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式探索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突破与重构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又必须完成的任务。通过案例分析、应用实践、理论梳理、文献研究发现,重视学习的科学研究、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关键要素,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彼此的发展与转化,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产生将成为可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学习方式探索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学习方式探索管理论文 篇1:

“有效教育如何真正有效”访谈录

部分教研室领导及敬研员答记者问

一、如何理解有效教育的要义?所谓有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健萍(玉林市玉州区教研室副主任):有效教育的创始人是孟照彬,因此有效教育又称MS教育,其英文表达是: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fions。简明表达式:EEPO。关于其要义,本人认为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其核心理念,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二是其文化形态,有效教育目的是打造有效的、大众的、科学的、和谐的、人人喜欢的教育。三是MS教育密码,童谣及现代教育的六化建设等。四是其操作体系涵盖的内容,即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课型方式、备课方式、管理方式、考试方式、诊断方式、技术方式、认证方式、控制方式。

有效教育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其核心理念的先进性上。有效教育把组织和参与作为主要方式,并且提升到核心理念的层面,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二是体现在其经典性评价方式的中国性和世界性上。有效教育经典性评价方式把“三性合一…‘三级联动”作为评价要点,即在教学领域主张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擅长的知识性有机整合,使之大众化;在学习领域,主张使互动、主动、能动这个联动结构进入常规教学活动,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基本教育教学元素,并且每个评价点均有可操作性,为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大幅度提高师生素质,使之具备包容世界优秀教育文化的能力,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发展。三是体现在其学习方式的丰富内涵和可操作性上。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是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系列方法的总称,其主旨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致吻合。学习方式操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实现学生健康、协调和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是体现在其课型方式的功能上。有效教育的课型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而对应提出的一种具有功能指向的基本教学方式,是课型概念和课型功能的延伸。各种课型如能熟练操作,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推进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在实施有效教育前后的反应如何?在城乡教师之间、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反馈有什么异同?

陈健萍: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学得主动,变得自信、阳光;合作学习井然有序;教师教学调控收放自如、得心应手。二是积极要求进步的教师在教研训活动中的盎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令人感动。三是教师们对有效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并意识到: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选择有效教育的人是很有眼光的人,做有效教育的事是很有意义的事。 实施有效教育前,一部分教师是激动、积极的,一部分教师是怀疑、被动的,还有一部分教师是坚决反对的。随着有效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前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感悟、总结,激情中又加人了一些理性的判断和思索,并逐步成熟起来,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广西区内外颇有影响的、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名师;居巾者则大多消除了怀疑态度,逐步变得主动积极起来;反对者目前仍有些处于观望状态,有的还在坚持反对之中。

城乡教师间也有不同的反馈,表现在:城区教师认为城里学校班额太大,操作难度大,加上学生家长担心学生成绩下降,教师难以承受社会压力。农村学校教师一则希望有更多的指导力量深入农村,给予指导和鼓励;二则希望家长能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骨干教师大多比较乐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机会也较多,能较快进入状态,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但也有少数教师怕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影响讲课效率,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坚持不改革。普通教师中也有很乐意学习的,只要有人给予指导,他们也能逐步成长起来。

张庆新(南宁市兴宁区教研室教研员):在推进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EEPO的学习方式确实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检测进行教学效果的保证。实验班的老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觉得学生在约定、倾听、关注、关照、合理利用资源、合作、有序等方面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种默契,学生在EEPO课堂上动起来了,“问题学生”也成了学习积极分子,学生的发言、展示使老师感受到“学生真厉害”,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单元组的组建和活动如何达到高效,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合作交流不深入,如何关照、关注边缘人积极参与单元组活动等问题,还有待教师们在实验中积极探索,找出对策。二是EEPO十大主流课型方式之一的哲学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哲学辩证的关系,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教师在实施有效教育前后反映不一,大部分教师跃跃欲试,少部分教师持反对意见。在实施EEPO后,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使教师感到了压力。骨干教师都愿意改革,因为用传统方式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加上骨干教师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EEPO的基本做法。年轻的普通老师也愿意跟上,但老教师的顾虑较多。

城里的老师觉得EEPO学习方式其实在他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用到,只是没把它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学习了EEPO的理论后,感觉能站在比较高的高度看待、接纳和运用EEPO。从学生方面看,城乡之间学生的差别还是存在的。从不同学校老师上的EEPO课,我个人认为乡村学校的学生不善表达,较为拘谨,而城里的学生比较大胆,表达较好。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会逐步缩小,乡下的学生甚至会超越那些没有接受过EEPO训练的城市学生。

三、如何评价有效教育在玉林市玉州区的教育实践?

陈健萍:有效教育在玉林市玉州区的实践是成功的。有效教育实验在玉林市玉州区呈现出了学校师生倾情投入、努力实践,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认真组织、积极参与、扎实指导的新局面,逐步显现了富有玉林市玉州区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科研文化,表现在:

1.找到了课程改革的抓手。2001年,玉林市玉州区开始进入课程改革,之后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教学方式的办法。有效教育的引入,给了我们较为明确的指导。孟照彬教授亲自培训、亲自上示范课,给予我们很大的指导和鼓励。我们不仅在学习方式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而且在备课、课型、课堂评价等方面都有了较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

师们知道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于娱”(这是一个学生总结的)的重要性。一是教师的自我研修意识和能力增强了。为了做好实验,不少教师主动学习教育名著和EEPO方式的有关理论,努力吃透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操作要领,主动在课堂上实践探索。二是教师同伴互助的效果越来越好。以单元小组为实验基础单位的形式促进了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学互助,同伴之间的共同备课、共同研讨、互听互评等活动,强化了教师对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实验项目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教师研究交流的氛围越来越浓。全区性的、校际团队的、校内的、单元小组内的研讨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教师热情高涨,求知欲强,哪里有活动就往哪里奔,很多时候学校内的研讨交流不知不觉就延伸为区域性研讨活动,场面令人感动。四是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课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

3.学生获得了实惠。改变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的脑、口、手。学生有效参与,创造了趣味的、智慧的、魅力的课堂,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活跃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学生互相关注、互相关照的意识大大增强,互动、合作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观念转变难。在实验过程中,观念转变方面还有阻力,来自各方的急功近利的、保守的、反对的、假改革的、伪支持的不良思想、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效果。二是镇(街)中心校的指导力量薄弱。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关键,但取消了乡镇教育办,承担业务指导职能的中心校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很难有足够的力量指导村级小学。

四、如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有效教育,是否可行?对参与实践的后来者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陈健萍:当然可行。建议有:

1.实践者和实践者团队要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念、顽强的教育意志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要经得起来自各方的批判、中伤甚至诋毁,真正把教育当事业来做。

2.征集志愿者,以点带面。愿意改革的(个人或学校)先行,先享受改革的成果,以他们的成功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和周边的学校。

3.组建各级领导和指导团队,加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和鼓励,给实践者提供坚实的后盾;组建各级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强大力量。

4.要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实践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感悟。

5.彻底改革专家自始至终台上讲、教师自始至终台下听的低效的培训方式,采用参与式、体验式进行培训,让实践者人人都参与,次次有收获。

6.给实践者创造宽松的实践环境。

张庆新: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有效教育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对参与实践的后来者建议如下:

1.可以大范围实施有效教育,但要循序渐进,先从实验班进行,探索经验教训,也让其他教师看到EEPO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政府、教育局、学校要统一认识、层层重视,互相支持与帮助,比如做好实施方案,统筹教育资源,为顺利实施EEPO保驾护航。

3.实施EEPO必须求真务实,教育局、教研部门一定要对学校和老师搞好培训、做好阶殷性的检查与反馈,及时总结、反思与修正。

4.吸取EEPO先行地区学校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部分一线敬师答记者问

一、作为一线教师,你如何评价有效教育在贵校的实践?为什么?

凌军霞(玉林市玉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我校是有效教育挂牌实验学校,从200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有效教--育,经过6年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形成了学校团队文化。通过组建有效的组织团队,实行“三区”联动的管理模式,把领导、教师、学生全都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教师们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管理与参与、协作与信任、沟通与责任形成了很好的团队凝聚力,提升了学校团队文化的内涵。

2.打造实践型、学习型团体,形成了校本教研文化。我校形成了八个学科团队与四个教学方式团队。教研方式由“一般常规”教研上升到以学科、教学方式为中心的“团队教研”,再到“网络教研”。教研内容由“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一‘跟进式’研究一专题研讨一教学示范与对比课4Z秀案例展示与交流一‘结对子’培优扶差”等活动的“行动研究”上升到“教师博客一团队博客一网络论坛一在线教研”等网络教研,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型校本教研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素养,营造出一种学习型的校本教研文化。

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表现在:一是教师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合作和反思,重视教学科研,由单一的重教法的课堂教学向课型方式与教法并重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呈现出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课堂,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随着课堂模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学习方式的训练与强化,内化和细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已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得到赏识和鼓励。三是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师,采用自评、教师互评、学校评、学生评、家长评等评价方法,实施分项性评价。

我校的有效教育实践是成功的,原因在于“有效的组织、全员的参与”。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困难,比如有效教育的目标性较强,但指导性不强,探索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实践者由于自身素质水平的原因,越是坚持压力就越大,甚至造成停滞不前。

庞锡兰(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我校的有效教育实践经历了酝酿、试行、推行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全面推广实施阶段。可以说,有效教育在我校这些年的实践是卓有成效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学习讨论,以转变思想奠定舆论基础。为了保证有效教育顺利实施,我校非常注重实施前期的酝酿,开展相关的学习讨论活动。比如,有效教育与之前接触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什么不同?有效教育前提下的课堂应是什么样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随着学习讨论的深入,教师们的思想和认识不断提高。

2.分步实施,逐级推进。首先,推行新型备课方式。我们把改革备课的呈现方式作为一个改革重点,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师用书、备教辅读物、备学生。经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操练,大部分教师掌握了标准式、三位一体式、图文结构式的备课方式。其次,实践新型课型方式。我们主要实践了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二元方式、哲学方式等四种课型方式,新课型的推广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欣喜的“五转变”: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转变,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如今我校形成了以要素组合方式课型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平台互动式、哲学方式的新型课堂,充分发挥了各种新课型方式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探讨新型评价方式。我校教师掌握了学科性评价、单要素评价、项目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评价方式组成评课小组进行研课和评课,对教师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和进行有效备课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3.找准突破,以学习方式变革带动其他方面的转变。2005年我校把新型学习方式的训练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学习方式训练手册,综合各学科的共性提炼出“我学会了发言”“我学会了沟通’“我学会了合作学习”“我学会了表达呈现”等8个主题,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层级递进的训练,各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需要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

张梅(玉林市玉州区南江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有效教育在我校实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

1.教师方面。有效教育的课堂倡导的是动静转换,听、说、读、写、看多种要素轮换、组合着使用。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顾虑,如课堂出娄子怎么办?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刚开始实施时,确实出现过乱哄哄的课堂场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方式训练,并把学习方式的训练融进学科教学中,尤其是训练好倾听、发言、表达呈现、小组活动等五个指标以后,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调控好学生的学习。现在,老师们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课型方式开展教学,低年级大部分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作文课采用哲学方式,数学、语文、复习课采用平台互动式,学生利用平台互动方式处理高难度、大容量的教学素材,在分中体现合,在少中体现多,会多角度整理、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图,在倒置性平台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在交流互动中让说、听、评互相渗透,尽显学生的个性。

2.学生方面。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一整套学习方式的训练后,课堂上的学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懂得了如何在课堂上与人交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关照、包容、合作的精神与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年长的教师不太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

二、教师个人在实施有效教育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卢婕妤(玉林市玉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有效教育实验收获在课堂。2004年3月,我开始接受有效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启迪。有效教育带着她独特的魅力进入了我的课堂。当时我想:如何利用有效教育优化我的语文课堂呢?有效教育提出的“抓住关键要素”“个性化处理教材”理念,让我想到了优化教学程序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优课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程序才能达到。为此,我摒弃了逐段讲解的程式化的传统语文教学程序,开始以“个性化处理教材,优化教学程序”的理念设计每一堂课,找准教材中的思维支点,找出最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应邀在2009年“园丁之秋”全国小学名师新理念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中上示范课《穷人》,我抓准关键要素(“忐忑不安”重点词、心理描写重点段)来教学,化繁为简,将三个课时的内容用一个课时学完。设计以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活动描写为课文思维支点,用“中间开花”式来辐射全文,既突出重点,又体现整体和谐美。课后,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对我的课作了点评,他说,这堂课的设计是精心的、精妙的,一是人题设计得好,二是文章的处理设计得好。他还说一堂好的课要有好的设计,没有好的设计是没有好课的,而这个设计就是教师的备课,这个设计就是教师的智慧。在有效教育的课堂实践中,我学会了设计个性化的课,在个性化的课堂中我收获着我的教育智慧。

庞锡兰:通过这些年参与有效教育的实践,我感到收获最大的就是增强了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以往我调控课堂的方式比较单一,经常一个要素就花掉了40分钟。运用有效教育的新课型后,我根据授课的内容,适时轮换、组合着采用“看、听、讲、想、做、动、静”这七个要素,并且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内容梯度、人力资源梯度的过渡调节,每次新课都有流程性检测的环节,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梅: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训练,我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自如,再也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我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落实知识教学,真正做到了效率提高。此外,我还懂得了怎样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怎样把主动权交出去,以及如何使用教室资源、人力资源,怎样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等。根据有效教育提出的不同的激励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它用在作文指导课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上三年级的作文课,因为学生刚接触作文,教学推进起来较困难。上课了,学生明确作文要写什么后,我请学生思考自己最想写的事。可是,就在我请学生举手起来口述时,问题来了。整个班没有一个学生主动举手,无论我怎么鼓励都没用。我急了,心想: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呢?于是我想到利用EEPO的方式对学生说:“同学们,大胆起来说,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是举手起来讲的同学,老师就送他两句最美的语言,并且你还可以把我送给你的话写在作文里,那一定很漂亮、很精彩。”话音刚落,就有人举手了。第一个学生口述完后,我有针对性地作了评价,提出了修改意见,还送了他两句话:“劳动是辛苦的,但劳动也是快乐的。只有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享受劳动带来的真正快乐!”接着另一个学生也举手了,他口述完后,我也送他两句话:“今天,通过我的努力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我成功了。是啊,在成功的后面是无数次的失败,只有不怕失败才能走向成功!”此后,课堂上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一个个学生站起来了,学生真正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中。由这样一节作文课,我想到:老师的激励方法不能太单一,太简单,以前一节课的表扬和鼓励几乎都是“你棒,你棒,你真棒!”这样的重复激励,既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也没有收到实效。在这节课上,我运用了“送你几句最好语言”的方法,既激励了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欲望,同时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三、请谈谈您对下一步工作的想法。

黄艳(玉林市玉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在下一步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1.不断更新有效教育的理念。通过多学习,多研究,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向纵深发展,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2.在课堂上要让学习方式在师生中运用自如并成为个人的一种终身能力。如团队精神、与人交往的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欣赏与激励的技巧等。

3.熟练地运用各种课型方式,努力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现阶段我熟练掌握的课型方式是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和哲学方式,我还要掌握三元方式和体验方式,并努力达到熟练的程度。

庞锡兰:有效教育体系庞大、内容博大精深,绝非一日之功可以驾驭。作为教学一线老师,不仅要掌握其备课方式和课型方式,其管理方式对我们管理班级、统筹我们的教学也非常重要。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学习有效教育的管理方式,以进一步指导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划。

张梅:一是切实抓好学习方式的训练。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学习文化。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素养、学习品质,因而训练学习方式其实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主动认真学习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二是实践课型方式,全力打造动感的、趣味的、智慧的、魅力的课堂。有效教育的课型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对应提出的一种具有功能指向的基本教学方式,是介于方法论和方法之间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现在我努力使自己了解并熟练操作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三元方式、哲学方式这四种基本课型。三是实践备课方式和评价方式,努力向智慧型教师转变。智慧和能力产生于行动,学、思、行是其基本形式,充分的备课,为教师娴熟驾驭课堂、随机处理课堂的“意外”夯实了基础。此外,还要学会新型教学评价方式,以评促教。在评价的作用下,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责编 欧孔群)

数学学习方式探索管理论文 篇2:

教与学方式的突破和重构

【摘 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突破与重构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又必须完成的任务。通过案例分析、应用实践、理论梳理、文献研究发现,重视学习的科学研究、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关键要素,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彼此的发展与转化,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产生将成为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方式;重构

【作者简介】杨晨曦,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江苏南京,210013),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蒯超英,常州巿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1),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必将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正是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所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突破和重构,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变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2],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应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

学校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改革的目的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由于教学和学习过程、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因素极其复杂,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在涉及将“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时,就像遇到一块又大又厚的橡皮,碰撞了一下,又猛地缩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学校教育改革虽然使得学校管理更加优化,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学校环境更加优美,教育装备更加先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但唯独课堂教学的情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基本上还是以原有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5]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制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容纳起点意义上的、结果意义上的以及过程意义上的多重指向,其核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性——公平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即能为所有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二是发展性——公平的教育是能促进每个人的发展(相对地尽可能最大)的教育,并能为这种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资源支持、观念支持及教学支持”[6]。课堂教学是影响教育公平达成的重要因素,公平的课堂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其中。

但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保证。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差异的方法,让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学生则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以大数据驱动——使突破和重构成为可能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7]这段话无非是强调,要真正地实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差异的方法,让学生有差异地发展”的关键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学实践工作者都是深信不疑的。但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合适的方法能够精准地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习评估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好的正式的评估能够为教师提供反馈,从而指导教学;为学生提供反馈,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得到精确的评估数据,“来确定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弱项,决定每个学生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一旦做完这些工作,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分组,在大课和小组学习的场景中因材施教”。[8]

关于学习评估的论述非常丰富,可真正用于实践的知识却很少。目前,教师使用的评估方法所得到的是一些“碎片”化的“数据”,既不精确也不系统。如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作业所反映的情况,除了给出 “准确与否”或“错误原因”的反馈及订正要求,通常是不予记录的。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则主要来自教师的观察。同时,学生也只能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评语或口头评价等“碎片”化的“数据”,来知道自己的学习品质。由此可见,我们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精确判断的原因,在于缺乏获取学习数据、分析学习数据和将数据应用于教学的可行的系统。

【图1】学习方式突破与重构模型

要精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必须使用大数据分析,于是就产生了“教育所需”和“技术所能”的结合点,即“以大数据驱动”开启对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突破和重构。图1就是据此提出的模型。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使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细化测量成为可能”[9]。如果将这种新技术用于教育,那么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此驱动教学就成为可能。这种“可能”一旦实现,现有的障碍被克服,一种全新的重构学习方式的策略就将形成。因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对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和重构原有教学和学习方式充满信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则对此充满期待。

由“大数据”精确获取学生学习情况,并从中挖掘出改进教学、提升学习品质的相关信息,这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过程。目前,研究者提倡的“学习分析”代表了这种融合的一个方向。“学习分析指的是一个大范围内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预测未来的表现,同时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这些数据从学生的明确行为搜集而来,例如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和课外活动等。学习分析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校为每个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和需求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10]

目前,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学习分析”应用系统和软件供中小学实际使用,但许多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运用“大数据驱动”的原理进行学习分析和教学创新的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用电脑制作传授新知的“微视频”,供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使用;在互联网上构建简单的“学习反馈系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翻转掌握教学)。他们利用已有的信息化环境,突破原有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构出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一近乎“草根”的信息技术应用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就是当下方兴未艾的“翻转课堂”的最初样式,这极大地激发了教育实践工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和重构学习的兴趣。

今天的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重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方法”。无论是使用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还是在实施“翻转掌握教学”过程中构建的“学习反馈系统”,都说明了一个事实: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大数据驱动教学是可能的。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突破与重构实现的根本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入发展,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已和传统的“书本加黑板”有了巨大的不同。特别是在移动终端、教学和学习平台、数字资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的教室,将会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感知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的新型管理和教学体系,显然,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然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突破与重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目前,师生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教学和学习方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变量。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有赖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凸现信息素养在教师知能结构中的地位、加大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数字化,以此保证让每个学生在现有和正在出现的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学习机会中受益,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教师教育内容信息化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在舒尔曼学科教学法知识分析框架的基础上,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被作为一个活跃而重要的因素考虑进来,200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米拉什和科勒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TPACK),凸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学习知能结构的核心。TPACK框架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同时包含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由此可初步看出,TPACK是多重整合后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图2)。目前,TPACK也已成为我国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和内容体系的重要理论框架,以此一方面变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

【图2】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模型

教师教育手段信息化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类型的不断丰富,在以广播电视和网络为主要手段的知识传输模式之后,以个人学习空间为主要手段的知识共享模式和以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主要手段的知识构建模式逐步成为主流。随着情景教学理论和反思性实践者理论的合流,基于网络技术建立的虚拟网络研修社区成为教师教育手段信息化的核心研究领域。本世纪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在我国受到重视,信息技术支持的混合式专业发展学校逐步成为教师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新亮点。同时,开展“基于研究的设计”,以教学和学习环境的信息化(终端、网络和平台)和教学内容载体的数字化(数字资源)为切入口,将专业学习嵌入教师日常工作中,采用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开发策略,逐步形成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信息技术助推教学和学习方式创新模型

教育信息化能够产生新的“教育生产力”。学校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育信息化必须完成、也最难完成的课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习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彼此的相互促进与转化中不断探索和修正,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也必将由此产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2010.3

[2]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5]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6]吕林海.美国“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追求——基于NCTM标准变迁及达成策略的分析:一种教育公平的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1),30-33

[7]D.P.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卡梅尔·克瑞沃拉.突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

[9]洪超,程佳铭,任友群,李馨.新技术下学习科学研究的新动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6

[10]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J].上海教育,2011(Z2)

作者:杨晨曦 蒯超英

数学学习方式探索管理论文 篇3:

大教育观下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思考

摘要: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应倡导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及其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大教育观;新课程;学习方式;改革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必须建立和形成一种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及其成败的关键

1综合国力的增强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封闭、单一、机械、落后。若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要积蓄参与国际竞争的力量,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审视这次课程改革,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2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应对并抓住知识经济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顺利完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教育面前的新课题。显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观念的、行为的变革与创新,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与功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应对。

3信息技术将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以课本为主要载体和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的局限性被打破。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原先固定老师、固定班级、固定内容、固定进度、固定标准的单向、封闭、机械的学习格局将彻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并已普及的网上学习(E-learning)。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为中介,在自主筛选、合理接受、科学加工、适时反馈的信息传输中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

4.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双基”任务的完成、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校扩招等都为学生带来了极好的学习机会,也给我国各级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需要我国中小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传统的、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进行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这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与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的成果,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开展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畅所欲言,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效转化和消除学习压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基于“问题”的学习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不是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重要的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仅要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不仅关注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且关注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传统的问答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原有的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新课程则强调营造多种“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形成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引导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多姿多采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4.基于探究的学习

能动的反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的现有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而是带有个人的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探究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足追求其结果,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

5.基于个性的学习

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每一位学生个体都因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且有效的学习方式。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导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加以灵活变通,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6.基于对话的学习

人类社会即将和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现已成为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对话的实质就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共识。这种对话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只有重新构建的意义。因此,学习即对话,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7.基于网络的学习

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并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钱佩玲.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J].数学通报,2003(10):26-33

[2]叶留青,刘年义.数学新课程合作性学习中学生相互评价方法[J].数学通报,2005(11)

[3]章现联.数学课程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1):53-55

〔责任编辑:孙喜田〕

作者:贾长虹 苟爱菊 叶留青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科学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