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旅游文化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民俗与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第一篇:民俗与旅游文化论文

民俗旅游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鄂温克族人民能歌善舞、体育、游艺活动丰富,居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其所在地呼伦贝尔根河市,当地市场容量、市场开拓、旅游经济地区结构也需要利用民俗旅游文化的优势来平衡和开拓,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旅游开发中前景非常乐观的品牌之一。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民俗旅游文化的优势

鄂温克人是历史悠久的森林狩猎民族,在无数次的迁移与变迁中,其民俗也在为适应所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可以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厚重而多层文化的痕迹,同时保留着自己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为现在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

1. 环境优势

根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是我国最北部的一座城市。总面积19659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5%,人口17万。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旅游景点有满归国家森林公园、犴玛自然保护区、木屋度假村等。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条件具备。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距离根河市区仅有四公里,驱车只需要十几分钟。呼伦贝尔市推出的“五彩呼伦贝尔旅游精品线路”中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是其重要的景点。

2. 物质民俗

生产民俗:狩猎技术(弓箭、地箭、滑雪板、桦树皮船在狩猎中的运用)、饲养驯鹿经验、渔猎、采集。

交通民俗:驯鹿、爬犁、滑雪板、桦树皮船。

居住民俗:撮罗子、木刻楞。

饮食民俗:列巴、肉干、驯鹿奶、手把肉、野菜(蘑菇、野韭菜、野葱、黄花菜、柳蒿芽)、野果(红豆、稠李子、羊奶子、山丁子、笃柿、水葡萄、草莓、坨莫)、果酱。

3. 社会民俗

民间娱乐:射箭、滑雪。

节庆民俗:“瑟宾节”、定居节。

人生礼仪:婚姻礼仪。

4. 精神民俗

信仰民俗:萨满教、东正教、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间艺术:篝火舞、鄂温克民歌、弹奏口弦琴。

民间艺术:桦树皮制品制作、木雕、兽皮制品制作。

岁时民俗:用狩猎经验、动植物生存活动、自然的变化区划分季节、时间。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民俗旅游文化存在的不足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最朴实的文化,是最真实的文化。鄂温克族民俗旅游资源随处可见,如狩猎技艺、自然知识、撮罗子,以及他们对待生命的理解和思考。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民俗旅游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和挖掘的深度不够。

1. 提高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总体上没有形成系统的开发战略。鄂温克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挖掘的还不够,现有的博物馆规模小,配套设备差,展示种类单调,参与性不强。并往往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把民俗文化搞成了单纯的文化活动或者商贸活动,忽视了民俗活动的旅游属性,造成文化为经济唱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本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而盲目开发建设使旅游文化氛围丧失。

2. 提升旅游产品的民俗含金量。

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转移在精神需求的消费,因此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旅游纪念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生产更多更好的民俗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反映鄂温克民族的自然与文化,而且能够活跃旅游商品市场。

3.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随着现代对传统的冲击,许多民俗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今已经有许多民俗消失,并有许多的民俗面临消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的前提下,我国各地各民族都在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做努力。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驯鹿鄂温克人口不足二百人,其文化处于大文化边缘中,加之商业经济和金钱价值观念驱使下,民俗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并有一些开发者的误读或歪曲,造成民俗的失真、庸俗化,因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开发高品位的民俗旅游资源。

(作者单位:根河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作者:谢凤艳

第二篇: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

摘要: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污染”与防治

作者:闫喜琴

第三篇:徽州民俗文化视域下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徽州民俗文化是一项浩大的文化系统,具有地方特色,它包罗万象,极具重要参考性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徽州民俗文化为依托,挖掘民俗文化系统中的有效文化因子,力图为民俗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寻找新形式、新方法與新策略,同时实现徽州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文化部分,更是活态的历史、流动的文化。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少民俗体育的原生态文化痕迹被逐渐淡化,部分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也将丧失地域文化特色,甚至走向衰亡。因此,以徽州民俗文化为视角来分析徽州民俗文化的溯源与沿革,挖掘徽州民俗文化的形式,汲取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凝练与总结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旨在寻求徽州民俗文化中有效的文化因子,架构民俗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参考数据模型,切实服务于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一、挖掘徽州民俗文化形式,促进民俗体育新形式的彰显

徽州民俗文化扎根于徽州本土,是传统社会下徽州人民生产、生活、娱乐等各种民俗活动形成的文化资源总和,反映出徽州地域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它内容繁多,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变化多样的民俗文化形式。这些不同的民俗文化形式不但渗透着徽州人的思想与内涵,而且呈示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形式样貌,如徽州各种民俗礼仪形式、音乐舞蹈形式、徽州娱乐活动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徽州民俗文化形式是多元文化形态相互影响的结果,挖掘其民俗文化形式,并将其用于民俗体育形式的创新将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突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可以寻找到民俗体育的溯源,了解与认知民俗体育形式与其他民俗活动形式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剖析与论证徽州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将这些形式与民俗体育形式进行并置重构,达成这些形式重新的组织规划与设计,使得创新出的民俗体育形式既具备地方民俗文化形式的基因,也能体现民俗体育形式在现阶段的形式要求,从而实现民俗体育新形式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突破、蜕变与彰显。

二、汲取徽州民俗文化内涵,促进民俗体育内涵的拓展与延伸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其民俗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更具文化魅力。徽州民俗文化内涵是民俗文化特质形成的酵母与温床,把握好其内涵,方能抓住其文化脉络,理解民俗文化的“特质”。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便于人们了解与感知徽州民俗文化,并利用徽州民俗文化指导实际的生产与生活,同时也将其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内涵进行融合,实现其内涵的拓展与延伸。

民俗体育内涵是把握民俗体育文化内容的关键。分析其徽州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其民俗文化成因、沿革与表征,方能了解与认知民俗体育文化的“全貌”。汲取有益的徽州民俗文化,融合现阶段的民俗体育精神,达到文化“内容”的高度契合与熔炼,这不仅实现了从徽州民俗文化中汲取有机的“营养”用于浇铸民俗体育文化,也达成了民俗体育内涵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民俗体育内涵取之于民俗文化之中,将是文化“内容”的精准把握,否则将会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局面。因此,借助丰富的徽州民俗文化内涵来拓展与延伸民俗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将是有力的文化交融举措,是营造地域民俗体育“特色”内容的关键,更是当前民俗体育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有效策略。

三、凝练徽州民俗文化传承模式,丰富民俗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徽州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传承模式更是多种多样。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模式呈现出徽州文化的传播方式,折射出地域人民的文化风貌、思维模式、心理积淀,诠释出徽州地域的风俗习惯、宗族信仰、思想内涵等文化信息。其传承模式具有丰富性与独特性,显示出民俗文化传承渠道的多样化,徽州民俗文化通过传承与创新,达成多维度、多路径、多模式的传播。可见,徽州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与借鉴意义。

依据徽州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梳理其传承体系,去粗取精,提炼传承模式精髓,并巧妙借用到民俗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上,达到其传承模式的有效延伸,这无疑会拓宽民俗体育的传承渠道,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徽州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多样,更需要多种策略实施的保驾护航,这既实现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利用与传承,也达成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徽州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来研究民俗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路径极富实践价值,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四、结语

徽州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它的形式、内容及传承模式对现今多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析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形式、内涵和传承模式,取其精华,因势利导,为民俗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与新路径,进而实现民俗体育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黄山学院体育学院)

作者简介:陈江沄(1989-),男,山东烟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作者:陈江沄 梁夫生

上一篇:广告客户管理结课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