为一处重要景观;全寺有教职人员12人,住持、知客、典座、维那、会计等一应俱全;佛事活动开展较多,如律如法,像去年开始举行的“拜山”活动,极其庄严隆重。常住尼众严守清规,严持戒律,声名远扬,寺庙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都有居士慕名前来,也有力地支持了寺庙建设,寺庙多次被评好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在农村寺庙中非常难得。

2、涌现了一批清修苦行的楷模。

当今社会,享乐之风、拜金主义愈演愈狂,对佛教界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道风建设受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及佛教自身的高度重视,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协八届会议上指出“道风问题不仅关乎佛教的形象和声誉,甚至直接关涉佛教的根本和命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古德说:“庙小好修行”,相对于城市寺庙,农村寺庙不失为更为良好的清修之所,无不良风气之熏染,少名利地位之诱惑。有许多农村僧尼,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信仰纯正,信念坚定,戒律严格,一心向佛,过的是非常清苦的日子。庙像庙了,僧也像僧了。

望江国公庙的妙光师太,曾是乡妇联主任,后因一次上九华山护法的因缘,发心出家,一人住国公庙。10余年来,“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苦”,而师太不改初衷。

太湖太平庵地处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交通极为不便,住持尼妙愿法师及其弟子种菜栽芋,自食其力。冬天天寒地冻,将庵里种的菜全部冻坏,只得靠信众供养,常常断菜,以清水煮面为生。

桐城市范岗镇栲栳尖上有座发龙庵,原独居一位妙发法师。2003年,妙法为自己撰好碑文,安然往生而去。妙发往生后,人们整理其遗物,发现其床上尚有现金20万元,后有关部门将这钱用于修路建桥。妙发法师“勤俭节约”的故事,让每一个闻者感动,其真正淡泊物质、清净修持的精神堪为佛教徒的楷模。

3、“农禅并重”在农村寺庙得以保留和延续。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1983年正式向佛教界指出:“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佛教徒要农禅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佛教三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农禅并重”这个优良传统在城市寺庙已经难以维继了,因为城市寺庙挤于高楼大厦之中,没有耕地来供僧人“农禅并重”了。但在农村寺庙,土地相对宽松,一般寺庙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山场,“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保留和延续。从事农业劳动,必然有助于禅修,有利于身体,农业收入可以补充寺庙经济,减轻信教群众的负担。

桐城市主华庵由于地处偏僻,香火不旺,但庵内有田产2亩,地1亩,成为庵里三位比丘尼赖以生存的依靠。住持尼演智法师说:“不用菩萨一分钱”,即她们不用香火钱,将香火钱全部用于殿堂建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演智法师等修行之余,亲自耕田、插田,割稻,粮食基本自给。两年前因为身体不行等原因,才将水田承包他人耕种,但三位尼师仍种1亩地,除种菜外,年产油菜、棉花各500斤左右。此外,三位尼师还手工制作一些冥货出售,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加上种地收入可以自给,能够做到“不用菩萨一分钱”。我们来到主华庵调研,三位尼师都在忙碌着,一位去给棉花锄草,一位正在帮助工人修砌围墙,一位正在折制冥货,展现出另外一种精进不止的如来家风。

4、农村寺庙吸纳民间信仰更具影响力。

民间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本土的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各种宗教的神灵以及历史上的某些伟人、传奇人物等,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复杂的没有系统和规律可循的神灵信仰体系。佛教在中国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也吸纳了不少与佛教教义相契合的民间信仰内容来充实自己,使佛教本土化,让中国民众更容易接受佛教,使佛教更深入人心,更容易传播弘扬,更容易融入社会。这一点,在农村寺庙表现得更加突出。

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求雨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今天桐城的镜主庙和白马寺作为佛寺,寺内分别另供张县令及白马。唐梁国公狄仁杰曾贬江西彭泽,常游于安庆一带,德泽民间,安庆地区曾有多座狄公庙。今天望江国公庙大雄宝殿侧,还配有狄公殿。桐城市的许多寺庙,还供有土地神。人们到寺庙拜佛,无疑也会受到俗神信仰的影响,而去拜神,也无疑会受到佛教的影响。两种信仰互相影响,互相吸纳,更具劝化世人、利益众生的作用。

三、农村寺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保护了一批历史文物。

佛教进入中国两千年,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这些文物,是属于佛教界的,更是属于人民的。农村寺庙承担起了保护这些文物的作用。太湖海会寺有棵罗汉松,据专家考评,树龄超过1500年,历经沧桑,是当之无愧的“,调查报告《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多年前,罗汉松就遭虫害,危在旦夕,住持尼妙慧法师多方联系技术人员,制定抢救方案,使罗汉松起死回生。海会寺以前由于环境挤窄,天王殿紧靠罗汉松,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妙慧法师多年呼吁,今年在县领导的关心下,在护法居士的资助下,征收寺前田亩,拟移建天王殿,为罗汉松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没有海会寺,这棵“树宝”也早不存在。

桐城龙眠山中有个别峰禅寺,为明末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所建的家庙。清顺治四年、道光四年先后两次进行过修葺,尚存留主体建筑后殿。重修后的别峰禅寺不但保留下历史遗存,并使其重辉。现在绝大部分的农村寺庙都曾存于历史中,或多或少保留下一些历史的遗迹,使其成为连结乡村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2、成为农村最美好的风景。

自古名山僧占多。农村地区的奇峰、秀水,也都成为寺庙所在地。黄墙红瓦的寺庙,与山水草木相映生辉,自成一处风景。正如赵朴初居士所言:“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佛教常识答问》)”

走进寺庙,面对雕梁画栋的宝殿、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尘不染的殿寮,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会由然而生欢喜心。在寺庙里,可以修行礼佛,也可以拜忏祈福,也可以饱览乡野风光,还可以发怀古之幽情。建造寺庙的佛教徒功不可没。

3、净化了人心。

佛教是一种净化人心的教育,特别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佛教的戒律不仅与社会道德有着许多重合之处,更有对社会道德有益的补充。假使人人都能想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许多心头之恶必将被遏制于产生之初,许多善根也在不知不觉中在心中福田植下。

桐城范岗镇有个妇女,因怀疑邻居偷了她家的东西,想放毒药毒死邻家的猪,就在她投毒的瞬间,她想起了曾在罗汉寺听一位法师讲因果,造恶因必得恶果,遂打消了这项念头。事后,她找到了她家丢失的东西,方知错怀疑邻居。这位妇女深感佛法有益,后皈依三宝。有人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寺庙,不管菩萨塑得是否庄严,不管僧人素质如何,只要能让人对菩萨生恭敬,对佛法略有知闻,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此言说得不无道理。

4、和谐了人际关系。

当前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不和谐因素还有很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不孝敬父母,婆媳、夫妻、邻里不和,恃强凌弱等现象普遍存在。佛教的“六和敬”、“和合为尚”等,可以说是医治这些不良现象的妙药。一个寺庙,几个好的僧尼,确是能春风化雨,教化一方。我们走访每一个寺庙,谈及寺庙在和谐农村人际关系所起作用时,法师们都能侃侃而谈,列举许多活生生的事例。

当信众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时,都喜欢到寺庙找师父谈心,寻求解方。这时师父便以佛法说教,及时化解矛盾。寺庙的护法居士散布村组,作为农民中的一员,其教化作用也更加及时而方便。桐城主华庵有位居士,看到同村有儿子不孝顺,八旬老母衣食得不到保障,便主动上门教化,为儿子讲地藏菩萨孝顺父母的事。儿子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另一面也畏惧因果报应,改变了对老母的态度。两家为争山场地界发生纠纷,一信士将此诉到太湖太平庵妙愿法师处,法师让那位信士忍辱为重。另一方看到信士主动退让,也不再争执,纠纷得到平息。

在矛盾冲突中的许多弱者,往往将寺庙当成了“避护所”。太湖县江塘乡有夫妻吵架,女子准备到花亭湖自尽,看见湖畔的西风禅寺,便进寺求菩萨护佑。住持天通法师见其哭啼之状,问明情况,予以劝解,留其在寺小住,专门派一女居士照顾。其丈夫寻来,衷心感谢寺庙的救留,夫妇两人和好如初。望江赛口镇也有一夫妻不和,丈夫经常痛打妻子,妻子不堪其苦,来到镇上的西方禅寺,要求住持照常法师引其出家。照常法师告之出家事大,不可意气用事。恶夫追至寺中,辱骂照常法师。照常法师不惧其恶,在以佛法劝化那位弱妻的同时,并帮助她用法律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际关系和谐了,农村也就和谐了。一些矛盾如果不化解于萌芽状态,任其发展,可能就会演变成犯罪。在农村社会治安方面,佛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5、给予孤老病弱以关怀。

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以及佛陀慈悲救世的伟大情怀,在农村寺庙得到很好的张扬,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救济、关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寺庙的居士群,老年人占有多数,经常在寺庙里的生活,使他们身心舒畅,延年益寿。一些孤寡居士还可以经常在寺庙食宿。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农村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弃婴现象非常多。许多弃婴在寺庙得到安身立命,像桐城古洞岩庵、望江南华古寺、太湖白衣庵、三千寺等都曾收留弃婴。南华古寺不但要使弃婴活命,也一直关注弃婴的健康成长,最近一名弃婴通过合法手段被广东一居士收养,生长环境大为改观。

6、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作用。

随着佛教信士的增多,农村寺庙在农民生活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一些陈旧的、落后的习俗被佛教礼仪取代。在望江县,农民建房奠基、购买汽车等,以前都是请客吃饭,劳民伤财,如今,许多人改请寺庙的师父为之做些洒净等佛事活动,不仅仪式清净庄严,而且满足了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总之,“人间佛教”正在深入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村文化、道德、治安、环保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进取的作用。

四、农村寺庙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农村寺庙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受经济条件较差、思想愚昧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值得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遏制和处理,其对佛教和新农村建设也必将产生消极作用。

1、寺庙建设问题。大量未经批准的寺庙如雨后春笋的拥出,鱼龙混杂,一些并不如法的所谓的寺与僧损害了佛教,同时也使宗教管理部门感到棘手;而一些各方面因缘都已具足的寺与僧,却一直在为没有合法身份而烦恼,这也是当前农村佛教中反响最强烈、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桐城、望江、太湖三县为例,目前未经批准的寺庙在数目上甚至多于批准的寺庙。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其中一些寺庙,建筑不规范,僧尼不合格,不能弘扬正信,甚至把非佛教的迷信活动,如抽签、卜卦、巫术、求香灰等带入寺庙,搞得乌烟瘴气。有人随便盖一间房子,摆一尊菩萨,再穿上一身僧衣,就弄成了一个寺庙,是庙不像庙,僧不像僧。这些寺与僧不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而是借佛敛财。某些村落,本来信众、香火就有限,居然有

三、四个寺庙,寺与寺、僧与僧之间相互诋毁,影响恶劣。有的寺庙甚至没有僧人居住,而是由居士当家。

2、部分僧尼素质不高和青黄不接问题。农村寺庙僧尼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很少接受系统的佛教教育,在前文已有数字说明。虽然很多僧尼信心足、修行好,但不能较准确地宣讲佛法,缺少具有一定佛学素养、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部分寺庙僧尼垂垂老矣,存在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一批年轻、有知识、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的僧才进入农村寺庙。居士和信教群众也存在同一情况。

3、贫困僧尼的生活保障问题。部分农村寺庙香火不旺,僧尼生活缺乏保障。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县财政对僧尼生活补助都不相同,且执行的还是多年前的标准,非常低下。我们调研的三县中,桐城不到100元,太湖不到200元,且只有部分僧尼享有,而望江县还没有。有部分僧尼现在生活十分清苦,倘若遇上大病等,就陷于更加困顿的境地。像桐城主华庵演智法师几年前生病住院,找人借钱,有人担心她还不起而不愿借。随着更多僧尼年迈退居,寺庙负担也不断加重。国家出台《关于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深受僧尼欢迎,但有些寺庙也为一时缴不起参保费用而发愁。

4、制度建设问题。农村寺庙由于人员少、收入低,在财务、寺务等管理上很难形成制度并予履行。

5、法务松弛和道风不正问题。这个问题在一些偏远、人少的寺庙表现突出。个别僧人信仰不足、戒律不净、威仪不具,早晚课都不做,甚至参与当地村民赌博,更有甚者乱搞男女关系,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6、寺庙常住僧人不稳定问题。铁打的常住流水的僧,僧人的频繁流动,给寺庙管理、僧人权益保障都带来麻烦。

7、寺庙治安问题。这些年,常有农村寺庙被盗抢的报道见诸报端。一些地处偏僻的寺庙,一则僧尼防范能力弱,二则安保措施不能落实,成为歹人作案的目标。2010年春天,太湖太平庵就遭歹徒抢劫去现金1万多元,后歹徒被抓,但钱已挥霍。

8、其他问题。有僧尼还向我们提到:希望地方领导多到寺庙走走看看,对他们也是一种关怀和鞭策;希望宗教管理干部队伍也相对稳定一些,一些干部刚刚熟悉佛教工作,就被调走;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争取和维护佛教权益。

五、关于做好农村佛教工作的一点浅见。

当前盛世胜缘,农村佛教也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扬已经取得的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在自身建设和服务上不断精进。

在佛教自身建设上:

1、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寺庙建设。有些农村寺庙不仅是要弘扬佛陀正法,也是当地文物保护、风景建设的场所,而这不仅是佛教的事,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事。寺庙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安排一些项目进寺庙,把文物保护好,把寺庙建成旅游文化胜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创造效益。寺庙对建设要有统

一、长远的规划,不能搞短期行为,同时建设要请有资质的建筑队,注重工程质量,像太湖西风禅寺,近10年来,就不断争取项目资金,投入3800万元,把原来一个破庙变成一个庄严道场、旅游景点。

2、培养、招纳弘法利生的后继人才。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佛法的兴盛需要弘法的人才。农村寺庙要特别关心爱护年轻僧尼,为他们创造条件,送他们出去参学、进修。同时积极招纳优秀僧才到农村,让他们在“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同时还要吸纳年轻、有知识的居士,共同薰修,精进不止,形成一种修学佛法的良好氛围。期待在今后的讲经会、说法会中,多多出现农村佛子的身影。县级佛教协会也要多多组织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僧尼素质。

3、切实加强僧尼信仰、道风建设。要树立一批信仰坚定、道风良好的典型,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宣传,起到引路的作用。对于社会反应强烈、戒行不检的僧尼,要予以诫免,加强教育。

4、让佛法圆融农村、农民心中。由太虚大师早年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经赵朴初居士等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提倡和践行,现已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人间佛教”以化导社会、净化社会、开佛知见、揭弊导俗、建设人间净土为宗旨,强调佛教的入世情怀。因此,当前的农村寺庙,要开门办寺,把佛法圆融于农村、农民心中。如何圆融?要采取一定形式和手段。望江国公庙妙光师太看到本地许多老人在家无所事事,从某些地方有老人坐茶馆的习俗受到启发,决定在寺庙办个类似茶馆的地方,让本地老人有个活动场所,茶禅一味,也以此弘扬佛法。佛教契理契机,法无定法,只要有益于佛法,有益于众生,都是“人间佛教”所倡导的。

5、加强城乡佛教交流。城市寺庙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乡村寺庙拥有田地,环境清净,保留更多的佛教优良传统,两者各有长短。可以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城乡佛教交流、共建活动,取长补短,让现代与传统得到有机融合。共结友好寺庙,城市寺庙在现代化建设上支持乡村寺庙,乡村寺庙为城市寺庙提供农禅并修场所。乡村僧尼可到城市寺庙短暂安居,感受现代化的佛教,开阔眼界;城市僧尼可到乡村寺庙短暂安居,感受乡村美好的清修环境,参加农业生产,把农禅并重之风发扬光大。

在社会关注、支持和管理上:

6、要把农村佛教工作纳于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大工程中。尽管中央一直都很重视宗教工作,但在现在农村实际工作中,似乎在无意中把佛教工作从整个农村工作中割裂开来,认为佛教只是佛协和宗教局的事。在各地新农村建设中,佛教工作不容忽视,因为信众较多,影响很大,牵动农村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也要关注寺庙建设和僧尼生活,真诚邀请僧人参与地方文化、慈善、计生、治安、维稳等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从佛教教化的角度、从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目的去做,也许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僧人的地位,弘扬正信的佛教。

7、弘扬佛教文化服务经济建设。以安庆市为例,禅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二祖、三祖以及后来许多五家七派的祖师,都在安庆参禅说法。像桐城投子寺、王屋寺,枞阳浮山华严寺,潜山三祖寺、太平寺,太湖海会寺、四面寺、龙门寺,岳西二祖寺、法云寺等,在历史中就形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禅宗文化走廊”。现在这条“走廊”,还有许多祖庭沦为废墟。重建这条“走廊”,不仅可以弘扬佛教文化,同时也可兴办旅游业,禅文化和历史在今天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8、坚定而正确地把正信与迷信区分开来。虽进入21世纪,但封建与左的遗毒还在,许多人在不懂得佛教的前提下,只要提起佛教,就非常简单而粗暴地斥之为迷信,这也是佛教界人士非常希望改变的一个状况。要创造一定的机会,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宣讲一些佛教基本知识和国家宗教政策,让他们能够正确区分何为正信,何为迷信?许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把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也当成佛教,要向他们劝导而澄清,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让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消灭于源头。

9、切实改善僧尼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佛教僧尼也理应得到分享。对于贫困而年老僧尼,国家财政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一些对他们的生活补贴,或以低保、医保、社保等形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10、为寺庙兴办生产和服务事业创造条件。农村寺院有山场和田地,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具备条件的寺庙创办林场、果园,进一步弘扬农禅并重之风。寺庙还可与居士和社会人员紧密合作,办好“延寿堂”、“养生堂”这类机构,供老年居士养老,为社会老年问题分忧,同时也可为寺里适当创收。还可组织义工参与环保、修桥补路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其功德与念经、放生应是相同的。当然,这些生产和服务要与寺庙和法务协调。

11、妥善处理好未批准寺庙问题。佛协和宗教局要加强对批准寺庙的管理,特别在财务、人员的管理,防止把寺庙变成私人财产,变成子孙庙。对于大量未批准的寺庙,也应如佛法不生区别和执着。法不孤起,乱建寺庙也是有因之果,有佛教的兴旺、信徒的需要、世风的影响等许多因。应该说,这个高峰已过,很多地方寺庙已经饱和,也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可考虑组织相关部门,对所有寺庙进行一次调查认定,对于符合国家规定、具备条件的寺庙,予以批准;对于一地多庙的情况,可以采取考核合并的方式;对一些不具备存在条件的寺庙,做耐心劝导,让其自然解体;对于那些由社会势力操纵,借佛教之名,行敛财之实,影响恶劣的寺庙,坚决予以取缔。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国家宗教政策,宣讲正信的佛教,让农民懂得如何信佛、敬佛,从源头上刹住乱建寺庙之风。

12、加强宗教干部队伍建设。鉴于农村宗教工作的现实,扩充县宗教局人员,配备乡村宗教干部(或兼职)。还要保持宗教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六、结语

随着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村寺庙“庄严乡野、利乐农民”、“建设人间净土”的作用将越来越变得重要,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彰显。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星星点点的寺庙,宝殿辉煌巍峨,清净优雅,点缀于农村青山绿水、村舍俨然之中,是何等的庄严而美好,不正是佛陀两千年前所说“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严净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的境界吗?

(本文在2010年全省民族宗教理论调研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第三篇: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启示

——《杰克·韦尔奇自传》读后感

李洪光

《杰克·韦尔奇自传》无疑是一本从生活、感情到管理思想包罗万象的商业名人传记。有着“全球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先生,在执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近20年时间里创造了大量的商业典故,一直引领着全球商业和企业管理领域的发展,无愧为全球最杰出的企业家和管理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带有总结性质的个人自传里,无论是讲述那记忆中的童年还是回味那亲情里的甜蜜,更不必说那些工作中的难忘细节,这位“思想者”和“行动者”无时无刻不在向读者表达他的为人处世哲学和商业管理思想,在向人们揭示他和GE成功的秘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现代商业思想的编年史和实用百科全书,虽然已经是作者一生思想和实践的浓缩,但其宏大的内容体系仍然会令一个普通读者感到无从下手。在通读全书,并反复阅读、体会了其中某些所述内容和背景与普通人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的章节之后,我发现杰克·韦尔奇在全书中所讲述的整个商业和企业管理思想可以终于一点,这也正是序言中的那一小段内容里所高度概括并意图表达的。

无论是“数一数二”、“全球化”、“六西格玛”、“电子商务”等等那些GE后来创造的、深入人心的、先进而成功的商业理念,还是“面对现实”、“居安思危”、“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以人为本”、“理念支撑”、“能屈能伸”、“诚信”、“服务”、“效率”、“无边界”等等这些隐藏在它们背后的、韦尔奇式的人生哲学与商业思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将GE这样一个“航母企业”打造得“比只有自己五十分之一大的对手更有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

这就是现代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正像书中前几章所表达的那样,从一走出校门便就职于这家庞大的跨国企业的杰克·韦尔奇,他本人年轻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理性而系统地考虑过他自己有什么经营思想,但他却本能地喜欢一个“小公司”般的工作氛围,喜欢与那些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不受繁文冗节束缚的团队一起工作,而厌恶低效率的“官僚主义”作风。这种个人好恶强烈到当他被提升到高层的时候仍然希望留在远离公司总部的生产一线部门附近办公。

正是这种潜意识下的、朦胧的思想,跟随韦尔奇一起经历了不懈的奋斗和连串的幸运后成熟并明确起来,最终演变为摧枯拉朽的变革力量,在其他人对潜在的商业危险还没有察觉的时候,迎难而上、力挽狂澜,将GE这艘企业航母从暗礁丛生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泥潭面前拯救出来,使其甩下其他超级跨国企业集团,率先驶上了新时代的高速航道。

从杰克·韦尔奇带领下的GE以及同时代的众多西方大型企业的真实竞争与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残酷的商业竞争必将从“大鱼吃小鱼”般比较单纯的资本较力时代,发展到“快鱼吃慢鱼”般变化莫测的综合实力竞争时代。“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家们最常提及的词汇。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新兴行业市场,已经不再是“赤手空拳”的“独眼巨人”们的天下,而变成“手持利刃”、“剑术惊奇”的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战江湖”。如果“巨人”还想生存,就必须学会“舞剑”!而这把“剑”、这把“利刃”就是“核心竞争力”。

反观国内,市场经济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和健全,可以说是“浓缩”地遍历了西方市场体系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说我们的市场情况是特殊的。由于某些称得上“后发优势”的因素,我们在整个法制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还相对不完善的时候,就已经在经济形态和市场竞争内容上与国际和西方市场基本对接了。这致使我们在仓促追赶了一阵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也被无情的现实摆在了新经济的起跑线上。

正如杰克·韦尔奇在20世纪80年代,为当时已经积习难改、脚步沉重的GE巨人“减肥”,并最终教会它“舞剑”那样,我们现在也面对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大中型的国有企业。过去造就了我们的“巨人身材”,而未来却明确地要考验我们的“轻盈剑术”!

而既然杰克·韦尔奇先生和他带领下的GE曾经成功地通过了一次相似的考试,那么就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他们都做过些什么吧。

杰克·韦尔奇上任后首先为GE做了三件大事,我把它们用三个自认为恰当的比喻概括一下就是——“减肥”、“铸剑”和“绘谱”。

他通过“数一数二”的严格要求,将GE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突出明确了GE的核心竞争力,剔除了冗员,发现和招募了精英,精简了管理体系,完善了各项制度,转变了企业上下的观念和思维习惯,建立了积极活跃的商业哲学。这就是最初的“减肥”和“铸剑”。

在随后的几年间,随着在商海中的沉浮,通过“无边界”与“深潜”等等开放思想的方法,杰克·韦尔奇与GE的员工和管理者一起,为GE制定了直到今天仍然使其他竞争者都难以企及的“全球化”、“可持续增长”、“服务意识”、“六西格玛”、“电子商务”等等先进的商业理念和战略。这就是他为GE绘制的“剑谱”,所以称这一步为“绘谱”。

一直到今天,无论是在杰克·韦尔奇的带领下,还是他的继任者的掌管中,GE一直研习着韦尔奇的“剑谱”,手握核心竞争力这把“利剑”,在商海中独傲群雄。

再转过头来看看眼下我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是不是“超重”了?我们手里有“利刃”吗?我们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吗?我们“操练”得怎么样了……但无论我们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开战前夜”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那么面对这样的紧迫形势,无论我们现在多么想“睡一会儿”,都必须打起精神在“黎明”来临前那充满“火药味”的空气中首先想清楚下面这些问题——我们最强劲的敌手是谁?与对手相比我们的优势何在?我们要想克敌制胜需要怎么做?我们具体又该如何去战斗?

我们最强劲的敌手是谁?

如果把我们与所有其他的竞争者都比做蛰伏在大战之前、夜幕之下的一个个斗士,那么在黎明到来以前能够确切地知道在第二天的混战中谁将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敌手以及他的确切位置和情况,将无疑使我们有备而战,多出几成胜算。

显然,我们的“同胞兄弟”——其他“巨人”是不会甘愿退场的,肯定有一场酣战。“坐飞机”来得“洋巨人”也一直扒着墙头馋涎欲滴地觐觎着我们“院子”里的“食物”,他们是带着“冲锋枪”来的,绝对是有些实力的。

但最厉害的,并不是我们的那些“同胞兄弟”,因为他们同样面临着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也不是那些“洋巨人”,因为他们还不算熟悉地形,虽然手里的“家伙”更厉害,但他们进入的阻碍也更大;而是如书中所言的、为数众多的“只有自己五十分之一大的对手”!

这些“民间资本”或者“土洋结合”的“小猎食者”, 头脑灵活、行动敏捷、熟悉环境、手段多样、数量众多……虽然他们手里只有几把“小刀”,虽不致命但其锋利程度却足以令人胆寒,一旦让他们靠近前来,难免被他们狠狠挖去一块“肉”。这种损失积少成多,“巨人”的性命就难免岌岌可危了。

而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连数目众多的“小猎食者”都能够战胜,真正做到了“比只有自己五十分之一大的对手更有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那么我们就达到了最高标准的要求,那时以我们的实力对付其他“巨人”和“洋巨人”自然也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我们的优势何在?

找准了目标、明确了对手,接下来就要盘算盘算自家的锦囊里都有什么看家宝贝、独门兵器。

大企业的优势很明显——雄厚的财力物力、大量的人才储备、完整的业务体系、规范的操作、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但在清点了“存货”以后,我们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就是我们的“利刃”吗?

恐怕还不是,这些只是铸造“利刃”的原材料罢了。其中难免包含“杂质”和“废料”的成分。雄厚的财力物力中很可能包含不良资产和“鸡肋”资产;大量的人才储备中难免有重复职能的岗位和严重不称职的冗员;完整的业务体系中也许存在严重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规范的操作中更可能抹煞了灵活机动性;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也有可能成为限制企业进入新领域的制肘……

所以,优势所在很可能也恰恰正是劣势所在!在发现优势的同时切不可骄傲自满,要知道“有优势”和真正实现“运用优势”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如何克敌制胜?

明确了对手,也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就好像清楚地知道了“天一亮”我们就要去与谁“厮杀”,而且也知道了自己手里有些什么“家伙”,下面紧接着要做的当然是“为战斗做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我们能够稳操胜券。

这正是这本传记中指教我们的,我们不妨称其为“韦尔奇改造法”,也就是前述的“减肥”、“铸剑”和“绘谱”三步走。

鉴于我们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情况,照搬“韦尔奇改造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三步走是肯定没错的,就看我们具体怎么走了。

如何“减肥”?我们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不喜欢的业务切出来卖掉的,也不可能像GE那样在盈利不好的部门大规模地裁员……那么既然不能“切掉”非核心业务和非核心部门,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核心业务与核心部门“切出来”?至少应该避免非核心业务与部门影响、制约核心业务与部门。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资本纽带”关系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后,建立新的独立部门或企业,以期获得更加集中的优势资源,建立优良的核心竞争力基础。

如何“铸剑”?“剑”的“原材料”包括“资源”、“团队”和“文化”,所谓“剑”也就是这三者的“配合”,“原材料”的优劣与“配合”的好坏都影响着“剑”的锋利程度。这就要靠我们在实际中去见仁见智地实践了。

恐怕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真正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体制,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我们大多数国有企业在“铸剑”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而韦尔奇的那些基本商业哲学无疑也是适用于我们的——“面对现实”、“居安思危”、“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以人为本”、“理念支撑”、“能屈能伸”、“诚信”、“服务”、“效率”……

绘制什么样的“剑谱”? GE的“全球化”、“可持续增长”、“服务意识”、“六西格玛”、“电子

商务”等企业理念和战略对于我们今天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恐怕并不适用。那也许是我们的远期目标,但正如韦尔奇在书中所述的“我们要在长期和短期中寻找平衡”,因此,切实可行、立竿见影的目标才是我们最好的“剑谱”。

比如我们要立足于哪些传统强势领域,开拓哪些有能力开拓的领域;比如建立怎么样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比如建立什么样的现代业务平台;比如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什么样的先进技术;比如建立什么样的先进业务和市场网络;比如实现怎样的企业文化……

我们如何去战斗?

练好“内功”、“外功”后就到了“上战场”的时候了,体力有了、武器有了、套路有了,可具体怎么打呢?既然我们的最高目标敌手是那些“小猎食者”,于是就又回到那句话——要“比只有自己五十分之一大的对手更有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就当前国情来看,我们可采取的战略至少有两种,一个是“化整为零”,一个是“合纵连横”。

如果将“巨人”化作一支由许多精干的“小猎手”组成的“集团军”,而又能使这支“集团军”互相照应、互相配合得天衣无缝、炉火纯青,那么势必是所向披靡的。这是一种“组织和行动上的灵活”,在这方面,日本的很多大企业和我国的海尔集团是勇敢的实践者和很好的榜样。

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化整为零”,也完全可以借助“巨人”和“利剑”的威慑作用主动“合纵连横”,建立有利于我、以我为主的市场联盟和利益共同体,以谋求更大的市场利益。这是一种“思想和战略上的灵活”,在这方面,宜佳、沃尔玛等巨型特许经营和理念经营企业是绝对值得我们借鉴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给予我们无数启示的同时,杰克·韦尔奇和GE用20年时间实现的辉煌能否在我们中间重演,这个无形的课题恐怕是对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家们一次严峻而绝好的考验。

第四篇:企业生存与发展大讨论[精选]

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员工改如何应对

近期,公司停工的消息在基层员工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公司炼油装置规模小,二期精细化工项目没有全面实施,国家大的环境导致炼油企业亏损,所以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还有一部分同志认为这次停工是根据总公司安排,避开目前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汽柴油价格持续低迷的阶段,是为了减少亏损,同时汽油加氢项目正在建设,二期乙苯苯乙烯装置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汽油加氢及乙苯苯乙烯装置的投产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所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情况谈一谈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轻信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动摇军心。我认为停工检修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平稳的生产至关重要,恰逢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公司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明智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要认为企业停工就是要倒闭,就马上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我们的公司刚刚建成投产,正在发展阶段,一批新的项目正在陆续进行,公司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员工要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信任领导做出的决策,忠实企业利益,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的好,企业发展的好个人才有发展的空间。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应该理解为“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员工的生活才可能富足,个人的小家才可能幸福美满,正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在这个阶段员工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停工不停制度。同时公司在这阶段要加强信息公开,跟员工讲解当前形势,稳定员工情绪,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鼓励员工在这一阶段学习本部门其他装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开展公平公正的技术比武活动,并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上,对于员工关心的住房、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加大关怀力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珍爱企业,珍惜岗位,视企业如家业,把工作当事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过程中的得失,为下一次开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篇:浅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产业,也就不能使传统产业得到可持续地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企业都把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增加企业创新的资本投入及知本投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设计院近几年的实践谈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一.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快,出现知识爆炸现象。知识的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知识失效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如果企业不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不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不根据市场变化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最终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更难获得快速发展。所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强烈要求企业不断创新。

从当今世界500强企业的变化趋势看,现代管理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手段,科技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必须从企业战略高度来认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问题。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以往所未有过的新特点,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科技已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更紧密,影响更深远。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带动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哪个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强,其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强、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足。无数事实说明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是由以前的全民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转制而来,在从以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今天,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危机意识,很多企业已退出市场竞争的舞台。也正是因为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十分完善,企业在观念和认识上滞后,企- 1 -

业领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格外艰难。许多企业从名称上改为公司,但并未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上仍然延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式,经营管理默守陈规不求创新,从而使曾经在经济转型期辉煌一时的企业逐步走向衰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门将进一步洞开,对外开放的领域及范围将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国内化。国外具有先进现代管理经验、掌握当代高新科技、经受全球化国际市场锻炼和洗礼的跨国公司必将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说,新的形势咄咄逼人,新的机遇稍纵即逝,新的竞争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更新思维、创新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科技创新真正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乘势而上。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正在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观念创新(经营理念创新),二是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三是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着眼点从技术出发,是一个围绕技术开展的创新过程。企业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着眼点是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外部资源、创新的方法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技术创新通常很容易被模仿复制,但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企业所形成的多种能力却很难复制和模仿。这也是日本人可以模仿美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将本国生产的汽车远销美国,但却无法仿造出微软这样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因。

二.观念创新是企业前进的方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或由于政府经济政策及制度的变化都会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突破旧的,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创新不是创造,不仅要“破旧立新”,还要“学新除旧”。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当我们的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观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时,国家经济建设就会有较快的超常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所以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决条件。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决策领导班子必须正确把握时代特征,自觉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列,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时掌握新科技革命以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态势,认真学习领会党和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发展调控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的精髓,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必须坚持“一把手”为企业创新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切实可行的创新机制,把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纳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不创新就是停滞,就是后退,就在丧失选择的机会。同时创新不是固守本企业的特色,而是在保持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国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许多管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管理技术是可以借鉴的。企业不论国有制还是民营化,能使职工安居乐业为国家创造税收,就是企业对“三个代表”的最好实践。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最好体现。因此企业领导应该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更新思维、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科学决策,牢固树立“观念新则企业兴、观念旧则企业亡”的创新观。

三.管理创新是企业高效的轮子

1.人才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大战,企业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增强人才忧患意识,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化。人力资源部门要正视和承认人力资源的资本性、价值性,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聘制度、公平竞争权责利对等的用人机制、绩效挂钩公开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制定能够激发人才创造性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采取优化人才结构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企业人才队伍。通过完善创新的人才管理制度达到事业留人、企业文化留人的目的。

2.财务管理创新: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由原来单一的帐务管理转向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核算管理、现金流量管理、筹资投资管理、财务状况分析管理。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要求更及时、更准确、更详细,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企业间并购重组破产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也一定会越来越高。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也会引起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所以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经常性的,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

3.质量管理创新: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半个世纪以来,质量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质量管理从事后对产品进行检查正在向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转化。产品质量不是靠检查出来的,而是通过产品生产流程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实现的,这一观点已被众多企业所接受。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不是检查考核,而是规范生产流程中各项工序的标准,不断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和科学合理的工作

流程。通过对大量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找到造成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最终通过完善关键点的管理来预防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及外部质量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高效信息网络将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时传给用户。质量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是监督保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不断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使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决不仅仅是例行质量检查。

4.信息管理创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知识和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流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利用计算机技术保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准确、安全、畅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管理部门决不仅仅是收集信息、管理计算机设备的部门,而应该是:企业各类信息分类、过滤、合理组织;配合指导企业其他部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向企业决策者和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信息使用保证的部门。当前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最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科学合理的引进、开发、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网络化营销模式、网络化企业宣传、网络化售前售后服务均取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及技术,因此企业领导对信息管理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或改进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效果有关,因此不能忽视小的技术变动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行为。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而技术创新则主要是经济行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或者新装臵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如果一味强调技术创新是发明创造,就会扼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面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企业制定标准、二流企业输出技术、三流企业制造产品,这已充分说明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知识、发明创造、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开拓市场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提供满足用户特殊需要的服务。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正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由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超额利

润是判断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创新中的误区是企业发展的大敌

创新既可表现在技术方面,也可表现在管理制度方面。从完成创新链的角度来看,创新不仅需要明星,更加需要有共同目标的创新人才组成的团队。技术创新需要有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但是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家对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职业管理专家在完成创新链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解决技术创新的管理问题和推动其产业化,都需要培养更多的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纠正片面的所谓激励仅仅向第一线科研人员倾斜的过时政策。对实现利润做出创新性贡献的管理人员也应当得到相应的激励。吸引能完成目标所需求的优秀人才,并在一定的时期中稳定住他们,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地保持这种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标。

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绝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也不是标新立异(这是科技界中许多人容易犯的毛病),而是为企业最终获取最大利润(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最大的社会效益)服务,为支持其它各环节更强大而服务(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技术创新活动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总目标所导引,也有在其他方面如开发、生产销售和市场需求等诸多环节为实现总目标而提出的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所构成的制约。

创新是有风险的企业经营活动,创新需要企业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有成本的。那种创新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经验总结的观点是偏面的,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创新管理机制,使创新成为一项有目的有目标的活动。国外的领先企业每年都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的比例作为企业研发费用,部分企业化费高价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诊断,并制定出相应的企业经营战略。所以开展创新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可行的目标、有实施计划、有具体预算、有风险评估、有效益评价。

创新活动是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而采用的手段,不是企业领导的政绩工程。只有得到企业员工支持的创新才是可持续的创新,才是有实际效果的创新。创新活动如果脱离了为企业最终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创新活动就不可能持久的开展下去,创新就变成了走形式走过程,对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政企不分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相对于企业来说,政府的创新总显得有些缓慢,在某些

情况下甚至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干预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创新的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企业经营和创新必须重视的问题。

上一篇:强严树活动个人总结下一篇:全域无垃圾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