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5

5月上旬,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带队走进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入社区、访农户、进工地,并主持召开6个专题座谈会,认真听取干部群众对转型升级、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1:

杨祖根:创新织就“蝶变”之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向来不缺因丝兴业、因蚕致富的企业家,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杨祖根便是佼佼者之一。他用科技赋予蚕新的内涵,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在新鲜活体的蚕蛹上培育出蚕蛹虫草并开发很多衍生产品,演绎了一场蚕之“蝶变”,实现了蚕的“华丽转身”。因为他的这一创新,苏州正在诞生一个与蚕相关的新兴产业——蚕蛹虫草。

他的创新举措早前被CCTV-7每日农经栏目“蚕桑产业如何破茧”作为吴江经验向全国分享;他主导起草的江苏省首个蚕蛹虫草地方标准于2019年8月1日颁布实施。杨祖根不仅取得了蚕蛹虫草行业的话语权,开启了用标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此外,他的论文《开发蚕蛹虫草,助力蚕桑产业多元化》在《广东蚕业》杂志第九期成功发表;他的创新创业故事还入选了《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杨祖根本人也被常熟理工学院聘请为大学生创业导师。

艰辛创业

杨祖根1978年高中毕业便进入了当地乡镇企业。随着新一轮乡镇企业的洗牌,1999年杨祖根选择了辞职创业。现实的市场经济浪潮很残酷,杨祖根先后办过针织厂、蚕丝制品厂,创业过程可谓一路坎坷。最终,他凭借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以及不断学习思考得来的智慧和永不言弃的毅力,成功把家和蚕丝制品厂从一个家庭作坊发展成能够在吴江蚕丝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2005年,杨祖根还在吴江率先发起了蚕丝被首个行业自律倡议,这一举措推动了吴江蚕丝被产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进程。

如果说当初辞职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企业管理理念、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话,那么涉足农业纯粹是为了让村里的传统蚕丝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格,开拓出一个更大的市场。也是一种机缘巧合,杨祖根2017年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看到了其他地方農民合作社的产品,随即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并得到市农办领导的支持,于是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2008年10月,杨祖根联合420名成员,在林港村发起成立了吴江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从合作社成立一开始杨祖根就面临着各类挑战。首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到2008年年底危机效应日益显现,蚕丝产业首当其冲,整个外贸行业一片萧条。其次,做品牌建设是个长期战略需要前期先投资,风险也很难预计。其三,拥有400多人的合作社,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理事会或者代表大会讨论,要彻底说服和统一理事会成员思想谈何容易?此外,发展过程中要创新的成本也很高。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杨祖根面对这“四座大山”,没有退缩,相反,他提出了积极调整合作社经营策略,即做好蚕丝被主业,拓展国内市场;每年拿出销售额的3%做品牌建设,把自己的“水乡缘”商标免费给合作社使用;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10%搞新产品开发;并承诺每年以市场最高价格收购成员蚕茧,另外再补贴2元/每公斤。为了兑现这些承诺,杨祖根已经足足坚持了13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合作社终于走出困境,并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创新之路

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让杨祖根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家和蚕业的“水乡缘”蚕丝被在业内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杨祖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想利用科技创新在蚕桑多元化发展上做一些探索,于是打起了蚕蛹的主意。众所周知,蚕蛹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颇高,民间和国外很早就有吃蚕蛹的习惯。作为蚕桑丝绸产业链的附加产品,以前往往只能作为饲料和肥料使用,不能物尽所用。这让杨祖根再次看到了商机。在一次科技局产学研对接活动中,杨祖根得知上海市农科院在培育北冬虫夏草,他便主动上门求教,并大胆提出了在新鲜活体蚕蛹上培育虫草的想法。这个想法引起了专家的兴趣,但在合作方式上存在分歧,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后上海专家被杨祖根办事认真的风格所打动,终于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在专家的指导下,蚕蛹虫草在实验室小批量得以培育成功,这给杨祖根增添了不少信心。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杨祖根改造了20平方米的培育车间,添置了一些简单的设备,自己动手制作了菌种稀释箱,兴致勃勃开始了工厂化蚕蛹虫草的培育。然而从实验室到工厂化的培育过程并不那么简单,好多的工艺参数需要重新实验和调整,活体蚕蛹的创口容易感染,员工和环境细菌的把控更是防不胜防。特别是在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的情况下,采用生态的方法培育更是难上加难。一个星期后,整个培育车间臭气熏天、苍蝇乱飞,最后颗粒无收、全军覆没,杨祖根投入的十几万元也打了水漂。不服输的杨祖根再次跟专家一起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实验室培育成功了,对环境和员工的灭菌要求放松了,操作细节不规范,而细菌看不到,摸不着,无孔不入。

2009年春蚕上市季节,杨祖根继续坚持工厂化培育实验,这一次他认真吸取之前的教训,不敢存半点懈怠侥幸之心,提前对培育车间环境用生石灰和紫外线进行两次消毒灭菌,对员工进出实行全程消毒,并在菌种稀释比例、接种部位、注射剂量、温湿度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等等都作了详细的统一。经过四十多天的精心呵护,蚕蛹虫草终于培育成功。杨祖根立即将产品送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结果是各项指标都比预期的还要好。

随后,杨祖根带着蚕蛹虫草产品和检测报告进京,在农业部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亮相,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同年,卫生部把蚕蛹虫草纳入新资源食品。这让杨祖根更增加了信心。后来通过各种展会、各级媒体推荐,靠传统的口碑式营销,逐渐扩大了影响力。蚕蛹虫草在人们的观念中从不懂到被接受再到买,慢慢走向市场,成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杨祖根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工艺,质量日趋稳定,并且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蚕蛹虫草”这个名字,与北冬虫夏草、蛹虫草等进行区别。2013年9月11日,杨祖根的创新创业故事在CCTV-7《每日农经》播出。2014年,“蚕花香”蚕蛹虫草在第1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2018年,“思丝相印”蚕丝面膜在第16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

诗和远方

小有成就的杨祖根并没有因此止步,他想走的是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7年5月,杨祖根成立了苏州家和蚕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探索蚕蛹虫草产业化的运营机制。在合作社粗放型生产的基础上,公司对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新,并且不断优化完善,成为国内率先提出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并掌握核心技术和付诸实践的单位,并且2017年启动了与上海市農业科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在蚕蛹虫草综合开发的合作,组成了联合科研攻关小组,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引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蚕蛹虫草下游产品。根据三方在蚕蛹虫草综合开发的中长期战略合作发展规划,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扩大蚕蛹虫草的种植,统一将虫草菌种供应给合作社和农户,统一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技术和质量标准;等蚕蛹虫草培植成功后,再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生物公司+中心”开发自主本土品牌的蚕蛹虫草深加工产品,分工明确,利益共享。在苏州建立一个完整的蚕蛹虫草生产产业链,形成一个蚕桑多元化发展的新业态,使传统产业向生物产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使其在现代创汇农业和高效农业上发挥作用,打造一个富民、惠民的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

在此基础上,为了总结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的先进技术,规范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推动江苏省标准化工作,带动更多的蚕农掌握这项技术,2015年,他参与起草了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并首次在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投入风险,稳定了产品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7年,杨祖根又主导承担了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起草、制定工作,把蚕蛹工厂化培育技术的应用真正落实到实处。并于2019年7月1日颁布,同年8月1日实施,蚕蛹虫草工厂化培育标准化生产受众面向全省推广,不仅惠及全国蚕桑产业,实行成果行业共享,更是用标准指导农民创业,带动农民致富,减少农民的技术风险。这对于江苏乃至全国的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家和蚕业在杨祖根的带领下,以科技求创新,向生态要效益,努力把一条蚕做到极致,演绎着蚕之“蝶变”。依托科技创新,先后开发出蚕蛹虫草、蚕蛹虫草胶囊、蚕蛹虫草片剂、蚕蛹虫草浓缩液、蚕蛹虫草养生茶、蚕丝面膜等一系列产品并投放市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蚕业生态产业链,成为合作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为合作社带来财富的同时,在本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业态,开创出一条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引领。

回顾家和蚕业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杨祖根深深地认识到农业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自己对蚕业的那份独特的情感和坚守。有人说新产品开发是寂寞的,那么农业新产品开发则更寂寞,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因为一旦失败就要重新等上一季或一年。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坚守初心,就像蚕的一生,作茧自缚固然寂寞,织锦成帛才是追求。

作者:杨小雪

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2:

苏州:“第二个率先”继续走在前列

5月上旬,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带队走进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入社区、访农户、进工地,并主持召开6个专题座谈会,认真听取干部群众对转型升级、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贯彻落实好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苏州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基层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沉”下去的作风,谋划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性强的“实”招,推动苏州在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基础上,在“第二个率先”中继续走在前列。

根据计划,至今年9月底,苏州将用半年的时间,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都将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3天。各地各单位也将组织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不久前,苏州昆山专门组织学习考察团赴深圳学习考察,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汲取新鲜经验。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昆山提出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确保到2012年初步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形态,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样本和现实模样。

“六大战略”描绘“率先”蓝图

江苏省委全会召开后,苏州召开全市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大会,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力以赴创科学发展之先、尽职尽责争社会和谐之优,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和坚强保证。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苏州在今年“两会”上确立的今后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目标既定,最需要的就是真抓实干。蒋宏坤说,苏州要继续走在全省“两个率先”前列,必须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的最新精神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两个率先”的目标上来,始终坚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不动摇,始终坚持城乡居民收入6年倍增目标不动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领跑全省,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如何确保在“第二个率先”中继续走在前列?苏州给出的“路径规划”是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和可持续发展这“六大战略”。这是苏州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总路径。作为保障实现“六大战略”的“方法规划”,苏州鲜明提出,要在工作中做到“三个第一”,就是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作为第一追求。

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

苏州经济总量大,开放度高,如何在未来发展中真正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当前,苏州已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苏州市市长阎立表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苏州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当前,苏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苏州正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增加总量、做大规模,现代制造业做优做强、提质增效,实现二者互动融合,竞相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4.8%,占GDP比重达到48%。

在力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苏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已进入“全面提升年”,将集中推出一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富民强村、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

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关键。苏州把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作为民生实事的首要任务,制定出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若干意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市委农办负责人说,今年的目标是确保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持股比例达到95%;到“十二五”末,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超40%、人均超1万元。

产业项目民生工程同步推进

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犹如声声战鼓催人奋进,苏州各地迅即行动起来。

5月12日,吴江1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09亿元;1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30亿元。吴江市委书记徐明说,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吴江推出了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服务业比重由目前的37%提高到48%以上,打造旅游休闲、物流产业、文化创作、总部经济、新兴产业孵化等五大现代服务业基地。

纵观全市,苏州根据城市定位,正在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金融、信息、创意、旅游休闲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拉动投资和实现税收的核心区域。

如果说产业项目彰显了苏州昂首挺进“第二个率先”的“硬功夫”,那么,这两天举行的太湖文化论坛则显示了苏州对“软实力”的追求。酝酿已久的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在苏州太湖之滨隆重启幕,500多名中外政要、著名学者、文化官员、文化人士欢聚一堂,就“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的主题展开热烈交流。

举办太湖文化论坛,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是苏州着力提升文化引领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的重大行动之一。

在苏州,与文化盛会同时绽放的,还有深入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肌理的那些“幸福细节”。对人人都关心的社保和收入,苏州给出了“时间表”:年内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并轨,2012年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并轨,2013年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并轨,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5万元和2.5万元。这些写在政府文件里的目标数字,正一步步变成鲜活的现实。

作者:高坡 李仲勋 陆峰

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3:

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平望实践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域,辖21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33.5平方公里,全镇户籍人口8.1万人,常住人口12.8万人。作为国家卫生镇和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同城苏州、融入長三角的重要中心镇之一,近年来平望切实以全省第二轮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牵引,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运行,全力让更多更优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镇人民,努力为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构建党建引领新模式。坚持将党建作为改革的助推器,深入实施融入式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审批服务、行政执法、社会治理、政社互动等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机制融入。建立经济发达镇改革党建工作联席制度,开展党员活力、支部动力、党群合力工程。积极探索“红色领航”改革创新,进一步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转化为改革的推动力。二是平台融入。推广行动支部做法,组建“四个一”平台行动支部。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基层党建网、民情联系网、社会治理网的“三网融合”。融合智慧管理中心,打造党建+政务云平台,开发红色领航微信公众号,实现数据、资源等统一监管、互联互通。三是区域融入。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群团组织改革等全域创新实践。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法,多方协力,推进镇域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建立智慧管理新体系。坚持用数据推动机制改革、制度创新,以数据为媒,建设管理服务“一中心”串联全镇,推进科学决策、智能管理。一是推进系统集成。搭建“一中心、两前台、六后台”,即1个智慧管理中心、2个前台、6个后台的政府机构架构,将原有29个部门、站、所削减至8个局、办。管理中心设8大模块、27个二级子模块、14个三级模块,将全镇工作进行整合串联。二是推进数据集成。与区信息中心协调对接,先后接入48个数据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在智慧管理中心建设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周研判、月分析,向各局办推送重点数据报表,推动“部门业务数据”向“政府数据资产”转化。三是推进管理集成。实时跟踪重点工作,建立全镇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党建的“一图解析”,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工程建设、民生服务各领域的工作形成任务菜单,作为指令下达,形成全域化管理。运用物联网、智慧部件、“1+X”等技术,实现重点场所、重点企业、重点路段覆盖,用管理集成打通重点领域管理“脉络”。

打造执法联动新标准。运用“网格化管理+分区域执法”模式,叠加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的双重优势,推动分散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一是创新执法模式。按照“巡查、监管、执法”三位一体,组建综合执法大联动队伍。158人的执法人员、执法辅助人员、网格巡查员,布点进入全镇70个基础网格、20个专业网格,并建立巡查“3510”工作法,形成联动态势。二是优化执法导向。启动改革以来,平望承接国土、城管、住建等行政处罚权限643项,整合到一顶“大盖帽”,解决了“看得见却管不着”的难题,改变了“一条马路几家管”的现象。三是规范执法权限。建立健全告知、听证、权责清单追责、奖励举报、重大风险防控等制度,形成综合行政执法制度汇编,加快用制度管人、用制度控权。探索建立对企业实时信用监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涵盖全镇1400余家企业的数据库,审批监管形成“双回路”。

强化一窗通办新机制。建设“线上线下、虚实一体”全天候审批服务平台,深化便民服务“一窗口”,通过“网上办”和“代你跑”齐头并进,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一是启动镇村两级综合窗口互通。启动一窗式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稳步建设“1+28”镇村政务服务网络。在行政审批局建设综合服务窗口5个、综合出件窗口1个,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出件。各村(社区)同步开设综合窗口,对接镇综窗系统,39项服务事项可直接在村社办理。二是加快“不见面”审批步伐。开发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客户端,建成政务e站,168项事项可直接在网上查询和办理。制定平望镇行政审批代办事项清单,梳理委托代办事项134项。目前,全镇302项审批服务事项中,209项事项可以“不见面”,93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分别占比69%和31%。三是探索政务数据决策分析。建设政务服务决策分析系统,对沉淀的政务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围绕“通运康养”特色小镇的打造,开发医保大数据平台,分析病种与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出针对性的决策措施,让“取之于民”的政务数据更好地“用之于民”。

探索全域改革新路径。聚焦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放大经济发达镇改革优势,推动全域改革创新。一是深化经济生态改革。推动“多规融合”与“三优三保”高度衔接,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累计盘活低效土地1200亩。加快完善企业地理信息落图试点,推行差别化土地使用税、差别化用电等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集中经营、委托管理等资产运营新机制,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8763万元。全面推行“村账镇管”制度,有序推进“政经分开”改革,逐步推进村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分离。引进市场化运作主体,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经营品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三是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坚持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建设;注重医养结合,依托中医院异地新建,打造独具特色的颐养联合体。探索“政社互动”,培育社会组织,壮大“全科社工”队伍,发扬志愿精神,弘扬“平望精神”。

借助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准放权、体制松绑,平望正逐步构建起符合基层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城镇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工作的纵深推进,平望将持续聚焦治理的立体性、机构的扁平化、工作的耦合度、群众的获得感,加快探索符合发达镇需求的镇村治理模式,进一步激活“镇能量”。

一是推动治理体系由“量”向“质”的裂变。聚焦改革的“力度”,坚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方向,建立完善党建引领、上下联动、前后贯通的镇村工作格局。按照“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方向,推进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加快实现智慧平台分析、导向、预警、决策的全程功能,建立审批服务“四办”清单,强平台、优前台、精后台,全面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推动发展质量由“追”向“领”的跨越。聚焦改革的“广度”,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总体布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坚持用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传统纺织、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布局,壮大园区经济,培育独角兽企业,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是推动城镇建设由“描”向“绘”的提升。聚焦改革的“精度”,将各项改革有机结合,综合挖掘和运用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强宏观管理,深度做好多规合一,依托新旧运河,启动新镇区建设,强化老镇区保护;依托乡村振兴,统筹推进村村联建、平台统筹、村企共建、文旅融合、专业运营等村级发展模式,绘就现代版的“鱼米之乡繁华图”。

四是推动民生福祉由“建”向“享”的转变。聚焦改革的“温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高质量实施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康养的均等化配置。全面推开“治违、治污、治隐患”的“三治”工作,推动环境从整治向治理提升,努力让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打造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新格局。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

作者:沈春荣

上一篇:国内大学生个人理财论文下一篇:生物制药新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