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内容提要]独立后,为了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和“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历届印度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科技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印度在原子科技、空间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海洋科技等高新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篇: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摘要]在中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决策建造过程中,邓小平不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高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民族的强大振兴;现代化要从基础研究领域着手;推动国家高科技研究态度要坚定果决;搞好科研工作后勤保障;立足中国实际和条件,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搞好自主创新等。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战略思想对当前我国继续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借鉴和启示:要对发展高科技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及目标要求有更进一步的清醒认识;要进一步提升对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对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作出更多战略性超前安排;要早下决心、保持战略定力,狠抓落实、一千到底;要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营造创造能够鼓动创新的环境和条件;要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能有丝毫的依赖心理和天真心态。

[关键词]邓小平;高能加速器;高科技;创新

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中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高能物理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差距缩短了25~30年,标志着我国高能加速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这一标志性科技成就,是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关心和推动下实现的。不仅如此,围绕和联系高能加速器的决策建造,邓小平就我国高科技发展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记录了邓小平在两个不同场合讲到同一个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令邓小平如此印象深刻呢?就是中国为什么在不富裕的条件下要搞高能加速器的故事。

第一次是1986年10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时讲:“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第二次是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讲:“说起我们这个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不仅如此,《邓小平年谱(1975~1997)》还3次记载了邓小平讲中国为什么要搞高能加速器,分别是:

1977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高能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时说:“建造加速器很花钱,又费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很有意义,应及早着手。”

1978年3月4日,邓小平在和方毅等听取国家科委同志关于计算机发展问题汇报时说:“我们还要考虑把一些主要的科学实验手段搞上去。我会见阿达姆斯的时候,他问,为什么你们要搞高能加速器?這是很花钱的。当时我就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的。从长远考虑,不搞是不行的。”

1979年6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美方成员时说:“既然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得看高一点儿,看远一点儿。搞500亿电子伏特加速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可以带动许多方面,也许下这个决心可以帮我们把科技发展速度提高得快一点儿。”

“从长远来看,很有意义”,“从长远考虑,不搞是不行的”,“看高一点儿,看远一点儿”,“不能只看到眼前”,这是邓小平讲中国为什么要搞高能加速器时反复强调的道理,贯穿其中的是两个关键字“高”和“远”,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民族长远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高科技发展问题的,是将高科技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世界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一日千里、飞跃发展的形势,邓小平心急如焚,迫切希望中国在高科技方面能尽快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强大提供强劲的动力。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就说:“世界科学技术在六十年代末期七十年代初期有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科学领域一日千里地发展,一年等于好几年,甚至可以说一天等于几年。一个新东西发明出来,可以带动其他方面走得很远。一个新粒子的发现,一种新的理论的出现,会发生深远的影响。”邓小平这里提到的“一个新粒子的发现”,讲的就是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在1988年10月24日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联系中国的实际和发展战略,他接着说:“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86年4月19日,他也说过:“我们有原子弹、导弹、氢弹,同步卫星上天,通信卫星也可以出口。有和没有不一样,就是有这么几个东西,国家的分量就不同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一个民族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国家的“分量”——邓小平用一系列有分量、带有定性意味的词汇,深刻揭示了高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与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的强大振兴之间的深刻关联。正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要抓紧发展高科技,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参与”“接触”“线不能断”,他还强调要“开步走”,抓紧“追”和“赶”。他说:“在许多领域还是落后,要急起直追”,“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

一、“现代化就是要从基础着手”

为什么选择高能加速器方向作为重点?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看,我国的加速器建设虽然历经曲折,但在大方向上仍然一直在顺应大势,积累条件。早在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就确定要建造20亿电子伏特的加速器,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同时,为了支持我国科学家从事粒子物理研究,国家不得不拿出1亿元资金投资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合建的联合核子研究所,我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张文裕等只能出国到这个研究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然而,由于1960年代中期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我国科学家又被迫中断研究工作回国。1972年9月11日,张文裕等18名科学家联名致信周恩来总理,希望国家能尽快考虑建造自己的高能加速器。周恩来总理表示这事不能再延遲,并责成中国科学院筹划建造高能加速器事宜。1975年3月,国家计委向中央提交《关于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和建造问题的报告》,此时正主持国务院工作、抓治理整顿的邓小平批示同意,并转呈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病正在住院的周恩来总理抱病审阅并批准了这项报告。就这样,这一计划一直拖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6年冬天才实施。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为中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以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推动高能加速器研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李政道明确向邓小平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本人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深刻洞见。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着眼基础研究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提出“现代化要从基础着手”的战略判断。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基础研究领域。1977年,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为了加速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他很快就将注意力放到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上。在1977年7月~10月间,邓小平多次会见海内外物理学家、高能加速器专家,强调从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必须把这项基础研究放到重点位置。他说:“如果从近期看,眼光就短了一点。加速器、高能物理从长远来看非搞不行,所以我们把这作为一个重点。现代化就是要从基础着手”,“决心我们已经下了。本来可以投资到尽快见效的工业上去,但从长远来看这样还不够,不搞加速器、不搞高能物理不行”。“可以通过加速器的研究带动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工业生产”,“科研设施的建设要从最先进的着手,高能加速器就是个重点”。在邓小平看来,基础研究领域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加速器、高能物理从长远看是不搞不行的。1975年7月9日,邓小平就说过:“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现在对基础理论不重视,只搞应用研究,这样要赶超世界水平不行。”

第二,着眼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从我国科技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的长远战略目标考虑,邓小平提出了“跟别人的脚印走,脚印都跟不上”的重要观点。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会见丁肇中时就说:“科学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不是什么都赶超,是在部分领域或一些方面赶超。”1977年9月26日,邓小平会见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主任约翰·伯特拉姆·阿达姆斯,两人在谈话中交流了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阿达姆斯认为,如果不从基础理论做起,你们只能在别人后面走路,只能仿照别人。邓小平一听就心领神会,马上回应说:“不重视理论才是真正的爬行主义,跟别人的脚印走,脚印都跟不上。”邓小平的意思是,就搞科学研究而言,只有从基础研究着手,才能真正实现赶超。邓小平多次提到的加速器故事,说的就是这次谈话,约翰·伯特拉姆·阿达姆斯就是邓小平故事中的那位“欧洲朋友”“外国科学家”。

按照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讨论高能物理发展规划,然后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向党中央上报《关于加快建设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的请示报告》(又称为“八七工程”),11月4日,邓小平批示同意这个报告。该报告提出建设高能加速器的“两步走”方案:第一步于1982年建成30亿电子伏特的慢脉冲质子环形加速器,预计耗资3亿元;第二步于1987年建成500亿电子伏特的质子环形加速器,预计耗资7亿元。这一方案后来又加上第三步,即到20世纪末,建成世界上第一流的高能加速器。

三、“要坚持,下决心”

1980年,500亿电子伏特质子加速器刚刚准备动工,就赶上国民经济调整,有关部门按照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要求,决定停建“八七工程”。面对这种情况,1980年5月22日,周培源、张文裕等39位中国高能物理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领导人,恳求工程不要下马。3天后,邓小平即作出批示:“此事影响太大,不能下马,应坚决按原计划进行。”他指示中央有关负责同志立即从速处理。1981年2月5日,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袁家骝夫妇也来信建议,中国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不应停止发展高能物理研究和建造电子加速器。邓小平阅信后批示:“此事请财经小组审定,宜早作抉择。”

同时,海外华人科学界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也十分关注,意见也不完全一致。1980年12月5日,14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联名给邓小平写信,认为建造高能加速器人力、物力花费太大,严重影响中国科技正常发展,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现代化进程,主张暂停建造高能加速器,改建一个电子储存环加速器.并建议国内科技界对建造高能加速器问题进行深入论证。这封信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1年1月10日,邓小平在信上批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我过去是积极分子,看来需要重新考虑,请方毅同志召集一个专家会议进行论证。”4月15日,邓小平又看到李政道同其他一些外国专家就中国建造高能物理加速器的一份非正式讨论的材料,他再次将此材料批转方毅研究考虑。4月23日,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方毅回信李政道,表示国内准备在5月上旬召开一个有关方面专家参加的讨论会,进一步论证北京高能物理研究基地的建设方案。

问题聚焦在如何平衡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及需要与高能加速器能级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1981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李昌、钱三强等在科学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财力和工业技术能力,在给邓小平报送的《关于调整高能物理实验设备——高能加速器建设的请示报告》中提出,放弃本来打算在1987年前建成我国第一台500亿电子伏特质子同步加速器的方案,建造花钱较少但同样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有广阔应用价值的2×22亿电子伏特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尽管当时仍有不同意见,但此时邓小平决心已下,他于12月22日作出批示:“这项工程已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宜中断,他们所提方针,比较切实可行。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3天后,在会见李政道之前,邓小平再次指示万里、姚依林和中国科学院领导:“要坚持,下决心,不要再犹豫了。”在谈及工程经费和进度时,邓小平指示:“按5年为期,经费要放宽一些,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这个益处是很大的。”就这样,邓小平连续用三个“不再犹豫”,结束了中国加速器建设多次徘徊不定的局面。

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对撞机工程计划任务书。同年12月,中央决定将对撞机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在北京西郊破土动工。邓小平欣然为奠基石亲笔题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举行奠基典礼时,邓小平来到电子对撞机工地挥锹铲土奠基,并对周围的人说:“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这句话简单有力,给在场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巨大鼓舞。

对于中国建设电子对撞机,美国科学家评论说,西方人士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大力支持高能物理科学的发展,对邓小平的魄力十分钦佩。

1986年10月18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物理学家齐吉基夫妇和李政道夫妇,在谈到加速器時说:“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谈话中,邓小平还特别表达了他对科学事业的由衷之情:“对于科学我是外行,但我是热心科学的。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决策建设加速器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邓小平这颗“热心”的温度和“决心”的硬度。

四、“我给他们当后勤部长”

“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我起的作用就是当后勤部长”,这是邓小平经常对科技人员讲的话。1977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邓昌黎时风趣地说:“我们认为,在高能加速器领域要花时间,应该早动手。我是一个外行,只是当吹鼓手,帮助他们解决后勤问题。如果后勤方面有了问题,要打我的屁股,如果科学研究搞不出成果,要打他们两位副院长的屁股。这也是岗位责任制。”1979年6月11日,邓小平在谈到加速器工程时又说:“我们也有懂行的,他们非常积极,我给他们当后勤部长。”邓小平说到做到,在高能加速器建造过程中,他扎扎实实当了一回“后勤部长”。邓小平这个“后勤部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抓得“紧”,一个是抓得“实”。

抓得“紧”,说的是邓小平对工程进度盯得很紧,反复强调“不要拖”。1977年8月17日,当听到方毅汇报加速器预制研究工程建设因被认为对城市有污染而尚未开工时,邓小平明确说:“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研究中心。没有这样一个中心,不仅使高能物理的研究受影响,半导体、电子学的研究也上不去。前年我到法国去,参观了他们的原子能发电站,干净得很,不存在什么污染问题。这件事现在不要再拖了。我们下命令,立即开工,限期完成。你们赶快写报告。”1984年5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在李政道谈到中国要尽快确定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建设时,邓小平说:“要解决具体问题,不要拖,拖是最大的官僚主义。”8月15日,邓小平在读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情况简报》上刊登的《海峡两边加速器讨论会明年十月在美举行》一文时批示:“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请加以检查和督促。”8月16日,邓小平会见丁肇中时说:“台湾在和我们竞赛。要快一点。比台湾还慢不行,速度要加快。在赶速度方面我们有些办法。”

抓得“实”,说的是邓小平直接推动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对工程人力、物力、财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细致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亲自点将参与“两弹”研制组织领导工作的谷羽担任工程总指挥;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工程建设“不要各自为战,要协调起来打歼灭战”的组织原则;他仔细阅读每一期《情况简报》,多次询问工程进度、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工程进展中的难题;他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强调“最重要的是质量问题”;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攻克工程技术难题,强调“要一个关一个关去攻破”;他始终确保工程建设的每一笔经费都有保障,多次表示“经费不用担心”,“这钱得花”,“财政拨款找万里”。

抓科研后勤工作,人才问题是关键。只有解决了人才培养和储备问题,才真正说得上抓得“实”。邓小平特别关心加速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亲自安排科技人员到海外研究机构学习和实习,掌握最新科技成果,跟踪最新科技进展。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对方毅说:“我们先派几个人去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室学习。要用外国的条件,来培养我们的科研人员。以后,可以根据他们的接纳能力,再多派人去。对派出去的人要选好。”1979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丁肇中时询问在他领导下的高能物理实验小组的工作情况,并表示同意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原定期限为一年的部分中国科研人员再多工作一个时期。邓小平说:“这个意见有道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以过一段时间再次去,使有培养前途的人对高能物理的了解有进一步的加深、提高。”除了丁肇中的实验室,邓小平还关注利用邓昌黎方面的有利条件,亲自与邓昌黎沟通商量落实人才培养问题。

“后勤部长”这个词,被邓小平赋予了十分温暖、十分亲切的含义,如今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心、支持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事业的不可磨灭的“象征”和“代名词”。

五、“在学习中创新”

在加速器项目决策建造过程中,邓小平一方面强调要充分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十分注重立足中国实际和条件自力更生,在学习的同时搞好自主创新,创造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技术。1977年9月26日会见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主任约翰·伯特拉姆·阿达姆斯时,邓小平就说:“我们要以现代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老老实实地、虚心地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学习中创新。”1988年10月24日祝贺工程成功建成时,邓小平又说:“有李政道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个工程不完全是照搬过来的,中间也还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对“学习”和“善于学习”,邓小平的理解是辩证的。面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状态,邓小平把“善于学习”当作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础”。同时,邓小平说的“善于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含义上包括把国际先进的东西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在自力更生、发挥自身特点优势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创新和创造。1979年6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美方成员时说:“我们科技发展耽误了十一二年,现在才进行了两年。我们自己觉得还是有希望的,但要建立在善于学习的基础上。所谓善于学习,包括把国际先进的东西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比如我们穷,就想些穷办法,这是我们的实际。”邓小平说的“自己的实际”“我们的实际”,讲的就是自力更生。邓小平还说:“希望20年后,我们也能对国际科学技术领域有那么一点点贡献。”邓小平说的“贡献”,指的就是中国自己的创新和创造。

在建设过程中,高能加速器工程充分利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利形势和条件,虚心学习世界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创造了国际科技合作的生动案例和典范,有学者将之生动地比喻为“借风行船”。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随行的方毅和美国能源部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签订了中美在高能物理领域进行合作的执行协议,同时成立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李政道就在委员会委员之列。这一合作协议的签订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國际条件,也为我国在高能加速器的研究和建造过程中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李政道在其中穿针引线,铺路搭桥,不遗余力地做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工程建造贯彻邓小平“把国际先进的东西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的自力更生的思想和方针。工程建设之初,在如何建造上就有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对撞机设备制造难度大,我国的设备制造技术还难于适应,还是从国外全面引进为好。但是,多数国内外专家持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设备,还希望通过自己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提高我国高能加速器的综合研制能力,造就一支高能加速器的设计研制队伍。工程领导小组经过慎重研究,按照邓小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决定除了少数我国目前无力研制的设备和用量很少不值得花人力、物力去研制的设备、材料、部件外,都由我国在充分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基础上,主要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设计研制。党中央和邓小平批准了这个意见。建成时,这个由上万台件精密复杂设备组成的尖端科学工程,90%以上的部件都是国内自行研制,造价仅相当于国外相同规模机器造价的一半。1991年12月,李政道在谈到中国为什么能在高能物理这一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时说:“这是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看准了目标,集中了有限的力量,并大胆引进了世界先进技术。”他还特别指出:“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根据自己国情发展科技的一条捷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也说:“电子对撞机建设工程是除了原子弹之外,最庞大最复杂的一个科研工程,绝大部分仪器设备是中国许多科研、工业部门密切协作研制生产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

工程建设直接带动了我国一系列高科技领域的进步,涉及高功率微波、高性能磁铁、高稳定电源、高精密机械、超高真空、束流测量、自动控制、粒子探测、快电子学、数据在线获取和离线处理等高新技术,推动我国相关领域技术指标几乎都达到当时的国际最高水准。在电子对撞机工程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应用于航天、医学及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在当时就已经开始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赢得国际竞争力和声誉。工程建造过程中和建成后不久,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就具备了出口加速器、探测器和同步辐射装置部件和承制整机能力,可按照美方的技术要求提供设备和技术合作,并承接美国、巴西、南朝鲜的合作项目。1988年10月24日,周光召向邓小平介绍工程陈列厅的加速管说:“这根管子出口要卖5万美元。现在已向美国、巴西等国出口,订购和洽谈的总额已有500多万美元。”邓小平听到后高兴地点头。

可以说,高能加速器工程既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又是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典范,更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

六、几点启示

回首昨天的路是为了走好今天的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邓小平决策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过程和学习邓小平的高科技思想,为的是更加清醒地认识今天我们国家在自主创新,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紧迫形势,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为继续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要结合新时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新目标、新使命,对发展高科技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及目标要求有更进一步的清醒认识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高科技领域的标志性成就“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需要与过去相比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今天,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真的“强起来”,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标志”就是科技实力到底强不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到底有没有、实不实、硬不硬。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可以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和“题中应有之意”。为了实现高科技领域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从“兴旺发达”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必须闯过关键核心技术这个关、这道坎。

(二)要把握和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发展进步规律,结合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新的实际,进一步提升对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对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作出更多的战略性超前安排,在更多前沿未知领域“开步走”

当前,我国正在力争实现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牢记邓小平“跟别人的脚印走,脚印都跟不上”和习近平总书记“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告诫,把基础研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作出战略性安排,勇敢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放开步子走,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三)要早下决心、保持恒心、突出重心,保持战略定力、不断线,同时选好配好当好“后勤部长”,狠抓落实、一干到底

这是邓小平决策建造高能加速器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1992年5月,中国台湾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参观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后,当台湾记者问他这一工程的建成对台湾有何启示时,吴大猷感慨地说:“首先是主政者要重视,要有决心。另外,要认真组织实施,要拿出具体方案,光是口头上说是不行的。”吴大猷讲的就是这个邓小平的决心和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在谈到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他还对这“三心”的具体内涵要求作了明确阐释。结合邓小平决策建设高能加速器的曲折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心”的内涵和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要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营造、创造能够激励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坚决取消一切束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紧箍咒”,真正把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解放出来、激发出来,把科技成果的产业价值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邓小平高度重视创新条件的营造和创造、创新活力的释放和激发,明确讲“我们这些人能做的工作,只是为大家创造条件”,“发现有什么东西束缚了大家,帮助大家想点办法,解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他多次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当前,要把“第一生产力”的潜力、“第一动力”的活力、“第一资源”的创造力完全释放出来,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且真正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消除一切束缚创新活力释放的“紧箍咒”。

(五)要坚定创新自信、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能有丝毫依赖心理和天真心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告诫说:“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吸收外国资金的方针不会变,还要贯彻下去,只是不能太天真。”他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对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创造有充分的自觉。他多次说:“中国人很聪明”,“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光跟在别人后边走不行,要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志气”,“中国应该每年有新的东西,每一天都有新的东西”。对邓小平的提醒和嘱托,我们今天可以说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更清醒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结合邓小平“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战略思想和他决策建造高能加速器的不平凡历程,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既充满强烈忧患意识、又满怀信心和使命感的重要论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中华民族是有高度自信心的民族,我们要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敢于走前人沒走过的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把我们国家早日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

作者:唐国军

第二篇:高科技发展与印度崛起

[内容提要]独立后,为了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和“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历届印度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科技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印度在原子科技、空间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海洋科技等高新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印度经济增长,提高了印度国防现代化水平,增强了印度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高科技 印度崛起

独立后,为把印度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强国和“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和穷国,印度政府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原子、信息、空间、生物和海洋等高科技研发。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印度在原子科技、信息科技、空间科技、生物科技和海洋科技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同欧美发达国家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差距十分明显,然而根据近几年全球科技竞争力排行分析,印度的科技水平基本上与中国和巴西处在同一层次,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的科技先进国家,有人称之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子能研究和电子技术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优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也将印度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高科技发展对印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印度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印度国防现代化水平,增强了印度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印度正在崛起,已经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一、印度高科技发展迅速

(一)原子科技的发展

原子科技是印度最早发展的高科技。印度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第一,印度实施了一系列核计划。一是建立轻水和重水核反应堆。早在1956年印度就设计制造出亚洲最早的以轻水和中浓度铀为原料的核研究反应堆。到80年代中期印度已具有独立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核电站的能力,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并管理核电生产的国家。二是建设快速中子和增殖反应堆。在60年代印度就率先建成亚洲最早的快速中子反应堆。1985年英·甘地原子研究中心获得增殖反应方面的关键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印度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铀和钚混合作为反应堆燃料的国家。印度对500兆瓦块中子反应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设计出500兆瓦增殖反应堆,其开发技术正在实现工业化。三是钍的开发利用。1996年印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用钍作核燃料的-反应堆,以铀233为燃料的快速中子反应堆投入使用,印度成为唯一拥有该类反应堆设计制造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核工业体系形成。目前,印度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完全具有核工厂设计、制造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即具有处理核燃料循环的能力,包括核矿物开采和加工、核矿物集中、核燃料组合、生产重水、重新加工以及核废料处理等。印度能够从事核矿物的勘探与开采,也能够生产核燃料重水,成为世界第二个重水生产国,并向美国等国家出口。印度完全利用本国技术生产核燃料,其核燃料研究技术水平同日本和俄罗斯相当。印度还能够独立进行核燃料再加工和核废料处理。

第三,原子科技运用。印度科学家将原子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产农作物种子的开发,研发肥料和杀虫剂,生产加工食品等,还利用原子技术开展海水淡化项目。印度也将放射同位素广泛运用于疾病诊断、医疗和保健等,并将原子技术用于工业与研发。如用于非破坏性试验、用伽马线浏览化学Z J-的错误诊断、作为绘图工具等;还给工厂提供钴-60和铱-192放射性照相术设备等。重要的是,印度将原子科技重点用于国防军事。1974年印度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1998年连续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验证了预期结果和所有设备的其他参数,证明其有能力设计不同用途、不同发射系统和不同当量的核武器,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2009年印度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标志着其在核技术军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第四,核科技研发。1956年印度开始开发放射性同位素,能满足生产各种同位素的要求。同时,印度能够设计、建造和运行分子加速器,用于研发、同位素生产和射线加工等。印度生产的加速器在核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在美国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由印度的巴巴原子研究中心设计和开发的粒子探测器指导着核前沿物理试验。印度还开发出单段和双段低温冷却器。可见,印度在原子科技的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二)空间科技的发展

第一,卫星技术。印度已建立印度国家卫星(INSAT)和印度遥感卫星(IRS)两套空间系统。INSAT系列组成印度通信卫星网络,使印度通信服务范围扩展到农村远程通信、商业通信、教育、邦际通信网络建设、卫星移动通信、互联网建设、紧急搜救和气象预报等各个服务领域。部分c波段转发器还租赁给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RS系列中的IRS—Ic和IRS—ID卫星,可广泛用于处理农作物播种与收获、灌溉、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数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用遥感卫星,分辨率达到1米以下,为多功能卫星系统,集通讯、气象、数据传送及电视、广播等功能于一体,现已发展到第三代。

第二,运载火箭技术。目前,印度已拥有四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为印度第一代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为印度第二代卫星运载火箭,是增强型卫星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为印度第三代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能把120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也可用于发射中程和洲际导弹;“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为印度第四代运载火箭,又称静地卫星或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能将2500公斤级的通信卫星送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印度还是继美、俄、法、中、日等国后第六个掌握低温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印度用自制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c9将十颗卫星送入极地同步轨道,实现“一箭十星”发射。

第三,空间探索技术。2006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名为“月球初航”的月球探测计划。2008年,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在南部斯里赫里戈达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其安装的成像系统将月球图像传回控制中心,证明美国人曾到过月球;其所携带的月球撞击探测器当天晚间成功撞击月球。印度计划于2011年让月球车登陆月球,最终完成载人登月计划。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相继宣布火星探测计划后,印度也开始酝酿向火星发射探测器。未来印度太空计划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载人太空项目及可重复使用的卫星项目。

第四,空间技术运用。除将空间技术用于气象、农业、森林普查、矿物勘探、海洋资源普查与监测及城市规划等民用领域外,印度还将大量空间技术用于军用。2007年印度成功试射的“烈火-3”中程弹道导弹,射程为3000公里。在经过实践检验其性能稳定后,可将射程提高到5000公里。凭着空

间技术及其在运载火箭方面的能力,发展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对印度已不存在技术挑战。2007年印度成功进行导弹拦截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预示着印度将掌握比美国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更先进的技术,印度有望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全面反导部署的大国。印度曾发射的军用实验卫星,其分辨率为1米;发射的CARTOSAT一2分辨率更小于1米。反导防御体系的成功,也使印度的太空作战能力大为提高。前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宣称,印度有能力打击外国空间物体,包括太空飞行器残骸,以保护印度领土。印度已掌握制造和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和卫星回收等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空间科学研发体系,在火箭和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跟踪、制导和控制等方面都具备相当实力,有的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航天大国。

(三)信息科技的发展

第一,软件开发技术。印度大多数软件研发公司都已掌握并能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技术,到2005年印度已有89家软件企业通过美国卡内基·梅隆软件工程研究院的五级质量认证,大多数软件开发企业都取得IS09000认证。印度公司开发的软件质量在世界上堪称一流。现在,印度软件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美国《财富》杂志500家大公司中,就有超过300家大公司使用印度软件。过去许多印度软件公司仅仅从事基本编程工作,现在却已开始向高端技术发展。

第二,外包服务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许多西方国家公司纷纷把信息数据处理业务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印度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业的年产值超过300亿美元,印度外包服务业也在从以呼叫中心、数据录入和售后服务等价值链低端业务,向市场分析、工程设计、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等价值链高端的业务转移。在制药、生物技术、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汽车和航空业的研发和设计等技术服务业领域中,以知识服务为主的外包业务正在不断扩大。

第三,硬件设计能力。印度在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大为提高。一是开发和建立全球定位系统、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现代化机场仪器设备;二是设计和开发气象仪器设备,如飓风预警雷达和甚高频雷达;三是开发癌症诊断和治疗仪器;四是开发光纤系统,如光纤节点控制器、光纤铁路信号系统和光纤遥控端等;五是开发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安全和电子政务相关的技术;六是开发可确保移动通讯安全可靠的数字移动无线装置原型机,其带有全双工语言和解码选择;七是设立13种印度地方语言技术解决方案中心,开发各类信息处理工具,促进印度地方语人机对话;八是对一些制造业进行技术改进,如实现计算化能源管理和自动控制;九是自主研制成功200千伏200兆瓦全国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并配备最先进的数字监控和数据收集系统;十是在微电子技术领域开发出适用不同领域的各类专用集成电路。

第四,硬件制造技术。印度成功研制了第五代计算机,还计划生产价值2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其售价将远低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所谓“100美元笔记本电脑”。印度在大型计算机制造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实力。1998年3月,印度科学家研制的PARAM一10000超级计算机问世,运算能力达每秒1000亿次,可与美国克莱超级计算机相比,并已向德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出口,表明印度已进入此前仅包括美日两国的超级计算机俱乐部。

第五,综合开发能力。印度已能自产多种电脑。2001年印度SimputerTrust集团推出一种简易掌上电脑,能够支持多种语言,保证语言不再是使用技术的障碍。2006年印度最大的行走式机器人“舞王”研制成功,继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国之后,印度终于迈入独立研制机器人的强国俱乐部。与“舞王”性能几乎相当的美国“奥德克斯”机器人造价约为200万美元,而印度“舞王”的造价仅为4.79万美元。

此外,印度在诸多生物科技领域也获得十分重要的进展,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印度科研人员在生物技术的某些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如动植物DNA重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对微生物和动物细胞的基因控制技术等。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广应用,已经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产业,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2006年度印度生物技术产业产值达10.7亿美元,2006—2007年度更增加到20亿美元,增加了近一倍。印度已成为亚太地区五个新兴生物科技领先国家和地区之一,并正在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大国。有关专家认为,印度在未来几年里将成为世界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现在,许多西方跨国公司与印度制药公司合作进行医药研发。辉瑞、史克、施贵宝和诺华等跨国药业公司利用印度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加速新药的研制。印度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药业的重要基地。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印度在海洋科学研发领域也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印度海洋开发企业还从海洋中开采铜、镍、钴等金属,提取碘、锰、钾、金、钛等多种物质,使印度跨入世界海洋开发的先进行列。印度科学家已经成功进行1000千瓦功率的海洋温差发电装置试验,为大量利用海浪发电准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二、高科技促进印度崛起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印度高科技的发展,也对印度经济、军事和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促进印度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印度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促进印度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高科技促使印度逐渐崛起,印度正在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

(一)高科技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科技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

首先,高科技促进印度经济增长。“绿色革命”使印度从一个吃粮靠进口的国家发展成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大量储备和出口的国家。随着“白色革命”的开展,印度奶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使印度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奶产量最高的国家。高新科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印度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的发展。高科技改造了传统服务业,还带动了一些新的服务业的出现,促使印度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都获得十分重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外包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实验室”。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印度逐渐形成崭新的高科技产业,推动了印度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加速了印度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从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的3.5%上升到近年来的8%。

其次,高科技促进印度产业结构升级。高科技在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使服务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其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独立初期的30%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同期,其在印度劳动力就业中的比重也从大约20%提高

到近3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在成为驱动印度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独立初期,工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为10%,在仅有工业中,轻工纺织业所占比重超过80%。随着在高新科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的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工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其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独立初期的10%上升到目前的约25%,其在印度劳动力就业中的比重也从独立初期的不到10%上升到目前的20%。独立初期,农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60%,在劳动力就业中的比例更超过70%。目前,农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下降到20%左右,但农业在印度劳动力就业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

再次,高科技促进印度对外经济发展。独立初期,印度年对外贸易总额约为20亿美元,且其中出口主要为农产品等初级产品。高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和扩大,促使印度对外贸易逐渐扩大。目前,印度年对外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印度主要的出口产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80%。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使软件出口成为印度最为重要的出口项目之一,年出口额达300多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印度外包服务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也成为印度最为重要的服务出口项目之一。目前,其年出口额也超过200亿美元。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外国公司向印度投资,还有效地推动着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质量的提高。90年代初期印度发起经济改革后,以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促使印度利用外国投资不断增加,从90年代初期每年不到1亿美元增加到目前每年接近300亿美元。现在,印度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与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印度获得的国外风险投资不断增多。独立后,印度长期存在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经常赤字,促使其多次发生国际收支危机,导致卢比大幅度贬值。1991年年中印度外汇储备已不足两个月进口之用,终于发生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迅速上升,外国投资逐渐扩大,印度国际收支状况逐渐好转,基本保持稳定,外汇储备不断增多。2007年年中印度外汇储备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使印度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较多的国家。

(二)高科技促进印度军事实力增强

高科技与军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高科技促使军事科技发展,推动印度正在成为世界军事大国。

首先,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74年印度成功爆炸第一枚核装置。1998年印度连续进行了五次核试验,终于成功掌握核武器制造技术,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充分发挥核武器的威慑作用,除利用火箭作为核武器运载发射工具外,印度还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核武器发射运载工具,以增强印度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印度先后从俄罗斯进口苏一30等各类可携带核弹头的先进飞机。印度还成功从水下试射弹道导弹,并已成功掌握核潜艇制造技术。印度第一艘自行制造的核潜艇成功下水,标志其已具有利用核潜艇发射核武器的能力。

其次,导弹发射能力不断增强。印度已经成功研制和发射各类短程导弹和中程导弹。同时,印度还在积极开发远程导弹甚至洲际弹道导弹,并且取得某些重要的进展。印度已开发出“蓝天”、“大地”等五个系列短程弹道导弹,及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印度成功试射的“烈火一3”中程弹道导弹,可携带核弹头,射程为3000公里。印度计划将导弹射程提高到5000公里、8000~12000公里。2007年印度首次成功进行导弹拦截试验,2010年,再次成功进行导弹拦截试验,标志着印度反导防御系统已经初步形成。

再次,积极发展太空部队。90年代以来,印度特别注重导弹防御体系建设。印度先后建成以军用侦察卫星为主体的太空军用侦察卫星系统,以预警机为主体的空基预警及控制系统,以地面各种雷达组成的陆基预警监控系统,以海上巡逻机和侦察机等组成的海基预警监控系统,初步形成陆、海、空、天多种侦察平台,声、光、电、磁等多种手段相配合的侦察预查网络,具备一定的战略、战术、战役情报侦察收集能力。印度空军正建立包括卫星、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等组成的天、空、地三位一体导弹防御预警系统。印度导弹拦截系统已初具规模。为提高太空作战能力,把空间技术充分运用于军事,印度政府还决定组建太空部队。近年来,印度正在抓紧组建太空司令部。

最后,印度正在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为实现世界军事大国的梦想,印度大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促使军费开支猛涨。近年来,印度投入巨资购买武器,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有些年度用于购买国外先进武器的费用就多达数十亿美元。长期以来,除拥有人数超过百万的陆军正规军外,印度还有大量的准军事部队。印度还大力发展海军,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印度已制造出核潜艇,并开始自建航空母舰。印度空军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空军之一。印度军队已被公认为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印度就注重军队现代化建设,过去主要从苏联购买先进武器,军队装备也主要来自苏联。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除继续向俄罗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外,还大量从美国购买。当然,印度也加紧研制,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轻型战斗机和核潜艇。但印度军事现代化依然主要靠进口。近年来,印度还着手努力把自身改造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军事大国。2008年印度军队专门进行远洋夺取别国舰船的军事演练。印度还与塔吉克斯坦合作,在离杜尚别不远的地方修建空军基地并驻扎直升机。印度军队正在不断增强境外作战能力。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印度正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军事大国。

(三)高科技促进印度国际地位提高

高科技促进了印度国际地位的提高,从而推动印度的崛起。

首先,高科技增强了印度的综合国力。随着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印度经济出现了加速增长势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1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3位,2004年升至第10位。2007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使印度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10位。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印度在原子科技等高科技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软件开发领域和生物制药领域获得的突破性进展,更增强了印度的科技实力,使印度成为世界重要的软件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高科技发展也使印度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世界重要的航天大国。得益于其空间科技和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印度组建太空司令部和太空部队,因此高科技有力地促使印度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信息科技的进步和软件技术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印度成功发射“月船1号”月球探测器后,印度媒体认为,“月船1号”的发射极大提升了印度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现在,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已成为印度举国一致的目标和国家意志。

其次,高科技增强了印度的国际竞争力。高科技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印度商品和服务出口能力大为增强,推动印度出口快速增长。印度年商品出口额从独立初期约1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接近2000亿美元。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更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印度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如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维普罗公司等,都被国际社会称为印度科技界的猛虎。目前,印度在国际上较有竞争力的领域有核能开发、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材料科学中的超导研究及农业科技等。印度的科技水平与中国和巴西处在同一层次,属于发展中的科技先进国家,有人称之为“科技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也提高了印度在全球竞争力中的地位。世界经济论坛与美国哈佛大学推出的2000年度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亚洲排名上升的唯一国家就是印度,由1999年第52位上升至2000年的第49位。这主要是由于该年的竞争力评定标准更注重各国(地区)支持新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如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等。2006年9月26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在全球竞争力中的排名上升两位,列第43名,且排在“金砖四国”之首。这是因为印度在创新和公司运作成熟度上的水平较高,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水平上、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上都有竞争力。

再次,高科技促进印度国际地位提高。这主要表现在:高科技发展促使西方国家的大型公司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并使印度成为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促使印度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中心。在西方跨国公司向国外转移研发活动的进程中,印度逐渐成为其转移研发活动的重点国家。专家们认为,印度将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的服务供应者和世界未来高科技的实验室。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研发投资目的地,印度将由世界商业流程外包中心转变为知识处理外包中心。印度科学与工业理事会理事长R.A.马西卡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提出,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科技的领导者之一。随着高科技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跨国公司在印度投资并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着印度成为世界知识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这也必将有力地推动印度高科技进一步发展,促使印度从事研发业务的公司进一步提高全球竞争力,从而扩大了印度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印度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加速增长,印度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吸引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加强与印度的经济、科技和政治联系,并逐渐把与印度的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结语

独立以来,印度政府的领导人一直希望印度能够成为现代化工业强国和“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实力不强,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随着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加速增长,印度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大为增强,正在逐渐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印度正在加速崛起。西方国家纷纷发展并加强与印度的联系。印度与欧盟签署“伽利略计划”合作协定,还表示有意在“热核”计划方面与印度进行合作。借助欧洲的合作,印度已跨进“国际科研大国俱乐部”行列。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更是迅速发展。美国政府甚至已制定计划,将协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主要世界强国”。按照这个计划,美印将扩大在高科技、经济和能源方面的合作。美印之间的战略对话将扩大到包括全球事务、地区安全事务、印度的国防要求、扩大高科技合作甚至实现两国国防生产合作等内容。美国不仅承认印度的核国家地位,还帮助印度发展核能,提高核科技水平。俄罗斯更是放宽与印度开展军事科技合作的条件,允许在印度国内生产俄罗斯研发的最先进武器装备。日本也积极加强与印度的联系,鼓励本国公司扩大对印度的投资,还积极参与印度政府发起的“新德里一孟买工业走廊计划”。现在,印度与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被国际社会称为“金砖四国”。印度政府领导人经常出现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甚至作为西方大国标志的“G7”,也邀请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参加。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的“G20”会议,也离不开中国和印度的参与。如果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那么,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印度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如果说中国已经崛起,那么,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印度正在加速崛起。

(编辑 毛悦)

作者:文富德

第三篇: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思考

[摘要]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社会整体的面貌,而且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21世纪,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给道德生活和道德建设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加强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伦理道德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关键词] 现代高科技发展伦理思考

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历来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早在公元前5世纪,《礼记·中庸》中即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说法,意即“尊德性”和“道问学”兼容不悖,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古代欧洲哲学家也持这一看法,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和道德的关系引起人们越来越深切的关注,1905年6月6日,居里夫妇在一次讲演中即说,镭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它已经在为“善”服务,但也可能为“恶”服务。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了他们这一判断。尤其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它在应用中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某些后果,对伦理道德构成了强烈的冲击,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遂成为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被认为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科学话题”。

一、现代高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所形成的冲击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带来的惊人变化。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它的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对人类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对道德建设发出了新的挑战。

1.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45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此后,随着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使计算机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后诞生了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它的出现和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带来了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伦理道德构成了很大冲击。如:电脑黑客问题、人格缺陷问题、信息污染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文化霸权等一系列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现象,变成了当今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作为世界上一项尖端技术和产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农业、医学、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所展现的美好发展前景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如:人工生殖技术中人工授精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影响人类进化、人类多元性和复杂性、人类的尊严、社会伦理关系等伦理问题;基因技术与人类基因组研究引发的基因专利化问题、基因歧视问题、人工干预生命的危险性问题、基因决定论与所谓“优生”问题、基因治疗中的负面伦理问题等,它会不会把人类带入一个未知世界?引起全社会的伦理恐惧。

3.核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相继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它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也展现于公众面前,从此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核污染、消除核威胁、以及超级大国的核讹诈等维护世界和平、保障人类安全诸问题深深的忧虑。

4.航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人类进入了航天技术(或空间技术)发展的时代,从此拉开了航天领域竞争的序幕。40多年来,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技术成果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构建太空道德问题也日渐迫切。航天领域突出的道德问题如:空间资源的归属问题,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保护太空环境问题等引发成全球问题。

5.纳米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能够通过调动单个分子、原子制造出某种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种体积很小的智能机器,它们可能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被植入人体或人脑中发挥作用是其诱人的应用领域之一,但同时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无法预见的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给人们制造着“道德危机”的惊慌,给社会生活秩序的协调和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二、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20世纪是科技发展高歌猛进的世紀,也是问题丛生、向世人告警的世纪。现代高科技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将这两种正负效应推向了极致,引起人们对现代高科技相关问题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1.正确认识“科学研究无禁区”思想

“科学研究无禁区”是传统道德基于科学的真理性而做出的一个重要伦理判断,也是以往人们普通遵循的一个基本科技伦理准则。在以往人们看来,这一伦理准则既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技术发明。但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这一伦理准则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一问题上,首先应分清科学和技术的界限及各自的性质和功能,科学的功能是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奥妙。对科学探究不应设立禁区,技术的功能是改造世界和发明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它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不能没有限制。尽管现代高科技具有科学和技术融合的特性,但从基本性质看,它仍属技术领域,对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必须有所警觉和防范,这就离不开道德的参与。早在1931年,爱因斯坦在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话中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因此,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明显不利于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项目,不应进行研究,对一时判断不清后果的项目,也要暂停进行研究。

2.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的负面作用

科学技术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根源很复杂,如,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人文文化的缺乏,人类认识方法的局限等。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先哲庄子看到农夫在田间耕作时用踩水或推水车灌溉农田,就曾大发感慨地说,用水车浇田是在培养懒汉并助长他们偷奸耍滑,他把技术看作是伤风败俗的“奇技淫巧”、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会使人堕落和贪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理论观点”,他们则片面夸大科技的负效应,抹杀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今天,仍有一些人坚持这种观点。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负面作用并不是说它本身是恶的,科技是中性的,关键是看人怎么用。片面地、夸大地和不适当地运用科技,会导致科技发展迷失方向,给人制造麻烦,带来罪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它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其负效应也凸现于人们的面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问题大多已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制定全球性的相应的伦理规范予以遏制,使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当代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的方向前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发挥的机制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它的作用大小、效应正负,既受其内在规律支配,更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着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约,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全面把握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防止和克服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负效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评估现代高科技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

现代高科技在人类改造自然中具有异常强大的能量。相应地,它所带来的道德冲击也就更强烈,这就要求全面、正确地评估现代高科技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

1.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住这一进程,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必然会对传统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这其中有避免不了的负面冲击,更主要的还是正面冲击。尽管从当代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制造了不少道德恐慌乃至道德混乱,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科技进步荡涤了落后过时的道德,推动了道德观念的变革。近代科技发展中产生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试管婴儿的出现都曾给长期占据欧洲社会统治地位的宗教道德以沉重的打击,促进过道德的进步。今天,虽然现代高科技发展给当代人带来了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它同样会成为促进道德进步的动力。表现在,科技发展创造着道德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决定着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促进着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2.现代高科技发展扩展了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

现代高科技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而且扩展了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为了道德理论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1)道德领域的扩展。现代高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道德混乱现象和负面效应发出了构建现代高科技伦理学的紧迫任务,这将促使伦理学由侧重于研究元伦理学(主要研究伦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和规范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规范的特征和功能)转向侧重于研究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应用伦理学,以解决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具体的伦理问题。伦理学向应用领域的拓展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也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高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活跃。同时,在应用伦理学发展中,对科学家道德行为的研究也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而扩展职业道德的研究领域。

(2)道德主体的扩展。传统伦理学通常关注的是个体行为中的道德问题,可以说,传统伦理学就是个体道德学。而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由于市场机制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团体正在取代个体成为当代社会行为的主体,个体行为往往从属和受制于一定的团体行为。如,核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航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责任的范围。其他现代高科技领域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再是单一的个体道德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这些伦理问题,不能仅仅立足于个体角度考虑,还需要从群体、国家乃至整个类社会等各种不同层次、团体的角度加以考虑,这就提出了研究团体在现代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責任和道德义务的任务。

(3)道德关系的扩展。以往的伦理学调节的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看作是惟一需要伦理关怀的物种,以人自身作为惟一的尺度对待其他事物,结果招致外部事物对人的报复,反过来损害人类的利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伦理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伦理学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以保持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以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是很具现实性的一个紧迫道德问题。

(4)道德机制的扩展。传统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律,靠的是道德主体内在的约束。在现代高科技时代,道德主体及其行为的复杂多样性,要求由社会根据实践发展需要构建统一的道德规范及其具体化的道德守则,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双重约束调控人们的行为。否则,对待同一种现代高科技行为,各人有各自不同的伦理判断,行动起来就很混乱,甚至易于导致危险性的后果。由社会构建道德规范也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根据反馈回的信息及时做出调整,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如,对待克隆人的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和团体持的是禁止、谴责的态度,今后则可能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才会看到它最后对伦理道德方面影响的结果。

(5)道德规范的扩展。现代高科技发展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是人们在以往实践中所未曾遇到过的,仅靠已有的道德规范难以有效地规范现代高科技活动,需要根据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扩展道德规范。其途径:一是对现有道德规范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伦理需要;二是构建新的道德规范,满足现代高科技发展特有的伦理需要。这样,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道德规范必会得到新的扩展。

作者:杨金运

上一篇:经济地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肿瘤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