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电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 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建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扫描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

一、二大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

三、四大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九个基本特征 一: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

二: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有户外空间”。(插图为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

(一)、

(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投影:“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插图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

四:“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投影:“斗拱的组成”图,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五: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七: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八: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九: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学生思考。

(投影: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提问: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明确: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过渡)展示韩国仁政殿的图片,提问:通过学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大家来判断这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明确:学生很可能会误认为中国的建筑。其实这是韩国的建筑。为什么韩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呢?好,我们来看第一二自然段。看中国建筑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找关键词:“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表时间的词“公元前15世纪”“3500年来”讲的是历史的发展。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浏览文章 “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根据各部分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投影:结构提纲)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展示:文章框架结构示意图)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投影)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投影、图片)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合作探究

1、什么是“斗拱”“举架”?

2、为什么你能很准确的找到斗拱和举架?本文文体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

3、本文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准确,比喻形象,深入浅出。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运用比喻的妙处。 补充: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问题探讨

(Ppt展示材料)北京解放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毛泽东下令围城部队一定要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

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

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

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老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如果梁思成活到今天,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大家谈谈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命运?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41014115 张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典型的伦理型特征。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2.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3.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

4.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5.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表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

6.突出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样性。中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这些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由于人文地理之异,以至于文化思潮也庞杂多歧:在一定历史时期,不仅各地区学术研究有自己传统的研究领域,反映出文化思潮的连续性和地区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在同一领域中,由于地区间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均因地域得名,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分野。中国文化由于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半封闭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而具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内涵。

第三篇:《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 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 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学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二)课堂教学

1、导入: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①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②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设计过程及目的】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

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可锻炼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4、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对比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6、检测目标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①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②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作业:

关注家乡的建筑,可以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五、说板书 【教学反思】

1,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中涉及的中国建筑方面的概念术语很多,有些说明文字因为没有图例参考不容易读懂。因此, 我鼓励学生多查找一些图片资料,如网上图片、书中图片、有 关中国民居建筑的邮票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寻访一些就近的名胜古迹,做一些实地考察,加强感性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提供有关中西方建筑的视频和网站,开拓学生的视野。

中国建筑的独特文化和建筑方式,在与西方建筑的对比中会凸显地更为明确。因此我提供了一个西方建筑的视频和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能自己动手。

第四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二语文组 任啊云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㈠ 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㈡ 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你能分别猜出这分别是哪里吗?(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一个古老城市的一个重要符号,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古代建筑。这些美丽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建筑大师梁思成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我国建筑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西建筑的比较,领略我国建筑的独特之美。

三、走进文本

(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的哪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课文3——13段

(二)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①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②平面布局

(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户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后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方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西厢记》中小姐莺莺就住在西厢房,那么倒座

房谁来住呢?有句熟话“热东屋,凉堂屋,傻瓜媳妇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这也正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天幼有别”的礼制。 3木材结构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抢倒屋不大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做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宿舍旁的凉亭。 4斗拱 ○作用:1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刀”,还具有装饰作用。

2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房屋的面积,小小斗拱,不可小觑。 5举拆举架 ○宋代称举折,清代称举架,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⑥屋顶

《诗经》描述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成就”。 ⑦颜色

大胆使用朱红色,并用彩绘来装饰 ⑧部件

大到结构部件,如梁头、额枋、斗拱,小到脊吻、瓦当、门环都具有很明显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⑨用材

有色的玻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三)根据课文内容,请学生总结顺序 板书:总体——局部结构——装饰

(四)中国建筑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的建筑,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这些特征和风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称呼这种风格和手法的呢?

明确:“文法”、“词汇”。作者用语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五)虽然东西方建筑风格不同,表现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民族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怎样理解“可译性”? 提示:在语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语言形式虽不相同,但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相翻译。

那么,建筑上所谓的“可译性”又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19段,画出关键句子,并用自己语言概括)

明确:建筑上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风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六)作者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的层面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目的何在?请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

明确:最后一段第一句。古为今用,继承优良传统,建造今天的建筑。

(七)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比较分辨哪组图片是中国的?哪组是西方的?说明理由。并思考:东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

明确:材质、外形等(西方:大量几何图形的运用,体现一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种强权意识)

教师小结: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三、 拓展探究

创新是必须以继承为前提的,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现在,请大家仔细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的元素?

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坐北朝南;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等。

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入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中国”的地方。这中国元素的体现,来源于优良传统的继承,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民族的灵魂,而且,我们应以历史的积淀而自豪。

教师总结:说实话,国庆假期,老师去四川是奔着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四川小吃去的。但是,学习了梁思成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遗憾,没有用心品味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观察你身边的古建筑或有机会寻访祖国名胜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国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含。

四、 课外延伸

一位旅美作家这样写道:“一样的星巴克,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 思考:看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什么感想?

请同学们搜集素材,形成文字,真诚地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第五篇: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3 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再起航的第一年。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号召。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曾经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这个梦想其实是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伟大梦想,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期盼。他表示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中国大地一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二)当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

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就曾经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梦‛的提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可以追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一个近代中国的伟大梦想。正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撰文 所指出的,在分析‚中国梦‛的提出背景时曾经鲜明指出,‚中国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了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着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进步思潮的要求, 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

从‚康乾盛世‛这一落日的辉煌中,中华民族因夜郎自大而错失工业化的机遇,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地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 由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要解决的是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的梦想也就包括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和‚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两大梦想。 如果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算起,到 2050 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 200 多年。

第一个 100 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为了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 ‚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 100 年,是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 但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之梦如果实现不了,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我们仍然会被‚开除球籍‛。因此,只有实现了这个梦想,才能最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 ‚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 7 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但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三)当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在全面阐述‚中国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意义,展示了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和‚人民‛这两个范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强调‚民族‛的意义,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于我们将完成历代志士仁人的民族振兴愿望,而且将造福于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强调‚人民‛的意义在于,‚中国梦‛是造福于人民的,同每一个人的个人理想息息相关,同时要靠人民来实现。 因此,提出‚中国梦‛,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更好地坚守‚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我们的一切。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在演讲词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中国梦的基本维度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四)当代‚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1.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首先,‚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保有的自强之梦,复兴之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底蕴。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为了顺利地实现中国梦,达成每一个个体的心目中的美好的‚中国梦‛,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事实上,不论从哪种意义和程度来上说,‚中国梦‛都绝对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2.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中国梦 ‛是国家的梦 、民族的梦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里所讲的‚人民‛,既是整体的‚人民‛,也是个体的‚人‛,即每一个中国人。 事实上,‚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富强之梦,而且是同国人的住房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优美梦等个人愿望直接相联系的,是中国人的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憧憬和企盼。 所以,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对‚人民的梦‛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战略性和阶段性的结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关于‚紧紧抓住 21 世纪头 20 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一战略决策,今天, 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大历史使命———到建党 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建国 100 年的时候,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这其中生动地体现了战略性和阶段性有机结合的重要特征。

上一篇:中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讲稿