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保险基本特征论文

2022-04-18

摘要:“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制度在我国并未正式确立,其立法目的是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求偿的权利以更好地保障事故受害方利益。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制度的建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责任保险基本特征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保险基本特征论文 篇1:

责任保险的强制性与公益性关系的探讨

摘要:责任保险是一种以被保险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为标的的一种保险,责任保险具有自身独特特点。本文分析了责任保险的基本特征,对责任保险的强制性和公益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具有社会公益性是强制责任保险确立的基础,而强制性则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社会公益性。

关键词:责任保险;强制性;公益性

一、责任保险及其特征

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承保标的的一类保险。[1]它属于广义财产保险范畴,适用于广义财产保险的一般经营理论,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经营特点。责任保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基础的特征

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不仅需要各种民事法律风险的客观存在与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还需要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带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其中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成为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的基础。[2]只有存在对某种行为以法律形式确认应负经济上的赔偿责任时,有关单位和个人才会想到通过保险来转嫁此风险,责任保险的必要性才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只有规定对各种责任事故中致害人进行严格处罚的法律原则,即从契约责任经过疏忽责任到绝对责任原则,才会促使可能发生民事责任事故的有关各方自觉得参加各种责任保险。

(二)责任保险补偿对象的特征

责任保险的直接补偿对象虽然是被保险人,实际上是对遭受被保险人侵害的第三方受害人的赔偿,被保险人的利益损失首先表现为因被保险人的行为导致第三方的利益损失为基础。责任保险是由保险人直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间接保障受害人利益的一种双重保障机制。

(三)责任保险标的特征

一般财产保险的承保标的为实体的各种财产物质,人身保险承保的则是自然人的身体或者寿命,两者均可以在承保时确定一个保险金额作为最高的赔偿限度。而责任保险的标的为无形的责任风险,不存在保险金额的问题,需要确定的是赔偿限额。

(四)责任保险赔偿处理的特征

与一般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比,责任保险的赔偿要复杂。一是责任保险赔案的出现,必须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造成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失并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为前提。二是责任保险的赔偿以法律制度的规范为基础,责任保险的赔偿处理,必须以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相关执法机关的裁决为依据。三是赔偿并非归被保险人所有,而实际上是支付给了受害的第三方。

二、强制保险与责任保险

强制保险是指基于国家社会政策或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实施的,所有符合规定的企业或个人必须投保的保险。

强制保险一般是国家或政府实现社会政策或经济政策的工具,这一点是与社会保险相一致,社会保险也是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保险形式。为了与社会保险相区分,更科学地界定强制保险的定义,有必要认识强制保险以下的两个特征:一是强制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3]尽管绝大多数强制保险都是政策性的业务,但仍然由商业性保险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开办,因此是商业性的险种。二是强制保险中投保人是为第三方投保的,即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被保险人之外的,由于被保险人的过失或无过失侵权而受到经济损害的第三方可以从保险公司直接得到赔付。因此原则上强制保险均为责任保险(我国意外伤害保险由于特殊原因也是强制保险的一种)。

所以,从强制保险的定义和特点来看,基本上都是责任保险,而且仍然由商业保险机构来,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盈利的。在我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强制性责任保险,其采用无利润无损失的经营原则,很多学者对于该原则在我国是否适用提出过质疑。在很多国家,交强险都是允许盈利的。

当然,责任保险并非都是强制保险,哪些责任保险需要通过立法确定为强制保险必须根据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社会经济的状况以及社会的公共利益等因素来决定。责任保险一旦被确定为强制保险,便受到法律的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投保范围,就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投保。

强制责任保险的强制性来源自法律强制性规则的制定,这种强制性一般表现为强制投保和强制承保两个方面,即: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投保人必须投保;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保险人必须承保。与社会保险相区别的是,强制责任保险并非自动发生效力的责任保险,其法律关系并不是依据法律规定自动产生,恰恰相反,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关系的发生需要当事缔约保险合同,并以保险合同来最终确定保险人、投保的费率、赔偿限额等主要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责任保险的社会公益性

投保人投保责任保险可以将责任风险进行分散,属于直接保障被保险人,间接保障受害的第三方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责任保险的产生,分散了风险,保障了社会利益,责任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权责任社会化,减轻被保险人经济赔偿负担

传统的侵权法认为,谁侵权,谁承担责任,责任由侵权者承担。在实行责任保险后,投保人只要向保险公司交付很少的保险费,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就由相应的保险公司负责。这样,侵权责任就不是由侵权的被保险人独自承担,而是通过保险公司转嫁给社会承担。即是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损失,在同种危险制造者之间进行社会性的分散,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损害责任的社会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致害人因经济能力有限不能赔偿的情况出现。

(二)责任保险促进了无过失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保护了受侵害的第三方

责任保险促进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产生。[4]传统的侵权法认为,侵权责任的承担以侵权人的过失为要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对于这些灾害致的损失,如仍贯彻过失责任原则就违背过失责任原则的宗旨。因此,无过失责任作为过失责任原则的修正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无过失责任使得致害人在没有过失的情况下也要承担赔偿责任,进一步保护了受害的第三方的利益。

(三)责任保险可转嫁职业风险,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这对于促进新科技的发展,新工艺的采用有积极意义。很多行业在没有责任保险的情况下,行业、企业、个人不太敢应用新科技、新手段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社会由于害怕补偿责任而产生了消极应用新科技、新工艺的局面。当出现责任保险以后,这种局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责任保险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了风险的分散,同时使每个造成事故的被保险人至少在经济上不会承受过大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财务困难,不至于因重大过失造成的责任事故而停工停产,从对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也是有利的。

(四)责任保险可以降低解决责任事故的成本,增加社会效率

在没有责任保险的时候,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协商不能解决时,就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而诉讼的时间和成本都很高。责任保险的便利之处在于由保险公司对肇事者的赔偿责任进行承担,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而不再针对赔偿问题争论不休。这样就减少不必要的诉讼,节约社会成本,增进社会效率。

四、强制性与公益性的关系分析

并非所有的责任保险都是强制的,规定强制责任保险必须从该种责任保险是否有助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一方面,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是设立强制责任保险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确立强制责任保险又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一)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确立强制责任保险的前提

从立法的目的来看,保障第三者损害赔偿权利的实现是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出发点。与一般的责任保险相比,强制责任保险更加偏重的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政府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以确保在特定情况下的第三人的损害赔偿权利的实现。[5]例如在交强险背后的立法目的是保护那些在机动车辆事故中无辜的受害人。通过法律规则的设置,强制保险规定某些危险行业的特定群体负有投保责任保险的义务,使得责任保险的特点上具有制度上的保障,凸显了对第三方的受害人的利益保护,维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二)强制责任保险强化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责任保险虽然对被保险人承担的责任风险能起到很好的分散,但是由于人们的法律和保险意识不高,往往忽视责任保险,或者存在侥幸的心理。通过立法,强制性要求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投保责任保险,既可以使面临风险的个人和单位既可以使同类风险得到很好的分散,也能避免因未投保责任保险而发生事故使致害人经济上无法承担的情况发生。现代保险最为基本的职能是经济补偿和分散风险,其中经济补偿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责任保险中体现的很充分:致害人和受害人面对一起责任事故,在很多情况下致害人没有经济能力来补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尽管致害者仍然要根据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随着强制责任保险的引入,可以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不管致害人是否在经济上可以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责任保险公司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受害人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避免受害人因为受到的伤害而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经济来源。强制责任保险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邹海林.责任保险[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5.

[2]乌跃良.论责任保险的特征[J].财经问题研究,2000,(6).

[3]胡海滨.逐步扩大强制保险范围的必要性探讨[J].保险研究,2007,(3).

[4]江生忠,邵全权.完善我国责任保险制度的几点理论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4,(4).

[5]郭锋,胡晓珂.强制责任保险研究[J].法制杂志,2009,(5).

作者:钟 诚

责任保险基本特征论文 篇2:

“交强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研究

摘 要:“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制度在我国并未正式确立,其立法目的是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求偿的权利以更好地保障事故受害方利益。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制度的建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 键 词: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受害人

收稿日期:2012-05-10

作者简介:王浩巍(1977—),男,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法学、法律翻译学。

一、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是指以救助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为目的,通过法律强制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或驾驶人以法定的责任限额进行投保,并由保险公司经营的一种法定责任保险。理论上,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与侵权人的保险人之间既无保险合同关系,也无损害赔偿关系,因此,保险人对受害人无任何义务可言,受害人对保险人也无法行使任何权利。受害人要获得赔偿,必须先向被保险人请求侵权损害赔偿,被保险人赔偿后再向保险人请求保险赔付,如果被保险人没有赔偿能力或恶意拒赔,则受害人的经济补偿就难以实现。因此,为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使其在事故发生后能及时得到经济上的帮助,各国不但实施了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及其类似制度,而且还确立了受害人(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制度(受害人在保险金额限度内直接向保险人请求支付保险金)。如发生保险合同所规定的保险事故,即法定保险范围内的交通事故致第三人损害,且被保险人应当依法承担保险责任时,事故受害人有权直接向保险人请求支付保险赔偿金,这种依照法律规定直接向保险人主张保险赔偿金的权利即为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与商业第三者保险相比,第三者直接请求权应是法定请求权,强制责任保险由立法者以保护受害人之意旨通过立法直接赋予,其效力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的首要目的在于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二、国外相关立法

⒈英国。早期英国法较为严格地遵守合同相对性原则而否定合同外第三者的权利,保险合同不具有第三人利益的性质,第三人没有直接向保险人求偿的权利。这样就造成了当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破产等原因失去清偿能力时,受害第三人不能直接从保险人处取得赔偿而只能参加对被保险人的破产或清算程序,与其他债权人处于相同地位。这种情形对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十分不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逐渐以判决的形式承认了交通事故的受害方享有诉讼赔偿损失的权利并于1930年颁布了《第三人直接求偿法》。该法规定: “因交通事故而受损伤的第三人,于肇事方存在过失之时,不仅可以请求肇事方赔偿损失,并得以直接向不法侵权人的保险人提起赔偿损失的诉讼。”“被保险人如于意外事故发生后宣告破产、清算,失去清偿能力或死亡,其对于保险人之求偿权绝对地归属于第三人,第三人得直接向保险人求偿。”从立法上肯定了将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求偿的权利可转让给受害第三方。然而,这种转让虽属法定转让,但第三人向保险人行使直接请求权时仍受到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抗辩的限制,即保险人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所持有的抗辩事由予以抗辩。简言之,英国此时规定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还是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后来,英国在1972年《道路交通法》第148条对上述规定作了修改。1988年《道路交通法》第153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除本条第2款列举的几种情形外,第三人拥有被保险人所有的权利,而且保险人在第三人求偿时,不能以被保险人说明不实、违背担保等为理由而解除担保合同,进而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为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1](p50)

⒉德国。德国在1965年颁布的《汽车保有人强制保险法》中直接赋予了受害人直接求偿权,而且即使保险关系下给付义务不存在时该请求权的行使也不受影响。这是德国首次以立法明定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责任保险指导思想的重要改变。《汽车保有人强制保险法》第3条第1项规定:“保险人根据保险关系所生的给付义务及给付义务不存在的,第三人可以在第4项至第6项的范围内,对保险人行使其损害赔偿请求权,保险人应以金钱履行损害赔偿义务。”也就是说,该法第3条赋予了受害人直接向机动车持有人的责任强制险主张请求权的权利,所以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提出诉讼。即使保险公司在与投保人的内部关系中不具有给付的义务,此种请求权也不受影响。根据这一规定,保险人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对其损害赔偿责任的投保人给付义务的事由,不得以其对抗第三人的直接赔偿请求权。换言之,德国法律的这一规定,确立了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是不附任何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2]

⒊法国。法国于1930年制定的《保险契约法》第53条规定:“如果被保险人因其应负法律责任的行为对受害第三人造成损害,而其法律责任又在责任保险合同的承保范围之内,则当第三人未从被保险人处取得保险赔付时,保险人不得将保险赔偿金支付给受害方以外的任何人。如果受害人只从被保险人处取得部分赔偿,则保险人不能将差额部分付给受害人以外的任何人。”在这一规定中,人们并没有看到“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字句,但早在其《保险契约法》颁布前4年(即1926年),法国最高法院就已在一判例中承认:“车祸加害人如果已经投保责任险,受害人有直接向加害人的保险人诉请赔偿的权利。”此项直接诉权后来为法律所承认。其结果是,不仅受害人可以直接向加害人的保险人追诉,而且其追诉使保险人开始成为损害赔偿之诉的正当当事人; 车祸的加害人反而既不是诉讼当事人,也不对判决负责。可见,在法国,车祸中的受害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诉权”,即直接请求权,是先由其最高法院判例所确认,而后由法律加以确认的。[3](p47)

⒋日本。直接请求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于《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该法赋予了受害人法定的直接请求权,并严格限制保险人的抗辩。在日本法中,即便存在恶意免责的事由,保险人也只能对抗被保险人,但受害人的请求权仍然得以行使。保险人在一定条件下还享有对政府的赔偿请求权,立法的规定使保险人很难对抗受害人,对保护受害人极为有利。日本关于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问题是在其1955年7月通过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中规定的。该法第16条规定:“如果依据本法第3条规定的机动车保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发生时,那么该交通事故的受害第三人可以在保险金额的限额内,直接请求保险人支付损害赔偿额。如果保险公司向第三人支付了损害赔偿金,除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恶意而产生损害的情形外,视为保险人已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金。”同时,该法第15条对被保险人的请求权也作了限制性的规定:“被保险人只能在自己向受害人已支付损害赔偿额的限度内,请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日本法律这样规定的原因,在于防止被保险人在支付受害人损害赔偿金前就得到保险金后将其挪为他用。在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这个问题上,日本法律的规定是明确而又具体的。[4]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陆法国家还是英美法各国,机动车责任险采强制保险制的,基本上都是通过立法赋予受害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并侧重于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三、我国相关立法现状

自《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以来,关于受害人是否具有向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的争论一直存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条规定是否真正赋予了机动车事故受害人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不同学者之间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该条没有赋予第三者的直接请求权,第76条只是规定了保险金支付的主体,但未限定支付的对象。换言之,保险人拥有支付对象的选择权,但受害人并无直接请求权。也有学者认为,该条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第三者直接请求权。有的学者则认为,该条规定语焉不详,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机动车事故受害人对保险公司有直接请求权。

⒈《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受害人直接请求权上未作明确规定,而2006年颁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仍然未明确这一问题。因此不同的人对《条例》第28条关于“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金”的规定还是有着不同的理解,还有待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进一步解释。不过《条例》还是对受害人利益保护问题有了一定的突破。如第27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通知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应当立即给予答复,告知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具体的赔偿程序等有关事项。”赋予了受害人一定的知情权。《条例》第31条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这一规定打通了保险公司向受害人直接赔付的渠道。但仅规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显然,《条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受害人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也就是说,只有被保险人才享有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受害人没有这项权利。但是保险公司拥有选择权,可以依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后再做出决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还是向受害人支付保险金。

⒉保险法及相关规定。《保险法》第50条第1款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该条款虽然规定了保险人可以直接向第三者赔偿保险金,但这也仅是保险人的权利,而非法律义务,第三者还是没有被赋予直接请求权。2009年《保险法》修订时增加了保险人与受害人之间赔付关系的条款。该法第65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这一条款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保险人可以应被保险人的请求直接向受害人赔偿; 另一方面,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前提下,受害人有权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因此,某些学者认为这赋予了受害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笔者认为,《保险法》一般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关于责任保险的规定涉及的是所有的责任保险险种,而不会考虑强制责任保险的特殊性,因此,《保险法》关于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不能体现出交强险中受害人利益的特别保护的要求。另外,就立法体系而言,作为保护交强险受害人利益的特别法的《交强险条例》,至今还没有确立受害人直接请求权,不但与该条例的“保护受害人利益”宗旨不符,也无法弥补《保险法》的不足,这使得交强险保护受害人的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完善我国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立法中直接赋予第三者直接请求权在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由法律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有利于“交强险”制度落实保护受害人的价值理念。传统的商业第三者险是一种任意险种,其目的在于分散化解被保险人的损失,并且被保险人给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不能先于赔偿受害的第三人损失之前而向保险公司索赔,因为此时并未有实际损失的发生,被保险人只有赔偿了第三人的损失才具有了向保险人请求的权利,如被保险人无力赔偿、拒绝赔偿及因其他原因未能赔付,则受害人权益将难以保障。如受害人具有直接请求权,情况则大不相同。不论被保险人因何种原因未能赔付,受害第三方可径行向保险人请求赔偿。其次,授予第三者直接求偿权意味着赋予了受害方损害赔偿请求权及保险金请求权的双重保障。保险事故发生时,是向侵权人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还是向保险人主张保险金请求权,选择权在受害方。再次,有利于减少诉讼及社会成本。实行交强险制度以来,在大量的民事案件中受害方或是起诉肇事方,或是将肇事方及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或是将肇事方列为被告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这种混乱的局面无形中增加了法院及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赋予受害方直接请求权,在法律关系及相关证据确切的情况下,受害方可直接向保险人主张赔偿,这样既节约了诉讼成本又减少了理赔中不必要的环节,受害方可以及时得到赔偿。

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赋予第三者责任强制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并且可以通过修订现行的保险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规定直接请求权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对机动车强制三者险中第三者直接请求权的行使要进行限制。在日本及美国多数州机动车强制三者险中,第三者直接请求权的行使都没有附加任何限制条件,即保险人可以利用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对抗被保险人的请求,而不能对抗受害人的请求,保险人向受害人支付赔款后,可以向被保险人追偿。但笔者认为,允许第三者不加限制地行使直接请求权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国民多数法律意识不高,司法资源紧缺且效率低下,不加限制地允许第三者行使直接请求权会加大诉讼成本。这种做法虽然满足了第三人的权益,但加重了保险人的责任,减轻了被保险人的诉讼责任,弱化了被保险人的责任意识,削弱了侵权法对责任人的惩戒作用。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对机动车交强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应附加一些限制条件。如受害人直接请求保险金应符合以下条件:⑴保险赔偿关系明确且具备被保险人书面授权书; ⑵有人民法院签发的判决书或执行书的;⑶如果被保险人死亡、失踪、逃逸、丧失索赔能力,其应书面放弃索赔权利。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陈飞.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研究报告[M].法律出版社,2006.

[2]郑冲.德国机动车民事责任之规定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J].法学杂志,2007,(01).

[3]施文森.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之研究[M].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1983.

[4]唐松青.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人请求权问题之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03).

(责任编辑:王秀艳)

Research on Direct Claim System of Compulsory Motor Vehicle Liability Insurance

Wang Haowei

Key words:Compulsory Motor Vehicle Liability Insurance;Direct claim;research

作者:王浩巍

责任保险基本特征论文 篇3:

雇主责任险专题研究

一、雇主责任险介绍

(一)雇主责任保险的概念

雇主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即雇主的雇员在受雇期间从事业务时因遭受意外导致伤、残、死亡或患有与职业有关的职业性疾病而依法或根据雇佣合同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为承保风险的一种责任保险。

(二)基本特征

雇主责任险归类于责任险,它与产品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一起,构成目前我国责任险的四大主力险种。与其他险种相比,雇主责任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典型的民事侵权责任特性

《民法通则》规定,侵权的民事责任包括: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2.险种覆盖对象广泛

不局限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只要产生雇佣关系的单位或经济组织,均可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凡被保险人所雇用的员工,不仅包括正式员工,短期工、临时工、季节工和学徒工等均可作为保障对象。可见,雇主责任险覆盖对象非常广泛。

3.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类企业必须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局办理工伤保险,这是一种政府强制性保险。由于其具有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工伤保险的保障程度不高,是一种低层次的普及性保障。而雇主责任险的保障程度和范围高于工伤保险,它是一种商业化的补充保障。

(三)法律赔偿责任成立的前提条件

构成雇主责任的前提条件是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直接的雇佣合同关系,即只有雇主才有解雇该雇员的权利,雇员有义务听从雇主管理从事业务工作。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均通过书面形式的雇佣(劳动)合同体现。

(四)雇主责任险的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雇主责任险的保险责任,包括在责任事故中雇主对雇员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和有关法律费用等,导致这种赔偿的原因主要是各种意外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

但下列原因导致的责任事故通常除外:一是战争、暴动、罢工、核风险、行政司法行为等引起雇员的人身伤害;二是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三是被保险人对其承包人的雇员所负的经济赔偿责任;四是被保险人的雇员因自己的故意行为、犯罪违法行为导致的伤害;五是被保险人的雇员由于疾病、传染病、分娩、流产以及由此而施行的内、外科手术所致的伤害等。

(五)雇主的过失

保险人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将被保险人(雇主)的故意行为列为除外责任,主要承保被保险人(雇主)的过失行为所致的损害赔偿,或者将无过失风险一起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以下情况通常被视为雇主的过失或疏忽责任:

1.雇主提供危险的工作地点、机器工具或工作程序;

2.雇主提供的是不称职的管理人员;

3.雇主本人直接的疏忽或过失行为,如对有害工种未提供相应的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等即为过失。

凡属于这些情形且不存在故意意图的均属于雇主的过失责任,由此造成的雇员人身伤害,雇主应负经济赔偿责任。

(六)雇主责任险的费率

雇主责任险的保险费率,在参考赔偿限额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归类确定不同行业或工种的不同费率标准,同一行业基本上采用同一费率。

雇主责任保险费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保险费=A工种保险费(年工资总额×适用费率)+B工种保险费(年工资总额×适用费率)+……

其中:年工资总额=该工种人数×月平均工资收入×12

如果有扩展责任,还应另行计算收取附加责任的保险费,它与基本保险责任的保险费相加,即构成该险种的全额保险费。

(七)雇主责任险的赔偿项目

雇主责任险的赔偿项目包括死亡/伤残赔偿金、误工费用、医疗费用和法律费用。

(八)诉讼时效

被保险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九)雇主责任险的附加险

1.附加第三者责任保险

该项附加险承保被保险人(雇主)因其疏忽或过失行为导致雇员以外的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法律赔偿责任,它实质上属于公众责任保险范围,但如果雇主在投保雇主责任保险时要求加保,保险人可以扩展承保。

2.附加雇员第三者责任保险

该项附加保险承保雇员在执行公务时因其过失或疏忽行为造成的对第三者的伤害且依法应由雇主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十)雇主责任险的扩展条款

1.就餐时间条款;2.错误或遗漏条款;3.紧急运输和抢救费用条款;4.罢工、暴动、民众骚乱条款;5.预付赔款条款;6.员工公(劳)务出国条款;7.24小时个人事故条款;8.自动保障新增雇员条款;9.食品、饮料中毒条款;10.短期海外公干条款 。

二、雇主责任险与意外伤害险、工伤保险的区别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伤、患病、致残乃至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生活保障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强制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会计)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均应参加工伤保险,保险费全部由企业负担,个人不需要缴费。

雇主责任保险,主要承保被保险人所聘用的员工在受雇过程中从事业务工作而遭受意外或患与业务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性疾病,所致伤、残或死亡,被保险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属于商业保险范畴。

人身意外伤害险是指在保险期内因发生意外事故致使被保险人死亡或伤残,保险人按合同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人身保险。其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的生命或身体,既可由雇主为其雇员投保,也可由雇员为自己投保。

从雇主责任险、工伤保险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的性质对比可见,三者属于同保障性质的险种,但却又存在诸多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一)雇主责任险同工伤保险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工伤保险与雇主责任保险的区别和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责任范围

(1)工伤保险与雇主责任保险都对雇员因工作原因受伤、患病、致残乃至死亡,而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风险进行保障;

(2)雇主责任保险承保雇主应付索赔人的诉讼费用以及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负责的诉讼费用及其他费用,工伤保险则不负责。

2. 保障程度

(1)工伤保险的待遇标准是法定的,保障程度有限,雇员只能在法律规定的尺度内获得赔偿,且补偿金的多少与月工资密切相关;如:新《工伤条例》将因工死亡一次性补助金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且打破了地区限制,全国“同命同价”。

(2)雇主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由雇主与保险人协商确定,赔偿不仅取决于月工资,还取决于赔偿限额。如果选择的限额高,则同等伤残等级下可以获得的补偿就越高。

3. 企业自担风险

(1)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一些应由单位自负的费用。具体包括:法律费用、停工留薪期生活护理待遇、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难以安排工作员工的伤残津贴(5-6级伤残)、解除劳动关系员工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5-10及伤残)。

(2)雇主责任保险中,雇主完全可以选择无免赔额的承保条件,以转移全部风险,其保障程度和范围高于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而有益的补充。其表现在因下列原因造成工伤保险不赔付的情况,雇主责任险均可赔付:非工伤意外;非社保医院及用药;员工在国外发生的费用;劳务合同工、实习生或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员工;法律诉讼费用;工伤保险中企业自负的费用等。

4. 法律基础

(1)工伤保险为无责赔偿。一是无论用人单位(雇主)有没有责任,凡参加了工伤保险的人员因公伤残死亡者都能按《条例》的规定得到工伤保险基金的补偿;二是雇主不直接承担补偿责任,而由工伤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组织工伤补偿,一般也不需要通过法律程序和法院裁决。

(2)雇主责任保险保的是雇主对雇员依法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凡属雇主负赔偿责任的,保险公司才赔偿,雇主不负赔偿责任的,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5.赔偿方式

(1)工伤保险规定对伤残补助按照1-10伤残级别给予27个月工资至7个月工资不等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另外,逐月发放伤残津贴、死亡给予一次性补偿,赔偿直接赔付给雇员个人;

(2)雇主责任险的赔偿一般由保险公司先赔付给企业,再由企业赔付给雇员;

(二)雇主责任险与团体意外险的主要区别

雇主责任险与工伤保险同属责任保险范畴,但与团意险却有本质的不同,其区别和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营主体不同

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均可经营团意险,雇主责任保险只能由财产保险公司经营。

2. 保险责任区别

(1)团意险承保被保险个人因意外伤害造成的伤残赔偿。其中不包括职业病、误工费和诉讼费用等,因为这些费用属于雇主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所以无法通过附加条款进行扩展。

(2)雇主责任险承保的是雇主的赔偿责任。赔付项目包括雇员的死亡、伤残给付、医疗费、职业病给付、误工费和法律费用。

3.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区别

(1) 团意险中,用人单位只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是单位的雇员及其直系亲属。

根据保险法第55条、60条规定,保险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无效,且受益人必须由被保险人指定。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是投保交费人,但享有保险索赔权的人是员工本人,如果员工离开该单位,用人单位变更被保险人必须经员工本人书面同意。且团意险一般为记名投保,须提供人员清单,如果不在人员清单内,即使是雇员,保险也不能赔付;

(2)雇主责任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是用人单位,享有保险金索赔权的是雇主,同时由于人员调整,被保险人可以随时变更雇员名单,无须雇员本人同意。

4. 保险标的不同

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标的(被保险人)是雇员的身体或生命。雇主和工伤保险的标的是雇主依法对雇员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5. 赔偿及后续责任

团意责任事故中,保险人根据条款直接对被保险人(雇员或受益人)进行给付,但这种给付并不能免除或减少投保的单位或雇主对被保险人应尽的赔偿责任。员工除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外,得到团意险给付后仍可根据劳动法再向雇主行使要求赔偿的权利。因此,团意险不能替代雇主的事故责任;而雇主责任保险赔偿是代替雇主应尽的部分或全部责任,可以真正意义上转嫁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适用法律及财务处理政策

(一)适用法律

雇主责任险的适用法律包括:《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伤条例》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109条 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15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保障的权利;第57条规定,国家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第89条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第6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第43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第48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5.《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5条明确规定了可认定和视为工伤的情形,只要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5条规定可认定为工伤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

(二)财务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6条规定“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雇主责任险属于责任保险,《保险法》将责任保险合同放入“财产保险”一节,并在“保险经营规则”一章中,将责任保险明确为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之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立法起草小组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在对第46条的释义中,也明确:“企业参加的财产保险,是以企业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又可具体分为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因此,雇主责任险,属于第46条中“财产保险”的范畴。既然属于财产保险,依据实施条例第46条,保费支出应允许在税前扣除。

四、投保雇主责任险的必要性

(一)国际惯例

雇主责任险始于19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中的工伤事故越来越多,为了保护雇员合法权益,许多国家都在《劳工法》或《雇主责任法》里强制要求雇主向保险公司投保雇主责任险。只要受雇人员在职期间遭受伤、残等可按劳工法规定的条件领取补偿金。劳工法的有关条例还规定,劳工除领取工伤补偿金外,若雇员受伤是由雇主疏忽或过失引致,亦可提出民事诉讼,索取损害补偿。

以香港为例,《雇员补偿条例》明确规定劳工险为强制性险种,雇主必须投保并须严格遵从条例的有关规定。《雇员补偿条例》“适用于所有根据雇佣合约或学徒训练合约受雇的雇员,包括家务助理,农业雇员,在香港注册船只上工作的海员以及在该等船只上从事其它工作的雇员”。

香港劳工处具体负责管理相关事务,并规定“若雇主不依法例的规定为雇员投保工伤补偿保险,最高可判处第六级罚款(即港币10万元)及监禁两年。严厉的法令要求和严格管理,是香港劳工险高投保率和广覆盖面的最基础保证。

雇主责任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成熟的运作经验,投保率极高,早在2004年英国企业的投保率就高达90%以上。

(二)转移和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维护社会形象

企业对所雇用人员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保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雇主责任险作为一种责任险,与社会公众利益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投保雇主责任险,引入风险分摊机制,可由雇主、经营者、劳动者和保险公司共同编织成一张公众安全“保险网”,这不仅是雇主、经营管理者对雇员负责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减轻企业负担,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便于企业的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增进员工福利和队伍的稳定性

通过投保雇主责任险,企业作为雇主一是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将赔偿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受益人或家属手中。不仅缓解了受益人或家属的后顾之忧,还使企业的事故善后工作获得了圆满解决。二是国家政策抚恤金数额毕竟有限,投保后可为员工及家属增加一层经济保障,在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员工的福利保障水平和经营队伍的稳定,可谓一举三得。

(四)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形成工伤保险与雇主责任险的双重保障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保障范围,仅对医药费(贵重药品社保一般不予负责,如常用的美心力、复合氨基酸、白蛋白、舒血宁等药品便不在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内)、合理的康复费、一次性伤残补助予以赔偿,而停工赔偿、伤残安家补助费、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即以前辞退费)和工伤医疗补助金等,仍须雇主承担,这对雇主责任险发挥其商业性的补充作用提供了空间。

根据2011年实施的新《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赔偿标准与员工本人工资①、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挂钩。例如,死亡补偿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20倍为436200元,加上丧葬补偿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每人最高能获得40万元左右的工伤赔偿,但相比社会上日渐上升的人身伤亡赔付标准,工伤保险的待遇赔偿标准仍偏低。

因此,由于社会保险“广覆盖、低保障、多层次”的整体设计思路,保障水平未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实际风险现状与保障需求,只能满足社会平均水平,补偿标准偏低。而雇主责任险的保障程度和范围高于工伤保险,它是一种商业化的补充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雇主责任险,可以加速构筑由政府保障、雇主保障和个人保障组成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政府负担过重的问题。

综上所述,雇主责任险的推广,充分体现了保险业在社会管理功能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保险业“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助、为民分忧”的行业精神;对企业稳健经营、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解

①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作者:罗瑶

上一篇: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视野渠道开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