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国金融市场改革推进革,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具扩大。法律制度发展尚不健全,商业银行之间的不当竞争也导致行业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面临发展困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 篇1:

浅谈中国银行业垄断问题及规制方法

摘要:在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的高额利润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通过简要分析,本人认为我国银行业存在诸如垄断协议、大型国有银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为了能够增强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是必然选择。但是考虑到银行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在规制方法的选择上务必要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银行业;垄断;规制方法

作者简介:雷鸣(1991-),女,四川绵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

一、我国银行业的暴利是否合理

近年来,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普遍缓慢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每年交出的“耀眼年报”就格外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84.45亿元、2386.91亿元、2629.65亿元①,如此高额的数字使得“银行业的暴利是否合理”的辩论越来越激烈。实际上,目前各行各业并没有“暴利”的具体标准,因此对于银行业所取得的高利润是否属于“暴利”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些企业,它们在赚取高利润的同时,不仅没有遭到社会公众的谴责和诟病,反而成为人们称赞和学习的对象。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人认为,银行业一直饱受争议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它的高额利润来自垄断,并且我国银行在享受高利润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二、中国银行业垄断现状

本人发现绝大部分相关资料都直接写“中国银行业存在垄断”,但缺少系统的分析过程。中国银行业究竟存不存在垄断?存在那种类型的垄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本人将进行详细分析。

根据我国的《反垄断法》,垄断行为被分为四种类型: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和行政垄断。经过分析,本人认为我国银行业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垄断协议

银行业的垄断协议即是在银行业中发生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以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实施的限制银行业竞争的行为,垄断协议会严重阻碍市场的竞争并且危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下列案例可以反映出银行间有制定垄断协议的行为(或嫌疑):

2003年,上海市八家商业银行为避免住房借贷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两败俱伤,在没有与客户进行任何协商的情况下通过共谋达成了对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的共同政策;2007年全国范围内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正式运营,占市场份额较大的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都按每笔金额的1%收取手续费。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五大行存在协同行为,但如此“统一”的定价政策不能完全排除相互共谋制定垄断协议的嫌疑。②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总资产占比达到了46%,其中占比最高的中国工商银行达到了14%,因此,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绝对是“大哥大”的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依据是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额在市场中同类企业的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具体到银行业,可以通过总资产、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这三大指标来反映银行业的市场份额。④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实际上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数据并没有这么高,但市场份额仅仅是认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个因素,而且上面列出的数据均属于全国性的数据,不能反映出个别地区的特殊情况。同时,从《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市场份额并不是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绝对标准。因此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我们仍然要回归到法条中有关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二个关键点:

1.相关市场

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时主要需要考虑商品市场和地域市场两个要素:所谓商品市场,是指根据商品的特性、价格及其使用目的等因素可以相互替代的一组或者一类商品所构成的市场;所谓地域市场,是指相关经营者竞争的地域范围,并且这一地域的竞争条件基本一致。

反垄断当局对银行业的相关市场的界定标准,主要起源于1963年著名的美国诉费城国民银行案。在该案中法院最终采取了以产品束为基准的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方法。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在近几年遭到了质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银行业产品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划分得很明确,在2006年的《关于零售银行的竞争和监督的圆桌会议报告》中指出:在划分银行业相关市场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划分产品市场,因为他们认为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存在联动性,众多产品不会一起涨价或降价,因此也就没有可能将其规划为同一产品市场。⑤

其实,关于相关市场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我国《反垄断法》并没有规定如何具体认定相关市场,所以在实践中相关市场的认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又由于银行业本来就是个极其复杂并且发展迅速的行业,所以要准确界定银行业相关市场的具体范围,本人认为最好是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2.具有市场支配力

法条中的相关表述是“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在这个方面,银行业表现出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化而来并且银行业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行业,我国对银行业的行政干预一直很多,比如“利率市场化”的口号虽然喊了很多年,但直到现在利率都没有完全放开;银行业门槛过高,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困难重重;一些地方行政机关要求银行必须给某企业贷款或者要求借款人必须到指定银行贷款等等。由于大型国有银行是“国家的心头肉”,所以往往能得到各方面的政策支持。⑥在这种优待之下,国有大型银行往往更加具有竞争力。本人能够想到的比较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在我国偏远农村存在的情况,在大城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种类繁多的银行,不仅有我国的银行,还有很多外国银行。但是在一些交通极度不便、极度贫困的农村,可能就只有一家银行。所以在那个区域,甚至基本上是不存在竞争的,该银行是毫无疑问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

终上所述,在判断市场支配地位时,除了市场份额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会同样影响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更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其他经营者进入的壁垒、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某些几乎与外界隔离的偏远山村的情况)以及我国的一些行政规定等等。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型国有银行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我国《反垄断法》反对的并不是这种市场支配地位本身,而是利用这种地位作出的排斥或限制竞争的行为。在银行业这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做法主要表现为拒绝交易行为,如之前发生的“银行停办存折”事件;搭售行为,主要是搭售各种理财产品;还有就是差别待遇,比较常见的就是银行针对重点客户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服务。⑦

三、规制方法

(一)完善相关的反垄断法律法规

在竞争法的学习过程中,本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与《民法》、《刑法》等规定的十分具体、详尽的法律相比,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实在过于原则、抽象,在实际适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再加上银行业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业,要想完全了解银行业的业务,不仅要求具备法律知识,还要有很专业的金融知识。所以在对银行业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的时候,并未专门规定金融反垄断内容的《反垄断法》常常表现的力不从心。因此,本人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入金融垄断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对银行业垄断行为进行规制。

其次我们还需要在我国《反垄断法》中增加有关相关市场的规定。在反垄断法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市场”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含义就是企业发生竞争关系的相关领域。要判断垄断行为是否存在,第一步就要解决好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如果界定的过宽,那么可能会使相关企业逃脱应有的规制;如果界定的过窄,那么可能会把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判定为垄断行为,所以能否合理界定相关市场关系着垄断行为规制的成败。

(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垄断的危害就在于它排除、限制了竞争,所以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多方参与竞争的良好局面。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虽然看起来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并没有什么政策障碍,但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民间资本在金融业仅仅扮演了微不足道的角色。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看,民间资本不是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申购成功,就是在二级市场进行股票的买入,进而成为这些银行的股东。⑧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民间资本的势力还是非常薄弱,根本不可能掌握经营决策权,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

随着《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金融国十条》)的颁布,这种情况得到一定改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金融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⑨

(三)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银行业反垄断机构

目前我国银行业反垄断可以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等。这些分散的法律法规对反垄断执法机构有一些规定。总结起来,我国现有的银行业反垄断机构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务部。其中,商务部主管经营者集中,发改委主管价格卡特尔,滥用优势地位的查处主要归工商行政部门。总的说来,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执法机构存在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缺乏专业性等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银行业反垄断主管机构的设置模式是以反垄断执法机构为主的协作监管模式,比如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我国也应该采用这种模式,即以反垄断执法机构为主,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协助监管。因为我国目前已经有反垄断执法机构,同时对于银行的监管肯定也离不开银监会的协助,特别是考虑到银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银行业对于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巨大作用、任何一个机关都很难独立承担起这个艰巨任务的现实情况,所以采用这个模式会更适合我国。⑩

[ 注释 ]

①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工商银行年报>.

②王丙辉.“论中国反垄断法在银行业的适用障碍及其完善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6.

③数据来源<2011中国金融年鉴>.

④陈平.“我国银行业垄断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⑤饶粤红.“论反垄断视野下美国银行业相关市场的界定—兼凭美国的经验、反思及启示”[J].国际金融,2009(6):38.

⑥饶粤红.“我国银行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分析”[EB/OL].http://www.antimonopolylaw.org/article/default.asp?id=527,2010-1-9.

⑦王俊林.“垄断才是中国银行业暴利的根源”[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20306/5708711.shtml,2012-3-6.

⑧王信川.““金十条”破题银行业垄断,第二家民营银行或在温州破茧”[J].中国经济周刊,2013(7):56-57.

⑨高峰.“挑战市场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J].价格与市场,2013(10):13-14.

⑩薛秀洁.“中国银行业反垄断规制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 参 考 文 献 ]

[1]张津.对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法律规制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张津.对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法律规制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3.

[3]吴学安.打破银行业垄断的坚冰[J].百家论坛,2012(8):78-79.

[4]石英,王勇.论银行业反垄断规制的有限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0.

[5]高峰.挑战市场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J].价格与市场,2013(10):13-14.

[6]李文杰.中国银行业反垄断法律规制浅析[J].法制博览,2014(4):73-74.

[7]白琳.银行业垄断坚冰开始破解[N].中国商报,2012-4-6(005).

[8]邱兆祥,安世友.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根源及解决途径[N].中国经济时报,2012-5-28(7).

[9]马光远.中国银行业打破垄断正当其时[N].经济参考报,2012-4-9(2).

作者:雷鸣

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 篇2:

我国银行垄断的表现及其法律对策

【摘要】国金融市场改革推进革,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具扩大。法律制度发展尚不健全,商业银行之间的不当竞争也导致行业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面临发展困境。要让商业银行突破垄断困局,就要在分析商业银行垄断表现得基础上,进行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层面上的改革,打破垄断格局,建立和维持一种具健康竞争机制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由此保证银行间有效的竞争,既要保证集中,又要合理竞争,最终推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银行垄断 反垄断法

一、银行垄断概述

纵观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现状,我国银行业已经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行业基本确立,不可否认的是,银行领域仍然具有极强地计划经济统治遗留的垄断色彩。而其中银行垄断更是金融市场垄断的典型。

随着银行业改革,商业银行数量逐渐增多,外资银行也积极进入,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审查机制十分严格,贷款量小,而民间资本基本处于不合法地位,排除合法金融资本竞争之外。根据《反托拉斯法》的规定,企业具有联合限制竞争、滥用垄断经济优势、价格歧视、企业合并造成垄断、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任一行为都构成垄断。中国银行利用优势地位损害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便是典型的银行垄断行为。[1]银行业的垄断行不仅已经存在,许多垄断行为甚至为有了十分复杂垄断形式。首先,我国银行准入中就存在行政垄断的现象。除了民生银行等民营大型金融机构获批设立,民间资本仍处弱势地位。即便是在当前政府鼓励并扶持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还是受限颇多。其次,许多大中型银行采取默示方式行使具有垄断实质的行为,前不久出现的几大中资银行集体上调手续费就是典型例证。

要了解银行垄断的的全貌,首先要分析银行业垄断的表现,在了解其具体表现后再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期解决银行垄断所产生的不良市场影响。

二、银行垄断的表现

(一)银行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

银行业垄断现象到底有多严重,最直观的表现无疑于不合理制度构建下,各大银行通过垄断地位所囤积的利润。以2011年前三季度为例,五大国有行的净息差占到营业收入比重的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90%。而利息收入上,五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表现更加夸张,除兴业银行增幅27.6%以外,其余银行利息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而华夏、南京、民生三家银行的增幅超过40%。存贷差无疑成为银行高利润的源头之一。2011年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各大银行可谓暴利企业。[2]有观点称高额利润来源于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垄断集中之势,然而这并不是其具有强竞争实力的表现,而是政策偏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表现。银行业存在“垄断福利”,这种福利虽然惠及银行但是最终不利公平,加剧了分配不公,并将最终危害银行业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商业银行员工整体收入偏高,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多数行业平均水平。

(二)银行垄断限制社会的融资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融资功能多限定与银行进行,而对民间资本进行打压和严格打压。

银行的经营表现来自于其资产负债管表中的数据表现,为降低贷款风险,维持良好的账面表现,对于贷款企业要求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往往更为严格。而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较为薄弱,难以满足融资条件,以软件类企业为例,这类企业所要求的的固定资产少,但是科技含量高,人工费用多,所以在贷款时少有有价值的抵押资产,可想而知贷款极难。而一般新型中小企业,虽然投资风险大,但高风险高收益,一旦成功发展,利润巨大。银行信贷融资承担了极大融资风险但是利润所得仍然等同于普通的行业,这种情形无疑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动力。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却出于自身抵抗风险需要难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银行金融机构在其市场化改革中,坚持“扶大冷小”的贷款政策,大量银行的信贷资金通过政府引导下流向了本就实力相对强大的国有企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仍然有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对市场重视不够,金融产品开发与研究不力,忽视了中小企业这一市场,拒绝着眼长远利益。[3]

(三)银行垄断损坏消费者利益

银行垄断的表现不仅在于前文所提及的方面,也表现其垄断格局严重的影响了金融消费者者的权益。银行垄断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有限,不得不承受数量众多、比例较重的银行收费项目,而银行通过在消费者身上攫取不合理的利益,损害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根据调查显示,银行业的服务项目总共1076项,其中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而在这些项目中,办理个人业务的服务共276项,个人有偿服务占到了196项。[4]总之,从你拥有银行账户,接受银行服务开始,消费者的“付费之旅”也就已经开始了。而在金融消费领域,跨行取现以及异地同行跨行取现、存款、转账等高额的手续收费,消费者既感到不满又觉得无可奈何。

三、针对银行垄断的法律对策

银行垄断由来已久,其垄断格局难以动摇,要进行银行业反垄断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出相应对策,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大银行的垄断地位,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拓展融资渠道、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也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上营造良好的环境。银行反垄断应当从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两方面着手进行,以金融制度的改革为根基,以法律制度的改革维护金融制度的改革成果,由此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银行垄断的相关问题。

(一)金融法层面上

1.过立法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制度。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利率差,而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制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按照我国的利率制度规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存贷的价格边界之间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差额,这一差额的存在促成了银行业垄断的形成。

银行一边依靠着固定利差得到政策性盈利,运用其在利差上的先天优势,保持垄断地位,忽视对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长远来说,银行之间还是存在价格竞争。这种价格竞争还是在企业品牌、信誉、服务质量等竞争上行为,但是在成本价为主导的定价机制之下,金融产品或服务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付高价换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5]金融体制完善与改革,利率市场化是重中之重,落脚到实处就是要用市场化的利率适应多变的市场,消除金融上过度行政干预。利率市场化制度被合法确立后,市场将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统一的利率市场化制度,通过利率市场化来推动银行自由化,让市场干预“有所为,有所不为”。

2.完善金融法律体制,鼓励民营资本流通。打破垄断合理的竞争机制是基本要素,拓展民间借贷的空间,构建合理安全的金融主体制度是题中之义。民间借贷市场和银行业市场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适当拓展民间借贷的空间,就会增加存贷款业务的市场供给,相对降低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中的支配地位。

银行金融机构资源供给十分有限,而与之相反金融服务需求却十分巨大,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十分繁荣。虽然国家也开始强调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微型企业。但中小型金融机构设立任然存在门槛高、审批难的现象,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十分受限。相比之下,一方面非正规金融一方面十分兴盛,另一方面却处于不合法的灰色地带,间接导致了个别大银行垄断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打破垄断,重要途径就是引入一定数量的竞争主体。首先要确立民间资本合法的金融地位,通过一定手段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引导其成为金融市场中合法的竞争者。这种方式既能有效地监管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能间接对银行施加竞争压力,促进银行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更为重要的时,这些转型为合法中小型资本机构将会丰富金融市场的主体,有利于调整金融市场的结构,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其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有压力的情况下放下身段,以发展自身为主要任务,而一般金融消费者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和权利,均能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最终促进公平的实现。

(二)反垄断法层面上

1.银行业反垄断立法。纵观我国的反垄断法律规定,给人的感觉是极为原则化,这样的规定容易给予裁判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性,个人建议,在确立了划分、协作方式应该遵循的原则的情况下,还应该将原则细化,让反垄断真正发挥“经济宪法”的作用。从立法层面完全的将银行业反垄断纳入反垄断立法的视域,再进一步的配合相关细化的法规制度,以期尽快的建立健全我国的银行反垄断立法体系。

首先,要立法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鉴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都起监督作用,在银行反垄断活动中冶应当将它纳入监管主体系统。《反垄断法》虽然没有讲人民银行列为执法主体,但人民银行凭借其特有的职能能获得全面准确的商业银行运行的数据和信息。让人民银行加入监管,能有效了解银行业内部信息,保持银行反垄断监督体系的完整性。其次,通过立法建立主管机关的监督合作机制,反垄断法要在协同行动、案件移送、监督调查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高难案件联合监督机制,专门解决专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银行反垄断案件。[6]

2.落实银行反垄断执法。就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反垄断执法机构和银监会需要互相合作,在管辖上注意分工协调。我国的反垄断执法模式和美国模式不一样,而是主要借鉴了欧盟采用的行政模式进行反垄断。银监会作为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熟悉银行业务,又可以对银行业机构进行现场以及非现场的监管,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违规违法现象的银行进行处罚。银监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监管机构,将它纳入银行反垄断系统是必然之举。我国《反垄断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现有法律法规体制构建下,国务院授权的专门反垄断执法机构与银监会在银行反垄断案件管辖权上存在权力冲突,矛盾和分歧也就应运而生。银监会具有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的职权职责。相较之下,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责并不针对银行的一般运营,但是对银行业中的企业并购、垄断协议以及一般垄断权力滥用等行为进行监管。可以看出两者虽然都要管束银行运营,但是具体适用上还是有所不同,因以银行行为是否具有强反竞争影响为标准区分权力范围。

3.鼓励银行反垄断民事诉讼。长期以来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形成了历史性的垄断,执法部门倾向于保护银行的垄断利益。而《反垄断法》可诉性不强,很多深受垄断之害的法人和自然人无法顺利起诉或发动反垄断调查程序。该法只在第五十条笼统地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除此以外,都是行政调查和处罚的条款。[7]

这一司法实践不力无疑对于受银行业垄断而致使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而言也是一大打击,这基本使得消费者在面对银行垄断时失去了基本的寻求法律公平、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但是,2012年最高法院出台有关反垄断诉讼的新司法规定,实际上就是以《反垄断法》第50条为核心,落实该法对普通民事主体的权利保护,并以支持民事诉讼的方式,赋予民间以反垄断的生机和活力。

由此,在银行反垄断领域,还要积极鼓励消费者进行私人反垄断诉讼,全面的推进银行反垄断的进程。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和反垄断司法层面这一行为都将会有极为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4.量化银行垄断标准。目前《反垄断法》所提出的关于行业垄断的判断标准也很难适用于银行垄断的判断。如何具体的量化银行也垄断的标准,是我们在建立健全银行反垄断时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判断金融领域的垄断行为时,首要问题是厘清垄断行为是这种行为主体在参与市场运行中做出的金融经济行为,因而对垄断行为标准的制定要体现行业特性。标准制定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一方面从学理上这个标准要全面科学;另一方面这个标准要能兼顾包国家利益、商业银行利益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打击银行垄断既要考虑到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又要将银行的市场影响力摆在重要位置评估,特别对大型银行是否形成垄断协议要深入研究。在银行反垄断领域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对银行业进行反垄断审查时,要对集中的经营者这一类垄断问题给予重视,对相关市场的界定要严格标准,同时应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认定经营者集中,采用更适用于金融领域的垄断判断标准,并运用最新的成果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建立关于银行业垄断的科学合理且有可行性的垄断集中判断标准。

四、余论

我国一直将调整社会收入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银行业垄断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各种对策,无疑是十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平社会的建立的。在协调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习中,无疑会面对许多矛盾,要做出很多选择。正确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平衡效率与公平是有效的也是最为科学的方法。银行业反垄断正是经济发展路途中不可逾越的毛利,而对银行业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管,最终实习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们面对银行业垄断问题的解决思路,唯有解决这一问题,银行业才能长期健康地发展。当然关于银行业的反垄断规制不止于文中所说的对策,这一问题的全貌有赖于学界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惠、岷峰.中国商业银行垄断程度的判断与充分竞争的对策[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1.

[2]曹慧敏.探寻银行三大暴利之源,存贷差成高额利润大头[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jrxw/20120206/074711318162.shtml,2012-02-06.

[3]王曙光.中小企业筹资方法创新与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创新[J].经济师,2001(1):17.

[4]高晨.银行收费项目共计850项[EB/OL].http://bank.hexun.com/2011-07-13/131388821.html,2011-07-13.

[5]马冲,王继源.当前中国银行垄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J].学理论,2012(3):110.

[6]薛秀洁.中国银行业发垄断政策规制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40-51.

[7]席月民.我国银行反垄断执法难题[J].法学杂志,2008(1):12.

作者简介:申丹青(1989-),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作者:申丹青

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 篇3:

基于修正的S—C—P分析中国银行业垄断与竞争关系

摘 要: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目前仍为寡头垄断结构,这种市场结构伴随着是银行业绩效低下。本文采用哈佛学派的S-C-P理论,并基于修正的S-C-P结构理论对中国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急需改革,同时必须引入竞争因素,才能激发银行业的活力,让银行业发展得更好,更有效率。

关键词:垄断与竞争; S-C-P结构理论; 产权结构; 市场结构

银行业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尽管这几年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我国的银行业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如资产质量、经营管理体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迫切需要解决。现正值金融改革之际,我们必须认清银行业存在问题的根源,妥善处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过渡。有学者指出[1],目前普遍的说法是认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仍为寡头垄断机构,短期内很难打破。同时指出国有银行垄断来自传统惯性,行业进入管制与较高的退出壁垒。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不会影响银行效率,目前在学界中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因此分析银行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对银行稳定运行的影响,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银行就是企业,就像银行经营的货币是商品一样。” [2]在周小全著的《竞争、产权与绩效》一书中,分析了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银行业分析具有实用性,其中提到了哈佛学派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即S-C-P)范式。我国最早运用传统S-C-P结构理论分析我国银行业的是于良春、鞠源,他们用S-C-P结构理论比较了1994-1999年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结构,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导致低效率问题,主张引入更多竞争因素。[3]目前S-C-P结构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还存在着争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单一)和市场结构(行业过度集中)影响着银行效率。而S-C-P理论正是侧重于对产权结构的分析,运用该理论分析具有实用性。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行业市场结构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运用修正的S-C-P分析框架,把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一起归入模型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本文将会基于这个修正的S-C-P分析框架,分析银行业的垄断与竞争行为对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S-C-P结构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障碍高度、规模经济性、政府管制等。本文将重点分析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通过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我国银行业集中度,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法。另一种是相对法。” [4]本文将采用绝对集中度来分析,采用CR4指标,公式如下:

注:Xi为第i家银行的相关数据,4为前四家银行数目,本文指的是四大银行,全部的意思是我国银行总数。

下表是我国银行业2007年到2012年的CR4值:

一般认为,CR4 40%为低集中度;40%80%为高集中度。由上表数据可以知道,我国银行业CR4值逐年下降,证明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下降。而且,从2008年开始,CR4跌下50%,这表明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的银行业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推进,外资银行的不断加入,以及市场利率化所带来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将会不断下降。

(二)产权改革对银行业绩效的影响

产权改革是绩效提高的内因,结构调整是外部动力,二者共同促进了银行绩效的提高。涂万春和陈奉先采用了ROAij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国有股权适当地退出和股权结构的优化,能够使绩效和国有股权比重组合点移至临界点左边,在此处国有银行的绩效比现阶段更高,而且处在一个相对高效率的水平。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市场竞争挤压垄断价格有利于激发银行企业的内在活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产权改革必须引向多元化结构,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才能提高银行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市场绩效分析

目前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上,主要采用X-效率分析法。效率分析方法包括参数分析和非参数分析。刘庆庆[5]曾发表一篇论文,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经营效益分析。他通过分析2006~2011年中国17家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SE),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没有达到规模效率的超效率DEA有效,而且传统的“五大行”效率值明显小于“股份制”。同样,魏煜,王丽等一下学者研究比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结果大都表明银行效率普遍低下,国有银行效率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低。尽管我国银行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国有银行绩效低下的问题还是很严重。

(四)银行业垄断与竞争行为影响以及建议

通过S-C-P结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银行业高垄断性市场结构导致效率低下,影响银行的绩效。而适当地引入竞争因素,如产权结构走向多元化、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等,能有效地激发银行业的活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S-C-P理论证明了产权结构单一,行业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主张引入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从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入手,推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促进产权结构优化,引入竞争因素,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增加透明度,通过市场信息揭示功能进行有效监管,使我国银行业能够发展得更好,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研究综述,皖西学院学报,2012,(6)

[2]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

[3]涂万春、陈奉先,产权_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绩效_基于修正的S_C_P分析框架,产业经济研究,2006,(2)

[4]刘勇、尚文程,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2

[5]刘庆庆,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经营效率分析,2013,(5)

作者:刘家铭

上一篇:金融危机经济对策论文下一篇:证券内幕交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