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2022-04-18

现代农业是当今中国的关键词之一。而海外人士如何看待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本期对话我们邀请了1位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从中美比较的角度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海外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外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篇1: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国际合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緬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并提出建议,为探寻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开展途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明确优势及薄弱环节;分析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根据缅甸农业发展特点及中缅科技合作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结果】缅甸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但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具有多方面的技术需求,包括作物生产技术、畜禽和水产养殖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研发技术等。目前中缅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基础良好,并逐步建立副部级、国家级农业合作机制,但仍存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少、合作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及人力资源瓶颈难以突破的问题。【建议】针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在农产品加工、动植物引种改良及病害防治、肥料应用、耕地开发等领域深化援助合作路径;充分运用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进一步调动地缘优势省区农业高校资源优势,支持缅甸农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缅甸;中缅合作;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of development; Myanma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收稿日期:2019-02-24

作者简介:*为通讯作者,覃泽林(1968-),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工作,E-mail:alinqin@gxaas.net。温国泉(1976-),编审,主要从事东盟农业与国际技术转移研究工作,E-mail:4157040@qq.com

0 引言

【研究意义】缅甸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一带一路”在西南方向实施的关键节点(李晨阳和宋少军,201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提出使中缅农业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两国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化是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缅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双方农业条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加速两国农业资源及技术的互利共享及推动农业快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Kyaing和苏晓峰(2012)认为缅甸在生物技术方面需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科研体系也亟待改善。卢品慕(2012)认为中缅双方应注重农业开发,可开展农作物良种制种技术、烟草生产技术、杂交水稻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满足双方对农业技术合作开发的期望。刘家力(2015)从缅甸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的角度分析,认为加强中缅农业技术合作是顺应两国国情的对策,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产能过剩的问题。张芸等(2015)认为缅甸农业发展受困于落后的农业技术及匮乏的资金,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农业开发与技术援助相結合的模式,利用援外项目带动农业“走出去”,支持我国企业或机构在缅甸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中缅两国跨境农业合作项目已获得巨大发展,截至2015年中缅跨境农业合作种植面积已突破1.33万ha,农业合作项目持续增多(喻文才,2016)。甘妮(2016)认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种植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网络化及畜牧兽医等可作为中缅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杜兰(2017)认为在中缅国际合作中,农业是一个前景广阔、深受欢迎的行业,我国可通过为缅甸提供农机设备、输出种植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等,更好地惠及当地人民。原瑞玲(2017)以农业投资为出发点对中缅农业合作现状进行研究,认为中缅农业生产要素优势具有互补性,种质资源及其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等应作为中缅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张鑫(2017)认为要打造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体系,我国应加大对缅甸等东盟农业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输出力度,在杂交水稻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生鲜冷链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朱月季等(2018)认为缅甸自然条件及农业资源优越,但农业基础较差,对农业技术有较大需求。【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关于中缅国际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贸合作、投资合作、产能合作等,而关于农业科技领域合作的研究鲜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进展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的稳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团队赴缅甸调查收集的2005—2015年缅甸农业发展信息,并查阅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2013—2017年缅甸农业生产数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世界各国纪实年鉴(The CIA World Factbook)、世界银行公开数据(World Bank Open Data)等。结合以上相关文献数据及官方机构公开信息,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进行分析与评价。

1. 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采用缺点列举法提出当前中缅农业科技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2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分析

2. 1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缅甸的生态环境优良,物种丰富,土地广袤,水域洁净,河流系统发达,劳动力充沛且成本低,具有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以农业为基础的各行业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缅甸政府虽然坚持改革开放,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但农业科技水平仍较为落后,农业研究力量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

2. 1. 1 劳动力素质及农业教育水平较低 缅甸劳动力规模可观,但劳动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016年国民识字率仅为75.6%(World Bank, 2018),主要劳动力中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仅占65%(宋海燕,2017),中学入学率约40%(张芸等,2015)。青少年是缅甸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2017年,缅甸高等院校入学率仅为16%左右(World Bank, 2018),涉农高校数量较少,主要为兽医科技大学、耶津农业大学和曼德勒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等,教育规模难以满足农业科技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劳动力仅能从事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工作。缅甸政府设有农业灌溉部、畜牧、水产和农村发展部及农业研究部等科技主管机构,但由于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职能没有建立健全,科技管理运行系统化程度较低。

2. 1. 2 作物生产技术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缅甸田多人少,耕作方式仍较粗放,缺乏规模化的大田管理。作物育种进展缓慢,缺乏抗性好、质量高的优良种质资源,制种技术落后,作物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创收。由表1可知,缅甸优势作物中除豆类单产较高外,其余4种作物均与我国及世界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其中,芝麻单产比我国少1000 kg/ha左右;水稻单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00 kg/ha,与我国差距也较大;橡胶单产均落后于我国及世界平均水平400 kg/ha以上。在病虫害方面,缅甸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较轻,主要防控由于高温多雨条件下稻田受涝导致的水稻白叶枯病;近年来果实蝇对当地果蔬为害较严重,豆类病毒病的发生也较明显。

2. 1. 3 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缅甸畜牧业的工业化起步晚,养殖技术薄弱,引种力度较小,养殖品种多为本地资源,几乎没有进行品种遗传改良;养殖方式落后,对动物病害研究水平较低,实验设备陈旧匮乏,流行病应对及防控能力弱,从而直接影响产量,产品常面临出口困难及价格低廉等问题。缅甸水产资源丰富,但养殖技术整体落后,饲料技术、病害管理及养殖管理等方面仍有待提升;由于水产养殖方面吸引外资乏力,因此资金筹备及技术开发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差,捕捞设施以传统渔船、帆船及独木舟为主,远洋捕捞能力较差,行业发展缓慢。

2. 1. 4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缅甸的农作物采后加工技术匮乏,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仅能生产基础加工产品。以稻米采后加工为例,缅甸稻米干燥设备应用时间晚,在国内几乎未普及,干燥技术落后,在脱粒、干燥时稻米损失量达全国稻米总产量的10%,雨季时更甚(孔志坚,2011;陈玉凤,2014),稻米深加工技术水平低,米质较差。渔业方面,缅甸主要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水产品加工,如烟熏、腌制、脱水及制作鱼酱和鱼露等(刘宝祥,2011),主要面向国内供应。用于出口的水产品需进一步加工,但目前缅甸基础速冻设备数量有限,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冷冻设备极其缺乏,直接影响了出口价值。

2. 1. 5 农业机械研发技术及推广尚未成形 缅甸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截至2016年,缅甸的农机化水平仍只有10%(李振兴,2016),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知度较低,政府也尚未建立农机推广部门,相关培训开展较少,技术应用水平低。由于缅甸耕地分布零散,且多为小块田地,大型农机的田间使用率很低,加之设备零件常年短缺,政府所设的国营农机站点经营不善,全国多数农民主要依靠牲畜和人力进行耕作(彭彬,2006),生产效率很低。

2. 2 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我国与缅甸同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目前我国已成为缅甸最大贸易伙伴及投资来源国(马强,2015),农产品为两国重要贸易产品之一,加大农业合作力度势在必行。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合作质量及成效,推动双边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达成共赢。在“一带一路”倡议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背景下,中缅两国农业合作进入关键机遇期,近年来双边合作稳健推进,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2. 2. 1 政府部门合作力度加大 2014年11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原国家农业部)与缅甸畜牧水产和农村发展部共同签署《中缅畜牧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此后5年我国为缅甸培训300名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并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方式,结合小额农业贷款援助,共同推动中缅农业合作深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2017年我国政府共为缅甸政府培训农业主管官员和技术人员637人,主要传授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先进农业种植理论和技术,同时向缅方提供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专门用于农业职业技术中心、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心、杂交水稻中心、示范农场及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2018)。2018年1月,中缅两国代表在内比都签署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缅方项目协议,中方资助缅方约240万美元开展包括水稻良种培育及优化种植、咖啡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村发展和蔬菜栽培技术转移、水果与蔬菜安全优质种植技术等10个项目。

2. 2. 2 地方机构及企业合作密切 中缅地方层面农业科技合作主要以交流互访、开展培训等形式为主,具有良好合作基础及经验。自2009年起,在我国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四川、云南等省份的科研机构与缅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成为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的“先锋队”,共建“中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学研究及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共同建立中缅农业研究院。除此之外,我国腾冲、临沧、瑞丽等城市政府及云南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德宏州贸易商会等企业、组织也在全方位推进对缅农业合作。近年来两国地方机构还开展了许多人才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涵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作物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水利灌溉、农业机械及农业现代化等。我国其他省份与缅甸的合作往来也日趋频繁,如2018年江苏省受邀在缅甸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对缅甸主要作物进行改良及示范推广,提高缅甸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

2. 2. 3 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2014年9月,中缅两国农业部长共同签署《关于加强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农业、畜牧兽医及渔业合作分委会,建立副部级农业合作机制,为双边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利指导和有力保障;2014年11月,中缅两国共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关于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决定成立中缅农业合作委员会,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完善两国农业合作机制,并于2016年6月成功举行中缅农业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农业科技、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在内的农业合作导向。

3 中缅农业科技合作面临的问题

中缅两国农业互补性明显。缅甸资源条件优越,但由于技术较落后,许多农业资源存在无法开发、开发程度低或过度开发的问题,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但作为一个农业资源绝对量丰富、相对量贫乏的资源约束型国家(刘慧,1998),发展受环境和资源约束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结构亟待优化(张芸等,2015)。新常態下,我国应与国际农业进行全方位对接与合作,以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尚永辉和魏君英,2017)。此外,中缅两国互为友好邻邦,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2186 km,开展合作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投入,相近的距离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启动及成本的缩减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还面临一些急迫的问题。

3. 1 缅甸农业科技领域投入过少,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缅甸本身属于不发达国家,政府在农业领域所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农业研究资金投入强度极低,每100美元农业GDP中,用于农业研究的费用仅为0.06美元,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0.41美元(Haggblade,2013),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也尚未健全。同时,缅甸由于长期经济失衡,外债规模较大,多数外资企业投资时优先考虑投资金额少、风险低、成本可短期回收的项目,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缓慢。

3. 2 缅甸高等教育长期缺乏导致人力资源瓶颈难以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的20余年里缅甸高等教育包括农业教育在内的各行业人才极度缺乏,缅甸农业发展在根本上受到了影响。如今,缅甸农业高等教育已有了很大进步,但高等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招生规模小,覆盖范围窄,因此农业人力资源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尤其缺乏懂农业、懂外语的国际合作人才,导致先进国际农业技术欠缺,农业科技发展不力。

3. 3 中缅科技合作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两国的绝大部分科技合作项目以我国为主导,合作中主要以我国的科技输出为主。目前缅甸在我国农业对外合作中尚未有明确定位,合作整体布局、项目推进等缺少国家层面的指导,政府、地方机构及涉农企业未能形成合力以对缅甸农业进行合作开发(刘祖昕等,2015)。同时,目前两国农业科技合作主要以地方机构项目及涉农企业项目为主,大部分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的云南省,其他省(区、市)的合作项目开展相对较少,这些项目能依靠地缘优势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总体仍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分散性,欠缺潜在的邻里效应和抱团应对能力,集中性相对较低,制度优势小,影响和辐射范围较窄,抗风险能力相对不高,农业科技合作缺少有效保障。

4 加强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的建议

农业基础薄弱是缅甸对外开放、寻求国际合作的现实条件之一,秉承“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我国正主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需求积极对接。同时在当前民主化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缅甸政府也应更加注重国际合作项目的社会效应,强调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朴光姬和李芳,2017)。综上所述,中缅农业科技合作应针对缅甸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及薄弱环节,结合政府及社会的农业发展诉求,进一步拓展合作方向。

4. 1 针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深化援助合作层次

4. 1. 1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输出,推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 技术和设备的落后导致缅甸农产品质量、价格难以提升,极大地打击了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削弱了缅甸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可向缅甸输出先进加工技术及先进生产设备,推动行业发展,重点提高稻米、豆类、芝麻及水产品等重要出口创汇产品的加工质量,创造产品附加价值。随着行业的发展,还能创造大量初级农产品加工岗位及高级技术岗位,对充沛的农业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促进就业,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

4. 1. 2 重视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开展品种引进及改良工作 除生产能力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之外,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欠缺也是缅甸养殖产量低迷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应注重疫病防控研究,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完善的防控流程和体系,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作物方面,可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加速遗传改良和繁育,建立种子市场体系和推广体系,擴大新品种种植区域,打破缅甸作物单产多年来无明显提高的局面;在畜牧业方面,应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来对本土品种进行改良,同时注意遏制珍稀经济动物交易,保护当地特有经济动物多样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留遗传资源。

4. 1. 3 合理研发和应用肥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输出肥料研发技术,增强缅甸的肥料自主生产能力,提高产能,削减对进口肥料的依赖。化肥是缅甸的主要肥料,有机肥料目前应用仍较少,大量使用化肥易破坏缅甸现有的优良农业生态环境,应提倡和引导种植户科学使用化肥。今后双方可重点开展有机肥料研发合作和推广,提高肥料使用成效和作物产量,降低环境破坏风险,将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

4. 1. 4 开发宜农耕地,扩大灌溉面积 缅甸政府一向重视耕地开发,但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全国仍有多达600万ha的弃耕地,垦荒机具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浪费。我国可通过耕地地理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科学施肥及耕地质量管理(王爱平,2018)等措施,为缅甸合理开发耕地资源,扩大可灌溉土地面积提供帮助,并结合作物种类、不同地区和地貌等气候及水文条件,推广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帮助其建立健全耕地开发与利用体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面积,提高农业产量。

4. 1. 5 充分考量缅甸生产现状,合理引进农业机械设备 缅甸政府正不断采取措施加速农机化进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比例逐年增加。我国应及时整合符合缅甸当前需求的先进农机货源,进一步开拓缅甸农机市场,同时输出农机研发技术,从根本上帮助解决缅甸农机化的问题。但由于缅甸目前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耕地较分散,地块面积不大,农户对小型农机需求较急切,因此应避免盲目帮助引进大型机械设备,以手扶拖拉机、插秧机、动力耕整机、割晒机、脱粒机等小型农机为主。

4. 2 充分运用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

海外园区为中缅双方认可和扶持的合作项目,具有一定的政策优越性,同时还具有产业集中、规模大、易形成产业链等优势,合作风险相对容易控制,是较成熟的合作手段,总体应用价值高,近年来缅甸对此的合作意愿也渐渐加强。海外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有利于缅甸农业科技产业规模的扩大,还能将农业技术研发与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等相关环节有机结合,形成日趋完善的农业产业价值链,推动农业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我国也能借此发挥农业资源开发能力和农业科技发展优势,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走出去”,打造海外农业发展新平台。

4. 3 进一步调动地缘优势省区农业高校资源优势,支持缅甸农业教育发展

应将农业高等教育作为合作重点之一,通过高校扶持的方式开展农业教学与科研合作,以突破缅甸农业科技人才瓶颈问题。如2017年云南农业大学支持缅甸耶津农业大学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并组建两校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填补了缅甸农业高校食品科学方面的空白。建议进一步调动云南、广西等优势省区乃至全国各省份的农业高校资源,扩大对缅甸农业高等教育的扶持规模,通过设立新学院、实施交换生项目、高校教师互换培训项目等,加速资源流动,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陈玉凤. 2014. 缅甸大米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Chen Y F. 2014.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xport trade of Myanmar rice[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杜兰. 2017.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缅甸的经贸合作[J]. 东南亚纵横,(1): 29-35. [Du L. 2017. China-Myanmar economic cooper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Around Southeast Asia,(1): 29-35.]

甘妮. 2016. 中缅经贸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国际商贸,(20): 131-132. [Gan N. 2016.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J]. International Trade,(20):131-132.]

孔志坚. 2011. 缅甸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初探[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2):34-37. [Kong Z J. 20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for Myanmar’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16(2): 34-37.]

Kyaing May Sandar,苏晓峰. 2012. 生物技术在缅甸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 生物技术进展,2(3): 217-220. [Kyaing M S, Su X F. 2012. Agro-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Myanmar[J].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2(3): 217-220.]

李晨阳,宋少军. 2016. 缅甸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应[J]. 南洋问题研究,(4): 20-30. [Li C Y, Song S J. 2016. Myanmar’s perception of and response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J]. Southeast Asian Affairs,(4): 20-30.]

李振兴. 2016. 缅甸农机市场广阔 但需精耕细作[N]. 中国农机化导报,2016-01-11(8). [Li Z X. 2016. Myanmar has a vas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 but needs intensive farming[N]. 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erald, 2016-01-11(8).]

劉宝祥. 2011. 缅甸渔业现状[J]. 现代渔业信息,26(5): 22-26. [Liu B X. 2011. Status of fisheries in Burmar[J].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26(5): 22-26.]

刘慧. 1998. 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 资源科学,20(5):18-25. [Liu H. 1998.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5): 18-25.]

刘家力. 2015. 中国开发缅甸农产品贸易市场策略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Liu J L. 2015. A study of China’s exploitative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e products trade market in Myanmar[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刘祖昕,赵跃龙,石彦琴,李树君,高云. 2015. 缅甸农业发展现状与中缅农业合作探析[J]. 世界农业,(9): 196-201. [Liu Z X, Zhao Y L, Shi Y Q, Li S J, Gao Y. 2015.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yanmar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J]. World Agriculture, (9): 196-201.]

卢品慕. 2012. 中缅经贸合作利弊分析及策略[J]. 中国证券期货,(6): 167-168. [Lu P M. 2012.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its strategies[J]. Securities & Futures of China, (6): 167-168.]

马强. 2015. 中国已是缅甸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来源国 中缅拓展经贸投资合作面临的六大挑战与七大机遇[J]. 中国经济周刊,(23): 22-23. [Ma Q. 2015. China is Myanmar’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largest source of investment. Six challenges and seven opportunities for China-Myanmar to expand economic,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J]. China Economic Weekly,(23): 22-23.]

彭彬. 2006. 缅甸农业与农机化发展概况及中缅合作前景初探[J]. 现代农业装备,(8): 64-67. [Peng B. 2006.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yanmar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spect of Sino-Myanmar cooperation[J]. 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8): 64-67.]

朴光姬,李芳. 2017. “一带一路”对接缅甸水资源开发新思路研究[J]. 南亚研究,(4): 60-77. [Piao G J, Li F. 2017. New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Myanmar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South Asian Studies,(4): 60-77.]

尚永辉,魏君英. 2017. “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18): 9-11. [Shang Y H, Wei J Y. 2017.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under “One Belt and One Road”[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18): 9-11.]

宋海燕. 2017.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缅甸投资环境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Song H Y. 2017.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Myanm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BOR[D]. Linfe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王爱平. 2018. 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 河南农业,(31): 60-61. [Wang A P. 2018.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J]. Henan Agriculture,(31): 60-61.]

喻文才. 2016.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缅合作机遇与挑战[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Yu W C. 2016.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Strategic,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urma[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原瑞玲. 2017.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缅农业投资合作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7): 82-86. [Yuan R L. 2017. Country study series for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on along OBO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7): 82-86.]

张鑫. 2017.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J]. 广西民族研究,(2): 162-170. [Zhang X. 2017. China-ASEAN’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J]. Guangxi Ethnic Studies, (2): 162-170.]

张芸,崔计顺,杨光. 2015. 缅甸农业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合作战略思考[J]. 世界农业,(1): 150-153. [Zhang Y, Cui J S, Yang G. 2015.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yanmar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J]. World Agriculture, (1): 150-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4. 中缅签署《中缅畜牧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EB/OL]. (2014-11-15)[2018-08-19]. 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411/t20141115_4210007.ht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 China and Myanmar signed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EB/OL]. (2014-11-15)[2018-08-19]. 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411/t20141115_4210007.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國大使馆. 2018. 2017年中国政府为缅甸政府培训各类人员637人[EB/OL]. (2018-01-17)[2018-10-15]. https://www.fmprc.gov.cn/ce/cemm/chn/sgxw/t1526320.ht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bassy in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201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ained 637 people of all kinds for the Myanmar government in 2017[EB/OL]. (2018-01-17)[2018-10-15]. https://www.fmprc.gov.cn/ce/cemm/chn/sgxw/t1526320.htm.]

朱月季,胡晨,李佳莲. 2018.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9): 28-33. [Zhu Y J, Hu C, Li J L. 2018.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World A-griculture,(9): 28-3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2019.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DB/OL]. (2019-01-18)[2019-02-27]. http://www.fao.org/faostat.

Haggblade S. 2013. A strategic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food security diagnostic for Myanmar[R]. Michiga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 and the Myanmar Development Resource Institute’s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DRI/CESD).

World Bank. 2018. World Bank Open Data[DB/OL]. (2018-10-29)[2019-06-10].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责任编辑 罗 丽)

作者:温国泉 韦幂 兰宗宝 温玉环 邓慧灵 覃泽林

海外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篇2:

对话——从中美比较看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当今中国的关键词之一。而海外人士如何看待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本期对话我们邀请了1位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从中美比较的角度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主持人:作为在中国成长起来后到美国深造和工作的学者,您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您认为一般的美国人又如何看待中国?

杨兆雄:我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研究生,在国内时期就亲眼见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国外时期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外交、科学、教育、卫生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个占世界1/5以上人口的中国,她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幸事,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贡献。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强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成就带来的挑战,更多在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和资本市场,而不仅是其生产大国的地位。美国人能够感受到中国发展给他们的压力,但美国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和现在的社会。美国人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本该节省开支,但实际上他们仍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们在越来越多地动用着比他们穷得多的国家的积蓄。因为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在不断地用贸易盈余购买美国的低息国债。

一般来说,美国人对中国的关心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中产阶层的情况,即有可持续支付能力的消费阶层到底有多大,这关系到可推广美国产品的市场到底有多大:二是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这反映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三是贫富差距的状况,反映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是0.47,美国是0.46,贫富悬殊的程度超过了美国,能否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落后群体的发展问题引人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农民,也就是大量的农场主对中国十分友好。因为他们的产品比如威斯康星的大豆、奶酪等都依赖中国市场。他们很愿意与中国人沟通,是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民间基础。

主持人:您知道中国现在正加大力度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结合美国农业的发展情况,您如何评价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

杨兆雄:虽然中国农业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中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总体上可能和美国100年前的境况差不多。100多年前,美国有大约60%的劳动力是农民。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美国农民的数量逐步减少。上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战后朝着现代化、专业化和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务农总人数只占全美总人口不到5%,仅470万人左右。但是美国农场每年生产总值超过了900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50亿美元,是美国外汇来源最大的1个项目。可见美国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农业。

目前中国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我想其目标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使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迈进。这个目标是迟早都会实现的,但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尽快完成发展过程,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要尽快使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大量的基础性投入和常规的农业补贴都必不可少。中国近年来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投人,包括取消农业税也可以说是一种农业补贴的形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力度还不够大。

主持人:除了大量的基础性投入和常规的农业补贴之外,农业的形态在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科技的作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农业技术推广是如何进行的?

杨兆雄: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起核心作用的是科研力量。针对国际市场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研发体系,是美国农业产业从生存农作向世界上最具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转移的主要力量。美国农业科技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资助的,其研究成果成为美国农业发展的支柱。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一直徘徊在20亿美元左右,约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美国农业部支持的优先研发项目首先要能够降低农民成本,特别是使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美国的农产品推广将农民和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美国推广组织是由联邦、卅I和当地机构入伙组成的。联邦的合作者是农业部;州的合作者是全美100多家农学院、农业实验站和州政府及3150个县或当地组织。大学与地方县政府联合组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由大学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分别承担。除农业推广外,还有为提高农民素质而进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

主持人!美国是全球农产品出口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发展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对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现状,要让中国农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您认为美国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杨兆雄: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发展,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产量不断增加,使美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都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需求量。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农产品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政府采取过许多办法包括实施休耕政策等试图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效果均不明显,就开始瞄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推动农产品出口,包括对中国出口大批量的大豆、水果等。

美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世界市场某一农产品需求关系及价格的波动对美国农业生产也关系密切。近10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努力根据世界市场的新特点调整政策,在努力开辟世界各国市场的同时,美国还把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视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中产阶级”国家,把对这些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出口作为调整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和农产品过剩的问题。

美国成为全球农产品出口超级大国,除了得益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调整策略外,与美国政府多年来为促进出口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密不可分。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美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因此。虽然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大大低于其在WTO体制下可以使用的数量,但其农业出口却仍保持了较大规模和持续的增长。应该说,美国的这些做法为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我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欢迎全球化的国家之一,因为实践已经证明这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拉动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相信中国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也一定会在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

摘编自《农民日报》

海外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篇3:

新时期农业高等院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逐步成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业院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完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对策,这对农业院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业高等院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现状对策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推进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高等教育也逐步由过去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演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大功能[1]。因此,培养具有国际道德视野和国际理解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中心。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是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为例,阐述了新时期农业高等院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完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对策。

1.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1.1交换生项目。

交换生项目是指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之间交换学生的出国交流和学习项目,一般遵循“对等、免交接收学校学费”的原则,即海内外合作双方高校互派相同数量的学生到对方学校交流和学习,参与交换的学生不需要向对方学校缴纳学费且享受对方高校本校学生的待遇,但是学生需要支付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签证费等费用。交换时间由交换双方协商,一般为1~2个学期,参与交换的学生可以以交换生的身份自主选修对方院校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获得学分认证。交换项目结束后,学生需按期回派出学校继续学业。这类项目费用较低,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遴选标准较高。农业高校交换生项目的地域主要为亚洲、欧洲、北美洲、澳洲等国家。目前,华南农业大学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高校开展了此类项目。

交换生项目可以促进双方高校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增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促进了国家与地区间友好往来,同时开阔了拓参与交换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

但是这类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接收来华交换生是否有相应的外语授课专业课供其选择?是否有免费的汉语语言课程供其选修读?派出学生语言交流困难是否可以保质保量完成外方学校的课程任务来华和派出学生的日常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该类项目的不对等性,即中方学生派出较多,接收外方来华学生较少。因此,海外院校一般较少签订此类学生项目协议,同时对交换名额、入学要求等都有明确限制[2]。

1.2短期游学项目和短期修学项目。

短期游学项目是指出国与海外大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或学术论坛活动的项目,时间一般为2~4周左右。短期修学项目指学生自费赴海外合作院校选修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所修学分被学校认可,时间一般为1~2个学期。这类项目多数为自费项目,但费用相对不高,是一种相对较容易实现的学生派出项目。另外,这类项目也有部分学校、企业、基金会等奖学金资助项目。与出国留学或联合培养项目相比,海外游学具有费用低、时间短、目的明确等优势。

目前,农业高校短期项目的地域主要为亚洲、欧洲、北美洲、澳洲等国家。如华南农业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圣地亚哥分校等的短期访学项目,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的交流项目,与英国牛津大学、瑞典林奈大学、韩国东亚大学等的暑期项目,与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的实习奖学金项目等。短期游学或修学促进了本科生国际化流动频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的机会,而且为建立长期校际合作关系搭建了平台,更是学校教育模式多元化、国际化的有益补充,成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其不足之处是交流时间较短,体验未能深入[3]。

另外,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2011年起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部分农业专业的海内外校际合作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留学期限为3~10个月,交流形式主要为赴国外进行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或赴国际组织、企业、实验室实习。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奖学金生活费。2013年,华南农业大学有5名同学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进行为期10个月的课程学习。

1.3联合培养项目。

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指以联合培养的模式,国内高校选派在校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课程且获取双方各自学位的项目,一般是学位互授,而不是联授。根据合作双方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授予学位层次,这类项目的时间从4~6学年不等。这类项目费用较高,遴选标准较严格,但是由于同时获得海内外高校的两个学位,因此对经济实力较好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类项目种类较多,从学位等级分为本科项目、本硕连读项目、博士项目,从培养时间分为有1+2+1、2+2、3+1、3.5+0.5+1、3+1+1、2+2+1等。

1.3.1本科双学士学位项目

目前常见有1+2+1、2+2、3+1等模式。1+2+1模式是指学生将在国内高校学习1年(一年级),接着在海外合作学校继续本科阶段学习2年(二、三年级),最后回国内学校再学习1年(四年级),双方互认学分。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成绩合格后,由国内高校和海外合作院校分别授予其各自的学士学位。其他模式也类似,只是在海内外合作院校学习阶段和学习时间长短有差异。为满足四年获取两个学位的需要,这类项目要求合作双方院校制订共同教育教学计划,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紧密对接,建立学分互认和转移机制。这类项目学历学分认证的基本条件是海内外双方合作院校必须具备中方和外方教育主管部门认证的资质且提供课程为正规且被认可的国家课程。同时,双方合作协议需明确是在同等层次教学制度下的双方学分互认和学分转移。这类项目促进了我国农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因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鼓励此类项目的推行[2]。目前,农业高校本科生项目的地域主要为亚洲、欧洲、北美洲、澳洲等国家。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参与的中国教育部与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联合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美国普度大学2+2项目,华南农业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2+2项目,华南农业大学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3+1项目。

1.3.2本硕连读项目

目前常见的有3.5+0.5+1、3+1+1、2+2+1等模式。3.5+0.5+1模式是指学生将在国内高校进行3.5年本科阶段学习(一、二、三年级和四年级第一学期),而后继续在海外合作院校进行0.5年本科阶段和1年硕士阶段学习(四年级第二学期和一年硕士),双方互认学分。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且成绩合格后,由国内高校授予学士学位,海外合作院校授予硕士学位。其他模式也类似,只是在海内外合作院校学习阶段和学习时间长短有差异。这类项目在国内学生被派出的大学本科阶段(例如四年级)一般属于双方合作项目内容,而学生毕业后的硕士阶段则一般不属于合作项目内容,由外方独立评定学分并授予其外方硕士学位。这类项目学分互认原则一般是本科阶段的学分可以互认和转移,但硕士阶段的学分通常不予互认。这类项目对合作双方课程设置和调整的要求较少,学生可以利用大四期间进行海外学习,但需回国内高校完成本科毕业答辩,而且在认证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2]。目前主要开展的项目,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3.5+0.5+1项目、南京农业大学与英国基尔大学3+1+1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2+2+1项目。

另外,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了“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选拔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国外硕士学位研究生,从在读硕士生中选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农业领域主要选派农业推广、经济管理等专业。另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国内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派出,留学期限为3~12个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奖学金生活费,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可提供学费资助。

1.3.3博士层次项目

博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一般是根据海内外高校合作导师的实际需要,签署单个学生个体的具体培养协议,学生在境外学习的时间是弹性的,多数为有针对性的个体行为,而非规模性的校际合作项目。这类项目主要由海外导师支付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海外的科研和生活等费用。目前,农业高校博士生项目派出地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北美洲、澳洲等发达国家。

近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面向全国及在国外就读的自费留学人员公开选拔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面向全国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选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另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重点支持申请人通过国内外导师间已有的科研合作项目/渠道赴国外学习,资助期限为6~24个月。从国家层面资助学生赴海外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呈现出规模型的博士层次的派出,已形成了良好效应。博士研究生项目是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和国际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我国教学与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步骤,也是打造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平台。

2.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国际合作专业分布不合理。

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是促进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中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开展的学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仍以管理学、经济学相关专业为主,而农学、园艺学、兽医学、动物科学、林学等传统农业学科较少,因此无法全面提高农业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利于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2.2联合培养办学的层次较低、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仍以本科生项目为主,硕士层次项目较少,博士层次项目更少。项目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单一合作模式,多院校联盟的模式还没有,开展互认学分、学分转移联合培养办学的项目仍然较少。

2.3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健全,学分和学历认证制度不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相对封闭的高等教育模式,造成我国农业高校与海外高校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学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我国学生学分认定和转换。另外,我国农业高校的部分专业教材相对滞后、绝大部分学科缺少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也影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认证和认可。

2.4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需要国际交流处、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沿用旧体制下的各部门独立运作的管理模式,而且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起步较晚,因此项目实施中会出现各部门权责不清、执行不协调、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另外,招生程序、学籍管理、学分认证、学分转换、住宿、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授课教师遴选等方面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国际交流处和学院等多部门统一协作,也增大了项目管理的难度。高校决策部门与各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完善,涉外管理人才缺乏也进一步制约了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健康发展和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4]。

3.解决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3.1扩大学科覆盖范围,拓展专业合作领域。

我国农业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应该在加强管理、经济、金融、贸易等热门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学、园艺学、兽医学、动物科学、林学等传统农业学科的国际联合办学,培养我国急需的农业高科技人才,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水平。特别是,加大对涉农专业学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3.2提高合作办学层次,推动多种模式全面发展。

农业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应该在现有本科生项目为主的基础上推进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逐步建立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综合培养模式。由目前一对一的单一合作模式逐步发展多院校联盟的模式,加速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3.3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善学分互换和学历互认制度。

我国农业高校应该借鉴和学习海外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理念,优化现有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引进国际前沿的专业教材和专业技术,引进或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力量,大力推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我国农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国际认可度。高校要借鉴国际学分互换和学历互认制度改进现有学分和学历认证体系,完善学分认证和转换制度,促进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3.4制定目标,明确分工,完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农业高校应该把实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作为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制订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高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处、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分工,且要求各部门互相协作。同时,明确将学生国际交流的实施情况作为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业绩的内容之一[5]。

参考文献:

[1]陈昌贵,谢练高.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M].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10:5-6.

[2]黄非,张长明.关于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实践的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2):34-36.

[3]熊婷婷.海外游学项目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意义——以上海大学为例[J].时代青年:教育,2012(9):7-7.

[4]魏玲,潘玲玲,周康等.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30(12):210-212.

[5]黄兴.地方高校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7):51-53.

作者:曹文雁

上一篇: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通识课程基础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