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警学结合交通管理论文

2022-04-24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月18日,针对个别地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执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对公安民警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构建警学结合交通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警学结合交通管理论文 篇1:

公安院校“二学历”学员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教学探索

摘要: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结合公安实战工作,目的在于重点培养学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分析“二学历”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上,阐述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的改革探索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安院校;“二学历”;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教学探索

在遵循中央十一部委联合下发的《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公安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的要求下,云南警官学院有力地推进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实行警察教育职业化公安专业第“二学历”学位教育的要求;实现公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警察职业化教育的转型。其中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二学历”学员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在总结学员大学本科4年计算机教学,在学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上开设的针对公安信息系统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员到公安实战一线能否熟练使用公安信息系统,能否使其为公安工作服务的关键问题。

1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与学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1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

公安信息系统是基于公安信息网络的有一定信息资源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应用平台。公安信息网络由全国公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组成,承载着各种公安业

务数据库和各种应用系统。公安信息资源包括公安部信息资源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资源及查询系统,大部分资源可以在公安专网的平台上查询,但是一些特殊的,指定的资源只能利用数字证书查询系统信息。还有一部分信息只能查询,不能进行录入、修改、删除等涉及信息数据的系统。其中公安信息应用系统分为3大类:一类主要围绕公安机关的主体业务以及全国八大资源库,称为一类应用系统。二类系统和三类系统主要是为内部的管理工作和局部业务的,如出入境、边检、派出所业务系统及刑满释放人员系统等。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为了适应新的招录体制,打破学科体系和传统的教材编写体例,以“学为用”,“练为战”为指导,以公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以适应目前公安信息工作而开设的核心主干课程。目前,“金盾工程”——公安信息化工程,已经拥有信息管理系统,接处警过程控制指挥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公安业务处理系统,并已投入使用且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一个覆盖全国的公安警务信息化高科技平台已经形成。各种应用系统、大量数据库广泛用于刑事侦查、治安管理、110报警和交通管理等公安业务中,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涵盖公安信息应用和公安信息应用,整个课程突出公安特色,针对性强,强化了实践性,以适应公安工作信息化的需要[1]。

1.2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与学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系

云南警官学院招录的“二学历”学员是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培养的重点是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公安职业化教育。以贴近学员就业区域的公安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针对公安信息化应用工作的要求和“二学历”教育,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员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维护、维修技能,能熟练开展网上办公、网上办案。

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熟练应用公安信息系统的基础,而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可以促进学院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但是,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只是能够熟练应用公安信息系统,还应包括基本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维护、维修能力,出现计算机硬件、软件问题时,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针对不同的软件系统,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使用该软件平台的能力。

2 “二学历”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二学历”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二学历”学员招收的是已经完成4年本科学习的大学毕业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是定向招录、定向分配的学员。“二学历”学员相对于普通本科生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特点:

1) 从年龄结构来说,“二学历”学员年龄相对较大,他们都已完成大学4年的本科教育,甚至是工作过一段时间才来参加学习的[2],他们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从专业结构来说,“二学历”学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工、理、文、医、农、甚至是文艺类的专业,因此有着不同的思考能力和不同的知识素养,具有完全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从其知识结构来说,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以其思考问题的思路和知识结构完全不同。

4) 从其自学能力来说,由于“二学历”的学员都受过4年的正规化本科教育,因此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快的知识接受更新能力。

2.2存在的问题

“二学历”学员因其固有的特点,因此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

1) 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理科生及工科生相对文科生及艺术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更熟练。

2)“二学历”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由于男性学员对计算机及信息知识比女性学员有更广泛和更大的兴趣,因此,男性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略高于女性学员。

3) 虽然“二学历”学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其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大部分只是浮于表面,一旦计算机出现软件故障或是硬件故障,普遍“束手无策”,当利用公安信息系统平台查询相关信息,一旦出现错误提示信息时,普遍缺乏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二学历”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个人兴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涉及网络组网及文字处理软件的部分,学员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比较高,但如涉及一些比较枯燥和很少应用到的文字表格,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较弱。

3国内外针对“二学历”的教学方式

美国的“二学历”教育是针对已经取得学士学位或已经取得硕士学位,需要进一步学习某特定专业的知识,自主地到相关院校学习,没有定向招录、定向分配、指定专业的特点。美国公安业务的培训以侦查专业为例,侦查学历教育与侦查业务培训的提供主体是分开的,其侦查业务培训职责主要由设在联邦执法部门或大城市警察机构的内部警察培训部门承担,而侦查学历教育则是由普通的大学或学院承担的。

国内“二学历”教育模式以上海公安专科学校的“二学历”教育模式最具有特点。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于2003年停止学历教育,改为“二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在大力发展职后培训的同时,实施招生改革,充分利用上海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优势,招收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实施公安专业第“二学历”教育,改变以往上海公安队伍能力素质结构,完成警力的增强即由中纯的扩大队伍数量向提高整体和内在结构素质的“无增长改善”的转变,以适应上海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和公安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3]。

以上两种典型的“二学历”教育模式都不完全等同于云南警官学院招收的此类定向招录、定向分配的“二学历”的教育模式,因此,针对此类学院的教育模式,特别是针对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学探索,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也要具有自己特定的准确定位。

4教学改革

4.1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意识就是“一张白纸”,而教师就是用固定不变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否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理性地向学生传授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二学历”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年龄结构不同,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独特的思维体系和结构,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该引入“建构主义”的概念,所谓学习的建构主义是强调学生置身于真实而复杂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去理解、去构建,发现与创造。教师应该致力于教学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构建新的知识经验[2]。在讲授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时,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去理解,掌握公安信息系统的知识,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目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其教学目标只是针对普通的大学本科生,虽然这样的教学培养目标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对于“二学历”学生来说,由于之前所学的专业不同,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情况也不同,采用相同的培养目标,势必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参加公安工作的领域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建立有特点的教学目标。

4.2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权威的盲目信奉者。教学方式千篇一律,课堂活动中,基本上是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呆板地讲,只是单向传授知识,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动严重缺失。在教学中,由于“二学历”学员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学员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只是单纯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怀疑的角度学习,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会有一些影响。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二学历”的教学活动中,强调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参与的方式学习,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重新构架知识体系。同时,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可挑战的权威,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是学员学习的共同的伙伴,是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协调者,让学员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同,这对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2]。具体到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内容,采用由学员“点课”的方式进行,学员要求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话,由教师以做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求学员完成该专题讲座的相关实训。

4.3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专门的针对“二学历”学员上课的教师队伍,教师除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开发外,还应积极深入各级公安机关、刑警队、派出所等部门进行调研和学习,充分了解公安实战部门需要培养学员怎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通过科研和调研,促使教师提高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推行“教官制”,聘用业务能力强,实战技能高,教学效果好的一线干警担任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使教师队伍和教官制紧密接轨,培养一支教、训、战合一的复合型教师队伍[3]。

4.4建立模拟公安信息系统实验室

在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公安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有大量真实有效,实际公安工作中在使用的数据,因此,在使用公安信息系统时,大部分系统学员只具有查询权限,如全国重大刑事案件系

统,全国在逃人员系统以及全国吸毒人员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只要联入公安专网平台就可以查询。但小部分查询,学员必须有数字证书,虽然“二学历”学员是在职在编的公安干警,但是还是没有数字证书,因此建立模拟的公安信息系统实验室需要配备一部分数字证书。同时,部分信息系统平台的数据不能做模拟的录入、修改、删除,如指纹信息系统、派出所业务信息系统。因此,建立一个模拟公安信息系统实验室,在服务器端安装相应的服务端软件,然后从公安专网下载一部分数据做模拟实验专用,在此模拟实验室的平台上,让学员自由地进行录入、修改、删除操作,既能够完全再现真实的系统环境,又能不影响真实的公安专网的数据,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增加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5结语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二学位”学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由于开设时间不长,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地实践探索,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二学位”学员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靳慧云,李进.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1-2.

[2] 王子胜. 建构主义在二学位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科技信息,2008(23):483-511.

[3] 张淑清. 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地几点思考[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3-75.

[4] 陈昱,殷启新,崔莹. 公安院校“试点班”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J]. 计算机科学,2009(11):42-44.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of Applic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of Second Record Degree from Public Security Academies

CHEN Yu, JIANG J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Kunming 650223, China)

Key words: Police Officer Academy; the second record degree; Applic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exploration

(编辑:姚彦如)

作者:陈 昱,江 济

构建警学结合交通管理论文 篇2:

全面提升交警队伍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构建新时代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新体系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2月18日,针对个别地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执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对公安民警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抓好疫情防控、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依法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禁过度执法、粗暴执法。

2月22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杜航伟出席会议并强调,全国公安交管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开展“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全力稳定交通安全形势。全面深化公安交管改革,完善交管“放管服”举措,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交通,努力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切实保障民警依法履行职责,维护法律尊严和执法权威。要深入推进智慧交管建设,加快现代科技与交通管理深度融合,实现信息主导警务,数据引领服务。全面从严管理交警队伍,狠抓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大力提升交警队伍素质能力。

2019年12月27日,公安部在南京召开全国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杜航伟在会上强调,全国公安交管部门要以构建新时代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新体系为核心,深入推进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推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公安工作要求作出积极贡献。

深入推进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事关党和政府的法治形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履行公安机关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载体路径,是锻造高素质过硬公安交警队伍的核心要求。

各级公安交管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全面贯彻现代治理的创新要求,秉承现代治理理念推进协同共治,结合国情和区域特点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

进入新时代,每时每刻都在检验着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考验着公安机关的履职能力。全国交警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以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为目标,以全面提升交警队伍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为主线,以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和执法管理监督机制为抓手,以大数据、信息化为支撑,以交警系统全警实战大练兵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新时代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新体系,努力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

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坚持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法工作的生命线,履行主责,构建执法制度、法制队伍、执法能力提升、执法管理、执法效能评价、执法保障“六大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实现警令政令畅通,确保上下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情施策,立足当地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类推进;坚持改革创新,以新思维新理念为制度注入活力,以制度的现代化驱动交警执法规范化;坚持目标导向,细化量化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细落实;加强教育培训,按照精细化、标准化、实战化要求,切实加强执法主体能力建设,提升全警履职能力。

不断规范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

2019年10月28日,为贯彻落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公安部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05号)进行了补充修改,形成《公安部关于修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2004年颁布、2008年修订。修订实施十年来,该程序规定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和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违法处理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程序规定需要不断完善。为回应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公平正义的新期待,亟需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进行修改,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

修改的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重点针对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以下几方面修改:

一是允许跨省异地处理非现场交通违法。为方便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驾驶人及时、就近处理交通违法,避免往返违法行为发生地,当事人明确接受异地处理的,处理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协助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违法事实、代为送达法律文书、代为履行处罚告知程序,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发生地标准作出处罚决定。

二是提高了审核录入效率。将违法信息审核录入时限由原来的十个工作日缩减至五个工作日,将违法信息向社会提供查询的期限由录入后三日修改为录入后当日,提高审核录入效率和向社会提供查询的及时性。

三是明确了违法信息通知的要求。将原来公安交管部门可以将违法信息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修改为公安交管部门应当通过手机短信、移动互联网程序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同时,增加了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时发现机动车有违法行为逾期未处理的,当场告知当事人的规定。

四是增加了电子送达和公告送达程序。征求意见稿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电子送达方式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能够确认受送达人收悉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可以公告送达违法行为、拟作出的处罚决定、当事人的权利等,并规定了公告送达的方式。

五是规定了直接处罚制度。对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告知违法行为信息、通知在规定期限接受处理,当事人未主动接受处理的,通过邮寄送达、电子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告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后,当事人未提出异议、未进行陈述申辩的,可以直接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六是规定了信息转移制度。由于交通技术监设备记录违法行为后,无法确定实际驾驶人,因此违法行为全部记录在机动车名下。此次修改,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信息,能够确定实际驾驶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将该违法行为记录在实际驾驶人名下。

此外,本次修订还规范了检验酒驾醉驾违法犯罪嫌疑人体内酒精含量以及重新检验的程序要求,增加了与保险监管机构建立违法行为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商业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等内容。

依托科技手段 辅助规范执法

发布“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

2019年1月8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在南京联合举办“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交警法智”上线启动仪式。

针对当前各地交警执法实践中面临的执法数量巨大、法律体系庞杂、执法办案缺乏规范化指引,基层执法办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执法指引“找不全、找不准、找不到”等问题,研究中心联合江苏交警总队,在四川、深圳、武汉等执法规范化建设合作基地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研发了“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交警法智”APP。

“交警法智”APP为各地交警执法实践提供了精准搜索、辅助执法、风险预警以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服务,具备高度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先期在江苏、四川、武汉、深圳等执法规范化合作基地进行了试点,效果良好,有效地解决了违法案件同案不同处、同案不同罚,群众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多等问题,被民警称为执法办案的“百科全书”。

江苏交警总队、南京交警支队在“交警法智”APP的研发、测试、上线等各个环节,作出了巨大贡献。南京交警支队更是作为公安交管法治智能化排头兵,率先成为首家正式上线运行单位。

下一步,研究中心将向全国各地交警免费提供“交警法智”APP的部分功能,也将根据各地需求进行差异化定制和创新服务。此外,研究中心还将整合各业务室优势资源,依托智能化科技手段,聚焦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车驾管执法、舆情应对、常用装备配备和使用、民警维权等长期困扰各地的难点顽疾,拓展相关功能研发。未来,研究中心将以“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的研发应用为突破口,携手各地交管部门围绕公安交管法治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拓展尝试,实现公安交管法治工作的全面提升。

“交警法智”APP主要功能

智能知识检索,最大化满足信息查询需求。“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共收录了1000余部道路交通相关法律规范和内部文件、4200余份外网公开文件、168万篇交警官方公眾号优秀资讯文章、30余万篇法院裁判案例。搜索引擎可通过模型运算对民警输入的关键词进行自动分类和概念联想,及时推送最精准、最需要的法律法规、诉讼判例、经典案例等信息,实现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知识投送,最大化满足日常执法办案信息查询需要。

执法办案指引,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查询、一键线上查看。“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收录了各类案件办理的操作流程、证据规格、法律法规、经典案例、立案标准等模块,通过对部局指导意见、省总队和支队执法指引等规范性文件的整合分析,司法典型案例资源的深入挖掘,实现行政、刑事疑难案件类案推送,为民警执法办案提供借鉴参考,切实减少线下业务查询带来的程序繁琐、业务量大、效率低下等问题,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查询、一键线上查看,大大提升了执法办案效率。

法制学习交流,最大程度为民警执法决策做好辅助。针对一线民警在执法办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问题进行初步解答,对疑难问题通过在线交流平台直接与部局、省总队、支队的法律专家和法制民警进行互动沟通,实现在线交流、多级问答和辅助决策。民警也可通过浏览文章、查看案例、线上考试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执法预警提示,助力法治学习考核工作实现高效能、全覆盖。针对执法考评、法制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异常数据、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可以点对点地向民警进行信息推送和预警提示,实现执法监管全流程、高效能、全覆盖,有效防范执法风险隐患。

“交通警察规范执法智能辅助系统”将全链条式促进交警执法规范化、智能化,是交警执法工作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有力实践,有利于交警执法办案规范的流程再造,推动交管法治工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促进道路交通治理水平提升。

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 维护民警执法权威

公安部等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

2020年1月10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相关情况。公安部新闻发言人郭林介绍,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9年12月27日,以“两高一部”名义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并于印发之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由“两高一部”联合出台的专门惩处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对袭警犯罪的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暴力袭警的具体标准等作了明确、细化的规定。

据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孙萍介绍,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五款关于“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依照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的规定,加大了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保障民警执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执法司法的实践来看,由于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缺少统一的入罪、量刑标准,各地对法律的理解有所不同,致使一些行为性质恶劣的袭警犯罪分子逃脱法律制裁或被从轻处罚,难以遏制袭警案件多发的势头。为准确贯彻执行刑法规定,进一步明确对此类案件的定性和处罚,《指导意见》对适用暴力袭警的情形、从重处罚的情节等内容予以明确规定,突出实际可操作性,体现了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惩,有助于遏制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多发趋势。

孙萍介绍,《指导意见》明确,对民警人身直接实施撕咬、踢打、抱摔等直接攻击以及对民警正在使用的警用车辆、警械等警用装备进行打砸等破坏,间接对民警人身进行攻击的行为均属于暴力袭警行为,应当适用刑法关于袭警从重处罚的规定。对使用凶器、危险品、驾驶机动车袭警等手段恶劣;造成民警轻微伤、警用装备严重毁损、造成他人伤亡、公私财产损失、犯罪嫌疑人脱逃、毁灭证据等严重后果;多人袭警或袭击民警二人以上;具有同类前科等7类情形,酌情再作进一步从重处罚,且一般不得适用缓刑。规定对于驾车冲撞、拖拽民警以及抢夺、抢劫民警枪支,危害公共安全或民警人身安全的,依法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抢劫枪支罪、抢夺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等重罪。

《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公检法机关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开展对此类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准确定性,犯罪分子得到依法严惩。在办理此类案件时,不能将袭警行为等同于一般故意伤害行为,不能仅以造成民警身体伤害作为构成犯罪的标准,而要综合考虑行为手段、方式以及对职务的影响程度。对于袭警犯罪,从严把握从宽幅度。

据悉,下一步,公检法机关将重点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组织地方各级公检法机关认真学习、准确理解《指导意见》精神实质,严格执行《指导意见》规定,加强对下指导,着力研究、解决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把《指导意见》用好,提升办案质量,严惩袭警违法犯罪,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严惩袭警 民警依法履职免责

2019年2月1日,《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公安机关第一部维护民警执法权威的部门规章,也是我国第一部行政机关维护执法权威的部门规章。此次规定的出台,将使维护民警执法权威“有规可循”。

成立为民警“维权”的专业常设机构公安局各部门各尽其职

如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成立由督察长(一般为首长)为主任,警务督察和法制、警令指挥、警务保障、政工人事、教育训练、新闻宣传及执法办案等部门为成员的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警务督察部门。第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可以聘请法律顾问、专职律师等形式,为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提供法律服务。较以往相比,此次维护民警执法权威有了专门部门牵头,同时调动督察、法制、指挥、政工、宣传等各部门力量,各尽其职,畅通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为维护民警执法权威保驾护航。民警的执法行为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背后是各个机关部门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督察部门的职能不再局限于督察民警的执法行为,更成为维护民警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

維护民警执法权威主体范围更广亲属及辅警均纳入范围

第三条规定,民警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因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行为受到威胁、侵犯等;第三十一条规定,警务辅助人员在协助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过程中受到不法侵害的,参照本规定开展相关工作。较以往各种“维权”,该条例将受益主体不断延伸,包含民警亲属及协助开展执法活动的辅警。现实中,一旦民警依法履职被侵害,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受到巨大伤害,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巨大威胁,严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同时,这份规定也直接表明“警务辅助人员可以协助民警开展执法活动”,并且侵犯正在协助民警执法的辅警的行为也将受到法律追责。

民警依法履职受到侵害应当“维权”的情形更多涵盖现阶段各种执法情况

第八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应当维护民警执法权威的10种情形,尤其是根据现阶段民警执法遇到的侵害实际,加入了“被车辆冲撞、碾轧、拖拽、剐蹭的”“受到扣押、撕咬、拉扯、推搡等侵害的”“被恶意投诉、炒作的”“本人及其近亲属个人隐私被侵犯的”等情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这就意味着,对民警执法侵害行为难以认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所有情形均已条文规定。维护执法权威的行动就有了明确的参照和指导,一一对照,不漏掉一起侵害事件,不让一个民警依法履职被侵害而受伤。

排除维护民警执法权威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不受舆论影响

第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不应当受舆论炒作、信访投诉等人为因素影响,不当或者变相追究民警责任,加重对民警的处理。现阶段,民警执法不仅面对未知的危险和嫌疑人,还要面对“过度”的舆论监督。规定首次明确了政工宣传部门的作用,将会更有效的处理舆情炒作事件。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更具担当,力挺民警的依法履职行为,严厉打击舆论中的谣言和侮辱行为。领导的腰杆子直了,民警站的才会更挺拔!

明确规定救济措施及医疗卫生保障为民警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维护民警执法权威抚慰金制度;第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协调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民警因公负伤紧急救治畅通机制,为负伤民警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以往民警依法履职被侵害时,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发放抚慰金及抚慰金数额,规定明确公安机关(省、市、区县)常态化建立抚慰金制度,并且积极鼓励并规范使用,在经济上减轻了部分压力。同时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协调医疗卫生机构,为救治因侵害受伤的民警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减少民警牺牲和伤害加深。抚恤金制度解决了财产安全的问题,优先治疗制度则解决了生命安全问题。

明确依法履职造成损失的民警不用担责由公安机关给予相应补偿

第十四条规定,民警依法履职,造成损害的,民警个人不承担法律责任,由其所属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造成的损害给予补偿。这就解决了民警在依法履职中面对损害第三方利益时的进退两难问题。民警执法是行使公权力,如果造成的损失由私人承担,不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更严重损害了执法积极性。该条例的规定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支持民警执法行为,更是呼吁广大市民为执法民警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严厉查处维护民警执法权威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追究领导和责任人责任

第二十八条详细规定了追究领导和责任人责任的6种情形,其中包括“因制度不落实、保障不到位、指挥错误导致民警执法权威受到侵犯的”“不及时采取善后救助措施的”等各种乱作为和不作为。第十八条规定,民警具有对处理意见的陈述和申辩权利,所在维权委员会应当充分听取意见并全面复核。并明确规定不得因民警提出申诉而对其加重处分、处理,或者变相打击报复。这给维护民警执法权威上紧了发条,以往是督察部门为民警执法亮警灯,现在民警执法被侵害也为督察等部门亮警灯。民警依法履职做好本职工作,为平安事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需要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因为麻烦、事情太小等原因而放弃民警被侵害的法律追责和权益维护。这样领导才有担当,民警才有动力。

建立完善的对外发布机制 强化普法工作

第七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维护民警执法权威新闻发布机制,由警务督察部门会同新闻宣传、法制等部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普法教育。现实中一些民警遭遇到“暴力抗法”时,会畏手畏脚,一旦强硬处理可能被媒体扣上“暴力执法”的帽子,如果不处理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很多市民并不能意识到阻碍执行公务的严重性。所以无论是对阻碍执法嫌疑人的打击处理,还是对民警权益的维护,都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公布。同时通过此类维权事件来开展普法,让更多市民意识到阻碍执行公务的严重性,从而自觉维护民警执法权威。

区分定性各类侵权行为 涵盖全部维权方式

第九条详细规定了侵犯民警执法权威各种程度的维权方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民警遭受人身或者财产损失的,支持民警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暴力抗法”的程度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违反的法律也不同,现实中主要以治安拘留为主,但是很多侵犯执法权威的行为已经够成触犯刑法,因此规定就明确规定,民事损失时支持民警提起民事诉讼,一般违法行为则使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犯罪则追究刑事责任,并支持民警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共有1.3万余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为公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2013年至2017年的5年里,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003人,因公负伤或致残2.5万人,其中,2017年牺牲361人、平均年龄只有43.5岁。仅2017年,各级警务督察部门就受理核查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事)件1.3万起,处理侵害行为人1.8万名,为1.6万名民警纠提供救济、恢复名誉、挽回损失。

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先后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强调“该严格执法的没有严格执法是失职,该支持和保护严格执法而没有支持和保护,同样是失职”,要求严厉依法打击各类袭警、扰警、辱警的违法犯罪,坚决把暴力袭警势头压下来,旗帜鲜明地为依法履职民警撑腰鼓劲,切实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人民警察执法权威。

《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的发布,里面的很多提法都是第一次出现,也充分体现了公安部对维护民警执法权威的决心。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人民警察依法履职免责,不仅仅能捍卫人民警察的自身权益与执法权威,也能有力的维护法律的尊严,还能引导民众更自觉的守法与服从执法,并最终对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关心关爱民警辅警 加强执勤执法安全防护

落实疫情期间各项爱警暖警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关心关爱民警辅警的部署要求,2020年2月中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切实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时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各项爱警暖警措施,保障交警辅警身心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交警辅警全力做好联防联控措施落实和物资运送保障,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作出了积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截至2020年2月14日,有7名交警辅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

各地交管部门切实强化战时动员和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全体交警辅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全体交警辅警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带领队伍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各地交管部门及时掌握交警辅警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专家和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为交警辅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各地交管部门严格按规定为一线交警辅警配齐配全卫生防疫和执勤执法安全防护装备,并督促交警辅警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和执勤执法安全防护措施。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督促一线交警辅警严格落实。科学合理安排勤务,关心关爱一线交警辅警,对坚守岗位、连续作战并出现过度疲劳状况的交警辅警,责令强制休息。

各地交管部門做好医疗保障工作,保障民警身体健康。严格按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要求,加强交通管理窗口单位的消毒、防疫工作,切实消除因人员密集出现新冠病毒传播风险。督促交警辅警做好个人上下班途中、在岗期间全链条防护。安排专人每日了解掌握交警辅警及其家属健康状况,一旦发现交警辅警及其家属出现疑似或者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积极协调卫健部门和相关医院,确保得到及时治疗。

各地交管部门加强正面宣传,集中展现交警辅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对表现突出、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及时表彰奖励,激励全体交警辅警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维护道路安全畅通作出更大贡献。

抓细抓实一线交警辅警的健康和安全防护工作

2019年4月,全国发生多起交警辅警因公牺牲、受伤事件,令人十分痛心!公安部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在向因公殉职交警辅警家属及受伤同志表示慰问的同时,要求各地认真分析交警辅警处置交通事故中自我保护和防范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落实相关规定。2019年4月11日,公安部交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以对交警辅警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抓细抓实一线交警辅警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护工作。

严格落实健康体检制度。定期组织全体民警辅警进行体检,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对民警辅警身体状况进行集中排摸,确保有疾病早预防、早治疗,特别是对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同志,要给予特殊照顾、重点关注,适当减轻工作强度,及时休息休整,坚决避免超负荷连续工作。

严格落实执勤执法安全防护工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部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按照交警大队领导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视频点评会要求,及《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安全防护规定(试行)》《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安全防护实训示范教程》及配套视频片有关要求,筑牢“装备也是战斗力”意识,为基层一线民警辅警、警组单元和执勤警车、事故勘查车辆等配齐安全防护装备,大力推广应用事故现场防闯入报警设备、主动发光作业设备等,提升一线安全防护装备配备水平。

加强日常提醒提示。通过开展随岗学习、岗前提醒、交叉检查、岗后点评等方式,加强对一线民警辅警落实安全防护各项规定情况的检查提示,确保安全防护装备佩戴齐全、使用规范,达到“人人掌握技巧、人人形成习惯”的效果。

强化防护实战训练。采取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式,针对安全防护问题短板,重点就路面执勤执法、事故处理现场设置安全防护、加强协同配合和应急处置技能组织针对性训练,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执勤执法伤亡事故发生。

加强日常检查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将关心关爱民警辅警和执勤执法安全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重点检查内容,及时发现整改存在的问题;政工、纪检监察、督察等部门要主动会同秩序管理、事故处理和一線执勤中队深入基层执勤执法现场、事故处理现场,对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防护问题漏洞立提立改,帮助一线民警辅警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构建警学结合交通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政策失效问题研究

摘 要:公共政策失效是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而言,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被弱化、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寻求到符合高校校园特点的交通管理政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公共政策;政策失效

公共政策与法律都是以条文、规定、规范的方式出现,并利用公共权力对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调节,而且调节的手段都带有强制性的管理工具 [1] 。法律属于严肃的公共政策,是高层次的公共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公共政策,其出台多年,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巡警管理的是公共道路,高校校园里的道路究竟属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加之,执行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理解误差,以致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该部法规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给开放式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高校交通管理过程中,解决高校校园交通问题需要根据道路交通特性去综合加以解决,而把《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惠及民生的公共政策运用好,便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法。

一、公共政策角度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所谓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2] 。

依据我国政策专家张国庆的理论,一种社会现象要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客观情势的存在,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并且经过主观的判定,才能确认为政策问题。二是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他们要求政府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三是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被确认为政策问题的那些问题都是影响程度较深或者影响面较大的问题。四是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五是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所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了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

首先,随着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深入和合作的开展,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人、车、路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校园道路也出现了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通堵塞问题,因局部交通堵塞引发大范围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社会称之为交通堵塞的“蝴蝶效应”也将日益突出。从客观情势上而言,高校校园交通不仅是高校的分内事,它还涉及作为高校校园交通间接参与者的广泛社会人群。

第二,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屡见于网络、报端,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特别是在高校校园里发生的几起影响极坏的交通肇事案件后,如“我爸是李×”事件,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逐渐被广大公民所关注,并能被非常明显地观察到,人们对此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公众诉求,要求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

第三,学校里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大门口的交通瓶颈现象、校园范围内无交通管理执法部门、社会车辆进入校园后乱行乱放等问题,虽没达到极为破坏性的程度,但却属于影响范围较广的问题,对一城区、整座城市的交通运行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涉及高校保卫部门、高校自身,这也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问题,需要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

第五,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招生人数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校园内“人”与“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确保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与“畅通”,正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会构成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以及政府合法性的挑战,面临着严重危机。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原因分析

所谓政策失效,是指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不能完全按决策方案的设计执行下去,决策执行结果不同程度地偏离了预定目标 [1] 。如前所述,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而对于应该适合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

(一)校园道路被划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范围之外

在公共管理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校园道路之所以成为争议的焦点,原因在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定义“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校园道路形成的初衷不是为了便于社会机动车通行而建的,它的存在原是为了校园内的人、车通行为主,因此,校园里的道路显然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2] 。

(二)政策法规目标不准确,致使执行者不得其要领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 [3] ,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校园交通管理队伍整体薄弱,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时有偏差

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各种因素或条件,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的失效。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出现执行上的偏差,主要在于:

1.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4]。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克服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统筹考虑

从观念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是社会化、城市化、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当中,要确立运用公共政策解决问题的管理理念,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高校校园的道路交通特点、规律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制定一套真正适应高校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或法规,才能实现高校校园人与车的和谐相处。

(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将校园道路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的范畴

《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大抵上有这样三种形式,一是封闭式校园,二是半封闭式校园,三是完全开放式校园,虽没有明确规定高校校园是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但事实上,已存在社会机动车在高校校园通行的客观情势。因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可以在了解政策要求,掌握政策实质的前提下,根据客观情势所在,按照原则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执行政策,对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订,把高校校园道路也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范畴,让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毕竟,法律有其一般的政令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它使得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改变,能够保证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长期性。

(三)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健全政策执行系统

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构建以“校园民警”为主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解决了高校保卫处没有执法权及力量不足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政府拨款为高校配备校警,校园民警实行警方与校方双重管理;校园民警着警服,配“校警”袖标,执警械,可以依法开展校园内安全保卫和周边治安整治,具有刑事治安案件侦处权、消防管理权、交通管理权,协管校园食品安全,并组织师生开展预防安全事故的培训演练等,紧急情况下,校警可依法使用警械 [5] 。

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产生和运转,政策的整个活动过程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体制不合理不仅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政策也难以组织正常运作。因此,必须要对现行的高校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进行改革,健全交通管理政策的执行系统,而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便是健全这一政策执行系统的一个主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校校园内的交通管理权限、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才能对高校校园交通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提高政策执行相关人员的素质

正确执行政策是防止政策失效的关键环节,然而,要很好地了解政策要求,掌握政策实质,与政策执行相关人员的素质分不开。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高校保卫部门与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是社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要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二是在高校保卫部门建立专职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队伍,并加大对交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有关交通管理政策科学的知识学习,避免他们仅凭经验思考分析导致政策失效的现象。同时,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增强全局观念、提高自律精神,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工作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2]水梅子.一起校内车祸引出的问题——校园交通谁来管[J].安全与健康,2007,(24).

[3]胡华明.浅谈校园交通安全管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4]刘轩.高校内部交通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3).

[5]重庆一次投入12亿 向学校派驻“校园民警”[EB/OL].中国新闻网,2010-05-10,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

2010/05-10/2273545.shtml.

作者:罗诚 覃宪儒

上一篇: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烟草企业车间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