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16

对学生,我们一向是既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又嚴格要求,积极引导。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的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句话对学校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的学校思想教育,既要帮助学生认识今天,探索明天,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又要帮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昨天,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思想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思想教育论文 篇1:

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摘  要:新中国三线建设孕育了伟大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组成部分。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产物,代表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三线精神源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通过实践研学、课堂教学、调查访学、网络自学等多种途径,推动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拓展学校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形成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三线建设;三线精神;思想教育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推动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是在学生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央构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特点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特殊的国际局势背景下实施的重大经济社会建设战略。三线建设构筑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强大基础,促进了工业布局的东西部平衡,促进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长足发展,有效遏制了外部势力对中国的战争威胁,为新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战略核心在于备战,却有力牵引了国防军工、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新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开发、东西互动的最早的综合性探索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视察期间对三线建设做出过重要评价。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历经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三线建设不仅是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壮举,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即三线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产生的精神文化,三线精神有着特别意义和内涵。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

三线建设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既是国家安全战略,也是经济建设行动;既是举国体制动员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主动作为的成就。三线精神集中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十六个字。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核。三线建设前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久,物质生产极为不丰富,叠加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处境极为艰难。但外部环境突然变化,促使党中央迅速作出战略决策。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全国人民共克时艰,面对生活困难、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的多重挑战,三线建设者在祖国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战天斗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工建设了近2000个大中型项目。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基础。三线建设开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几十万上百万的建设者,响应党的召唤,背井离乡,奔赴偏远乡村,扎根祖国西部地区。他们不计报酬,不畏艰辛,怀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忠诚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三线建设事业。团结协作精神是三线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层面,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和实施国家重点投入政策,集中全国资源建设三线;在地方和行业层面,采用东部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三线地区,行业企业直接对口承接或援建等方式;在个人层面,或组织选拔,或主动请缨,或现场招工,短时间内几十万建设大军齐聚三线区域。精诚合作、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正在新时代国家抗震救灾、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时代特色。从战略决策、组织实施到项目的科技攻關,整个三线建设都体现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学科精神。

(二)三线精神的特点

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产物,代表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三线建设历经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建设期基本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完成,改革后主要是调整改造。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一直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走了不少弯路,党的决议已经对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三线建设是这段历史中最重大的国家战略,其持续时间长、资金投入高、成就影响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是我们开展 “新四史”之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最好的素材和案例。三线精神与同时代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体现,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

三线精神源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三线精神的形成,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召唤和广大人民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的结果,是特定背景下国家命运、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三者成为价值共同体的文化表达。三线精神是时代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一种复合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继承创新。以“创业、奉献、创新”为特质的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吻合,与新时代倡导的“双创”型社会建设完全吻合。正是因为三线精神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在大力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才超越了特定的时代,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精神食粮。

二、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的价值

(一)推动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

中国区域性特色文化特别丰富,且种类多、品质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广泛分布于各省区市,都是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域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特点,开发利用前必须进行形式再造和内容提升。资源所在的地方政府、企业需要联合学校等教育机构,对特色教育新源进行开发,形成适应学校教育需要的载体和内容,构建多方协同运行管理机制。三线建设持续时间长,覆盖广大中西部区域,建设成就巨大,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线精神文化特色鲜明,全面融入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像攀枝花、六盘水、绵阳、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都是三线建设的重地,同时也成为三线精神传承发展的典型。政府打造文化名片、企业塑造企业文化、高校引领文化育人,高校、政府、企业构建共享共建共用的文化模式,推动三线精神整体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形成地方教育资源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二)丰富学校开展“新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话上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国防工业发展、平衡工业布局和促进西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三线建设的实施主要在改革开放前,虽然与“文化大革命”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叠,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党和国家长达三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1]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史的重要内容,现在已经写进了学校课本,成为了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包含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要大力予以传承和弘扬。[2]三线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三线精神与党的红色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革命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3],是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组成部分,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它的“根”,革命文化是它的“魂”,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向、同质,在新时代下发挥着更广泛更充分的独特价值。[4]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真实的载体,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和感受精神的价值与力量。三线建设留存了大量的遗址遗迹,是离我们最近的工业文化遗产。很多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英雄模范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是最好的三线历史讲述者,也是践行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道德标杆。通过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新中国史的教育学习,培育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信仰,促进他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利用三线建设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研修研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学校各阶段教育中都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社会认知视野,教育主管部门相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研修研学活动。利用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三线建设不仅保存了大量的遗址遗存,像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绵阳核工业基地等这些三线建设重大项目,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作用,甚至成为国之重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绵阳“两弹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这类以展陈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均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学校社会实践基地,适合所有类别的学生参观学习。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研修研学活动效果非常好。攀枝花钢铁基地、绵阳科技城等,包括长安集团、成飞集团、贵航集团这些在市场经济中勇立潮头的科技创新型三线企业,更适合学生去开展社会调研,培育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励他们养成勇于创新的品质。遵义1964文化产业园、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三线文化创意小镇、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等,是属于依托三线建设工业遗址遗存建成的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园区的三线文化氛围浓厚,是各类学生开展文化创意认知、大学生开展文化创新创业活动的理想场所。在利用三线建设资源开展实践育人的探索中,攀枝花市的学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三线建设宝贵财富”的重要指示,攀枝花市委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以三线文化助推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攀枝花独特的三线文化作为学生开展研修研学的重要资源。攀枝花学院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更加鲜明,学校每年设置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实践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形成了系列主题鲜明的调研报告或活动视频。实践活动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攀枝花学院“共和国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考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团中央的表彰,以三線建设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被四川教育网以优秀案例的形式刊登并在全省推广。

(二)组织编写教材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网络教学普及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思想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理论课重在课堂讲授和启发,依托的是教材或读本,因此编写适用于各学段学生的教材尤为重要。在高校,此类课程可作为思想政治选修课或通识课开设,教材编写侧重于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成就贡献、问题不足和三线精神的挖掘与解读。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强化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攀枝花学院是最早探索在大学生中以课程教学形式开展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教育的高校,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攀枝花学院面向在校学生开设了“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通识课程,作为全国首门三线建设类网络慕课,该门课程已经在超星学习平台上线,十多所高校6000多师生在线学习。

(三)走进田野开展口述历史调查

三线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其调整改造階段甚至已经延伸到本世纪初,三线建设历史并不遥远。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大多已入耄耋之年,部分老人已经离开人世。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抢救三线建设亲历者鲜活的记忆,是学者的职责担当,也是运用三线历史教书育人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口述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崔永元曾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以“口述历史: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可以与先人温馨对话的机会”为题,讲述自己如何结缘口述历史以及做这件事的意义。高校学生最适合在老师指导下做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团队,开展小三线建设口述历史研究,出版《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等多部口述史专著。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2013年开始组织本科生、研究生从事口述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专门成立了“四川大学口述史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为参与主体,针对成都平原近代经济社会发展、三线建设等广泛开展口述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中心在李德英教授的带领下,承接了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中和场口述史”项目,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立项。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心已经出版《多元视角下口述历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尘封的记忆——中和场口述史》等多部著作,并即将出版成昆铁路建设口述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张勇教授,也是较早从事三线建设及其移民研究的专家,成立了“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之外,作为社科普及专家张勇教授还倡导历史书写的公众参与、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做了大量的口述访谈和田野调查。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地域与群体——三线建设移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特等奖并入围国家总决赛。攀枝花学院依托当地丰富的三线建设资源,把研究重点放在三线历史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学校成立“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教学与研究创新团队”,开展三线建设精神文化的内涵挖掘、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推动三线建设精神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过程。攀枝花学院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或立项科研课题等形式,组织师生广泛开展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史的访谈和整理,形成了《战成昆》等系列成果。

通过参加课题调研、口述访谈、田野考察等实践活动,青少年学生能有兴趣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感受新中国道路建设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动于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建设者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容易产生价值的共鸣。上海大学张程程同学在《跟着徐老师从事小三线研究的四个一工程》一文中写到:“他们当年奋战在三线建设的不同岗位上,尽管分工不同,但大家怀有的理想却是惊人的一致。我在同这些老同志沟通交流中,总有一种‘似是故人来’的亲切感,仿佛我也置身当年的三线建设一样,体验着他们在大山深处的工作与生活。”正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访谈,两代人之间形成了对历史和价值的共同认知。[5]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专业的蔡茂竹同学有幸参加了本校张勇教授的三线建设田野调研,由此彻底改变了他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发展。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长文《从旁观者到探索者:重庆90后大学生的三线建设研究分享》。“坦白来讲,我当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这个项目,甚至连三线建设这场运动都没有完全明白,只是内心评估了一下,觉得自己平时有剩余的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下新的专业调研,于是我就报了名。但令我没想到的是,三线建设这个项目完全改变了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看法,也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5]蔡茂竹同学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文章最后他说“希望我能保持对田野的热情,同时也能有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精神。”攀枝花学院长期开展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校每年汇编学生的优秀调研报告,推荐学生的优秀论文到期刊公开发表。何悦老师指导李诺辉、王琳、张蓉等多名学生撰写并公开了《试论三线建设中的抗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新时代下三线精神的传扬路径探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民族精神视野下的三线精神探究》等系列文章。文以载道,只有进行了深刻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学生才能创作优秀的文章。

(四)邀请亲历者讲述三线建设历史

事件亲历者讲述历史故事,最能还原历史的真相,也最容易打动人心。中央电视台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啦”就是邀请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代表与当代青年共话成长,达到引导和教育青年人的目的。在利用中国革命遗址遗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主办方通常会邀请老红军或他们的后代来现场分享革命经历,或讲述上辈人的革命生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最能使听众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覆盖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听众,教育效果也最好。三线建设期间,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建设者,成为主力军,担负起修铁路、钻矿井、开煤矿、架电线、建高炉、办工厂等繁重的建设任务。[6]三线建设不仅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防元勋和杰出科学家,在生产一线还造就了一大批敬岗爱业、勇于创新的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不少建设者甚至为祖国的需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时代英烈。三线建设发生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距离现今五六十年的时间,当年的建设者很多人都健在,他们是讲述三线故事、传播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最宝贵、最直接的资源。学校可以在开学典礼、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时段,邀请三线建设劳模到学校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国防工业历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时,邀请三线建设亲历者走进课堂,讲述当年的建设史。三线建设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可以直接聘请三线建设劳模或有能力的普通建设者定期举办讲座,甚至直接做现场的讲解员或导游。丁爱谱1971年从山东来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曾连续378个星期天没有休息,18个春节没与家人吃团年饭,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模、冶金战线先进个人等100多项荣誉称号。雷永1965年通过招工来到攀枝花,成为矿务局建材总厂电杆厂的锅炉工,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5个春秋。他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最不平凡的成绩,曾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十大杰出劳动模范等荣誉和称号。丁爱谱和雷永,他们是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中的一员,是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英雄模范代表。他们走进大中小学校的课堂,讲述三线建设的人生经历,分享艰苦创业的英雄故事,是对三线精神最好的诠释和展示。亲历者的讲述,内容真实、历史感强、感染力大,三线精神育人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云端学习

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传统生态。现代网络使得各类教学资源的获取变得简单和高效,当代学生早已习惯通过网络搜索利用各类资源。利用三线建设教育资源育人,也必须顺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学生的网络化生活学习方式。三线建设的网络教育资源大体有四种模式。一是利用实体博物館的网络化展示资源。目前几乎所有实体类三线建设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对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有比较全面地介绍。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有的博物馆进行了数字化建设或利用VR技术把整个博物馆都“搬迁”到了网上。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就建设有360度全景展示的网络博物馆,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浏览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收听重要内容的详细解说。二是利用以研究、介绍、讲述三线建设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专栏、网站、公众号等教学资源。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三线建设”网站、公众号“三线视点”“小三线今昔”“三线文化遗产”“红色三线”等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新媒体。学生很容易搜索到这些资源,并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和阅读。三是利用网络慕课教学资源。慕课是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致力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课程。攀枝花学院开发了全国首门以三线建设为教学内容的网络慕课“共和国三线建设的前世今生”。该课程全面介绍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决策实施过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阐释了三线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该课程已经在超星学习平台上线运行两年,有超过5000名学生选修或自学,对三线建设历史与三线精神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是利用VR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真实场景,复原人物故事和历史瞬间。学生穿戴特殊设备在虚拟环境中可以体验和感受三线建设者坚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攀枝花学院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了首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共和国三线建设史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112.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6.

[3]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12-14.

[4]何悦,朱云生.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研究[J].理论观察,2020(2):35-38.

[5]徐有威,陈东林.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

[6]朱云生.致敬共和国:三线精神永放光芒[N].攀枝花日报,2019-9-3.

作者:朱云生 何悦 杨学平

学校思想教育论文 篇2: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思想教育

对学生,我们一向是既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又嚴格要求,积极引导。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的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句话对学校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的学校思想教育,既要帮助学生认识今天,探索明天,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又要帮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昨天,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必须立足于一代新人的培养和造就,立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应是当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历史的反思,现实的启示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精华,至今仍大放异彩。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寻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原因,人们发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东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人们对“21世纪将是儒家文化的世纪”多持怀疑态度,但中国传统文化将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则已有共识。

二、丰富的内涵,不竭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生存式样系统,具有集成性和延续性的特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会产生变迁与转换,并在社会中发挥着规范、类聚乃至再生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代转换意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思想教育不竭的源泉。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生的重要道德准则。从《战国策》、《汉书》中提到的“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意识;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键奋进的民族精神,到‘顾炎武所主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从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到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这些对民族共同命运的关注与支持,对祖国热爱的浓厚感情,勇于为祖国昌盛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今天,爱国主义与热爱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对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重义轻利精神

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义利关系准则。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为上”。在义利发生矛盾而二者不可兼得时,则舍利而从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行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以义制利”既不可能是纯粹的利已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在孔子孟子看来,只要是符合“义”的“利”,不但不应回避,反而应努力去争取。况且事关老百姓的“利”应“因民之利而利之”。总之,传统文化在义利观上,还不是卑利、贱利,根本思想是“以义制利”,而不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今天,我们给“义”和“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进行现代化诠释,更应该以重义轻利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学生,从而来制约和弱化消极因素的影响,抵制拜金主义。

3.“尽心知性,止于至善”的修身精神

儒学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要把一个人自己内在所有善的本性阐发出来,并用善良本性去爱人,去教化和感化他人,从而实现和完成“至善”的理想。《大学》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的基础。在传统文化看来,修身是一种相当克已的人生实践形式,不具备近似严酷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达到完善其自我修养的目的的。同时,强化人的自我修养,以修身正其行,又并不是不可能的人生实践行为,这就要求人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初始阶段,注意加强自己和德性修炼。讲求“仁”、“义”,追求“智”、“信”。在待人处事上,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传统美德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青少年学生个体完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

4.“普通和谐”与“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和谐、包容精神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一种强调不同事物、因素、成分有机结合、适度调理的思想。“普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我心身内外的和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构筑和谐,传统文化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规范。“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父慈子孝”、“父兄弟悌”,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提出 “盖崇德莫大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重乎寡欲,是故君子安其身而动,易其身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故寝蓬室,隐巷陋,披知褐,茹藜藿,环境而居,易衣而出,苟存乎道,非不安也。”以乐天安命,达到一种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境界。剔除和谐及包容中的一团和气、不讲原则等消极面,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人与人、人与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层面,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合理地扬弃,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斗中的地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至今仍大放异彩,许多积极的成份对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仍有许多的启迪。

对优秀部分要进行认真的弘扬,对精华与糟粕相交织在一起的部分,要认真寻找其合理内核,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和扬弃,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批判地继承,无疑会有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会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

作者:刘伟生

学校思想教育论文 篇3:

试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结合

【摘要】剖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职学校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教育 职业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求我国各地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近年,很多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仍缺失人性意识,德育培养和思想教育实验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前进乏力,其中,中职学校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其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新思路,推动中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中职生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言行不规范、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过度消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等。中职学校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20%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6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可有可无。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空讲道理,毫无实践意义,他们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念信念和职业理想淡薄;二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三是政治信仰和奋斗意志欠缺;四是抗压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清晰理解之上,只有在教育体系的改良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指导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效率的多元体系思想教育思路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一般在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其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家长思维的缺陷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学校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大的,由于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学生受到社会负能量影响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的影响占60%,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社会媒体影响占25%。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很大。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明显欠缺思想教育方面常识的教师占40%,具有较好素质的思想教育教师占60%。因此,笔者提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三、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

一般来说,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个层次。其中,职业理想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确立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结合。职业理想不仅对人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作用。中职生较早就接触本专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对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然而,知识的获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而是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中职生对事业理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认知并不成熟,把中专生的职业理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实践意义。

(一)以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

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中职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纲领,而且是他们走向社会理想的第一步。深化思想教育体制改革,有益于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把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就要做到思想教育理论和职业理想实践的对接。

1.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深化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感情。

2.建立职业化理想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训练和综合领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4.把职业定向作为思想教育的试金石。人人都需要社会职业,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就业前景和寻找就业渠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积极性。

(二)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

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未来职业相结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其往往处于失落、迷惘的状态,容易产生受挫感,容易丧失职业信念;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急于就业,往往会表现得浮躁或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总之,思想的参差不齐和认知精神的混乱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注重学生职业理想和专业设计的撮合。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基本有了定向,既然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就必须对此有所关注,增强其与学生职业的联系。

3.把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讲解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认知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知识,将其与就业信息紧密结合,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建立技术人才职业伦理,提取合理成分作为再教育过程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分析学生,把学生中存在大体相近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以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

有研究人员随机选取北京汽车工业学校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学校中职生对待职业理想的态度。结果显示,占7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正确的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对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给予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硬件设备。

1.学校公用设备要体现职业理想的特点。学生每天所使用和接触的公用设备极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耐心和毅力,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理想。

2.学校生活管理体制要具备思想教育的合理内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建立一套寓职于教的教学系统,以完善和建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伦理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引领作用,注重生活实践和职业理想之间的重合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把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建立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中职学校应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的教学信念。

【参考文献】

[1]魏维森.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中专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思索[G]//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2013

[2]郭书琴,刘宗仁.对中专学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态度的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12)

[3]徐红专.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江月阳)【摘要】剖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职学校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教育 职业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求我国各地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近年,很多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仍缺失人性意识,德育培养和思想教育实验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前进乏力,其中,中职学校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其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新思路,推动中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中职生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言行不规范、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过度消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等。中职学校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20%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6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可有可无。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空讲道理,毫无实践意义,他们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念信念和职业理想淡薄;二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三是政治信仰和奋斗意志欠缺;四是抗压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清晰理解之上,只有在教育体系的改良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指导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效率的多元体系思想教育思路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一般在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其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家长思维的缺陷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学校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大的,由于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学生受到社会负能量影响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的影响占60%,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社会媒体影响占25%。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很大。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明显欠缺思想教育方面常识的教师占40%,具有较好素质的思想教育教师占60%。因此,笔者提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三、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

一般来说,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个层次。其中,职业理想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确立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结合。职业理想不仅对人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作用。中职生较早就接触本专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对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然而,知识的获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而是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中职生对事业理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认知并不成熟,把中专生的职业理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实践意义。

(一)以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

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中职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纲领,而且是他们走向社会理想的第一步。深化思想教育体制改革,有益于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把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就要做到思想教育理论和职业理想实践的对接。

1.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深化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感情。

2.建立职业化理想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训练和综合领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4.把职业定向作为思想教育的试金石。人人都需要社会职业,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就业前景和寻找就业渠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积极性。

(二)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

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未来职业相结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其往往处于失落、迷惘的状态,容易产生受挫感,容易丧失职业信念;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急于就业,往往会表现得浮躁或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总之,思想的参差不齐和认知精神的混乱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注重学生职业理想和专业设计的撮合。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基本有了定向,既然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就必须对此有所关注,增强其与学生职业的联系。

3.把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讲解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认知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知识,将其与就业信息紧密结合,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建立技术人才职业伦理,提取合理成分作为再教育过程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分析学生,把学生中存在大体相近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以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

有研究人员随机选取北京汽车工业学校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学校中职生对待职业理想的态度。结果显示,占7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正确的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对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给予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硬件设备。

1.学校公用设备要体现职业理想的特点。学生每天所使用和接触的公用设备极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耐心和毅力,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理想。

2.学校生活管理体制要具备思想教育的合理内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建立一套寓职于教的教学系统,以完善和建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伦理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引领作用,注重生活实践和职业理想之间的重合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把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建立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中职学校应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的教学信念。

【参考文献】

[1]魏维森.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中专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思索[G]//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2013

[2]郭书琴,刘宗仁.对中专学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态度的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12)

[3]徐红专.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江月阳)【摘要】剖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职学校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教育 职业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求我国各地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近年,很多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仍缺失人性意识,德育培养和思想教育实验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前进乏力,其中,中职学校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其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新思路,推动中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中职生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言行不规范、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过度消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等。中职学校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20%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6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可有可无。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空讲道理,毫无实践意义,他们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念信念和职业理想淡薄;二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三是政治信仰和奋斗意志欠缺;四是抗压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清晰理解之上,只有在教育体系的改良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指导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效率的多元体系思想教育思路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一般在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其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家长思维的缺陷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学校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大的,由于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学生受到社会负能量影响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的影响占60%,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社会媒体影响占25%。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很大。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明显欠缺思想教育方面常识的教师占40%,具有较好素质的思想教育教师占60%。因此,笔者提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三、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

一般来说,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个层次。其中,职业理想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确立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结合。职业理想不仅对人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作用。中职生较早就接触本专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对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然而,知识的获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而是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中职生对事业理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认知并不成熟,把中专生的职业理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实践意义。

(一)以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

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中职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纲领,而且是他们走向社会理想的第一步。深化思想教育体制改革,有益于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把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就要做到思想教育理论和职业理想实践的对接。

1.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深化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感情。

2.建立职业化理想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训练和综合领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4.把职业定向作为思想教育的试金石。人人都需要社会职业,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就业前景和寻找就业渠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积极性。

(二)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

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未来职业相结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其往往处于失落、迷惘的状态,容易产生受挫感,容易丧失职业信念;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急于就业,往往会表现得浮躁或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总之,思想的参差不齐和认知精神的混乱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注重学生职业理想和专业设计的撮合。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基本有了定向,既然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就必须对此有所关注,增强其与学生职业的联系。

3.把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讲解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认知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知识,将其与就业信息紧密结合,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建立技术人才职业伦理,提取合理成分作为再教育过程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分析学生,把学生中存在大体相近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以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

有研究人员随机选取北京汽车工业学校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学校中职生对待职业理想的态度。结果显示,占7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正确的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对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给予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硬件设备。

1.学校公用设备要体现职业理想的特点。学生每天所使用和接触的公用设备极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耐心和毅力,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理想。

2.学校生活管理体制要具备思想教育的合理内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建立一套寓职于教的教学系统,以完善和建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伦理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引领作用,注重生活实践和职业理想之间的重合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把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建立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中职学校应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的教学信念。

【参考文献】

[1]魏维森.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中专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思索[G]//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2013

[2]郭书琴,刘宗仁.对中专学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态度的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12)

[3]徐红专.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江月阳)

作者:黄品轩

上一篇:感恩教育研讨论文下一篇:景观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