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大国,与美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美国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不仅使广东的纺织品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营风险扩大,而且对其纺织品巩固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非常不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纺织品贸易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纺织品贸易研究论文 篇1: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摘 要: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但于此同时两国的贸易摩擦现象也日益频繁且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本文首先,研究了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其次,介绍了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一系列具体化措施。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意识

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现象频繁发生且日益加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围绕着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使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交往中实现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2009年1月1日,中国不再对输美纺织品实行纺织品出口许可管理,使得这一情况更加恶化,中国遭受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调查案和召回等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扣留中国纺织品事件2009年是28起,2010年是37起,2011年是20起,2012年为19起。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平衡,大型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对跨国资源和高新技术的配置能力;纺织产业所需原材料的发展速度较慢,一般原材料的生产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的高级原材料却相对较少;纺织品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为主,企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技术密集型的纺织品生产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极低。

2.中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总的来说,中国纺织企业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另外,国际上现行的技术标准大多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宰的,而中国只借鉴了国际标准的40%左右,采用率相对较低。这种同国际标准接轨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涉及面很广,必然会在无形之中加大中美两国纺织企业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给两国的纺织品贸易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

3.中国纺织企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预警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国际竞争力较低,国际营销体系不健全,捕捉、传递、分析国际纺织市场信息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市场相关动态的详细了解,使得美国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在决定或表现出对中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并付诸调查、决定立案的时候,中国的纺织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原有出口战略进行调整,只能继续涌入目标国市场,使自身陷于被动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国遭遇贸易摩擦时,经常无法提供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成本、销售资料,使得自己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往往受制于人,给中国的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中国纺织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未能树立自主品牌

从长远来看,中国纺织企业自有品牌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中国纺织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比例不超过10%,许多出口厂家往往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进行“贴牌生产”。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也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他们没有任何品牌运作和品牌运营的概念,只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生产模式进行加工制作,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的大幅提高。

5.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及协调管理职责不到位

中国的纺织行业协会缺乏健全的预警机制,也未能充分的发挥自身协调、管理、监督的作用,使得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在取消配额限制之后,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态。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信息,往往各自为战,形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行业协会缺乏对“特保”条款的宣传力度,以至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未能对其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给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应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进一步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注重运用高科技对纺织产业进行改造,改变中国纺织企业国际分工劣势的地位,推进企业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迈进。同时,政府应加快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平衡国际收支,提高自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产生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2.建立投资和贸易的应景与预警机制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过程中,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以及信息的不充分性,使得企业在受到美国企业的关注甚至是立案调查时,中国的纺织品仍大量涌入目标国市场,导致自身陷入不利的地位。基于以上情况,政府应建立健全投资和贸易的应景和预警机制,对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可能性及市场容量、消费需求、价格走向等因素事先进行调查和评估,及时掌握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情况。在发生异常情况时,提高警惕,全面考虑可能产生的结果。

3.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作用,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纺织行业协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关系、保障行业安全、提供行业服务,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纺织行业协会除了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外,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配合。针对有关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对策,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对纺织品的出口进行跟踪监测,以及美国市场最新信息的收集,积极维护纺织行业的整体利益,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转变中国纺织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首先,纺织企业应加大科研的投入,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更新、改造技术装备,为技术创新、产品创特色奠定基础。其次,要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及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纺织产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扭转中国纺织产品档次低的形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5.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并推进企业的品牌战略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现代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中国的纺织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要在充分利用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通过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纺织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的增加。尽管我们不能从根源上消除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但是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和避免国际贸易摩擦现象的发生,为中美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J].商情,2011,(38):102.

[2]高洁.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0,(06):72.

[3]解小龙.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研究[J].商情,2012,(13):40.

[4]张园园.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2011,(09):80.

[5]孙芳.浅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与预警机制[J].商品与质量·科学理论,2011,(08):5-6.

作者简介:潘碧云(1990- ),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经济学硕士,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作者:潘碧云

纺织品贸易研究论文 篇2:

广东与美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

【摘要】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大国,与美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美国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不仅使广东的纺织品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营风险扩大,而且对其纺织品巩固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非常不利。本文在分析美国对中国采取配额,反倾销及反补贴等措施的情况下,指出广东与美国纺织品贸易中存在纺织品行业过度扩张加大贸易争端风险,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缺乏自由品牌,抵价竞争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通畅的出口产品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有效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采取各种合理途径,规避贸易壁垒;打造品牌、引领市场等应对这种新局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纺织业 贸易摩擦 设限

1 前言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有关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配额限制全部取消,“后配额时代”来临,这无疑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迎来了艳阳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后外贸出口道路一帆风顺。因为与此同时美国对我国的纺织品制定新的数量限制,致使中美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广东纺织业作为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与美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纺织品国际新形势,广东在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图在把脉广东与美国纺织品贸易市场的发展趋势、发展特征,分析广东纺织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应对这种新局面的对策建议。

2 广东与美国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原因

2.1.1 当前美国经济面临巨大贸易逆差和美元汇率问题

当今美国面临巨大贸易逆差,中国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而且以后逆差还在上涨。在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审议中,美国列出了中国履约的几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分销权 、透明度和补贴等。因此,美国讨论的话题并不仅是纺织品本身,就连纺织品也是和美国关注的逆差和汇率问题相关联。

2.1.2 我国部分纺织品增长过快也是诱因之一

2005年取消关税配额后,我国第一季度出口美国纺织品数量激增是引发这场贸易争端的“导火索”。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前4个月中国纺织品对全球出口增幅为18.4%,比上年同期还低 5.3 个百分点,但对美国出口增长71%。美国以此作为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理由,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对美国当地产业造成了损害。

2.2 政治原因

首先,“冷战”以后,美国高处不胜寒,一超独霸天下。但毕竟实力已不能与二战结束后在全球的地位相提并论。习惯独霸世界的美国不能容许任何国家向其挑战,包括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经济势力等;而中国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广交世界朋友的全方位外交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好评。这显然与美国的价值观相冲突。“民主国家”仿佛成了美国外交的试金石。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自然被美国视为一种威胁,相应地成了美国的假想敌和战略对手。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试图构筑对中国的包围网。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不过是其实现战略目的一种手段而已。

其次,美国一贯奉行实用主义的原则。“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是美国惯有的思维。在民主上、“反恐”上、国际贸易上等各方面均能反映其思维。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倡导、鼓吹,不利的事情就去找借口阻挠。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就反映了这一点。

2.3 政策原因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为了通过欧盟的审查,我们必须做出让步,签订了三个条款。一个是中国入世协议书中的第15条,中国在入世以后15年之内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第二个是第16条,在12年之内,来自于中国的任何种产品,不管你是大的小的,大到轮船到针织布,或者像一个衣架一样小的产品,任何一种,只要他认为对市场造成了扰乱,他随时可以用这个条款对你进行制裁,进行数量的限制;在这个基础上,还特别提出一个针对纺织品的特别条款,242条款。根据这个条款的规定,如一个 WTO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 自《WTO协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减轻或避免此市场扰乱。磋商将在收到磋商请求后30天内进行。双方将在收到这种请求后90天内,尽一切努力就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达成协议,除非双方同意延长该期限。如在 90天磋商期内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则磋商将继续进行。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最后期限为2008年12月31日。2003年l1月,美国对来自中国的针织布、胸罩和袍服三类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提起的首个保障措施案例,其依据就是242条款。2005年5月,美国再次对中国棉织衬衫、棉质裤子和内衣裤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依据还是242条款。

3 广东与美国纺织品之间的贸易摩擦对广东纺织业贸易的影响分析

3.1正面效应分析

3.1.1 阻止纺织品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我国纺织业一直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广东纺织品出口数量越大,出口价格就会降低,即产生所谓的“丰产贫困”现象。目前美国对我国21类纺织品出口实施增长限制,这抑制了我国广东省纺织品对美出口的过快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我国广东省纺织品对美出口价格,有效地阻止了我国广东省纺织品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3.1.2 促进广东省纺织品出口结构的调整

虽然2005年美国设限是从美国自身的利益出发,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省纺织品出口结构的调整。首先从地区结构来看,2004年广东省纺织品出口前五大市场依次为香港,日本,歐盟(25个成员国),美国和俄罗斯,出口额合计152亿美元,约占广东省全部出口的64%。其中,仅广东省出口到美国的服装价值为45.6亿美元,约占广东省全部出口的30%。2005年美国设限并非我国纺织品本身的原因,而是我国纺织品具有质量,价格和设计等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从而导致美国的非难。但是,广东省纺织品在美国市场受挫后会寻找其他的出路,从而促进广东省纺织品出口地区的调整,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其次从产品结构来看,广东省出口的纺织品中,最终产品的出口已超过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的比重仅占30%。但在最终产品出口中,约占50%的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又有近60%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品种,很少有自己的品牌。近几年来广东省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度不断上升,出口产品以服装为主,其依存度高达20.14%。且服装出口集中在中挡范围,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尤其是时装几乎没有国外注册的商标。2005年美国设限后,广东省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了应对配额危机,会对出口品种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从设限品种转向非设限品种,从配额已完品种转向配额未完品种,从而实现我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3.2 负面效应分析

3.2.1 出口额下降

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给中国特别是广东省带来了直接的损失。美国对中国7种纺织品设限,实际上已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的出口。97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4月20日纺织品服装展销结束时为止,美国客商的到会人数虽然比上一届增长了22.39% 。 但美国纺织行业的客商明显减少,纺织品特别是袜子、针织衫等 “敏感商品”的成交额仅仅增长了5%,相应的订单也明显下降。广东省是受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由于美国纺织品设限,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美国客商也不敢下 “大单 、长单”,订单的减少使许多企业 5月份的工厂开工率不足年初的 50%。而当美国对中国服装纺织品施加压力的时候,一些进口商把订单从中国转向了印度,东南亚和地中海沿岸。

3.2.2 行业利润减少

广东省纺织出口企业一直是靠低成本求生存和发展的,近几年,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劳动力等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还有因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贸易风险成本、因国内政策的变动所引起的政策成本以及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管理成本。在以上四大成本逐年上升的同时,纺织产能仍在快速增长,而出口企业自律相对较弱和国际竞争压力增加,致使出口价格在逐年下降。刚性的成本逐年增加,弹性的出口价格逐年下降,将导致我国纺织出口行业进入了高成本和微利时代。促使纺织行业利润减少的因素还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行业作为竞争对手正在崛起。美国对我国纺织品设限后,这些竞争对手不仅从出口上同我国纺织品竞争发达国家的市场,而且还将直接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尽管在管理、质量、效益、成本等整体水平上广东省纺织企业比对方好得多,但给人做贴牌加工,而无法控制市场,却使广东省纺织品的优势和利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纺织产品质量无法尽快提高的情况下,降低预期利润是这些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纺织行业竞争的主要选择。

3.2.3 失业增加

广东省的经济已经成为外向型经济,国际市场的任何波动和外国对华贸易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可能影响广东省就业。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广东省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 300 万人,出口企业89万家,其中就业者约 257 万人,每出口115 万美元,创造1个就业岗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此次美国对中国3类纺织品设限会导致1216 亿美元损失,据此测算,这将导致将近10万纺织工人失去工作。然而美国对我国实行的特保对于中国就业的冲击并不是短期的,特别保障条款有效期是12~15年,美方一旦认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对它的产业造成冲击,就会采取这种措施。由此会对广东省就业造成何种影响很难判断。

4 促进广东与美国纺织品贸易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4.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目前的状况是,原有的行业行政管理体系解体了,而民间的行业协会又没有健全。 要充分认识到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尽力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沟通和行业自律职能 。可通过行业协会协调企业出口,改变在反倾销案件中中国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更好地维护本行业的利益。此外,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再由政府部门实行出此外口主动设限的办法来维持出口市场秩序是不现实的。为了控制大批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的企业冲击和扰乱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我国政府应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用经济手段来调控出口, 淘汰劣质出口产品企业。同时主张将增收的税金用于建立纺织服装出口基金,扶持行业的发展。

4.2建立通畅的出口产品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我国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纺织品出口贸易预警体系,重点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加强:首先是预警机制要注重时效性和实效性。2004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和商会纷纷开始建立出口纺织品的预警机制,对出口纺织品的价格、国别、 数量进行监控和预警,但总体存在信息不够详尽,针对性不强,有关部门反应不及时等问题。要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和传播渠道的畅通,确保前瞻性。同时,预警是为了应对,因此必须与实际应对工作结合起来。其次,企业本身需要加强防范意识。企业要密切跟踪、监测主要贸易对象国的行业发展动态,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4.3有效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纺织品特保措施是中国入世法律文件中的内容,WTO不存在任何类似协议,WTO 争端解决机制也从未处理过此类贸易争端。然而,我国在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纺织品特保争端时,应注意认真研究与争端有关的所有法律与事实问题,在提出磋商请求前应充分准备有关材料和证据,并尽量涵盖所有可能的问题,因为专家组的职责范围严格限于原告所要求审查的内容。另外,要充分了解争端解决小组专家,包括该专家过去在 WTO 中审判案件的经历,以及对某具体案件所涉及措施的态度等。

4.4 采取各种合理途径,规避贸易壁垒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避开原产地的限制。首先,企业可以在美国当地设立公司雇佣美国人作职员,使企业获得东道国的合法身份,以规避贸易摩擦的风险,并不断拓展业务争取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其次,一些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到境外投资设厂,既可以利用当地在原料、劳动力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又可以通过改变出口国的方式绕过美国的贸易壁垒。

4.5 打造品牌、引领市场

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意味着纺织服装企业以品牌划分市场的时代的到来,谁掌握品牌优势,市场份额就向谁集中,谁就掌握市场优势,引领市场。广东服装行业在参与新一轮的竞争中,在原有的优势并不稳固的情况下,要取得与其他竞争对手共赢的局面,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化行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地区品牌的推广,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佛山西樵中国流行面料工程南方产业研发基地的建设,加强质量认证和“中国流行面料”品牌国际市场推广。广东服装要想抬高身价,必须从式样和质地等细微处着手,强化服装品牌;培养自己的设计队伍,以民族特色为底蕴打响品牌;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工艺技术手段;实施品牌的收购策略,探索与国际企业合作,加快品牌建设。只有树立越来越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才能取得这场 “战争”的胜利。

5 主要结论与讨论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纺织品服装生产与出口大国 ,广东又是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从各种迹象表明,广东纺织服装业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突出的国际竞争优势,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与贸易表现对中国和世界纺织服装业发展与市场竞争格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对来自美国进口方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应坚持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基本立场,同时以的贸易自由化和非歧视性原则为基础,以务实的态度,灵活的策略,通过可控的方式与美国磋商,对话,沟通与谈判,争取实现“双赢”的结果。政府应该加强在双边和多边机制中的作用,产业部门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作用方面,而正确制定与实施企业发展战略是实现企业创新与发展非基础。相信广东的纺织品生产企业一定会抓住现在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龚雯.《怎么看今年纺织品贸易摩擦》[N].人民日報.2005,05,13.

[2]何莉娟.《后配额时代的我国纺织品贸易》[J].经济论坛.2006,06.

[3]贾怀东.《中国纺织业遭美欧“合围”》 [J].中国中小企业.2005,07.

[4]刘建生.《 中国纺织品面临"南北合围"》[J].瞭望.2005,08.

[5]吕学朝,许典骁.《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及对策》[J].新视角.2005,02.

[6]梅新育.《纺织品贸易争端透视》[J].世界知识.2005,07.

作者:梁美华

纺织品贸易研究论文 篇3:

中国纺织品贸易进口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出口国,作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快速崛起和持续发展,拉动了纺织工业经济的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尽管中国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量在不断快速增长,但进口额却同样也在增长。贸易引力模型证实,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地理距离等都对贸易进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产业用纺织品;贸易出口额;贸易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Isard&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而将贸易引力模型应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并提出了该模型的观点: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近些年以来,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

引言

在我国的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中,贸易的引力模型用来分析中国的纺织品在海外市场上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市场,从而如何影响贸易出口的机制。谷克鉴(2001) 对引力模型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理论验证,并建议在构造我国贸易引力模型时应增加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以揭示过渡经济对我国贸易流量和贸易流向的影响。李应振、李玉举(2010)根据增长率趋势法将1979—2008年分为三个时期,从而进一步实证得出:进口替代能力、进口商品结构特征、宏观调控措施、各国对华贸易政策、大项目集中进口等是影响波动的主要因素。常荣平(2016)对中国与其前27为贸易国的出口总额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政策、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出口总额与地理位置、文化距离呈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是否签订FTA、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同时,更深层次分析了我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贸易不足,提出了进步的发展空间。

一、产业用纺织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出口国,纺织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重要。产业用纺织品是新兴产业,是纺织工业三大方向之一,其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高人均产值等特性使其成为了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其中,欧美发达国家以美国和德国为主,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则是亚洲纺织品贸易进出口主导地区。同时,亚洲地区的进口份额远远超过了欧美地区的进出口份额。

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一般的服装用、家用纺织品不同,它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的纺织品。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常见的产业用纺织品有:包装材料、土工布、蓬盖布、工业用边料、产业用线、绳、缆,文娱体育用品的基布,过滤网材料及筛网等。

在产品市场中,产品需求量的影响因素通常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同样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需求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纺织业发展水平、纺织类产品结构状况和其他相关产业需求量的变化,同时也包含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的提高、外资数量等因素。供给因素则主要是受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国内外同类可替代产品价格差异或因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进口价格差异等影响。

国内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的最大影响因素,并且我国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仍在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代表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供,从而需求的纺织品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以及品种更多样化。特别在当前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经济环境下,环保、高效复合型的产业用纺织品备受关注。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需求。从目前来看,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量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地减少对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量。相反,进口额相比生产量增长更快,这说明国内产量虽然在提高,但是并没有在根本上满足国内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高端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需求。虽然同时期进口价格有所增长,但并没有抑制进口额的增长,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进口额随着进口价格增长而正向增长。这说明,价格的增长对进口量的影响并不大,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可供选择的合适替代产品较少,需求弹性较刚,因而进口量的变化并不明显。

二、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作为研究双边贸易流量的经典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影响双边贸易因素的研究。很多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双边贸易流量和两国间经济总量以及两国距离之间存在重要关系。那么,双边贸易国经济总量以及两国间距离是否会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从何国进口,即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是否会倾向于选择经济总量大的、距离相对较近的国家?对此,我们将从这个方面入手,利用2014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额最大的30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国别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两国经济总量和两国间距离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的影响。

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原始贸易引力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Tij是两国双边贸易额,Yi是i国的国民生产总值,Yj是j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般用两国的GDP代替;Dij是两国之间的空间地理距离,一般可以从地图上得知;A是常数。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为了便于实证研究,将上式转化成对数的线性方程形式,并增加随机误差项,得到下式: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14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具有代表性的30个国家,利用2014年的横截面数据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数据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等,贸易数据来自于Uncomtrade,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2014年IMF网站的年度数据,我国与各国的距离数据为我国首都北京与各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从百度地图网站查询计算得到。

我们将贸易引力模型的公式转变成了对数形式,再依据新加入的变量,最终确定贸易引力模型公式为:

式中,InMij表示取对数后的我国从贸易伙伴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额,InGiGj表示取对数后的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InDij表示的是我国首都北京与贸易伙伴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InEXj表示的是贸易伙伴国产业用纺织品总出口额;APEC是虚拟变量,如果贸易伙伴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则APEC为1,否则为0。β0到β4是各变量的相关系数,β0是常数,μ是残差项。

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回归方程如下式:

四、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知,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总量会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额,两国经济总量每变动1个百分比,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变动0.65个百分点。两国间距离也显著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变动系数为负的1.82,表明距离增加将会使我国考虑适量减少从该国的进口。此外,伙伴国的出口增加对我国进口起到促进作用,伙伴国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出口,我国将多从该国进口1.06个百分点。另外,APEC成员国因素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可见APEC这一制度性因素并没有对产业用纺织的进口有太大影响(此处回归得出的系数为负可能与选取的数据样本有关,按正常理论与事实系数应该为正)。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符合贸易引力模型,即贸易双边经济总量越大,产业用纺织品的贸易量也会越大,我国进口额越多;而两国间地理距离会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起到阻碍作用,即相同情况下会更多地考虑从距离较近的国家进口。此外,若贸易伙伴增加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的话,则会增加我国对伙伴国的进口。相对来说,APEC成员国对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影响并不显著,即APEC经贸制度对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贸易额影响的成效不是很显著,原因可能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多数在欧美地区更为发达。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回归分析和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两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分析中,从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价格因素三个方面选取了4个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虽然本文并未实证解析该回归,但从实证研究可知,国内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量是影响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的最大因素,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引发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增加;国民收入提高会增加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需求;而国内产量的提高和进口平均价格的增长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可能原因是我国国内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主要还是集中于中低端常规产品,国内产量的提高并没有影响到我国对于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的大量进口需求。而汇率水平和纺织业利用外资情况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并没有造成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1] Isard W,Peck M J. Location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Trade Theor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4, (1):97-114.

[2] Tinberg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VI[J]. 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1962.

[3] 谷克鉴.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和贸易流向问题研究[J].财经政法资讯,2001,(1):28-31.

[4] 李应振,李玉举.韩国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双边FTA展望[J].亚太经济,2010,(2):53-57.

[5] 常荣平.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出口贸易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9):7.

[6] 颜文书.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作者:童年

上一篇: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保险监管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