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加强大学生书法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书法教育的现状,阐述了书法的功能,以及书法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下回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篇1:

高校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可以为理工科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书法艺术教育可发挥独特的德育功能,有效增强理工科学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提升对中华民族创造潜力的自信心。其次,可以发挥独特的智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改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可以发挥独特的美育功能,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充分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德育功能、智育和美育功能,可以通过一系列书法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书法艺术教育

10052909(2016)04017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1] 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推行通识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通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人文素养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意志品质,还能拓展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其灵感。从人文素养对理工科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来看,中国书法艺术由于其艺术价值高、技法习得周期长、创作及欣赏场合广,在通识教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别在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美育、德育和智育功能,应积极提倡和实践。

一、当前高校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偏差及影响

(一)高校理工科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偏差

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但却普遍存在人文素养上的欠缺。对人文艺术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很多理工科学生看来,人文艺术不过是空洞的说教,没有研究价值,出现了“重实际、轻精神,重科技创新、轻人文艺术”的倾向,认为人文艺术是“纸上谈兵”,只有数理化才是真正的科学。

(二)人文素养欠缺对理工科学生的负面影响

人文素养的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才之路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甚至有碍于他们对专业技术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挥。

(三)造成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主要原因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过早,使理科学生往往重理轻文,缺少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产生了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印记,影响了理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长期沿用专才教育模式,理工科学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忽视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化,削弱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书法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在同济大学这所理工科背景浓厚的高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有助于实现《纲要》要求的德育、美育和智育三大功能。

(一)德育功能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以书法艺术教育为载体可以传承爱国主义和理想道德的信念。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有国籍的,艺术家熊秉明在《书法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核心的核心’是书法。”[2]书法表现了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精神,书法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写好中国字,汲取传统文化的道德养分,树立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爱,让书法艺术在青年学生及普通民众中得以推广,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熠熠生辉。尤其是在键盘输入逐渐成为主流的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更应大力提倡书法艺术教育。

书法艺术教育的过程可提升学生人格意志和修养情操,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在研读碑帖和临摹创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技法训练的“非人磨墨墨磨人”过程中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而具有这样人格力量和意志品质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会更加全力以赴、追求卓越。同时,书法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和学习古代先贤的书写技法,更重要的是从古代书家的人格和道德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和处事原则,培养自己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

(二)美育功能

书法是一门在实用基础上更能示人以美的独特艺术,其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美育功能。书法艺术中用笔的提按、收放,用墨的枯润、浓淡,结体的向背、欹正,章法的虚实、疏密,都体现了“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整体和谐。书法艺术所表达的由文字的点画到结体,由结体到布局,由布局到写意传神,体现了书法艺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抽象概括事物变化与书写运动过程的本质特征。书法中的平衡、匀称、粗细、虚实、俯仰、呼应包含了美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有着极强的感染力,领会了这些美学的基本原理就能触类旁通,也有利于理解和发现其他科学门类的美感。

科学技术素养的习得和书法艺术的习得过程是相通的。书法是在掌握识字、写字基本功后,发挥书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定的技法和创造,借助书法的线条形式把文字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以更好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科学技术则是在遵循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创造性,通过一定的技术对素材进行加工并把结果以更符合人类认知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学功底对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研究、创新非常重要。通过书法艺术教育可以不断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其审美知识,启发其审美、思维、整体归纳等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发挥创造性来表达科技之美。

更好地了解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和各种展览等,多角度开发我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书法艺术教育,有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的积极分子和优秀组织者;有的学生发挥专业的优势,成为行业中的优秀员工和佼佼者;有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办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服务于社会;有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能力突出,进而直接进入硕士、博士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有的学生学有所长,在省市级书法展览中频频亮相,屡屡获奖,被吸收为书协会员;有的学生弃工从艺,跨专业深造,有志于书法艺术实践与研究。

(三)理工科学生书法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书法艺术教育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加以解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容量有限,形成“一课难选”的局面;二是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级、专业以及不同基础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四、书法艺术教育融入理工科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校面向理工科学生系统化地开展书法艺术教育,解决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教学形式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一)明确书法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定位

“现代大学教育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而且同时应当进行以提高基础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5] 书法艺术教育既对全体理工科学生开放,也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开放。首先,书法艺术教育应定位在通识教育范畴,重视发挥其德育和美育的作用,既不是只传授技法的“写字课”,也不是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其次,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在中低年级学生中优先开设,高年级为补充,以较早发挥其对理工科学生智育补充的作用。再次,应鼓励部分对美育需求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参加书法艺术学习,拓展其对美学原理及思想的认识,以更好地学好本专业。最后,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和难度,设置分级、分类的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对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优化书法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解决“一课难选”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变“一课难选”为“一课先学”。鼓励未能选上课程的学生旁听,建立旁听学生学习名册,实行在册学生与旁听学生的统一管理,旁听学生在完成学期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后与在册学生一起参加考核,其考核结果在本科学习阶段存档备案,待选上课程后可免考获得相应的学分。其次,变“一课”为“二课”。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将原来的书法艺术内容扩充到书法篆刻艺术内容,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再次,变“一校区开课”为“多校区开课”。增加教学师资力量,组成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多校区开设书法公选课程,增设多层次书法技法传授,面向理工科学生多元化拓展、传播和普及书法艺术教育。

(三)引入多方面师资,拓展教学范围

逐步形成以学校教学力量为主,以社会教学力量为辅,两者相结合的书法教学团队,形成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同时,安排一些有书法艺术造诣的理工科教师担任书法教学工作,进一步融合理工科教育与书法艺术教育的联系,由此提升理工科书法艺术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教育对当前高校理工科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 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3]李政道.柳怀祖编.李政道文录[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4]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哈佛委员会. 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蒋荻

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篇2:

论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加强大学生书法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书法教育的现状,阐述了书法的功能,以及书法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下回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质 书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

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

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快感!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

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發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

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利明.中国书法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华书局编辑部.孙过庭书谱[M].北京: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5.

作者:白瑞荣

高校书法艺术教育论文 篇3:

美育视域下综合类高校书法公共课教学探索

摘 要:从美育角度分析综合类高校书法公共课教学实践的现状与不足,阐述制约其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对书法教学方法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解决这种教学中出现的困境,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始:首先,通过完善高校书法教师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非书法专业教师队伍的书法专业水平;其次,依托各类平台创造大学生接触书法的途径;最后,通过整合资源,培育综合类高校书法学习的土壤等途径,以期达到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 美育教育 书法教学

书法公共课程是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脉的重要途径,如何对非书法专业学生有效的书法教育,在实践体验中融合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一直是高校书法工作者乐于探索的课题。

综合类高校作为高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课程设置有别于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在教学目标、生源特点、课时安排、师资力量、文化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作为象牙塔顶端的高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国家针对高校师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展贴近校园生活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1}。同时提出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渗透融合、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建立美育网络共享平台、校园文化育人、师资美育教研能力和队伍建设、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等要求。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对在校师生的书写能力和书法鉴赏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各综合院校在大学生美育教育方面,更注重书法艺术、书法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以期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普及、审美能力形成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各综合类高校针对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书法活动也得到较大发展,公共美育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大学生书法教学探索,从范围、形式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审美习惯形成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一、综合类高校书法教育现状

当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传统书斋式的文人生活难觅,书法被冠以“高雅艺术”、“传统文化”的帽子后,也被大众束之高阁,非专业院校的普通大学生对于中国书法的渊源、派别、理论、风格、技法、价值、展示形式、保存方式、印章等方面系统了解的已是凤毛麟角,计算机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有强化功能,功不可没,但随着无纸化办公、电子作业、网络考试的普及,日常的汉字书写完全被键盘敲击取代,中国传统书法失去了书写的实用价值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接触书法的途径除少数家族影响外,仅限于影视剧或景区的公共艺术展示,这些被动接受的艺术作品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对大学生造成错误的认知。高校书法公共课程的普及成为迫切需要,以“继承”为责任,以“发扬”为目的应成为每一个高校学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担负传承发展重任的使命。如今,开设书法课程在综合类高校已普遍存在,这无疑有利于大学生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健康培养,有利于高校美育教育的开展,但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深入,各种问题也相继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与师资有待专业化

综合类高校大都根据自身特点注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书法只作为校园文化锦上添花,高水平书法教师、书法教学团队和书法实训场地匮乏是综合类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没有书法专业教师的高校,多由热爱书法的中文、历史、行政领导兼任书法公共课教师,普遍不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基本目标{3},面对全体学生的需求自然捉襟见肘。同时,历史深厚技法复杂的书法艺术,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现有的书法公共课教学,多是简单的书法鉴赏或进行书法史的梳理,对于传统书写环境的体验只限于教师PPT上一闪而过的图片和朦胧的想象,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美育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拔高。可见,高校书法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的合理配给是目前解决综合类高校书法美育教育的基本问题。

2.“功利主义”绑架下的书法选修课程难以发挥其美育作用

中国古代对书法教育的重视不仅源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我修养和艺术追求,也迫于帝王的喜好和科举制度的现实需要。大学教育的概念虽形成于近代,书法教育的萌芽却古已有之:秦时即有从国家层面颁布的《仓颉篇》这样的标准文字;两汉时期的士子如在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可到“太学”和书法名家设立的“精舍”研习深造{4};唐代设有“書学博士”的官职和弘文馆这样的研习场所;宋代徽宗身体力行的实践、设立画院、主持编纂《宣和书谱》无疑对后世书法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有关书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更加系统和普遍了。中国古代教育中虽然也有《说文解字》、《六书略》、《字林》、《康熙字典》这样的工具书和《书谱》、《草绝歌》、《笔阵图》、《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样的技法理论典籍,但以仕途为目的的古代教育始终没有把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书法的学习始终是师徒相受父子相传的形式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人们在书法学习中也没有把书写和书法艺术进行绝对的区分,依然造就了许多书法大家。当今美院林立、书法协会众多,却少有公认的大家出现。其实这一现象与书法教育本身无关,而是源于书法赖以维系的生存土壤的流失,古代书法的实用性产生的书写者基数无疑是造就书家的根本原因,科举对于士子的要求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书法的共同要求成为书法大家产生的环境基础,书法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普通士族阶层的前途命运。“功利主义”的现实作用成为古代书法教育“不教自严”的法宝。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书法失去了“功利主义”的必要条件,不再是学子获取名利的敲门砖,面对走出校门的“压力山大”和各种诱惑,原本有着良好书法“童子功”的大学生在社会功利观念的引导下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书法爱好。有学者指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当中,尤其是综合类高校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同时社会上的‘重经轻文’观念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等,直接影响到综合类高校师生的观念认知和课程设置”{5}。这一功利性习惯也导致了部分学生选课时的功利和盲目。书法课程的趣味性和公共课宽松的考核方式,也导致部分学生的选课动机仅是为了获得学分。可见,古人的“功利”和“实用”造就了书法辉煌的过去,当今的“功利主义”和“生存压力”却迫使书法艺术被动的成为保护传统文化下的空洞口号。

高校教学改革也存在功利性,提倡课程依托学科竞赛进行,把许多基础性课程被一再压缩,面对毫无基础的普通大学生,教师很难在短期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得较高荣誉,学生自身也更愿意把时间用在更容易获取的“功利”上,从而打击了专业书法教师参与公共课程教学的热情和学生的美育实践能力。

3.大学生书法美育缺乏基础教育阶段的有力保障

书法课程具有系统性、专业性、严密性、艺术性特征,书法教育本身具有层次性和科学性。课程限制下简单短暂的书法欣赏和实践,无力让书法艺术真正普及,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书法专业基础薄弱,甚至对于书法的认知仅限于中学语文课本上《兰亭序》的插图,除少数一线城市中小学开设书法实践课程外,普通乡镇高、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几乎空白,这无疑让大学阶段的书法教学限制在传统书法的科普层面。

就基礎教育的师资培养而言,书法教师集中在各美术学院和师范类院校的书法专业,这部分生源自身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家长的有意培养,受到一定专业训练成功考上书法专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又让他们带上了外语、竞赛、考研、考证的手链镣铐,大多数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很难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而专职院校培养的书法人才又关心书写技巧的训练,缺少文化内涵的修养,一旦离开校门就会过早的陷入到市场和社会庸俗的审美要求中去。

二、综合类大学书法美育教学对策

1.高校教师也应作为美育对象,书法普及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

本世纪对于书法艺术的科普和上世纪对于民主与科学的普及同样重要。高校中不仅存在大学生对书法缺乏了解的现象,教师群体对于书法的认知较低同样普遍。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命脉,书法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应当引起综合类高校的足够重视,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做好美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衔接,将书法课程纳入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让学生不只为了学分选修书法课程,而是秉着对书法的兴趣主动学习,首先应提高专业书法老师的比例,仅靠少数专业书法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样重要,其他学科教师群体对书法的认识深度无疑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群体书法兴趣的培养,有益于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和传统书法文化在高校中的广泛传播。许多高校不乏具有一定书法造诣的其他学科教师,可对这一资源进行整合,鼓励这一教师群体进行书法方面的深造和进修,建立教师书法艺术团体,设立相关科研基金进行扶持,使该教师群体在校园中营造艺术氛围传播传统书法文化发挥作用。

中国书法风格浩瀚,技法众多,知识涉及面广,专业技能复杂,和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美学等学科都有交叉。高校中书法的普及依靠师生共同的努力,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者是高校师生责无旁贷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的性能、方法、特点、效果有所了解,对书法作品的优劣、表现形式有一定判断力;然后对书法演变的基本规律有所掌握,可以正确规范的进行书法临摹和创作实践。学习书法可以通过课堂课外多种途径获得,通过对中国书法史的梳理、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解读可以帮助广大师生认识书法美,快速了解书法发展脉络和风格特征的有效方法,从秦汉烂漫到魏晋风度、从隋唐法度到宋元意趣、从明清风流到当代名家,了解经典法帖和名家典故,站在书法史的高度上走进书法,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结合书法在现代生活、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演绎,参考国内知名专家编著的书法教材揭开书法的朦胧面纱,让深奥抽象的书法艺术在大学生面前不再陌生,把其对书法艺术的朦胧向往变成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鼓励动手实践,强化书写技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在书法作品的品鉴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洗礼,从接受书法到成为书法文化的守卫者。

2.建设书法体验实验室,创造大学生接触书法的途径

综合类院校艺术体验类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利用新媒体新设备提高书法教学的普及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加大学生接触书法的有效途径{6},艺术体验类实验室可采取开放式运行机制,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全面开放,满足大学生进行书法体验和学术研究的需求,实现零基础学生以训练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主,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作实践能力,让学生课余时间成为课堂的延续。开放课程可依托书法教师的课题、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自选课题或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等,让有艺术爱好的同学找到组织,让书法实验室成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阵地。实验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既能解决学校对本科生教育的学分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小试牛刀。书法教师可以通过在专业实验室中的临摹与创作演示启发师生在书写体验中主动的创造美。此外,书法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资源,在微信、QQ、微博等移动终端设备建立交流群,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把相关的知识链接分享给同学,学生可以在群中公开发表见解,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这一低成本、高效率、成效显著的方式有效的弥补了教学时间的限制,把课堂延展到了教室之外。

3.书法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审美的教育

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感受美的能力无疑是一种悲哀,耳听眼察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只具备了感受美的条件,而书法鉴赏和审美更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审美”这一抽象的过程,需要用形象、空间、抽象三种思维通力合作,并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对审美对象加以感受。李尚操指出:“艺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几首歌曲或培养几个艺术天才,重要的是使每个在校的大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7}。雒三桂认为:“将书法艺术的教育与传承局限于技法的传递与研习,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亵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知”{8}近半个世纪以来封闭功利式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的缺失终将成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书法鉴赏力是高校书法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书法课程对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从过去到未来都会是一项持久的高等教育引导方向。

4.多种形式培育综合类高校书法学习的土壤

网络资源建设,设置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既节省公共教学资源,又便于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提倡综合性教学手段和多样的学生评价体系;鼓励教学改革,教学形式紧跟时代主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鼓励人性化的考评标准,鼓励师生进行书法研究与应用创新方面的横纵向课题申报。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动与实施上起到了政策上的保证作用。

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吸收、总结、升华的过程,中华大地上有着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从史前的刻画符号到甲骨文,从先秦金文到简帛书法,从隶书到行草,从欧颜柳赵到当代书法,都可以吸收到公共书法美育的教学之中,不断拓宽思路,调动专业积极性,以国际性的视野、国内一流大学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高校公共美育平台作用,力争打造一流的高水平综合类大学,为繁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播下希望的种子。

结语

总之,综合类高校书法公共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坚持科学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支撑,传统书法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依托各种平台,使高校师生的艺术素养得以提升,让书法不再是书法专业的专利,高校师生对书法欣赏不再冷漠视之,用心打造书法公共艺术美育教育的美好未来。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发办〔2015〕71号)[EB/OL].(2015-09-15)[2016-11-18].http://www.moe.edu.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1509/ t20150928-211095.html.

{2}教育部国家语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办〔2017〕1号)[EB/OL].(2017-01-17)[2017-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3129/201702/t20170208_295894.html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EB/OL].(2016-03-08)[2016-11-20].http://baike.baidu.com/item.

{4}向彬.中國古代书法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0).

{5}吴衍发.综合类高校美育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6):32.

{6}王高升.新媒体在传统书法教育中的新角色[J].书法教育,2018(3):15.

{7}李尚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分析[J].黄河之声,2013(24):70.

{8}雒三桂.书法教育: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情怀[J].书法教育,2016(6):37.

作者:陈国栋 孟婷

上一篇: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电子银行应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