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根据财政部要求和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经验,湖南进行了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家两型委现拟将其有关做法推广到全国,笔者结合实践,谨从提升认识、加强研发、发展产业、倡导消费、健全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将其推广到全国的对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1: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考

[摘要] 福建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年际和年内变化大,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现象同样存在。为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该文针对福建省水资源分布、利用的现状,以及当前节水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 节水 社会建设 思考

1 福建省水资源概况及供需状况

1.1 水资源概况

福建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11.7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79.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42.38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的不重复量为1.2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180.56亿m3。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全省雨量充沛,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量北多南少,从西北向东南递减,闽西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从时间分布看,丰水期(4—9月)降水和径流均占全年的75—80%,枯水季(10—次年3月)仅占25—20%。地下水资源不太丰富,含水层不厚,地下水不宜用作大量集中供水水源。

福建省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其中除赛江、汀江外,其余均源于本省独流入海。由于天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河川坡陡、流急,汛期洪水径流难以利用,大量水资源奔腾注入大海,导致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1.2 水资源供需状况

从近几年全省用水统计情况来看,年用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的推广,预测未来全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持续呈下降趋势,但工业、生活用水及总用水量将持续增长。此外,一些水源的污染限制了水资源的利用,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据分析,2020年全省P=95%供水保证率缺水达74.48亿m3,缺水率达28.4%。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厦门、泉州等地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用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分析

2.1 目前的用水水平

1980年全省用水量137.64亿m3,至2006年增加到187.25亿m3,26年用水量净增49.61亿m3,年均增长率1.91%。期间,用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年份用水情况见表1。

2.2 节水潜力初步分析

从2006年看,全省用水效率较1980年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用水方式仍较为粗放,用水效率仍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农业仍是主要用水大户,农业用水仍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0%以上,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0.45,亩均毛需水量777 m3;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不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3 m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约60%,管网漏失率17%左右;城镇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全省管网综合漏失率25%左右,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平均仅为35%左右,因此,节水潜力还是十分可观。

2.3 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社会普遍对节水的认识不到位,对未来水危机的形势及节水减污缺乏足够的认识,节水意识和节水宣传力度不够,节水措施不落实,各行各业节水工作很难联动。

(2)节水制度不够健全,节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用水定额管理尚未开展,有些地区注重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贫水区缺水和水污染。

(3)投入不足使节水难以向深度发展,影响了先进的节水技术研究、节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节水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等。

(4)技术和工艺及节水的产业还有待发展,节水产品还需积极推广。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根据《福建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提倡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研究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根据这个目标,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前提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情的变化,对水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转变,不断提高。但从目前普遍情况看,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稀缺性、紧迫性普遍认识不足,节水观念淡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用水浪费较为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需水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不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而且,节水还意味着减污,就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因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需全民参与,对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全民节水意识的宣传与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我省水情的认识,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节水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策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要求治水模式从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节水的法律法规,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鼓励有利于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开发;要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水资源的体制和机制。2007年11月,福建省以地方标准颁布了《行业用水定额》,该标准确定了我省工农业94类用水户用水标准,作为本省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下达取(用)水计划、用水及节水管理等工作的基本依据。真正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建立起“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3.3 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科技支撑

近期应注重用水设施的创新。在农业节水方面,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渠道衬砌,整修配水设施,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在工业节水方面,主要对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各种制造工序进行改良和改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再生水回用等,提高节水水平,减少污染。在生活节水方面,主要推广节水器具,对家用水龙头、厕所等进行节水工艺改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3.4 利用价格杠杆,加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力举措

水价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确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总量控制、定量用水、计量收费、超量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防污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结构和数量。实践证明,新的水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节约用水。

3.5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中枢环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涉及法制建设,涉及各项建设的投入,还涉及节水宣传、节水技术、节水器具的推广。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逐步建立起“政府调控,城乡一体,市场引导,公众参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科技支撑,法制保障”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

4 结语

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实现节水减污增效,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建立节水机制,才是解决福建省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作者:张颖洁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2:

全面推进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的建议

摘 要:根据财政部要求和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经验,湖南进行了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家两型委现拟将其有关做法推广到全国,笔者结合实践,谨从提升认识、加强研发、发展产业、倡导消费、健全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将其推广到全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广;建议

0 引言

结合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国际通行做法,湖南省积极探索构建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经过三年多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2016年省发改委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国家两型委拟向全国推广湖南有关经验和做法。然而,两型产品的认定和政府采购工作,在全国都属于探索性的工作,还存在诸如两型意识不强,法律体系不全,采购范围不广等问题。笔者结合两型产品认定工作实践,谨对如何全面推广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提出初步建议。

1 深刻认识两型战略意义

不仅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迫切要求中国全面实施两型发展战略,切实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行两型发展战略,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世界的世情。简言之,两型发展,不仅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必要,更是一种必须。

1.1 两型发展战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要求

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首先体现在气候的变化,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74℃,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0.17米,一部分地区大幅出现积雪融化。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特别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90%以上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引起。气候变暖是人类违背自然基本规律,过度追求眼前利益,特别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后果。近几年来,大家都亲身地体会到,干旱、洪涝、沙尘暴等事件趋多趋强,异端天气越来越多,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诸如,北方的沙尘暴、长江流域的干旱、沿海地区的台风、雨雪冰冻天气等,无论是频率还是强度都越来越大。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行动,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本世纪末将接近全球GDP的1/20-1/5。我国目前已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顺应国际潮流,迅速向两型发展转型,既是保护生存环境、树立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两型发展战略是改善能源短缺现状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能源储量总量来看,我国是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其中煤居世界第3位,石油居世界第8位。但从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来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约为1/10,天然气仅为1/22。如按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计算,煤炭可用200多年,石油可用40多年。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可供开采少于40年,石油可供开采不到14年,天然气可供开采不足60年。与此同时,还存在资源浪费问题。据《世界发展报告2002》统计,我国1亿美元GDP的产出需消耗能源12.03万吨标准煤,同等产出所消耗能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0;大概为印度的1.18倍、美国的3.52倍、德国的5.62倍、日本的7.20倍。基于能源的巨大缺口,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既不能模仿“美国”模式,也不能照搬“欧盟”道路,只能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即两型发展之路。

1.3 两型发展战略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取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等突出问题。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顽疾”,为此,党中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其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求在不改变环境现状的情况下,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用同样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表面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大幅降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实质上则是对我国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它不仅充分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脆弱。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既全面暴发了传统发展隐藏之“危”,也全面展示了两型发展蕴含之“机”。特别是我国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两型发展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如果说,改革与发展可以成为应对危机的“金钥匙”,两型发展则必须可以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金钥匙”。

2 加强“两型技术”研发推广

两型社会必需相应的两型技术。按照“两型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培育技术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应用机制,通过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行两型政府采购奠定基础。

2.1 激励“两型技术”需求

一是强势推行环境标志。出台政策要求所有产品或其包装上印贴必须标注环保节能标识或符号,同时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栏目等普及节能与环保的基础知识,激发公民环保主体意识,引导选择消费优质的环境安全产品。

二是激励公众对两型技术的需求。出台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公众购买具有生态设计或环境标志优良的产品,鼓励公众和机构部门注意节约,鼓励赎买耐用品与多次或可循环使用物品;加强两型社会宣传,鼓励开展与发展两型社会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各项活动,逐步培育全体公民的节能与环保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使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激励企业对两型技术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将环保因素贯穿于整个商品生产、流动、营销、回收等全过程,努力改变产品生产与使用的环保形象,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两型产品。如通过投资补贴、生产补贴、消费及回收补贴等措施来引导和促进企业投资、研发、使用两型技术;又如可通过实施差别税率、优惠税率、税收返还等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强化对两型技术的需求。

2.2 培育“两型技术”供给能力

一是整合资源,加大对两型技术支持力度。首先要整合各行业、领域所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两型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库。其次整合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和科研团队,整体规划、重点突破,获取一批两型关键或共性技术。同时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共同开展两型技术攻关。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建立两型技术研发投入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科技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着力解决两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利用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和行业自律协会作用,搭建两型企业与金融投资机构通畅的交流渠道;

其次,设立两型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对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有关的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两型技术研发的投入,特别是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对促进两型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支持等。

再次,构建两型技术研发公共平台体系。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行业平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孵化器为依托的攻关、应用、服务型两型技术平台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开发减排、回收、再利用、替代技术等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实用两型技术。

2.3 加大“两型技术”推广与运用

一是大力发展两型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两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两型技术、产品、企业及政策等信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发布年度两型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引导社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两型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发展网上、网下兴建两型技术交流市场,吸引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网站承办经营两型技术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网上与网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技术与商品市场、资本与人才市场的良性互动。

二是建立健全两型技术应用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两型技术中介机构,鼓励和规范两型技术中介服务。如建立清洁生产服务中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服务和循环经济咨询。如建立合同能源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咨询与认证等。特别是要鼓励中介机构参与信息咨询、资信调查、技术经纪、市场撮合、人才引进等活动,大力开展技术论证、技术评估、资产评估等有偿服务。

3 不断发展壮大“两型产业”

推行“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其前提是必须有蓬勃发展的“两型产业”,并存在以行“两型生产”为主导的“两型产业”。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节能、节油、节水、节地等特征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要大力倡导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的两型生产。

3.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两型”产业发展规划

两型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应的“两型产业”也进行系统与长远的思考,可以将发展“两型”产业与本世纪中叶相应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订规划,以规划来引领和规范两型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两型产业特点,结合十八大生态文明远景目标,吸收国内外两型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集聚战略专家、管理专家、领域专家等资源,制订出台“两型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合理设计两型目标,高度凝练两型发展重点,发布两型发展引导目录与指南,建立健全两型发展支撑体系,建立相应组织保障和考核机制,确保两型发展规划落实实施。

3.2 大力培育两型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和完善两型产业链与两型产业生态系统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单元,龙头企业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必须要集成资源,将一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核心创新团队、成长性好中小型企业大力培育为龙头企业,集中资源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持续扶持。同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高新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型产业,逐步构建和完善两型产业链条,形成两型产业集群,甚至是两型产业生态圈。

3.3 凝练两型产业化重大专项,发展壮大两型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高校、院所、金融联合,共同承担两型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强重大共性瓶颈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两型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低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平稳发展。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先发展创新型、“两型”化的服务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不断推动企业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清洁”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科学化。

3.4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推动“两型”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创新财税与金融支持方式,鼓励国内外金融市场加大对“两型”产业和两型企业投入;同时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带动企业、金融机构共同投资,共同推进“两型”产业化项目建设。引导商业银行业务向“两型”转型,推广“两型信贷”,逐步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环保生态类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免息、低息、贴息等方式弥补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鼓励债券、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增加对“两型”产业及项目的投入。大力推行企业节能减排协议制度、税收奖惩制度等,激励企业主动进行“两型”化改造。大力推行低碳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分期分阶段调整淘汰的产品、工艺、设备。

4 积极倡导“两型消费”

“两型消费”既是政策实施的起点,也是政策实施的终点和目标。大力推行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必须提倡和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消费”,反对浪费铺张,并且尽可能地对消费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4.1 倡导两型消费理念

人的行为受思想控制,要建立两型消费行为必须倡导两型消费理念。首先要树立两型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是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消费观。两型消费不仅包含个人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要求个体消费者在个体消费时必须对群体消费者承担有关义务,现代消费者也要对未来消费者承担相关义务。其次,两型消费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消费。要求不断扬弃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对过度物质消费的盲从,反对“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等过度资源浪费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制订《两型消费指南》来逐步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两型消费意识,逐步培育两型消费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氛围,使两型消费理念逐步由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

4.2 引导两型消费行为

首先,要加强两型消费教育。特别是借助家庭、单位、社区、学校及其他公共部门和场所等载体,加强两型宣传教育,加大两型企业、两型社区、两型学校、两型城镇等的创建和示范力度,不断普及和提升公众两型消费意识和行为。

其次,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消费引导。特别是加强对女性、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群体的两型消费引导与教育。针对女性,特别是妇女,要加强生活中节能、耐用、低价两型产品的消费引导;针对青少年,要加强节能、环保就是爱国、爱家、爱集体等系列教育与相应的竞争性活动;针对农民,主要加强生态农业、两型技术、勤俭节约等方面知识普及与宣传;针对公务员,要强调环保节约意识,逐步减少公费开支、公款吃喝等不良现象;针对高收入群体,在引导两型时尚消费的同时,也要开展理性消费教育,减少“炫耀”和“过度消费”等资源浪费行为。

再次是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两型消费。如对两型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策。一方面对两型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补贴,鼓励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用节能环保两型技术和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其生产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两型产品;另一方面要对消费者消费两型产品进行价格补贴,鼓励公众大量使用和消费两型产品,逐步改善和提高两型消费意识,形成两型消费自觉行为。

4.3 加大政府两型采购力度

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行为属国内首创,也是世界原创。目前国外可供借鉴的大多为政府绿色采购政府。为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当前世界各国不断提升政府绿色采购在其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如欧盟绿色采购占公共采购的平均份额为19%,而德国相应比例已达30%,丹麦甚至超过40%,瑞典已接近一半。借鉴国外绿色采购经验做法,我国完全可以通过湖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两型采购标准、建立两型消费网络、加大两型采购份额,加大政府两型采购力度,并从湖南一省推广应用到全国。

5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不论是加强两型技术研发、发展“两型产业”,还是推行“两型生产”和“两型消费”,都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保障,即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以确保全面有效推行实施“两型政府采购”政策。

5.1 坚持将两型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进行长期系统规划

要想在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实现两型发展战略目标,不仅任务艰巨而且挑战严峻。不仅是规模大、范围广,而且涉及的对政策和活动错综复杂,需要重新定位,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和长期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全面的政策设计。既要制定两型发展总体规划,也要制定相应的子规划和配套规划。同时要将两型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两型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中。首先要科学编制国家两型发展总体规划,系统分析两型发展的背景和基础条件,确定发展总体目标,凝练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包括重构生产体系、打造消费体系和建设两型生态体系)。其次要在国家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相应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行业部门的专项发展规划,在结合地方区域与行业领域的情况下,要切实体现国家两型发展任务的分解与落实。

5.2 系统设计两型发展政策体系

在系统研究我国关于节能环保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和做法,系统设计我国两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两型发展公共政策核心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主要政策应包括能源的开发、利用政策,如水、电、媒、石油、生物质能、风、电、光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政策;也包括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政策,如污染控制、减排、综合治理等政策;还应包括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参与两型发展项目投资、生产、使用、消费等方面的财税政策;更应包括鼓励两型技术研发、中试、成果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体系。

5.3 完善两型产品管理制度体系

两型产品相关工作起步于2013年下半年,尽管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但还是出台了试行的“认定标准、管理办法、政策优惠及两型产品目录”等,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制度休系。经过三年四批的认定实践,原有的管理制度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立即进行修改和完善。首先是制订管理办法,重新规定两型产品申报的基本条件与要求,规范申报、受理、评审、认定、公示等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明确管理部门与申报部门的责任与义务,确保两型产品认定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其次是出台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的优惠政策。除了要求政府采购招投标必须对两型产品实施优惠政策外,还要进一步细化招投标评价加分与价格折扣的细则与条件,同时要及时启动两型产品政府定购机制,特别是其他各部门也要配套出台对两型产品扶持政策,形成支撑两型产品的合力。再次是要加快两型产品的制订。不断拓展两型产品的申报范围,细化不同领域两型产品认定评价的标准,加强两型产品的标识认证管理与服务,建立两型产品监测控制体系。最后是动态更新两型产品目录,及时发布两型产品相关信息,加大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成效的宣传示范。

5.4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发展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国际绿色采购的经验做法,包括发展的理念、领先的技术和标准,尤其是在政策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有益实践。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实施效果,也有利于与国际进行接轨实现同步发展。如学习借鉴绿色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再造提升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制造流程、现代物流管理等;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模式,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标准体制,如欧洲聪明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和耗能产品标准和标识制度,吸收消化再创新,形成我国特色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促进机制,能源效率管理制度。

5.5 创新两型发展促进体制机制

首先是创新组织保障体制。关键是建立和落实两型发展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按照国家和部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结合地方专项规划,将公众环境、空气质量、森林覆盖增长率、环境诉求等两型发展目标进行细分,同时将有关内容作为政绩纳入年度或任职期限考核,切实转变单纯经济增长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两型政绩观。

其次是创新两型产品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两型产品的引导作用,不仅是加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入,还要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力度;科学合理运用财税杠杆对两型产品的研发、生产、使用、消费、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补贴和扶持,发展壮大两型产品与产业规模,提高显示度与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大两型产品的宣传与示范,积极开展生产、消费两型产品的活动与知识普及,形成自觉使用、推广和消费两型产品的社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 彭炳忠,易先忠.“两型技术”的概念、特征与功能[J].企业技企业技术开发,2013(1).

[2] 曹东,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

[3] 陈文玲,周京.加快建立我国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J].商业时代,2012(12).

[4] 陈端计.绿色发展:中国“十二五”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8).

[5] 杨立斌.“两型”社会建设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6] 胡鞍钢,门洪华.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1).

作者:马美英 易春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3:

水在呼喊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又是构成环境资源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水危机

近年来,全世界都在呼喊水。可以这样认为,除南极外,各大洲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危机,地球上可供工业、农业和生活用的水,正在“走向极限”。联合国发布的一份资料表明:地球上只有1/5的人,基本上一开水龙头就能得到饮用水,而其余4/5的人,特别是亚、非、拉和发展中国家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找水是他们每天进行生存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世界大约有13亿人没有足够的水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天有2.5万人因喝了不卫生的水或者喝不上水而病死或渴死。

水问题如何解决,世界各国都在想办法。美国为解决北部一些城镇饮水困难,不惜花费重金建设跨国境的输水管道,从加拿大买水;澳大利亚为解决部分地区缺水威胁,不得不采用1斤石油换1斤水的办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采取淡化海水的办法解决水问题。到80年代,仅仅10年时间,世界上海水淡化工厂已达2 200多个。解决水危机,普遍采用的办法就是节约用水,限制用水。

中国水资源状况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每年降水总量约为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年降水总量的5%。在降水中约有56%形成了土壤水,为土壤蒸发和植物腾发所消耗,只有44%的降水形成河川径流。全国河川径流总量为2.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其中包括地下径流排泄量6千亿立方米,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量5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7 000亿立方米,其中有6 000亿立方米汇入江河,流入大海,余为1 000亿立方米,这样全国水资源约为2.7~2.8万亿立方米。与世界相比,我国水资源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2 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的供水能力已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值。

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方降雨多、北方降雨少,相应的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水资源组合不平衡,给我国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困难。就全国而言,尤以海河、辽河、淮河三大流域的水土资源最不平衡。这三个流域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而年径流量仅占全国的4%。

我国农村还有4 000多万人、5 000多万头(只)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有200多个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达40多个。在西北地区,不但工农业生产缺水、生态缺水,大旱之年连人畜饮水也无法解决。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堪忧

黑河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北麓,流域东与石羊河流域毗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接壤。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干流全长821公里。千百年来,黑河以她甘甜的乳汁滋养了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两大绿洲———张掖和额济纳旗绿洲。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962年,水域面积达367平方公里的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水域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东居延海干涸。曾几何时,沙尘暴与黑河,与居延海联系到了一起,黑河流域干旱加剧,土壤沙化加剧,荒漠化加剧。水资源问题成为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首要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天然林草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祁连山618.9万亩灌木林中,有30%退化为灌丛草原,上游山地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的50%,森林区与1950年相比减少16.5%。

张掖古属雍州,是华夏大地九州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西汉时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北交通之咽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自古以来,由于黑河水的滋润,灌溉农业发达,土地肥沃,物阜粮丰,早在汉唐时期就戴上了金帽子,素称“金张掖”。1992年8月、2000年6月江泽民先后两次视察张掖,挥毫题写了“金张掖”和“再铸金张掖辉煌”。

张掖地处黑河中游,属黑河流域东片,年降水量89~283毫米,蒸发量1 700毫米,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型气候。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90万亩,森林576.8万亩,草原3 257万亩,辖五县一区,总人口126万,占黑河全流域91%的人口,83%的用水量,95%的耕地和9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产出。

张掖市境内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小河流26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立米,水资源总量为26.5亿立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250立方米(全国人均2 200立方米),亩均水量511立方米(全国亩均 1 76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属中度缺水地区。按现有人口增长速度,到2015年,人均水量将降为1 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

黑河分水成功

小小居延海,牵动着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水利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张掖。温家宝、钱正英、杨汝岱等人先后亲临黑河视察。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及各位副部长、20多名司局领导先后来张掖深入考察指导,帮助理思路定方案。2001年2月,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黑河水资源问题,决定对黑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确定用3年时间实现当黑河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下泄9.5亿立方米的分水方案,遏制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把黑河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

黑河治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为了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巩固国防、维护民族团结,张掖人民在黑河两岸的千里沃野中拉开了鏖战的序幕。在灌溉任务相当艰巨的情况下,张掖人民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坚决遵照“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要求,做出了巨大牺牲。2003年8月14日,滚滚黑河水载着张掖人民的深情厚意又一次进入东居延海;9月24日,干涸43年的西居延海也再现碧波荡漾的秀丽景象。

2003年11月1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对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人民来说,无异于一次隆重的节日盛会。这天,他们在东居延海边载歌载舞,一种久逢甘露般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85岁的其木格老人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家人的陪伴下,也亲身体验着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幸福。作为在居延海边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见证者,她此刻的心情比任何人都复杂。

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张掖

就在张掖人民苦苦思考、艰辛探索的关键时刻,水利部各位领导多次来张掖视察,对黑河近期治理进行了有力指导,特别是水利部汪恕诚部长2001年4月来张掖视察,阐述了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和水权理论,明确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节水、发展“双赢”的要求。2001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就张掖市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的汇报信上批示:“大旱之年,黑河向下游分水8亿多方,实属不易,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全面调整经济结构,狠抓节水措施,克服各种困难,不仅顺利完成了年度调水任务,而且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黑河综合治理的第一步走的很好,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筹划明年以至更长远的工作,继续努力,走出一条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从此,一场以构筑水权为中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核心的节水革命在张掖拉开序幕。

2002年3月,张掖市被水利部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所谓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先行、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权明晰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全民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水利部的殷切期望,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深深地鼓舞了张掖人民。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实施黑河分水,保护下游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张掖的明天。经济结构、用水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张掖农业大市、经济弱市、财政穷市的根本原因之一,要实现张掖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构筑节水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了积极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2001年8月,张掖市委市政府确定在临泽梨园河、民乐洪水河灌区开展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用水制度改革。

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了张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确保了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连续三年完成黑河水量调度任务,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促进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居延海“碧波荡漾、波涛滚滚”的喜人景观。

由于明晰了水权,一个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的局面正在张掖市形成,特别是过去因灌溉用水所引发的水事纠纷明显减少。尤其是实行定额水价,允许水量交易后,农民像珍惜自己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千方百计节水,千方百计调整结构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减少,关心水、珍惜水、爱护水利工程设施正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到工业、农业、生态、生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试点建设2002~2005年形成雏形,2005年为目标考核期,201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2003年9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各类专业规划和各级用水户协会组建等前期工作;10月份进行配水到地、定额到户、核发水权证等实施工作;从2004年春灌按照新的用水制度开始试运行,并总结经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2005年迎接水利部和省政府的验收。

建设节水型社会不仅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史上的重要篇章,更为重要的是在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人民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信心和能力。张掖作为全国第一个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试点,将会描绘出辉煌的篇章,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作者:张乃英 阎 岩 张吉荣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教育消解论文下一篇:美国的电视文化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