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经济对策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本文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危机经济对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危机经济对策论文 篇1: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苏省经济发展对策

摘 要: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认真总结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反思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为江苏提供更好的经济发展对策,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江苏省; 经济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概念的诠释

自2007年9月份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以来,信贷危机已从美国扩散到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造成世界范围内金融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如果说2007年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酝酿的一年,2008年时全球金融危机滥觞扩展的一年,2009年是经济与市场触底反弹的一年,那么2010年就是全球经济如何从救市政策中平滑退出,同时避免过早退出而造成的二次探底以及过晚退出而造成的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的一年。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力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由于全球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成功防止了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本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人类正在经历的这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何时结束,尚待观察,但有基本可以预期的是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研判,全球经济明后年将进入全面复苏,这样算来,中国目前经济回暖,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将完全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苏省经济发展状况

江苏地处中国的东部,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这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江苏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由江苏的经济结构所决定。改革开放30年间,江苏经济保持了年均12.6%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内部传导与外部冲击机制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周期性波动。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身周期性回落、经济结构调整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收缩通道。2008年江苏省的经济走势总体表现为上半年平稳发展、下半年快速回落。经济总量指标增速全线下滑,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显现;经济增长减速,第二产业生产增速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除社会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外,外贸出口增速快速回落,投资增幅大大低于全国。在经济减速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急剧下降。全球金融危机给江苏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挑战。

以外贸出口为例:2009年积极应对外需不足的严峻局面,对外贸易降幅不断收窄。全年进出口总额3388.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6%。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9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2010年前3个月进出口贸易总值达99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2%,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一季度相比增长了9.4%,出口和进口两项数据也全面超越金融危机前同期水平。虽然江苏外贸增长势头强劲,但其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受进口商品价格、大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消费市场并未出现根本性恢复。同时,在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今后一个时期企业遭遇的贸易摩擦或将再度加剧,預示着今后的进出口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三、江苏省应对后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及发展对策

1.必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在大量吸收国内外资金的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内地富余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整合提升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发展壮大本土企业,培育外贸出口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2.进一步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消费对稳定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避免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引资审批程序

进一步加大对利用外资的优惠力度,在土地供应、重大项目、开发区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造优良的政务环境。重点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一站式”审批,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全程代理制。打造优惠的政策环境和优质的金融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通过建设企业信用制度,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4.积极引导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2009年是中国外贸最为困难的一年,突出的表现就是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江苏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案件是2008年的两倍,这个势头在2010年仍将蔓延。2010年国际贸易摩擦将更多样化、更加复杂,对外贸易形势仍然严峻。因此我省政府应协调行业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联席会议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贸易频擦预警和应对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法律手段应诉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课题编号:905

参考文献:

[1]江苏统计年鉴——2009[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

[2]顾为东.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J].宏观经济论坛,2009(13)

[3]?杨志琴.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6)

作者:张杰 盖锐

金融危机经济对策论文 篇2:

金融危机对湖北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本文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 新形势 辅导员 素质要求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2006年春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8月后,影响波及欧盟、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由于因金融创新过度使得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信心崩溃,实体经济也出现明显衰退,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产业分工和金融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从目前来看,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所仅见。因此,它对湖北的影响也绝非短期、局部和有限的,而是长远的、全面的和难以充分评估的。

一、对湖北经济的影响

1、抑制外需市场。由于金融危机不断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特别是危机严重抑制了国际需求,从2008年12月开始,湖北进出口总值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前10月,湖北进出口总值13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3%。

2、挤压企业效益。外部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使得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今年1至9月份,湖北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1%,从大类看,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9月份,湖北在调查的38个工业行业中,有23个行业下降。这些都严重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1-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了6.7%。

3、打击市场信心。市场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投资信心受挫。今年前10月湖北省外商投资累计完成162.7亿元,同比增长6%,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11.4个百分点。

4、放缓财政增长。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应对危机,进行结构性减税,进一步导致减收增多。前三季度,湖北省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115.34亿元,同比增长8%,远低于2008年全年20%的增幅。

再从时间段上来看,这场危机目前对我省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停滞期)为2008年10月-2008年12月,其中全省工业用电增速在2008年10月份开始出现6年来首次下降,降幅达到14.1%。中期(衰退期)为2009年1月-2009年6月,其中全省PPI在1-6月呈现逐月走低态势,1-6月份分别下降1.8%、2.2%、5.0%、5.1%、6.0%、6.2%。末期(回升期)为2009年7月至今,其中自2009年6月份开始,湖北省进出口开始逐月回升,连续4个月实现环比增长。

二、危机中孕育着机遇

1、释放了经济粗放发展的部分隐患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省部分地区低水平重复投资、高耗能重污染工业等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企业遭受了严重冲击,迫使他们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2、凸显了内生型经济的后发优势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下,沿海发达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遭受重创,但由于湖北经济具有很强的“内生型”特征。也即是说,湖北经济的外向依存度不高(出口总额最高达到一百亿美元以上,占GDP不到1%),产业结构偏向于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国内民生需要。特别是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时,这种内生型经济便展现了它的强大生命力。

3、形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本洼地

湖北是农业大省、科教大省,交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水电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比沿海均具有明显优势,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那些苦于成本上升、各类基础资源紧张的产业资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地,湖北作为中部一个新的资本洼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获得了吸引人才资金的良好机遇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外和沿海丰厚的资金、强大的产能、优秀的人才大量闲置,而这些正是湖北下一步发展所急需的,这种外余内缺差异,为引资、引智、引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5、提升了在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于沿海地区,而中央应对危机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包括不久前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必将提升湖北在中部以至全国的战略地位,为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支持打下了坚实基础。

6、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更大空间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会出现新一轮的大融合,国际经济合作也将更为频繁,地处中部内陆的湖北面临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难得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在全球的范围内达成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发展才具有长久和持续性,

三、主要对策

面对危机,面临机遇。“弯道超越”,是湖北制定当前对策的一个基础理念。多年来,湖北经济已被沿海远远抛在后面,若在常规发展即没有“弯道”的增长周期内,缩小差距很难。然而,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冲击着沿海地区,反观湖北,尽管危机的影响不小,但杀伤力却轻得多。2009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56.84亿元,同比增长12.5%,比全國高4.8个百分点。总之,发达地区受危机打击经济暂时放缓,而湖北经济却基本保持较好的态势继续前进,这就是一个“弯道”。在这个弯道超越,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科学依据。

1、尽快恢复市场信心

温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要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一系列利好因素,把握弯道超越的宝贵机遇,强化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心,用危机凝聚力量,营造加速发展的社会氛围。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快铁路发展,加强公路、航空建设,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以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约用水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与水平,为推动省内发展及区域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3、加速产业集群壮大

第一,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对不同的产业集群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对武汉光谷、襄樊开发区等区位条件和科技资源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迅速提高其资源整合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增强经济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对其他处于发展起步期的高新区,则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土地和改善投资环境来尽快形成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第二,利用独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对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按照区域个性化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理论,从自身所处的区位、发展基础、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实际出发,立足地方经济的特色来明确自身的定位。第三,拉长产业链条,加强整合。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把已形成或易于形成集群的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对象,切实在拉长产业链上狠下功夫。

4、加快一带两圈发展

随着湖北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使湖北区域发展最终实现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这是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完善湖北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要加快一带两圈发展,大力推动核心城市及其区域一体化,探索建立“一带两圈”议事协调机制,实现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一带两圈”及各城市之间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功能定位的沟通与衔接,紧密结合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确立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区域、行业界限,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区域政府、社会和企业多层次的交流协商制度,深入研究区域合作战略、政策与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在注重省内合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加强湖北与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广泛建立部省合作机制。

5、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要坚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施德政、行善举的首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使广大百姓实实在在分享到发展的成果。重点是加快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社保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

作者:李培明

金融危机经济对策论文 篇3:

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对策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当下仍难言彻底结束。这次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契机。通过对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原因、进程和产生影响的研究,并借助于对危机中出现的诸多案例的分析,我国可以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挖掘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内在规律,减少试错成本,更好地思考和谋划未来的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

通过分析追寻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机理,可以吸取一系列深刻的教训。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以下一些教训需要引起各级部门的关注。

谨防经济繁荣过程中的资产价格泡沫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由房地产价格泡沫引发的危机。美国房地产领域长期形成的泡沫酝酿了危机,而泡沫的最终破灭则触发了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主政时期,强调货币政策不应关注资产价格,而应采取“事后救助”的方式进行应对,没有对房地产领域的资产价格泡沫进行适当干预。这一政策操作理念被认为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在经济经历较长时期的持续繁荣时,往往容易滋生资产泡沫,包括股市和房市的泡沫。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最有可能刺激严重泡沫的形成。我国需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衍生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

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非理性扩张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虚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脱离这个根本。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非理性扩张,必然导致泡沫化并最终损害实体经济。具体到金融业的发展,必须强调回归本源,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原则。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如果偏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流,将很难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并最终酿成危机。这对我国应有较大的警示意义。

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影子银行主要指金融行业内行使着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监管较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本世纪以来,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影子银行迅速膨胀。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影子银行游离于现行监管体系之外,对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空白地带和监管不力,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起连锁反应的重要原因。我国也应从中吸取教训。

需要改进对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激励

追寻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许多金融机构高管层和交易人员无节制地追求过高薪酬,由此诱发道德风险并造成风险大量暴露,这已很大程度上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短期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的失灵遭到了普遍质疑,现存“投机补偿”的薪酬机制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实际上金融危机后各国已经着手解决薪酬体制的问题,试图纠正原有薪酬体制鼓励金融机构过度冒险的行为。各国在后续的监管改革方案中,改进对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激励机制已经成为重要内容。对我国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教训,是既要完善高管薪酬制度建立更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又要避免重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因高管无节制追求高薪酬,而使金融机构陷入高风险的境地。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应该明确货币政策调控资产价格的功能,并将包括房地产价格变动在内的广义物价指数作为政策调控对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警示就是,货币政策应该体现其控制系统性风险,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作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以关注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主要针对传统CPI进行适时调整,这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

从近年来全球经济周期变化的特点看,CPI和核心CPI(指剔除了能源及食品价格因素的CPI)并不能及时反映经济的周期变化。因为等到CPI明显全面上涨时,往往已处在经济金融泡沫最后破裂的前夜。且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全球通胀机理已经发生了变化,资产价格往往成为通货膨胀背后的主要推手,货币政策如果不关注这一现实就容易脱离实际。另外,即便以货币政策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来看,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货币价值已经发生变化。鉴于这些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重新思考货币政策的定位和调控对象,并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范围。

从操作层面上看,我国应进一步探索更好地衡量物价总体水平的方式和方法。有关部门应在现行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之外,设计一个包括房地产价格变动在内的广义物价指数,并将这一指数纳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关注和调控范畴。

应将虚拟经济因素纳入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同时严肃重申中央企业参与虚拟经济的方式和尺度。虽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离有利于金融功能的发挥,但对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来说,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范围。目前,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远远不够,突出表现在“两基一支”、“三农”、中小企业、中西部发展等大量瓶颈领域得不到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涉及到的很多领域,都属于金融支持不够或尚有空白的范畴。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受虚拟经济短期财富效应的吸引,许多搞实体经济的各类机构大肆参与虚拟经济。不少企业(甚至包括许多中央企业)偏离主业经营,过度参与股票和房地产投资,并以投机为目的介入复杂衍生品交易,导致出现了大量亏损。政府应该对这一现象应该进行合理规范。中央应该严肃重申中央企业参与虚拟经济的方式和尺度,应对央企所属非核心产业类的房地产开发进行限制,以便防范虚拟经济变化明显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和社会混乱。

应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类机构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运行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因为认识到影子银行在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特殊性,许多国家正在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体系,通过要求这些机构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和控制适度的资本,以达到规范这类机构健康发展的目的。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一些如外汇储备运作机构、政府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E)、政府部门的公积金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很大程度上带有影子银行的性质。这些机构资产规模较大,本质上仍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上主要是公众资金和国家财产,事实上属于不拥有商业银行牌照的影子银行体系。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这类机构还存在着监管不到位、人员薪酬确定较为随意、投资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针对金融危机的教训,建议将此类机构纳入国家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改变目前缺乏监管约束的局面;将该类机构的费用拨付、人员薪酬核定等纳入国家统一预算安排,并公开进行信息披露,对于投资决策等事宜则按照法律批准的法定程序进行,并规定以上事项接受全国人大监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此类机构运作的透明度,保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还能够减少目前一些国外政府和机构对此类机构的许多不当猜测,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应该在合理确定特定行为边界的同时,强调政府主导和调节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取了救助措施,有效控制了经济进一步恶化的势头。西方国家政府对于危机的全面处置方案,大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即央行向金融体系释放巨额流动性;政府全面担保银行存款负债或提高担保上限;动用纳税人资金向金融机构直接注入资本金;政府收购或者担保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应当肯定,此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各危机国的经济能够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复苏,是与政府的适时的超常规介入和救助分不开的。

美欧处置危机的一系列行动表明,即便在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发达国家,政府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和调节作用也不可或缺。但也应注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向金融机构注资,包括向一些私人金融机构注资救助,实行国有化等措施,实际上反映了维持自由市场基本制度与必要、务实政策的调和,并不等同于金融社会主义,也不意味着对自由市场与私有产权制度的抛弃。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方面要强调政府在危机救助、民生改善、金融改革、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特定时期政府有关政策措施的合理边界,避免“国退民进”、“与民争利”等现象的出现。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出“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开发计划。如何应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寻求中国自主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必须进行的一项战略选择。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我国的经济金融应该在如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相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并在此过程中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金融危机后面对外需下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的率先复苏。但与此同时,此前一些超常规宏观经济政策引起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呈现。目前,鉴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使命已经基本结束,各国政府已经逐渐考虑各自刺激政策的退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需要适当考虑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我们建议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将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应改变2009年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状况,使货币政策回归到正常的轨道,率先促使货币政策先于财政政策退出。二是将财政政策重心从刺激投资与出口转向刺激国内消费增长。纵观海外各经济体现状,原先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基础正在削弱,我国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新平衡经济发展结构,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侯。这需要财政政策据以跟进,调整政策的重心,将财政政策的基调定位为支持刺激国内消费增长,以此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三是在退出过程中贯彻深化结构调整的政策。我国应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我国还应通过改革相关制度和政策等内生因素,扭转经济增长中长期的结构失衡现象,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随着目前政府的经济政策重心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为了防止经济再次下探,政策退出必须与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调整相配合,以便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大力将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发挥其在政策退出过程中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启动消费等积极作用。

采取利率工具和物业税等政策手段,抑制当前突出的资产价格泡沫

2009年我国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信贷政策,引起了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泡沫最终破灭对我国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危害将难以估计。通常而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政策效应并不明显。对于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要比数量型工具的政策效应更大,我国应立即考虑借助于利率工具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对于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泡沫,除了过于宽松的信贷投放因素,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地方政府依赖于“土地财政”发展经济的模式,也是导致目前房地产价格泡沫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应考虑改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分配机制,改变目前全部收入归地方所有的利益格局,从机制上遏制资产价格泡沫。我国需要立即改变现有单一靠信贷杠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思路,应促进各部门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加以辅助配合。当前,应立即开征包含土地增值税在内的物业税,发挥其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积极作用。

我国开征物业税,能够增加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可以支持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解决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从操作思路上看,应把握住不将土地出让金纳入物业税,以及仅对经营性和部分非经营性房屋征税两个原则。在具体操作层面,开征物业税应优化税制结构,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清理现行房地产领域的许多税收和收费,可以考虑将现行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某些合理的房地产方面的行政性收费合并为统一的物业税征收。

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有关部门已在十个地方推行数年的物业税基模拟评估和相关工作试点,各环节的专业力量与软硬件条件均已具备。从有效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尽快开征这一新税种。

统筹各方面因素,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目前,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这对我国的汇率政策构成较大挑战。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我国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逐渐充当积极的角色,人民币汇率已经日益融入国际因素;且从长远看,汇率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我国可以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适当加快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当然,启动汇率渐进调整之路,短期内可能表现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出口部门尤其是就业难免产生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这种影响。如放松一些行业的管制,促进非贸易行业(例如电信、交通、文化等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增加政府资助的技能培训及再就业服务等,以应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可能的负面影响。如果将这些措施与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进行统筹考虑,将有助于实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平稳,并达到以汇率升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

抓住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机遇,有序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全球金融危机动摇了世界对美国金融体系与美元的信心,美元地位在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削弱,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经提上日程。相比之下,我国经济较快增长、金融稳定,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贸易结算安排显著推进,这些有利因素为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一种务实的态度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既可以作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可以看作我国主动应对美元衰落的策略,政府层面应该有序推进。我国可首先从一些具体实施步骤上着手,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例如可以进行更多的离岸金融服务,可以允许外资机构在大陆进行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发债或发行股票,允许外国公司(包括国际机构)在上海或香港发债等,有条件允许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逐步进行资本项目的开放。我国可考虑创造条件取消货币管制,发展形成一个市场驱动的大型本土债券市场,作为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战略举措。

从现实层面考虑,考虑到亚洲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且我国对亚洲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人民币容易走出去等因素,短期内首先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实现人民币区域化,以区域化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是较为可行的做法。

分别针对存量和增量资产采取措施,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鉴于今后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如何实现我国2万多亿美元外汇的储备保值增值是重要的难题。我国如果在短期内显著调整外汇储备的比重结构,容易引起美元汇率大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剧烈波动,由此带来的国际金融不稳定将会损害我国的利益。对于外汇储备管理,目前较为稳健的做法是:首先在增量储备部分减持美元资产的份额,然后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状况相机选择,逐步调整存量储备部分的币种和资产结构,逐步将持有的美国国债调整为与币值和通胀更为紧密关联的其他资产。

作为外汇储备管理的另外一种思路,我国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也是化解外汇储备压力,同时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步骤。具体来说,可以将外汇储备投向“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使其充当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引擎,以及向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等。这既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提高生活水平,树立我国负责任国家的正面国际形象。还可以开辟这些地区的市场,形成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借以取代消费模式已经在改变的美欧市场,为我国的出口增长助一臂之力。

运用财税政策手段,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和技术发展

从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新的替代能源的开发推广趋势不可逆转,国家财政政策应该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补贴的环节在特定群体的消费而不在流通。如果财政补贴补在流通环节,一是会进一步加大价格体制的扭曲程度,二是会使得财富分配向企业倾斜,达不到调节公平的目的;财政补贴的方向在高端而不在低端。国家在发展新能源,审批项目的时候要设立一定的标准,避免不计成本的、不计投资效益的无序竞争,不能只要与新能源搭上边就可以享受到补贴,补贴政策应该明确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应该补贴技术研发,而不应补贴到低端的生产加工上。

税收政策要选择几个着力点,将调节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行为作为一个着力点,改革资源税和消费税;将调节环境污染行为作为一个着力点,开征环境税;将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着力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从限制重要战略资源能源出口,鼓励一般贸易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角度,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从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以碳排放限制为借口的贸易保护倾向和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适时开征碳税也不失为一个主动性的选择。

同时建议今后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此来提高和强化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的节能和环保意识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王光宇 孙亦军

上一篇: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